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53 渾然天成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多出來的那個人
陳輝龍著,聯合文學,25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台灣最接近「村上春樹體」,並能持續創作多年不輟的,首推陳輝龍。他是文壇的過動兒,總是不安於室,嘗試不同新的領域。這幾年歸隊,新書陸續出版,本書則是的久違的長篇,帶著或許連村上都再也寫不出,屬於《聽風的歌》時期的清淡韻味。
閱讀時滿有「身體感」的,彷彿跟書中角色共坐在車上,伴隨行駛規律的晃動感,耳邊響著音樂。本書後頁也附上QR Code,讓讀者在閱讀時與角色一起聽著同首曲子,試圖營造3D立體的閱讀感受。除了文字,作者也很想與讀者的身體做互動。
作者與其說在寫小說,倒不如說是在鋪陳一種fu,基底酒是文青頹廢、都會傳奇、公路迷情和清涼爵士,最後再加上一盎司艾雷島威士忌,這杯就叫作近懷舊,懷世紀末的舊。【內容簡介➤】
●清潔女工手記
露西亞.柏林短篇小說集
A Manual for Cleaning Women: Selected Stories
露西亞.柏林(Lucia Berlin)著,謝靜雯、林士棻譯,聯合文學,4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書中飄散墨西哥的辣椒嗆味。最有趣的比喻莫過於「獨處」:墨西哥人是不獨處的,要哭要罵要笑要幹嘛,都是跟家人朋友一起分享,沒有在隱藏個人心事的。作者活靈活現寫出移民底層的切片,不是想像的囈語,而是真實的血肉。在這些文字裡,讀者能隨處發現藏在四處、值得反覆回味的好故事。
過去談到社會底層,多來自第三方的窺探和想像,出自社會學多於文學。本書親身接觸的視角,提供了深刻的描繪,以和煦溫暖的筆調,帶出悲天憫人的關懷。
這位長得有點玉婆fu的傳奇作家,講起故事來簡直天女散花,隨手一撒都看得人眼花撩亂,應接不暇,再平淡無奇的小人物和小事物,被她調度一下都顯得光彩奪目。她在世時知音不多,這本2015年(她死後11年)出版的選集卻讓她一夕爆紅,傳奇於是更傳奇了。【內容簡介➤】
●寄食者
人類關係、噪音、與秩序的起源
Le Parasite
米歇爾.賽荷(Michel Serres)著,伍啟鴻、陳榮泰譯,群學,5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賽荷的哲學散文既像囈語,又像咒語,說的都還是日常事物,卻彷彿是以另一套宇宙論組織起來的,詭異的鏡像正好映射出這個世界的詭異。
寓言是很有趣的文體,過去常用以投射潛意識與情感關係,本書以天馬行空的寓言寫作,將人類社會裡的結構,包含交易、家族群體、政治運作、勞資關係及國家體制等等嚴肅議題,翻炒出另一番滋味。
賽荷在學界的地位,如同他文字的困難,無需多言。如此經典能有繁中譯本問世,是台灣讀者的幸福,我們終於有機會親近大師思想。值得一提的是伍啟鴻和陳榮泰這組譯者,繼拉圖之後再挑戰賽荷,迎向艱難又能交出好成績,是有志於法國當代哲學的讀者們,值得留心的譯者名字。【內容簡介➤】
●廢棄社會
過剩消費、無用人口,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谷蕾、胡欣譯,麥田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獨
本以為是在講消費革命,闡述工業化問題的書籍,細讀之後才發現作者野心不僅於此。寫作視角高瞻宏觀,不只談百姓生活而已。以同樣「無用」的角度,納入這幾年四溢流竄的難民問題,再引申至國家結構與國際關係,如此恢弘,閱讀當下大汗淋漓,不知是害怕還是過癮。
包曼是當今資本主義社會運作最重要的觀察者,不只點出許多人們未曾察覺的現象,諸多洞見更幾乎是對於未來的殘酷預言。書中針對過度消費而發的種種針砭即是一例,提出來的奇點是:消費導致報廢,而在這邏輯之下,多數人都將只是無用的報廢物。這是對資本主義的齊物論式批判、物化觀念的升級版;是智者逆風的登高呼喊,但能喚起多少反響,又或者僅是狗吠火車,只能留待後人了。【內容簡介➤】
●男時女時
男どき女どき
向田邦子著,章蓓蕾譯,麥田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向田邦子的強項在於短兵相接的人情,特別擅寫對白和中短篇。這裡收錄的文章更短,更碎,更隨筆,或許不是那麼搶眼,卻是向田流的基本元素,大概也只有她才能把任性寫得這麼可愛。
