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灣》我們都是秦得參?——賴和,以及《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
人不像個人,畜生,誰願意做?這是什麼世間?活著倒不若死了快樂。
──賴和〈一桿「稱仔」〉
1895年以降整整50年,台灣處於日本殖民時期,日本半世紀的統治深刻影響台灣整個近代的各面向發展。大多數人接觸這段歷史始於教科書,短短幾個章節的課文,保留幾項重大事件、記錄幾名重點人物,是經過「政治正確」的篩選。我們或許能從宏觀且旁觀的角度粗略認識那個大時代,卻無法觸及大時代底下,庶民的生活原貌,因為他們的喜怒哀樂從來不是教科書裡的重點。
但文學不同,文學家們勇於在高壓統治下呈現人們的真實生活與情感,他們置生死榮辱於度外,以書寫來抵抗時代的黑暗,讓我們無論經過多久的歲月掏洗,都能一睹時代巨輪輾壓下的痕跡。
例如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重要作品〈一桿「稱仔」〉,收錄於高中國文課本,是許多學子認識日本殖民時期庶民生活樣貌的入門文章。主角「秦得參」為艱苦生活打拚、受日本警察欺壓,在賴和筆下令人深深同情。尤其文中暗示性的殺警及自戕的結局,為敏感的青春學子們帶來不少衝擊,再對照歷史課本日本殖民時期的章節,格外令人反思。
▉我們都是秦得參?《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
最近,〈一桿「稱仔」〉的秦得參即將從文本裡走出,化為有血有肉的影像,重現在我們面前。
客家電視台近期推出經典文學改編戲劇《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精選賴和5部經典作品,包括:〈一桿「稱仔」〉、〈前進〉、〈浪漫外紀〉、〈豐作〉、〈蛇先生〉,將其重要情節重新打散串接。
該劇以〈前進〉一文為主要精神,描述一對兄弟在蒙昧黑暗中摸索,唯有互相扶持不斷前進,才有見到光明的機會。弟弟的原型是從〈一桿「稱仔」〉裡提煉出來的秦得參,並揉合〈豐作〉裡的添福性格,塑造出以賺大錢、過好日子為人生目標的蔗農身份。哥哥則是以賴和的形象架構出來的知識分子,名叫秦得隆,在劇中並將由他來搬演賴和的生平事蹟。
弟弟遊走法律體制邊緣,哥呵遵照法律尋求正規途徑,兄弟截然不同的價值觀造就各自的「生存法則」。倆人在日本殖民壓迫和剝削的黑暗中摸索跌倒、相互扶持,尋找前進的方向,卻也無可避免遭遇農民與知識分子的價值觀衝突。
有別於以往時代議題的戲劇,《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調性相對詼諧有趣。主要編劇兼製作人陳南宏表示,採取喜劇的改編策略,是希望讓一般觀眾能「更輕鬆地進入」嚴肅文學作品。
陳南宏觀察到,賴和的小說人物有著多樣貌的特質──〈豐作〉不單寫蔗農被欺壓的委屈,也赤裸呈現貪婪的性格;〈浪漫外紀〉大力讚揚流氓的重情重義,也無可避免地勇敢好鬥;〈蛇先生〉中受過科學訓練的日本西醫,竟也迷信著鄉野傳說中,蛇先生擁有的仙丹靈藥……這些人物多層次的表現,展現在各種細節之中,讓小說不再是單向的沉重與悲壯,更多了喜劇般的荒謬性。
然而,回歸到戲劇的核心價值,陳南宏表示:「採喜劇手法來面對嚴肅文學,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主題的呈現上,最終還是必須回到嚴肅本身。劇中雖不特別突顯大時代的剝削壓榨,但劇情走向最終還是會回到大時代的黑暗。」
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黑暗」,「生存法則」代表在黑暗中委屈或奮鬥生存的價值觀。《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傳遞的不僅僅是兩兄弟的價值觀,也包含劇中出現的農民、日本警察等不同角色各自面對大時代的生存方式,而陳南宏更希望看劇的觀眾能想到「當下的我」。
