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79 探索世界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四季
向陽著,有鹿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向陽或許是最近於台灣國民詩人的一位,《四季》一貫地雅俗共賞。對詩藝與詩史有興趣的讀者,時不時重讀向陽,幾乎必有啟發與收穫。
《四季》以節氣入詩,頗有歲時記的味道,雖然是30年前的舊作,今日重看卻另有一番新鮮的素樸。當年的政治諷刺已物換星移,人定不勝天,唯有與四時同工同化才是人間正解。
已經在市面上消失數十年的經典重新印行,讓這本詩集走出學院的研究或藏家的世界,回到一般讀者的懷抱。當年裝幀的用心,延續到了新世紀,紅綠書盒,加上許悔之的提字和向陽的版畫,更重要的延續,是詩自身的關懷,對島嶼無止盡的愛。詩中所傳遞的夢想與盼望,是30年前的昨日,也是30年後的此時。【內容簡介➤】
●別忘了我自己
We are not ourselves
馬修.湯瑪斯( Matthew Thomas)著,蘇瑩文譯,臺灣商務,5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作者擅於經營故事,將移民、女性成長、阿茲海默的患病書寫等常見的小說主題重新串起,帶出新的況味和節奏,交織成新的色彩。在看似渾然天成的筆調下,潛藏著作者構想故事的用心和巧思。不管哪一條故事的軸線,其實都呼應著全書主旨:我們都將不再是我們自己。
以一名女性的人生轉變,探討美國人的夢想和生老病死,作者交出動人的處女作。小說開頭也許並不驚艷,然而隨著主角的人生開展,故事逐漸顯露後座力:生命自有它的打算,有多少期待,就會招致多少措手不及。
內容豐富、寫作深入,以傳統小說的長處,處理現當代的多種議題。【內容簡介➤】
●海洋與文明世界航海史
The Sea and Civilization: A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
林肯.潘恩(Lincoln Paine)著,陳建軍、羅燚英譯,廣場出版,8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獨
將目光自陸地移向海洋,本書是歷史的全面改寫,文化的重新審視。對台灣讀者來說,《海洋與文明世界航海史》更重要的意義,毋寧是自我定位的啟示:台灣與海洋,究竟可以是什麼樣的關係?
近來書市出現許多重新看待世界史的著作,挑戰過去歐洲中心、大陸中心的傳統史觀,本書是其中佼佼者。厚實的內容,不只提供從海洋出發看待人類文明發展的各種細節,更確立了新的觀察視角和觀點。不僅刺激讀者重新思考對歷史的認識,也進一步去深思我們對世界或人類的認知。
這是海平線上的文明史,轉個身就顛覆了地平線上的世界,國家不再必要,疆界只是掠奪的把戲,海濶天空,讀來有風帆衝浪的快感。海洋史之所以蔚為顯學,呼應的是蓋婭意識的覺醒,生命本來也就是從水中開始的。【內容簡介➤】
●超棒電視影集這樣寫:美劇創作的觀念、技藝、心法
Writing The TV Drama Series: How to Succeed as a Professional Writer in TV(3rd Edition)
潘蜜拉.道格拉斯(Pamela Douglas)著,呂繼先譯,鏡文學,48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獨
別被書名騙了,這不是又一本教你怎麼寫出金球獎劇本的創作指南,而是美劇生態的第一手業內觀察,知名編劇們的現身開示尤其醍醐灌頂,簡直神劇等級,絕對會讓美劇迷看到痛哭流涕。
「超棒○○這樣寫」,這樣的話聽多了總會麻木。同類型的寫作書這麼多,《超棒電視影集這樣寫》卻還是以磐石般的口碑,以征戰沙場的豐富經驗殺出血路,交給台灣讀者一部傳世的武學祕笈。就算不寫劇本,也能從中讀出江湖一點訣,此後觀影再也不怕只是看熱鬧的外行人了。
美劇迷在閱讀本書時,腦海中一定會響起滿滿的尖叫聲。那些經典影集的創作者,一位接一位現身說法,分享創作過程的祕訣和心情。這也是本書不同於其他寫作書之處,它教導的不只是技法,更是創作現實的苦樂和算計。多數人大概都不會從事劇本寫作,但對每位熱愛戲劇的觀影者,本書提供了看門道的進階指南。【內容簡介➤】
●基姆
Kim
吉卜林(Rudyard Kipling)著,廖綉玉譯,聯經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獨
