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八學運50周年I》革命不死:虛構現場的真實反叛
1968年5月,法國戰後嬰兒潮世代為了抗議不合時宜的教育體制和僵化的社會體系,占領了巴黎兩間大學校區,獲得勞動階級的響應,引爆了癱瘓社會近一個月的「五月風暴」(或稱六八學運、六八運動)。儘管半個世紀前的這場運動未能推翻戴高樂政權,但它間接驅動了1970-80年間法國一連串的社政變革:左派意識的抬頭、女性地位的提升、民主自治的趨勢、環保思維的興起、非主流文化的發展……等。
時至今日,五月風暴不僅仍是備受爭議的敏感議題,它的歷史定位也顯得曖昧不明。2007年,薩科奇(Nicolas Sarkozy)競選總統時,痛斥六八學運造成社會價值的混亂,立刻引起左派人士的反彈聲浪。而在左右兩派人士的嚴厲批評下,如今的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政府也取消了一系列紀念六八運動50周年的官方活動。

的確,1968年之後,青年的異議聲浪不再被當作是屁孩的無理取鬧,因為它指出當下政局的關鍵問題,成為執政者最大的隱憂。近年來法國的社會運動都可以見到六八學運的影子,無論是2006年抗議「首次雇用契約」(CPE)的學運,或2016年的自發性公民運動「夜之起義」(Nuit debout)。
面對市場經濟化、極右派重新崛起的雙重民主危機,當代法國社會如何追憶這場曾經震撼全國的青年抗爭?過去的參與者如何書寫、言說五月風暴?六八運動給予我們何種啟發與教訓?它究竟是難以理清的歷史事件,還是尚待實現的未竟之業?
這個革命所攻擊的就是資本主義,這不只是因為資本主義無法實踐社會正義,也因為它過度善於以那基於量化福祉的非人計畫去引誘人類。
──保羅.利科(Paul Ricœur, 1968)

▉書寫六八的匿名反叛與無聲吶喊
自五月風暴事件發生後,10到20年間陸續出現的許多出版品,仍沉浸在運動熱潮的議論中。而千禧年前後,開始有豐富的文學作品,再現運動現場。近20年來,世界局勢劇烈變遷,說到五月風暴,除了探問革命精神遺留何處的問題,更多的是試圖追究:現在的我們,如何再現六八運動隱而不宣的深層意義?

根據Livres Hebdo今年的專刊報導,1998年六八學運屆臨30周年時,出版界談論五月議題的書籍多著重在呈現該運動的「世代記憶」。當年雖然書籍出版大增,但銷售成果卻未如預期。
五月風暴40周年時,相關書籍的出版數量與30周年幾乎持平。而今年正逢六八運動50周年,與議題有關的書籍數量相較於10年前幾乎倍增,目前已達151種,市場銷售狀況則仍有待觀察。
眾多出版品之中,有幾部讓過去未見於世的見證者發聲的重要出版品,其中不乏強調女性聲音的文章與書籍:由L’Altelier/Mediapart出版的《五月風暴,親身經歷的她與他》(Mai 68 par celles et ceux qui l’ont vécu),取用了300位匿名參與者的紀實敘述;Malka Marcovich撰寫,Albin Michel出版的《五月風暴的另一種遺跡:隱而不見的性革命》(L’Autre Héritage de 68. La face cachée de la révolution sexuelle)以及另一部作品《五月風暴的女孩:我的五月屬於我,女性記憶》(Filles de Mai 68. Mon Mai à moi. Mémoire de femmes),這些作品凸顯女性作為主體而發言的姿態,呈現了共同參與革命經驗的另一種現實,試圖召喚與再現五月風暴的藝文出版中一度缺席的女性聲音。

社會抗爭與利益衝突並不僅發生在工廠,也在社會試圖轉變之處,無所不在……
──阿蘭.圖賴訥(Alain Touraine, 1968)
▉歷史回顧、思考當下、展望未來
從今年1月開始,巴黎9間學術與文化機構陸續以座談、展覽、研討會、工作坊和演出等多元形式,探討半世紀前六八運動的經過,以及它帶給後世的影響。
五花八門的活動中,大多數仍以歷史回顧為主。像是巴黎高等美術學院舉辦的「鬥爭意象」(Images en lutte)回顧了1968-1974年間法國極左派運動的海報、以及當時充滿政治意味的藝術作品。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展覽「六八運動的視覺象徵」(Icônes de Mai 68)藉由相片與影音資料,帶領大家回到學運現場。法國國家檔案館特別公開機密官方文件,顯現戴高樂政府如何應變一觸即發的政變危機。法國電影資料館則透過實驗導演馬克(Chris Marker)的生命旅程,回溯60年代末在全球興起的青年抗爭浪潮。
除了回首過往,巴黎南特爾大學(Université Paris-Nanterre)和龐畢度中心也試圖凸顯五月風暴的當代意義。「敢/言!」(prop’osons!)讓民眾回到六八學運的發軔地,用種族、性別、藝術等多方角度省思60年代的抗爭運動如何顛覆傳統的父權社會價值,而日後的年輕世代又在哪些領域上延續著革故鼎新的「五月精神」?
