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保持社交距離的讀書會:演員莫子儀讀岩井俊二《最後的情書》
當瘟疫蔓延,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的防疫措施創造了更多個人獨處的時間和空間。面對社群活動型態的遽變,全球各地紛紛興起各種不必出門也能神遊交流的活動,朗讀便是其中之一。演員莫子儀與楊景翔演劇團共同發起的「讀我」計畫,以朗讀經典好書做為一種安靜而溫暖的陪伴。自今日(4/23世界閱讀日)起,一連4天,莫子儀將與新經典文化合作,朗讀日本導演岩井俊二的最新小說《最後的情書》,帶大家重溫深情的世界。
曾多次入圍金鐘獎男配角獎、2017年出版散文集《失眠的人》的莫子儀,4月初與劇場導演楊景翔合作推出讀書計畫「讀我」,每晚8點在臉書粉專推出,朗讀作品包括馬奎斯名著《百年孤寂》等。莫子儀挑選經典好書中的章節,融合讀劇的技巧、角色的塑造,不僅只朗讀文字,更傳達情感,營造迷離夢幻的閱讀氛圍。
![qing_shu_800px.png](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7256/qing_shu_800px.png)
(新經典文化提供)
除了莫子儀之外,童書作家王淑芬亦於4月11日發起「童書作家講故事」活動,錄製說故事影片上傳社群媒體,並邀請作家/譯者分享自己參與創作的故事。影片中王淑芬戴上可愛的手指玩偶,朗讀自己的作品《貓巧可你選誰》,並點名童書作家劉清彥擔當第二棒,活動預計邀請30位台灣創作者參與,目前已交棒至第14位作家。
疫情爆發至今,海外許多演員、歌手及作家陸續推出類似活動,在網上朗讀、說故事,陪伴在家防疫的讀者。包括有:以電影《X戰警》X教授聞名的演員Patrick Stewart發起#ASonnetADay,每日朗讀十四行詩;《圓形》(Circle)作者Mac Barnett也在IG上召開讀書會,說學逗唱唸故事,並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蘇格蘭演員Alan Cumming朗讀自己創作的繪本《The Adventures of Honey & Leon》;英國童書作家Peter H. Reynolds念完書後,還帶讀者一起畫畫;為動畫《冰雪奇緣》雪寶一角配音的演員Josh Gad,在推特上每晚睡前用超強的配音技巧念故事給粉絲聽;曾獲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的Jennifer Anne Garner,響應#savewithstories的活動,念故事給無法出外玩樂的孩子們聽;極具個人特色的時裝模特兒Winnie Harlow也加入讀故事的行列,用繪本傳遞分享的美好。
![wei_ming_ming_-2_0.png](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7256/wei_ming_ming_-2_0.png)
左起:童書作家王淑芬、電影演員Patrick Stewart、蘇格蘭演員Alan Cumming
具有舞台或戲劇訓練的演員,在朗讀中融入說書、讀劇的表演技巧,透過抑揚頓挫的聲音表情引領聽者進入書中幻象,往往能讓人物鮮活,躍然紙上。若加上化妝、服裝、背景、燈光等視覺上的輔助,則更能傳遞對文本的獨有詮釋。
莫子儀過去也曾朗讀作家李維菁作品《生活是甜蜜》、《人魚紀》,台北人的《台北故事》,對文字具有敏銳的領悟力。他分享箇中心法:
「我覺得在朗讀或讀劇、讀書時,都會因為對象、場地、文本、媒介的不同而有表現上的差異。譬如文體的不同,《最後的情書》裡的書信體是更私密的對話,也許不適合用太過抑揚頓挫的方式去讀;翻譯小說《百年孤寂》所描寫的宏觀世界,名詞、形容詞等反而需要更清晰地去特別標示,有時可以加上些許的時間留白或不同的語速來強調。這些詮釋,透過影像紀錄或現場朗讀,也會因和聽者的距離、使用何種收錄音和擴音器材而會有選擇上的不同。」
關於語感與節奏的問題,莫子儀指出:作家在書寫時,每個篇章已安排專屬的情感節奏,不同段落、句子在結構上、文字上各有節奏。所以要先能對作品本身有通徹的理解,才能夠掌握每個篇章的節奏。
至於書中角色的詮釋,莫子儀覺得與自己的表演經驗有關。他大方分享自己的「讀」書技法:
「在單純的聲音表演中,需要更細心地使用聲音線條;例如,若段落中有三位不同的角色,首要決定的是『作者』或『說書人』等文章主述者的聲音;接著選擇其他三位角色的聲音特色。各角色音質、語氣的選擇主要從書中對角色的描述來揣摩,再加上自身對角色的理解與想像。」
提到「讀我」計畫的緣起,莫子儀表示,最初是因為表演藝術領域受到疫情重創,許多節目演出因防疫政策而取消,原本笙歌不息的劇院、電影院近乎停擺,藝文界受到很大的衝擊。深感恐懼隨著瘟疫蔓延,他於是與導演好友楊景翔發起這項特別的讀書計畫,讓小說與文字在聲音和時間中沈澱,帶來安靜的陪伴與溫暖,度過這段失衡的日常。
![mo_zi_yi_2800px.png](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7256/mo_zi_yi_2800px.png)
(新經典文化提供)
