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當個台語好學生,說繪本故事給老人聽
湖日社區關懷據點的長青班上完繪本課後,開心合照(南部旦馬攝)
湖日社區關懷據點的長青班上完繪本課後,開心合照(南部旦馬攝)

大媽坐殿、二媽吃便、三媽愛人扛、四媽閹尻川、五媽五媽會。

「為何叫大媽坐殿咧?」說書人站在媽祖前與眾多老人中間,用不太輪轉的台語費力解說——原來,因為「伊最大仙」,所以又叫鎮殿媽祖;而二媽正好離香爐最近,因此坐享人間煙火之便;三媽則像外交部長,跨海出巡全靠她了;四媽又稱「藥師媽」,神座下方長年被信眾挖木屑做藥引,故用(對神明非常不禮貌的)削屁股形容;五媽不在宮中,由民間稱為「五媽會」的會眾輪流供奉……

這是一場熱鬧非凡的活動,站在前頭的說書人使盡吃奶力氣認真講解,但底下充當學生的阿公阿嬤也不惶多讓,你一言我一語地吱吱喳喳,還不停插嘴「糾正老師」:林默娘的默、天后宮的后、出巡哨角的哨,「哩欸呆意工嗯丟啦!」(妳台語說錯啦)

這裡可不是大甲鎮瀾宮,或哪個文史工作者的里民導覽活動,而是位於台中烏日的湖日社區老人關懷據點,由暱稱「燕子老師」的專業說書人楊月燕出馬,陪一班平均年齡高達七、八十,有如「長青版櫻桃小丸子」的三十多位老人家,用台語說繪本故事給他們聽。

櫻桃老丸子的學習日,先量血壓

從烏日火車站走出來,雖然腳程僅僅5分鐘就可抵達湖日社區,但跨過台1乙線,便已進入處處羊腸小徑、連GPS都神經錯亂的「庄腳所在」。不過迷路有迷路的風景,例如途經日據時期的舊役場,手砌圍牆上有泥塑技法與環保回收素材創作的立體彩繪,其上的風帆、舢舨便告訴我們,這裡是昔日鹿港貿易轉運站「湖日港」,曾經商旅絡繹不絕,風光一時,因此又叫「半路店」,是烏日最早開發之地。

 然而,就如同曾經的滄海已不復見,現今的農業人口也已逐漸凋零。近年當地的湖日社區發展協會,除著手進行社區活化工作(如前述的泥塑彩繪),面對高齡的社會趨勢,也開始建置老人關懷據點,為社區裡的長者,提供包括關懷訪視、電話問安、健康促進、供餐等服務。

穿過社區活動中心前夾道的灌木,與九重葛綻發的綠色拱門,宛如農家四合院改建的關懷據點近在眼前,一腳方踏進埕裡,就聽見屋內的朗朗讀經聲。原來,今天是湖日長輩們重拾書本的「學習日」,前半場安排的是背誦《弟子規》。

熱忱的志工服務隊隊長林春滿,見生人到訪立刻探前相迎。關於「學習日」,她說,社區每週都為長輩們安排讀經、唱遊、美勞三種課,上課前會先幫老人家量血壓、了解健康狀況;上完課後也會比照學校,為大家供應營養午餐。

liang_xie_ya_2.jpg
上課前老人家都必須先量血壓,了解近日健康狀況。圖片來源:湖日社區關懷據點臉書

 這些工作,每次都有四、五位社區裡的志工媽媽前來幫忙。「雖然有時老人家上起課來像小孩,但跟帶小孩不同的是,有什麼問題只要跟他們『撒嬌一下』就可以了。」林春滿笑說。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弟子規》的整齊背誦持續著,卻有一位阿嬤頻頻回頭向人求助:「我不會啦,你來教我吧?教我吧?」筆者看看不識字的阿嬤,又看看課本上的注音,不知如何是好,只好用生硬的台語解釋:「這是古人教我們後輩,看到像妳這樣的長者,要下馬表示尊敬的意思」。結果阿嬤露出可愛笑容,很體恤地說:「免啦免啦!怕妳騎馬下不來,或是下來又爬不上去。」但對於這次終於學到幾句經文,她感到非常開心。

yao_ren_jiao_ta_du_shu_de_a_ma_suo_.jpg
擔心記者「騎下馬」會上不去或下不來的阿嬤說,《弟子規》她一個字也看不懂。(南部旦馬攝)

