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編輯變偵探,130封公文尋到90年前小學生的後代:《日治時期台灣童謠讀本》成書記
編輯一本書,可能遇上多少艱難?近日即將出版的日治時期台灣少年小說讀本《春風少年歌》,以及童謠讀本《寶島留聲機》、《童言放送局》,旨在回溯台灣兒童文學發展的濫觴。其中《童言放送局》收錄日治時期公學校台籍學童創作的童謠,所有作者都是1920年代就學的台籍小學生。90年後如何找到作者取得授權?成了出書前編輯團隊面臨的一大挑戰。
總責這套叢書編輯工作的《文訊》總編輯封德屏表示,過去數十年來,《文訊》曾經接下各式各樣的任務,尋找過好幾百位作家,對這種尋人的挑戰並不陌生。但不同的是,這次尋找的「作家」是1920年代就讀公學校的學生,他們一生可能就只創作過這一篇作品。這些素人作家不是資料單薄,而是根本只留存蛛絲馬跡的線索。

「日治時期台灣兒少讀本」主編封德屏(右一)與作者家屬合影(《文訊》提供)
為何當時的小學生會開始創作童謠呢?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有兩項與兒童文學相關的政策,一是「童話運動」,二為「童謠運動」,其中台籍學童使用日文創作的童謠,有令人驚豔的精彩表現。
為了提升兒童文化水準,學校鼓勵就讀的學童創作童謠。而當時發行量最大的《台灣日日新報》附錄週刊《台日子供新聞》與《台灣教育》月刊,亦闢有專欄刊載童謠。自1925年到1930年,《台日子供新聞》上刊載的童謠作品即超過3860首,可見風氣之盛。

《台日子供新聞》封面(《文訊》提供)
這些童謠的創作者有男有女,有閩南人、客家人也有原住民。就地域來說,來自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幾乎遍及全台各地。報章刊載時,會記錄學童的姓名、地區、學校、年級的資訊,例如童謠〈火車〉的作者,是這樣記載的:
吳竹性,新竹市第一公學校五年級
這樣簡短的一行字,是編輯團隊尋找作者的唯一線索。面對嚴謹的個人資料保護法,如何依憑有限的訊息找人,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文訊》編輯群也不免搖頭興嘆。

1928年9月9日,《台日子供新聞》上的作品(《文訊》提供)
龐大作者群的尋覓工作,首先是一一比對查核學校名稱的更迭,例如當年的「新竹市第一公學校」,即現今的「新竹市新竹國小」。接下來,編輯團隊試圖向地方戶政機關查索,但由於非親屬關係,無法直接調閱資料,只好改循公務管道,透過北市文化局發文請求協查。為此,編輯團隊前後發出了一百三十多封公文,又苦等數月,前後歷經了半年多的努力,才陸續收到回音。
在將近一世紀之後,經過鍥而不捨地進行全台尋人任務,蒐羅資料、取得授權,最終能聯繫上半數作者的家屬,成果實屬難得。
其中,許多家屬一輩子也不知道親長曾在幼時寫下詩句。譬如劉振聲之孫陳志春表示:「兒女們都不知道阿天佑(劉振聲小名)會寫詩,只知道他是個勤奮努力的父親,為了這8個子女的家,是沒有閒功夫寫詩的,只能沒日沒夜的工作。但從他字裡行間,依然可以看出他的文學素養。」
封德屏表示,既使過了90年,作者已離世多年,但許多後人一讀到這些童謠,立刻表示這確實像出自先祖的手筆。前文提到的吳竹性的〈火車〉,詩文如下:
大大的鼻子
冒著煙
吃 吃 吃地奔馳
火車先生
吃了
滿肚子的人
要到那兒去啊
火車先生

(《文訊》提供)
寫於小學五年級的這首作品,竟似預言般,預告了這位學童往後大半生的日子都奉獻給火車與汽車。1918年出生的吳竹性,曾赴東京鐵道教席所進修,戰後服務於台灣鐵路局,1957年於鐵路局彰化機務段長任內,因叛亂案嫌疑被捕入獄,於綠島服刑12年,2001年始申請並通過冤獄平反及名譽回復。