吉卜林的《基姆》是他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但人們最有印象的還是《叢林故事集》那充滿奇想的世界。《基姆》在台灣上個可買到的譯本,已經要一路追索上世紀末的遠景版。本書可以是一則男孩成長的冒險之旅,是對印度風土人情的觀察,或者是19、20世紀之交,殖民主義的價值和夢想的體現。或許,比起這本書譯本的重新問世,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出版社新譯這殖民文學三部曲剎費苦心,但多數讀者可能更需要一篇導讀作為轉介。
今日讀《基姆》特別醒世:像主角這樣的文化混血兒滿街都是,殖民不殖民早已不是重點,但自我認同和心靈上的追尋,卻是永不過時的課題。出版這樣的經典新譯,有魄力又有功德。
《吉姆》確實是經典,但也是高度爭議的經典,在台灣成書而無未加以適當導讀,略有損經典傳譯的知識與論辨意義。【內容簡介➤】
●詭圖:地圖歷史上最偉大的神話、謊言和謬誤
The Phantom Atlas: The Greatest Myths, Lies and Blunders on Maps
愛德華.布魯克希欽(Edward Brooke-Hitching)著,周翰廷譯,奇幻基地,699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樂 獨
如同電玩《世紀帝國》系列,在很漫長的歲月中,世界充滿人煙未至的黑暗,是人類對世界地理在認知上的極限。本書的每幅地圖,記錄著人們在面對全然未知或一知半解的世界時,試圖以想像力填補的嘗試。這些地形和生物圖像所記錄的,不是現實的風土,而是人們心靈的景象。
《詭圖》搜羅各種古地圖上的謎之境地,單是翻閱就讓人浮想聯翩,彷彿乘著太空船來考察地殼的演變。作者對今天的地理知識倒是很有信心,斷言了不少「謊言和謬誤」,反而沒給想像留下更多的空間,《詭圖》也就不那麼詭了。
這本兼容並蓄、軟硬通吃的精彩作品,不管是何種專業的內行人皆可讀出論述,即使絲毫不懂門道的外行人亦能獲得閱讀樂趣。孩童大可以埋首徜徉奇想的冒險世界,成人亦能藉此理解真實世界如何構成的內裡乾坤。幻想與科學,今天你想選哪一道?【內容簡介➤】
●昆蟲誌:人類學家觀看蟲蟲的26種方式
Insectopedia
修.萊佛士(Hugh Raffles)著,陳榮彬譯,左岸文化,6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原來不只是昆蟲學家會看蟲,人類學家也會看!前所未聞的著眼點,令人大吃一驚又回味無窮,一本絕不限於昆蟲控的妙書。
這本昆蟲人類學有卡夫卡的幽默,不過氣質上更科學,更樂觀,更生保,更蟲眼看人壞。關心完兩隻腳和四隻腳的動物之後,也該來關心一下這些六隻腳的美麗生靈,順便向牠們討教。
經由對昆蟲的書寫,延伸到無數有趣的文化議題,橫跨了世界不同的角落。經由淺顯易讀、充滿趣味的文字,以及精巧的主題設定,使人們發現昆蟲這看似渺小、微不足道的生物,無論在自然或文化的層次,都和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觀看牠們,其實是在觀看我們自己。【內容簡介➤】
●陪你讀下去:監獄裡的閱讀課,開啟了探求公義的文學之旅
郭怡慧(Michelle Kuo)著,徐麗松譯,網路與書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益
台裔老師教導非裔學生讀寫技能,即便後者進了監獄,依然不離不棄。郭怡慧以毫無保留的坦誠,道盡美國弱勢族群的認同焦慮,也把這段愛的教育裱褙成相濡以沫的寓言。
本書的故事或許有些刻板,不論是美國的種族關係、貧民區的惡劣生活,乃至書寫所帶來治療效果,在不同的媒介上都看過類似的故事,本書也沒有什麼意料之外的發展。然而作者的身分特殊,做為台灣移民的第二代,以外來者的特殊身分,重新帶領人們去理解那些一直懸而未決的難題。也許我們不該追問故事為什麼雷同,而該問為什麼同樣的故事仍反覆上演。
不遺忘監獄,永遠意謂著不遺忘社會。本書無論對關心或從未接觸此議題的讀者而言,都具有打開新窗的意義。【內容簡介➤】
●五柳待訪錄:陶淵明別傳
林秀赫著,聯合文學,34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獨
將陶淵明的一生改寫為歷史小說,以虛構和想像還原千百年前的世界,重構陶淵明與當時12位人物的萍水往來,心懷社稷又看淡世情。作者下筆有憑有據,娓娓道來有如清談,每回以近似《世說新語》般充滿機鋒的對話,舖陳出陶淵明各種不同的面目,這是一條獨特的歷史小說寫脈。
陶淵明與他的〈桃花源記〉,具有高度的象徵與符號性,往往也成為某種集體無意識。《五柳待訪錄》重寫這段歷史但並不強化特殊立場,選材有其獨到,也可視為「話題人物」寫作的一種嘗試。