除了向田一貫的文風,本書又比其他散文多了些無拘無束的輕鬆感,像是與作者私下閒聊,一起碎念人生百態,偶爾從他人言行反思自我。讀起來讓人很放鬆的文集。
隨著遺作和散稿不斷被挖掘,能出版的作品越來越少,只能像本書一樣片段集合。雖是遺憾,然而這些散落未經打抛的部分,發散著某種質樸的魅力,是渾然天成的美景。【內容簡介➤】
●民間故事啟示錄
解讀現代人的心理課題
昔話と現代
河合隼雄著,林詠純譯,心靈工坊,36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獨
河合隼雄之所以令人百看不厭,就在他那種於不疑處有疑的靈活觀點。找出核心癥結,一針刺下去,一通百通,輕而易舉就化解了東方與西方、學術與常識的差異。這是現成的方法論寶庫。
河合擅長經由傳說的析理,解讀出民族的基本心靈樣貌。本書不是專著,更能貼近一般非學界的大眾,從民間故事到村上春樹,文本殊異,顯出作者一以貫之的思考。
口耳相傳留下的民間故事,就如一面鏡子,反射了族群的狀況。河合隼雄再次以鋒利的眼光,精準拆解神話傳說背後,根基於人性的慾望。這些古老的傳說故事,依舊呼應現代人當下的身心狀態。不僅是寓言,也是預言。怎麼跳脫?請看河合隼雄。【內容簡介➤】
●影子
Skyggen
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著,約翰.雪萊(John Shelley)繪,盧慧心譯,時報出版,33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獨
不可諱言,因為村上春樹,台灣讀者才有機會讀到這則童話。感謝村上破題式以大白話為讀者們點出安徒生創作時埋藏深刻的寓意,看村上和安徒生相隔兩百年的對話,一來一往,挖掘出那不論何時何地,人類心靈底層永恆的掙扎。
安徒生其實是個謎,這部作品就令人看到他飄忽的深度。村上的精彩演繹當然令人難忘,但這或許也只是一種演繹而已。有志於創作的人,不妨時時去安徒生的沙龍裡坐坐,看看他姿勢古怪的手舞足蹈。
故事裡以影子暗喻人性陰暗面,「影子」是附加於實體的,因光線照射而得到的無形物,但卻也是實體在這世界上的一部分,只要有光就相依相隨。能說這故事中影子奪取實體主權嗎?倘若將影子視為存在的一體兩面,存在了,也就無須背負奪取的壓力。果然是村上春樹會喜歡的故事。
相較於兩人高手過招的交錯,本書圖像則不免有點失於具象,實為可惜。【內容簡介➤】
●封鎖
小白著,聯經出版,29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小白的上海總讓人看得流油,幾乎只能跟著在那些巷弄裡滑來滑去,抽不出身來。這樣的小說不是寫實,也不是虛構,而是前世今生,不信的話去看一下他的視頻。
小白是當今華語世界歷史小說的高手,能以歷史為底本,又能不為其所拘限,開展出讓想像力馳騁的空間,並能不時自類型文學領域跨足嚴肅文學。不同於《租界》長篇的氣勢取勝,本書收錄的兩個中篇更見精巧,為歷史增添色彩,為虛構提供了重量。【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專訪》自製書作為一種責任,從衛城到春山出版,莊瑞琳的創業之戰
去(2018)年底,衛城總編輯莊瑞琳離開自己花了7年一手打造的出版社,在同業引起一番討論。各種疑問尚未獲得解答之際,12月春山出版創立的消息傳出,又引來一波驚喜與恭賀聲。莊瑞琳卻是如常地泰然自若,一邊回應眾人祝福,一邊處理創業各種瑣事,同時招呼一批又一批來春山拜訪的朋友、作家、銀行或印刷等業務往來的人士。
這是莊瑞琳第二次轉職了。第一次,是從報業記者轉作書籍編輯,加入讀書共和國成立衛城出版,尋求一個自由做書的空間。當時她不考慮創業,關於銀行往來、金流、業務、經銷、倉庫、物流,都是編務以外的世界。
創業,是意外,但她也發現:原來出版之路還有下一個階段,有更大的責任要扛。
▇得獎和市場是兩件事
這些思考從去年費盡心力的《字母會》開始。「這是小說家、編輯、出版社共同合作,我們經歷了理想、障礙與挫敗,也察覺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拉扯。」
莊瑞琳開始思索,如果出版的「理想」過於昂貴,或者往後她期望的出版計畫都需要較長的時間軸才能回收成本,是不是該由自己來承擔?
