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灣》按圖索驥:台史博「府城版」南洋味地圖及走讀活動

作者:宋家瑜、張棠銘

台灣是「移民之島」,不同時代、不同族群先後在這個島嶼上落地生根,形塑了多元的文化生態。依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約有17萬人,已成為台灣社會重要的五大族群之一。然而,我們是否因為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人口逐漸增長,而開拓了對東南亞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呢?

為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台史博)現正展出的「南洋味.家鄉味」特展,便以「飲食文化」為切入點,展出內容包含東南亞日常可見的食材、香料、醬料、器具,以及常常出現在台灣民眾餐桌上的特色料理等,試圖從最貼近我們生活的元素,逐漸進入對於文化、自然環境及地理位置的探尋,進而開展出更多對於台灣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想像。

探索未知領域?先來畫一張地圖吧!

談論飲食若只侷限在博物館內,似乎就少了點味道。台史博因此思考如何讓展覽更「接地氣」。但是,該怎麼連結到新住民或移工的生活圈?該從何開始?範圍又在哪裡?想著想著便發覺,對於這件事情,無論你我都有些難以切入。

新住民及移工的生活圈,對一般台灣人來說是疏遠又陌生的。想引導民眾探索一個未知的區域,應該會需要一些指南,那麼我們就來描繪一張「地圖」吧。

府城版南洋味地圖路線
台南火車站國賓大樓、小菲律賓街富北街段北忠街段西華街段南洋超市體驗、特色點心體驗台南公園、公園小書攤

60976595_330840797593038_7184744450936012800_n.png

府城版南洋味地圖,起點是眾所熟悉的火車站

一出台南火車站,國賓大樓明顯易見。這棟建築曾經是台南最國際化的大樓,如今則被移民移工暱稱為「Black Building」。

從這裡到鄰近的富北街、北忠街、西華街至台南公園,區域內散見許多東南亞特色料理店家,生活機能也悄悄地日趨完備,舉凡飲食休憩、日用品採買、貨物寄送、匯款服務及大型超市等一應俱全。

除了景致與空氣中飄散的南洋味,其實這裡平凡的日常,和你我的生活周遭並無二致。與其從書本、網路資訊、媒體閱讀或經由他者轉述,不妨親走一趟、深入體驗東南亞生活圈,更能縮短實際與腦補想像的差距。


tai_nan_shi_huo_che_zhan_fu_jin_de_guo_bin_da_lou_yi_yu_.jpg

知名的東南亞進口百貨大賣場Big King在台南。

地圖上陌生的地點,有移民工和我們共同成長、一起變老

台南和其他縣市一樣,新住民經營的東南亞小吃店錯落在大街小巷中。集中在工業區和火車站附近的店家,則多半是鎖定移工生意為主。

雖然多數移工不會長年在同一個城市久待,但火車站附近的北忠街、富北街和西華街上,還是有不少營業多年的小吃店。在新舊顧客的更迭下,它們屹立不搖,用一道道令人懷念的家鄉美食,陪伴不同時期來到台灣的移民工度過異鄉歲月。

鄰近火車站的台南國稅局旁,有家沒有菜單和中文招牌的印尼小吃店,門口的架爐因為長年燒烤沙嗲而燻出焦黃的斑駁。就連很多在地人都不知道,這裡其實是一對印尼夫妻經營長達18年的老店,每到假日店內總是坐滿印尼移工,一位難求。

筆者第一次走進店裡時,就被牆上的一張張老照片吸住目光。照片中客人在店裡勾肩搭背所拍下的臉龐,長年曝曬在日光燈下,已罩上一層淡褐色。在鏡頭前凝住的永恆笑靨,彷彿正告訴我們,這間店曾陪伴他們度過多少快樂時光。


yin_ni_xin_zhu_min_hanitie_zai_qiang_shang_de_lao_zhao_pian_.jpg

沒有菜單和中文招牌的印尼小吃店,滿牆照片見證了印尼移工的在台時光。

大概是筆者前來吃飯時,常盯著牆上的照片看,某次接近打烊時刻的夜晚,老闆娘Hani突然拿出兩杯現泡的爪哇咖啡,指著牆上某張照片說:「這是我先生,他是雅加達的印尼華人。我先生2011年去世了,前幾年我心情很差,都不想開店。」

