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一百多年後,我們從婦女節看見什麼?

佛洛依德曾問:「女人到底要什麼?」女性主義論者茉莉.海斯科(Molly Haskell)回答:「我們只不過想要和男性一樣多元又豐富的選擇罷了。」然而在父權社會下,女性的想望談何容易?百年多來,為了爭取那「多元的選擇」,街頭的抗爭成了一場不停歇的盛會。

最初的濫觴來自1857年3月8日美國紡織女工對惡劣工作條件和低薪的抗議,而1908年,「Bread and Roses 麵包與玫瑰」抗爭活動,則成了早期最受矚目,也最具影響力的意識行動。慢慢地,這些試圖突破父權體制,為女性爭取話語權的行動,被泛稱為女性主義浪潮(Feminism movement)。時至今日,全球正在經歷第四波女性主義浪潮,如MeToo 和Time’s up運動。

國際婦女節在「Bread and Roses 運動」隔年開始陸續舉辦,一直到了第二波女權運動興起之後,聯合國才正式訂立每年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今年的三八婦女節的口號是 “ I am generation equality -realizing women’s rights for an equal future” (我是世代平等:實現女性權利以求平等未來。)這個口號點出了這百年多來,每一世代女性主義浪潮的價值。

不論是以公民權利為目標,避免女性持續受到集體式壓迫,或是私領域的自主為訴求,倡導女性文學、身體、思想等等的覺醒,這些主張都在無數世代女性的接力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性別革命。


bread-and-rosesw800.png

勞倫斯紡織罷工抗爭時,罷工人群行進的景象。之後這場運動常被稱為「麵包與玫瑰」抗爭(取自wiki

▇打破男性掌權的王朝

20年前,女書店出版《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一書,讓國內讀者第一次有機會全盤理解每一世代女性主義浪潮的論點,以及其歷史背景和演變。這本書由長期在台灣婦女界耕耘,並熟悉歐美女性主義脈絡的學者們領軍,爬梳數世紀以來的女性主義史,也省思論述和實踐之間的相連性。例如,「Bread and Roses 麵包與玫瑰」抗爭活動、18世紀末期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和「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如何領先挑戰男性體制和社會習俗。 最可貴的是,書中也探討不同流派間相互激盪的效應性。


nu_xing_zhu_yi_li_lun_yu_liu_pai_nbian_w550_0.png

20年前出版的《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左),及與其為底,大幅度翻修,以反映二十年來各理論的變化、演進的新作《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世代平等」同一時間也提醒我們在傳統父權體制不斷變形傳播的同時,女性主義也有滾動式修正的必要性。新的情況,需要新的應對方式,20年後,本書重新編修再版為《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並增加了「國家女性主義」一章節,聚焦於女性進入公領域後的政策變化。

近幾年,「性別主流化」已成為許多國家的重要政策,而全球越來越多女性領導人的出現,也慢慢打破一直以來由男性掌權的王朝,走入革命性的時代。然而,社會和媒體依然充斥著性別歧視與言語霸凌,從梅克爾(Angela Merkel)到蔡英文,女性政治家似乎永遠無法擺脫他者從外形到私生活的品頭論足。像這種充滿「有毒陽剛氣概」的公領域,理解當代女性領導人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成為必要。個人即政治,也唯有透過因應當代局勢的女性主義新論述,我們才有機會從中找出更多方法論。

現在,我們再回頭想想「實現女性權利以求平等未來」的意義。要走向充滿願景的未來,必須先回顧歷史,方能從經驗中獲得教訓。可是當我們再進一步思索就會發現,女性是被歷史遺忘的一群人。

▇創造女性歷史(Herstory)才能決定自己的過去與未來

在女性無法享受教育權與工作權的年代,是誰撰寫歷史?在掌權者皆是男性的時代,歷史又受惠於誰?在「男性凝視/詮釋」下的文學、電影、甚至大眾媒體,女性被塑造成什麼「不是自己」的模樣?

