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不單是一人的寫真,而是更大的時代:跟黃春明、張大春讀桑貝
小說家張大春(左)與小說家黃春明(右)(新經典文化提供)
小說家張大春(左)與小說家黃春明(右)(新經典文化提供)

2017年4月,由新經典文化出版的桑貝訪談自傳《童年》,首度披露童年際遇,許多書迷這才知道感受到其作品調性與其經歷的巨大反差。出版之際,華山文創園區也舉辦了「走進/近童年」桑貝展,讓讀者用體驗的方式感受閱讀桑貝創作的魅力。開展日,小說家黃春明也出席與現場孩子們一起感受互動裝置的樂趣。

今年,新經典推出桑貝於1962年出版的第一本個人作品集《簡單,不簡單》。當年30歲的他好不容易幫尼古拉畫插畫,有了穩定收入跟名氣,但他卻堅持要出個人作品集,這本書標誌著他對繪畫並不從屬於文字的信念,從此他走上一條罕見的路,如今85歲的他成功地用作品改變人們對插畫不是主角的看法。

shou_dao_feng_li_su_de_sang_bei_.jpg

桑貝收到來自台灣出版社所贈的鳳梨酥,笑得十分開心。點選照片可觀看親訪桑貝的文章。

很多人認識桑貝是從《淘氣的尼古拉》開始,但其實從他十幾歲開始作畫,最精彩的作品其實是幽默畫,以單幅或連續的畫面,講述他觀察到的人生樣態,雖有些搭配文字,但大部分是直接用圖畫說故事。

同時,他也會在同一個畫面裡,放進看來像是矛盾或對立的元素,比如說大人跟小孩、成功跟滑鐵盧,在這個矛盾元素並置的畫面裡,令讀者看到了奔放而豐富的世界,幽默,富啟示,並貼近真實的人生。

《簡單,不簡單》1962年第一次在法國出版,當時封面是黑白的。43年後,法國出版社重新幫這本書換上彩色的衣服,2018年的繁體中文本,也依照法國新版來設計封面。

4月初的午後,為展現桑貝畫作的故事力,出版社再度邀請愛畫畫,永遠童心未泯的小說家黃春明,與讀者分享閱讀桑貝的感受。這場活動由高中時期讀了黃春明的短篇小說,在早期創作經常師法黃春明的小說家張大春主持。除了替桑貝說故事,這也是兩位跨世代小說家的首度同台對談。以下為對談菁華。

img_6007.jpg
(新經典文化提供)

▇頑皮的童年

張大春:今天我的身分是主持人,我能主持甚麼呢?新經典剛剛出版的新書也是舊書、不知道怎麼論輩分的書。在《簡單,不簡單》這本書裡,我看到很特殊的風格、趣味、價值觀,放到更大的「創作」框架裡,而且這個「創作」還是帶有非常矛盾、複雜性格的創作,來跟黃春明老師的作品、人一起介紹給大家。

我眼中所看到的春明老師,有一些部分在媒體、法庭、課本中看不到,今天我會在他講話有逗點的時候適時提問。每當他自由發揮,尤其是在面對另外一位創作者,比他大兩歲的法國插畫家桑貝時,他會有更多關於創作的奧秘,源源不斷從他生活經驗、回憶、臨場發揮的神采中展現出來。的確,所有調皮的人都會人來瘋,看到人一多就興奮,看到知道他的人更興奮,我相信今天來的都是知音。

zhang_da_chun_lao_shi_pian_duan_tu_pian_.jpg
翻攝自網路(新經典文化提供)

我手上擁有一張桑貝的畫,那是大概三十多年以前,台灣一位插畫家老瓊送給我的。那張畫畫的是一個交響樂團的指揮,他伸展右手,指向首席小提琴手,首席小提琴手也伸出右手指向四席,四席指向三席……每個人都把他應有的掌聲讓給比他次要的人。到最後,遠遠在樂團的最後一排,畫面的最高處,有一個打三角鐵的人微笑著接受了全場的掌聲,向大家致謝。我就是那個敲三角鐵的,相信大家這時候會給我一點掌聲。

我想請黃春明老師針對他的童年,來跟我們說一點故事。曾經被幾個學校開除或退學,念了四個學校才勉強畢業,讓春明老師來說說他調皮的童年。

黃春明:談到小時候的調皮,我跟桑貝有一些類似。我四年級的時候有個同學很頑皮,我們到學校上課要穿過一間媽祖廟,羅東的媽祖廟很大,裡面有一個鐘、一個鼓,特別的日子才能夠敲,「咚—咚—咚—咚—哐!」這樣的節奏,跟街上的遊行不一樣,比較嚴肅一點。那個頑皮的同學說:「黃春明,你敢不敢敲鐘或打鼓?」我馬上回答說:「我來打鼓。」一邊說一邊拿起鼓棒就「咚咚咚咚」地敲,街上的老百姓以為今天是什麼大日子,都跑來看,我同學看情況不妙先跑了,我也想溜,但必須先從凳子上一步一步下來,於是就被抓到了,被罰跪。