本書談的不只是陶淵明個人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該如何以忘懷得失的瀟灑姿態,去看待起落更迭的人生。【內容簡介➤】
●憂鬱的演化:人類情緒本能如何走向現代失能病症
The Depths: The Evolutionary of Origins of the Depression Epdemic
強納森・羅騰伯格(Jonathan Rottenberg)著,向淑容譯,左岸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益
憂鬱是生命衝動的自然制衡,太over了才會成為症,化解之道,就在於改寫大腦中的致鬱迴路。身為過來人,羅騰伯格深知轉換並不容易,因此這本書也更像是寫給患者和家屬的心路手冊,非常理解,非常陪伴。
全書以去污名化的角度,引導讀者去理解何謂憂鬱,及它對人類心理所能帶來的影響。憂鬱並不是缺陷,憂鬱症也並非異常,憂鬱有正向的功能,憂鬱症也以深淺不一的型態存在每個人心中。本書提供的也許不是解答,而是對我們心理世界進一步的了解。無論親歷或是聽聞,不管正身陷其中或已經走出,都能從書中得到啟發。
全書抑揚頓挫,有如讓人舒開心房的慢板樂章,對憂鬱概念灌注了耐心。這樣的細緻感,既是思考性,也是感情性的。這個我們經常匱乏的特質,或許正是傾聽憂鬱最需要的智慧。【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專訪》從驅魔到榮格比較心靈解剖學:訪《附身》作者奎格.史帝芬森
Q:在什麼契機下,發現附身現象是榮格學說的重心之一?
「附身」這個詞,在《榮格全集》中像是背景音樂一樣,將他的作品連貫在一起,就像是他學說的中心思想。像「情結」或「慾力」這些概念,榮格可能使用了一陣子,但在他學術生涯的後期就不再使用。但「附身」這個概念,在他醫學院的論文中出現,也在他最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出現。《附身》這本書第四章中,我追蹤了在《榮格全集》中「附身」一詞出現的部分,也提出一個問題:為何當榮格描述心靈的二元性現象時,這個詞這麼好用?
Q: 如何理解「附身」這個概念?
大家馬上就可以反應過來,被焦慮或憂鬱情緒綑綁的那種狀態。榮格說我們天生有能力將我們所受的苦難角色化,而此角色化的過程提供了跟苦難對話的機會,矛盾地不將苦難認為是我們自己本身,但同時又承認自己擁有這份苦難。
要真正瞭解榮格的附身(possession)概念,就必須了解這個詞的詞源涵義:「能夠坐下」。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能夠穩坐在自己所擁有的這張椅子上嗎?」當我們被一種情結或原型附身之時,是沒辦法穩坐在名為「自我」(Self)的椅子上的。這張椅子被粗暴地占領了,坐在椅子上的不是我們自己。榮格的理論談到了這個問題,要如何整合這個粗暴地對待我們的「他異性」。
榮格提出了一個比「自我」(Ego)更廣闊、更具包容性的概念;自我也只是情結的一種,會占據名為「自我」的這張椅子。
Q: 如果要能夠從榮格分析心理學來闡述現象,需要具備怎樣的知識?例如:人類學、藝術史或其他?
從歷史上看來,1909年在克拉克大學舉行的會議中,榮格和佛洛伊德都使用人類學試圖證明心理分析是一門科學,也就是說,心理分析是有普遍性、有共同原則的。在那場會議中,法蘭茲.鮑亞士表示,當心理分析挪用了人類學研究的結果為他用時,並沒有尊重每個獨立文化的獨特性。所以我們要小心,榮格在使用人類學研究結果時,為了證明心理分析是一門科學,有將其簡化、一般化的傾向。
但在現代,至少在北美洲的大學校園裡,大家都對跨學科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這個氣氛很令人興奮。我在紐約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勞工教育中心的跨學科研究系裡教一門課,課程內容中我們正在讀榮格的一篇論文〈夢的象徵與煉金術的關係〉(Individual Dream Symbolism in Relation to Alchemy),碩士生們正在評估這篇論文能不能有效地作為跨學科文本來運用。學生們很興奮的發現,榮格直覺觸及範圍很廣,他在分析量子物理學家沃夫岡.包立(Wolfgang Pauli)一系列的夢時,嘗試用神話、藝術史、人類學及宗教等等領域知識來擴大夢境。
Q:為什麼想寫《附身》這本書?是否曾有過符合附身概念的個人親身經驗?不曉得你看過電影《大法師》嗎?電影中的附身場景,在學習榮格分析心理學後,理解與詮釋與未學習前有何不同嗎?
