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作家與編輯的20年:專訪作家鍾文音與大田總編輯莊培園
訪談當天,大田出版社總編輯莊培園帶來一大疊書,姍姍抵達的作家鍾文音落坐時見了,慵慵懶懶地問:「這麼多書啊,誰寫的?」莊培園聽了好氣又好笑:「就妳寫的啊!」
眼前全是鍾文音在大田出版的作品,從最早1999年《寫給你的日記》,到今(2018)年8月推出的《想你到大海》,時光已匆匆20年。活得越久,時間似乎越不耐用,存放在記憶中的那些事情色彩仍鮮明,數算起來卻往往是以10年為單位,令人心驚。莊培園說:「我沒覺得已經過了20年。」
▇我死亡的青春都在眼前
鍾文音略帶著不敢置信的神情,像明確知道自己寫了許多,但始終忙於往前奔赴,直到此時才突然回看到這一切,「還少一本《昨日重現》。」她說。作家伸手輕觸桌上的書,笑容輕輕語音淡淡,開口就是小說般的句子:「我死亡的青春都在眼前。」
1994年鍾文音以〈怨懟街〉得到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成為許多出版社留意的文壇新人。剛成為編輯的莊培園透過朋友介紹,和鍾文音會面,「那時她披著長髮,很黑很直,腰很細,穿得很有味道。我想說哇這個作家好有型、好有女人味喔。她一來就說要去影印她的稿子給我,我就在後面看著她的水蛇腰。」
當時拿到的文稿,莊培園讀完之後才知道,鍾文音早已簽給別家出版社了,不禁讓她有點傻眼。(鍾文音笑著自嘲,可見她當時有多不懂人情世故。)
那次會面後,兩人轉身回到各自的時間裡磨練。那時的編輯都有讀報的習慣,某天各家報紙的旅遊版都出現北海道的介紹,「應該是那種旅遊記者一起出去的團吧,大家都寫同一個地方,但有篇報導特別不一樣,寫得特別好。」
觸動莊培園編輯雷達的文字,正是出自鍾文音筆下。於是時隔5年,莊培園再度約鍾文音見面,這次很快就促成了兩人的第一個合作《寫給你的日記》。
第一眼讓莊培園覺得「外在的印象很有味道,但有點傻氣」的鍾文音,就這樣成為大田的作者。頭幾年,鍾文音總是在旅途上,每當她回到台灣,便被莊培園一通電話Call到某家咖啡廳,聊聊近況和她旅程中遭遇的故事。
「我剛認識她的時候她幾乎都不在台灣,常一個人去旅行。但她又不是很精明的人,有時候聽她講旅程,我都覺得好誇張,一下掉東西一下被扒。她是很容易遇到故事的人,而我是那個她從國外回來、可以聽她講故事的人。我聽了覺得好好玩喔,就會跟她說這個可以寫。」在這樣輕鬆簡單的約會聊天裡,莊培園和鍾文音慢慢累積了各種寫作計劃,也建立起兩人間的合作習慣。
▇編輯是作家的讀者、朋友與知音
「編輯跟作家之間很微妙,又像朋友,但也有工作關係。」莊培園說:「現在的編輯也許覺得作家的地位高一點,很難建立關係,可我覺得,編輯要練習成為懂得作家作品的人。朋友有時會失去分寸,可是如果你針對作品,他會覺得你理解他。編輯是朋友,知音,也是讀者。」
問鍾文音,莊培園是怎樣的編輯?她答:「溫暖,但有距離,邊界畫得很清楚。她很少濫情,不像我,她工作時很理性。我比較濫情,沒有太大界線,看起來很Open,但我又很在乎自己的私領域。培園在我濫情時,可以跟我一起待在那裡,但我自己造的那個窩,她又完全不會闖進來。她看起來很冷,其實很溫暖。」
我們好奇,看來浪漫的鍾文音,會不會也有難相處的時候?莊培園說:「她的原則很清楚,我們不用互相猜測,對我來說就是好相處。如果一個人表裡不一,就很難相處。」鍾文音的原則是什麼?莊培園說:「她需要自己的空間跟時間,很完整的時間。因為她是作家呀,不獨處要怎麼寫作呢?」
因著這份理解,兩人不知不覺合作了幾十年。鍾文音原就不喜麻煩,加上信任莊培園,兩人往往只是口頭上說定,直到書出版了合約都還沒簽。鍾文音清楚自己的作品商業性沒那麼高,也珍惜有限的時間,只想把多餘的力氣都用在寫作和生活上,書一完成就滿心想著下一本,不太過問後續的出版事宜。