戴著口罩的Hani說話時輕拍著胸口,表達出她低落的心情。Hani平常總是忙前忙後的備料端菜,我先前全無預期能和她有如此談話的機會。然而,或許台灣還有很多像Hani這樣長年經營小吃店的新住民媽媽,在忙得團團轉的日子裡壓抑了太多情緒,如果大家有機會到她們的店裡用餐,說不定會在某些不經意的時刻接住了對方真誠的交流,得以聆聽她們用歲月在異鄉凝結的生命故事。

如果說美食地圖的功能是指引食客「必吃美食」在哪裡,台史博則希望這份地圖可以破除一般人對美食的評判標準,在台南人熟悉的街頭巷尾,標記出各個令人感覺陌生的地點,讓更多人發現,原來還有許多來自異鄉的移民工和我們一樣,在這座城市裡共同成長、一起變老。

60699728_1628036740662363_5638257436386131968_n_0.jpg

譯得出店名的地圖,譯不出南洋味的鄉愁

開始製作地圖後,我們才發現,火車站附近有非常多像Hani這樣開業多年卻沒有中文招牌和菜單的東南亞小吃店,因此我們試著幫沒有中文名稱的店家翻譯出方便台灣人記憶的店名。

轉譯後,過去習慣講的「綠色貨櫃屋」,有了一個名字叫「咪咪莉亞」;「店員很帥的那個攤位」,正名為「馬斯久尼」。但有時我也會想,這些充滿異國情調的譯音,真的可以翻譯出店家的「性格」嗎?這似乎就像到了台灣被老闆喚做妮妮、安娜、阿山的移民工,原本的母國名字只因台灣人不會正確發音,而被新的暱稱給取代了。

在火車站附近田野調查的時候,我們也發現少數店家是完全沒有招牌的。西華街上有間週日才開的越南攤販,只在攤位前掛著一面淡藍色的旗子,上頭印著中越對照的「粥、麵」字樣。

某天,我詢問正在收拾碗盤的老闆,他的店名叫什麼。老闆轉頭看看正在煮粥的老闆娘,客氣地說:「那就寫我老婆的名字,鄧氏嬌安吧!」於是這家攤販就成為地圖上所有店家中唯一使用姓氏全名的店。

嬌安賣的是北越口味的豬雜粥,配上大量越南芫荽(叻沙葉)和香菜一同熬煮,有著台灣菜少見的清爽調味。嬌安對自己的店很有想法,她知道台灣人喜歡吃牛肉河粉,但還是選擇賣豬雜粥,因為她希望讓越南的移民工,在台南有更多樣的家鄉菜可以選擇。


deng_shi_jiao_an_zhu_za_zhou_.jpg

原本無招牌的越南豬雜粥攤位,現在有個以老闆娘為名的稱號。(老闆娘手持的就是本次活動繪製的府城版「南洋味地圖」。)

不過說到招牌,即便為這些東南亞店家翻譯出中文店名,似乎也難以用「小吃店」這三個字來概括。因為不少小吃店除了餐飲,還結合了雜貨店、販賣電話卡,甚至還有代售行李箱和協助匯款等服務。

某位初次見面的越南河粉店員工,甚至語氣略帶驕傲地告訴我們,他的老闆娘很熱心,常常借錢給有急需的越南人,讓他們可以匯款回鄉。

至於卡拉OK,則是東南亞小吃店的「標配」。這些空間可能隱身在二樓或地下室,除非有熟門熟路的移工朋友帶路,否則一般台灣顧客是難有機會走進這些小吃店的「祕密基地」的。

最後我們發現,東南亞小吃店這個神奇的場域,根本不是美食的角力場,而是盡可能在他們有限的空間裡,複製母國、販賣鄉愁。


yin_shen_zai_yin_ni_xiao_chi_dian_er_lou_de_qia_la_ok.jpg

隱身在二樓或地下室的卡拉OK,是東南亞店家的「標配」,也是移民工的祕密基地。

走讀南洋味活動:真正的地方經過人們走踏才有意義

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在《白鯨記》裡曾寫到:「真正的地方從來不在地圖上。」這句話或許就是這份美食地圖的寫照。

在為地圖進行完整編碼與核對的背後,總有那麼一些地圖上不存在的地方,需要經過人們走踏才會發生意義。畢竟,地圖的線條是測繪的,而那些標記在線條上密密麻麻的點,則是人「活出來」的。