《大法師》這樣的電影,剛發行的時候令人感覺非常聳動,畫面很駭人。但我猜現在看起來應該有點老套。不過這部電影的背景符合用電影談附身的豐富歷史,這個歷史可以回溯到波蘭導演麥可.瓦宣斯基(Michal Waszynski)在1937年將意第緒經典劇作拍成電影的作品《惡靈》(The Dybbuk)。這整個用電影講附身的循環在2015年又回到了波蘭,波蘭導演馬爾辛.羅納(Marcin Wrona)的作品《惡魔》(Demon)當中,又重說了一次這個意第緒故事,場景則是設在二戰後、猶太人大屠殺過後的時空。
如果在台灣有電影藝術機構能讓我教一學期的附身歷史電影專題課,我很樂意分享知識。我會利用榮格的心理分析理論作為概念框架,以這個框架去統計,能分析多少部以附身為主題的電影。
Q: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困難嗎?或者在寫作上時,蒐集文獻與資訊時的趣事。
我在法國住了15年,住在距離盧登鎮(Loudun)40公里的地方。盧登鎮在1630年發生了一起附身事件,此事在西方宗教史上非常重要。住在那邊對於取得這方面史料很方便,像是被附身的盧登聖吳甦樂修會修女的報導、還有將烏卞.格蘭狄耶(Urbain Grandier)為巫師定罪,最後判死刑的審判紀錄等等。
現在的盧登是一個寧靜的小鎮,在法國維恩郡(la Vienne)境內,但我逐漸了解到,在1630年代的四年中,人們從歐洲各地來到這個小鎮,為了親眼目睹在教堂舞台上舉行的壯觀驅魔儀式。我現在了解到,西方心靈科學發展的方向,在這些儀式當中就可預見。傅柯是這麼說的:「新的問題意識在舞台上演出。」妥瑞、傅柯、拉岡、賽杜和榮格都對盧登的事件做出評論,而我得以如同一個歷史學家,追蹤關於附身的心理學,在過去的四百年間如何改變。住在盧登的日子給了我研究前期很多資源。
美國心理學會試圖將「附身精神官能症」(Possession Disorder)這個術語放進《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第四版中,我覺得很有趣。歷史上,西方精神醫學將「纏念」(obsession)這個具宗教意味的字眼(意思是被惡魔從體外騷擾),除去它在宗教方面具有的意涵,做為一個診斷的術語使用。1992年心理學會也想將「附身」做為診斷術語,我當時很好奇他們的理由為何。我想說的是,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沒有碰到甚麼障礙,因為「附身」這個概念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有其地位。
Q: 在出書後收到的讀者回饋裡,印象最深的一個是什麼?
我的導師瑪麗恩・伍德曼(Marion Woodman)寫信給我,跟我說她非常信任這本書呈現的內容。
倫敦大學學院人類學系的榮譽教授愛德華・席福林(Edward Schieffelin)寫信給我,說我成功的從過去人類學史料整理出當代的見解,過程當中也沒有用自己身為分析心理學家的認知將人類學研究結果矮化。他認為我有尊重人類學的專業。
約翰.卡薩維提思(John Cassavetes)的電影《首演夜》(Opening Night)(見第六章)的製片非常喜歡這本書,他送了一本給劇中女主角吉娜.羅蘭(Gena Rowlands)。
Q:你建議台灣讀者如何閱讀本書呢?
在本書前言部分,我先說明了這本書的架構,懂心理學的讀者可以直接跳到第五章開始讀,前面的章節在介紹西方宗教史、人類學、精神醫學及榮格使用的語言。在第五章當中,讀者可以直接讀到三位思想大家對附身現象的解釋:一、 榮格;二、 勒內.吉拉爾的模仿理論;三、傑克布.莫瑞諾,心理劇的創始人。讀者會發現這本書的核心在第五章。
之後在第六章中,我提供了一份病歷,不是精神分析的案例,而是電影《首演夜》中的故事:一位女子的中年危機。一位年輕蒼白的人物開始騷擾她,最後將她附身。導演賣了個關子,沒有告訴觀眾那個人到底是否存在,或只是女子的幻覺。心理學的學生可以從這裡學到很多,看看卡薩維提思是如何用尊敬的眼光呈現女主角在此困局中的掙扎。她在非常痛苦的掙扎之後才找到出口。
第一到四章可以稍後再讀,藉此加強在第五章中解釋,以及在第六章中描述的觀念。
Q:附身似乎與闇啞的靈冀求表達的強大意志有關,在榮格的心理學,人類學的民族誌,或是精神醫療的場域中,您是否曾經讀到「非人類」,例如植物,動物,河流,大海等自然眾生的靈魂透過附身而希望被聆聽的故事呢?