從1994年到現在,鍾文音穩定維持每年一兩本作品的產量,是台灣文壇少見的多產作家。她說自己是「打職業賽的人」,儘管作家為了維生往往必須另有謀生,但仍須努力保持職業的心態,畢竟過去寫出一兩本經典便可坐收的年代已經不存在了。而大田是她最強的後盾,從來不會給她銷售的壓力,讓她可以在自己的世界安心寫作。
早期大田出版的鍾文音作品,封面幾乎都取材自她的攝影或畫作。「我覺得她的多才多藝本身是具有形象的,她的攝影也很有風格,所以刻意使用她的作品,讓書自己去說話。」莊培園認為「作家」這兩個字應該是動詞,需要時間去形成:「如果對方是一個創作質量穩定,同時又很想寫作的人,這是很珍貴的禮物,我們不會輕易放過。」
莊培園在大田一手培養起來的作家,譬如褚士瑩、新井一二三,都同樣是穩定產出的作者,同樣和她保持著朋友般的合作關係,也同樣不知不覺一起走過了20年。她理解作家的寫作與關懷不能以市場的商業邏輯去運作,編輯應該給予彈性,從旁提供協助,在對方能寫、想寫的事情中發掘出更能與讀者互動的主題,並鼓勵對方多創作。
鍾文音說:「人跟人之間也好,人跟事情也好,我其實很嚮往終其一生的事,所以我特別珍惜跟大田的關係。」
▇完成世界的田調,回家了
對鍾文音來說,寫遊記、散文或雜文是發自本心的自然流露,精神和時間上也消耗較少;這幾年她努力耕耘的長篇小說,則是迥然不同的境界。「寫小說常常是在局部施工,特別是長篇小說很麻煩,停擺之後要再回來寫就必須花好長的時間。」她需要在世界未曾被打擾的狀態下才能寫作,只要和人有約或有突發狀況,那天就沒辦法動筆。但日常總得為了生活趕赴什麼,加上母親的病,於是寫寫停停,最近的《想你到大海》,前後便花了7年的時間才完成。
鍾文音的第一篇小說〈怨懟街〉,是年輕的她書寫當時所見的淡水;《想你到大海》則是有了歷史的她書寫有歷史的淡水。「寫作者通常是從自己開始、慢慢往外擴大。年輕時妳只有妳自己、妳的愛情和妳的知識。因為那時候『我』都還沒有處理,不可能去處理其他的東西。20年之後,發現從前看著的港口,原來是傳道者上岸的地方……」
重新回看這些歷史身世,鍾文音說:「人是時間的繼承者。」過去她走過的旅程、遭逢的故事,如今以新的方式回來,重新納入她的生命議題,與更大的時間匯流,成為筆下小說的一部分。
問莊培園,這幾年鍾文音最大的改變是什麼?「她回家了,從個人回到了家庭。以前她都是到處跑,但旅行久了也會累,現在終於回到家,寫作的主題也開始變了。」莊培園說。
鍾文音則回應:「回家這件事,真的是很大的不一樣。以前只想奔向生命的故事,去撞擊自己,現在已經完成世界版圖的田調,反而需要時間去沉澱。我很慶幸在年輕時候完成這部分,現在的書寫是要將過去吐出來。」
因為母親的疾病,將鍾文音拉回了家庭。她說:「畫面還滿荒謬的——我的晚上如果用一個鏡頭來說明的話,是一個女生一直握著媽媽的手,安撫她。然後我的腦子就開始旅行,想起陌生城市裡某些陌生的人,他們饋贈我的很多故事。在媽媽病床邊,一直飄移著歷史的鬼魅。」
「我欠媽媽一趟旅行。媽媽說我旅行了一輩子,都沒有帶她出去。我決定帶她一起去旅行,她護照已經給我了,後來,就接到她倒下昏迷的電話……」鍾文音說,「現在她的護照我都不敢看——女兒的護照蓋著滿滿的印章,但媽媽的卻是空白。我在她病床前會想著這些事,我寫『異鄉人』系列,也是因為雖然不能帶母親出門,但可以寫給很多人。我們意念的旅行,其實大過身體的旅行,我想,也可以是閱讀的旅程。虧欠母親的那趟旅程,後來也終究必須在某個異鄉人裡被完成。」
▇書是作家與編輯愛情的結晶
鍾文音的異鄉除了相對於原鄉,也包含一種出發的概念。漂泊多年後重新「回家」的鍾文音,過去以為在旅途上的陌生才是異鄉,未料回到成長的土地之後也強烈感受到。
「這種感覺不只是地理上,還是族群上、心理上的。例如你的讀者和知音越來越少的時候,那種孤獨感就是異鄉。當整個文學都是異鄉的時候,小說家、創作者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之地呢?」這份感受與過去的旅程隔著時光遙遙感應,鍾文音不再渴望旅行,而是渴望有更多安靜寫作的時間,好讓收納在自己內部的東西重新梳理吐出。