那時候我媽媽已經不在了,跟著奶奶生活,底下還有弟弟妹妹,身為哥哥的我要做榜樣,所以奶奶對我特別嚴,當場就拿起竹掃把要打我,跟桑貝的媽媽一樣。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鐘鼓只有初一十五才能敲,平常日這麼一敲,天上的天兵天將以為凡間出事情,都下凡了,所以大家都忙著燒香拜拜。

▇沒有「我要說服你」的意味

張大春:在桑貝的漫畫中,有些特質我想把它勾連起來,跟春明老師的作品一起來談。我先介紹兩幅畫,一幅是一個小孩從遠處房間走出來,手扶著牆好像剛剛在學走路,客廳裡一對夫妻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神情專注。底下有句對白,小孩說:「我在走路。」可是客廳裡的大人沒有注意。這幅畫被轉載到美國許多重大媒體,包括《紐約客》,很多人說這幅畫是桑貝在宣傳大人對待孩子太冷漠,這讓桑貝覺得很糟,他認為有宣教意味的作品不是成功的作品。

ob_5.jpg
取自《童年》內頁,新經典文化提供

第二張還是小孩學走路的故事,但這次是一個孩子正滾下樓梯,樓下書房門口一位手拿報紙的中年爸爸,卻朝著書房裡面的人說:「他(小孩)在走路!」桑貝為什麼用第二張畫來補充第一張畫?他把第一張圖的諷刺放進第二個層次的理解,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諷刺、幽默,這兩張的差異,就像我過去曾寫過一篇文章講王禎和和黃春明的差異。

春明老師的作品常常對社會現實帶著一些嘲弄,這些嘲弄有時候被視為對一些社會衝突的表達方式,但還帶有同情、理解、強大的溫暖,我們從《魚》這篇小說可以看到。我看到從樓上摔下來的小孩,就想起騎著腳踏車回家,大聲嘶吼說他有買魚回來的那個小孩。在桑貝的畫作中,並不是沒有衝突、沒有殘忍、沒有激烈,那些都有,但沒有宣傳的意味,沒有「我要說服你」的意味,這跟春明老師的諷刺一樣,也是他們兩個高人一等的地方。

在剛剛提到創作的經驗中,包含調皮、撒謊、搗蛋這些經驗,桑貝幾次被問到童年寂寞、悲慘嗎?不舒服嗎?他承認他的童年很窮困,可是他的童年裡面有很多動詞,現在的小孩只有「買」,可是以前的小孩會「做」,這跟從事創作、抽象的基礎是有關的。

tong_nian_4.jpg
取自《童年》內頁,新經典文化提供

黃春明:生活窮困的時候,小孩子的腦子裡會充滿幻想、充滿對現實的不滿足,想要避開、想要走自己的路,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我從小就頑皮,以前沒有錢看電影,就常常偷溜進電影院看最後五分鐘的結尾。電影的開頭、結尾最關鍵,我那時候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寫小說,但我小說的結尾寫得滿有味道,跟那時候偷看電影有絕對的關係。

我們都是從那麼驚險的地方走過來

張大春: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小說是《甘庚伯的黃昏》,這裡面的諷刺還可以讓人感受到一種溫暖,但的確是殘忍的。我在桑貝的漫畫裡也看到同樣的東西,春明老師一定也有很深刻的體會。有一張畫是一群消防隊員在著火的大樓下方拉了氣墊,小孩陸陸續續跳下來(好奇怪沒有大人),小孩跳下來就安全了,但看畫的人會發現小孩獲得安全後沒有回家,反而繼續跑回火場,想再跳一次氣墊。另外一幅是,外面下著大雨,整棟大樓從窗戶望進去,每一戶的大人要嘛百無聊賴,要嘛愁悶不已,什麼都不能做,但誰說什麼都不能做呢?屋頂上有一群小孩在大雨中瘋狂跳舞,看起來雨是最佳的伴奏。桑貝給我們某些暗示,就單一幅漫畫來看,會覺得有趣、大膽,更多的時候他提醒我們,要拉開更大的視野,去看箇中的呼應或對照。

tong_nian_1-horz.jpg
取自《簡單,不簡單》內頁,新經典文化提供

還有一張圖,一位交通警察看起來不知所措,在他十字路口的崗哨下面,有幾百輛車,但卻不是他可以指揮的交通。一輛運送玩具的卡車,大概是出了車禍,卡車上掉下來幾百輛玩具小汽車,整條馬路都是,警察在那邊束手無策。可是束手無策的只有那位警察嗎?我想桑貝想畫的是他塞在車陣裡的經驗,他用一個看起來像是真實存在的背景,來凸顯手足無措的警察與塞在車陣裡的人們。

jian_dan_bu_jian_dan_1.jpg
取自《簡單,不簡單》內頁,新經典文化提供

作品已經不是現實、現實的諷刺,而是透過強大的對比來描述人們遇到的處境,這是具有象徵意義的。我們去看《莎喲那啦再見》、《小琪的那一頂帽子》、《蘋果的滋味》,都不是單一個人的寫真,而是跟一個時代、某一階層的巨大格局,產生相互對應的張力。