在最新釋出的預告片中,提出了一個質問:「我們都是秦得參?」秦得參在日治時期遭遇不公不義,而活在當代的我們又何嘗不是正面臨著混亂的民族、階級、資本、全球化議題等,這世代的專屬黑暗?我們各自有自己的生存法則,但唯有不斷前進,才能找到見到光明的方向。
▉日人口中的「惡化市」,源自彰化磺溪精神
改編賴和作品的《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向賴和致敬的意味濃厚。陳南宏說道:「賴和是台灣新文學之父,卻少有人改編過他的作品或傳記,因此一直想嘗試。」他帶領年輕編劇並與導演林宏杰討論,費時8至10個月才完成劇本。全劇12集劇本中安排了不少彩蛋,例如除了借用賴和形象的秦得隆以外,另安排賴和屈身獄中,與秦得參相遇;每一集也會安插一首賴和的詩、散文或小說,切中該集故事的主軸核心。
賴和一生橫跨日本殖民台灣的50年,他行醫救人、寫文救世,1920年代加入政治運動團體「台灣文化協會」,從事抗日運動和文學創作,提倡台灣的白話文學書寫。《台灣民報》稱賴和為:「中部青年中的錚錚人物,最熱心的台灣社會改革者,具有偉大的抱負與覺悟。」
除了成長在與民間習俗密切相關的家庭環境,因而產生對底層人民的同理之外,造就賴和的,還包括他經歷了台日差別待遇而萌生不平之怒,此外,也與他的出生地及生活圈彰化,有著牢不可分的關係。
從台灣開墾史的政經脈絡來看,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鹿」,即是西臨台灣海峽,與福建省泉、漳二州相望的彰化鹿港鎮。鹿港鎮作為台灣第一個由漢人移民開發的城市據點,不僅漳泉械鬥民風剽悍,更是文風鼎盛人才輩出。這兩種風氣,在文人身上融合出濃厚的批判精神。
賴和曾籌組磺溪學會,「磺溪」為文人雅士愛用的彰化雅名,後來延伸出的「磺溪精神」,代表在異族壓迫下無比英勇的抗拒精神。那種為公理正義大鳴大放的情操,為賴和匯集出一股引領時代思潮的寫作力量。
日本殖民時期,為了從政治面與日本政府周旋而創立的台灣文化協會,八百多名成員中,就有約200名來自彰化,稱它「反日政治運動的中心地」也不為過。當年的日本議會直呼彰化為「惡化市」,現在看來,此種蔑稱倒像是一種對反骨的讚美。

臺灣文化協會第一回理事會紀念合影(取自wiki)
▉台灣文學原鄉:走讀彰化文學地景
彰化是歷史古都,更是文學之城,在政府與民間文人如吳晟、康原的支助下,發展出許多文學地景,開啟了不同的文化旅行。畢業於彰化高中,曾在「賴和文教基金會」擔任志工的陳南宏,特別向我們介紹彰化兩處文友必訪的景點。
-
【八卦山文學步道】
八卦山曾是古戰場,抗清戰爭、抗日運動,都在這座山頭轟轟烈烈地展開過。2001年規畫的八卦山文學步道,選定昔日「彰化神社」參拜道作為基地,起點始於八卦山山腳下的彰化文學館,沿途包含八卦山文學史碑石暨年表、文學步道、文句紀念亭、九龍池、賴和詩牆等景點。值得一提的是賴和詩牆,由100片鋼板組列成大型裝置藝術,鏤刻賴和筆跡的〈前進〉一文,營造出莊嚴樸實的視覺空間。
而彰化文學館及文學步道,又與周邊1895八卦山抗日保台史蹟館、彰化縣立美術館、彰化藝術館匯集成一個文化園區,展現彰化兼具歷史、藝術與文學底蘊的魅力。
八卦山文學步道(取自Youtube)
-
【賴和紀念館&賴和文學地圖】
賴和生長、行醫、寫作都深根於彰化,位於彰化市中正路上的故居,就是今日的賴和紀念館,展示有賴和文物及近代作家手稿,供民眾參觀與學者研究。
除了賴和紀念館,彰化街市處處是賴和的行跡。賴和文教基金會出版的《賴和帶我去散步:賴和彰化文學地圖》,將其文學作品與彰化地景相結合,有興趣的民眾不妨按圖索驥,透過文本和老照片的對照,走一趟賴和筆下的觀音亭、孔廟、彰化公園等地。
彰化曾是漢人移民的繁盛商港、日本統治的難馴之市、台灣文學的創作原鄉,是這些歷史種種的重要定位,才構築出彰化豐厚的特殊性。《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4月上旬即將開演,坐下來觀看賴和文學劇之外,也不妨站起來走出戶外、造訪彰化,伴著賴和的詩文,一同來走讀這座城市的多重樣貌吧!