▇陪老人說繪本:百科式的故事大法

學完《弟子規》以及可配雨夜花吟唱的三字經,下半場進入台語說繪本的時間。這次因適逢每年「全台瘋媽祖」的春季,因此這天楊月燕帶來繪本《媽祖春遊趣》,希望藉由書中一家人參加媽祖遶境活動的劇情,來帶出本日的話題。

將楊月燕說故事的方式,稱為「百科式的故事大法」,真的一點也不為過。她會跟著繪本作者提供的圖文線索,將一個簡簡單單的故事內容,拉出人文、歷史、地理、生態甚至社會議題等各式各樣的分支出來談。再配上她自己找的地圖、實景照片、音樂欣賞、紀錄影片等等,資料之豐讓人懷疑真要認真細講起來,可能三十幾頁的圖畫書,花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楊月燕說:「作者畫出的繪本細節,一定有他的考究和想傳達的訊息。作者有他的用心,我們講故事的人,就盡力去幫他傳達出來。」

ma_zu_chun_you_qu_.jpg譬如《媽祖春遊趣》,雖然在楊月燕開放現場搶答時,故事中帶相機的越南媽媽被這班爺爺奶奶誤認成記者,但這個角色就有個現成的跨國婚姻議題可以聊。而畫面中商店街的芋頭冰、草帽、奶油酥餅等店家招牌,也能延伸出很多有趣的大甲風物誌,讓阿公阿嬤各個津津樂道。

尤其是觸及個人經驗時,更容易打開老人家的話匣子,常常台上說一句,台下蹦出上百句。例如這次楊月燕準備的媽祖遶境地圖,包括大甲、彰化、雲林、新港等地,他們都能告訴你,每年搶轎大混戰時,「到了彰化這個地下道,就全都打起來了啦!」

也有79歲的王奶奶紅著臉私下拉著筆者,像少女一樣掩面笑汶汶說,去年81歲的老伴騎機車載她去鎮瀾宮看人家「迎鬧熱」,結果兩老「約會」回來還被守在家裡擔心不已的孩子罵翻,角色完全反了過來。

▇用彆腳台語,吸引老人家跟你互動

曾任台中小大繪本館館長的楊月燕,過去長年大手牽小手,為孩子說故事,卸任後也依然服務於福智文教基金會的廣闊班,揹著一袋一袋的書,到南投偏鄉或兒童癌症病房說故事,面對孩童對她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事。但2016年終,一次進社區服務之後,也不知哪來的福至心靈,突然讓她心中亮起一個燈泡,她開口對大家說:「希望有朝一日能接觸長青班,用故事服務老人家。」沒想到不多久,就接到一通電話,說有個湖日社區需要她。

yan_zi_lao_shi_yu_ma_zu_chun_you_qu_2.jpg
楊月燕(南部旦馬攝)

「有地方需要我,我當然很開心就來了。沒想到臨時才被知會必須說台語,因為現場有一半的老人聽不懂國語。怎麼辦呢?也只能硬著頭皮上場了。」

楊月燕說,盡早提前準備、不懂的字就問,一點一點將原本不太流利的台語練起來,都是自己的功課。然而最有效的台語教室還是在湖日社區,課堂上就有三十幾個「正港台語老人」可以指正你。一年多下來,從一開始被長輩們打趣「哩欸呆意金古錐」(你的台語很可愛),到如今已經順溜很多。

然而,跟白紙一樣的孩子最大差異的是,老人這本書,其實比講師拿得出來的任何一本都還要厚重得多。楊月燕說:「所以跟老人說故事,與藉由故事引導孩子學習的方式大不相同,繪本的內容對我來說其實只是個引子,說故事的台語表現好不好也不是重點,能吸引老人家跟你互動才是更要緊的事。所以最高興的是長輩們開口來插嘴打岔,而且他們即使打岔,也不用擔心跟小孩一樣常會全面失控。」