為了探究六八運動對法國社會底層結構的影響,龐畢度中心邀請各界人士參與一場多元的「公民議會」(Assemblée Générale)。透過紀實影像、現場辯論、實務操作和行為藝術,民眾不僅瞭解當今法國思想界與文化界的巨擘如何經歷那個動盪的年代,也認知到社會運動與藝術創作的共通性:以行動介入現實。
龐畢度中心舉辦的「公民議會」宣傳影片
五月風暴的參與者不僅以行動改變現狀,也用藝術手段表達政治思想。為了讓「想像力奪權」,西班牙藝術家Escif將六八運動的知名標語塗鴉在東京宮(Palais de Tokyo)的各個角落。他運用透視的繪畫技巧在建築結構上製造出一種「視覺陷阱」(trompe-l'œil),彷彿讓政治性的語言化身為掙脫體制疆界的童趣圖案。
而南特爾.亞蒙迪劇院(Théâtre de Nanterre-Amandiers)總監肯恩(Philippe Quesne)則邀請民主運動的先鋒和藝術家去延續五月風暴的烏托邦精神。在「無限可能的世界藝術節」(Festival Mondes Possibles)中,觀眾不但可以參與美國女權鬥士戴維斯(Angela Davis)和英國左翼領袖阿里(Tariq Ali)的對談,也能欣賞到融合戲劇、舞蹈、裝置藝術的跨界創作。肯恩企圖以共享的體驗,讓觀眾思考未來抗爭運動的形式與可能。

▉用文字與演繹追溯未竟之志的不朽遺跡
在革命與反動的對立之下,人人自成媒體的當今世代,「書寫何為?文學如何處世?」不但是文學裡歷史悠久的議題,也是寫作者與讀者共同的焦慮。六八運動之後的書寫,似乎預示著90年代之後,閱讀與寫作即將發生的結構性變化。寫作與革命,孤獨與訴說,是否在50年後的今天,有化解矛盾的可能?
無論是文學、展覽、會談或創作,這些追朔過往的行動都企圖帶領觀者重回歷史現場,意識到存在於現世的矛盾。在六八運動50周年之際,本專題再由兩大面向:「女性書寫」和「劇場呈現」,介紹法國藝文界如何透過回憶再現,反思這場社會運動遺留下來的真正價值。
正如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瓜達里(Félix Guattari)所言:
一場革命運動的成功不會侷限在自身之上,反而在於它爆發時給予人們何種震撼和切身的感受,如何開啟他們的思索。這些餘波會累積成一個擁有未竟之志的不朽遺跡,就像一座被全新遊歷者用石頭築高的墳塚。●
活動》當個台語好學生,說繪本故事給老人聽
「為何叫大媽坐殿咧?」說書人站在媽祖前與眾多老人中間,用不太輪轉的台語費力解說——原來,因為「伊最大仙」,所以又叫鎮殿媽祖;而二媽正好離香爐最近,因此坐享人間煙火之便;三媽則像外交部長,跨海出巡全靠她了;四媽又稱「藥師媽」,神座下方長年被信眾挖木屑做藥引,故用(對神明非常不禮貌的)削屁股形容;五媽不在宮中,由民間稱為「五媽會」的會眾輪流供奉……
這是一場熱鬧非凡的活動,站在前頭的說書人使盡吃奶力氣認真講解,但底下充當學生的阿公阿嬤也不惶多讓,你一言我一語地吱吱喳喳,還不停插嘴「糾正老師」:林默娘的默、天后宮的后、出巡哨角的哨,「哩欸呆意工嗯丟啦!」(妳台語說錯啦)
這裡可不是大甲鎮瀾宮,或哪個文史工作者的里民導覽活動,而是位於台中烏日的湖日社區老人關懷據點,由暱稱「燕子老師」的專業說書人楊月燕出馬,陪一班平均年齡高達七、八十,有如「長青版櫻桃小丸子」的三十多位老人家,用台語說繪本故事給他們聽。
▇櫻桃老丸子的學習日,先量血壓
