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除了白羅,這些也很好看!克莉絲蒂繁體中文版20週年:從他種視角到跨界嘗試的閱讀體驗
阿嘉莎.克莉絲蒂被譽為推理女王不是沒有原因的,她不僅做到了柯南.道爾(Conan Doyle)與莫里斯.盧布朗(Maurice Leblanc)兩位推理大師都沒能做到的事,更徹底玩轉那個年代的推理小說,包括情感元素、擺脫反派單純的惡意設定等。除了讀者已經耳熟能詳的代表作品,此次遠流出版的克莉絲蒂「非名探系列」也都具備這種功力,甚至「非名探系列」還能讓我們讀出不一樣的克莉絲蒂。
在這裡,我要先岔出去談一下柯南.道爾與盧布朗。除了創造出大受歡迎的推理名探之外,兩位大師其實同樣遭受到被角色綁架之苦——道爾一心想當個嚴肅作家,為此不惜「殺害」福爾摩斯,卻在大眾壓力之下不得不讓他神奇地死而復生。而創造了亞森.羅蘋的盧布朗,最終也因羅蘋大受歡迎,且擅長易容的形象深植人心,導致他不得不將新偵探角色吉姆.巴內特(Jim Barnett)降級為羅蘋的分身。
![](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22218/819px-arthur_conan_doyle_by_walter_benington_1914-side.png)
與道爾交好的克莉絲蒂,自然理解箇中艱辛,或許也因此早早意識到她不能再重蹈覆轍,是以她不僅致力於故事的創造,同樣致力於角色性格的劃分。
然而此事並非一蹴可幾。舉例而言,短篇小說〈情牽波倫沙〉的偵探,發表時由帕克.潘擔任偵探角色,稍後又更替為白羅一事,即讓人意識到帕克.潘與白羅之間的共性:相同的公務員退休身分、同樣與偵探小說家奧利薇夫人為好友,帕克.潘的祕書萊蒙小姐日後成為白羅的祕書等,種種線索都暗示著帕克.潘與白羅可能享有的共同根源。
然而,是什麼讓帕克.潘沒有被白羅「吸收」,一如巴內特與羅蘋?閱讀《帕克潘調查簿》與收錄於《情牽波倫沙》的兩個短篇時,不妨仔細考察白羅與帕克.潘的不同之處。
除了角色外,故事情節的他種視角乃至於跨界嘗試,也是非系列作品的一大看點。《李斯特岱奇案》、《死亡之犬》、《殘光夜影》等短篇小說集中收錄的作品,有之後遭改頭換面的靈感之作,也有溢出推理小說規制,蔓延至靈異、恐怖、言情等領域之作。它們的開頭,與我們習慣的克莉絲蒂推理小說似無甚差異,然則在一個十字岔路的輕巧滑脫,卻足以造就全然不同的類型閱讀體驗。
➤多樣態的情感關係描繪
同樣的體驗,在非系列長篇小說中亦可一見。不用系列角色,意味著不需遵守類型既定的規範,或受限於角色既有的設定,遂得以更加無拘無束的形式自在揮灑。
眾所周知,克莉絲蒂絕非信奉范.達因(S. S. Van Dine)「故事中不能摻有戀愛成分」戒律的人,相反地,她頗擅長於小說中加入情感元素。她筆下的系列偵探,無論白羅或瑪波,自身均不涉浪漫情感,而多以神仙教父/教母的姿態從旁協助,從而使小說中的推理情節與羅曼史主次分明,僅為點綴。但她筆下這些聰慧的男女,是否始終只能作為系列偵探的配角存在?對此,克莉絲蒂的回答是,許多時候,擺脫了神仙教父/教母的他們,會顯現出更令人矚目的風采。
另一方面,推理小說的大體布局,從謎團初現、偵查過程到真相大白,與羅曼史主角們從陌生到相知到決定是否相守,也自有其契合之處。是以,在克莉絲蒂的非系列作品中,有不少長篇故事均以處於曖昧狀態的男女作為偵查或敘事主體,如《西塔佛祕案》、《為什麼不找伊文斯?》、《死亡終有時》與《白馬酒館》等。其中的情感除了經典的兩情相悅外,亦存在著無私的奉獻,與狡獪的以情感作為武器等多種樣態。
克莉絲蒂同樣擅長以三角關係作為障眼法,從角色間的誤會到敘事手法的誤導等,在在能使讀者以為掌握了十之八九的關係圖,瞬間翻出別樣花色。《無盡的夜》保留了克莉絲蒂時常描繪的羅曼關係,卻撤去了推理小說的型態,改以令人聯想到達芬.杜.莫里哀(Daphne du Maurier)的奇情(sensation)風格,確實令人耳目一新,難怪克莉絲蒂會將之選為十大最愛之七。
而名列克莉絲蒂自選最愛第八的《畸屋》,則巧妙地擺脫了傳統推理小說家族敘事中以惡意為基底的設定,別出心裁地講述了謀殺如何發生在一個充滿善意的家族之中。《畸屋》之「畸」,既源於同樣具備扼殺力量的善意,也源於天生之惡——克莉絲蒂對善與惡之觀點,由是鋪陳出了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視角。
➤風起雲湧的國際情勢與殖民地景觀
一般而言,以克莉絲蒂為首的黃金時期推理小說家的作品,不太會令人聯想到國際政治、社會情勢等感覺起來就「硬邦邦」,一點也不「舒逸」(cozy)的事物。它應該是以鄉村、大飯店、(前)殖民地為核心,間或夾雜一兩句讀者也不甚在意的時局觀察以加固背景的狀態。但克莉絲蒂出生於1890年,生平歷經奧匈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的崩潰、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恐慌等,樁樁件件都是近代歷史難以抹滅的大事件,她可能當真無動於衷嗎?