「讀我」規畫一週讀一本小說,每部作品揀選三則篇章,莫子儀藉此機會嘗試讓乍看嚴肅的文學作品感覺更加親近。「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像這樣的『文學』似乎艱澀、難懂,但閱讀真的是很個人且和生命經驗息息相關的事。『文學』其實就是在生命體驗下轉化而成的另一種創作形式。」他期許讀者在聆聽後,能進一步展書閱讀。
目前「讀我」計畫已讀過《百年孤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及《看不見的城市》三部經典。「這幾本書在寫著屬於他們那個環境、時空的歷史或寓言,但在現在讀來,似乎又可辨識出屬於自己的,或現在仍相同的城市、人物景象。」
莫子儀曾多次參與《百年孤寂》改編的劇場演出,對這部經典有著濃厚情感。他回憶第一次閱讀這本書的情景,時值大學校內戲劇製作《如夢之夢》,「我當時是舞台組,在昏暗的後台重複著8小時戲長的舞台技術練習,邊讀著《百年孤寂》。白天進劇場,如夢一般,一下在上海一下在法國,我們一直在重複著同一段落的練習,似乎從未前進過;但一踏出劇場,天已黑了,老邦迪亞被綁在樹上。」
身為演員,莫子儀認為閱讀能為演員提供更多、更廣的視野,「卡爾維諾的《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是早期影響我滿深的一本書,雖然是在論述文學,但感覺適用於所有藝術創作,表演也是。」然而他也抱持開放的態度,「不論閱讀與否,我覺得對身為演員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活著時,好好地去感受和思考生命的一切。」
![dsc4602-1024x684.jpg](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7256/dsc4602-1024x684.jpg)
《百年孤寂》劇照(取自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莫子儀強調,閱讀沒有絕對的對錯,有些書在不同時期、人生階段閱讀也會有不同的感觸,於他而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便是其一。此外,「我很喜歡沈從文、汪曾祺那一代的作家,雖然時空不同,但讀他們的文字好像在讀自己身上某部分的血液與情感;喜歡太宰治,像是在看自己也有的靈魂;喜歡佩索亞的《惶然錄》,就好像另一個伴隨著自己的生命;喜歡川端康城、卡繆,因為從中感受到自己習慣的平靜與疏離。我也喜歡楊牧、金庸、九把刀。」
雖然分享自己喜歡的書,「讀我」計畫也獲得網路上熱烈的回應,但莫子儀不希望閱讀變成壓力。「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或陪伴,那應該是閱讀能帶給我們最大的樂趣與幸福了。」
「讀我」是長期的讀書計畫,在第一階段由莫子儀讀三部世界經典文學之後,接下來可能納入其他中文創作、詩集、劇本,邀請更多演員一起讀書。正逢世界閱讀日,莫子儀特別與新經典文化合作,今晚8點起,連續4日,將朗讀《最後的情書》。岩井俊二的浪漫經典電影《情書》深植許多人的記憶,閱讀《最後的情書》時,即牽動了莫子儀的許多回憶,也因與書中角色年齡相仿,而有更深的悸動與共鳴。「每個人心中都有些遺憾的故事或回憶,我想《最後的情書》就是一本對已逝去的過往無法停止追憶時,能撫慰我們的創作。」●
閱讀通信 Vol.83》新推出!百工Plus漫畫,發現360行的歡樂與淚水
通通編週報時間:本期封面人物人才濟濟,十分熱鬧。他們是百工plus漫畫專欄中,應邀來「看漫畫」的職人們,分別是接體員大師兄、職能治療師陳俐君,以及藏書界的竹野內豐黃震南。他們閱讀與自己職業相呼應的漫畫,再將各自得出的心得感想,一同與讀者們在專欄中分享。
大師兄在他的文中提到,之前面對他人詢問關於殯葬業的許多問題,偶爾會心想:「啊,假如今天有一本書,能夠說出禮儀師的日常,又能簡單閱讀,那該有多好!」通通編也認為,如今可以藉由漫畫、文字或是影視作品,認識到更多我們生活中少有機會實際接觸的各種職業生活經歷,做為讀者真是十分的幸福啊!
百工plus漫畫專欄未來將不定期推出,邀請大家一起與各行各業的職人們一起讀漫畫。目前已推出的3篇專欄都十分精彩,邀請大家來讀:
1.百工plus漫畫.接體員》殯葬業跟你想的大不同,《送葬協奏曲》簡直像業者畫出來的
2.百工plus漫畫.職能治療師》陪伴一些人生命裡,並不容易的一段時光,讀《OT相談室》
3.百工plus漫畫.藏書家》夢、舊書與神交:讀《森山朗讀會》
本週其他精彩好文,請看以下嚴選文章:
【每週好書.OB短評】#247追蹤生命意識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247.png](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656/247.png)
有緣|尋琴者|養雞時代|獅子追蹤師的生命指南|破解動物忍術|妖怪臺灣|最高!極品一人樣|第一次看奧運就上手!運動觀賽全攻略
【4/24~5/10活動預告】
通通編每週都在埋頭整理閱讀活動,就是為了週五給大家一些出遊靈感,如果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4/26(日)
● 5/01(五)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