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73 凝神細讀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平原上的摩西
雙雪濤著,麥田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中國近年的經濟成就往往被歸功於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中國官方總說那是文革以來的「撥亂反正」,卻忽視了文革之後,中國經濟體制的國營改革浪潮對一般民眾生活產生的衝擊。對於這段關鍵歷史過程的學術研究不多,目前可見的多為具回憶性質的文學作品。本書是以中國東北鞍鋼為背景的小說,提供了瞭解那個時代的機會。
小說以東北瀋陽工業區90年代的下崗潮為背景,整城的人失了業,浸淫在空白時光裡,無事可做。廢人或許身懷絕技,或許包藏禍心,滿城遊盪,點與點相撞,擦出了若有似無的硝煙。小說敘事聲口簡潔,影像感強烈,寫父輩廢掉的一代,冷眼中有悲憫的熱度。
作者愛說故事也會說故事,讀來特別渾然天成,隨手編排一下都是民間傳奇,繪聲繪影,令人心驚。本書的時代正好是社會主義資本化的時代,不論寫什麼都像棉裡有針,是不需要寓意的寓言。【內容簡介➤】
●鋸齒形的孩子
The Zigzag Kid
大衛.格羅斯曼(David Grossman)著,林婧譯,大塊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以色列的文學作品大抵沉重,格羅斯曼的這本成長小說卻通篇明快,把第一次出門遠行的悸動一一顯化為冒險連環炮,是非善惡不過一線之間,幻滅與決斷接踵而來,少年則在跌跌撞撞中轉成了大人。這樣的成年禮有猶太人歪打正著的幽默,既然上帝聖意難測,不如將計就計,因為祂向來也是將計就計的。【內容簡介➤】
●如何使用你的眼睛
How to Use Your Eyes
詹姆斯.艾爾金斯(James Elkins)著,王聖棻、魏婉琪譯,好讀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在影像鋪天蓋地的時代,人們每天快速瞄過千百張圖片,卻很少停下來凝視,思索其中意涵。本書分為32項主題,教讀者如何從脈絡裡看出門道:看第一枚郵票透露什麼設計概念,看日落時分因何閃現神祕綠光,從細節鑽鑿出一個宇宙,是趣味盎然的影像研究。
我們打從睡醒、睜開眼睛就開始「看」,但很多時候往往是失焦地看。本書提醒了讀者哪些肉眼可見的細節是值得注意跟欣賞的。【內容簡介➤】
●包浩斯ABC
一本讀透影響力逾百年的設計界傳奇
The ABC’s of the Bauhaus: The Bauhaus and Design Theory
艾倫.路普頓(Ellen Lupton)、J.亞伯特.米勒 (J. Abbott Miller)著,李姿瑩、陳映竹譯,時報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獨
這是介紹包浩斯學派的入門書,清楚說明包浩斯的歷史淵源、實作理念以及對當代建築、工業設計、平面設計等藝術的影響,並以核心的幾何與簡約概念,設計版面,讓讀者在閱讀文字時,便能領略包浩斯的美學,是一本不簡單的入門書。
從章節、內容、編排到設計都貫徹著包浩斯精神,工業風的觸感,小百科的精準度,實事求是,乾淨俐落,頗能啟動讀者開卷秒懂的直覺式感應。【內容簡介➤】
●日本平面設計美學
關鍵人事物、超譯過去與未來的理念與案例
Japanese Graphics
SendPoints著,原點出版,5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益
為何日系廣告喜愛低飽和度、偏藍濾鏡和高亮度的透明感?無印良品的白不是白,而是極簡的概念化?本書介紹日本戰後設計大師的理念與作品,並說明浮世繪、日本花紋等傳統元素,如何與現代歐美傳入的意念浪潮融合,發展出獨特的日系美學。
雖然在主題的構成上有些令人摸不著頭緒,文字也稍嫌省簡,不過這本型錄倒是有圖有真相,信手一翻盡是清麗淡雅,賞心悅目,為日本的平面設計力做了最現成的示範。【內容簡介➤】