黃春明:時代一直變,家庭的結構已經散開了,農業社會裡,家族起碼三代、社區會互相幫助。桑貝畫裡都市中的公寓,法國很多年前很多的地方都跟我們一樣。看到畫中的汽車,我們以前也是這樣子。以前羅東到台北,坐車要四小時,火車班次少、要用擠的,有時候窗戶打開就先把兩、三歲小孩放進去,但大人自己排不到,等排到的時候車子已經開走了,就是這樣的情形。現在每一家都是差不多的電視機、看差不多的電視台,生活已經均值化了。我們是從那麼驚險的地方走過來,雖然貧困,回憶起來大部分還是快樂。人如果對出生地沒有認同,在成長的過程中性格就比較容易扭曲。貧窮時代犯罪率非常低,今天的生活比以前豐富太多,犯罪率卻高。以前的家庭、互助觀念,現在也不再了。現在是貨幣時代,差一塊錢都不行。

img_6032.jpg
(新經典文化提供)

漫畫看來簡單,背後意義卻不簡單

張大春:桑貝的畫裡常常有一個大環境,是相對應於微小、他想刻畫的那一點。從題材描寫物的選擇,可以清楚看到桑貝不斷運用這種張力,而且不用單一價值觀去描述或抨擊。春明老師的作品也是一樣,從他剛剛講到大汗淋漓的激動可以看出,他要告訴我們,失去的並非一個家庭的某個人、某段歲月,而是整體的,好比牛頭要拉緊,不要干擾別人這樣的人際分寸,但也不只是守分際這樣的價值觀而已。如果你手裡拿著桑貝的作品,要想起一位台灣作家,應該就是黃春明,他帶給我們諸多可能已經被遺忘的細節,那些細節是我們已然錯過的,大時代教給我們的事。

張大春:現在看看春明老師的撕畫。老人走了一段很長的路,疲憊地問「時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可走?「時間」告訴他,還有多少時間不重要,你還能做什麼事才重要。我要問春明老師,如果「時間」的答覆是如此,您還要做什麼事?

huang_chun_ming_lao_shi_pian_duan_tu_pian_.jpg
 黃春明提供

黃春明:這張畫是三年前我淋巴癌時候的作品。我寫過一篇像散文也像小說的作品《沒有時刻的月臺》,我自己現在也是站在沒有時刻的月臺,車子來了我就得上去了。我就在想我現在在等什麼呢?我決定寫,像剛剛講的笑話我都會寫下來,當時我擬了個題目叫做「病中作樂、死不閉嘴」。

我覺得桑貝的漫畫最容易看,很簡單但其實不簡單。我舉一個例子。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西班牙皇宮裡辦了一場盛宴來慶祝,當主持人介紹哥倫布多麼了不起、沒有人這樣做的時候,沒有人熱烈鼓掌、只是形式上的鼓掌。現場有一個人說,這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船向西方一直開,當然就會遇到美洲,這有什麼困難。那時候,每個人面前有一顆水煮蛋,哥倫布就拿著這顆蛋對大家說,「各位,你們會不會把這顆蛋豎立在桌子上呢?」大家都說那是不可能的。這時哥倫布就輕輕敲裂一端的蛋殼,讓它立起來,然後站起來説,這也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漫畫看起來很簡單,但背後的內容意義不簡單。大家都不知道哥倫布要去到那邊是多辛苦的事。

▇冷的後面,有溫暖的濃情

張大春:大概在2014年的時候,當時壹電視還存在,老闆黎智英先生找我去參與,我一向不喜歡跟朋友合夥,但心想他要投資,那來做一齣有點意思的連續劇,我監製了一部劇叫《小站》,裡面需要一位角色,一位很會做菜、且很能說的老師傅。黃春明老師有生以來成為我這部劇不可或缺的男二。我現在要用一分鐘的時間來分享,他跟我說的一個做菜的故事。

你知道「蛤仔」要怎麼煮,湯才好喝嗎?要用冷水慢慢倒進去,用小火慢慢燒到一定的溫度的時候,蛤仔很爽,賀爾蒙都被喚醒,想要交配,這樣煮出來的湯最好喝。我就把這個放進劇本裡。後來我就讓這件事變成一個慣例,只要春明老師要教男主角做料理時,我就讓他講一個故事。編劇說他最喜歡編春明老師的部分,因為不必寫。春明老師的文學成就之所以不是文青款,因為他是在生活裡尋找。蛤仔怎麼會告訴他賀爾蒙怎麼樣呢,他一定是想像出來的。

我更想知道的是,在我沒有講到的內容上,怎麼把生活跟文本連結起來,就好像桑貝一樣,他如何把生活與筆觸連結在一起?在我看,桑貝是用一個很大的環境,比如說很高大的樹,可是有些小樹枝,有一位小男孩坐在上面,讓人感覺到好像他已經征服樹頂,事實上他在很低的位子。我想問春明老師,怎麼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小的體會,塞回文本裡面?