▇行腳彰化,文史踏查走讀路線
2019年春夏之交的閱讀嘉年華「世界閱讀日」,特別以「走讀台灣」為題,串聯全國各縣市圖書館及百家獨立書店共襄盛舉,在4至5月間,策劃了數百項的文學慶典活動,並囊括全台的北中南東甚至離島100條包羅萬象的走讀路線。歡迎利用「Openbook閱讀通」中「找活動」,搜尋你想前往的地方,以下是彰化縣市今年世界閱讀日的精彩走讀路線,請別錯過。
▇推薦書籍:
- 《11元的鐵道旅行》(遠流)
- 《男人的菜市場》(遠流)
- 《尋蹤:走讀彰化文學故事》(彰化縣文化局)
- 《老街誌》(晨星)
- 《古厝斜陽憶鹿港》(揚智文化)
- 《鹿港天后宮——老照片專輯》(鹿港天后宮)
- 《鹿港意樓:慶昌行家族史研究》(晨星)
- 《鹿港丁家大宅》(晨星)
- 《鹿港工藝八大家》(晨星)
- 《誠意呷水甜:鹿港阿振肉包羅曼史》(天下雜誌)
- 《有人在鹿港搞鬼》(四也)
- 《鹿港龍山寺》(遠流)
- 《行過洛津》(時報)
- 《老屋顏》(馬可孛羅)
OB短評》#164 迎接令和元年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林肯在中陰
Lincoln in the Bardo
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著,何穎怡譯,時報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作者以林肯為子哀悼做文章,引經據典,虛實交錯,墓地亡魂眾聲喧嘩,展開一場嬉笑怒罵的生死辯證。本書架構完美,技巧奪目,一切破格得如此理所當然,只能讚嘆作者不愧是當代美國文學的天之驕子。此外,譯者流暢的翻譯與傑出的考證功夫,亦令人佩服。【內容簡介➤】
●(p)
帕達.雲(ปราบดา หยุ่น)著,梁震牧譯,害喜影音綜藝有限公司,3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本書為台灣較少見的泰國小說,不賣弄佛寺大象嘟嘟車的東南亞情調,而著重當代都市共有的風景。寫城市的機運與偶遇,不若村上春樹筆下的都會虛無感,奇想聯翩中捎帶詼諧,有時又有神來一筆的憂傷後韻,文字如顆粒般組構出光滑而無深度的物質感,讀完會自動把這些小說收進腦中書匣,留待日後回味。【內容簡介➤】
●夢與幽冥世界
神話、意象、靈魂
The Dream and the Underworld
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著,王浩威、康琇喬、陳俊霖、陳世勳、鄭惠如譯,心靈工坊,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文
本書為1979年的作品,從書中可以感覺到當時代某種科學性解夢的迫切性。希爾曼在本書專注於榮格心理學中非理性的面向,以神話裡的意象,推衍榮格心理分析中的原型概念。他強調黑暗與地下的意念是真實之所繫,也是生命深度的由來,將之轉化為地下世界的隱喻,在象徵層面展演論述,流露出濃厚哲學意味。儘管本書在今日看來稍顯侷促,但仍是從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邁向榮格派原型理論的典範轉移之作。【內容簡介➤】
●天亮之前的戀愛
日治台灣小說風景
賴香吟著,印刻文學,35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文 樂
