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王瑞閔》看得見的植物,看不見的藏書
好朋友到我家裡,映入眼簾的,大概是入口兩側那些奇特的植物。我想這也是大家對我的印象吧!不過,我的摯友都知道,我有一間塞滿了書的房間。除了熱帶植物,書,是我最珍愛的收藏;書跟植物,構築了我的人生。
因為幼稚園早讀,所以上小學前有整整一年我都是待在家。當時已識得不少字,也懂注音符號,開始喜歡閱讀。那時候我不認識其他小朋友,幾乎不往外跑,反而常躲在叔公家的書房裡看書,一看就是一整天,往往過了吃飯時間,媽媽叫了好幾回才願意離開。不過,那個時候所謂的書,其實是雜誌,是大姑姑訂給小叔叔的《小牛頓雜誌》。當時我認識的字還不夠多,認識的辭彙有限,因此也鬧出過不少笑話。例如,我尚未認識「牛頓」前,總是以為雜誌名稱要念做小牛「頻」。還有雜誌中每次介紹各項生活用品的發明故事,最後都有一段發明家格言——當時總是誤以為有個名字叫做格言的發明家發明了非常多東西。
一開始我就對自然科學懷有高度熱情,幾乎可以說是背下了每一集雜誌的內容。除了對於動植物特別感興趣,舉凡地球科學、天文學、地質、礦物、氣象等無生命的自然物與現象我也很喜歡。愛抓蟲、養魚、採草,也會拿著星盤觀星、撿石頭、找礦物,樣樣都來。
升上小學一年級,媽媽送給我一整套《漢聲小百科》,開啟了我對更多學科的認識。包括如何到廟裡拜拜、百家姓與名、字、字輩、堂號、野外求生、房屋裡的管線結構,也嚮往可以到書中介紹的許多地方,如淡水紅毛城、野柳地質公園、郵政博物館、台北植物園、美濃黃蝶翠谷、墾丁國家公園。這套書,開啟了我對生活周遭一切的好奇心,也讓我體驗了追求知識帶來的愉悅。而書中介紹的地方,也成為我長大後逐一探訪,甚至影響我前半生的重要地標。
從此後,每次獲得好成績,或是值得慶祝的時刻,我總是跟媽媽吵著要買書——尤其是各種圖鑑,像是恐龍、魚、昆蟲、野生動物、兩棲爬蟲動物,我都十分喜歡。特別記得1993年張永仁的著作《臺灣鍬形蟲》更是愛不釋手。這可以說是台灣第一本昆蟲的專書,堪稱甲蟲聖經。張永仁雖非科班出身,但是他獨自研究,細心觀察,藉由幼蟲尾端分辨鍬形蟲種類的方法獨步全台。除了由衷佩服,他也讓我看到了標竿——所謂的興趣,原來可以如此投入,如此執著。
不過這階段,我的閱讀僅限於圖文書。即便認識的辭彙越來越多,我還是沒有閱讀文字書的習慣。直到升小學五年級的暑假,姑姑送了我一本黑柳徹子的暢銷名作《窗邊的小荳荳》,成了我愛讀小說的濫觴。
還記得起初我是排斥讀文字書的。後來在姑姑的鼓勵下,我開始讀起了這本作者的自傳故事集,讓我一頭栽進了文字的世界。此後,我開始漸漸接觸小說,特別是一些經典著作,如金庸武俠小說、《基督山恩仇記》、《傲慢與偏見》。藉由閱讀感受到文字的魔力:即使沒有照片,透過作者的文字,彷彿在腦海裡勾勒出一些畫面。
與此同階段,有一天在中興大學的垃圾桶裡撿到了寶典——鄭元春《神奇的多用途植物圖鑑》。這是我第一本植物圖鑑。過去關於植物的知識,都是散在《漢聲小百科》或雜誌裡,雖然也有從漫畫學植物學的專書,但是不曾見過這麼完整豐富的圖鑑。這本書是我自學認識植物的開端,也是我一腳踏進植物世界的啟蒙書。
中學以後,雖然升學壓力大了,我還是喜歡翻圖鑑、看小說,也開始看各類散文。記得當時余秋雨《山居筆記》書中有一篇〈藏書憂〉我特別有印象。或許當時我的書還不多,但是剛好經歷過借朋友書卻被弄丟了,還有一次大搬家,來來回回不知搬了多少趟書,所以對這篇文章特別有共鳴。不過這階段,文字書歸文字書,圖鑑書歸圖鑑書,對我來說它們是如此的不同。
高中時國文老師推薦喬斯坦·賈德的著作《蘇菲的世界》,讓我這個從小開口閉口就是為什麼的好奇寶寶,迷上了哲學。也因此,我拿古希臘哲學的發展自比成長歷程:我的童年,只對週遭動、植物、無生命的礦物、無垠的星空等自然界的一切感興趣,猶如蘇格拉底前的宇宙論時期。之後,我漸漸透過外在事物開始認識自己,逐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學之後接觸哲學、文學、歷史;開始注意人類的社會、經濟、政治,我的生命才終於走向人事論階段。
大學以後,學校圖書館裡大規模的藏書,我彷彿發現了寶庫,只要有空就泡在書庫裡,貪婪地吸取知識。而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還有古籍的數位化,我更是欣喜若狂,可以徜徉在知識之海。眾多的古籍中,特別佩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沒有外援之下,只憑藉自己對藥材的熱忱,翻遍古籍考證,走遍大江南北,親自採集、試藥、訪問名醫,歷經三十餘年完成這本空前絕後的大作,亦是歷久彌新的經典。