她接著語帶擔心地表示,別看在座的長輩看起來都很健康活潑,事實上她曾邀醫生前來湖日社區對老人做過每周四次、為期一個月的運動檢測,發現其中有三分之二的老人其實已有失智症狀,因此老人家願意來參與互動已經很不簡單。

shi_zhi_de_ren_zhi_yun_dong_2.jpg
弘光大學老人福利所陳錫晩(右)每週至湖日社區活動中心,教長輩做預防失智的認知運動。(圖片取自湖日社區關懷據點臉書)

目前台語說故事除了楊月燕,還有另一位是小大繪本館現任館長譚淑娟。兩人除了輪流上課,帶領故事的方式也各有風格,一個像百科,用以激發老人家的經驗回饋,也兼談許多社會現況;另一位則是用各種生動趣味的故事,來逗老人家開心。

▇代替老人雙腳與眼睛,帶故事回來給他們聽

楊月燕百科式的故事點子,其實始於過去說給孩子聽的《提蒂安的禮物》。她說:「會開始用這本書與這種方式講故事,是因為有次朋友的孩子問:越南在哪裡?為什麼同學的外婆不在台灣?我朋友沒解釋就草草打發了,我跟她說妳應該打開地圖啊,妳要好好講解給她聽啊!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大人跟小孩都需要一同理解,才不會將錯誤訊息傳遞給下一代,造成刻板甚至負面印象。」

ti_di_an_de_li_wu_.jpg這本楊月燕日後用來溝通理解越南的《提蒂安的禮物》,碰巧也跟《媽祖春遊趣》一樣,由一個家庭的日常活動出發,只是地點發生在越南,例如水上市場、米粉湯、南洋水果,再從故事順談到當地的食衣住行與風土等豐富知識。在解說時,楊月燕也會穿插展示她從越南帶回來的照片。

「來到湖日社區說故事給老人家聽,我的第一堂課也是從這裡開始,尤其介紹到越南河粉怎麼煮時,所有的婆婆媽媽精神都來了。」

楊月燕說,介紹吃的老人家最喜歡,因為從食物切入最容易。選書方面,除了前述的越南,她還講過日本、韓國。至於國內,她則講過《台南食點心》,且通常說故事前,她會照著書上內容去當地走一遍,台南也不例外。什麼是「月子餅」?為何「做16歲」要買茶葉來拜?兜遊之後再拍照回來,一一講給長輩聽。

講過跟食物有關的還有《小綠葉蟬的魔法》,談花蓮蜜香紅茶的故事。除了置入生態保育與有機概念,楊月燕還帶來與蜜香紅茶一樣因蟲咬而有特殊香氣的鹿谷凍頂貴妃,泡給所有老人家喝。另外,她也講過柿餅、豆腐等等,同樣透過故事軸線,連結到文史地景。

▇真人圖書館:以老人為師的「老人書」

「我還欠他們赤崁樓的黑糖椪餅呢。」楊月燕笑著說完後,接著便遺憾這次談媽祖,卻沒有跟著媽祖扎扎實實出巡一次。

老人家在課堂上打岔插嘴說得頭頭是道,但問他最喜歡哪個故事?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他過耳就忘光光。然而即使如此,楊月燕每回仍一次又一次認真尋找能引起共鳴的書,認真補充可激起他們記憶的情節線索。

像是有一本被列入童書的美濃老照片集,她到高雄參加同學會後,帶回來分享給這些長輩聽,很多老人家非常有感,紛紛重返記憶中站在水牛背上的童年。楊月燕立刻鼓勵老人家拿出家中的老照片,講自己的故事。有一位來自山東、87歲的李爺爺,就因此讓志工代為整理出一本相片集了。

這位李爺爺還拉著記者大談他在大陸碰到中共炸醫院時,如何死裡逃生的神蹟奇事,以及播遷來台後在左鄰右舍皆是閩南人中間,如何一個多月就學會台語。另一位同樣87歲的楊爺爺也分享幼時當「牛孝男」的趣事,因為牧牛的孩子只能哭著在牛屁股後面「被牛牽」。讓人不禁大讚:「阿公阿嬤的人生,真的是一本比一本精彩的老人書。」兩位爺爺還得意地笑說:「那當然。」

yang_ye_ye_.jpg
笑稱自己是「牛孝男」的87歲楊爺爺,跟同年的山東李爺爺哥倆好,每次上課都坐在一起。圖片來源:湖日社區關懷據點臉書

楊月燕的台語說故事碰上長輩,於此突然令人有了一種想像——假如說書人搭配一位老人家,到校園去對小朋友開講,應當會相當精彩。倘若此事能成真,那麼前面那位不識字的老奶奶,即便過去從未上學當過學生,也能換她上台當一回老師。

