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讀者.漫畫篇》厭世姬:漫畫裡對年輕人挫敗感的描寫,我覺得非常動人
  • 讀物:《來自深淵》、《風之谷》、《北投女巫》、《深夜的糟糕戀愛圖鑑》、《鄰家女孩》、《娃娃愛你》、《不幸公寓》
  • 讀者:厭世姬

何時開始看漫畫?印象中第一部漫畫?

大概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看漫畫了,第一部漫畫是加菲貓。

最難忘或有收藏的一部漫畫?

近幾年最喜歡的漫畫是《來自深淵》,是畫風可愛的寫實硬科幻。不過我自己最喜歡且每幾年就要重新看一遍的是《風之谷》。


lai_zi_shen_yuan_.jpg

《來自深淵》(取自wiki


feng_zhi_gu__0.jpg

宮崎駿費時12年才完成《風之谷》的漫畫版,共7集。

最喜歡的台灣漫畫作品?

好難決定啊~喜歡的有很多,但私心覺得看完最有感覺的是《北投女巫》,但目前應該還沒有實體書。


bei_tou_nu_wu__0.jpg

(取自twitter

上次買漫畫是何時?

去年底買了《深夜的糟糕戀愛圖鑑》好奇葩好喜歡!

印象最深的漫畫場景&原因?

印象最深的漫畫場景好像是《鄰家女孩》裡面達也投出的關鍵一球。其實讓我留下印象的是安達充分鏡的手法,我記得是連續幾頁都完全沒有對白,當時覺得安達充真是分鏡大師,是用畫面說故事的高手,非常的佩服。另外一個是《娃娃愛你》裡面由希為莎拉放煙火,他背對著滿天煙火張開雙臂說:「你看天空開花了(之類的,年代久遠有點忘記)」。當時看覺得好浪漫啊~

shen_ye_de_zao_gao_lian_ai_tu_jian_-side.jpg

你最感動的情節?

這幾年感觸最深的就是韓漫《不幸公寓》,主角是個感覺廢廢的年輕女生,原本懷抱著成為服裝設計師的夢想卻只是在成衣公司打版,最後乾脆辭職去做公寓管理員。這個漫畫的角色們大多是這樣的人物,在夢想與生活的邊緣不斷掙扎。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女生角色,她原本是空服員,卻因為不適應而離職。「即使是因為自己覺得不適合而主動提出的離職,但也覺得自己好像脫離了正常軌道,而有種挫敗感。」這種對年輕人挫敗感的描寫,我覺得非常動人。


109552_1493710478345.jpg

《不幸公寓》宣傳圖(取自comico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英美書房》《此情可問天》改編成舞台劇,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消息】

  • 被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全球累計銷售逾千萬冊的《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作者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推出長篇新作《City of Girls》,以二戰期間的紐約為背景,描述女性如何擁抱自己的慾望,對於性愛勇敢地追求。本書延續前作一貫享受人生與聆聽自我的主張,吉兒伯特表示,她想寫出一個願意為了自己的慾望而承擔風險的女性。縱情濫交的行為一定會有其後果,但女性並不會被自己的慾望摧毀,也不會被這種後果摧毀。
     
  • 雨果獎得主、《潰雪》作者尼爾‧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發表新的科幻小說《Fall; or, Dodge in Hell》。億萬富翁Richard Dodge因為一起醫療事故被宣佈腦死,家人遵守他過去的指示,將他的遺體交給一家人體冷凍科技公司,並保存他的大腦直至新的技術能復活他。史蒂芬森在這部小說中,關注了正在改變生活的未來新科技,並對人類的「存在」提出深刻的質疑。
     