吳竹性長女吳琉璃表示:「在晚輩(孫輩)心中,阿公嚴肅律己,木訥寡言,喜怒不形於色,想不到童年時期心中充滿幻想,顯露文采。中年時期因受白色恐怖陰影籠罩,更加謹言慎行,文藝幼苗摧殘殆盡,至為婉惜。稍感安慰的是,晚年任職汽車公司時創辦《和泰園地》刊物,集撰稿與編集一身,悠遊其間,得償宿願。父親一生的工作生涯與交通工具息息相關,前半生奉獻給火車專業,後半生則以汽車產業為主軸。如今展讀童年著作豁然開朗,原來他對未來志業早有定向。」
編輯這套選集時,封德屏特別喜歡以下這首作品:
庭院的竹子啊
要長多高呢
長得太高了
月亮的通路
就會被你妨害了
──〈竹子〉陳氏信,新竹州大湖公學校二年級
詩文以竹為題,實際上則傳達了月光皎潔之美,素樸語言展現了可愛的童趣,是十分精采的作品。這首詩的作者陳氏信之子陳文賢,收到苗栗縣大湖國小轉來的公文時感到無比興奮。他特別出席新書發表會,並於會中表示,當聆聽到家人朗讀母親的詩句時,「我彷彿聽到母親早年對人說話彬彬有禮、條理分明的語氣再現,令我感到陶醉與興奮。」

書中收錄作品作者陳氏阿信之子分享感言(《文訊》提供)
「柯南辦案的神奇故事居然發生在我家。」許多接獲消息的家屬都喜出望外,驚訝嚴謹穩重的家族長輩竟也曾創作過如此活潑的作品。家屬欣然發現了長輩浪漫童心的不同面向,紛紛將詩文視為最珍貴的禮物。
試想白駒過隙,後人兩鬢雪白,忽然收到父母生前童稚時期的詩作,這來自過去的文字,宛如重現離世親人的樣貌,是何等傳奇。編輯過程雖歷經艱難,但所獲得的反饋,不僅能讓史料保存、讓文學得到推廣,更能穿越時空,連結古今的人們。●

「日治時期台灣兒少讀本」新書發表會大合照(《文訊》提供)
▇「日治時期台灣兒少讀本」叢書小檔案
共有3輯,分別為《春風少年歌: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小說讀本》、《寶島留聲機: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1》、《童言放送局: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2》。
《春風少年歌: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小說讀本》
收錄包括張我軍、楊守愚、楊雲萍、楊逵、張文環、翁鬧、龍瑛宗、巫永福、呂赫若等9位新文學作家共17篇作品。他們在從事文學創作的同時,也關照兒童世界的閱讀和書寫,開啟少年小說寫作的先河,主題不約而同聚焦在啟蒙與成長兩大主題。新文學作家們在這塊園地播下第一代的種子,結出了豐美的果實。
《寶島留聲機: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①》
以「留聲機」來回憶台灣的童謠,選入江尚文、林世淙、徐富、莊月芳、莊傳沛、陳保宗、陳英聲、陳湘耀、周伯陽、黃五湖、陳君玉、黃耀麟、楊守愚、廖漢臣、蔡培火、賴和等16位公學校訓導與童謠作家共28篇作品。他們以兩種語言交織,熱鬧地響應了台灣總督府的童謠推行運動。除了因應殖民政策的日文書寫,同時也致力維護漢文書寫的傳統,帶領讀者一窺日治時代的寶島風貌,以及人民質樸的生活況味。
《童言放送局: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②》
以「放送局」來象徵當年童謠的傳播,內文精選Siran‧Iban、王登山、吳竹性、宋金棠、宋瑞樓等36位1920年代就讀公學校時期的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多元,區域廣納台灣本島與離島,族群涵蓋閩南、客家與原住民,作品成熟度大獲已故作家林鍾隆先生讚譽。本書收錄作品相當具有鄉土色彩,透過兒童天真無邪的視角,讓世界都套上一層「童心」的濾鏡,真誠動人。
繪本書房》拜兒童為師,學天真爛漫
哇,好像查理.布朗喔!