期待有朝一日孩子們能與老人家角色互換,像今天老奶奶的求助一般地,對著她嚷著說:「教我吧,教我吧!」這將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

shou_zuo_deng_long_.jpg
老人家的美勞課:手作燈籠。(圖片來自湖日社區關懷據點臉書

30652242_1625558214217834_3393685541558943744_n.jpg
湖日社區的精神意象:渡船頭舢舨終於完成。(圖片來自湖日社區關懷據點臉書

hu_ri_gang_bai_du_.jpg
老人家穿上蓑衣,示範昔日湖日港的擺渡人。(圖片來自湖日社區關懷據點臉書

zhi_gong_men_.jpg
湖日社區關懷據點的志工們。(圖片來自湖日社區關懷據點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5-14 12:41
六八學運50周年I》革命不死:虛構現場的真實反叛
六八學運歷史照片
六八學運歷史照片

1968年5月,法國戰後嬰兒潮世代為了抗議不合時宜的教育體制和僵化的社會體系,占領了巴黎兩間大學校區,獲得勞動階級的響應,引爆了癱瘓社會近一個月的「五月風暴」(或稱六八學運、六八運動)。儘管半個世紀前的這場運動未能推翻戴高樂政權,但它間接驅動了1970-80年間法國一連串的社政變革:左派意識的抬頭、女性地位的提升、民主自治的趨勢、環保思維的興起、非主流文化的發展……等。

時至今日,五月風暴不僅仍是備受爭議的敏感議題,它的歷史定位也顯得曖昧不明。2007年,薩科奇(Nicolas Sarkozy)競選總統時,痛斥六八學運造成社會價值的混亂,立刻引起左派人士的反彈聲浪。而在左右兩派人士的嚴厲批評下,如今的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政府也取消了一系列紀念六八運動50周年的官方活動。

68-1.gif
法國各界為紀念六八運動50周年,舉行了多元且面向廣泛的活動。(擷自六八學運官網

的確,1968年之後,青年的異議聲浪不再被當作是屁孩的無理取鬧,因為它指出當下政局的關鍵問題,成為執政者最大的隱憂。近年來法國的社會運動都可以見到六八學運的影子,無論是2006年抗議「首次雇用契約」(CPE)的學運,或2016年的自發性公民運動「夜之起義」(Nuit debout)。

面對市場經濟化、極右派重新崛起的雙重民主危機,當代法國社會如何追憶這場曾經震撼全國的青年抗爭?過去的參與者如何書寫、言說五月風暴?六八運動給予我們何種啟發與教訓?它究竟是難以理清的歷史事件,還是尚待實現的未竟之業?

這個革命所攻擊的就是資本主義,這不只是因為資本主義無法實踐社會正義,也因為它過度善於以那基於量化福祉的非人計畫去引誘人類。

──保羅.利科(Paul Ricœur, 1968)

52.forces-de-lordre-j-p.-rey_0.jpg
六八學運歷史照片(取自mai-68官網

書寫六八的匿名反叛與無聲吶喊

自五月風暴事件發生後,10到20年間陸續出現的許多出版品,仍沉浸在運動熱潮的議論中。而千禧年前後,開始有豐富的文學作品,再現運動現場。近20年來,世界局勢劇烈變遷,說到五月風暴,除了探問革命精神遺留何處的問題,更多的是試圖追究:現在的我們,如何再現六八運動隱而不宣的深層意義?

thumb_large.jpg

hai_bao_.jpg
巴黎高等美術學院「鬥爭意象」展出六八學運當年的抗爭海報(取自官網

根據Livres Hebdo今年的專刊報導,1998年六八學運屆臨30周年時,出版界談論五月議題的書籍多著重在呈現該運動的「世代記憶」。當年雖然書籍出版大增,但銷售成果卻未如預期。

五月風暴40周年時,相關書籍的出版數量與30周年幾乎持平。而今年正逢六八運動50周年,與議題有關的書籍數量相較於10年前幾乎倍增,目前已達151種,市場銷售狀況則仍有待觀察。