  • 美國文壇最惜墨如金的女作家哈波‧李(Harper Lee)在1960年以小說處女作《梅岡城故事》大放異彩,但直到2015年才發表第二本作品《守望者》(Go Set a Watchman),隔年即逝世。美國記者凱西‧賽普(Casey Cep)在新書《Furious Hours: Murder, Fraud, and the Last Trial of Harper Lee》中透露,哈波‧李曾有數年時間,以1970年代發生的麥斯威爾謀殺案參考,全新投入寫作一本關於白人律師為黑人犯罪者辯護的故事,但最終因素材不足而不了了之。賽普決定接下哈波‧李的未竟之業,在新書中重新調查麥斯威爾謀殺案,並分析哈波‧李停止寫作的原因。

    city_of_girls-side.jpg

    左起:《City of Girls》、《Fall; or, Dodge in Hell》、《Furious Hours: Murder, Fraud, and the Last Trial of Harper Lee》

  • 知名女性主義者、《紐約時報》暢銷作家Naomi Wolf,被踢爆即將發行的新書《Outrages: Sex, Censorship and the Criminalisation of Love》中許多法律術語出現錯誤認知,出版商決定延遲該書的發行。這本闡述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對同性戀迫害的書籍裡,Wolf聲稱她發現十幾個男子在19世紀因同性性行為而被處決。
    具有歷史學背景的主持人Matthew Sweet日前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對此觀點提出強烈質疑。Sweet指出,法庭紀錄中出現的「死亡紀錄」(Death recorded)一詞,意思是罪犯被赦免其罪行,而不是判處死刑,與本書敘述完全相反。Sweet並說明,19世紀的《雞姦法》也適用於虐待兒童,書中所舉出的例子實際上是一名青少年對一名6歲男孩進行猥褻,而非雙方同意下的同性戀行為。事後Wolf在個人推特上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修正,但她同時表示「強烈反對」出版社延遲發行的決定。
     
  • 《手札情緣》原著作者、被稱為美國版瓊瑤的純愛療傷系代表作家尼可拉斯.史派克(Nicholas Sparks)日前為他2013年反對北卡羅來納州的一所以基督信仰為基礎創立的預備學校創建同性戀俱樂部、涉及反同的言論道歉。當時史派克在一封郵件中批判該校校長班傑明,他說有人認為設立俱樂部的主要目的是讓同性戀更被大眾接受(意指「讓同性戀被大眾接受」是不正當的目的),並責備班傑明花太多時間談論「寬容」、「多樣性」、「非歧視」、「LGBT」而不專注於學術。史派克事後表示,這些郵件並沒有確實表達他對LGBT團體的看法,而是在一場激烈爭吵中,衝動發出的。他當初想表達的是,要在學校成立一個俱樂部,應該以老師、學生、家長之間知識的傳遞,並以透明公開的方式成立,而不是這種「祕密」且特殊的形式,他後悔自己沒說清楚。

    photo_credit_james_quantz_jr.png

    作家尼可拉斯.史派克(取自官網,photo credit : James Quantz Jr.)

  • 現年75歲的紐約《Elle》雜誌專欄作家珍‧卡若爾(E. Jean Carroll)在新書《我們要男人幹嘛?莊重的求婚》(What Do We Need Men For? A Modest Proposal)中,指控美國總統川普二十多年前曾在紐約一家百貨公司的更衣室性侵她。對此川普聽聞後反擊,稱自己這輩子從未見過卡若爾,並表示她不是他的菜,這麼做只是為了新書炒作,並指這本書應在「小說區」上架。
     
  • 美國暢銷言情小說家克蘭茨(Judith Krantz)6月22日於洛杉磯家中逝世,享壽91歲。克蘭茨第一部小說《顧忌》(Scruples)於1978年出版,大膽露骨的情節成功吸引讀者目光,成為當年的銷售冠軍。

【業界新聞】
 

  • 6月初上市的美國漫畫閱讀平台Graphite Comics,考量新的閱讀消費行為與趨勢,推出一個涵蓋各種漫畫種類的App,包含Boom! Studios、IDW、Tokyo Pop、Top Cow等受歡迎漫畫出版社的作品,並支付作者與出版商70%以上的廣告和訂閱收入。該平台品牌長Tom Akel表示,漫畫產業已經準備好迎接一個能夠廣納各種作品形式的通用平台,而Graphite是第一個將此付諸實現的應用程式。Graphite Comics與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使用相似的策略,基本功能如閱讀漫畫等是完全免費的,而希望在沒有廣告的情況下瀏覽漫畫的人,則可每月支付4.99美元升級套餐。
     