黃春明:我覺得閱讀滿重要的,白色恐怖啟發了我閱讀。在我羅東中學被退學、離家出走半年去修理電風扇,民國四十二年居然被我考上師範(那時候人人都想考)。

我很喜歡問老師問題,老師答不出來,把我趕出教室,我就跑去圖書館。我在圖書館架子上看到一綑一綑報紙,拿下來一看,上面寫著「禁書」,這下開心了,沒有那兩個字我還不一定會看,一寫著「禁書」就通通都看,連政治概論也看,還有科普。有時候「說話」也是漫畫,也可以改為「漫話」。

張大春:很多時候我們在理解創作時,不論是繪畫、小說、詩歌,都希望得到精髓、宗旨,認為最有效率的描述,才會有所收穫。但我每一次跟春明老師見面,最多的就是聽他講一些「廢話」,往往是冷冷的、有距離的去面對人事,裡面又充滿溫暖。

jian_dan_bu_jian_dan_2.jpg
取自《簡單,不簡單》內頁,新經典文化提供

最後我想說說在1962年首次在法國出版的《簡單,不簡單》,這本書的封面是兩塊農田,而且遠遠看好像沒什麼說明,但書中有另外一張相似的黑白版,在這裡會發現,原來右邊這塊田有兩三個人好像生氣地在說話,左邊有個人生氣地看著他的田。再仔細往下看,會發覺看似均等的兩塊田地,有一小塊凸出來了,加上一句旁白:「你們的官司打得怎麼樣了?」原來這兩家農友正在打官司。

我感覺這世界上任何地方有紛爭、有距離、有衝突、有不可調解的價值觀時,一個創作者所該保持的最好距離是:冷的距離;而這「冷」的後面,會有溫暖的濃情。

我跟春明老師認識到現在,從來沒有省籍、出生背景,或觀念的隔閡,感覺就像來自同一個地方,這種感受遠大過做為同行的傳承。他是我的前輩作家,我從高中看他的作品就有許多觸動、啟發。這就好像是,我們看到根本不認識的桑貝,感覺卻多麼熟悉。

tong_nian_3.jpg
取自《童年》內頁,新經典文化提供

簡單.png簡單,不簡單
Rien n’est simple
作者:尚-雅克・桑貝(Jean-Jacques Sempé)
譯者:尉遲秀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9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尚-雅克‧桑貝(Jean-Jacques Sempé)
生於1932年波爾多市。自1960年代展開創作生涯,至今出版超過40部作品集。其中包括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如尼古拉(Le Petit Nicolas,勒內‧戈西尼〔René Goscinny〕合著)、馬塞林(Marcellin Caillou)、哈伍勒(Raoul Taburin)。他的創作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優雅的幽默中帶點隱喻及高明的諷刺,利用令人會心一笑的反諷,表現人性的缺點與瑕疵。目前與知名雜誌《快訊周刊》(L’express)、《電視全覽》(Télérama)、《紐約客》(New Yorker)固定合作插畫。曾於紐約、倫敦、慕尼黑、薩爾斯堡成功舉辦個展,作品已售出德國、英國、美國、義大利、中國、韓國與俄羅斯等多國版權,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知名漫畫/插畫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101 從日常邁入祕境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台灣民俗學的建構:行為傳承、信仰傳承、文化資產

林承緯著,玉山社,498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獨     
日本的漫畫、小說等文本經常出現「民俗學家」,侃侃而談自身的民俗文化、民間信仰,台灣則仍停留在相當基礎的提問:民俗學是什麼?台灣有民俗學嗎?從本書開始,總算出現一個強而有力的「建構台灣民俗學」揭櫫宣稱。任何關切並思考台灣如何成為現代民族獨立國家的讀者,這本書再硬,都應該啃下去。
乍看枯燥的學術文字下,藏著無數有趣的線索,牽動著台灣民俗實務或理論上的前世今生,尤其是日本治下的民間習俗,即使經歷政權更迭,強勁的生命力仍持續不綴。第三部分關於民俗學本體與願景的討論,恰巧補足了人們對文創產業欠缺深度的屢屢感嘆。文化的底蘊終究還是得回歸對過去的尊重,無法速成。
本書的論文形式,閱讀黏性不高,然而重點是作者把不同時期的民俗研究一一顯影出來,勾勒出一道本土民俗學的形成系譜,成績實在不容忽視,很值得有心人一探究竟。 【內容簡介

好人宋沒用

任曉雯,東美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聲腔不慍不火,語調雲淡風輕,悠悠慢慢地說完女子宋沒用一生故事,從1920年到1990年,輕輕巧巧便構築一個中國大時代,足見作者文字功力深厚精練。本書極好的不只是文字,還在引人入勝的故事。其中夾藏的並不只是人物,還有其所處城市的物質文化。這是宋沒用的個人史,也是一個城市的小敘事生活史。
這部大河小說強在雄心和氣勢,以一名女子的一生貫串中國的現代史,讓人想起峰值期滔滔不絕的莫言。
將個人小歷史和時代大歷史結合,這樣的小說套路十分常見,能否別開生面,考驗作者的功力。本書沒有立異鳴高的花招,以角色塑造的基本功,打造出平凡女子有血有肉的生平,進而以「沒用」隱喻「平凡」的意象,挑戰著大歷史敘述慣有看上不看下的盲點。由小見大,由大而深,足以令近年開始專注日常生活史的史家們汗顏。 【內容簡介

