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2EP1》插畫家阿尼默/大恭喜!波隆那拉加茲獎青年漫畫首獎獲獎感言來分享!

小輓》出版於2019年10月,隨即獲得當年Openbook好書獎中文創作,不但是OB好書獎有史以來第一本漫畫,更一舉榮獲波隆那兒童書展拉加茲獎(BolognaRagazzi Award)2020年新增設的青年漫畫首獎(Comics - Young Adult - WINNER)。拉加茲獎的評審一致同意將這本書頒發給阿尼默,更特別指出畫家雖然是一位「台灣人」,但圖像是不分語言的,他的無字漫畫有如圖像的詩歌。閱讀隨身聽第2季的第1集,恰因新冠肺炎 (俗稱武漢肺炎)蔓延,波隆那書展停辦,我們搶先邀請阿尼默來發表得獎感言,首度曝光,請別錯過。

註:本集錄音之際,波隆那書展僅公告延後的消息,正式上線前,已宣告停辦。

▇特別來賓:阿尼默 
kk8im9d_460x580.jpg畢業於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捷克布拉格應用藝術大學純藝術學系繪畫組碩士。作品面相多元多產,擔任過劇照師、電視與電影美術指導、動畫導演與18年插畫家資歷。2004年以電視劇《我倆沒有明天》入圍金鐘獎最佳美術指導,2005年以動畫短片《366巴士》獲工業局國際級動畫雛形獎百萬首獎、台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短片入圍;此外,還曾以散文〈有時身在小人國,有時我是格列佛〉入選九歌《98年散文選》。短篇漫畫〈四十七歲的天空〉收錄在《台北咖啡》(大辣)合輯中,個人作品有圖文書《消失在儀表板上的366》(商周)、攝影集《清唱》。在台灣及捷克舉辦過多次個展、聯展,最近一次插畫個展為2018年的《白馬屎》,並於2019年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小輓》為其第一本個人漫畫集。

▇本集精彩重點

  • 幾米得知我正在畫《小輓》,詢問我能否讓他看一下。看了之後,他小心翼翼地問我,可不可以幫我做一點修改。我說:「好,沒問題啊!」但心裡想說都已經那麼好看了,還能如何修改呢?沒想到......
     
  • 波隆那書展拉加茲獎的評審提到,這個首獎,也是給予台灣其他一同報名的優秀作品的肯定,擴大台灣的能見度。我覺得那評語講得太好了,因為不管是任何一位圖像創作者在台灣,都有其辛苦跟才華需要被展現。我剛好很幸運拿到這個獎,可是必須要說,在我之前有很多很多有才華的前輩,在前面幫我們鋪了很多路,最後由我代替大家拿了這個首獎,這是由大家一起走出來的。

【延伸閱讀2019Openbook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小輓:阿尼默漫畫集


  • 台灣的圖像創作者,有時會擔心自己的作品是否能被市場接受——根本不用擔心,因為世界總有一群你以為小眾、但實則龐大的人群。
     
  • 台灣的漫畫一年去報金漫獎的作品,大約有兩百多件,看似很大的量,其實跟很多國家比起來,數量還是遠遠不夠的。數量多或少,有很大的差別,一方面是市場,另一方面是作品的多元。這些子彈夠不夠、能不能夠打到那麼遠去,這是我看到最大的問題。
     
  • 在畫插畫之前的工作經驗,對我來說,其實沒有甚麼累積,幾乎做完一件事情,就跳去做另一件事。直到畫插畫,那一剎那,我才覺得有種無形的快樂填滿我。這是我歷經多份工作,前所末有過的體驗。
     
  • 讓我的手去沾顏料,塗抹在畫布上面,讓塗抹出來的筆觸跟顏色碰撞,而後引誘我再去畫下一個線條,延伸出下一個東西。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完全反映你自己,不用去思考,可是有時候也會覺得,「蛤?原來是我嗎?我自己這麼無聊嗎?」作畫的痛苦,就是你必須大量的跟自己獨處與對話,不斷的自我批判或讚美,那是一個更純粹的地方。