南洋味地圖完成後,藉由2019世界閱讀日的走讀活動,台史博帶領學員從國賓大樓、小菲律賓街,進入店家林立、充滿南洋味的街上。大夥在印尼新住民經營的小店體驗道地的東南亞風味餐,老闆娘熱情地解說食物及其背後的文化差異,學員專心地聆聽與回饋,空間中不斷迴盪著此起彼落的談笑聲。


tai_shi_bo_shi_jie_yue_du_ri_zou_du_huo_dong_tan_fang_tai_nan_shi_huo_che_zhan_zhou_bian_dong_nan_ya_dian_jia_.jpg

台史博「世界閱讀日」走讀活動,帶領群眾探訪台南市火車站周邊的東南亞店家。

接著在東南亞超市短暫停留之後,一行人於台南公園席地而坐,進入(強迫)分享交流的時間。

本次走讀活動,學員有來自台北、台中及在地台南,年齡層的分布則從50年次到80年次皆有之。若要說他們之間有什麼共通點,那就是對南洋味的興趣,不管是食物、文化或是生活方式。

有些學員實地品嘗飲食之後,已經著手計畫二度光臨;有些曾經裹足不前的學員,表示將偕同友人再次造訪;也有學員認為此趟走讀,像是「在熟悉的土地上,感受旅行時的異質空間感」。

眾人最後在台南公園菩提樹下合影留念,為短暫的地圖走讀畫下句點。道別時氛圍是淡淡的、滿足的,感覺就像是一般日常聚會的結束,很快就會再聚,無論來自何方,「我們」就住在這裡、一起生活在這裡。

zou_du_huo_dong_xue_yuan_men_fen_xiang_jiao_liu_ji_he_ying_.jpg

南洋味.家鄉味特展

4a7d3e78-85b3-47b9-97bc-61b8ea929c02_0.jpg

  • 展期:2019/01/30 - 2019/06/02,上午9:00-下午5:00(最後入館時間:下午4:30)
  • 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
  • 地址: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南洋」泛指亞洲大陸以南的陸地及南太平洋、印度洋的廣大海域,近年學界常用「島嶼東南亞」及「半島東南亞」劃分南洋。因位處熱帶氣候區,居住在這裡的人們自古即仰賴風味強烈的辛香料保存食材,以氣味明顯的香料調理食物,喚醒味蕾、增進食慾。如位處河岸平原的泰國、越南,經常使用魚露、香料植物、生鮮蔬果及漁產作為食材。而「島嶼東南亞」多仰賴船行交換物資,累積的香料知識多著重在食物保存。例如在印尼、菲律賓等地,薑黃、南薑、肉桂、孜然、石栗與花生等被大量使用。

歷史變遷的洪流中,飲食發展一直與自然和人文環境息息相關。「南洋味.家鄉味特展」以文化交流中最平易近人的「食」為主題,從東南亞常見植物及香料的運用切入,展出「南洋風土與生產地景」、「南洋味:南洋飲食的特色」、「重現家鄉味」及「與南洋交織的未來」等內容。透過展覽呈現人們是如何透過味覺與家鄉重新連繫,讓民眾瞭解在臺東南亞新住民的傳統飲食及生活文化,期望串起彼此之間的連結,促進更多文化間的理解與交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走讀台灣》半夜不睡覺,玩偶在圖書館裡讀什麼書?——新北市「Tonight夜訪圖書館」活動側記

▉跟心愛的布偶道晚安後,孩子開始發揮想像力

「媽媽,玩具的位置好像跟昨天晚上不一樣耶!我是說真的!玩具半夜都在做什麼呢?」已經快6歲的兒子,至今還常常問我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將玩具視為朋友的他,和多數看過《玩具總動員》的孩子一樣,真心相信玩具是有生命的,當小主人睡著後,玩具多采多姿的夜生活才正要開始。