從烏日火車站走出來,雖然腳程僅僅5分鐘就可抵達湖日社區,但跨過台1乙線,便已進入處處羊腸小徑、連GPS都神經錯亂的「庄腳所在」。不過迷路有迷路的風景,例如途經日據時期的舊役場,手砌圍牆上有泥塑技法與環保回收素材創作的立體彩繪,其上的風帆、舢舨便告訴我們,這裡是昔日鹿港貿易轉運站「湖日港」,曾經商旅絡繹不絕,風光一時,因此又叫「半路店」,是烏日最早開發之地。
然而,就如同曾經的滄海已不復見,現今的農業人口也已逐漸凋零。近年當地的湖日社區發展協會,除著手進行社區活化工作(如前述的泥塑彩繪),面對高齡的社會趨勢,也開始建置老人關懷據點,為社區裡的長者,提供包括關懷訪視、電話問安、健康促進、供餐等服務。
穿過社區活動中心前夾道的灌木,與九重葛綻發的綠色拱門,宛如農家四合院改建的關懷據點近在眼前,一腳方踏進埕裡,就聽見屋內的朗朗讀經聲。原來,今天是湖日長輩們重拾書本的「學習日」,前半場安排的是背誦《弟子規》。
熱忱的志工服務隊隊長林春滿,見生人到訪立刻探前相迎。關於「學習日」,她說,社區每週都為長輩們安排讀經、唱遊、美勞三種課,上課前會先幫老人家量血壓、了解健康狀況;上完課後也會比照學校,為大家供應營養午餐。
這些工作,每次都有四、五位社區裡的志工媽媽前來幫忙。「雖然有時老人家上起課來像小孩,但跟帶小孩不同的是,有什麼問題只要跟他們『撒嬌一下』就可以了。」林春滿笑說。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弟子規》的整齊背誦持續著,卻有一位阿嬤頻頻回頭向人求助:「我不會啦,你來教我吧?教我吧?」筆者看看不識字的阿嬤,又看看課本上的注音,不知如何是好,只好用生硬的台語解釋:「這是古人教我們後輩,看到像妳這樣的長者,要下馬表示尊敬的意思」。結果阿嬤露出可愛笑容,很體恤地說:「免啦免啦!怕妳騎馬下不來,或是下來又爬不上去。」但對於這次終於學到幾句經文,她感到非常開心。
▇陪老人說繪本:百科式的故事大法
學完《弟子規》以及可配雨夜花吟唱的三字經,下半場進入台語說繪本的時間。這次因適逢每年「全台瘋媽祖」的春季,因此這天楊月燕帶來繪本《媽祖春遊趣》,希望藉由書中一家人參加媽祖遶境活動的劇情,來帶出本日的話題。
將楊月燕說故事的方式,稱為「百科式的故事大法」,真的一點也不為過。她會跟著繪本作者提供的圖文線索,將一個簡簡單單的故事內容,拉出人文、歷史、地理、生態甚至社會議題等各式各樣的分支出來談。再配上她自己找的地圖、實景照片、音樂欣賞、紀錄影片等等,資料之豐讓人懷疑真要認真細講起來,可能三十幾頁的圖畫書,花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楊月燕說:「作者畫出的繪本細節,一定有他的考究和想傳達的訊息。作者有他的用心,我們講故事的人,就盡力去幫他傳達出來。」
尤其是觸及個人經驗時,更容易打開老人家的話匣子,常常台上說一句,台下蹦出上百句。例如這次楊月燕準備的媽祖遶境地圖,包括大甲、彰化、雲林、新港等地,他們都能告訴你,每年搶轎大混戰時,「到了彰化這個地下道,就全都打起來了啦!」
也有79歲的王奶奶紅著臉私下拉著筆者,像少女一樣掩面笑汶汶說,去年81歲的老伴騎機車載她去鎮瀾宮看人家「迎鬧熱」,結果兩老「約會」回來還被守在家裡擔心不已的孩子罵翻,角色完全反了過來。
▇用彆腳台語,吸引老人家跟你互動