也因此,女性主義思潮和歡慶婦女節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創造女性歷史(Herstory)——女性作為一個群體,必須能夠描述自己的經驗、記錄自己的故事,才能進而決定自己的過去與未來。

那麼在台灣,我們有屬於自己的Herstory嗎?顧燕翎在《台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一書中,以「理論」、「經典」和「臺灣婦運」三個角度,回顧自詩經時代,歷經班昭、清代、日治、戰後到現今的台灣婦女傳承的歷史。本書也同時爬梳台灣婦運和女性意識的發展過程,例如70年代的台灣,如何呼應當時歐美盛行的第二波女性運動。

書中也舉出像是鍾肇滿殺妻事件、保障「男性名額」等等台灣社會發生的事件,讓我們得以更理解當時社會的問題。對於那些藏在我們記憶中難以抹滅的悲傷,像是彭婉如命案和鄧如雯殺夫案等等事件也多有著墨。諸多的討論讓我們更理解,悲劇底下台灣社會獨有的性別不平等結構。書中亦舉例臺灣婦運、《婦女新知》期刊的產生,以氶家庭暴力防治法的推動、消費者運動等等歷史行動,在在都是創造平等未來的重要範本。


booksw600_2.png

《台灣婦女運動》與《婦女新知》書封

呼應Herstory的重要性,英國歷史學者瑪莉・畢爾德(Mary Beard)在《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中,從「在公開場合發聲」和「自身經驗佐證」,觀察女性聲音在文學與歷史中被消抹的情況。書中更精闢地評論暗藏在社會中,以憤怒與正義偽裝的權力不平等,於是我們發現,「政治正確」成為操弄女性主義的手段。

這本書還可以呼應上述的「國家女性主義」,並同時驗證「國家女性主義」和「女性歷史」之間的關係。什麼樣的歷史,讓女性一旦掌握權力,便注定握緊天生性別的原罪,和對命運的憤怒?書中亦藉此舉例政治歷史上的許多知名人物,分析前女性主義時期,女性掌權時被迫承受父權壓迫的荒謬現象。

女性走向職場、步入政壇,自由地上街頭闡述自身想法,但性別的壁壘始終存在,而且以更多樣、更幽微的方式潛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是誰在厭女?厭女的作法有哪些?


nu_li_gao_bai_w300.png

《女力告白》書封

從歷史角度回頭看當代文化,《女力告白》也探討了當代全球女性主義共同面臨的最新課題——厭女文化(Misogyny)。在女性主義已經具有影響力之後,反而引發厭女網絡的反撲與懲戒。是誰在厭女?厭女的作法有哪些?厭女文化是性別歧視的產物嗎?為何這道牆比我們想像的更牢不可破?

近年來討論厭女文化的書籍相當多,結構最有力,也最具開創性觀點的著作是哲學系教授凱特・曼恩(Kate Manne)的《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本書以哲學角度出發,大量討論知名的社會與政治案例,將許多曖昧難辨的厭女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

書中解開了我們對於厭女定義的諸多困惑,例如「性別歧視」與「厭女情結」的差異、女性族群厭女的程度不亞於男性,以及「後父權」國家看似平等,卻更加厭女等等情況,都有完整的論述。這本書不僅翻新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定刻板印象,更指出過往相關解釋的偏狹與不足。

不管從畢爾德的社會政治,或曼恩的哲學角度著手,我們從上述兩本書中得到的結論就是:厭女不僅存在,而且更為頑強,儼然成為百年世代平等之路的一大打擊。

曼恩的其中一個論點也勾勒出亞洲社會許多女性的處境—— 「當厭女結合了社會陋習,女性被迫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不合格』的妻子、『失職』的母親、『不孝』的女兒、『未婚不生』的女性,都應該被以愛之名進行懲戒 」。

呼應曼恩提出的說法和西方概念,《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讓台灣每個女性看得心有戚戚焉。這本書集合了當代10位台灣性別研究學者,針對台灣社會矚目的議題,例如你我熟悉的反同運動、PTT母豬教、林奕含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等當代事件,理解與拆解厭女現象。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在台灣造成不小風潮,是近期最完整反映台灣獨特厭女網絡,以及其成因與運作機制的著作。原來厭女與愛女是兩面鏡,女人勇敢走上街頭爭法律爭制度,卻依然敵不過社會上根深柢固的習俗問題。尤其在台灣社會,女性已經被冠上太多無罪之罪,我們發現厭女文化並非只是男性針對女性,更是女性與女性之間、女性與習俗之間等等的壓迫,從上個世代複製到下個世代。如何反抗以愛為名的厭女機制,或許是你我最難處理的課題。