這也是我帶著他參加「布偶夜宿圖書館」活動的原因,雖然當朋友知道後詢問:「怎麼不是把孩子留在圖書館過夜?只留布偶過夜有什麼意思啊?」我有暗想,的確,如果能讓孩子夜宿圖書館,這活動一定更受家長歡迎吧。但實際參與後,我完全明白圖書館如此設計的用意與趣味——正因為布偶不在身邊,孩子的想像力更能夠無邊展開。


zong_guan_1.jpg

(左)新北市圖總館裡的玩偶半夜集體不睡覺,開始逛起圖書館來,好奇圍觀住在館裡的「大朋友」。(右)竟然還偷偷熬夜看電視!(純活動效果,小朋友不要學~XD)

我們參與的是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所舉辦的場次。不同於其他分館規劃給兒童的區域較有限制,總館三樓整層都是兒童閱讀區,有兒童閱覽區,也有鋪設木頭地板的親子共讀區,以及不定時舉辦說故事活動的區域。

舉辦兒童閱讀推廣活動時,來參與的孩子們不免因為興奮而吵吵鬧鬧,或是在共讀時難免會發出一定的朗讀聲與討論的音量,總圖獨立樓層的完整規劃,讓家長、孩子,以及其他前來使用圖書館的民眾都能各得其所,不受彼此干擾。

在這樣的場地優勢下,進行「布偶夜宿」前,館員特地安排了帶著玩偶聽故事、手作玩偶,最後孩子自己選一本故事書,親自(或由父母協助)唸給玩偶聽等活動。館方做足了準備,並讓孩子調整心情,好好地和心愛的玩偶說晚安後,才離開圖書館。

▉臉書傳給你看:玩偶在圖書館裡都做些什麼?

受惠於便利的網路社群時代,孩子才剛回到家,就已經能透過臉書,看到總館在粉絲專頁公布的現場照片實況。原本躺在帳篷裡的玩偶,在空無一人的圖書館偷偷起身、下階梯、上書架、在螢幕前張望著。兒子驚喜地在照片中找尋自己的寶貝玩偶,開心得大叫:「媽媽,你看他真的跑去玩了耶!」或「他怎麼跌倒了,好好笑喔!」

你說,簡單幾張照片孩子就會相信嗎?沒錯!喜歡聽故事的孩子就是這麼天真浪漫。在他們心中,世上沒有什麼事不可能發生,沒有什麼事是荒唐可笑的,所有的「未知」對他們來說不是不可能,只是「不知道」而已。


ying_ge_fen_guan_1.jpg

(左)新北市圖10家分館設計的活動各有特色,圖為鶯歌分館的面具彩繪活動。(右)留下來擔任鶯歌分館小館員的布偶接起電話說:「您好!很高興為您服務。」

隔天一早,我們回到圖書館,本來以為只是單純地領取玩偶回家,沒想到圖書館還安排了3個小活動,引導孩子們認識圖書館功能與索書號,讓孩子們學習認識書架與書背上的訊息,順利找到自己想讀的書。

活動結束後,每個人還能收到一本「玩偶為你挑的書」,讓小朋友帶回家和玩偶一起看。一連串的活動加深了孩子對圖書館的認識與閱讀的興趣,說故事給玩偶聽(或是帶著玩偶聽故事)成了接下來幾天的家庭固定活動,就連已經十分習慣造訪圖書館的我也覺得很有意思。


lin_kou_dong_shi_yue_lan_shi_1.jpg

陳設充滿科幻氛圍的林口東勢閱覽室則設計了許多科學性活動。


dan_shui_shui_dui_fen_guan_2.jpg

(左)參加淡水水碓分館的媽媽看到這一幕感到欣慰:「這孩子長大了!」(右)淡水水碓分館的小朋友幫巧虎蓋被被,講故事哄他入睡。

▉美日等國也辦過,培養閱讀習慣成效斐然

這樣的活動其實在其他國家也曾舉辦過,過去美國公共圖書館曾以「娃娃在圖書館過夜」(stuffed animal sleepover)進行類似活動;日本大阪也有「ぬいぐるみおとまり會」(夜宿圖書館),同樣是邀請孩子帶著喜愛的布偶到圖書館裡聽故事。


xin_zhuang_yu_min_fen_guan_2.jpg

(左)新北市圖10家分館的玩偶夜宿活動各有特色,新莊裕民分館還安排讓狗狗參加闖關活動,也是孩子「飼主責任」很好的機會教育。(右)小朋友照顧玩偶們上床,等等就要道晚安囉!