日本街角圖鑑:交通錐、人孔蓋、轉角鏡,35種人造小物× 900張實景圖片,最全面的日本街頭小物設計大全

街角図鑑
三土辰郎著,涂紋凰譯,采實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實   樂   獨  
一翻開就會拍案大呼:「這是什麼有病的書!」(嘴角上揚+稱讚語氣)
奔忙於工作、學業、生活,有多少人會留意街頭巷尾的「街角小物」?本書煞有其事介紹起交通錐的底座是一層或者兩層,頂端是平口或者有小小突起物,叫人失笑到眼角擠出淚水。而全書拈來的不只是交通錐、人孔蓋、轉角鏡這類常見小物,各式各樣如遮雨棚、擋土牆、人造樹木等,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看不到的。
滿滿的惡趣味隨著書頁襲來,仔細想想生活本來如是,哪有什麼處處美好風景或充滿心靈雞湯的漫遊巧遇,真正的設計也不應只是貼滿Good Design的造作姿態,回歸實用,街角那些具體存在的細節才是值得挖掘品味的設計風景。本書不是雜學的體現,是向日常的致意。
這本書讓人見識到街角宅的博大精深:街頭巷尾那些不起眼的物件不僅大有來頭,還有各式各樣的形制和講究。雖然全書編排像老古板的集郵冊,不過你又會感覺到那股井然背後的強大意志,令人肅然想起驚天地、泣鬼神的《天工開物》。 【內容簡介

家有彩虹男孩

Raising My Rainbow: Adventures in Raising a Fabulous- Gender Creative Son
洛莉.杜隆(Lori Duron)著,洪慈敏譯,台灣商務,34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如何教養一個喜歡芭比的粉紅男孩?這位媽媽的了不起就在於既擔心兒子被歧視被霸凌,又擔心兒子找不到閨蜜。神經兮兮父母心,這份有笑有淚的育兒紀錄來得正是時候,特別推薦給徬徨無助的二元性別論者。
不同於常見的育兒書,本書最吸引人的,並非提供斬釘截鐵的答案或步驟,而是分享著過程中不斷浮現的迷惘和猶豫。關於育兒,沒有任何人有標準答案,尤其在「性別不一致」這樣的議題上,或許唯一正確的就是承認自己所知有限,以開放的態度,以愛為出發,不斷摸索合適的方向。
性別少數群體(LGBT)彩虹議題當道,即使堪稱是亞洲最為性別平等國家的台灣也仍然爭議不斷。說到底,是「恐懼」作祟。然而,不再陽剛的男性,不再陰柔的女性,不再只是男生愛女生的世界,有什麼可恐懼的?這是因為長期以來主流文化模版只提供了有限的框架,超出框架的事物便令恐懼滋生。恐懼在前,使人忽略許多重要的事情,比如男性陰柔、女性陽剛原是存在於世的性別氣質,接受這樣的事實,有助於讓所有性別都活得更自在、活得更像個人。為了減少因誤解而生的恐懼,我們才需要更多的真實故事,更多的人生腳本。也是因此,我們需要《家有彩虹男孩》。 【內容簡介

最後的祕境東京藝大:天才們的渾沌日常

最後の祕境東京藝大:天才たちのカオスな日常
二宮敦人著,陳妍雯譯,悅知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書名一讀就有幾分獵奇的趣味,翻開內文更見一個個怪咖天才連番上陣,簡直就是怪人群像劇。不過,作者並不單純記述東京藝術大學這一干人等的特立獨行,關鍵之處更在描繪這群人的生存之道。無論距離「藝術」這件事情有多遙遠的讀者,都能在書中讀到擊節讚嘆的段落。
「祕境」、「天才」這些詞彙,暗示著本書具備的某種「獵奇」,書中描繪的藝大生,也大半符合我們對藝術家的古怪印象,在這層意味上,似乎竟又「反獵奇」了。或許,本書真正保留的,是那份完全投入理想的純真,是每個人青春時才會擁有的熱情,直到社會將一切抺滅。所以這樣一所學校才會是「祕境」,因為它和社會保持著距離。但「祕境」只能短暫,至少對多數人來說,終究無法是日常。
看到這些東京藝大的鬼才們,忽然覺得藝術家就是藝術宅,活在自己的次元裡,或孤高,或天真,或我執,或怪。這當然也可能是作者自己的投射,或對藝術家老婆的投射,不過那種單純去經驗和做作品的生活方式,倒是很能讓人想起大學時代的自己。 【內容簡介