眾多出版品之中,有幾部讓過去未見於世的見證者發聲的重要出版品,其中不乏強調女性聲音的文章與書籍:由L’Altelier/Mediapart出版的《五月風暴,親身經歷的她與他》(Mai 68 par celles et ceux qui l’ont vécu),取用了300位匿名參與者的紀實敘述;Malka Marcovich撰寫,Albin Michel出版的《五月風暴的另一種遺跡:隱而不見的性革命》(L’Autre Héritage de 68. La face cachée de la révolution sexuelle)以及另一部作品《五月風暴的女孩:我的五月屬於我,女性記憶》(Filles de Mai 68. Mon Mai à moi. Mémoire de femmes),這些作品凸顯女性作為主體而發言的姿態,呈現了共同參與革命經驗的另一種現實,試圖召喚與再現五月風暴的藝文出版中一度缺席的女性聲音。

wu_yue_feng_bao_1-horz.jpg
左起:《五月風暴,親身經歷的她與他》、《五月風暴的另一種遺跡》、《五月風暴的女孩》

社會抗爭與利益衝突並不僅發生在工廠,也在社會試圖轉變之處,無所不在……

──阿蘭.圖賴訥(Alain Touraine, 1968)

歷史回顧、思考當下、展望未來

從今年1月開始,巴黎9間學術與文化機構陸續以座談、展覽、研討會、工作坊和演出等多元形式,探討半世紀前六八運動的經過,以及它帶給後世的影響。

五花八門的活動中,大多數仍以歷史回顧為主。像是巴黎高等美術學院舉辦的「鬥爭意象」(Images en lutte)回顧了1968-1974年間法國極左派運動的海報、以及當時充滿政治意味的藝術作品。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展覽「六八運動的視覺象徵」(Icônes de Mai 68)藉由相片與影音資料,帶領大家回到學運現場。法國國家檔案館特別公開機密官方文件,顯現戴高樂政府如何應變一觸即發的政變危機。法國電影資料館則透過實驗導演馬克(Chris Marker)的生命旅程,回溯60年代末在全球興起的青年抗爭浪潮。

除了回首過往,巴黎南特爾大學(Université Paris-Nanterre)和龐畢度中心也試圖凸顯五月風暴的當代意義。「敢/言!」(prop’osons!)讓民眾回到六八學運的發軔地,用種族、性別、藝術等多方角度省思60年代的抗爭運動如何顛覆傳統的父權社會價值,而日後的年輕世代又在哪些領域上延續著革故鼎新的「五月精神」?

為了探究六八運動對法國社會底層結構的影響,龐畢度中心邀請各界人士參與一場多元的「公民議會」(Assemblée Générale)。透過紀實影像、現場辯論、實務操作和行為藝術,民眾不僅瞭解當今法國思想界與文化界的巨擘如何經歷那個動盪的年代,也認知到社會運動與藝術創作的共通性:以行動介入現實。

龐畢度中心舉辦的「公民議會」宣傳影片

五月風暴的參與者不僅以行動改變現狀,也用藝術手段表達政治思想。為了讓「想像力奪權」,西班牙藝術家Escif將六八運動的知名標語塗鴉在東京宮(Palais de Tokyo)的各個角落。他運用透視的繪畫技巧在建築結構上製造出一種「視覺陷阱」(trompe-l'œil),彷彿讓政治性的語言化身為掙脫體制疆界的童趣圖案。

而南特爾.亞蒙迪劇院(Théâtre de Nanterre-Amandiers)總監肯恩(Philippe Quesne)則邀請民主運動的先鋒和藝術家去延續五月風暴的烏托邦精神。在「無限可能的世界藝術節」(Festival Mondes Possibles)中,觀眾不但可以參與美國女權鬥士戴維斯(Angela Davis)和英國左翼領袖阿里(Tariq Ali)的對談,也能欣賞到融合戲劇、舞蹈、裝置藝術的跨界創作。肯恩企圖以共享的體驗,讓觀眾思考未來抗爭運動的形式與可能。

wu_xian_ke_neng_de_shi_jie_yi_shu_jie_.jpg
「無限可能的世界藝術節」延續五月風暴的烏托邦精神(取自南特爾.亞蒙迪劇院官網

▉用文字與演繹追溯未竟之志的不朽遺跡

在革命與反動的對立之下,人人自成媒體的當今世代,「書寫何為?文學如何處世?」不但是文學裡歷史悠久的議題,也是寫作者與讀者共同的焦慮。六八運動之後的書寫,似乎預示著90年代之後,閱讀與寫作即將發生的結構性變化。寫作與革命,孤獨與訴說,是否在50年後的今天,有化解矛盾的可能?