第一眼看見安東(Anton),很多人應該會立刻聯想到史努比家的小男孩。其實換作是法國的孩子,他們乍瞧見查理.布朗時,應該也會驚呼:「哇,好像安東啊!」
是的,美國有查理.布朗,法國除了有淘氣的尼古拉(Nicolas),還有安東。然而有趣的是,安東其實來自德國,但卻在鄰國更為知名。
插畫家歐樂.柯內可與作畫影片
安東是何許人也?他是德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和插畫家歐樂.柯內可(Ole Könnecke)的傾心之作。早在安東誕生前,柯內可已經是德國家喻户曉,並獲得極高讚譽的漫畫家。他的作品曾獲得各類獎項,譬如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兒童圖書獎(den Kinderbuchpreis des Landes Nordrhein-Westfalen)、荷蘭繪本獎(the Netherlands Prize for Picture Books)、1999年以《蘿拉與幽靈》獲得Les Tam-Tam du livre de jeunesse獎、2002年以《多多醫生寫了一本書》獲得馬克思.莫里茲最佳德語漫畫獎、2004年以《我怎麼讓爸爸不害怕陌生人》獲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的插畫獎(German Youth Literature Prize)。
奇怪的是,柯內可的許多圖畫書來到法國之後,比在自己的國家還更暢銷,尤其是那位小男孩安東。讀者常把柯內可拿來與創作史努比的查爾斯.舒茲(Charles Schulz)相提並論,也正是因為他的安東系列。這套作品在歐美風行十幾年,是德國繪本界的常青樹,並伴隨無數孩子成長。
底下我們就趕緊來介紹安東出場吧。
《安東和女孩們》(Anton et les filles)短片
安東初次在法國登場是2005年的《安東和女孩們》(Anton et les filles,德文版Anton und die Mädchen,2004出版),書中他用盡招數想吸引女孩們的注意,但無論是展示他所擁有的資產(小水桶、鏟子、大玩具車),或是秀出他的才能(跳高、大力氣、腹部俯衝溜滑梯,而且還閉著眼睛呢),沉浸在遊戲中的小女生始終瞧都不瞧安東一眼。
安東的首次亮相,不僅讓讀者認識到這個小男孩勇於冒險、不屈不撓和竭盡所能以達目標的角色特質,同時也跟著他學習接受現實的洗禮,挫折、誤解、承擔等課題。
後來女孩們總算注意到安東了,怎麼辦到的呢?就在安東卸下一切外裝配備,以及虛假刻意的裝腔做勢後,他發自內心的流露出真感情,終於讓女孩們看了過來。好真摯的轉折啊。
故事進入尾聲,安東的摯友兼勁敵盧卡斯(Lukas)現身。正當女孩們邀請安東一起玩時,盧卡斯帶來更大的水桶、更長的鏟子和更炫的玩具車。在故事落幕後,盧卡斯的出現彷彿丟出彩蛋,既贏得讀者會心一笑,也延伸了故事的無邊想像。
《安東和女孩們》故事發想得很快,幾乎是揮筆即就。但第二本安東該以怎樣的故事登場,讓柯內可傷透了腦筋。後來,一張貼在牆上的宣傳海報為他點亮了靈感的燈泡。
這張海報上的主角纏著頭巾,散溢著阿拉伯奇幻風味的裝扮,勾起了柯內可的兒時記憶(柯內可的叔叔是職業魔術師)。於是2006年,安東系列的第二冊裡,小男孩變成魔術師了。
《安東變魔術》(Anton kann zaubern)故事中,安東頭戴「魔術帽」,想證明自己是個懂法術的大師,便找了一隻小鳥來測試。
安東說:「變不見!」小鳥真的不見了。
為什麼?!安東真的懂魔術嗎?哈哈,圖畫裡有解答。我們給個小提示︰安東的帽子非常大。
證實自己真的會變魔術後,當然要找人秀兩手啊。找誰呢?那就是他的摯友兼勁敵盧卡斯。
安東說:「變不見!」盧卡斯真的不見了。
為什麼?還是要看圖畫來解答,小提示︰盧卡斯對安東的魔術不感興趣。
連續兩次驗證成功,安東深信自己真的就是魔術師了,他必須把好朋友快點變回來。
安東說:「變回來!」但回來的是剛剛的小鳥。
「你是盧卡斯嗎?」天啊,安東把好朋友變成一隻小鳥了。他怕「盧卡斯小鳥」飛走,用那頂魔術帽罩住。這時尋找「失鳥」的女孩們進場了。你瞧安東漸漸上揚的嘴角,他要大顯神通囉!