衛城自製書是各出版獎項的常勝軍,「但得獎和市場是兩件事。」莊瑞琳說,除了整體環境問題,衛城經營的書籍路線在營收上無法快速累積;加上自製書的時間長、花費高,可能花上1、2年才能出版,且完成時間難以預期。
雖然稱不上「業績慘澹」,但到了《字母會》,她理解到一件事:「必須要有一定的自由,才能做出更大的想像。」
字母會系列套書書封
▇當個創業的菜鳥
莊瑞琳花了半年才下定決心,去創造自己想要的出版環境。不少人相勸,創業不易,不是她這樣的文人可以承擔。「其實我一直不覺得自己可以管理別人,也許我一開始做主編就是個錯誤。」她自嘲,創業當然是生命裡的意外,但如果她想做的書需要某些條件來配合,那就讓她改變自己吧!
她開始親自處理這些環節,也發現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身為創業菜鳥,現階段她首要學習控制金流,因為一本書出版要等3個月後才能拿到賣書的錢,還有被經銷商扣住的保留款,在這種延遲收益的狀態下,卻要預付各種款項,連銀行都為她擔心,房東也主動降了房租。
莊瑞琳笑說:「不過我的野心不大,出版規模小,團隊人數中等,我要控制好財務。」她也不感到厭煩,過去自己只是編輯經濟學的書、關心讀者市場,現在卻是真實碰觸圖書出版另一端的經濟結構。
▇編輯到哪裡都是編輯
春山站穩腳步的同時,莊瑞琳也向衛城告別。「雖然有點捨不得,但編輯到哪都是編輯,在哪一間出版社做書,沒有太大的關係。品牌只是一個符號,多年以後,讀者只會記得作家與作品,誰還會記得出版社與版權頁上的編輯?」
當她決定以春山為名時,整顆心就安定下來了。這個名字從她父母之名各取一字,樸實又有力量,讓她摸清了未來自己想做些什麼。「衛城非常西方,我們所受的社科訓練大多來自西方,對社會的美好想像也是帶著西方的標準。」但從出版《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後,她認為實踐本土價值的時間點已經來臨,開始刻意增加自製書比例。
《南風》對她而就是這個階段別具意義的一本書。「從《南風》可以看到一本書漫長的生命史,最初大家對空污不理解,現在已是重要議題,台西村成了污染指標,村裡也開始辦相關活動。創作者許震唐也辭掉了工作,實踐社群營造,籌組公民電廠計畫。」雖然《南風》不是衛城賣最好、得獎最多的書,卻讓她思考最久,也慶幸身為編輯的自己能見證一切發生。
衛城出版的自製書,見證台灣許多歷史的轉型與發展,這也是春山出版將延續的關注點
▇從衛城到春山,見證台灣這塊土地
而春山,將進入衛城出版的下一步。「我們要從自己的土地長出自己的作品,要更成熟、策劃更好、議題多元、文化書寫。即便是翻譯書,也不再單單是引入者與翻譯者的角色。」莊瑞琳滿懷信心地說。
她自覺在離開衛城前,這樣的想法才漸趨成熟,所以春山要做兩件事,一是挖掘台灣根深柢固的問題,二是追蹤社會不斷變化出的新問題。
讓她安心的是,當年她開始衛城時是獨自一人,現在卻有一個正在茁壯中的編輯團隊,能無中生有策劃出主題、讓專家學者磨出書籍寫作的敘事概念,還能整合多名作者合作書寫的型態,還有已經排出今年要出版的20本書單。
春山的創立可以說是意外,其實也是必然,是天時、地利與人和。
從衛城到春山出版,一路與莊瑞琳奮戰的編輯與行銷夥伴,左起甘彩蓉、夏君佩、莊瑞琳、盧意寧、王梵、吳崢鴻和吳芳碩(攝影:柯金源)
▇出版業還欠台灣這些問題,一本書
目前春山出版已公布「春山之聲」、「春山之巔」、「春山文藝」、「春山學術」4個書系,反映時代與世界的變局與問題,同時虛構與非虛構並進。
曾經當過記者,莊瑞琳有著以職業去觀察、參與台灣轉型的習慣。例如當記者時遇到SARS、第一次政黨輪替剛開始,台灣社會進入新階段;當編輯時,太陽花學運、再一次政黨輪替、同志婚姻公投,台灣發生再一波改變與轉型。而此刻,台灣社會該形成什麼共識?
