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鼓勵日本走向戰爭的關鍵人物:讀保阪正康《昭和的怪物》

一般對昭和史的分類,大致為戰前和戰後。戰前昭和史最受歡迎的主題,是日本如何走上戰爭之路;戰後昭和史部分,則是如何從敗戰的氣氛中復甦。昭和日本邁向戰爭,普遍的認知是因為軍隊權力擴張,官僚和政治人物的影響力弱化,最後軍隊壓著國家走上戰爭之路。

這個說法在當代歷史研究中,遭遇不少挑戰。尤其政府系統內的派系糾紛,無論是海軍與陸軍的爭執,或者是陸軍內部「皇道派」、「統制派」的論戰,以及官僚內部親英美派及反英美派之間的緊張關係,甚至天皇對戰爭的態度和責任究竟為何,都讓當代昭和史「如何走向戰爭」的研究更加豐富多元。

昭和史專家保阪正康的《昭和的怪物》一書,讀來彷彿拾得昭和史上的吉光片羽。保阪設定了七個獨立的問題,分別描述六位昭和史上的人物。這七個問題分別是:

.東條英機怕的是什麼?
.石原莞爾是否知道東條暗殺計畫
.石原莞爾的最終站爭論到底是什麼?
.犬養毅是否看穿襲擊的黑影?
.渡邊和子至死都無法寬恕的人是誰?
.瀨島瀧三如何竄改史實?
.吉田茂為何堅持護憲?

這本書易讀,但是不容易讀懂。易讀之處在於行文簡單,只要對昭和史略有認識,幾乎都知道這些關鍵人物是誰。東條英機、犬養毅、吉田茂都當過首相;「天才軍人」石原莞爾是滿洲事變的始作俑者,也是東條的死對頭。比較不知名的渡邊和子,是二二六事件當中犧牲的陸軍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的女兒,瀨島瀧三則是活躍於中曾根康弘內閣時代的前大本營參謀。

不容易讀懂之處,則在於七個問題各自獨立,六位人物的排序也沒什麼規則。讀來就像七篇《文藝春秋》的深度長文,感覺有點連結,卻又不是那麼容易找出前因後果。不過這就是人們對歷史的認識,部分片段、又部分連續,人物彼此之間似乎有些關聯,所謂吉光片羽是也。

▉人物的抉擇,決定歷史的走向

描述歷史的作者,當然也可以用全知者的鳥瞰型態,撰寫出「時代精神」的意義,像是甫過世的谷口治郎和關川夏央合作的《少爺的時代》一系列明治時代漫畫,或者是最近也很熱門的德國作家伊里斯(Florian Illies)的《1913意猶未盡的黃金時代》。但保阪正康沒有這樣做,他採取密集訪談、堆疊問題的方式,拼湊出決定昭和戰爭的幾幅圖像,讓讀者透過閱讀的過程,反思這些人物所面臨的選擇難題。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東條英機。這位被認為一心求戰,在史冊上被描述得十惡不赦的總理大臣,組閣的「大命降下」時被交付的任務,其實是阻止戰爭。對他來說,「和」是自上而下的命令交付,「戰」則是由下而上的情緒累積。東條的立場在和戰之間擺盪,猶豫不決。

當然,東條身為帝國首相,他心裡很清楚,只要國家一日有戰爭危機,政府領導備戰就是必要責任。只是這位盡忠職守、認真負責的人物,所有的決定都只是在忽大忽小的海波浪之中掙扎,脫不出時代的侷限,最終他僅能順應情勢,把國家引導上戰爭的路。辜負了天皇的期待,東條唯有在家中暗自哭泣。

很多人批評東條只是個上兵,這樣的批評似乎沒有錯。他的故事令人想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所處的戰國後期,大名們喜愛的從來不是武功高強、人品高潔的劍士;而是能夠在戰場上指揮若定、出奇制勝的軍師和大將。也因此宮本武藏總是悶悶不樂,因為就算武功再高、對哲學的領悟力再強,這位劍聖居然無法在戰爭的時代出頭。東條面對的,就是類似的處境。