同樣的,這些說故事活動結束之後,孩子讓他們的娃娃睡覺並跟娃娃說晚安,家長就帶著孩子回家。接著圖書館員便大展身手,將娃娃們擺設在電腦、書架前,拍照後隔天送給孩子作為禮物,讓孩子看看他們的「好朋友」前一晚在圖書館都發生了哪些事。(不同的是,受惠於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現在我們不用等到隔天就能及時收看囉!)

▉讓孩子讀故事給玩偶聽,刺激自發性閱讀的動力

為孩子讀睡前故事或是建立固定的親子閱讀習慣,已經是我們育兒生活裡重要的一部分。許多閱讀推廣研究告訴我們,讀故事給孩子聽,除了能增進感情、幫助入睡,也能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更進一步的是,如果能讓孩子讀故事給玩偶聽,效果可能會更好,可以增加孩童自動閱讀的習慣,並且能維持閱讀效果。因為前者對孩子來說,屬於一種被動的閱讀模式,後者卻是自發、自我引導式的閱讀模式。

閱讀給玩偶聽,不只是一種天真浪漫的兒童遊戲,因為學齡前兒童正在摸索現實和幻想間的差別,想像力豐富的他們,很容易相信玩偶是有生命的,真的會聽到故事,給了他們唸故事給玩偶聽的念頭。所以下次讀故書書給孩子聽時,不妨邀請孩子帶著玩偶一起參與,無論如何,有夥伴一起聽,故事總是精彩得多吧!


lu_zhou_ji_xian_fen_guan_1.jpg

(左)蘆洲集賢分館的玩偶們開起繪本讀書會。(右)孩子的玩偶對小恐龍說:「讓我來講故事給你聽。」

親愛的爸媽們,閱讀有許多型態,親子共讀、孩子們自己讀、孩子讀給願意分享的夥伴(包括我們)聽,這是一段從「親子共讀」發展到「孩子樂於自己讀」的過程。只要不是在探索世界的年齡撇下他,叫孩子「你自己讀」,都會是一件能讓兒童從書中得到無窮樂趣的好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諶淑婷(作家、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監事)
2019-05-26 12:00
童書人物》給孩子們信心,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專訪《檸檬妹妹》作者佐藤芽實

文字整理:吳恬儀(剛好閱讀編輯)

檸檬妹妹想找朋友一起玩,但桃子、香蕉和蘋果說「你不是我們的同伴」,他們嫌檸檬太酸了,跟吃起來甜甜的水果不一樣。檸檬妹妹想找蔬菜一起玩,但茄子、小黃瓜、蘿蔔和青椒也說「你不是我們的同伴」,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在菜餚裡看過檸檬。

傷心的檸檬妹妹繼續在美味森林遊走,遇到了同樣不受歡迎,而且長相可怕的「配料組」。這時劇情急轉直下,在英勇打敗了三個可怕的食物剋星之後,配料戰隊們從原本到處被拒絕的邊陲人物,搖身變成備受喜愛歡迎的美食大英雄。

ning_meng_mei_mei_-nei_ye_s.jpg
《檸檬妹妹》內頁(剛好閱讀提供)

《檸檬妹妹》出版以來,故事中努力探索自我的檸檬妹妹,以及外剛內柔的生薑、辣椒、芥末等配料戰隊,都廣受大小讀者的歡迎。這個充滿想像力又不失溫馨的故事,是如何創作出來的?故事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思維和訊息?Openbook邀請主持「台媽日爸樂共讀」粉絲團的台媽,專訪作者佐藤芽實。佐藤不僅回答了她透過這部作品想傳達的信念,也針對讀者的評價提出回應,她解釋了自己對教養的態度,還透露不少幕後及創作祕辛喔。

台媽:佐藤老師原本的專長是日本畫,是在什麼契機下成為繪本作家呢?

佐藤:我從小就夢想著有一天能成為繪本作家。其實我小時候討厭讀書,繪畫就是我逃避的管道,幸好也一直受到身邊親友的鼓勵,就這樣一路畫到美術大學。剛畢業時我專精於日本畫,有次去井之頭動物園(井之頭自然文化園)寫生時,因緣際會之下有位飼養員說想看看我的畫,還說他正在撰寫一本動物的繪本,問我有沒有興趣負責插畫。這位飼養員是小宮輝之,我們合作的《カメのかいかたそだてかた》(烏龜的飼養方法)成了我的第一部繪本作品。

inokasira-sizen-bunkaen-side.jpg
井之頭自然文化園及《烏龜的飼養方法》

台媽:老師的作品讀起來讓人感覺很溫馨,不知道創作的靈感都是從何而來?