無論是文學、展覽、會談或創作,這些追朔過往的行動都企圖帶領觀者重回歷史現場,意識到存在於現世的矛盾。在六八運動50周年之際,本專題再由兩大面向:「女性書寫」和「劇場呈現」,介紹法國藝文界如何透過回憶再現,反思這場社會運動遺留下來的真正價值。

正如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瓜達里(Félix Guattari)所言:

一場革命運動的成功不會侷限在自身之上,反而在於它爆發時給予人們何種震撼和切身的感受,如何開啟他們的思索。這些餘波會累積成一個擁有未竟之志的不朽遺跡,就像一座被全新遊歷者用石頭築高的墳塚。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99 穿梭時空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

Learning to Labour: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保羅.威利斯(Paul Willis)著,秘舒、凌旻華譯,王志弘繪,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工人子弟為何難以翻身?這份1977年發表的社會人類學經典之作,把民族誌方法帶入社會研究,令人驚艷,不過最特別的地方也許是作者的「介入」,把自己的成長經驗和大眾文化都拉進硬梆梆的論文裡,卻無損於其學術性。這是還學於民的好示範。
談的是1970年代的英國,學術界開始從「文化」的概念出發去理解階級,進而形成以日常生活為研究對象的伯明罕學派。本書前半是詳實的民族誌,後半則是嚴肅的學術論辨。考量時空隔閡及學術文體,對多數人而言或許並不容易閱讀,但書中所揭露的殘酷──階級的不流動,導因於日常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的「被自願」,值得讀者克服重重阻礙,細細理解。
當《做工的人》以暢銷書之姿攻占各大書市版面,並為當代台灣讀者展示具體而微的勞工階級群像,重讀這樣的社會階級研究經典之作,將有助我們深入理解勞工階級看似無意改變現狀且服膺社會結構的關鍵因素。作者試著回答工人階級子弟為何「自甘如此」?而答案絕對不是因為「懶惰」、「墮落」或「無知」,相反地,其中一個答案是:勞工階級其實充分理解社會的遊戲規則,並且洞察遊戲規則中的不利要素……關於勞工,想知道更多嗎?且讀《學做工》。【內容簡介

亂入時空旅行團:帶你完美路過兩千年來20個歷史現場

The Time Travel Handbook: From the Eruption of Vesuvius to the Woodstock Festival
詹姆斯.威利(James Wyllie)、強尼.艾克頓(Johnny Acton)、大衛.戈布雷(David Goldblatt)著,張綺容、陳湘陽譯,漫遊者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獨 
如果你可以搭上時光機去查看某個歷史場景,你會選擇何時何地?本書規畫了20個套裝行程,食衣住行娛樂面面俱到,每趟旅程指南都詳盡深入且出乎意料。這是歡樂卻有文化深度、歷史濃度高但很搞笑的旅行團,唯一缺點是本書只開歐洲團,期待亞洲旅程的讀者,只好期待下一本了。
全書以導遊筆法書寫歷史,在嬉笑怒罵之餘,夾帶著對過去的懇切認識。歷史可以像旅行一樣,在興奮、抱怨交雜中認識世界曾經的模樣。本書絕非一昧討喜之作,從書中「景點」的選擇安排,可以嗅到屬於當前的史觀和史識。
這本書之所以好玩,就在於它的時空亂入設定,等於是穿越+虛擬現實+擴增實境。精選出來的20套行程雖然有些隨心所欲,但穿越的結果卻也足夠迷人,讓人想跟著如法炮製,為每幅歷史名畫設計一套shopping之旅。【內容簡介