東條的死對頭石原莞爾恰好和他是不同的典型。他是一個戰略家,發動滿洲事變,戰出了對蘇聯的隔離區,卻對日本將滿洲國當作殖民傀儡政權感到不滿。在石原心中,帝國主義的世界裡,東洋和西洋之間終須一戰,這個想法和當代杭廷頓的「文明衝突」其實很類似。石原認為只有日支聯手,才能夠讓東洋世界團結壯大。

在對中戰爭如摧枯拉朽般勝利的年代裡,石原友中的思想確實很異端。他和「統制派」的東條等人關係不睦眾人周知,問題是當「皇道派」找上他時,石原也無支持之意。這樣看來,石原似乎是個謎樣的人物,他甚至無法被歸類在陸軍內部的派系鬥爭當中。這樣的人在講求服從、階級分明的軍隊體制和戰爭時代裡,註定不可能出頭。

▉帶領昭和走向戰爭的關鍵事件

保阪接下來談的是犬養毅和渡邊錠太郎,或者是說,透過兩人的死亡,談決定昭和戰爭的幾起關鍵事件——「五一五」、「二二六」,以及「佐格爾間諜案」。這三起事件確實是公認帶領昭和史走向戰爭的重要原因。海陸兩軍在「五一五」和「二二六」兩起政變中,都採取同情造反官兵的態度,甚至透過法庭審判,讓參與政變的年輕士官兵表達理念,都造就了鼓勵戰爭的輿論。而在「佐格爾間諜案」中,對蘇聯的恐懼使得「大正民主」遺留下來的自由氣氛徹底消失。透過逮補、輿論攻擊等對犬養毅家族的人格摧毀行動,整個社會再也沒有反戰聲音。

這幾起案子,也涉及了政府、軍部內的政治鬥爭。皇道派軍人雖然被打壓,但軍國理念俱已傳達;統制派雖然死傷慘重,但政變的失敗讓他們掌握了絕對權力。真正失去力量的只有犬養毅這樣的民主派,以及像石原莞爾、渡邊錠太郎等在軍隊當中不屬於任何派閥的優秀人士。渡邊錠太郎的夫人曾經感嘆,還好渡邊已經過世,否則不想跟英美開戰,卻又被迫要上戰場,戰死便罷,如果最後是像許多優秀軍人般戰敗後遭到軍法審判,那真是莫名其妙。

渡邊夫人的說法,讓人想起東條的前任首相近衞文麿,他就是不想開戰卻變成開戰首相、想辦法阻止了戰爭最終被當作戰犯的典型。近衛優柔寡斷,經常當斷不斷的個性,造成了日本走上戰爭之路,這一點和東條那種認真努力、奉公守法、使命必達的「上等兵」個性,何其相似。

保阪似乎認為,這樣的人並不止存在政府高階。事實上在大本營的參謀幹部當中,類似的人物也在多不少。瀬島龍三就是一個好例子,有關瀨島的故事,除了《昭和的怪物》外,保阪也寫過《參謀的昭和史》,書中對當時活躍於鈴木善幸以及中曾根康弘內閣「第二臨調會」,促成國鐵等國營事業民營化、消費稅制定等重大改革方案的瀬島龍三的人格,有更完整的觀察跟描述。

不過,在《昭和的怪物》中,瀬島是個行事圓滑、但總屈服於壓力的參謀。外界經常都把山崎豐子《不毛地帶》中主人翁壹岐正的人生,說成以瀨島為故事原型所創作。保阪說山崎本人否認此事,他更發現,與其說是山崎在寫瀨島,不如說是瀬島在回憶中複製了壹崎正的故事。瀨島最大的爭議,在於他在大本營擔任參謀期間,壓下堀榮三等人懷疑「台海空戰」戰果的報告而未上達,導致整個雷伊泰海戰的戰略,都是在錯誤的情報下進行規劃。這個故事在堀榮三的《大本營參謀的情報戰紀》當中有描述。

事實上,這種情報由於不明原因而遭壓下的狀況,在戰爭後期非常普遍。半藤一利在《燃燒的海洋》之中也曾提到,雷伊泰海戰的失敗,其中一個原因是作為誘餌部隊的小澤艦隊情報,並未全數被主力栗田艦隊接收,造成栗田健男連續誤判。