佐藤:每個作品都不一樣,很難說。我心情放鬆時,會有特別多靈感,比如說之前的《魔女的掃帚》,就是我哄孩子睡覺時發想的。當時,我腦中突然有個老虎條紋剝落的畫面,接著一隻騾子來了,撿起老虎的條紋放在自己身上,就變成了斑馬,但故事需要有前因後果,我想魔女可以是一個主軸,就這樣把故事串起來了。

另外,《檸檬妹妹》的發想,則是從一本《好吃神偷在哪裡?》(ゴチソウドロどこにいる?)的找找書作品來的。那本書裡每一頁都是同一個村莊四季變化的插圖,插圖的中央有一顆檸檬樹,秋季時樹上結實纍纍。我當時對創作以水果為主的故事很感興趣,我想,跟蘋果、橘子比起來,小朋友既不吃檸檬,繪本裡也很少出現,如果是以外觀可愛的檸檬妹妹為主角,那麼她自以為是水果,但又不被其他人接受的故事一定很有趣。像這樣,先前的作品也會帶給我靈感。

91ov0bhovl-side-down.jpg
《好吃神偷在哪裡?》書封及內頁,書中的檸檬樹,原來就是《檸檬妹妹》的發想起源。(取自Amazon作者官網

台媽:老師有兩個孩子,他們會對作品帶來什麼影響嗎?

佐藤:我的孩子都大了,現在一個19歲、一個16歲。女兒小時候,就好像主編一樣,會嚴格地批判我的作品(笑),說這裡畫得不好、那裡畫得不好。相反的兒子總是鼓勵我,不管我畫了什麼都說很棒。所以,在我需要意見時我會問女兒,但被女兒批評得意志消沉時,我就會找兒子尋求慰藉,他們倆對我的作品真的有很大的影響。

台媽:兩個孩子的角色剛好互補呢。雖然現在他們都大了,但小的時候老師會和他們一起共讀嗎?可以介紹一些親子共讀的技巧嗎?

佐藤:他們小時候,幾乎每晚睡前我都會為他們讀故事書呢。(笑)我覺得大人在朗讀時的聲調非常重要,能為故事創造更多戲劇效果。孩子們喜歡的總是那幾本書,大人每天讀同一本也會膩,所以偶爾我會故意用陰森森的口氣讀,即使是完全不恐怖的書,也能把孩子們嚇得大叫。(大笑)

台媽:聽起來太有趣了,我也想試試看。老師個人有哪些喜歡的繪本作家或是作品嗎?

佐藤:喜歡的太多了。嗯,林明子是我很尊敬的作家,她的畫風非常細膩,故事也動人心弦,另外加岳井廣的作品也很有趣。

lin_ming_zi_.jpg
林明子代表作《第一次上街買東西》書封、封底及內頁(取自Amazon

getimage_1-side-down.jpg
加岳井廣在台出版作品

台媽:《檸檬妹妹》這個故事,想傳達什麼樣的信念給孩子們?是否有在哪邊特別下功夫?

佐藤:《檸檬妹妹》推出時,媽媽們的評價兩極,有很多媽媽們覺得故事裡的其他水果、蔬菜太欺負人,檸檬妹妹很可憐。我覺得,在現實世界,不論是在幼稚園還是小學,書中的衝突都很普遍。那或許可以說是霸凌,可是霸凌者本身往往沒有意識到,可能只是他對外來者的不信任感、自我保護的機制。

這個年頭的父母比較敏感,會立刻插嘴說:「不可以欺負人家,大家好好相處!」但我覺得,沒來由地就強迫孩子們好好相處,是不實際的。因為對孩子而言,不認識的人就是不認識,正面對著孩子下指導棋,反而容易造成反效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樣的事是屢見不鮮的,所以要是被欺負了,也避免抱著受害者的情緒,不妨透過故事,引導孩子學習面對身邊各種負面情緒。

台媽:故事中除了檸檬之外,還有芥末、辣椒、生薑等配料登場,為什麼刻意選擇這些孩子們不吃的東西,作為故事中的角色呢?