賴香吟寫日治時期的台灣作家群像,裂解平面史料,再塑為一個個靈魂。與其說是歷史的回顧或文學的評論,不如說是還原台灣前輩作家們,身為「人」的面貌,鑽入可想像的空隙,潛入文人心靈,腦補被殖民者在動盪時代所面對的焦慮處境和糾結思緒。作者以透明、敏銳的文字,從史料和作品中一一還原,提供了人們可以跨越時空阻隔,彼此對話、感知的機會,雖是文學筆法,但更貼近史學的「神入」理想。中斷的台灣日治文學傳統,如翁鬧筆下天亮就蒸發的露水情愛,新鮮短暫,而賴香吟捕捉住露珠折射出的虹澤,為這個時代小說成就做了優美的注釋。【內容簡介➤】
●漂流日本
失去故鄉的臺灣人
タイワニーズ 故郷喪失者の物語
野島剛著,林琪禎譯,游擊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作者是位傑出的記者,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總能在台日之間,挖掘出易被忽略卻影響深遠的人事物,找出令讀者心癢的議題。
出於歷史的交會,台灣與日本間有許多牽扯不清的前塵後事,遷徙至日本的台灣人或台日混血兒身分認同,也因著時間與國際局勢更迭,變成一團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概念。作者訪談這些台裔華人,透過流暢的筆觸,挖掘出他們顯赫名聲背後的動人故事。若想對這些在日台灣人的集體意義更深入理解,或許可進一步參考何義麟《戰後在日台灣人的處境與認同》裡的史家論述。【內容簡介➤】
●日本前現代建築巡禮
1868-1942明治.大正.昭和名建築50選
Pre-Modern Kenchiku Junrei, プレモダン建築巡礼
磯達雄著,宮澤洋繪,劉子晴譯,遠流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實 樂 獨 益
號稱是東亞最早走向現代化的日本,大量兼具和洋特色的現代建築至今在台灣街道仍清晰可見。本書介紹二次大戰前的日本前現代建築,一次遊覽50棟房子,包括博物館、寺廟、銀行和家屋。選題緊湊,每間建築均畫成插畫,讓讀者欣賞細節,對照卷首的建築師與建築流派介紹,活脫脫是一部日本現代化的建築史。日本編輯處理圖文的細膩,以及轉化知識的高明,令人不得不嘆服。【內容簡介➤】
●島耕作農業論
島耕作の農業論
弘兼憲史著,一級嘴砲技術士譯,左岸文化,2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自二戰以來的綠色革命後,農業問題應是目前世界最重要卻被嚴重低估的問題,島耕作這位來自日本的企業家一上台就氣場強大,著眼總體經濟層次的技術問題,鞭辟入裡,咬著不放,又開得出藥方,頗值得參考深思。
對台灣讀者而言,島耕作系列漫畫是瞭解日本商界權力遊戲的教科書,之所以重要,關鍵就在作者對題材的敏感度,以及一流的議題掌握能力。【內容簡介➤】
●馬克思靜靜佇立在達爾文的花園
Und Marx stand still in Darwins Garten
伊羅娜.亞格(Ilona Jerger)著,邱麗穎譯,聯經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文 樂 獨
歷史小說一旦選對題材,大概也就成功了一半。馬克思與達爾文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以來的世界,對現代生活的形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書以兩位思想巨擘為對象,將他們的想法重新編織進故事裡,虛構之中有著現實的影射,談的是過去,卻也反應出對當前世界的盼望。作者靠著他的文筆和想像,補足了成功歷史小說更重要的另一半。【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