書.人生.小熊老師》書,舊城,夢或者黎明
我究竟是如何成為一個「書店」老闆的?
過去長年擔任編輯,一個讀書、寫書、評書、編過書當然也愛書的人,如今成了書店老闆,這角色的轉換似乎只是剛好而已。我開的這家書店,不那麼正統,在許多人眼中它更接近一個「閱讀空間」或「文化空間」,而不太是(或不只是)個賣書的地方。一望直覺是家咖啡店,聞咖啡香而來的客人確實比為書而來的多很多,也沒什麼不好,用書把喝咖啡的人包圍,書香交融咖啡香,潛移默化,最近且最遙遠的催眠。一轉眼五年過去,其實第二年我便清楚意識到自己是個失敗的生意人,不過,因為「文化過動」體質而持導致的諸多嘗試,讓我和內人韋瑋確實玩出了閱讀活動各種假鬼假怪的可能。
到底,我這個人的「書緣」,源自何時何地?
從上小學開始,我就是個經常被寄在「書店」的小孩,父母在百貨公司專心致志地血拼時,安撫躁動兒童的天堂就是百貨公司裡的圖書區。我和大我一個年級的姊姊,屁股往地板上一坐,書本攤開,馬上就安靜下來——大人逛他們的,小孩讀自己的。小孩乖乖「被托兒」的獎賞,就是能夠選一本書買回家。台中市中區的黃金年代,大大百貨、龍心百貨、遠東百貨,是理所當然的休閒風景,而我關於百貨公司的童年記憶,除了小時候最愛吃的港式飲茶,就只有書了。一本又一本兒童讀物——《白蛇傳》《西遊記》《小飛俠》……把當時三民路舊家頂樓幾個高大書櫃塞得滿滿,小學同學裡大概沒幾位家中的書能長成這樣一面書牆的。在信用合作社上班的父親一度認真考慮改行開書店,「家裡開書店」的夢我作了好幾年,不了了之三十年後,這個早就忘得一乾二淨的童夢,竟然實現了。
現在被稱為「舊城」而亟待復興的中區,當年可是台中最摩登的地帶,於我,也曾是家之所在。小時候有人問我打哪來?只要回答:「我家就在台中公園斜對面。」大家就一清二楚了。這個家,大門正對面是光復國小,出門左轉公園路會接上中華路夜市,出門往右直走不一會兒就到第二市場。再多走幾步,是百貨公司般的五星級書店「中央書局」,無論圖書或文具,應有盡有。近年搜查台中文學地景資料,才知這家書店正是詩人路寒袖念台中一中時蹺課躲藏之處,繼續溯源,書店創立之初,日治時期重要文人林獻堂、林幼春曾任股東。
家在三民路時,小學到國中,婚紗街的盛況不斷綿延,媽媽開的長春理髮廳夾在櫛比鱗次的婚紗店當中。樓上住家,樓下開店,理髮廳打烊後就是我的閱讀天地,厚厚椅墊、高高在上的理髮椅,成了我的閱讀寶座。讀報的興趣就在這裡養成,因為店裡有幫客人準備等候席,茶几疊放了不少消磨時間的刊物,許多客人理髮時手上總離不開一本雜誌或一份報紙,所以店裡隨時都有兩三份報紙供人翻閱。當然,也有當年最受歡迎的《時報周刊》。
長大後研究文學,發現好幾位重要文人都待過《時報周刊》,譬如商禽。還不識商禽的我,一開始追的是蔡志忠、朱德庸的漫畫。後來上大學念社會學系、出社會進雜誌社和報社工作,並且樂在其中,都可能與這段兒少時期的「啟蒙」有關。報紙影響讀者看世界的角度,店裡的報紙從《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慢慢遞嬗到《台灣時報》、《自由時報》,透露著父親著政治思想的轉性。只記得店裡訂閱的報紙剛換成《自由時報》時,我讀得渾身不自在,感覺報紙裡呈現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明明該被打屁股的暴民抗爭,在這份報紙裡卻被敘說得那麼天經地義、造反有理。
成為李登輝信徒的父親,某天下班後心血來潮騎摩托載我到三民路上的一家「台灣本土文化書局」,與店主攀談一晌,丟下一句:「有什麼想看的書就買吧,我晚一點再來結帳。」說完就去辦他的事了。印象中那家書店陳列的書種,內容對中學生而言偏硬,最後我竟挑不到一本想帶回家的書——也許微微震顫於「原來這世上存在著這樣的書店啊!」但也可能是當下我更想到公園路轉角去吃大麵羹。說也奇怪,「本土」此後成為街談巷議的關鍵詞,我也變得愈來愈喜歡聽大人聊政治,報紙社論是我愛讀的欄目,民意論壇則是最具張力的版面,讓人讀到血脈賁張。