聊起寫作與手邊進行中的小說,鍾文音的語音變得更加柔軟綿密,莊培園則和我們一樣在她身旁靜靜聽著。對談時,莊培園總將話題引導回鍾文音的作品,只有在很少數的時候,才聊起自己的角色:「我在工作上偏理性型的,所以作家跟我在一起,覺得很穩定,有一種安全感,不用猜測。我都會直說,關係很簡單。」
對兩人而言,20年彷彿眨眼。在彼此事業起步之際,他們就成為夥伴,從不相識到出版了22本書。許多鍾文音還未處理的題材,都被莊培園記在心中;1997年成立的大田,也在21年間,成長為文學、生活、美學與勵志等不同類型的綜合出版社。
回想20年前,是不是有什麼決定性的因素,讓鍾文音把書稿交給莊培園?鍾文音偏著頭想了半天,黑色長髮霧一般披散在胸前:「嗯……因緣際會吧……為什麼呢?」莊培園打趣地接話:「這就好像是在問,『妳為什麼嫁給我沒有嫁給別人?』」
「其實別家找我的時候人也都很好……但為什麼沒有給呢……」鍾文音還在努力回想。
「我覺得真的是自然而然耶。」
莊培園原本想簡單做個總結,沒想到鍾文音開口吐槽:「其實也不是自然而然,因為妳不會知道後面找我的人呀~」
「哇我真的不知道,妳被多少人追~」
「妳都覺得自然而然,其實是我拒絕很多誘惑。」
「那妳怎麼禁得起誘惑呢?」莊培園邊回嘴,邊轉過頭用嘴型說:「她,很,難,追。」
一個作家,一個編輯;一個外熱內冷,一個外冷內熱。末了在攝影師的指示下合照,隔著書堆互望對方的瞬間,兩人同時噗哧笑了出來。
「欸認識這麼久了我們好像還沒合照過,這是我們的婚紗照耶!」她說。
「那這些書是我們的愛情結晶囉。」她說。
1999年至2018年8月鍾文音在大田出版的作品 |
|
作者簡介:鍾文音 |
OB短評》#130 敏銳醇濃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日常的中斷
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阿潑,八旗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益
阿潑已漸漸成為台灣紀實或非虛構寫作的翹楚,從《憂鬱的邊界》到本書,我們看見這位寫作者在專業領域裡逐漸成熟。從過往單篇文章的集結轉變為單一課題的專書思考,企圖宏大。書中三個議題幾乎都可單獨成冊,交代作者一直以來所關注的「亞洲」,或更普世意義的「災難」後的世界。期待此次升級後,未來的阿潑。
巨變壓力之下,最能看見赤裸的社會文化。作者拆解不同地區,人們對於災難的壓力反應,以及截然不同的應變調度,串起國家社會背後的歷史脈絡、公眾意識,刀起刀落非常精彩。唯略可惜之處:若精簡重點,鎖定一兩個地區,或許篇幅可更深入完整些。
作者走訪東亞各國,試圖捕捉幾大天災的後續發展,功課做足,穿針引線也頗見敏銳。不過這幾塊拼接起來的受難群像,似乎還無法勾勒出某種「東亞災後」的一體感。或者不如鎖定單一事件,寫好寫滿,更能彰顯出作者的踏查功力。【內容簡介➤】
●左營二戰秘史
震洋特攻隊駐臺始末
郭吉清、廖德宗著,林家棟繪,遠足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不誇張地說:無論就地方學寫作或官方輔助出版品,無論從內容或編排,本書都足以擔當示範角色。完整的地景考據、人物的回憶書寫,精美的插畫和美編,呈現這段多數人一知半解的過去。沒有無聊的官樣文章,沒有聳動的小題放大,沒有故作流行的輕佻言語,更沒有用擠牙膏手法分段消費歷史。難得有這樣一本歷史書,讓人覺得納稅人的錢花得值回票價。
公部門補助的著作總是四平八穩,沒什麼驚喜感受,本書徹底打破這種成見。資料豐富,編排清楚大器,文字有憑有據,故事考究嚴謹之外並不失閱讀興味。可說是地方文史書籍的佼佼之書,可讀到兩位作者深厚的專業度,與對於地方風土醇濃的感情。
在官方制式的表面下,這本圖文並茂的遺址戰記,幾乎每一頁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瞬間讓左營成為一處新興的歷史聖地。這對地方書寫來說是一大啟發:所有的地點其實都具有這樣的潛力,端看作者是不是願意深入挖掘,精細腦補了。【內容簡介➤】