隨著知識攝取量的增加與積累,我慢慢發現,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界線,不再是那麼涇渭分明。自然科學裡藏著諸多的人文知識,人文科學也總是伴隨著自然科學一起發展。就像是常掛在嘴邊的,植物改變了人類的歷史與文化,人類也影響著植物的生態。透過我所愛的熱帶植物,我慢慢將此生所知所學串連在一起,就如同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
愛看書的我,對書也有許多堅持,總是會在心裡有個不成文、說不清楚的標準,用來認定所謂的「好書」。後來自己有機會成為作者,除了盡心盡力完成,對內容還有排版、封面設計也十分苛求,總希望可以完成一本自己如果站在讀者角度也會喜歡看的書。
這兩年,非常幸運地可以把過去所知所學書寫成冊,陸續完成了《看不見的雨林》與《舌尖上的東協》二本書。成書過程中,我不斷回憶過去看過、也影響我的書,期許自己可以完成一本不論是知識上,或是知識背後,都可以對讀者有所幫助的書。
植物彷彿是我的外衣,書則是看不見的內裡。一個人的時候除了照顧植物,我也愛看書。我從書中找到了人生的興趣與志業,每每有疑惑,我總是會去翻書,從書中也認識了不少懂得跟孤獨做朋友的古人。對我而言,書是獲得知識的管道,是從別人的經驗認識自己的媒介,是低潮時找回能量的充電器,是孤獨時不會背棄自己的朋友,更是改變我一生的重要資產。●
王瑞閔
作家、插畫家暨熱帶雨林植物愛好者。座右銘「如果一輩子只能做好一件事,希望此生可以為臺灣留下更多活的文化資產(熱帶植物)」。
從孩提至今,夢想打造一座熱帶雨林植物園。為了實現夢想,自大學起一方面不斷蒐羅考證相關資料與文獻;一方面尋找失落的熱帶雨林植物,足跡遍布全台。同時,也將這些熱帶植物的記錄分享在臉書與部落格「胖胖樹的熱帶雨林」。為籌措實現夢想的資金,台大森林研究所畢業後還進入房仲業工作5年。30歲,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夢想,矢志成為作家,並在2018完成第一本著作──18萬字的圖文書《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而第二本書《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也於2019年出版。兩書連續獲得Openbook美好生活書獎。
閱讀通信 Vol.81》創作和生活緊密連結,與山林為伍的岩村和朗爺爺
通通編最近追蹤了日本繪本大師岩村和朗「繪本之丘美術館」的twitter,除了舉辦講座的消息,也看到很多美術館的「生態觀察報告」,像是「在第二停車場前的油菜花田盛開了!」、「山茶花樹長出新葉了呢」,又或是某隻飛鼠夜晚停留在巢裡睡覺的可愛照片、冬天時的白茫茫雪景……看見這些跟著季節時序變化的貼文,也可以想像,工作室就設在這片大自然中的岩村爺爺,是如何創造出那些與自然緊密連結的動人創作了。
「14隻老鼠」系列繪本是岩村爺爺的經典代表作,透過老鼠大家庭的視角,呈現美妙和令人敬畏的大自然,也生動描摹出森林中老鼠家族的親情之愛。當翻開書頁,光是看著14隻老鼠們一起搗年糕、種南瓜、在河邊洗衣服,就會有置身在自然中的療癒感,令人精神舒爽啊(茶)
請大家一起來讀本月的繪本大師,別錯過岩村爺爺更多充滿自然氣息的溫暖之作——
【封面故事】4月繪本大師》圖畫書、自然與兒童:說書人岩村和朗的一生心念
![wei_ming_ming_-1.png](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656/wei_ming_ming_-1.png)
最近,《庭守之犬》小說中文版問世,是日本導演岩井俊二在彷如末日的動盪餘韻中,作為對311事件的回應。Openbook與木馬文化合作,推出「作家的末日物語」專題,邀請各有擅長的作家們,透過寫作與岩井對話,各自構築出不同的末日想像:
(通通編PS)下周還有另2則末日物語喔,敬請期待!
本週其他精彩好文,請看以下嚴選文章:
脆弱練習|異鄉人:翻案調查|她的搖籃曲|趙紫陽傳|政客、權謀、小丑|葉門戰爭|世界之用|東南方的國度|日本的思想|漫筆金心
【4/1~4/19活動預告】
通通編每週都在埋頭整理閱讀活動,就是為了週五給大家一些出遊靈感,如果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 4/11(六)
● 4/12(日)
● 4/17(五)
●4/18(六)
● 4/19(日)
● 4/23(四)
● 4/26(日)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