謝謝妳,成為我的媽媽

Mom always love you
具鏡善(GuGyung Seon)著,馮筱芹譯,春光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插畫家具鏡善以兔子形象創作母女間的動人情感,畫風溫柔可愛,令人遺忘底下其實是單親母親如何扶育聽障女兒的艱辛故事。不要對本書懷抱「賺人熱淚」的期待,儘管它偶爾會戳到讀者的哭點。不要誤以為本書會為讀者闡述聽障兒童的升學細節,雖然它側寫了邊緣孩子的艱難處境。這是一部相當平實的自傳式作品,適合慢慢閱讀,細細咀嚼其中的親情之愛。
看似簡單樸實的畫風和劇情,卻能讓人情緒湧現,原因或許在於「真誠」二字——被超越肉體缺憾,依舊完滿的愛深深動容。被這個故事感動的讀者,可到「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網頁逛逛,親子之間的感情不能取代,但仍需要來自社會更多的支持。
如果這不是作者的親身經歷,這本小書很可能就淪為某種溫情主義的繪本。但它偏偏就是真人真事,作者就剛好這麼纖細善感,連畫風都卑微得令人心疼……你看了會哭,不是催出來的淚,是對親情最深的共鳴。 【內容簡介

異地吾鄉︰猶太人與中國

Israel and China: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Silicon Wadi
馬克.奧尼爾(Mark O′Neill)著,程翰譯,香港三聯,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世人多知悉猶太人在納粹德國時期的悲慘遭遇,知悉猶太人永恆流離的哀傷命運,然而很少了解猶太人究竟離我們多麼遙遠,或者多麼接近。奧尼爾彷彿捕捉星光的人,追尋撿拾、辨識探究猶太人長途遠行的足跡,生成的《異地吾鄉︰猶太人與中國》星光熠熠,為我們標示出猶太人在亞洲的點點座標。
這也許不是最出彩、最完整的猶太在中國,不過它卻把散佈在教科書裡的片段串連起來,勾勒出一幅猶太東漂的歷時性群像。這樣的書是用來打底的、發思古幽情的。
若非作者提醒,我們不會知曉猶太人曾在熟讀的歷史裡留下那麼多身影。熟悉中國近現代史的人,可能聽過哈同及其花園,但作者挖掘出無數線索,還原了這個在東方異鄉的離散社群。尤其1949年後在兩岸間的遊走,顯示了小國在外交上的謀生之路。作者擅於通俗書寫,讓本書有些淺嚐輒止,但從知識填補的角度,這樣的點到為止或許已足夠。【內容簡介➤

Tokyo Shop 東京選

도쿄숍
李始恩、徐東凞著,蘇琬清譯,凱特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實   樂  
在網路發達、手機成為旅遊必備工具的年代,旅行書該以何種面容順應變化?可能的解答之一,或許不只是提供「訊息」,而是提供看待異地的「眼光」和「品味」。本書是可行的範例:經由如何看待東京,折射出韓國設計界的視角。選點品味一流,畫面構圖亦佳,讀者不僅藉此認識東京,亦間接了解韓國,還可以進一步思索亞洲和西方在設計世界裡的異同。
韓國設計師看東京的店,靜謐的構圖,洗練的品味,頗能呈現出東京在韓國人心目中的印象。文字或許簡淡了些,不過能蒐集到這些店家還是功力匪淺,就算不能按圖索驥走一遭,也會想在咖啡几上擺一本。
都說人人心中有座斷背山,浸淫日本文化的同道中人想必心中也都有座東京都。喜歡古著去下北澤高圓寺,喜歡溫泉去日光鬼怒川……那麼韓國設計師與收藏家推出的這本書,不是旅遊書,也是旅遊書,文字很少,圖片很多,彷彿細語說這裡的東京啊,不需要說太多話,只需要眼睛領略美學。【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狡猾笨蛋的空間永續之道:專訪《大笨蛋造反指南》松本哉

2011福島核災後,東京都一間名為「素人之亂」二手商店,串聯起了1萬5000人的反核遊行,店長松本哉,人稱為抗議天王、打游擊的造反王、窮人藝術家。時隔7年,我們在台北的讀字書店訪問他,一身簡單的素T與同色牛仔褲,鬢角多了幾許白髮。

日文中「大笨蛋」(マヌケ)一詞,源於漏拍的歌舞伎,後來就引申為笨蛋,指那些顛覆社會常規的異議分子。在新書《大笨蛋造反指南:如何建立用胡鬧反抗荒謬社會的革命基地》一書中,他用笨蛋定位自己,向全世界的同類夥伴發出游擊廣播。這本書像是一張祕密集會入場券。

想社會更好、想自由活著、不想被KPI追著跑……想著這些事情的人們,是否被當成大笨蛋了?松本哉教你如何用胡鬧讓空間永續經營。

▇認真的樣子ㄍㄧㄥ久了,會被發現是假裝吧?!