▇《小輓》精彩圖輯

da_kuai_xiao_wan_a_ni_mo_man_hua_ji_-3.jpg
圖片選自《小輓》/大塊文化

da_kuai_xiao_wan_a_ni_mo_man_hua_ji_-31.jpg
圖片選自《小輓》/大塊文化

da_kuai_xiao_wan_a_ni_mo_man_hua_ji_-49.jpg
圖片選自《小輓》/大塊文化

da_kuai_xiao_wan_a_ni_mo_man_hua_ji_-108.jpg
圖片選自《小輓》/大塊文化

da_kuai_xiao_wan_a_ni_mo_man_hua_ji_-123.jpg
圖片選自《小輓》/大塊文化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3-24 11:47
漫畫評論》在美味料理之後?讀清水《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第1集

〈美食漫畫的台灣,與台灣的美食漫畫〉文中,筆者曾經提過清水的《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可能是繼1990年代沙朗、黃璁毅的《我是大廚師》之後,台灣少見的國產美食漫畫。這部連載於《CCC創作集》、參考日治時期實際存在的料亭「梅屋敷」繪製而成的作品,如今終於推出單行本第一卷,並加畫了48頁的番外篇〈明治‧東食堂回憶篇〉。

《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的主人翁,是日治大正時期台北第二高等女學校的二年級生友繪,她同時也是台北知名料亭小梅屋的第三代,目標是成為如媽媽那樣熟練周到的「女將」,但目前仍時常被奶奶數落「不成氣候」。

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友繪自告奮勇,接下學校園遊會飲食組的任務,負責與各店家接洽,沒想到回家後卻被奶奶大聲斥責她先斬後奏。奶奶認為在人力吃緊和餐宴滿檔的情況下,小梅屋沒有能力承辦這份工作,並可能砸了招牌。在母親的包容鼓勵之下,友繪決定與舅舅一起瞞著奶奶,偷偷進行這項任務。

這樣的劇情設定有其巧妙之處:瞞著嚴厲的奶奶,偷偷進行不被允許的任務,當謊言被拆穿時,勢必有家庭親情的張力,以及訓練下一代的用心良苦等橋段可以著墨。再者,藉由接洽各店家來決定園遊會的餐飲,作者透過友繪舅舅的帶領,將1920年代台北的飲食概況、商業氛圍具體描繪一番。因此友繪一行人接觸了榮町的日式甜點、辻利茶舖的角板山紅茶,以及堪稱當時最高級的鐵道旅館的西餐等等,最後,也前進了大稻埕。

openbook_you_hui_de_xiao_mei_wu_ji_shi_bo_01-3839-002_1200.jpg

openbook_you_hui_de_xiao_mei_wu_ji_shi_bo_01-5051-003_1200.jpg

之所以需要前進本島人(台灣人)聚居的大稻埕,背後有現實的歷史因素。1922年台灣總督府實施「日台共學」政策,因而故事中的校長與老師希望趁著園遊會展現共學氣氛,期盼餐飲組也與本島店家洽談菜色,在園遊會上端出台灣料理。而這恐怕便是這部描繪大正時代、女高校生、美食的浪漫作品中,最為「政治」的部分吧。

在連載期間,PTT的C_Chat版上曾針對這部作品是否「過度美化日本統治」引起爭執;此外故事中的道子一角對於台灣料理的恐懼,並且迴避前往大稻埕飲食的舉止,或多或少也令台灣讀者感到不快。然而若就主角為內地人(日本人)的這個設定而言,我認為漫畫倒是忠實呈現了當時在台日人高校生對於台灣飲食和台灣人生活區域的狹隘成見,而這種狹隘的視野,隨著文化衝擊與相互交流,實則一步步地瓦解、開放。

在本島人同學蓮芳的帶領下,友繪一行人鑽進大稻埕的巷弄廟口,品嘗了割包、茯苓糕,連原本抱持排拒心態的道子,都驚訝於甜蜜清涼的愛玉口感,大讚好吃。爾後也因為友繪等人曾經幫助過被排擠的蓮芳,而與其兄、擔任「醉仙樓」(事實上以「江山樓」為原型)廚師的蓮生化敵為友,並獲得協助在園遊會上端出蟳丸、雞管、潤餅、炸芭蕉等美味台灣料理,大獲好評。

openbook_you_hui_de_xiao_mei_wu_ji_shi_bo_01-9899-005_1200.jpg

openbook_you_hui_de_xiao_mei_wu_ji_shi_bo_01-100101-006_1200.jpg

當然,若要從比較嚴格的角度來論,也許限於篇幅或市場考量,作者對這段由成見到互融的過程處理,顯得太過「河蟹」(和諧)了。而主角友繪及其同學們在形象、對話上的刻畫,也過度天真甚至童騃化(分不清楚她們究竟是小學生、初中生或高校生),不免令人覺得台、日之間矛盾的解決,恐怕還是過於簡易輕省。但無論如何,我認為作品中對於1920年代在台日人的所思所想及其侷限之描繪,大抵還算是不失真。