長春理髮廳曾歷經兩度遭遇祝融。第一回,我們一家子住在樓上,起火點是樓下的廚房,及時滅火,真是萬幸。第二回,我們已舉家遷移到霧峰,回到祖輩所在的家鄉,母親從「到樓下開店」變成「去城區上班」。這一回,城區的店遭大火吞噬。城區的家,與城區的遠東百貨走上同樣的命運,一燒,再燒,終致灰飛煙滅。那幾場大火,預告著中城的沒落。
中區一蹶不振二十多年,不惑之年再回來,縣市已合併,台中縣消失了,台中市變大了,中區變得更小了。舊家對面的光復國小早已不是一班動輒六十位學生的明星大校,附近的第二市場成了觀光客的市場,晃悠一圈,陌生大於熟悉。那家台灣本土文化書局還在,外觀歷盡滄桑,店裡多了一隻貓。
這一回,我可以挑到無數本想看的書,當中有不少霧峰林家文獻圖書,對於正在霧峰從事文化社造的我,如入寶窟,最後帶走了鍾喬《阿罩霧將軍》、潘樵《台灣尋櫟記》以及日本漫畫家杉作《為什麼貓都叫不來》。挑這三本書,除了內容涉及此時此刻關心的文史與環境教育,當然還有些許紀念意義——阿罩霧是霧峰古名,青剛櫟是台灣黑熊的美食,櫟樹又可連上台中文學濫觴「櫟社」,櫟社成立於日治時期的霧峰林家萊園並活躍於城區……至於,為何要選一本貓書?除了跟店主人的話題三句不離貓,我開在霧峰的書店「熊與貓」店名就有個貓,貓書當然不可或缺。
開書店,不就是希望更多人跟閱讀產生連結?既然學不會賣書,還是能想辦法推推閱讀吧!2017年起,我家「熊與貓咖啡書房」改成只在周末兩天迎客,周一到周五,我們四處游擊,讓閱讀活動轉場於霧峰及其周邊的台中城南區帶。從霧峰、大里一直綿延到城區——學校、社區、市集、餐廳、街頭、田邊、山村、溪床,都是閱讀場域;走讀、漂書、真人圖書館、文學美食趴,都是活動形式。別人看我們,上山下海,不亦「閱」乎!在地人文客廳、文藝復興基地、閱讀公關公司、友善土地智庫,這些美麗的封號,我都欣然接受,有時也會在爭取獎補助的提案報告書裡這麼往自己臉上貼金。但回到書房,開著一家店,也就是守著而已,無關乎賺不賺錢,無關乎夢想偉大,就只是守著自己當守且能守的。
當初在商業登記時,與會計師在「書坊」和「書房」之間僵持許久——實在不喜歡用書坊,那容易讓人聯想到租書店;但書房被認為不是營業空間,所以被審理機關打回票。即便正式立案名稱妥協為「熊與貓書店」,招牌還是硬要打上「書房」兩字(最後還加了咖啡),寓有作家書房開放之意。
兒時在長春理髮廳的空間經驗,重現於充滿咖啡香的書房,打烊後,不開店的日子也有戲,客人的桌子就是我的書桌。游移在各桌之間,看心情來選用桌子,這是我史上擁有最多書桌的書房,每個桌子都有一或多本攤開的書,包括那隻喜歡依心情臥上不同桌子的三花貓,在牠攤開的睡姿裡,彷彿也有我的夢或者黎明。●

小熊老師
本名林德俊,筆名小熊老師。於社區大學及坊間寫作班、文藝營教授新詩、散文、報導文學、廣告文案、藝文跨界等。曾獲五四文藝獎、林榮三文學獎、乾坤詩獎、創世紀詩獎等。著有《樂善好詩》《阿罩霧的時光綠廊》《玩詩練功房》《黑翅鳶尋家記》等書。經營熊與貓咖啡書房及熊與貓台北松山驛站兩個文化空間,從事文化節點串聯,推動在地文藝復興和友善土地的社區行動。
OB短評》#280 揭穿暗啞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黑雪事件簿
杜斐著,一人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議 獨
即使是以目前仍在發生中的一切為題,這本詩集以文字為濾鏡,為坐困疫城的鳥獸、他方的烏雲黑雪、數位化的謊言假字、一片螢幕之隔的死亡,留下一點光,留待日後循線追回當下無法言及的傷與美。每首詩皆附上一則太快泛黃、太容易遺忘的事件,猶如事件自體長出詩作,猶如詩作才反映當下、書寫真實。【內容簡介➤】
●秋鯨擱淺
蔣曉薇著,Vivian Hui繪,聯合文學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具有當代香港質地的故事。主角之一是從貴州到香港的少女,雖然家人認為這樣的安排對她是最好的,但她仍非常想念故鄉的星空。另一位主角是港生港長的國文老師,她喜愛中國古典文學,但如今香港的處境、與「祖國」的關係,使她的認知與感受無法協調。雙主角的設計反映了現下香港成員與心態的複雜性,十分精彩。藉由文學、閱讀、書寫,在筆談的討論中將兩人的心境展開在彼此/讀者眼前,也間接點出文學本質性的作用。【內容簡介➤】
