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楊富閔》自己的玩法

2018年最開心的事莫過於寫完了《故事書:福地福人居》與《故事書:三合院靈光乍現》。說是寫完也不準確,這書四通八達,布滿生命管線,我知道未來十年,它得以帶我去到更多的地方,它讓我正式揮別有時死灰有時復燃的生活。燃點已經抵達,我的寫作現在隨時可以起火。

為此10月首次看到實體書籍,它被水果禮盒的包裝細心盛載,如同禮物一般來到眼前,不知為何好想跟這兩本書彎身大聲說聲謝謝。好像它不再專屬於我了,謝謝只是因為它陪我走過一段不算太短的日子,當然也要謝謝那個專心寫作的自己。

現在的我比較像是自己的讀者了,可能某天有人拿著我的著作,問起知不知作者是誰呢?我會搖頭笑說不知;或者會說我認識他但好像搬走了;甚至說、聽聞作者早就不在人世。創作與我的關係提前來到全新的狀態,我正在學習接受這個狀態,並且懂得隨時放手離開。我與書同時轉了大人,但願目前我們都是最好的人。

這次書中有篇小文〈大內楊先生十二位:聽故事的人〉。寫的當下,感覺是旁看一支賣藥隊伍來到山區民宅,任意覓個騎樓,隨即開始兜售康健食品的路人甲,當然我也是仔細聽著故事的人;書成之後,群眾散去,賣藥隊伍移防下個駐點;現在我倒覺得自己更像留在現場,與無數地方媽媽偕同灑掃的當地居民,我們拿著各自從家中帶來的掃把與畚箕,齊心把現場還給現場。

只是現場總已無法復原,而我以為的久居與長住其實都是一種路過,如同童年時間,自由踩踏他人家的神明廳,說是為了抄近路去學校或菜場,主人家好大方並不管。我常不經意瞥見牆上的祖先像,聽說這些人不分性別因著生根附近都算楊家後代,多少都有遠近親疏的關係。光譜與祖譜的疊合,那是怎樣一種畫面呢。我從小很能認人,卻記不住半張亡者的臉。我像在見證遺照從過去到現在的演化。我發現彩色的最可怕。

5月下旬,家人生了大病,接獲通知那日,因為害怕至親即將獨自面對病苦,無人依傍,而我發現自己什麼都做不來,無助地在車站哭出來。南下支援的這段時間,恰好也是《故事書》開始收稿的時間,失序的生活因著我堅決要讓它「成書」,於是日子有了思路與節拍,我怎能不由衷感念這兩本書呢。這書撐著幾條軸線:地號、創作關鍵字小標、21世紀的失散隊伍,但它在我的心中有份完全遮蔽的文本即是母親的苦痛。我在書中讓它成為一個祕密,而祕密能不能是一種結構?未來的寫作,我會鍥而不捨的答覆它、完成它,然後又無聲無息離開它。

這段時間,我也常想起一個故事。其實不算故事,倒像一個說法,攫取了我的耳,也攫取了我的心。故事現場是母親與我,就著南部西北雨後的宅院護龍,我們聽著外婆說著她那窮苦的成長史,雨雲煞時又到,再次嘩啦啦。外婆作為長姊,眼看弟妹陸續來到,為此必須負起家計,這般版本我們並不陌生,但我不經意聽到她形容弟與妹的方式,使用的句型,竟是感念弟妹們沒有嫌棄家貧,仍然願意投胎來做一家人。

我的內心震撼極了。一時之間,腦袋轉不過來,這是一個怎樣的視點?外婆是站在怎樣的位置,回看自己的從過去到現在:棄嫌、願意、投胎、一家人……交織而成的問題意識,它需要一個何等長與寬的載體來承擔?我嫌棄過自己的出生嗎?這些關鍵字眼得以繼續延伸,輻輳而出的想像射程,既深且廣,我正體會,它將慢慢升起溫度,直至又來到適切的燃點。