●天裂
黃裕邦(Nicholas Wong)著,徐晞文譯,水煮魚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作者堅持用英文創作,將香港本土的同志轉譯成他者的語言,再經由他人的中譯,重新引入本土。層層中介,形成獨特的打磨,不僅在節奏和形式上產生了質變,也抛光了原本的關注和觀察,成為既是殊相又是共相的瑰寶。以詩的質感還原了同志在全球化世界的處境。
天裂了什麼呢?裂了以後,就蹦出這麼個天才詩人。譯者恰如其分地與作者共舞,節奏、韻律、口氣,無一不好。中譯本已然絕作,令人更想翻看原作英詩,探探到底有多美。
今天寫詩,太容易墮入文青腔、臉書腔、同溫層腔。但這本詩集卻像天外飛來一筆,乾淨,冷靜,不遺世而獨立,有種能夠重組世界的異樣眼光。或許是因為作者以英文創作,輕易便逸出了中文框,忽然就讓人瞥見語言夾縫中的洞天。【內容簡介➤】
●流亡者
The Refugees
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著,劉曉樺譯,馬可孛羅,33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以《同情者》一鳴驚人的阮越清,初初有點讓人擔心會不會是販賣某種變形東方情調的「一書作家」。《同情者》最精彩的是第一代越南難民在美國的生活,讀了這本短篇合集,才發現那是作者反覆演練的結果,同時可見作者文學創作的野心和技藝。《流亡者》也許沒有《同情者》般宏大的企圖,但有更細膩深入的觀察,並呈現出普遍意義下文學的雋永韻味。
沈重的主題要怎麼處理才能不過度嘶吼煽情,從來就不容易,作者做到了。更難得的是他不僅以流亡者站在他處看向故鄉,還補以故鄉視角看向流亡者。故事筋骨強健,血肉飽滿。說越南的故事,卻有台灣本地歷史的既視感,更是本書看點。
如果長篇《同情者》是一個人試著釐清不同族群的謊言,那麼眼下的這本短篇集,就是一群人在不同族群中尋找個人的真理。前者電光石火,咄咄逼人;後者照樣語帶揶揄,卻溫柔了許多。畢竟這裡的人物原型是作者身邊的人,那種日常生活的空氣感,活靈活現的對話,讓這本議題之作多了一份柴米油鹽的魅力。【內容簡介➤】
●群的征服
人的演化、人的本性、人的社會,如何讓人成為地球的主導力量
The Social Conquest of Earth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著,鄧子衿譯,左岸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獨
社會生物學是充滿爭議的學門,許多推論日後不見得能確證,但絕對是刺激思索的重要引線。作者是此領域的開山祖,也是少數能在80歲之後仍維持研究能量,推動生物學邊界,解釋社會學每個角落的學者。「自私」和「利他」共存於人類本性中,使進步成為可能。這樣各司其職的說法或許有些許八股,但這世道下需要如此的樂觀和天真。
「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覺得人和野獸間的差別在於人存有仁德之心。作者以昆蟲行為為眼,企圖重新詮釋孟子這句話。人與他類生命體果真有異?而其相異處,果真因「仁義道德」而生?讀者不必然認同本書看法,但隨作者穿梭於蜂巢蟻窩,亦是樂趣。
以昆蟲生態為參照,衡量人類社會運作的本質,論證「真社會性」物種具有的演化優勢,跨學科的旁徵博引令人耳目一新。不過社會生物學到底還是個頗有爭議的學門,這本書提供的不只是看法,還有一連串的爭議。【內容簡介➤】
●當代最新哲學應用
AI、基因科技、FinTech、貧富差距、宗教對立、環境破壞……這本書都能找到答案
いま世界の哲学者が考えていること
岡本裕一朗著,葉小燕譯,時報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實 樂 獨