●一想到九份
賴舒亞著,時報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樂 益
作者幾乎將自己寫作生命全貢獻給了家鄉瑞芳。本書是一位在地居民眼中的九份,褪去遊人織成的錦緞,暫停熙來攘往的喧囂,景緻的輪廓更為清朗,人情典故的溫度也更熨貼於心。作者的筆調彷彿帶了時光的濾鏡,與九份成為同樣的色澤。【內容簡介➤】
●野球.人生
別無所「球」的追夢人
曾文誠著,好讀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獨
本書將鎂光點從棒球場上的明星們身上移開,亦無關球隊、球團的經營。作者以長年對棒球活動的熟悉,透過訪談,為此生與棒球結下各種不解之緣的棒球之友們寫出一部部列傳。在平實親切的筆調中,為台灣棒球文化架構出立體的樣貌。【內容簡介➤】
●行李箱裡的野獸們
誕生於英國澤西島的保育奇蹟
A Zoo in My Luggage
傑洛德.杜瑞爾(Gerald Durrell)著,唐嘉慧譯,木馬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樂
你搜集的是扭蛋,他搜集的是野生動物;你打算弄個展示架,他決定開一座動物園。傑洛德.杜瑞爾是20世紀英國著名的暢銷動物作家與動物保育家,曾經啟蒙了許多人對於動物的關愛。《行李箱裡的野獸們》是他生命中連續不斷的動物奇譚中的一頁。以一貫幽默俏皮的語氣,帶領大家一同回首他的冒險時光,看他怎麼把野獸們裝進皮箱,如何帶著諾亞方舟等級的行李箱向夢想挺進。這個夢想,在二戰結束後啟航,於1958年實現。對照此時的國際情勢,能更感受到這說來輕鬆的故事,無論發想、行動、維持、成真,都是那麼不容易。【內容簡介➤】
●劇作家 坂元裕二
脚本家 坂元裕二
坂元裕二著,黃耀進譯,光生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樂
本書有如策展般,集合了日本知名劇作家坂元裕二的作品、訪談、對話、年表、作品分析、經句與創作哲學,並側拍他與瑛太、滿島光等長期合作的演員對話時的場景,瞬間讓本書氛圍有如雜誌特集,全面性呈現坂元的創作歷程。【內容簡介➤】
●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
The Smart Enough City: Putting Technology in Its Place to Reclaim Our Urban Future
班.格林(Ben Green)著,廖亭雲譯,行人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班.格林是曾獲得多項數學奬項的英籍數學家,但本書並非推崇應用科學價值的傳道書,相反地,作者對於「將人工智慧擺放在城市規畫和運作最高順位」的思維和做法,有許多批判。諸多智慧城市議題,如最先進的自駕車交通系統規畫、使用網路搜集大數據等來自「尖端」科技的陷阱或造成的難局,各項討論奠基於作者曾親身參與的市政規畫,並涉及20世紀前期的道路開闢,論述紮實且具有較長時段的眼界。作者的反思和提醒——對於未來社會的願景和操作,不應被科技的眩目和短期的利益所迷惑——亦可看出科學家以人為核心的深刻關懷。【內容簡介➤】
●宣傳學
「公共關係之父」伯內斯代表作:一群隱形統治者如何影響我們的心思,塑造我們的品味,暗示我們應該如何思考
Propaganda
愛德華.伯內斯(Edward Bernays)著,楊理然譯,麥田出版,330元
推薦原因: 議
本書為公共關係的經典之作,討論「篩選」、「宣傳」、「轉譯」、「公共心理」等機制和技術。這些概念對當代讀者並不陌生,但試想本書問世於1928年電力尚未普及的時代,即可明白為什麼作者的洞察觀照值得一讀。時至今日,發生了更多的事例,也發展出更細緻的說法,但作者當年的洞燭機先對於今人仍具有提綱挈領的重要意義。【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