這真是一本會心童趣的故事,尤其是結局的安排︰在親眼見證「安東奇蹟」後,盧卡斯也開始對著一盆花施展法術了呢。
柯內可出生在德國東部的哥廷根(Göttingen),年幼時因父親的外派職務而移居瑞典第二大城哥特堡(Göteborg)。哥特堡位於斯堪地半島,其美麗的自然風景及豐富的文化傳統,是後來席捲歐洲的「極簡風」Hygge的發源地。
柯內可的童年時期浸潤在60年代蔚為風潮的「簡單、舒適與美好」環境中,當時瑞典報章上帶著民間氣息的漫畫,深刻影響了他日後的繪畫風格——現代感,一點光影、幾道線條,大眾、親民風。
中學時柯內可一家搬回德國。德國與瑞典的氣息截然不同,既無隨處可見的漫畫、想像的自由,又充滿禮俗的綑束,可以想見當下柯內可鬱悶的心情。幸好童年的滋養讓他不間斷地對生活保持好奇。其後他進入大學攻讀日爾曼語言文學,同時也開始副業,為許多文學讀本繪製插畫及漫畫創作。
柯內可擅長捕捉孩子生活的日常,用簡短的句子訴說故事,情節中綴以迷人的幽默感,傳達孩子們常見的心理感受。他創造的可愛真誠小角色,總讓人真心喜愛。
柯內可偏愛黑白線稿,繪畫風格多採簡潔明快的線條、明亮高彩的色澤,像是赭紅、橙黃和橄欖綠,搭配大量的留白,使背景形成強烈對比,也突出書中人物的天真、童趣及活潑。這不正是「極簡風」的表現嗎?童年產生的影響實在深遠啊!
2007年柯內可又推出兩本安東系列繪本,一本是《安東與葉子》(Anton und die Blätter),安東與一片落葉參加了一場追趕跑跳碰的運動會,影片請看︰
另一本《安東的祕密》(Antons Geheimnis)特別有意思,跨頁篇幅上大量留白,只見安東小小身影正自説自話,他想像有怪物出沒,於是躲進森林;隨後他又想像森林裡有強盜,於是和強盜展開一場看不見的搏鬥……
書上留白的另一個用意,是邀請小讀者在空白處畫出安東的想像,連封面都空出了繪者位置,讓畫圖的「你」成為參與創作的一員。
兩本書之後,一擱便是6年,2013年的《安東和掃興的人》﹙Anton et les rabat-joie﹚中,永遠天真的安東再次率領他的好朋友們一起「死」。什麼,「死」?
安東用小拖車帶來果汁與餅乾,有點炫耀的口氣邀請朋友一起享用,可是大夥正忙著呢。安東覺得好掃興啊,決定「去死」。
讀到這兒恐怕已嚇壞一堆師長了吧!
安東躺在草地上「死」了一會兒,盧卡斯來查看,確定好友真的「死」了後,跑去拿了把鏟子準備為他挖個坑洞。
鏟子的主人——女孩們不高興地跑來要回失物,這下換盧卡斯很不爽,他也決定躺下,「死」了。
哈哈,這不正是小孩常有的對話與反應嗎?後來四個孩子全「死」在草地上,可是……飄雨了……小狗接近了……,他們「死」了好一陣子後,啊,救命呀,螞蟻來了!
四個孩子立刻「復活」,逃出生天後,安東提議:「來點餅乾配果汁吧。」
小孩子懂得體驗人生啊!