當代哲學家都在想些什麼?作者唱名點評,有大無畏的精神,儘管有些零零落落的感覺。在泛知識的谷歌時代,古典哲學的體系感越來越不可能,思想家們的守備範圍越來越侷限,聽眾也越來越少了。本書的困境其實也正是哲學的困境,但這未必不是一種解放。
不管是普及或專業,談起哲學總是追本溯源,滿滿的經典等於滿滿的死人。那些睿智的思索,今日依然適用,但不免令人追問:難道沒有直接屬於當代的哲學嗎?這正是本書亮眼之處:用簡單扼要、綱舉目張,甚至貼心附上進階閱讀的方式告訴大家,哲學仍是活著的學問,從數位到生技,從資本主義到環保問題,都在哲學家努力思索的射程內。或與印象中的「哲學」不太相同,與其說是當代哲學的困境,不如說多數人還不習慣跳脫經典構成的盒子。
本書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展列了部分當代哲學家,有別於市面常見哲學書裡的神主牌大師人物。可畢竟較偏向入門簡介,難免輕淺。適合對於當代哲學有興趣,當作入門磚似的型錄,而後再分門別類的入室修行。【內容簡介➤】
●如此盲目的愛
Los enamoramientos
哈維爾.馬利亞斯(Javier Marías)著,蔡學娣譯,時報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這是一本只要翻開書頁,立刻能嗅出大師氣味的傑作。即使經過中譯,光是看段落長短構成的節奏,都能感受到原文的魅力,隨手拾一段落或句子,都是完美通透的水晶。也唯有這樣的文字,才有辦法將「婚姻」這永恆而古老的主題,重新挖掘出意料之外的新意。
以出軌與謀殺為主題的小說,稍一不慎恐就流於俗氣狗血劇,作者的華美駕馭,則展現了架構小說的功夫。逼迫讀者直視愛之中、美之外可能的醜——但有了瑕疵就不夠愛嗎?誰又能評判愛得夠不夠呢?
通俗的故事,紛至沓來的碎片,不斷蔓生的華麗思辨。作者的系譜介於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看破慾染的把戲,卻依然願意下凡走一趟,動用各種愛情後遺症去辨證虛構與真實。這是不落後設的後設,不求解脫的解脫。【內容簡介➤】
●釋控
從中央思想到群體思維,看懂科技的生物趨勢
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 the Economic World
凱文.凱利(Kevin Kelly)著,何宜紋譯,貓頭鷹出版,120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獨
這本書最有名的軼事,當屬曾是《駭客任務》導演華卓斯基(Wachowski)姐妹的指定閱讀書物之一,作者日後的《科技想要什麼》、《必然》書中各項論點,在本書都己打下基礎。作為數位時代的預視者(Visionary),這本寫於網路初興時期的書籍,在當時可能只是空想,但在AI時代卻成為快要降臨的現實。不管你打算和KK一樣樂觀,或者和同時期另一篇重要論文《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一樣絕望,回歸原典都是開展思考的不二法門。
作者對於「機器」、「科技」懷抱著平起平坐的生命感,這點看在會為日常3C產品命名,與之交談對話的人們眼裡,欣慰非常。人性的毛病大抵是,因為方便,因為沒想太多,便容易壓迫奴役不出聲的那一方。作者跳脫物與技術的外在形式,不把這些視為奴,而是平等的物種,這種省思放諸各方面,可能就是人類未來的答案。
這本1994年的科技趨勢預言,雖然有些饒舌,卻有種奇異的既視感,彷彿是來自平行世界的文本,極可能會被那邊的押井守引用在《攻殼機動隊2》之中。在多重時間軸的宇宙裡,説它準不準根本沒有意義,但那種上窮碧落下黃泉的交叉論證卻頗為動人,這樣的氣魄已經不大常見了。【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