從單行本第一卷來看,《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有著翔實的歷史考據、流暢的敘事與熟練的分鏡,而內容所描繪的各式台、日料理,以及夾頁「小梅屋的料理時間」所提供的日治時期台灣飲食知識,確實相當引人入勝,讀來令人飢腸轆轆,亟欲奔赴夜市廟口點份豐腴雞捲或柔軟刈包來大飽口福。

然而,我認為這部作品較令人擔憂的,乃是往後的發展問題。許多長篇作品在首部曲時,光是新鮮的世界觀及各種設定,便足以取代劇情發展,吸引讀者的目光。譬如《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在第一集,光是霍格華茲各學院與分類帽儀式、魔杖和飛天掃帚的種類、魁地奇的規則等等,便占去相當篇幅,並使讀者閱讀得津津有味。

openbook_you_hui_de_xiao_mei_wu_ji_shi_bo_01-6869-004_1200.jpg


openbook_you_hui_de_xiao_mei_wu_ji_shi_bo_01-194195-010_1200.jpg

《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也附上許多小單元,讓人想像日治時期的美食與人物

對比而言,《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以大正時期台北第二高女的日人高校生視角出發,家中並且是當時的知名料亭,政府又推動「日台共學」的教育政策,諸種設定即使對於當代台灣讀者來說,也具有相當的新鮮感。然而日、台(內地人與本島人)之間的矛盾,在第一卷中即已獲得圓滿解決;而透過舅舅與蓮芳的帶領,琳瑯滿目的和食、西餐、洋食及台灣料理,也都已經在作品中大量呈現。那麼在利多出盡的情況下,作品在後續發展上還有何可能?是否能夠端出更具張力的劇情?

在往後的故事中,這部漫畫究竟是要深入剖析料亭女將的修業(有許多深刻的「眉角」可開發)?或專注於某些料理的探究、某項料理難題的解決?抑或刻劃小梅屋的人情親情?甚至,日治下台灣歷史的波瀾?……身為讀者與評論者,或許就讓疑問擺置於此,並且持續觀察下去吧。

getimage_34.jpg

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 第一集
編者、繪者:清水
出版:蓋亞文化
定價:240元
內容簡介➤

編繪者簡介:清水
青春與懷舊愛好者。喜歡探查各地古今事物,以此為題材創作,如常駐創作角色「小末廣」等,現駐創漫工作室與其他漫畫、插畫家們互相砥礪。
協力/三色坊 Haku
一個同人小社團的負責人,對外自稱編輯,喜歡歷史跟漫畫。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3-23 14:20
現場》以文學為柄、翻譯為斧,鑿開閱讀的邊界:國外譯者眼中的台灣文學

3月初,由國立臺灣文學館主辦的「譯者駐村計畫」,舉辦為期兩天的「台灣文學外譯」譯者工作坊。來自捷克、法國、日本三地的專業譯者,分享他們翻譯台灣文學、踏查台灣文學的實景,並持續譯介台灣文壇秀異作家過程的寶貴經驗。

▉台灣文學在捷克:白蓮娜VS.吳明益

tai_wan_wen_xue_zai_jie_ke_w800.png
作家吳明益(左)與捷克譯者白蓮娜

捷克譯者白蓮娜(Pavlína Krámská)與吳明益率先對談。白蓮娜長期關注、研究台灣文學中的自然書寫,與插畫家湯瑪士.瑞杰可(Tomáš Řízek)共同創立「麋鹿出版社」(Mi:Lu Publishing),持續為捷克讀者推介台灣文學以及文化,除了出版劉克襄、廖鴻基、楊牧、吳明益等名家作品外,也創作了多部台灣兒童文學書籍。

白蓮娜尤愛吳明益的散文,她回溯最初接觸吳明益作品的時光,再次為其視覺與聽覺的描述震動。除此之外,她也發現,吳明益常在作品中嘗試處理歐洲文化、藝術等主題,讓她在翻譯作品時,也能間接思考亞洲人如何想像歐洲的文藝作品。「共通性與獨特性之間的平衡,是我在選擇翻譯作品時的標準。」她說。