▇當代女性生活遇到的挑戰與枷鎖

除了愛女,厭女的模樣也有如變形蟲,就算我們早已聽膩了敗犬、剩女,卻發現污名化女性的詞彙不斷在增生。檢視當代亞洲社會,我們發現女性不管在年齡、美醜標準、身形、生育能力或工作領域上,無處不被限制與歧視。

舉日本的「厭姥心態」為例,歷史學家田中光從年齡歧視問題下手,在《年齡騷擾:「阿姨」、「大嬸」、「歐巴桑」為什麼被討厭?》一書中探討熟齡女性面臨的困境。年齡增長明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可惜在社會偏見和媒體的過度渲染之下,「阿姨」、「歐巴桑」、「老女人」和「大嬸」漸漸變成厭女的代名詞之一。原本單純的稱呼如今淪為帶有貶意的用語,不僅間接貶低了女性的存在價值,更在無形中鼓吹年齡騷擾與歧視的風氣。另外,田中光也提到女人的價值被生育期限切割成分水嶺。熟齡女性已經被攻擊得體無完膚,若再不努力永保青春,又無生育能力,那更是厭中之厭。如何擺脫既有的年齡歧視、不斷衍生的主流抗老文化,以及被迫綑綁的「母性」包袱,已經成為新女性主義的挑戰之一。

近幾年,當代亞洲女性主義思潮和厭女文化並行高漲的另一個國度,非南韓莫屬。長年籠罩在極度父權陰影下的南韓,正在經歷一連串的新女性主義運動。這波前所未見的思想風潮,在藝術和文學中,展現令人驚豔的力道。《致賢南哥》就是這波女性主義文學思潮的最完美見證。

這本書由7位女性主義小說家撰寫7則短篇小說,個別陳述南韓女性在社會中所感受到的一連串恐懼、疲憊、錯愕、驚嚇、混亂與挫折。7個文本分別探討「男性凝視」與第二性、處女情結與情慾羞恥、兩代女性的價值衝突、厭女文化與職場嫌惡等等女性遇到的日常和枷鎖,融合魔幻與寫實,精闢又內斂地剝開女性內心的吶喊。

這些女孩不是我們熟悉的韓劇女主角,也逼得我們不得不直視投射在自己身上的千百種現實。然而,南韓社會對於這幾年強大的女性主義力道的抗拒,亦是極為激烈的。女性被攻擊身亡的頻率逐年升高,例如「大田隨機攻擊事件」和「江南隨機殺人事件」,皆源自對女性的厭惡和仇恨。南韓厭女情結的高漲,追根究柢出自男性對「父權社會的危機感」。性別平權意識高漲的今日,女性教育和社經地位漸漸提高之時,過往男性固有的「地盤」日漸被女性入侵,繼而表現出對女性的憎恨,形成更激烈的厭女情結。

三八婦女節成了年年的節慶,但也許我們都忘了這個節日的得來不易。本文希望讀者能藉由上述7本以不同時空、形式及動機構成,卻有共同核心與愛憎的書籍,一起重新體會三八婦女節的獨特價值。本文也希望藉由這7本書,從政治體制走到個案討論,從西方觀點對照東亞實況,從理論流派導入實踐,從歷史洪流看見當代文化等等面向,一起看見多姿多彩的女性意識,以及世代平等的意義。也唯有持續突破新舊型態的父權關卡,女性才有迎接多元平等未來的可能。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羅珮嘉(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暨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策展人)
2020-03-08 07:00
OB短評》#236 在黑暗中尋光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黑日