●圖說日本大事紀
1945-2017,改變與形塑現代日本的百大事件
雑学ニッポン「出来事」図鑑
Ken Saito著,蘇暐婷譯,麥浩斯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作為特定的出版類別,雜學式的圖鑑整理,在日本已經出神入化,從編排到呈現,都有精細的配置和講究。本書厲害之處,在於選擇「大事」的準確和力道。在一般常見的「大事件」外,選入許多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卻影響深遠的「小事」,由大至小,還原了日本當代的立體面貌。
雖說台灣哈日族不少,但對現代日本的知識,雖說得上豐富也多元,卻顯然有因為缺乏時間脈絡理解而產生誤解的問題。本書精巧地挑選日本現代史的重要事件,並簡明運用圖解的形式提供解釋,是一本不可多得關於日本現代生活形成的書。【內容簡介➤】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風刺漫画で読み解く 日本統治下の台湾
坂野德隆著,廖怡錚譯,遠足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原創性的選題,加上來自當代日本的觀點,這些諷刺漫畫不但大大豐富了我們對日治時期的想像,也將台漫的起源回推了幾十年。古今台日之間微妙的視角差,是讀者務必邊看邊OS的有趣體驗。
對日治時代的理解,近年來逐漸由殖民地的被統治傷痕轉向強調「殖民現代性」的文化史。不管是譴責或是懷念,在史料的運用上,都有缺乏多元角度的問題。本書運用日治時期諷刺漫畫為資料,描述了當時的社會,在很大的程度上,質疑了上述兩種研究所提供的偏見。【內容簡介➤】
●職場冷暴力
林煜軒著,寶瓶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實 益
對上班族而言,每天待在職場的時間比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要多。若是冷暴力風口正好對準你,輕則凍傷,重則危害精神健康。本書作者是擁有企業經驗的精神科醫師,將慣老闆和恐怖同事分為幾個類型,讓讀者比對自己的經驗。雖有過度簡化之嫌,卻適合社會新鮮人測量工作環境健康指數,判斷何時尚可以蓄力化解寒冰掌,何時已逼近戕害極限,該離職止損。【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書.人生.張鐵志》憤怒之愛
彼時世界的樣貌對我還很陌生。
18歲之前的我所能觸碰到的還是巨大體制架構起的小小宇宙,我走不出去,看不到外面。
直到進入大學,舊世界的牆快速倒塌,我開始慢慢看見面向過去與指向未來的光。而除了因為與夥伴和自己內心的無數辯論,幫我打碎那些牆上腐舊磚瓦的鎯槌,就是書本。
當然,整個新舊世界轉換的場景不只是我的內心小宇宙,也是整個台灣。
那是1990年代初,我們剛告別威權時期的森冷與殘酷,80年代的社運浪潮剛衝撞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與秩序,新的文化革命從新台語歌到小劇場正在激烈的爆發。
知識青年們焦急地探勘思想的世界,尋找理解台灣現實的新姿勢與新知識,從老馬到新馬,從葛蘭西到傅柯,因為舊體制與思想的陰影仍然漫長黑暗。
我們需要政治與文化批判來清理毒素,更要尋找新社會的想像並重建島嶼的新價值。
90年代初甚至不只是台灣面臨典範轉移,全球都是:半世紀的全球冷戰已然瓦解,學者福山樂觀地說歷史已經終結,對西方左翼的挑戰更是如何在共產主義破產之後,提出新的左翼路線。
於是,大部分時間,與其在課堂上聽那些與現實無關的知識,我們更熱愛啃噬那些讓人一知半解、晦澀生硬的左翼的社會學或文化研究翻譯書(抱著就比較帥),當然台灣學者們的二手介紹,更是帶領我們進入知識迷宮的導遊。
其中民間學者南方朔的寫作就是關於反抗知識的重要燈塔,尤其是他的《反的政治社會學》比較系統地介紹新左派思想家和人物的著作。與此書同一系列的另一本著作是關於60年代學運的《憤怒之愛》(這指的是萬象出版社版本,但這並非此書最早的版本)。