20世紀初,捷克漢學家普實克(Jaroslav Průšek)首次將華文文學導介進入捷克,針對白話文作品做了系統性研究,除了在課堂教學之外,也同時從事文本翻譯工作,華文文學的種子由此種下。

而直至90年代,捷克漢學界才漸漸將觸角探至台灣文學,遲至2000年,台灣作家的小說選集才正式翻譯付梓。白蓮娜說明,「但台灣文學剛開始是被歸類在華文文學的一部分,並未獨立出來。」

2010年以後,兩家捷克的出版社各自規畫了「台灣文學書系」。第一家是IFP出版社,第二家是白蓮娜主持的麋鹿出版社。陸續介紹台灣女性作家與自然文學作品等,讓台灣文學的多樣性在捷克開展姿態,也擴大了讀者視野。2016年麋鹿陸續出版吳明益《複眼人》以及羅青詩集,2017年則出版了廖鴻基《討海人》,IFP則出版夏曼.藍波安《天空的眼睛》,也都有不錯的迴響。

jie_ke_yi_w800.png
麋鹿出版社譯介的台灣文學作品,左起:《複眼人》、羅青詩集與《討海人》捷克版書封

白蓮娜認為,自然文學經常會談論環保問題,是跨越國籍的共通經驗,自然形成一種共通主題,「因此當討論到吳明益的作品時,我們通常會以世界文學的作品來看待,而非只是台灣作品。」從共通性到獨特性,再從獨特性發展成共通性,白蓮娜譯介台灣作品時,希望能帶出此一思考的層面。

語言同時也是一個族群的生活文化與樣貌的濃縮單位。白蓮娜指出,翻譯吳明益作品時發現一個有趣現象:「捷克文中與水有關的名詞不多,反而動詞與狀聲詞較多。譬如『潺潺』在捷克文中,能直接使用動詞表達,因而有不同的節奏,翻譯時也會考慮速度感。」

吳明益的散文《迷蝶誌》是最早被譯介至國外的作品,《複眼人》已出版有九個國家譯本——英國與美國的譯者雖然相同,但會針對各國國家的語境調整不同版本。在分享自己的作品被國外譯介的情形時,吳明益說,從書封的設計上,也能看見不同的文化轉譯,是極為有趣的觀察。

作品的譯者都是經過作者自己挑選的嗎?吳明益表示,譯者的管道通常分為三類:第一,譯者對作品具有熱情與喜愛,主動聯繫翻譯。第二,透過國家補助而與作者認識的譯者。第三,經紀公司介紹。

他分享一段與日本譯者天野健太郎的深刻的緣分,「翻譯《單車失竊記》時,天野健太郎先生細膩到會問書中出現的卡車是什麼型號、多高、容量是多少CC等細節問題。」為了推廣書而譯作,譯者下足功夫,花了不少力氣,他們慎重介紹作家作品到國外的精神,更讓吳明益感動。

▉台灣文學在法國:關首奇vs.瓦歷斯.諾幹

tai_wan_wen_xue_zai_fa_guo_w800.png
作家瓦歷斯.諾幹(左)與法國譯者關首奇

在法國譯者關首奇(Gwennaël Gaffric)與瓦歷斯.諾幹的對談中,兩人從華文作品在法國的發展軌跡,一路暢談到原住民文學。

擔任法國亞洲書庫出版社(L'Asiathèque)「台灣小說系列」總編輯的關首奇,追溯華文作品最初是於1980年代進入法國,「台灣文學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譯者自發性推薦給出版社,最先大多推反共作品,直至90年代,王文興《家變》、白先勇《台北人》、張大春《將軍碑》等作品才陸續登陸法國。」

與捷克相同,其時法國對於華文文學的認知尚未有明確的「台灣」概念,許多台灣作家的作品仍被包裝成「中國」的代表性作家。直到2000年,平路、李昂、夏曼.藍波安等人的作品,得力台灣文化單位的補助,譯介進法國,才脫離反共論述的路線。

