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印象派的生命本色:評韓江《白》
韓國文壇上女作家輩出的時代約莫是20世紀的最後10年。相較於其他東亞文學圈的女作家潮,韓國的女性文學算是遲開的芬芳。幸運的是,拜當代對於女性主義思潮和多元文化的重視(當然還要歸功背後有韓國政府大力推動韓國文學文化),韓國女作家近幾年在國際間頗有斬獲。
申京淑與韓江兩個世代的作家先後獲得曼布克大獎的肯定,間接證明了韓國文壇崛起的新女力。韓江的兩本代表作《素食者》(2007)和《少年來了》(2014)已相繼被翻譯引進台灣,2018甫出版的新作《白》也得以短期之內在台灣推出。
對韓江作品或韓國文學陌生的讀者,《白》的入門門檻相對友善,不需要具備太多韓國歷史或文化的先行知識也能獲得共鳴。整本小說共由65篇長短篇幅不一、圍繞著白色意象的文章構築而成,大大小小的文章,有的像一個精緻的極短篇小說、有的像是風景的速寫、或是心情的斷片,任意散落堆疊。然而仔細觀察,其中有某些母題及其延伸的哲思穿插在前中後段,造成不斷迴旋縈繞的效果。
這個核心源於一則家庭悲劇,在「我」出生之前,年輕的母親獨自產下頭胎,不到半天就夭折的事件。這個方生方死、襁褓巾變成了壽衣的女嬰,戶籍中不曾記載過、而後被「我」的出生頂替掉位置的家族長女,鋪陳出本書關於生與死、缺席與存在、潔淨與汙垢、緣起與終結等一系列生命本質的辯證。
這個低調但持續的基調,在色階參差的白色馬賽克磁磚拼圖中浮顯出核心意象。最末一節〈所有白〉的微妙意象或許最能神會表象與底蘊間悖論般的連通,韓江企圖探觸的恰是「白菜心最明亮的深處最被珍藏的嫩葉」、「白天升起的寒冷弦月」,或者是「冰河的稜角形成的偌大的青色影子,因為不曾擁有生命,感覺反而更像神聖的生命。」
從《素食者》和《少年來了》認識韓江的讀者可能會有點意外,前者的生態/女性意識與後者省思光州事件的政治性,似乎與新作的旨趣大相逕庭,實則作家對於人性內裡的探索一貫相承,儘管在有著大敘述背景設定的文本中。
讓韓江聲名鵲起的《素食者》或許是造成(韓國以外?)讀者既定印象的源頭。《素食者》的雛型在更早期的一個短篇〈植物妻子〉(1997)即見端倪,話應該從這個原型說起。這篇故事裡的夫妻搬到了郊區的高樓大廈裡,窗外看出去是高速公路以及一棟又一棟長得一模一樣規格的大樓,不要說遠離了自然環境,連人的氣息都感受不到。被水泥叢林孤立異化、被鐵窗和中央空調隔絕得激進窒息的妻子,身體開始出現從人類退化(或進化)的跡象,最後竟在陽台上蛻變成一株植物。類似這種在原該是親密關係中隔絕、孤立的人生,是韓江早期小說中鮮明的主題,只不過沒有變成植物妻子這麼戲劇的橋段。
這篇猶如植物版的《變形記》在10年後改寫成《素食者》並增添更豐饒的元素。《素食者》的第一部裡,妻子某天起斷然變成素食主義者的原因隱晦不明,在父權家庭的長期壓抑似乎連結到她對於肉食血腥與暴力的反感,而且反抗的按鈕一經啟動就再也關不掉了。素食只是起頭,成為植物才是她脫離主流社會與回歸自然的終極嚮往。她的反社會牽動了另一對疲倦夫妻的家庭變化。
第二部裡,她的「自然化」變身竟喚醒了姊夫槁灰的原慾,姊夫試圖運用藝術創作去超越壓抑的野性,她則是以接受同為植物的召喚般呼應了姊夫的慾望需求。這一段男女主角腦海各有異世界、在文字描繪下格外奇詭異艷的跨/偽物種交媾影像,看在正常人姐姐的眼裡,就是老公與精神失常的妹妹通姦而已。
第三部中,受傷害的姊姊選擇與老公離婚,並繼續照顧厭食到頻臨死亡的妹妹。小說的主旨也從妹妹與姊夫對家庭結構與社會價值的逃逸面向,回到「正常人」如何觀看處理異常、倫理與生命的問題。背負著自己的傷以及別人的傷、猶在常軌上拖著腳步前行的姊姊思索的問題,恰是作者丟給廣大讀者的大哉問。
《少年來了》以光州事件中7個平民的敘述拼湊出被害者、被害者家屬和倖存者當時和此後的故事,控訴執政者和施暴者的殘暴心態與手法,也是台灣政治小說常見的敘事模式,所謂的以小見大、舉重若輕。在批判政治案件的同時,《少年來了》更深沉的探討是,被大事件漩流波及到的當事者、旁觀者和見證者,如何帶著各自的悔恨、哀慟、怨懟或罪愆去面對自己以及彼此在那個歷史片段中的選擇和作為。人性光輝與闇黝之間的皺褶是這部政治小說不容忽視的重點。光州事件是韓國當代政治史上最殘暴、直到近年真相才得以逐漸解密的一頁黑歷史,以這麼殘酷的國家暴力為題材,卻更著墨於人性與存在的幽微,新作《白》的返歸本質叩問並不令人意外。