或者也想起台糖的小火車。十二、三歲,我們母子週日固定歸返菱田小鄉,外婆獨居的客廳,沒有第四台的假期白天,我習慣揹著當時美語補習班的帆布袋,裝的卻是地理課本,同個宅院護龍,場景擺設不曾更改,一人安安靜靜寫著超過預期進度的作業,貪看下一個單元是要教我們大陸棚還是等高線。鄉下真的太安靜了,母親與她的母親在秋天手作掘菱、在冬天製做蒸氣菜包,剩餘的時間仍有許多傾述不完的心事。而我的耳朵分明聽到車的鳴笛,田間鷺鷥集體驚起,於是趕緊拋下作業,跨上外公留在組合屋內的孔明車,只為追逐那台不知行在何處的小火車。我在有著嘉南大圳支線流過的平原奮力踩踏,聽聲辨位,始終不知行進中的車身到底在哪,這才想起母親曾說會社停運多年,眼前鐵路早已形同廢線。

那些年糖廠路線所經之處,運輸之外同時用來短程接駁,年輕的母親時常來到臨時月台,隻身搭乘前去鬧市麻豆,母親口中的舊港麻豆沿途架著店鋪、戲院、吃攤……彷彿麻豆也是年輕的。這樣的移動如同換上一組濾鏡,而我若同行,又將看見什麼畫面?二十幾歲的時候,曾經循著後來更廢的廢線,只為了拍一支孤立荒草叢中的平交道告示牌,學著辨認鐵路鋪設的來處與去向,想像曾經多少往返的故事在此上演。

我多麼想問那告示牌,你有否看過年輕的母親?始終停在原處的你,經過多少颱風與地震,而最後一輛小火車又在什麼時候停駛的?就像是《故事書》的開場,那名男孩彎身問起了一株九層塔、問起了一座百葉箱,在黑蚊漫天飛著的山村聚落對天發問,並且決定用長長的一生來回答。

細想這幾年來的作品,讀與寫與評與編,已然交織成為一種新技術,新技術鑄鍊著新文體,最吸引我的卻仍是老題目,也就是敘事觀點的摸索與設計:你要怎麼啟動這個故事。多年來我所偏食閱讀的藝術創作,也總在觀點上各有發明且持續精進,未來我也如此期許自己。2018年於我而言是複雜卻充實的一年,我要讓自己更沒包袱,迎接等候在我眼前的人生,帶著花甲的祝福,也帶著故事書,一株醒腦刺鼻的九層塔樹,一間得以休憩的百葉箱屋。我真的好興奮。人生我要有自己的玩法。



楊富閔
1987年生,臺南人,臺大臺文所碩士班畢業,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人,目前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為臺灣文學、文學寫作與教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大人讀繪本》一張張臉孔背後承載的人類文化印記:image3《百臉先生》

相遇的開始

那是2011年的冬日,與飛人集社劇團第一次到了法國馬賽,在一個像是多年前華山樣貌的園區,我們一起排練,共同創作《初生》這個光影劇場作品。

第一次認識法籍藝術家Ghislaine Herbéra,便對於她異於一般印象中法式浪漫可愛的美術風格印象非常深刻,黑白刮畫筆觸強烈,富有生命力,混合著東方色彩的總體視覺。

演出結束後,Ghislaine送給我這本《Monsieur cent têtes》做為我們友誼的紀念。我總是小心翼翼地翻閱,並且樂在其中。帶回台北之後,它與《初生》音樂繪本成了想念馬賽日子的回憶鑰匙,彷彿看著這些線條、筆觸,就可以想起短暫辛苦而美好、甘之如飴的時光。


da_kuai_bai_lian_xian_sheng_-4.jpg

《百臉先生》內頁

面具臉孔與遠古文明的召喚

第一次對於「面具」產生好奇是大學念戲劇之後,參與陳偉誠老師的身體訓練課程。其中一個工作坊模仿面具裡的臉孔,長時間維持在某個表情,透過外在控制臉部肌肉,進一步改變身體姿態,滲透到內在深入面具臉孔底下深層的情感。很奇妙地,經由這個途徑,人不自覺地連結到內心深處的憂傷、天真的快樂、無端的憤怒等等。隨之而來的是,肢體動作也跟著起了很大變化……


wang_yu_jun_s.jpg

王榆鈞(陳藝堂攝)