早在1927年,克莉絲蒂便以白羅為主角,寫出諜報小說《四大天王》,其後更塑造出湯米與陶品絲這對橫跨二次世界大戰的夫妻檔業餘情報員。然而這對歡喜鴛鴦的氛圍,或許終究難以展現克莉絲蒂對戰後國際形勢演變之思慮。職是之故,她持續創作鴛鴦神探的系列之餘,在他們力所未逮之處,再度啟用了非系列角色,《巴格達風雲》、《未知的旅途》、《法蘭克福機場怪客》均是此類作品,試圖傳遞她在《四大天王》中即已反覆論及的「幕後的力量」。
這個「幕後的力量」又是什麼呢?見識過帝國的崩潰,對於早年的克莉絲蒂來說,共產主義無疑是危險的。在她第二部出版品《隱身魔鬼》中,克莉絲蒂將幕後黑手設定為布爾什維克的信徒。然而,伴隨著1924年工黨政府首次執政,克莉絲蒂對相關思潮的憂慮似有緩和態勢,此後,她的小說中偶爾會出現被眾人視為嫌疑犯的左翼同情者最終卻得證清白的情節。
伴隨著二戰結束與冷戰的開啟,許多涉及諜報的故事紛紛以蘇俄作為陰謀主腦。但克莉絲蒂頗具深意地將《巴格達風雲》與《未知的旅途》背後的陰謀組織者拐了彎,不以冷戰雙方作為主使者,而是更廣泛地指向「無政府主義者」、「理想主義者」。這樣的觀點,在以新納粹為主軸的《法蘭克福機場怪客》中亦曾多次表述──但這不是說她就放棄了一些既存觀點。不意外地,赫伯特.馬庫色(Herbert Marcuse)、法蘭茲.法農(Frantz Fanon)這些思想家仍舊不討克莉絲蒂的喜歡。
克莉絲蒂對法農等人的抗拒,與她對大英帝國的忠誠,以及對中東(特別是埃及)的偏愛或許不無關聯。眾所周知,克莉絲蒂於1930年結婚的第二任丈夫是考古學家,她因此與中東和考古結緣。當時,方於1922年在名義上脫離英國管治的埃及,是個年輕的新興國家,尚未能擺脫殖民宗主國的影響,克莉絲蒂對埃及乃至於中東的描繪,是以多半本於殖民者的視線而開展。
她的背景與經驗,決定了她理解的視角。然則,這並不表示她無意了解該地的歷史淵源──以古埃及為背景的《死亡終有時》正是最好的例證。這部入選英國犯罪作家協會「史上百大犯罪小說」第83名的精采作品,向讀者講述的不只是一個關於謀殺的故事,更是千年前定居於此的埃及人究竟如何生活的故事。
在《巴格達風雲》中,有一段主角與主謀對峙時的敘述:
「人命無關緊要……這是愛德華的信條。那個用瀝青黏補起來、三千年前的粗陶碗突然無來由地閃現在維多莉亞心頭。那些東西當然要緊。小小的日常用品、待養的家人、構築成一個住家的牆壁,還有一兩件被當作寶貝的財產。」
顯而易見,對克莉絲蒂而言,考古文物的珍貴,不在於它們悠久歷史或蘊藏的知識,而在於當代人得以透過它們,深刻感受過往人們的生活。正是這樣的感受,構築出對人與生命的尊重。這樣的尊重,正是克莉絲蒂推理小說的基石所在吧!