在韓國的創作梯次裡,1970年出生的韓江應該被歸類為386主力世代的下一梯次,在2000年後崛起接班,比起上一個世代對爭議性議題更為敏感直白。有興趣做台韓比較文學的讀者,不妨將韓江的作品跟台灣的五年級小說家來個超級比一比。好想贏韓國嗎?看完後自有公道。●
作者: 韓江(한강) |
作者簡介:韓江(한강) 2014年她受邀參加倫敦書展,同行者有以《請照顧我媽媽》揚名國際的申京淑、韓國百萬暢銷歷史小說《罪囚645號》作家李正明。在書展期間,多家英美歐媒體對於韓江的小說作品深感興趣,評論她寫作大膽,跳脫舊式的文學框架。有韓國文學評論家稱她為「一位印象派作家,擅長捕捉瞬間掠過的情感,據此勾勒生命裡註定的情感基調,她潛心研究的是絕望至極中才可以感受到的那束微弱救贖之光。」 她第一部譯介到歐美的作品《素食者》獲得了2016年的國際曼布克文學獎,之後以光州事件為背景的《少年來了》則於2017年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Malaparte Prize)。 《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及實驗性質的全新作品,書中收錄了從「白」衍伸而出的六十五則短文。故事從韓江帶著孩子到華沙駐市寫作開始,以她對早夭的姊姊的回憶為主軸。她翻撿著從小到大生命中與「白」相關的記憶,仔細凝視那些關於生存、死亡、黑暗、傷口、消逝與痛苦的片段,以冷靜銳利的筆調,寫下充滿詩意與力量之作。 |
OB短評》#204 含蓄慎重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性意思史
張亦絢短篇小說集
張亦絢著,木馬文化,34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個社會濫於言愛,卻吝於談性。「性,乃妳的心,加妳的生。」書名翻玩傅柯《性意識史》,小說野史談性意識的生成,追懷遍體泛起漣漪的前青春期,讓所有少女都記起被釘死在羞恥的定義前,那些溫暖和煦的自體摩擦。【內容簡介➤】
●刺蝟登門拜訪
許瞳著,悅知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作者寫青春的刺蝟困境,有點扎人,有點嬌,但真是明媚可愛。儘管荷爾蒙波濤洶湧,載浮載沉,但所有的敏感都那麼理直氣壯,不用去理會爾虞我詐的世故。這是寫給青春的輓歌,眼看就要過去了,但別擔心,還會長出更勇敢的神經。【內容簡介➤】
●綻放年代
裏右著,蔡尚儒繪,鏡文學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樂
本書以1935新竹與台中州地震為背景,講述仕紳畫家與咖啡店女給的戀愛。那是個台灣人開始談戀愛的年代,西方自由戀愛的觀念透過日本轉介至台灣,成為年輕男女學習現代化的一部分。作者小心調配歷史與輕小說戲劇性的比例,引出日治時期含蓄慎重的戀愛苦甜。
歷史小說本來就是較難掌握的文類,真實和虛構的內在衝突是阻力亦是助力,從IP考量的文學視角,進而跨界大量生產,是否提供了出路?或許只能讓我們繼續看下去。此外,廖怡錚的前言擲地有聲,對本書歷史背景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將《女給時代:1930 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找來一讀。【內容簡介➤】
●跳舞骷髏
關於成長、死亡,母親和她們的孩子的民族誌
Dancing Skeletons: Life and Death in West Africa
凱瑟琳.安.德特威勒(Katherine Ann Dettwyler)著,賴盈滿譯,左岸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體質人類學家帶著女兒到西非馬利做田野調查,在面對兒童營養不良、夭折、先天疾病、醫療匱乏的文化衝擊時,作者試圖將現象轉化為學術語彙,同時描述了身為母親的同理與觸動,以及對歐美白人文化的反思。行文生動而不晦澀,是相當可觀的民族誌。
在科技發達的今日,死亡的威脅已經不若過去那樣如影隨形、 埋伏在生活中,而本書重新將我們拉回過去人類與死亡比鄰的共同處境。身為一名西方人類學家及母親,作者與其所研究社會的互動,特別是共同育兒的經驗,提供了有趣的反思。【內容簡介➤】