閒暇與無聊

暇と退屈の倫理学
國分功一郎著,方瑜譯,立緒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獨 
無聊是個常被輕忽的現象,它其實是生命的白紙,所有的作為都是為了填滿它。國分是日本新生代哲學家,規矩中有些立異,輕巧中看得到深沉,法國哲學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後結構主義。
「閒暇」和「無聊」這樣的主題,竟然可以小題大作到寫出一本近400頁的厚書?因為這是與文明發展切身相關的議題,甚至是關乎人類生存於世是否感覺幸福美好的大哉問。意想不到嗎?那麼閒來無聊的時候,何不翻一翻這本書呢。
本書主題看似輕鬆,卻是嚴肅的哲學論述。作者旁徵博引,追問的是:為什麼現代人的生活那麼不快樂?原以為富足的物質生活會是喜悅的答案,但事實一再證明,即使給予空閒讓人們有逐夢的機會,多數人仍在蹉跎中浪費。本書有著日文論述一貫的曲折,但字裡行間盡是直接而殘酷的批判。【內容簡介

衝浪板上的哲學家:從現象學、存在主義到休閒資本主義

Surfing with Sartre: An Aquatic Inquiry into a Life of Meaning
亞倫.詹姆斯(Aaron James)著,邱振訓譯,立緒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樂   獨     
翻閱這本結合衝浪與哲學的思想散文,耳邊先是響起California Dreamin’,衝到後來就全是《檀島警騎》的主題曲。與沙特衝浪?透過衝浪經驗探索哲學?這是什麼異想天開的念頭?可是詹姆斯論述起來竟然毫無違和,哲普功力令人嘆服。《衝浪板上的哲學家》絕對是本實用的哲學書──言下之意是,假如讀不懂哲學,你至少可以讀懂衝浪的樂趣。
「人生可比海上的波浪」,本書以衝浪為喻,用哲學為論,想講的大體不出這句經典歌詞。衝浪者的生活哲學是否正確?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看法,但以衝浪的概念為鏡,所折射出當前資本主義生活的心靈困境,卻是無人能否定的危機。人生苦短,充滿變數,太多問題無解,本書與其說提供了什麼奧祕,不如說是要人退一步省思自己的人生,享受應有的從容自在。
作者要講的不外是大自然的啟示,這其實也是哲學的起源,只是我們今天不再像希臘人那樣行走於天地之間,所以更需要刻意回到自然裡活化一下。歐美的學霸,向來是會讀書也會玩,這是重點重點重點。【內容簡介

洋風和魂:日本如何在戰後歷史與文化交流中保存了美國時尚風格

Ametora: How Japan Saved American Style
W.大衛・馬克思(W. David Marx)著,吳緯疆譯,八旗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流行之所以流行,總比膚淺來得深刻,比品味來得輕盈。這本戰後日系男裝史拆拆解解,抓到流行的變色龍DNA:有時一知半解也是創新的方式,誤打誤撞反而能帶動風潮。想知道Uniqlo男裝為什麼會長成今天這副德行,這本犀利的風格解剖學可以提供很多意外的線索。
文化史的成功示範之作,選了最獨特的視角,說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色。從服裝去看流行文化,第一直覺往往會選擇女裝。本書從男裝切入,看似意外,卻更貼近作者試圖挖掘的核心。那不只是新風尚的形成,更道盡戰後日本男性如何以他者為鏡重塑自身形象,進一步消化後,由接受者轉身成為輸出者。而如同上乘的文化史,本書也可以輕鬆以對,讓作者細緻的筆調,引領我們認識一下《MEN'S NON-NO》這類刊物的前世今生。
「時尚」指向一個時代的美學顛峰,指向一個消費文化的金字塔頂端,這同時意味著時尚是即時的文化產物,更是當前社會思潮的具象化表現。《洋風和魂》是日本民族的近代流行文化史,也是日本如何展現自身文化辯證成果的社會史。在當代台灣,至今還缺乏這樣的流行文化觀察與本土論述。或許這本書可以作為他山之石,提供一條路徑,開展屬於當代台灣文化認同的時尚研究。【內容簡介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從中央歐亞出發,遊牧民眼中的拓跋國家