插播介紹另一本圖畫書,瑞典作家烏爾夫.尼爾森(Ulf Nilsson)寫的故事,艾娃.艾瑞克森(Eva Eriksson)繪的圖:《世界上最棒的葬禮》(Die besten Beerdigungen der Welt).2006年問世,拜那段美好的瑞典童年之賜,此書的德文版正是柯內可於2009年翻譯的。
這本關於三個孩子無聊至極時,因發現一隻死掉的野蜂,而開始了他們一連串的葬禮「事業」︰艾絲特招攬業務及挖墓穴、普特負責哭,而主述故事的「我」負責寫詩。在一次又一次的告別儀式中,孩子們透過遊戲漸漸體悟到死亡是如此自然,而無須畏懼。
不知柯內可是否有受這本圖畫書的啟發?讀到安東、盧卡斯、妮娜和葛瑞塔相繼躺下「死去」時,可千萬別「呸、呸、呸」認為觸霉頭,而阻斷了孩子們練習感知生命的機會。
同年另出版了《安東與聖誕禮物》,但在德國早在2008年即已問世。
離目前最近的一本關於安東的圖畫書是在2015年出版的︰《安東,他是最強的嗎?》﹙Anton, est-il le plus fort?﹚
Anton對好朋友Lukas說:「我比你強!」卻換來盧卡斯嗤之以鼻的輕蔑笑聲。於是,Anton扛起一顆巨石展現自己的「強」,這下可激起了Lukas的戰鬥意志。兩人從石頭、到鋼琴、到大鼓、到馴獸、到斬怪、到…啊!共同敵人出現﹙你認為是誰?﹚兩人趕緊躲到樹上休戰片刻。
在樹上的Lukas說他餓了,但Anton說他更餓,兩人比誰可以吃更多的同時,敵人走遠了。Anton說他可以比Lukas先回到家,Lukas說:「才怪!我比你還要快……」
內容與競爭、比賽有關,可能家長不喜歡。我們常常勸人﹙尤其是孩子﹚:別太愛比較。但是「比較」卻是天性呀!我們比較,並不是為了打敗對方,而是藉此激發彼此。看到安東與盧卡斯因競爭而想像力大爆發,就覺得趣味十足。
然而要如何較勁到不擦槍走火,這不正是我們可以一起思考討論的嗎?我們若一直逃避競爭,就一直沒機會學習成為可敬的對手,也無法學習感受較勁的正向力量。找到可敬的對手比較,日子更增趣味啊。
繪圖生涯十餘年,柯內可無可避免地也漸漸使用電腦完成後半段作業,他正嘗試學習使用電腦繪出自然得像手工的作品,但目前還是偏愛手工繪圖。柯內可自承創作起頭時最是痛苦折磨,然而在完成過程中會滲出一點一滴的喜悅與滿足。
感謝現為自由插畫家的柯內可,因為他的真,讓我們得以拜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為師,也讓我們活得更自然率直。
【同場加映】
目前柯內可有兩本中譯作品,一是格林出版的《真心送給你》,看大象先生如何不畏險阻,一路衝鋒的將自己的真心,送到失去心的大象小姐面前。感覺好像夏卡爾畫作《生日》的前傳似的,讀來不覺週遭噴滿繽紛泡泡,愛呀。
另一本《一路上有你》,由奧林文化出版的中德對照圖文書。講述兩位形貌迥異,又與世界格格不入的高個子羅奇與矮個子弗列德,各自闖蕩,最終彼此發現的追尋之旅。柯內可一貫簡約的漫畫線條,快潔活潑的角色形塑,搭配故事讀來恬淡會心。
除了安東是系列作品外,柯內可另有一組由相同角色發展成系列的繪本︰《賴斯特與鮑勃》(Lester und Bob)一隻鴨子和一頭熊的故事,鴨子受歡迎、好奇又勇氣十足,而熊則沈默寡言。
柯內可原本打算在對話泡泡中多放一點文字,像美國作家Moe William的大象與小豬那樣。可是角色彷彿有自己的生命,創作過程中,很自然地便讓文字出現在書頁左側,而主角們則專心在右邊畫面演出。
《運動,萬歲!》(Sport ist herrlich)是柯內可2018年出版的知識類科普圖畫書。書名靈感來自作者與某位編輯參加慶典時,對方談論每一本書都以Herrlich(華美的、壯麗的⋯⋯)表達。「照理說在沒找到好主意前,這主題絲毫引起不了我的興趣。」柯內可說。
此書目前已有13種譯本,為了澳洲盛行的板球,柯內可光是規則便花了3天研究。他認為必須足夠深入熟悉,才有辦法簡單淺顯地呈現。記者問他:現在對板球瞭解多少了呢?柯內可笑說,他至今還沒從澳洲回來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