保阪欲透過批評瀨島表達的時代氣氛,應該就是這種因為現實的壓力,而自行篩選情報,造成長官誤判的昭和官僚文化。從這個角度回想,東條英機的決策、犬養毅之死和民主派的凋零,在「五一五」和「二二六」兩次流血政變之後,政府息事寧人的態度,其實背後也充滿了這種昭和官僚「應作為而不作為」所導致的結果。

▉在最差與次差間擺盪的平凡之惡

《昭和的怪物》中提到的最後一個人是吉田茂,他因為親英美的關係,在戰爭中不受重用,每天躲在家裡讀書。他恨透了東條,因此暗中集結外務省反東條的力量想發動政變,結果被知道自己身陷危境的東條先發制人,鋃鐺入獄。沒想到這次入獄竟是吉田的勳章,同樣反對東條,近衞文麿成了戰犯,吉田卻得到美軍的肯定,這也是吉田始料未及的。

吉田當然是一位愛國者,戰後他為了重建日本,不僅採取親英美立場,也和占領軍保持相當良好的關係,甚至引起政敵鳩山一郎等人的批評,年輕的中曾根康弘曾指稱吉田茂根本就是占領軍的承包商,被吉田反譏為引發戰爭的「青年將校」。但吉田對占領軍的言聽計從,背後的意義就像他對GHQ的另類解釋,Go Home Quickly。

吉田有他現實的考量,也有一貫的戰略,他並不是像東條那樣,只是在現實的海浪中掙扎,走一步算一步;吉田有清楚的戰略,他要早日講和、盡快結束占領,讓日本走出戰敗陰影,他所做的一切手段,都指向這個最終目標。吉田所擁有的這個特質,正好是東條英機、瀨島瀧三這些昭和史的各階層代表性人物所沒有的。

我認為這就是保阪正康希望透過《昭和的怪物》一書,告訴戰後人們的事。現實中的考慮確實很重要,但永遠不能忘記所有的手段,背後必須要有目標。就算是馬基維利在《君王論》中提到的諸多計策,也都是為了某些目標而為之。但在現實中,人們常常自溺於手段運用的高妙,忘了最終的戰略是什麼。因此,所謂「平凡的邪惡」,也經常來自於奉公守法、認真努力的人們,因為它們總是屈服於日常最差、次差的二選一難題,而沒注意到自己其實每天、都向邪惡的光譜傾斜一點點。

zhao_he_de_guai_wu_w350_0.png 昭和的怪物:二戰日本的加害者及其罪行
昭和の怪物 七つの謎
作者:保阪正康
譯者:陳心慧
出版:遠足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保阪正康(Hosaka Masayasu)
1939年出生於北海道。現代史研究者、非文學類作家。畢業於同志社大學文學部。1972年以《去死團事件》出道。2004年自費發行雜誌《昭和史講座》,獲得菊池寬賞。2017年,以《民族主以的昭和》榮獲和辻哲郎文化賞。持續實證研究近現代史,至今為止取得超過四千人的證詞。著作包括《陸軍省軍務局與日美開戰》、《那場戰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往來昭和史的大河》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1-14 12:00
閱讀通信 Vol.070》大啖美食,是進入一個國家最好的方式

你最近一次送自己的生日禮物是什麼呢?

一頓佳餚、一場電影、一份保險、一瓶美酒、精品首飾、汽車房貸,或是學習新的語言、才藝……通通編去年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是一套精密的全身健康檢查,還奢持地加購了許多額外的檢查。這份禮物很實際、毫不浪漫,但秉持身體健康為一切的根本,適時進場檢測維修,才能走更遠、看更多(也吃更多),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是通通編送自己的禮物,也包含了對未來的期許✧*。٩(ˊᗜˋ*)و✧*。