本書講述的是1960年代這個20世紀最激情與反叛的年代,尤其是介紹新左派學運與黑人民權運動。當我看到試圖提出一整個世代改革議程的「休倫港宣言」時,對其理想主義與氣魄深深震撼。他著名的第一句就是:「我們是屬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我們在舒適中成長,在大學就讀,但是卻不安地凝視著這個環繞我們的世界。」
其中的「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理念更讓我們真正認識民主的真諦:民主不應該只是一套投票的程序,而是在於能夠主宰自己心靈的公民的日常生活實踐,個人要能參與決定他的生活方式的各種制度,但既有的民主體系卻只是捍衛寡頭利益的制度。
更進一步來說,民主不能只是政治場域中的選舉,而必須落實在社區、工作和外交政策領域的參與。在這觀念背後是對人類能力的堅強信念,期待個人成為更自主但也彼此互賴的主體,社區能成為一個更具公民性的社會。
這是正走向民主的台灣的最重要指引。這個理念讓我們認識到,不只是要改變台灣的政治體制如憲政,也要推動校園民主運動,因為校園就是我們的社區。改變校園中的權力關係,鼓勵學生參與校園權益的爭取,就是一種參與式民主。另一方面,我們仍然需要鼓舞同學來關心「國家大事」,不論是民主化或者關於核電,因為這每個議題都影響著作為公民的我們,我們不能把決定權力白白交給政治菁英,成為被他們控制的臣民。
事實上,整個「60年代」就是一個充滿浪漫想像與神祕氣息的巨大迷思,一整個世代青年們起來反對一切體制,而一切都在崩解,一切都在重建。黑人們用身體、用勇氣、用道德去抵抗種族歧視與壓迫,青年們追求物藥物解放、性愛自由、另類生活,或者示威抗議甚至做起炸彈反對不義的越戰。
那是一個夢想的激情的解放的烏托邦——關於那個時代的每一個形容詞都是青春的春藥。一個20歲的青年怎麼可能不為之震動、嚮往?(更何況那個時代嬉皮們真的就是實踐自由性愛,這更讓我們為之神往。)
如果遠方的60年代鼓聲讓我亢奮與高潮,那麼另一段啟蒙的歷史,是讓我憂傷與低吟的台灣的過去。有太多我不知道的事情讓我陌生到羞愧。
在發現自己被矇騙了這麼多年後,18到20歲的我瘋狂地尋找關於過去的真實,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是李筱峰的《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一次補足從228到自由中國到台灣人民自救宣言到美麗島和80年代民主運動。
除了我能找到的關於台灣史的有限書籍(90年代初這類書還真的很少),我也迷戀上幾本關於「學運」的文學作品。由於這些書不只訴說體制的壓迫,更是青春的理想與苦悶,所以和我的內心更是緊密地連結起來。
甚至,我發現這幾本小說剛好可以串起一頁台灣戰後政治史。
藍博洲的報告文學作品《幌馬車之歌》是戰後初期的理想主義青年如何消失在白色恐怖中;
劉大任的《浮游群落》是50年代文藝青年的困境與鬱悶;
張系國的《昨日之怒》是保釣運動的熱情與失落;
楊照的《大愛》應該是80年代的學運場景,這本書我還買了好幾本送人。(當時楊照的文化評論結集如《流離觀點》,同樣是我重要的啟蒙書籍。我也在中時人間副刊讀到他第一次發表的「迷路的詩」系列散文,因為我也參加了同一個高中校刊社,只是沒有他那些精彩的反抗、詩與愛情……)
如果這些「學運文學」串接起的是我之前一代代台灣的青春之歌,那接下來就該是屬於我的90年代的故事。
如果我寫的關於美國60年代的書《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是對自己年少啟蒙時光的回應與召喚,也許更重要的寫作任務是寫下我們與島嶼的青春時代,屬於我們的「憤怒之愛」。
或許這篇文章,就是上路的開始。●
張鐵志
1972年出生的天秤座。大一就糾葛著要做文藝青年還是抗議青年,然後不小心就中年了。現任職於文化總會並兼任《Fountain新活水》總編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