Darkness Under The Sun 
韓麗珠著,衛城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早自2014年的雨傘運動,人民已不斷對抗惡力的蠶食,唯因香港反送中運動逼臨,人的存在狀態至極限,才有這本書誕生。韓麗珠寫暴政與權力的操作,人的無力癱軟,以及絕望中零散的恐懼如何匯聚,茁生蔓延出新的力量。凝視黑日,幻覺裡有光,有自由的歌唱。【內容簡介

我香港,我街道

香港文學館編,木馬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這批港文挑得廣,選得仔細,老少中青一應俱全,讓人想起港片的黃金時代,總能在那些背景裡看到令人心折的細節。那種既陌生又熟悉的異質感,道盡了香港的複雜性,簡直可以拿來當成王家衛電影的時代註解了。【內容簡介

撒旦的探戈

Sátántangó
卡勒斯納霍凱.拉斯洛(Krasznahorkai László)著,余澤民譯,聯合文學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這本1985年的經典和1994年的改編電影同樣教人震驚,形式與寓意加乘,一舉攻頂!儘管後現代的文字實驗並不容易進入,卻也見證了作者當年的文學野心,這是匈牙利和世界文學的里程碑,重口味文青的必體驗之作。【內容簡介

惡魔的背影

五十起連環謀殺與性侵懸案、縱跨六百公里的犯案足跡、塵封三十年的謎團線索,一個調查記者的不懈追尋,帶來揭露「金州殺手」真面目的破案曙光
I’ll Be Gone in the Dark: One Woman’s Obsessive Search for the Golden State Killer
蜜雪兒.麥納瑪拉(Michelle McNamara)著,林琳譯,臉譜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獨   益  
罪案調查實錄在歐美已成報導文學的支派,作者敏銳觀察罪犯留下的陳年遺跡,從一團亂絲中抽整出紋理,追索30年前罪犯與被害者、家屬、警方躁慮疑懼的心靈,將黑暗的事實徹查到底,至死未休,不由得敬佩她的執著。【內容簡介

絕地追凶

國際「埋豬人」與隱形變態殺手的隔空對決,破譯數十年無解懸案
No Stone Unturned: The True Story of the World’s Premier Forensic Investigators
史蒂夫.傑克森(Steve Jackson)著,聞翊均譯,方言文化,4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宛如犯罪小說的流暢運鏡,談的卻是斬釘截鐵的科學刑事鑑定。步步為營的採樣,環環相扣的論據,又還是真槍實彈的離奇案例,真是要逼死一票酗酒偵探蒼白老梗的犯罪小說連續劇。【內容簡介

怪胎之愛

Geek Love
凱薩琳.鄧恩(Katherine Dunn)著,陳靜妍譯,南方家園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樂  
這本80年代出版的小說,早在90年代就被提姆.波頓買下電影改編版權,雖然至今無消無息,卻很可以保證故事的怪胎性:由畸形人組成的家族馬戲團、鼓吹截肢的邪教、以正常為恥的道德觀、不必透過性交而達陣的亂倫……然而這個畸怪家庭卻和所有「正常」的家庭一樣,以愛為名而做出了種種扭曲。是一部讓你體內的怪胎基因重新甦醒的異色傑作。【內容簡介

遇見榮格

1946-1961談話記錄
Meetings with Jung: Conversations recorded during the years 1946-1961
愛德華.貝納特(E. A. Bennet)著,王一梁、李毓譯,心靈工坊,3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本書由榮格摯友所著,既可與榮格撰寫的部分自傳參照閱讀,也可從他人眼裡,窺見榮格對佛洛依德學說、占星術、共時性等重要觀念的看法,由大師的思想川流撈取幾瓢靈光。【內容簡介

支那革命的真相

來自日本的視角與立場
北一輝著,董炯明、王敬翔譯,八旗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獨  
北一輝看辛亥革命頗有來自北國的獨到見地,這位曾加入同盟會的日本社會運動家,貶孫文而褒宋教仁,甚至影射刺宋一案實為孫文所指使,這是今日華文圈不大知道的觀點。本書的絕大魅力,正是帶你重回那個百廢待興、各方勢力風起雲湧的詭譎時代。【內容簡介