2015年,關首奇成立「台灣小說系列」,更著眼於台灣1987年解嚴後的當代重要作品。瓦歷斯.諾幹的《瓦歷斯微小說》、紀大偉《膜》、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與黃崇凱等人的作品陸續出版,「台灣」二字更具能見度,而隨著譯介作品中碰觸的多元族群與社會議題,也綻放了作品的多樣性。

fa_yi_w800.png
法國亞洲書庫出版社譯介的台灣文學作品,左起:《瓦歷斯微小說》、《膜》與《天橋上的魔術師》法文版書封

系列譯作中較為特別的是電影《悲情城市》的劇本。關首奇說,「因為《悲情城市》講述台灣歷史及文化,是了解台灣的一扇窗口,因此也有一部分法國人是透過電影了解台灣的。」

關首奇也同時關注台灣原住民文學作家,他提出一個特別的觀察:「台灣出版業對於原住民作家的期待,好像多著重在部落書寫。」但他偏偏發現,瓦歷斯.諾幹創作的能量不僅止於描寫部落,而具備更豐沛的能量。

「瓦歷斯老師的小說集嘗試用新的文類創作,內容不見得跟原住民題材相關,譬如《瓦歷斯微小說》在350字中創造一個故事宇宙,便是在文學上的一大挑戰,讓國外讀者驚艷於,台灣作家不只寫台灣而已,更企圖以文學與世界溝通。」

wa_li_si_.nuo_gan_w800.png
台灣原住民文學作家瓦歷斯.諾幹(取自lettresdetaiwan

隨著作品的譯介,瓦歷斯.諾幹在法國打開了知名度,也因此有機會受邀參與法國遊牧文學節(Festival Lettres Nomades)。回憶當時自己作品被當作教材授課的過程,瓦歷斯充滿感動,「遊牧文學節的活動與學校合作,早在我出發的半年之前,就把作品提供給學校。學校配合文學節的主題調整教學內容,帶領學生認識台灣。因為有這樣的操作與閱讀過程,讓那些孩子們得以更深入認識台灣、思考文本,提出的問題也更加深刻。」他期許未來台灣也能有這類與國外作者交流的文學節。

▉台灣文學在日本:世代交流與全球議題

tai_wan_wen_xue_zai_ri_ben_w800.png
京都光華女子大學教授澤井律之(左)與政大台文所教授吳佩珍

第三場座談安排了任教於日本京都光華女子大學的澤井律之(Sawai Noriyuki)教授,與政大台文所吳佩珍教授進行對談。除了翻譯作品,兩人也從學術的角度,看台灣作品在日本的翻譯現況。

澤井律之首先爬梳二次戰後至近代台灣文學作家發表的小說,簡述台灣文學在日本發展的情形。他表示,早期邱永漢與吳濁流作品能在日本陸續出版,多是透過灣生評論家的協助。2000年之後,因為大量媒體曝光度,以及東山彰良、温又柔與李琴峰等以日文創作的台籍作家相繼獲得日本文學大獎,某種程度影響了日本文學界對台灣文學的興趣。

吳佩珍透過《日本經濟新聞》與《朝日新聞》的書評報導發現,2000年之前,作品的譯介多是日本的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研究者合作進行,讀者大多為學者或相關研究者。澤井則補充,1990-2010年間,日本的台灣文學研究者與台灣文化部合作,也讓民間對於台灣文學的關心日益擴張,間接帶動日本民間出版社出版台灣文學作品。

有學員提問:「日本在選擇台灣文學的書目單上,偏向學者選書,未來將台灣文學作品推廣到日本時,仍以研究為選擇標準嗎?另外,台灣方面在選書上有沒有什麼戰略呢?」

tai_wan_wen_xue_zai_ri_ben_2w800.png

吳佩珍回應,她曾試圖打破這樣的揀選趨向,向日本出版社推薦書單時,也推動新世代的作品,「新世代作家寫出的作品,多有共通性,作品只要有趣就推得出去。」只不過,在台灣獲得好評的作品,到了日本並不一定能受歡迎。

「國外認識亞洲文學時,主要還是以學校課程為主,因此推廣時也會思考怎樣的文學作品能讓大學老師在課程採用時感覺有趣。」台灣內容力出版經紀統籌鄧靜葳另補充,「推薦作品時通常還會以兩者為優先考量:第一,曾獲獎的作品。第二,符合時下社會現況或全球性議題,如#me too運動、同志議題等,都是首要輸入與輸出的選擇。」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