日本政治評論家野島剛送給自己的50歲禮物是——看世界的嶄新視野。他策畫了為期半年的自助旅行,孤身勇闖異國,來一趟中年男子的世界壯遊。

他一改過去習慣的「記者式旅行法」:出發前設定主題、深做功課、預約採訪對象;這回,他抱著「不預期什麼,邊走邊看邊想」的態度,直接到達一個國家,每天在街上隨意散步,到超市買食材自己做飯吃,在異地過普通生活,結果真的發現了自己從未察知的面向:「原來我這麼喜歡吃,這麼喜歡寫和食物有關的東西。」

對美食的感動,也激發野島強烈的求知慾。他在祕魯吃彩色大玉米,一邊思考舊大陸對新大陸的掠奪與不公;在南非開普敦品嘗藍鰭鮪魚生魚片,看到漁業在國際政治角力下的艱難;在智利品嘗詩人聶魯達最愛的濃稠海鰻湯,對過去讀過的情詩有了新體會;在寮國咀嚼香甜的糯米飯,讓他想到失蹤在寮國田野中的日本傳奇政治人物辻政信……每一道在地美食與味覺體驗,細細咀嚼後,慢慢湧現的是充滿當地生活、歷史、文化、政治的真實餘味。

「要理解陌生的國度,食物是最佳捷徑。」50歲生日,野島剛送給自己一趟世界壯遊,收穫了自己從未瞭解的面相,克服了中年危機,滿足了胃口與好奇心,也拓展視野與心胸。

2020年,你想好要送自己什麼樣的禮物了嗎?

【封面故事】邊走邊吃,進入一個國家、一段歷史和一種文化:《野島剛漫遊世界食考學》BV側記
ye_dao_gang_bnw1200.png

以下是本週嚴選文章:

  • 【詩人計畫零雨】深情而無窮大的浩瀚系詩人
    cover_19.jpg
  • 【書人生李靜宜】書,回憶,與外婆shu_ren_sheng_-li_jing_yi_w1200.jpg
  • 【每週童書童書短評】#52 陪孩子面對衝突,思考善惡
    52.png
    一星期的變奏曲|小偵探愛彌兒|愛麗絲幻遊奇境|甜滋滋的糖沒有告訴你的祕密|亮晶晶的鹽沒有告訴你的祕密|香噴噴的麵粉沒有告訴你的祕密|冰原巨獸|聰明的小狼|我的美術館|好忙好忙的建築工
  • 【每週好書OB短評】#223 強心健體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223_0.png
    上班奴民曆|擁抱害羞|鍛鍊思考力的社會學讀本|妳可以狼狽跌倒,但一定要優雅起身|精神疾病製造商|願受傷後能重新活一遍|爆笑娘的厭世育兒日誌|憤世媽媽|在沒有你的星球,學會呼吸|大師的刻意練習
  • 【每週好書OB短評】#224 品嚐文化韻味的極品好書懶人包224.jpg
    舌尖上的人生廚房|魚夫人間味:邊吃邊說四十年|生命與味覺|蕎麥麵、鰻魚、天婦羅、壽司|餐桌上的韓國人|港式臺派|臺南嫁娶禮俗研究|臺南生育禮俗研究|臺南喪葬禮俗研究|臺南過火儀式研究|臺南請水儀式研究|臺南牽亡歌陣研究

【1/10~1/19活動預告】

通通編每週都在埋頭整理閱讀活動,就是為了週五給大家一些出遊靈感,如果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1/12(日)

19:00
伊恩・布魯瑪講座 TALK / Ian Buruma
地點:讀字書店(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04巷6號)【活動頁面

000_0.jpg

1/17(五)

19:30
[永勝5號]人生就是一場旅行——《洛卡》新書分享會
地點:永勝5號(屏東市永勝巷5號)【活動頁面
小說聚場《女兒房》|鄧九雲X両両製造
地點:B.B.ART(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48號)【活動頁面
b60a67f5-170b-4a6c-9dfc-eae65dc59223.png

1/18(六)