シルクロードと唐帝国
森安孝夫(もりやすたかお)著,張雅婷譯,八旗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以絲路和遊牧文明兩大軸線來解構、再重建唐史,立論出奇,頗能新人耳目。這樣的唐朝也不再只是中國的唐朝,而是一種輻輳式文明:汲取各方滋養,融會之後再輻射出去。本書也讓人想起喜多郎配樂的《絲綢之路》特集,遼遠、幽冥、神祕,容得下種種天馬行空的想像與投射。
或許我們已認清並揮別傳統的單一歷史敘事觀點,因此得以迎接各種不同視角出發的歷史,反覆訴說同一個時代的歷史,再三協商,重新定位,使我們更接近歷史的真相──亦即,歷史從來沒有誰說了算的真相。摒除了西歐中心、中原中心的主流歷史敘事以後,森安孝夫如何為我們重新建構以遊牧騎馬民族集團為中心的「中央歐亞史」?這樣的歷史重構,甚至可能瓦解「中華民族」的想像根基。
中國中古史的研究具有悠久堅實的傳統,無論中日皆出過不少重要學者,本書的諸多見解,都能找到前人努力的積累。這本以大眾為對象的書籍,作者最高明之處在於立下搶眼吸睛的論斷,諸如序章中的「理科類歷史學、文科類歷史學、歷史小說」、「自虐史觀」……讀完本書之後是否能被說服?是否會對唐朝史有全新的論斷?可能須由讀者自行判斷了。【內容簡介

史達林:從革命者到獨裁者

Stalin: New Biography of a Dictator
奧列格.賀列夫紐克賀列夫紐克(Oleg V. Khlevniuk)著,陳韻聿譯,左岸文化,7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如果要用一句話讓史達林的形象立體起來,或許就是「從革命者到獨裁者」。如果要用一本書令史達林的樣貌細緻且完整呈現,那應該就是本書。作者讓新的史料說話,從史達林心懷革命的少年時期,到手握政權的領袖時代,以諸多事件細細勾勒心路歷程與行動的成因。一名革命者如何走上獨裁者之路?讀畢本書,也許有人會心懷同情,但更應引以為鑑。
大量的私生活細節,不時冒出一針見血的心理描寫,這裡的史達林忽然變得很人性,活靈活現的,簡直就像某種貼身觀察日記。更有趣的是作者那種「他們都亂寫、只有我最懂」的霸氣,非但不會令人不悅,反而莫名地解氣,頗能彰顯他對這位獨裁者獨裁性的愛。
擅長檔案的研究者,往往讓人擔心會受檔案風格的浸潤,文字流於艱澀或瑣碎。而一旦克服了敘述的關卡,能成功結合史料和表述,必是不容錯過的佳作。這本史達林傳記不愧為2016年美國「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The PROSE Awards)傳記類得主。中文版譯者直接自俄文翻譯,更是大大加分。對於史達林,多數人都只有片面的了解,好像他天生就專斷獨裁,直取權力核心,忽略了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掌權也出於必然和偶然下的各種因素作用。這本詳實易讀的傳記,填補了刻板印象所欠缺的面向,也讓我們重新反思對歷史的理解。【內容簡介

琉球的時代:偉大歷史的圖像

琉球の時代――大いなる歴史像を求めて
高良倉吉著,蘆荻譯,聯經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琉球歷史對多數台灣讀者都是陌生的,更何況是琉球王國成立之前的所謂「古琉球王國史」,那是交雜著神話、傳說,只有依賴間接史料拼湊的年代。作者是琉球史研究的專家,本書是他1980年的出道之作,並於2012年再版。以史料為主體的嚴謹寫法,在閱讀上雖或不易,但仍是了解古琉球不能錯過的經典。尤其是結語一章,談及「古琉球與現代」,充分展現了史學、史家與時代三者的緊密連結。
《琉球的時代》不僅只是地方史的書寫,更側面揭示現代民族國家的誕生究竟犧牲了什麼。當人們普遍以為日本是單一民族國家的完美典範之際,往往忽略這個觀點意味著日本徹底去除了整個國家的異質性。大和民族以外的族群,如何遭到隱身不見的命運?那來自一個個民族的血脈死亡,一個個民族的文化消滅。
這本1980年初版的琉球史,今天看來雖然有些保守,但其中的文獻考古卻極其稀有,把沖繩的前世從神話和史料中召喚出來,讀起來特別有種蓬萊仙島的魅惑感。【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