這次經驗讓我體會到面具的神聖性、力量的展現與刻畫的情感。透過日本能劇、京劇臉孔、台灣原住民各式圖騰,又想起從小廟宇裡一尊尊佛像的面孔,街邊遊行經過的八家將,每年鬼月時七爺八爺等等。在巴黎的博物館裡看到世界各國如非洲、祕魯等等遠古文明的面具圖騰,當專注凝視每一張面具的臉孔時,我總是著迷在「那一瞬間」,定住在那一刻的神情。


temple-756337.jpg

官將首(取自pixabay

看著繪本裡的每一個面具臉孔,有時看得目眩神迷,在不同的時間點會愛上不同的臉孔。它們同時也顯現著世界不同文化下的地方風俗民情,像是一座寶藏,從裡面連結著遠古神祕未知的力量,開啟了我對於世界不同面向的好奇。

一張臉孔,真是一個宇宙。

當開始去思考如何定義出一個面具的表情,那需要多長時間的積累?

或許那也是為何我們總是在遠古的面具裡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原生力量的緣由。

這部繪本最後,還用心附上每個面具的源頭來自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譬如:伊努伊特族/阿拉斯加,馬林客人/馬利,巴烏勒族/象牙海岸,比哈爾/印度,波瓦族/剛果等等。讓人驚豔人類分布在地球上不同角落,發展出各自的語言、文化、音樂,這些都能透過面具找到許多線索。也頓時讓人想拿出世界地圖對照著這些國家,並且開始發夢,想親自造訪這些地方。


da_kuai_bai_lian_xian_sheng_-57_s.jpg

《百臉先生》內頁

除了《Monsieur cent têtes》繪本動人美麗的故事之外,我也敬佩Herbéra對作品極其用心找尋資料,並以她的才華匯聚強大能量。在翻閱繪本時,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欣賞到之前沒注意的面孔。

原始的嚮往

因劇場作品而相遇的緣份,Ghislaine和我逐漸成了遠方的摯友。構思新的專輯主題時,在提問與答案之間,尋索音樂作品想要呈現的力量,很自然地就想起Ghislaine的強烈繪畫風格。

經過幾次對於作品的討論,我們決定為《原始的嚮往》專輯裡的作品找到對應的面具臉孔。於是逐漸從初版的一群人隊伍,變成了象徵專輯7首歌曲的面具人,並從《Monsieur cent têtes》挑選出的面具圖出發,以音樂的感覺,加上身體給予的完整生命力,期望透過這樣古老的面具,讓音樂可以直達生命裡深層的召喚。


yuan_shi_de_xiang_wang_zhuan_ji_feng_mian_zhao_s.jpg

《原始的嚮往》專輯封面照

這幾年我陸續知道這本書有韓文版、日文版,還有其他語言版本發行,每次聽Ghislaine提起,心中都暗自希望可以有繁體中文版。令人欣喜的是,在新專輯就要發行的這個時刻,收到這個繪本推出繁中版的消息。能有這樣的巧合,或許是宇宙的相應。

看了那麽多年的法文版,翻閱中文版《百臉先生》時,有一種「終於完全看懂了」的感動!

當翻到最後一頁,也是《原始的嚮往》面具圖的原型,中文寫著:

愛……愛到面目全非也無所謂!

碧綠的汪洋充盈眼眶。


bai_lian_nei_ye_-55_s.jpg

《百臉先生》內頁

bai_lian_xian_sheng_li_ti_s.jpg百臉先生​
Monsieur cent têtes
圖、文:季斯蓮.賀貝拉(Ghislaine herbéra)
譯者:陳太乙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季斯蓮.賀貝拉

從小喜歡畫圖。1996年起,她開始與好幾個劇場合作,創造戲服、面具、木偶和道具。2005年,她製作了自己的第一場演出《漢斯與葛麗特》(Hansel and Gretel)。書本也是她揮灑的天地,她在位於法國馬賽的閣樓工作室裡,寫畫出《百臉先生》(Monsieur cent têtes)這本書,並獲得2010年蒙特勒伊書展新秀獎,以及2011年波隆那書展新秀獎。

大人讀繪本 解析圖像祕密

【2019台北國際書展 ​活動資訊】

故事的再創與超越:在皮諾丘誕生之前

  • 講者|黃海鳴/前北美館館長、資深藝評人
  • 時間|2019年2月12日(二),16:00 - 17:00
  •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 大塊沙龍
  • 內容簡介➤