  • 美國最大連鎖書店邦諾(Barnes & Noble)於6月7日宣佈,將以6.83億美元易手給沖基金Elliott Advisors,並於2019年第三季度完成此項交易。邦諾書店過去10年來,由於受到亞馬遜等網路書店的衝擊,已經關閉了超過150家商店,總數量縮減至627家。出版諮詢公司Idea Logical Company的負責人Mike Shatzkin表示,出售可能是邦諾未來的最佳結果,易主總比關店好太多了。
     
  • 以英國作家E. M. Forster的經典小說《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為故事藍本改編的同志舞台劇《繼承》(The Inheritance),將在今年秋季分為上下兩部,首度登陸紐約百老匯。《繼承》透過3個不同世代同志間的對話,帶給觀眾不同的啟發和思考,也獲得今年英國舞台劇最高榮譽獎項《勞倫斯奧利佛獎》的最佳新劇。英國《每日電訊報》盛讚:「這可能是本世紀以來最重要的美國舞台劇。」

     

  • 去年出版獲獎自傳《獲勝或學習》(Winnen of leren)的荷蘭少女波托芬(Noa Pothoven),因幼時遭多次性侵,患上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極度厭食症,希望能以自身經歷協助有相同經驗的青少年面對心理創傷。
    為了克服心理疾病,波托芬多年來受盡折磨,今年6月1日她在Instagram上發表最後貼文,宣布自己「將在10天內離世」,並敘述自己一生多數時間都遭受「無法承受之痛」,「雖然有呼吸,但不再活著」,「經過多年的奮鬥與戰鬥,我真的筋疲力竭了。」並隨後於自家中過世。
    這起事件一開始以「17歲少女在當地診所接受合法安樂死」為題,引發全球媒體大幅報導,後來證實為錯誤報導,事實上波托芬被醫師拒絕執行安樂死後,因絕食而亡。媒體報導不經查證的新聞的亂象,也引發批評。
     
  • 美國亞利桑那州監獄決定禁止所有和「非裔刑事司法系統」有關的書籍。其中包括前聯邦檢察官、現為法律教授Paul Butler的著作《Chokehold: Policing Black Men》。書中指稱美國刑事司法體系存在「歧視非裔人士」現象,並教導非裔族群如何可以和平、正當的防止自己被逮捕,還說美國監獄應該被廢除。
    Butler對自己的書籍被禁表示抗議,他說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希望廢除監獄,並以非裔人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法來實現,當中沒有涉及任何威脅囚犯或獄卒安全的行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EP1》張亦絢/一位台灣文學青年作家的第一本書,洪明道《等路》

閱讀隨身聽」首集邀請台灣知名小說家張亦絢擔任開台嘉賓,她向來以博覽群書聞名,也曾擔任2018年Openbook好書獎文學類評審。在企畫之初,我們原預定邀請她談推理小說,她卻自告奮勇,希望談台灣文學,尤其是近年她所讀到的優秀作品。於是,雙方漸漸聚焦,決定來聊青年小說家洪明道的第一本小說集《等路》(九歌出版)。本書有豐富的台語詞彙,不諳台語的張亦絢稱自己是「帶著我的殘缺來推書」,但此殘缺卻一點也不馬虎,讀者點擊聆聽,便能感受其真誠。

▇特別來賓:張亦絢
台北木柵人。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及視聽研究所碩士。早期作品,曾入選同志文學選與台灣文學選。另著有《我們沿河冒險》(國片優良劇本佳作)、《晚間娛樂:推理不必入門書》《小道消息》,長篇小說《愛的不久時:南特 / 巴黎回憶錄》(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性意思史:張亦絢短篇小說集》。2019年起,在《BIOS Monthly》撰「麻煩電影一下」專欄。