●反穀
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
Against the Grain: 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s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著,翁德明譯,麥田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獨
本書是企圖心強烈的翻案之作。作者質疑過去因農耕方式較遊牧優越,而形成國家建立文明的傳統歷史論述。他依據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大量史料,提出榖物因容易計量收稅等緣由,才發展出國家型態控管人民的論點。立論角度新穎,但並非全面推翻「農耕-國家-文明」的論述,而是修改過於理所當然的歷史圖像,代以更細緻的邏輯推衍,創意與論據兼備。
作者的許多著作都在強調國家文明對社會的侵蝕,以及對人們自由狀態的侵害。從日常生活抵抗、隱藏文本、反抗的藝術到對農耕文化的反思,都提供了一個人類學家對國家的重新思索。【內容簡介➤】
●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
黑心、暴利、壟斷,從一顆番茄看市場全球化的跨國商機與運作陰謀
L’Empire de l’or rouge: Enquête mondiale sur la tomate d’industrie
尚-巴普提斯特.馬雷(Jean-Baptiste Malet)著,謝幸芬譯,寶鼎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益
你吃的番茄醬使用來自何處的番茄?作者從家鄉番茄罐頭工作原料產地更替發想,開始追蹤番茄醬的原料與生產,追出跨國資金流動下,大企業如何收購吞噬在地工廠,串起一條紅金產銷鏈,書寫還擴及原料與產地標示偷天換日、小型農產工業倒閉潮與剝削移工等資本全球化衍生的現象,既熟悉又怵目驚心。消費者在嚥下農產加工品前,應警覺湯匙盛的可能不是蔬菜水果,而是深深腥紅。
關於跨國企業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討論及著作,目前仍以針對個別現象的深度描寫居多。對這些現象以及現行經濟運行理論的深入思考,將會是接下來應注意的面向。【內容簡介➤】
●近代日本文明的發展與生態史觀
文明の生態史観ほか
梅棹忠夫著,陳永峰譯,遠足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梅棹忠夫是日本思想界的影武者,總會在一些硬蕊作品中一飄而過。本書除了他的代表作《文明的生態史觀》之外,還追加收錄了在法國法蘭西公學院發表的簡明版:〈近代日本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文獻價值滿點。今天看來,書中的觀點或許老生常談,不過有趣的是,可以側讀到當時大國崛起的話語權爭奪戰。【內容簡介➤】
●聲控未來
引爆購物、搜尋、導航、語音助理的下一波兆元商機
Talk to Me: How Voice Computing Will Transform the Way We Live, Work, and Think
詹姆士.弗拉霍斯( James Vlahos)著,孔令新譯,商周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前半部講述語音技術發展和市場趨勢,重頭戲在後半部語音技術與人互動,甚至代理身分認同的情感與倫理探討。如若語音智慧能辨識出情感脈絡,人是否能接受死後由生前的聲音代替肉身存活,繼續與親友交流?本書處理此項技術僭越人類身分界限所引發的認同焦慮,值得細想。
以語音出發的人機互動是目前大勢,本書綜合不同面向,雖然有些討論只在表象層次,有些論斷也不免失之樂觀,但仍值得一讀。畢竟科技來自人性,語音裝置的篡起,除了體現人類的「懶惰」,更深層的是,沒有人可以說話的哀傷。【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