圖像生活:繪畫如何形塑了我

  • 講者|馬努葉爾.馬爾索、卡門.奇卡;馬尼尼為主持
  • 時間|2019年2月16日(六),19:45 - 20:45 
  •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 主題廣場
  • 內容簡介➤

白鯨、巨人與山中精靈:在自然中與繪本相遇(簽書講座)

  • 講者|馬努葉爾.馬爾索、卡門.奇卡;陳姝里主持
  • 時間|2019年2月17日(日),16:00 - 18:00
  •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 大塊沙龍
  • 內容簡介➤

【系列回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1-07 19:03
人物》歐吉桑的出版豪賭: 立言圖書王清龍談「悅讀台灣」文學繪本

留著一頭銀灰色長髮,身著西服革履的王清龍,自謙是立言圖書的企畫編輯,該社最主要出版品的一套文學繪本,書系名稱為「悅讀台灣」。從2009年至今約10年間,王清龍出版了數十冊與台灣特殊生態、地景、歷史相關的文學繪本。放眼出版界,這個出版量或許不算豐厚,但立言只是小編制的出版社,扣掉管帳、網管以外,負責內容的僅有王清龍一人,他其實是立言圖書投資者,更是總編輯。

立言圖書的繪本作品堅持邀請台灣本土作家、畫家、學者與文史工作者合作,每一本都是自製書,且文字以中英雙語對照,並錄製華語、台語、客語、以及英語4種有聲書,製程相當繁複。種種堅持,無不是希望透過文學繪本的形式,漸漸把從小生長的這片土地的故事,重新爬梳出來。

7600004009-tile.jpg

▇「恁爸甲錢攏開了啊,包袱款款轉來吧!」

初踏上出版這條路時,王清龍才剛從上一份工作退休,「年輕時在台灣英文雜誌社工作賺了一點錢,退休後跟幾個朋友集資,拿自己的錢,決定出版台灣繪本。」中年圓夢的情節或許並非偶然,也遠非罕見,動機也是滿腔熱血。

「你們看我是一個歐吉桑,我就是很不服氣。小時候在學校受教育,能背出長江黃河流域的人文風土,但我對台灣一無所知。」他說。在雜誌社擔任業務,因為時常來往於大大小小的鄉鎮市區,與當地居民、耆老交談後,這才重新發現了台灣。

一股台灣魂,在王清龍的胸中點燃了,但火苗的延續,卻非易事。

小出版社印量小,在銷售數量與物流成本的考量下,主要針對教育通路。幸好王清龍任職台英社期間熟悉圖書館採購系統,才為立言的生存找到出口。但光是這樣還不夠,身為出版素人的他對一本書的製作進程還沒有通盤想像,作者、畫家、編輯與印製都要燒錢,又得分身聯繫圖書館採購單位及規畫推廣管道,終於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彈盡援絕。

王清龍只好拿起電話,打給當時將在美國攻讀音樂博士的女兒說:「恁爸甲錢攏開了啊,包袱款款轉來吧!」還好孩子夠爭氣,自己申請到全額獎學金,才平息了家庭和樂的危機,最終順利取得學位返國。

dsc04379-002suo_.jpg

說起來,這也是歐吉桑的浪漫,辛苦了大半輩子,退休後本可安享清福,卻甘願做個出版人,一頭栽進陌生的世界,不惜耗盡存款,只為心中對於台灣的好奇與鄉愁。

「我的孩子覺得奇怪,怎麼我賣了一輩子的書,退休後還想繼續賣?」其實從擔任英文雜誌業務,到獨立經營一間文學繪本出版社,事事都要重新學過,遠非重操舊業,一路走來每步都不輕鬆。

▇爭取外部資源才是生存之道

故事還沒畫下句點。退休的歐吉桑,走跳江湖已經這麼久,沒這麼容易被打倒!