佐藤:書裡有很多水果、蔬菜等造型可愛的角色,所以創作時,我非常希望有一些突兀且內外都充滿差異性的角色,來創造故事的張力。我本來是想要有一些大人的角色,一直猶豫不決,在洗澡時突然靈光一閃「配料,就是配料!!」(大笑)最後選擇了外表流氓、內心善良,能主持正義的配料戰隊。

ning_meng_mei_mei_-nei_ye_2_s_0.jpg
《檸檬妹妹》內頁(剛好閱讀提供)

台媽:老師曾讓孩子們嘗試接觸這些平常不吃的配料嗎?

佐藤:啊,食育的部分嗎?!我不覺得孩子們讀了書之後,就會立刻去嚐嚐芥末、生薑,但如果他們能認識配料的效用,長大後他們不排斥,我就很開心了。我主要是希望,那些覺得自己不起眼、沒有信心的孩子們,讀到這本書時,能認識到「就算是配料也能小兵立大功」,並從中發掘自我、建立自信心。

台媽:恭喜老師4月推出新書,可否大致介紹一下內容呢?

佐藤:《動物麵包店》(どうぶつパンやさん)是之前《便當》(おべんとう)的系列作。《便當》是一本正反兩面都可以讀的書,從正面看是媽媽在為孩子裝便當的心境,反過來讀則是孩子吃便當的過程。《動物麵包店》也延續了同樣的思維,將書從中間剖成兩個部分,從封面開始讀,是麵包店師傅烤麵包的角度;從封底開始讀,則是孩子挑選麵包的角度。兩個故事最後在中間合而為一,有個美好的結局。

bian_dang_-tile.jpg
《便當》(左)及《動物麵包店》

我曾仔細觀察過,發現麵包店的陳設都是為大人設計的,以孩子的高度很難看得到麵包。因此《動物麵包店》就是一本從孩子的角度發想的書,如果可以讓他們自己挑選喜歡的麵包,會多麼興奮、多麼有趣!

台媽:您近年的作品似乎與食物相關的故事居多,為什麼呢?

佐藤:就是說啊!(大笑)從以前開始,每次畫到食物我就特別興奮,我想我應該就是喜歡畫食物吧。

台媽:確實,看到老師畫食物的作品,總感覺特別溫暖。老師本身也喜歡吃嗎?(笑)

2-side.jpg
  佐藤主要以色鉛筆作畫,她筆下的角色都可愛逗趣,帶給讀者溫暖 (左);佐藤展示《檸檬妹妹》的草稿檔案,解釋各個製作階段的過程。(剛好閱讀提供)

佐藤:就是太喜歡了!(嘆)每次作畫時,都要買些樣品回來參考,結果胖了不少呢……(一起大笑)

台媽:老師已經在構思下一個作品了嗎?

佐藤:這個不知道可不可以講誒(一臉神祕)……總之,是《檸檬妹妹》的系列作品。

台媽:今天非常謝謝老師。最後,請給台灣讀者一小段話。

佐藤:孩子們跨入幼稚園、小學後,那裡是他們接觸的第一個小社會,很多事情需要自己體驗後才會有所成長。少子化的關係,現在的父母們總是喜歡搶著插手、搶著解決孩子的問題。雖說霸凌不該發生,但有時候給孩子們一些空間、信心,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也非常重要。

6166590_r_0.jpg檸檬妹妹
レモンちゃん
文、圖:佐藤芽實
出版:剛好閱讀
定價:29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佐藤芽實
東京都出生,完成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課程。擅長以動物為主題,用日本畫的手法創作。

繪本作品有《魔女的掃帚》、《魔女的鞋子》、《魔女的斗篷》、《魔女的帽子》、《鴨子鴨鴨》、《好心情豬》、《雲寶寶和天空中的朋友》、《蛋糕妹妹》、《水果塔先生》、《冰淇淋小朋友的冒險》、《千層派妹妹》、《蜜豆冰公主》、《麵包幼兒園去遠足》、《便當》、《美食小偷在哪裡?》等。

插畫作品有《從零開始的日本繪畫入門》、《逃走的炸蝦》等。《魔女的掃帚》獲得第四屆幼兒園繪本大獎、《便當》獲得第九屆MOE繪本書店大獎2016爸爸媽媽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5-25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