應仁之亂

催生日本戰國時代的大亂
応仁の乱——戦国時代を生んだ大乱
吳座勇一著,康昊譯,遠足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任何古代史其實也都是當代史。在現代以後與台灣有著千絲萬縷關連的日本,值得讀者更細緻也更深刻地閱讀。【內容簡介

基改之王:孟山都的遺產

因為基改種子賺大錢的除草劑、腐敗的科學,以及孟山都操縱政府炮製的致命謊言
Whitewash: The Story of a Weed Killer, Cancer, and the Corruption of Science
凱莉.吉拉姆(Carey Gillam)著,林麗雪譯,光現出版,54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益  
一手製造有致癌風險的嘉磷塞除草劑,一手研發帶有抗嘉磷塞基因的種子,孟山都創造出恐怖惡性循環,又因此可源源不絕牟利。作者長期追蹤孟山都在全球推廣使用嘉磷塞的惡果,由科學、法律與商業多個面相檢視這間農業公司對環境與人體的毒害,字裡行間滿溢憤怒。【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彭樹君》青春少女的苦悶閱讀

我幾乎沒有中學時期的照片,那時手機和數位相機尚未普及,還是底片沖印的時代,拍照是很慎重的一件事,除非節慶或出遊,不會特別留影。而我找不出一張當時的照片,或許是因為那時我的生活裡既沒有節慶,也沒有遊玩的心情,升學壓力已經把一切青春的色彩都抹成了黑白。

雖然沒有照片可以回憶,但我依然可以想見自己當時的樣子:齊耳的學生頭,臉上沒有一絲笑意,眼中充滿對這個世界的困惑不解,嘴唇卻緊閉,什麼都不說,一臉悒鬱,散發著厭世的寒氣。

那時的我並不是一個甜美可愛的女孩,我的心裡有太多問號,為什麼老師要以考試成績來區分優良學生與不良學生?為什麼世界上有數學和理化這種我永遠弄不懂的東西?為什麼學校教育要我們擠破了頭去競爭而不是學習信任與互助?為什麼明明正值青春年華我卻如此不開心?

那時的日子是由一堂又一堂的考試堆積而成的,考試之前會先發上一次的考卷,考不好就挨打,每個老師都有專用的藤條,咻咻咻地抽打著學生的手心。我偶爾會在老師打人的時候注意她們的表情,那種毫不留情的力道帶著愉悅,彷彿打人是一種樂趣。但我讀過夏丏尊翻譯的《愛的教育》,書中的老師不是這樣的啊!

我在打人的老師身上看到的不是愛,而是恨。那樣的恨意讓我對上學感到恐懼。我的父母從來不打孩子,因此我總是不能明白,為什麼當時的學校教育可以賦予老師合法杖打學生的權力?對我來說,那就是暴力。

我的數學與理化總是不及格,因此也總是被打,少一分打一下,而我少那麼多分,所以老師打我都會打到手痠。那時的煩惱之一,就是如何在被打到手心腫痛的狀況之下還要握筆寫考卷,那真的是考驗。我覺得自己像是被刑求的犯人,每天上學都是去坐牢。有好幾次,我因為上課時沒看黑板,看的是窗外的天空,而被老師丟粉筆,要我到教室外罰站,我背著手站在走廊上,好想乾脆不顧一切地離開,或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十四歲的我已經明白人生最可貴的就是自由。

國中時我讀的是所謂的AA班,也就是能力分班的最強班,畢業時全班有一半考上北一女,就知道這個班有多厲害。班上同學沒有不挑燈夜讀的,我也是,只是我讀的不是課本,而是我自己想讀的書,那是我用自己的方式給自己的自由。當我捧著一本書,把自己整個人埋進去的時候,我就遠離了所有討厭的現實,在文字構築的世界裡找到超越一切的快樂。

年輕時所讀的書,對個人生命觀與價值觀的影響是最深遠的,也許還在無形中進入了我的潛意識,主導了我後來人生裡許多做決定的時刻。

我在《包法利夫人》讀到渴愛的寂寞,在《安娜卡列妮娜》讀到某種命運的悚然,在《飄》讀到希望與勇氣,而它們的共通之處,在於為愛可以不顧一切,即使可能粉身碎骨,也勝過無愛的長夜;然而愛情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救贖,最終反而是了解真相之後的幻滅。