王清龍隨即意識到外部資源的重要性,開始爭取政府標案,並積極與相關議題的基金會等組織合作。立言有為數不少的繪本是與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合作,譬如介紹大溪港口、更寮腳神風特攻隊機場舊址、日治時期大嵙崁學田等故事。春風文教基金會、國家人權博物館、台灣主婦聯盟及左下角工作室也是合作夥伴。

只是營運推廣仍有困難,早先政府採購以最低價得標為慣例,讓製作過程相對複雜的繪本出版社因成本考量而輸在起跑點上。即使後來政府改採最有利標的方式,行政系統與政策之間的諸多磨合,仍常耗去他的心神。然而相較於先前的虧損,王清龍已漸漸找到自己的經營方式。

2018年出版的《爸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以白色恐怖受害者幼子的第一人稱,描述父親入獄後,家屬面臨的種種變故。故事來自已故作家王拓的真實經歷,執筆者正是王拓之子、目前在輔仁大學心理系任教的王醒之。書中以插畫與歷史信件並陳,呈現當時的社會氛圍。插畫出自巴賽隆納大學藝術博士、著名畫家王傑。王清龍形容他「透析作者的文字情感,以強烈的同理心創作繪圖。」

ba_ba_shi_mo_shi_hou_cai_neng_hui_jia_p10.11-002suo_.jpg


ba_ba_shi_mo_shi_hou_cai_neng_hui_jia_p12.13-003suo_.jpg

《爸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內頁圖(立言圖書提供)

此外,即便台灣解嚴已歷30年,但歷經白色恐怖的那一輩人內心的小警總仍在無形中運作。自然科學、生態保育類的議題在推廣上相對容易,但凡涉及歷史人文議題,便難以迴避曾經發生的歷史。

「其實以出版社的立場,我並不想把《爸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當成白色恐怖的議題來閱讀,否則意義就會相當有限。」但若要介紹大溪學田,就不能不提二二八國民政府清鄉,大溪鎮長跪在橋樑上攔阻追兵,卻無法避免屍橫遍野的故事。畢竟發生過的事,不能假裝看不見,但對特定意識形態的立場而言,有些事情與其被看見,不如永遠消失不見。

儘管避免操作政治意識型態,面對政府標案時仍得小心翼翼,而在對外推廣上也屢遭困難。曾有香港出版商喜歡立言的繪本,希望帶回中國銷售,卻無法通過中國那端的審查,「像是《黃魚鴞的那條河》介紹自然生態,只因為裡面有一句話說『這是我國境內最大的貓頭鷹』,就被擋下來了,他們想說台灣怎麼可以說『我國』?」


huang_yu_xiao_de_na_tiao_he_p6.7-007suo_.jpg

《黃魚鴞的那條河》介紹我國體型最大的貓頭鷹、同時也是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的「黃魚鴞」,並找來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操刀書中的圖像。(立言圖書提供)


xue_tian_yin_bo_p22.23-008suo_.jpg

《學田煙波》描述20世紀初期大嵙崁(今桃園大溪)設立學田的故事,卻也不迴避述及二二八事件所造成的地方動盪。(立言圖書提供)


chai_guan_gui_ze_xie_he_hu_pi_wa_p20.21-005suo_.jpg

《柴棺龜、澤蟹和虎皮蛙》描述桃園社子溪上游的自然生態,也帶出人為污染對環境的傷害。(立言圖書提供)

▇除了國語,資訊類繪本也要有台語、客語、英語的朗讀發音

儘管營運不易,王清龍仍堅持出版的步履。出版社雖然只有他一人擔任編輯工作,但文學繪本的製作團隊卻是精銳輩出。除了台語、客語由深具公信力的「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協助審訂以外,王清龍也透過老友東吳大學英文系「流氓教授」林建隆的介紹,由其妻賴妙淨負責英文翻譯,並網羅同樣在東吳大學英文系任教的Johnathan Klassen擔任英文審定。「Johnathan說,他二十幾年前結婚後就到台灣來,現在透過這些繪本看到的台灣,跟當時完全不一樣。」身為母語者的Klassen,或許是這系列以介紹台灣為目的的繪本最直接而客觀的見證人。