在娛樂之外,還有許許多多閱讀克莉絲蒂的方式,正如同在知名的偵探系列之外,仍存在著許許多多精彩的非系列作品一般。你所看到的克莉絲蒂,又是什麼樣子呢?●
|
作者簡介: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 , 1890-1976) |
OB短評》#495揭曉犀利議題與不公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萬事揭曉
打破文明演進的神話,開啟自由曙光的全新人類史
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大衛.溫格羅(David Wengrow)著,林紋沛譯,麥田出版,99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考古學家與人類學家並肩同行,以數十年來領域中重要的研究成果重新揉捏過往世界的模樣,以及行至今日的軌跡。其間縝密的論證,展現出一個具有高度靈活性、令人驚異的原始時代。論述挑戰了原本已被建立為線性發展的歷史,以及由此而來對於人類社會走向的認定,提示了國家並不是其來有自、必然之路。曾參與華爾街占領運動的作者由物質性考古研究,反思人類對於群體的思維與概念,聯繫起對現世的關懷,帶來極大的刺激與啟發。【內容簡介➤】
●女大當家
가녀장의 시대
李瑟娥(이슬아)著,陳思瑋譯,寂寞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以為輕輕鬆鬆讀的是家族的日常,真正進到瑟娥家以後就會發現,小說家(兼出版社社長)其實順順地逆轉了韓國傳統綱常的乾坤。以公私不分的日常與事業的混合元素、輕小說的質地,直取家父長制的中路,輕盈巧妙地譜寫出主流社會結構與今日世界長年積累下來的扞格,每一個令人會心一笑或拍手叫絕的情節,都是擲地有聲的質疑。【內容簡介➤】
●寂靜風暴
The Storm We Made
陳惠珊(Vanessa Chan)著,劉曉樺譯,皇冠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日據時期的馬來亞,一位追尋自我而幫日軍搜集情報的年輕母親,作者以多重的聲部,鋪陳出一段愛與背叛的故事,幽微曖昧,從容優雅,大大拓展了世人對二戰馬來亞的想像。【內容簡介➤】
●親愛的長輩變得難相處怎麼辦?
情境式漫畫解讀高齡者行為
マンガでわかる! 老いた親との上手な付き合い方 白雪姫と七人の老人
平松類著,TSUDA YUMI繪,劉好殊譯,書泉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樂 益
這本長輩漫畫太犀利,單刀直入破解照護攻防的兩造策略:一方面讓人秒懂老化作用於身體的詭計,另一方面也清理了「照護」一詞所承載的怨氣負能量。可以直接拿來當作高齡社會的基礎健康教育。【內容簡介➤】
●溫度的正義
全球沸騰時代該如何消弭升溫所造成的各種不公?
林子平著,商周出版,43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環境危機的難題,看似是全球居民的共業,實則涉及分配不均的剝削與責任歸屬。此書聚焦「溫度上升」帶來的各種危機與議題,但並非概括而論全球社會,而是凸顯不同地區與族群的影響與反應,針貶環境政策與產業轉型。全面思考「溫度」與「正義」之間的辯證關係,而非理所當然地倡議普世價值。【內容簡介➤】
●大猩猩審判日
ゴリラ裁判の日
須藤古都離著,李彥樺譯,悅知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猩球崛起》版的《秋菊打官司》,動物權議題拉好拉滿。演化樹的分類岌岌可危,故事弧天馬行空,卻也有憑有據。一再翻轉的情節,很故意,也很應該,深沉的辯證卻喜感十足,提供了一種上帝的視角。【內容簡介➤】
●平等的反思
Une brève histoire de l’égalité
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著,陳郁雯譯,衛城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益
這本皮凱提有點鬆,有點嗨,有點french,令人想起某種興致勃勃的革命宣言,相信民主,相信平等,想信多元,相信歷史進程。Yes, we can make it! Allons-y!【內容簡介➤】
●在世界盡頭的書店
The Bookseller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露絲.蕭(Ruth Shaw)著,姚若潔譯,時報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樂
此書乍看是「另一本」書店主回憶錄,但作者採取的寫法令人驚艷。不以流水編年記錄個人生命與書店的交織,開篇即以幾幕看似從記憶中抽出的場景,精確地呈現此書(與書店)的獨特之處,在於人與書相遇的每一刻。當然主要篇幅不免集中在個人回憶,但作者的生命經驗亦是書店靈魂的一部分,就如每本書與讀者對於一家書店的意義。【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