「公投過後,我們已經知道社會可以有歧見,但要用更有品質的方式呈現,否則在公投核能議題,民眾卻連正確的核電占比都不知道,不也是一種愚民?」莊瑞琳認為,無論是出版業或媒體都肩負著提供社會養分的責任,春山4個書系就是要提供基本國民性格,「讓我們這一代人知道,某些問題必須守住底線。其實出版業應該走在社會變化之前,才不會讓大眾流傳各種未經檢測的訊息。我希望社會大眾可以在春山4個書系中,找到自己認為該關切的議題。」
▇如何做出一本,像我們會買的那些西方作品一樣厲害的自製書?
雖然目前出版業環境艱難,必須面對更多元的平台挑戰,但莊瑞琳並不焦慮。因為出版本來就是最傳統的傳播媒介,若要與其他平台合作網路化或影音化也無不可。她認為現代讀者水準高,教育程度也高,接觸的資訊變動快、多元性高,想要走在讀者之前已經是個挑戰。出版社也不能只是在書店賣書,必須透過更多管道,接觸那些不走進書店的人,如何讓這些人意識到某本書與自己相關,是整體出版界都在關心的問題吧。
唯一讓她擔心的,只有如何穩定維持出版節奏。畢竟大量自製書背負著作者拖搞、編輯改稿困難等各種可能拖累進度的變數,出版進度延宕將直接影響到財務問題。而更深層的焦慮是,「如何才能做出一本像我們會買的那些西方作品一樣厲害的書呢?」莊瑞琳說,每次衛城得獎,雖然替同事、作者開心,但她知道其實還不夠好,只是因為沒有人做這些書,作品才會得獎。
這樣的想法並非傲慢,而是深深明白自己離期望中的目標尚遠。她希望往後台灣在世界版權的交易市場不是只有買方的角色,也能是賣方之姿。「市場小不是理由。北歐國家人口數也少,還是有很棒的作者站在世界舞台上,產出國家社會需要重視的議題啊!」
▇沒有撤退的理由
莊瑞琳曾被批評過夢想太多、太大。她承認,但是不願放棄,就算要付出極大代價,她願意一試。
每天走進春山前,莊瑞琳會提醒自己,不要太輕易失望,不要急,如果沒辦法不失望,就再想想自己還有什麼事沒去做。
出版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問題,這就是編輯的宿命,如同世界文明的發展不是一時半刻所成就,任何事都無法一步到位,重要的書也可能還沒寫完。自己尊敬的作家依舊努力中,不斷追尋人生最好的作品,身為編輯,又有什麼理由可以撤退?●
▇春山出版一號作品
美茵河畔思索德國:
從法蘭克福看見德意志的文明與哀愁
Denke ich an Deutschland am Main
作者:蔡慶樺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蔡慶樺
一個有德意志靈魂的臺南人,政大政治學系博士。讀的是德國政治思想,但對德國文化、語言、政治、文學、社會議題都很著迷。曾派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現任職外交部。2018年獲得由香港外國記者會、香港記者協會及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聯合主辦之《人權新聞獎》文字及印刷組評論優異獎。
▇相關活動
法蘭克福與柏林的雙城記:德國最好的時代與最壞的時代
美茵河畔思索德國:從法蘭克福看見德意志的文明與哀愁
不是在學校,就是在街頭:六八學運與躁動不安的時代
誰才是德國人?德國社會從納粹至今的偏見、仇恨與融合
文學才是家鄉:歌德給當代德國的遺產
一堂艱困的正義課:德國社會的轉型正義辯論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