立言的繪本在書籍分類上屬於「資訊類繪本」,有別於大眾習慣將繪本與嬰幼兒啟蒙書籍連結的印象,「悅讀台灣」系列著重於台灣自然、社會與人文的故事,文字量與資訊量較為厚重,目標讀者年齡的設定也較高。正因如此,王清龍堅持內容的可信度,每一本書都希望找到該議題的專家製作。像是《山豬伕如》這部作品,他找來台灣第一位研究山豬為博士論文的吳幸如博士擔任顧問,而他自己也曾為《黃魚鴞的那條河》一書騎著腳踏車在花蓮進行田野考察,還差點摔下山谷。


s_28893191-horz.jpg

立言出版的圖書多附有4種語言的朗讀影片,先前以光碟形式附加,近期則改於書末放置QRcode,掃描即可聆聽不同語言的繪本朗讀。

《山豬伕如》的客語試聽

▇在地的故事,找台灣人自己寫、自己畫

王清龍也希望地方的故事要由在地人來說,平時便留意台灣文史故事的他,找到有興趣的議題就四處拜訪專家。「我喜歡找文史工作者,比如做《學田煙波》的時候我就到大溪街上走,問路人當地有沒有文史工作者,找到了就跟他聊天。在過程中,我會找到更多訊息,一本書的想像就從這裡而來。」

不僅故事是由最了解當地的人的來說,就連畫家的角色,王清龍也希望找到最適合的人,而不仰賴知名或老一輩畫家。《山豬伕如》由伊誕.巴瓦瓦隆操刀,以版畫風格繪製,忠實呈現自然山野的生命氣息,最後代表台灣角逐波隆那兒童書展拉加茲獎。此外,「我常到大學看美術系學生的畢業展,看到畫風與書籍的內涵風格相合,我就找他們來試試看,我覺得不給年輕人機會太可惜了。」


shen_feng_ji_chang_p16.17-006suo_.jpg

《神風機場》描述日本時期桃園大溪的特殊歷史,找來任教桃園四十餘年的國小校長執筆,訴說這段故事。(立言圖書提供)


shan_ye_chuan_qi_p14.15-001suo_.jpg

《山野傳奇》以原住民的視野切入,介紹雲豹、黑熊、五色鳥等台灣人文自然風景。(立言圖書提供)


rao_jing_12.13-009suo_.jpg

《遶境》同樣以桃園大溪為背景,介紹台灣特殊的廟會文化(立言圖書提供)

▇不孤單的編輯台

接受採訪時,王清龍十分謙虛,卻也很真誠。「悅讀台灣」這套文學繪本,鎖定的「人文藝術、自然科學、環境生態」三個面向,以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故事為本,佐以適性的圖畫配合,強化說明而成青少年圖書。這樣的出版與企畫,背後懷抱著對土地的深情。歐吉桑雖然剛開始有些踉蹌,但隨即建立了自己的出版方向與營利方式。

因過往的工作經歷,熟悉教育通路,王清龍將「悅讀台灣」的販售系統與行銷精力放在全台圖書館而非書店通路,故在一般書店較不易找到(台北公館的「台灣e店」有售),網路書店也僅於三民書局上架。但圖書館剛好契合他以繪本進行台灣土地教育的初衷,也能相應於推廣的公益性質。出版規畫方面,立言集中精力,只出版跟台灣相關的繪本,較少涉足其它領域。如此自成系統的營利方式與出版規畫,可以看見一位久經歷練的歐吉桑,以智慧不溫不火展現自己築夢踏實的過程。

歐吉桑的事業第二春,既浪漫又危險。王清龍以自己為核心,像蜘蛛結網般,透過議題向外放射,網羅各路專家,漸漸張開一張人際網絡,打造起立言圖書「悅讀台灣」的繪本品牌。雖曾燒光積蓄,但在這塊我們成長的台灣土地,他將這些有故事的人聚在一起,試著讓曾被遺忘的東西,重新長出來。如此,一個人的編輯台也就不那麼孤單了。

dsc04473-004suo_.jpg

ba_ba_shi_mo_shi_hou_cai_neng_hui_jia_.png爸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
When Could My Father Return Home?
文字:王醒之
繪圖:王傑
出版:立言圖書
定價:540元
內容簡介
huang_yu_xiao_de_na_tiao_he_.jpg黃魚鴞的那條河
The Tawny Fish Owl and the Brook Where it Belongs
文字:王清龍
繪圖:伊誕.巴瓦瓦隆
出版:立言圖書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xi_wang_sen_lin_.png

希望森林
The Wish Fores
文字:王醒之
繪圖:謝欽郎
出版:立言圖書
定價:54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