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書在日本4 譯者》全球文學研究趨緩,台灣文學在日的討論逆勢盛行:白水紀子專訪
甫於2019年退休的台灣文學學者暨翻譯家白水紀子,目前仍為橫濱國立大學名譽教授。白水早年研究茅盾等左派文學,之後研究領域拓展至中國女性文學、女性論、LGBT文學等,長期關注華語文學,並親身勵行翻譯,多年來翻譯了多部台灣重要文學作品。
身為文學研究及教學者,白水翻譯時力求精準、正確表達原著,同時以優雅流暢的筆致傳達內容。對日本讀者而言,除了容易閱讀之外,透過適量與正確的譯註,還能學習到與內容相關的台灣相關知識,是位極度優秀的譯作家。
每一位譯者在作業時會有各自不同的策略,有人採取簡明易懂但忽略部分原文脈絡的做法,優點是經過譯者主觀判斷、篩選後,可以提煉出更容易被當地讀者接受的文本,缺點是可能流失部分原著的訊息。相反的,一味忠於原著的翻譯,當文本出現文化、歷史隔閡時,將造成當地讀者的閱讀障礙,而過量的譯註,對非專門或非研究型讀者來說,也會造成莫大的負擔。
此間的取捨異常困難,然而白水往往能取得極佳的平衡。例如甘耀明《殺鬼》小說中,除中文外也使用日語、客家話、閩南語和泰雅族語等多種語言,白水於翻譯時,適當地保存了部分用詞(如「伯公」等客語以片假名標記發音,並附加說明)。透過這樣的細心整理,白水力圖展現小說中多語言、多文化的情境,而流暢的文筆又能引導讀者馳騁於繽紛的故事中,翻譯功力堪稱精湛至極。

以下是對白水紀子的簡短訪談,請她從學者、譯者與讀者的不同角度,與我們分享台灣文學在日本譯介時的一些經驗。
黃耀進:可否請您從學者經驗,淺談台灣文學在日本的發展脈絡?
白水紀子:出版翻譯書籍,對日本普及台灣文學一事擔負著重要的使命。過去20年間,日本大約刊行了200冊的台灣翻譯書籍,近7成的譯者都屬於台灣學會的研究者。換言之,我們可以理解到,這是在台灣文學研究的基礎上推動的翻譯成果。
在全世界的文學研究趨勢稍微減弱的當下,日本的台灣文學研究逆勢更加盛行,因此對譯者而言,這是令人滿意的發展。身為譯者,我也期待台灣文學能夠繼續誕生值得翻譯的優秀作品。
黃耀進:以讀者身分,請您分享日本讀者與(您所認知的)台灣讀者的差異。
白水:我的印象中,任何一位讀者都對台灣文學中描繪的日本感到關心。要說差異,大概是日本讀者大多有前往台灣旅行的經驗,因為這樣的契機而對台灣歷史感到關心,也因此開始閱讀台灣的文學作品。日本讀者在接觸台灣文學時,對於觸及台日歷史的部分,如描繪台灣與日本關係的作品產生興趣,大概是在這樣的脈絡下閱讀。
相對的,台灣讀者許多人有前往日本旅遊的經驗,也透過媒體熟知日本當代社會的狀況。個人以為,如果能把這種真實的日本也納入文學中,較諸歷史題材,或許會更受日本讀者們的歡迎。
黃耀進:除了翻譯,您會協助(或介紹)日本出版社引進台灣書嗎?
白水:很遺憾,我並沒有這樣的管道。
黃耀進:請分享您參與翻譯「一本」台灣書的流程(如果有所謂流程或模式的話)。
白水:在日本刊行的(台灣)翻譯書籍,幾乎都接受來自台灣方面的出版補助,我的情況也是如此。只是在此過程中,(日方)出版社須尋找合適的譯者,我也聽說過因補助金額的原因,導致聘請譯者不易,最終放棄出版的例子。
近來這種情況出現一些變化,日本已經出現「即便沒有補助款也願意翻譯出版台灣文學作品」的出版社。(我認為這是因為出現具備相當程度的優質作品,促成日本讀者群增加,才能達到如此成果。)
黃耀進:對您來說,翻譯台灣書最大的困難點是?成功(或成就感)的來源又是什麼?