專訪當天,天氣大好。大片的玻璃把那天和煦的陽光服貼地熨在松本哉的背上,他笑著的時候,眼睛皺起來確實有些傻氣的,感覺不出一點日本人在社交場合中的拘謹。果然就是這本ㄎㄧㄤㄎㄧㄤ的書的作者啊。

在大學以前,松本哉想像過自己的人生會經過漫長的校園生活,然後參加就職活動,作安安分分的一顆小螺絲。1996年就讀法政大學法學部的他,搭上日本學生運動的末班車,頭上戴著鋼盔,在社運中衝鋒陷陣,水裡來火裡去。奮鬥了半天,世界還是沒有變好。

「可惡,實在是好想贏啊!」這樣的呢喃,在他心中不絕如縷。

但同儕中,有些人用更悠哉、更自由的方式生活。反抗時,他們手段靈活,幾近胡鬧,「但反而是這些笨蛋吸引到更多人的目光,成功地把訊息傳達出去,所以我才開始把這種笨蛋的方式,作為一種對抗的表現形式,和我自己的生存方式。」

dsc03117-bian_ji_suo_.jpg

別讓生活那麼累,失敗了也沒關係,這種自由的生活方式,和臺灣讀者所熟悉的「小確幸」,是不是有點像?

「正好相反,這些笨蛋其實都是帶著很大的目標,跟那些鬥志高昂的傳統學生運動一樣,他們認真地追求理想的生活。其實我也不能認同只關注生活中愉悅的小事,只是要我一直去衝撞,就算受到運動傷害也在所不惜,硬ㄍㄧㄥ著那一副認真的模樣,時間久了也一定會露出馬腳,被發現我在假裝。」

失敗了沒關係,反正常常失敗嘛,所以他們不怕失敗,就算像大笨蛋一樣失敗了,也只是尋常,繼續把路走下去。松本哉甚至說,有機會要為那些大笨蛋的失敗寫一本書。

▇來參加SMAP的粉絲會,才怪XDD

松本的反叛處女秀,發生在他就讀法政大學期間,這是他最為人所知的故事之一。

「學生食堂已經夠難吃了,竟然還敢漲價?超不爽的啦!」雖然不過是十塊錢,但是這口氣吞不下啊!他與朋友一共3人,恩,沒錯,3個人,於是組織了「法政大學貧窮守護會」,印了3,000張傳單,貼滿學校各處。1人代表1,000人,3人當然會有3,000張傳單,聲勢非常浩大。

在上課期間拿著大聲公四處宣傳,「但是我們只有3個人,一定會被看破手腳,所以我們3個人就每30分鐘換一次衣服到不同的地方喊口號,結果學生真的誤會這場活動有超多人參與,成功吸引了幾百個學生集結一起衝進食堂,後來就真的不漲價了。」

原來,笨蛋真的可以改變世界。松本在抗議六本木興建商業大樓的計畫,發出了豪語:「一起讓六本木陷入火海吧!」他和同夥印製了20,000張傳單,一把灑到城市人海中,果然成功讓大量群眾聚集了! 

但也吸引超多警察坐鎮,陣仗遠遠超乎想像,情勢越來越危急。他們急中生智,告訴群眾:「今天是SMAP的粉絲會,周圍的警察都是臨時演員啊,」在群眾追星的激情與警察試圖控制現場的混亂中,大夥都全身而退了。「這就是一種很『笨蛋』的方式啊。」他說。

▇守護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善用各種方法!

位在東京高圓寺的「素人之亂五號店」,是松本經營的空間,我們問他一號、二號呢?他回答:「關於這些號碼,我們其實定得滿隨便的,譬如快閃店或店址改變,號碼就會加一,或是朋友想開一個新空間,想用『素人之亂』這個名稱,他們也會把號碼加一號,現在好像已經擴充到二十三號店了,有些空間在哪裡,我也不太清楚。這個作戰策略,就像食堂大作戰一樣,會讓自己看來很龐大。」

新書《大笨蛋造反指南》中,他詳細介紹了自己的空間經營之道。看似插科打渾,高唱隨性、簡單和無厘頭的美好。但細讀可以發現,這本書不僅自成脈絡,甚至能稱上「十分紮實」。

相較於2017年,台灣引介的木下齊的《地方創生》的著作,從企業管理的方式,導入地方產業,使其自足運作,創造營收,出版後,引起許多空間經營人的討論。松本哉這本《大笨蛋造反指南》則是完全不一樣的空間討論方式。

zhu_tu_2_0.jpg

他不以利潤或收益作為首要的導向,而是通過各種社會的縫隙,使某些相異於消費社會主流的事物,得以在特定空間中永續存在,可能是人際情感、老文物、建築等等,他稱之為「有趣的事物」。

書中述及的故事,大多非常「真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理論,卻有許多有用的建議與撇步。像是空間經營的眉角太多,所以「對我們這種小人物來說,需要的就是先打馬虎眼敷衍過去,所謂『模稜兩可』的能力。」或者經營餐飲業會遇到壞鄰居,他則說:「先把那種人算成餐飲業必然的其中一部分比較好。