我也讀莎士比亞的劇本《羅密歐與茱麗葉》,發現自己與茱麗葉同齡,但她經歷了愛與死,我卻還被困在可惡的考試、髮禁和老師的藤條裡。我也想在月下和誰談心啊,我也願意為了愛一個人而不惜赴死啊,但我的生活卻是荒漠一片,連一個可以想像的愛情對象都沒有。茱麗葉未能活過14歲,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妮娜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人生短促啊,所以我真的很憂慮,會不會自己還沒有愛過就死了?

我還找到了一本D.H.勞倫斯的《查泰來夫人的情人》(後來遠景也出版了這本書,書名改成《康斯坦絲的戀人》),這本書在二十世紀初問世,因為書中對於性愛有毫不保留的描寫,因此一度被禁,甚至遭到英國法院以「猥褻罪」立案審查,直到1960年才正式解禁出版。D.H.勞倫斯曾說三百年之內沒有人能讀懂他的作品,但我覺得我可以了解,真正的愛無關階級,沒有矯飾,是身心靈的坦誠相見。我覺得自己彷彿是D.H.勞倫斯的知音,那種共鳴的感覺讓我全身血液滾燙,於是我把他所有的書都找來看,然後又為了他的《少女與吉卜賽人》著迷不已,反覆讀了又讀,好希望也有人駕著篷車出現把我帶走,擺脫數學理化,從此偕愛浪跡天涯。

然而同時我也讀了《流浪者之歌》、《約翰克利斯多夫》、《地下室手記》和《海狼》,書中那種永恆的孤獨一再撞擊我的內心深處,大概也是從那時我就明白了,一個人內在與生俱來的坑洞,不是另一個人可以填補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往內追尋或許是比愛情更重要的事。

對於什麼都尚未經歷的少女來說,愛情與人生都是後來的發生,然而我所讀的文字已悄悄內化為我的內在意識,讓我在多年以後回首前塵時才驀然發現,現實似乎呼應了我的潛意識,生命劇本也就跟著某種內在節奏而走。

也是在那些閱讀的深夜,我寫了許多自己編織的故事,那都是一些斷簡殘篇,往往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而是某個場景的片段與對話,像是獨幕劇一樣的呈現。我的腦海中有許多人物來來去去,他們和我的關係比任何人都親密,而我試著捕捉他們的悲傷與快樂。我常常從午夜寫到清晨,然後帶著瞌睡的眼睛上學去。我的抽屜深處堆滿了一本又一本我寫的故事片段,那些都是我的秘密,我在其中寄託所有的喜怒哀樂,而除了我所寫下的角色,沒有任何人知道我熬夜不睡其實不是在用功讀書,而是在以我自己喜歡的方式與文字相處。

苦悶的青春,是文藝少女的養成條件。回顧過往,因為愛上閱讀,所有的成長疼痛都已經在人生道途上開成繁花。那些閱讀與寫作的深夜,以當年聯考的角度而言是浪擲時間,但從長遠的人生來看卻是珍貴無比的時光,也是後來走上創作之路的養份。如果沒有文字作為依靠,我不知要如何熬過那段灰暗的時期。也因為讀書救了我,所以日後我才成為一個寫書的人。


彭樹君
以本名寫小說與散文,以筆名朵朵寫朵朵小語。
大學畢業那年出版第一本小說《薔薇歲月》,至今共有五十餘種出版物,包括短篇小說集、小小說集、散文集、筆記書、電影小說、電視小說、人物採訪集。最近出版的是散文集《花開的好日子》與小說集《再愛的人也是別人》。
並以「朵朵」為筆名,出版《朵朵小語》系列,最近出版的是《日日朵朵》。
曾經主編自由時報〈花編副刊〉二十餘年,目前專事寫作,並開設「朵朵寫作坊」,將心靈與人生以書寫串連,分享文字的療癒力。
有「彭樹君」與「朵朵小語」兩個臉書粉絲專頁,以及「朵朵寫作坊」臉書社團。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3-05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