09:00
深度閱讀《被誤讀的哲學家》—— 「一場啟蒙之夢」
地點:伊通公園(臺北市中山區伊通街41號3樓)【活動頁面
14:00
西湖分館1月18日西湖愛樂賞析講座:艾緦雙人舞~鍵盤上的躍動
地點:西湖分館四樓音樂廳(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一段594號)【活動頁面
眺望生命的遠方:葬禮,與惡意的郵差
地點:桃園市政府文化局1F大廳(桃園市桃園區縣府路21號)【活動頁面
f8284e28-58f5-4970-94b6-36fb44a87e4d.jpg
14:30
小說聚場《女兒房》|鄧九雲X両両製造
地點:B.B.ART(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48號)【活動頁面
15:00
1/18崎雲《諸天的眼淚》新書分享會
地點:讀字書店(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04巷6號)【活動頁面
[三餘書店]旅行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洛卡》新書分享會
地點:三餘書店(高雄市中正二路214號3F)【活動頁面
19:30
小說聚場《女兒房》|鄧九雲X両両製造
地點:B.B.ART(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48號)【活動頁面

1/19(日)

14:30
【108新課綱上路,如何應戰?】 曾文哲醫師新書分享會
地點:何嘉仁民權書店8樓(臺北市民權東路二段107號8樓)【活動頁面
[烏邦圖書店]圓夢計畫,不只是夢想——《洛卡》新書分享會
地點:烏邦圖書店(臺南市環河街129巷27號)【活動頁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1-10 12:00
書.人生.李靜宜》書,回憶,與外婆

很多年前,我曾經出過一本書。

一本薄薄的小書,但和當時的熱門議題稍微沾得上點邊,所以引起一陣小小波瀾。銷售狀況似乎還可以,最起碼在經常閒逛的幾家書店裡,都見得到站在平台上的新書蹤影。尤其是重慶南路衡陽路口的那家東方書局,好一段時間都把這本書擺在不進門也看得見的醒目位置。

重慶南路是我度過幾乎整個職涯的地方。彼時,原本住在中部小鎮老家的外婆,大半時間都住在木柵的舅舅家。身體仍然硬朗的她,經常上午從木柵搭車到重慶南路,等我中午午休時間,一起吃午飯,逛城中市場。

新書出版前後,我雖短暫離開重慶南路,在台北盆地遙遠的另一端工作,但住家猶在城南,生活習慣也依舊如常,每到週末,都還是要帶外婆到城中一帶吃吃飯,買買東西。

那段時間,外婆每回都要特地繞到東方書局,而且非得進去買一本我寫的書不可。我臉皮薄,老拉住外婆,說:「哪有作者買自己寫的書啦?」(話說回來,誰認得妳是作者啊?)但外婆每每有一大堆的藉口,不是哪個鄰居故舊託她買書,就是要寄給哪位姨婆舅公。僵持到最後,總是我賭氣站在騎樓不肯進去,她一個人到店裡買書,順便喜滋滋告訴櫃台小姐:「這是我孫女寫的喔。」

回想起來,外婆與我閱讀習慣的養成,似乎沒什麼太大的關係,雖然我在外婆家長大,沒什麼童年好友,從小就只能把書當好朋友。

在文化資源相對匱乏的中部小鎮,我很幸運有著熱愛藝術的外公與舅舅,他們收藏的畫冊與訂閱的《雄獅美術》,是我小時候最常翻閱的讀物。密密麻麻的文字讀得似懂非懂,但一幅幅蘊藏著無數故事的美麗畫作,意外啟迪了我對聖經故事與希臘羅馬神話的認識。

然而,外婆的角色是關鍵的。我每天早上最盼望的,就是外婆從小錢包裡掏出銅板,讓我到大街街底電影院門口的漫畫攤租漫畫書。當時還在唸大學的舅舅阿姨,每逢假日返家,總是對外婆縱容我看這麼沒營養的書很不以為然,但外婆從不辯解,隔天早上照常給我銅板去租書。

想來,我毫無章法,雜食成性的閱讀習慣,是早在那時就已扎下了根的吧。

外婆對我的縱容,或許是出於對第一個孫女的溺愛,但凡我愛的,她都覺得沒什麼不可以。小學時代,外公外婆到台北探望唸大學的兩個舅舅,往往給我請了假跟著來。當時舅舅住在延平北路的親戚家,對街就是擁有台灣第一部電動手扶梯的大千百貨公司,每到台北,肯定都要去逛上一逛的。   