他也在書中分享如何快速展店的祕訣,像先在附近開一間只做售後服務的分店,零庫存,卻能自立,再來就可以慢慢獨立出去等等。當然也有一些很鬧的建議,像是遇到麻煩事的時候,就要展開「祕密大作戰之警察打來的電話不要接」。

松本哉自己經營的空間,包括活動展演空間「素人之亂十二號店」、餐飲店「蝦咪Bar」,以及青年旅舍「大笨笨收容所」,常常可見搞樂團、藝術家和其他空間的經營者出入,大家都會在這裡交換彼此情報,以及各種成敗經驗。

也總有很多是誤打誤撞,無意間來訪的客人。曾經有鄉下純樸的大學畢業生,年輕女孩到了東京,想參加就職活動,本來準備找份攝影相關的工作,當個安安穩穩的上班族。因為不小心投宿到「大笨笨收容所」,跟一大堆怪咖,像是墨西哥來的嬉皮大叔聊天,從此價值觀被大改造,笨蛋細胞覺醒,後來成為時常出入「素人之亂」的同伴。

▇找同伴的旅程

經常有不合「善良社會風俗」行為,不會讓家裡人困擾嗎?他提到,父親本來在出版社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為了一圓作家夢毅然決然辭去工作,既使讓家庭陷入經濟危機,也義無反顧。母親更妙,在某天毫無預警地就地宣告「欸我要去山裡隱居囉」,然後就一個人跑到深山,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回想起來,他們也滿笨蛋的」,松本家早就習慣了這種任性自在的生活態度,只有一件事不能妥協:「他們一直很在意的是,我做的事情會不會傷害到其他人。」

松本的書十分不好翻譯,許多內容涉及難以翻譯的在地語彙。但本書的譯筆卻是一大亮點,有許多貼近台灣的文字與搞笑的描述,像是「全世界的大笨蛋已經開始搞一大堆屌到嚇死寶寶的笨蛋中心!裡面有一些夭壽好玩的空間…….」這些逗趣的譯筆,有賴於譯者夏菉泓的巧思。

她與松本哉是舊識,也是採訪當天的即席口譯。她自言留學應慶大學時,與同儕格格不入,整整一年裡,她沒有結交到任何朋友。盤點身上僅存的日幣,還是想好好玩一玩再回台灣,於是到了高圓寺,入住在松本哉的旅舍。在這裡,她才真正有了第一個日本朋友。

dsc03222_suo_.jpg
本書譯者夏菉泓(左)與松本哉

「他(指松本哉)真的是太莫名其妙了,真的很有事,結果我因為在那邊遇到非常非常多有趣的人,就一直住下去,回臺灣的機票一延再延。到現在,我還是常常回到高圓寺,那邊就像我在日本的家。」夏菉泓說。

我們發現,笨蛋松本哉,最迷人之處,就在於他的真誠,總可以吸引到許多同伴。書中,他也介紹了台灣同伴,像在台南著名的空間「能盛興工廠」(已休業),他認識一位會衝進海裡抓魚給大夥吃的阿北好朋友,他稱其為「超強男子」。松本也介紹了台北「半路咖啡」的開業故事,他說:「在日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漸稀薄的同時,台灣這種大家一起努力的感覺,我真的獲益良多。」

▇是社會把我們變成反抗的人

訪問最後,我們問他:如果有一天,世界不再需要被對抗,笨蛋還需要存在嗎?他說:「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因為我們不是為了對抗這個世界才做這些事情,我們想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想做的。只是政府和資本主義把我們想成反抗的人。」

「跟傳統的社運不同,我們不是為了一個更美好的將來努力,而是去創造一個看得見,碰觸到的生活方式。在現有的體制內,我們把這個選擇做出來,讓人們自己選擇他們要活在怎樣的世界裡。」松本這麼說。

那樣的生活,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在自己的空間裡,大夥都在喝酒,歡笑聲盈耳喧鬧。坐倒在椅子上,知道自己喝醉了,然後就睡著了。」他說。

dsc03150-bian_ji_suo_.jpg

getimage_0.jpg大笨蛋造反指南:如何建立用胡鬧反抗荒謬社會的革命基地
世界マヌケ反乱の手引書: ふざけた場所の作り方
作者:松本哉  
譯者:夏菉泓
出版:行人文化實驗室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松本哉

1974年生於東京。二手商店「素人之亂5號店」店主。高圓寺北中商店街共榮會副會長。

1996年組成「法政大學貧窮守護會」以來,開始在各地召開胡鬧的反叛活動。2005年在高圓寺與山下陽光等人一同開設「素人之亂」,之後也陸續號召「3人遊行」、「還我腳踏車遊行」、「把房租降為0遊行」、「核電住手遊行」等等令人驚詫的示威活動。

現在一方面也在高圓寺經營青年旅館和小酒館,一邊也和海外的另類空間加深交流,目標打算掀起「世界笨蛋革命」。

著有《窮鬼的逆襲──不花錢的生存方法》、《窮鬼大叛亂》等書。另與他人合著《素人之亂》、《莎呦哪拉下流社會》、《反核與遊行》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5-17 20:05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