▇《等路》
xia_zai__1.jpg這本小說讓人聯想起上世紀80年代末期,以台灣本土為對象的寫作,沒有理論的雕飾或文青的作態,在努力捕捉現實的過程中,尋找屬於這塊土地的聲音,在樸實的文字裡藏著對眼下熱切的關注和期盼。閱讀本書是溫熱的,熱度來自作者對母語和土地的感情,不賣弄寫作技巧,單純寫出盤踞心中的故事。以地方派系政治為背景的劇情舖陳,在大選熱鬧紛亂時節,讀來特別有趣。(取自〈OB短評 #139〉)

▇本集精彩重點

  • 其實台灣文學,就是世界文學,喜歡讀小說,就是喜歡開放跟自由。如果有什麼特殊的理由,不太想讀台灣文學,我覺得都沒有關係,條條大路通羅馬。有時候讀一些國外的作品,還是會讀回來。台灣很想擁抱世界,卻忘了台灣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 〈路竹洪小姐〉以輕詼諧的方式進行,非常淡,雖然有悲劇作為背景,可是你可以看到這位洪小姐,她渾若無事地過自己的生活,但渾若無事,絕對不等同無事。
     
  • 〈路竹洪小姐〉是一篇生活化的小說,現在大家都會在臉書po自己的生活,生活化似乎是很簡單的事,但文學重新處理生活化,是不一樣的事。
     
  • 在小說中,作家就是文學扮裝,在小說中飾演跟自己不同性別的角色,這在文學中是很多的......有一些這樣的創作,讓人感覺很有說服力,洪明道給我的感動,很像當初太宰治所給我的。
     
  • (《等路》中的短篇〈零星〉)把家庭內部的階級焦慮寫得相當出色。
     
  • 《依海之人》中,裴索人給自己的定義是「不聰明」的人,他們不做長期的經濟計劃,特點是不儲蓄,錢很容易花掉,這與生活環境有關,幫助我們去看身邊這樣經濟特色的人,不需用善惡、是非去看待經濟概念與環境,將視野拉開。

getimage-horz_0.jpg

  • ​張亦絢朗讀:
    為了讓黃大一受更好教育,黃楊清蓮帶著三個稚幼兒女搬到台南。任教職的她,也希望從路竹調至台南服務,然而做為黃溫恭遺孀的身分,讓調動案一再受到阻撓。每日在天未明之前,黃楊清蓮就得出門趕從台南到路竹的第一班火車,而早眠的作息,也讓黃楊清蓮僅能在清晨出門前,看看自己在台南讀書的兒女依舊酣眠,除了週末,她不能好好抱抱他們,不能好好地同他們說話。(出自《無法送達的遺書》頁95,衛城出版)
     
  • 主持人邱顯忠朗讀:
    那段時間,伊每日走向台南車頭。之後伊很少向人提起這段通勤的日子,伊希望這就像其他的人生困難一樣,過去就過去了。同樣的時間,伊的形影在同樣的路上。總是會有人看到,看到的人老了,或忘記了、過往了,形影越來越小。月亮猶在天空的邊角,濃霧沒給光線一點空縫。趕早市的挑夫們行路難,只得慢下來了。他們在半睡半醒之中撞見彼此,互相說「今仔日真寒」,然後繼續趕路。伊穿著一身米白色的裙裝,快步走在堆滿籮筐的亭仔街,閃避地上的果菜前行,像跳一段戰前的舞。胸前繫著的絲帶褪色了,裘仔拖著一些線頭。然而齊邊的短髮露出一截白色的頸項,擺在地上、貨架上的虱目魚肚都不及那一截顏色透亮。有些挑夫注意到了,把肩上的扁擔放下來休息。(出自〈改札口〉,《等路》頁9)
     
  • 註:本集最末張亦絢推薦閱讀邱常婷中篇小說集《新神》(聯經),節目錄音時尚未出版,播出時已正式出版,歡迎找來一讀!

【下集預告】阮光民,7/16首播,主題:像他這樣一位漫畫家

_dsc5881_suo__0.jpg
漫畫家阮光民(攝影:陳藝堂)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