對榮格來說,原型就像是柏拉圖主義的原型,像靈魂的形式,是不可知的來源中的集體象徵。人類學家如布萊德.蕭爾(Bradd Shore)將其稱為「作為認知基礎的意象基模」(foundational image schemas)。你說的「靈魂渴望被聽見」,就是原型想要化身為人的動力,想要具體化,想超越「意象化的潛力」,擁有具體為人的經驗。
榮格希望找到一種模糊的語言,以描述心靈的二元性。他說,當把某種心理歷程稱為「被情結附身」,「情結」這個字眼傳達的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是一種有自主性的形象,帶著一種情調,通常是一種撕裂了心靈的創傷造成的,占據了人的意識。他也說,當用「被神靈或惡魔附身」來描述某個經驗,「神靈」一詞講的是那股無意識內容的力量,能粗暴地取代人本身的性格。榮格持續使用「附身」一詞,因為它能傳達這種經驗的兩個面向。
Q10.在社群媒體廣泛運用的時代,使用者對於讚或是期待回應的得失心越來越高,也經常受到某些操作言論而群情激憤、甚至造成非理性表達,請問作者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這是否是另一種附身?
設計社群媒體的軟體開發商刻意地讓人對他們的服務產生依賴,甚至上癮。看看亞當.奧特的書《欲罷不能》就知道了。
榮格可能會這樣解釋這種成癮現象──一種鼓勵用人格面具來進行自我認同的現象,一種對人格面具的著魔,對別人怎麼看自己過度執著。用面具人格來進行自我認同是非常受限的,從心理學角度上來看非常狹隘,讓人格的豐富性變得枯竭。但如果我們遇到了障礙,發現人格面具和我們的性格不是同義詞,就有機會獲得心理方面的新的洞見。
當我們碰到這樣的阻礙,比較沒有開發、但卻比較豐富的人格層面可能會顯現,但這個層面的衝動、形象和感受都可能比較原始。是的,自我可能會覺得受到迫害,而被這些具自主性的、無意識的情結所占領。榮格將這種附身稱為被阿尼瑪或阿尼姆斯附身,或被生命的原型附身,這感受非常可怕,但如果撐過來了,就能夠使我們更有生命力。
史派克・瓊斯的電影《雲端情人》(Her)中,主角被阿尼瑪附身,戲中的阿尼瑪以不具形體的電腦女性語音呈現,而飾演主角的瓦昆.費尼克斯(Joaquin Phoenix)深深地迷戀上她。在電影的尾聲,主角必須重新找到坐上自己那張椅子的方法,也必須學習如何坐在另一位擁有自我的人類艾美.亞當斯(Amy Adams)身旁,還有如何活在當下、做好準備、向人生敞開。●
附身:榮格的比較心靈解剖學
Possession: Jung’s Comparative Anatomy of the Psyche, 2nd Edition
作者:奎格.史蒂芬森(Craig E. Stephenson)
譯者:吳菲菲
出版:心靈工坊
定價:5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奎格.史蒂芬森
1955年出生,加拿大籍榮格派心理分析師與治療師。畢業於瑞士的蘇黎世榮格學院、楚米孔(Zumikon)心理劇學院,以及英國艾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精神分析研究中心。自2001年開始執業,並於2006年開始從事心理劇的治療方法。
另著有《被遺忘的愛神:神話、藝術、心理分析中的安特洛斯》(心靈工坊出版),以及《心理學與視覺藝術:榮格針對涅爾瓦《奧雷莉亞》的講義筆記》(On Psychological and Visionary Art: Notes from C. G. Jung's Lecture on Gérard de Nerval's "Aurélia", 2015)等作品。
譯者簡介:吳菲菲
國立臺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美國印地安納大學布盧明屯校區英美文學博士班課程修畢,主修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及後現代文學理論。曾任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文學組專任教師,現居加拿大。譯有《與狼同奔的女人》、《開放對話.期待對話:尊重他者當下的他異性》、《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靈性之旅:追尋失落的靈魂》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