白水:如前所述,我認為來自台灣的補助當下仍屬不可或缺。
所謂的文學,不能侷限在「暢銷就是好書」的思考框架中。為此,為了確保優質翻譯書籍的產出,首先經費方面的補助不可或缺。從結果來看,補助與對日本介紹優秀台灣文學,有著一定程度的相關。
我個人相當幸運,全數譯作或者因獲得補助而能成稿,或者即便未獲補助,出版社也願意進行出版,個人蒙惠甚深。然而最近我也耳聞補助款的甄選辦法有所變更,申請變得不易通過,果真如此,那真的感到相當遺憾。●
【白水紀子譯作】
- 2008 紀大偉《膜》(紀大偉作品集『膜』,作品社)
- 2009 選編《男婚男嫁》(新郎新“夫”,作品社)
- 2011 陳雪《橋上的孩子》(橋の上の子ども,現代企画室)
- 2011 陳玉慧《海神家族》(女神の島,人文書院)
- 2015 甘耀明《神祕列車》(神秘列車 エクス.リブリス,白水社)
- 2016 甘耀明《殺鬼》(鬼殺し,白水社)
- 2018 甘耀明《冬將軍來的夏天》(冬将軍が来た夏,白水社)
- 2018《我的日本》(我的日本:台湾作家が旅した日本,白水社)
台書在日本5 譯者》日文譯者與他/她的台灣作家們
上世紀末期,當台灣文學在日本仍處於混沌迷霧的時期,岡崎郁子是最早翻譯台書的日本學者之一。70年代她為了研究台灣文學赴台大就讀中文研究所,卻遭台大教授駁斥:「台灣哪裡有文學?」反而更激發她的熱情;而若非東京大學教授藤井省三後來在學界提出「台湾文学」(たいわんぶんがく)這組日文字,日本的台灣文學研究恐怕不知何時才能自外於中國文學,並擁有自身的定義與日後的翻譯發展。
根據統計,將台灣文學推向日本的初代翻譯家們,譯作超過15部的就有3人,分別為池上貞子、三木直大,及下村作次郎。譯作有8至15部上下的,則有岡崎郁子、藤井省三、山口守、垂水千惠、中島利郎、魚住悦子、松浦恆雄、上田哲二、白水紀子等人。
在日本,許多台灣文學的中生代譯者,就是透過這些初代譯作,找到對台灣文學的熱情。而目前還在學院搖籃裡的新生代們,此時也正研讀著這些譯作,逐步成長茁壯中。
感謝這些初代翻譯家們,在日本為台灣文學前仆後繼地打下基礎。不少學者甚至就像作家的專屬譯者般,因著對文學的真愛,而與作家及其作品長期交心,累積了無數溫暖的情誼。以下列舉數位日本譯者與台灣作家相知相惜的吉光片羽,以為致意。
➤藤井省三vs.李昂:
曾翻譯《殺夫》(夫殺し)、《迷園》(迷いの園)、《自傳の小說》(自伝の小説)的東京大學文學部、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日本學術會議會員藤井省三,不僅包辦李昂所有日譯本,還極度推崇李昂是台灣偉大的作家、稱譽其創作是世界級的作品。他說:「第一次讀李昂作品時,就感動得淚流滿面。」藤井認為,李昂作品的特色,恰可呈現台灣的發展軌跡,《殺夫》尤其對日本女性主義的影響相當大。
➤下村作次郎vs.夏曼‧藍波安:
對作品展露真愛的,還有曾任成大臺文所客座教授、現任日本天理大學國際文化學部中國學科教授的下村作次郎之於夏曼.藍波安。包括《大海浮夢》(大海に生きる夢)在內,下村著手編譯的夏曼作品多達5本,讓夏曼成為台灣原民作家日譯本最多的一位。下村形容夏曼「是值得台灣向全世界誇耀的偉大作家,他的文學是世界奇蹟,希望夏曼作品可以從日本登上世界文壇。」(延伸閱讀:下村作次郎專訪)
➤魚住悅子vs.巴代:
另一位日本學者魚住悅子,也與原住民作家巴代因作品而有著相惜的情誼。魚住和巴代合作過包括《暗礁》、《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上)》、《馬鐵路: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下)》等所有日譯版,她與下村作次郎同樣是推動台灣原住民文學最力的日本專家。報導文學作家鄧相揚的「霧社事件」三書日譯本,亦是出自魚住的譯筆。
➤上田哲二vs.楊牧:
留學時曾在華盛頓大學受教於楊牧的上田哲二,對台灣詩人情有獨鍾,除了編譯台灣現代詩集日文版外,楊牧在日的所有作品,包括《奇萊前書》(奇莱前書:ある台湾詩人の回想)等,翻譯皆出自他手。上田甚至愛上了花蓮,選擇至慈濟大學任教,可惜2012年因病過世,令人惋惜不捨。
➤白水紀子vs.甘耀明:
後鄉土文學作家甘耀明目前所有的日譯版,全都交由白水社出版,也全數都由橫濱國立大學名譽教授白水紀子負責翻譯。因為白水的生動譯筆,才讓日本讀者有機會被台灣地方文學給圈粉。日本讀者甚至情不自禁地追問:「如果單一語言的日本,也像台灣這麼多語多族裔,我們是不是也能得到一個甘耀明?」(延伸閱讀:白水紀子專訪)
➤天野健太郎
日本文學科系出身的天野健太郎,是少數非台灣文學研究者身兼的譯者。他抱持著對台灣文學的熱愛,2011年出道即入圍紀伊國屋人文大賞,6年內翻譯了11本書,幾乎一年完成兩部。
日本學界對天野的評價是,雖然他的翻譯較為自由,不一定字字精準,有脫離原文的問題,但整體轉達作家作品的精神是毫無疑問的。有讀者形容出自天野之手的日文版《天橋上的魔術師》令人聯想到村上春樹作品,天野把吳明益文中的生命氣味生動地保存下來。也有人認為比起過去的譯者,天野更擅長觸動讀者的共鳴,證據是不只日本翻譯大賞,包括由書店員及讀者投票產生的本屋大賞與Twitter文學賞,天野的譯作也都獲得過去未見的好成績。
2012年天野和搭檔黃碧君共創版權公司聞文堂,首度將台灣出版品與日本讀者無時差地在商業平台上串連起來。天野採用的戰略是以多元的方式將台灣文學包裹其中,品項豐富,讓讀者有更多選擇。他帶動了台書日譯很不一樣的風潮,讓日本讀者接觸到他們喜歡的台灣作品,也讓出版社有了信心與熱情,願意推動更多的選擇。
天野也證明了,若有接地氣的好譯者,台灣書的外銷之路會更寬廣。只不過,兼具翻譯能力、有熱情又能全心投入的譯者畢竟是異數,直到生前最後時日,他仍不斷在追問:「面對台灣文學的未來,『後天野』的人選在哪裡?」
辭掉工作專心接案的天野,在幾年間將翻譯出版的能量集中燃燒殆盡,不幸於2018年底病故,徒留台日讀者對他無限的懷念與感謝。
【天野健太郎譯作】
【台書在日本】完整專題
1.現況篇》這些年,日本讀者看的台灣書
2.歷史篇》性別書寫與純文學,敲開日本書市窄門:橋本恭子、黃英哲專訪
3.譯者篇》民主與女性議題超越日本,令人嚮往:三須祐介、倉本知明、及川茜專訪
4.譯者篇》全球文學研究趨緩,台灣文學在日的討論逆勢盛行:白水紀子專訪
5.譯者篇》日文譯者與他/她的台灣作家們
6.出版社篇》透過更緊密的資訊交流,一同支持文學的未來:白水社編輯部杉本貴美代專訪
7.出版社篇》本地線上調查:行銷日本遇見的難題
8.出版社篇》誤會啊,日本出版社不是你想的那樣
9.版權篇》類型是其次,共鳴才是重點:太台本屋的版權交易心得
10.版權篇》台灣書籍打進日本書市的問題與現況:訪光磊國際
11.通路篇》在台灣的日本書店:訪紀伊國屋、淳久堂
12.通路篇》在日本的台灣書店:訪誠品生活日本橋
13.讀者篇》這些書改變了我對台灣的認識:6位日本讀者的讀後分享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