逛百貨公司固然新鮮,但對百貨公司裡的景物,我早已印象模糊,唯一記得的,是擺在玻璃櫃裡的東方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名著。

沒錯,書就擺在擦得晶亮的玻璃櫃裡,一本本油畫風格封面的兒童注音版世界名著,彷彿一個個魔幻世界,總讓我貼在玻璃櫃前,看得眼睛發直。

「給你買一本。自己挑。」記得第一次站在玻璃櫃前,外婆對我說。

貪婪的目光在一本本封面上流連,只能買一本,肯定要挑最漂亮的!猶豫再三,我指著《茶花女》,因為封面上是位金髮碧眼、身穿華麗禮服的漂亮女生。「我要這本!」

忘了是哪位一起逛街的親友說:「《茶花女》?這不適合小孩看啦!」

外婆卻笑笑:「她喜歡就好。」

是的,只要我喜歡就好。隨著我閱讀胃口越來越大,每回上台北,外婆除了帶我買衣買鞋,又添了新的逛街路線,從西門町穿過中華商場,經過衡陽路,到重慶南路的東方書局,買上幾本書。就這樣,我從《茶花女》、《小婦人》、《三劍客》,一路讀到《亞森羅蘋》和《福爾摩斯》,一個嶄新的世界逐漸在我眼前展開。

此時回顧,外婆對我閱讀習慣的培養與閱讀偏好的塑造,影響其實非常之小。但她放任的態度,讓我養成了沒有目標、沒有目的、隨心所欲亂讀的習性,反而滋養了我對閱讀終生不渝的熱愛。

始終記得考完大學聯考的那個漫長暑假,告別課業壓力極重的中學生活,彷彿耗盡了全身的氣力,什麼都不想做,也不能做。一個個豔陽熾烈的下午,外婆和我在面向花園的客廳裡消磨時光。我趴在沙發床上,捧讀小說;外婆坐在搖椅上,手拿著勾針,勾著一條又一條永遠都勾不完的桌巾。外公生前親手砌假山、植松栽柏的精緻花園,早已不復舊貌,蔓生的軟枝黃蟬在窗前披洩而下,猶如一匹綠底黃花的窗簾,隨著絲絲微風透進來的茉莉花香,隱隱約約帶來陰涼的氣息。四周闐然無聲,只有電風扇嗡嗡旋轉,搖椅咿咿呀呀,我的書沙沙翻動。

就在那個當下,我突然覺得,外婆這些年來的溺愛放縱,或許都是為了這一刻。為了在這樣有點寂寥幽微的午後,祖孫兩人相依相伴,她勾紗,我看書,不必談天說地,就只是靜靜坐著,讓時光停駐在這微小的幸福上。 


01w650.png

外婆與作者女兒的合照(李靜宜提供)

閱讀何用?或許就只是為了有一天,可以這樣陪在你所愛的人身邊,共度靜好歲月吧,我想。

我那本小書出版的幾年之後,東方書局在重慶南路的門市結束營業,外婆也在那年永遠離開了我。和外婆在東方書局門外僵持不下的畫面,就此定格在記憶深處,成為我重慶南路人生印象最深刻的一幕。   

重慶南路光芒的逐漸黯淡,似乎也是從那時開始的。如今偶爾經過已開起大藥妝店的東方大樓門口,總不禁想著,要是外婆仍然健在,要是東方書局依然營業,外婆會不會又要和我在門口拉拉扯扯,說什麼都要進書店買一本我出版的書,告訴櫃台小姐說:「這是我孫女出版的書喔!」


李靜宜
重度閱讀者,資深譯者,新手出版人。
譯有《追風箏的孩子》、《此生如鴿》、《地下鐵道》、《莫斯科紳士》等書,出版金宇澄散文集《我們並不知道》獲2017Openbook閱讀誌年度好書獎,《輕寒、方島、碗:金宇澄作品選輯》獲2018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小說類首獎。現為東美出版公司執行長。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1-09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