曾任台中小大繪本館館長的楊月燕,過去長年大手牽小手,為孩子說故事,卸任後也依然服務於福智文教基金會的廣闊班,揹著一袋一袋的書,到南投偏鄉或兒童癌症病房說故事,面對孩童對她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事。但2016年終,一次進社區服務之後,也不知哪來的福至心靈,突然讓她心中亮起一個燈泡,她開口對大家說:「希望有朝一日能接觸長青班,用故事服務老人家。」沒想到不多久,就接到一通電話,說有個湖日社區需要她。
「有地方需要我,我當然很開心就來了。沒想到臨時才被知會必須說台語,因為現場有一半的老人聽不懂國語。怎麼辦呢?也只能硬著頭皮上場了。」
楊月燕說,盡早提前準備、不懂的字就問,一點一點將原本不太流利的台語練起來,都是自己的功課。然而最有效的台語教室還是在湖日社區,課堂上就有三十幾個「正港台語老人」可以指正你。一年多下來,從一開始被長輩們打趣「哩欸呆意金古錐」(你的台語很可愛),到如今已經順溜很多。
然而,跟白紙一樣的孩子最大差異的是,老人這本書,其實比講師拿得出來的任何一本都還要厚重得多。楊月燕說:「所以跟老人說故事,與藉由故事引導孩子學習的方式大不相同,繪本的內容對我來說其實只是個引子,說故事的台語表現好不好也不是重點,能吸引老人家跟你互動才是更要緊的事。所以最高興的是長輩們開口來插嘴打岔,而且他們即使打岔,也不用擔心跟小孩一樣常會全面失控。」
她接著語帶擔心地表示,別看在座的長輩看起來都很健康活潑,事實上她曾邀醫生前來湖日社區對老人做過每周四次、為期一個月的運動檢測,發現其中有三分之二的老人其實已有失智症狀,因此老人家願意來參與互動已經很不簡單。
目前台語說故事除了楊月燕,還有另一位是小大繪本館現任館長譚淑娟。兩人除了輪流上課,帶領故事的方式也各有風格,一個像百科,用以激發老人家的經驗回饋,也兼談許多社會現況;另一位則是用各種生動趣味的故事,來逗老人家開心。
▇代替老人雙腳與眼睛,帶故事回來給他們聽
楊月燕百科式的故事點子,其實始於過去說給孩子聽的《提蒂安的禮物》。她說:「會開始用這本書與這種方式講故事,是因為有次朋友的孩子問:越南在哪裡?為什麼同學的外婆不在台灣?我朋友沒解釋就草草打發了,我跟她說妳應該打開地圖啊,妳要好好講解給她聽啊!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大人跟小孩都需要一同理解,才不會將錯誤訊息傳遞給下一代,造成刻板甚至負面印象。」
「來到湖日社區說故事給老人家聽,我的第一堂課也是從這裡開始,尤其介紹到越南河粉怎麼煮時,所有的婆婆媽媽精神都來了。」
楊月燕說,介紹吃的老人家最喜歡,因為從食物切入最容易。選書方面,除了前述的越南,她還講過日本、韓國。至於國內,她則講過《台南食點心》,且通常說故事前,她會照著書上內容去當地走一遍,台南也不例外。什麼是「月子餅」?為何「做16歲」要買茶葉來拜?兜遊之後再拍照回來,一一講給長輩聽。
講過跟食物有關的還有《小綠葉蟬的魔法》,談花蓮蜜香紅茶的故事。除了置入生態保育與有機概念,楊月燕還帶來與蜜香紅茶一樣因蟲咬而有特殊香氣的鹿谷凍頂貴妃,泡給所有老人家喝。另外,她也講過柿餅、豆腐等等,同樣透過故事軸線,連結到文史地景。
▇真人圖書館:以老人為師的「老人書」
「我還欠他們赤崁樓的黑糖椪餅呢。」楊月燕笑著說完後,接著便遺憾這次談媽祖,卻沒有跟著媽祖扎扎實實出巡一次。
老人家在課堂上打岔插嘴說得頭頭是道,但問他最喜歡哪個故事?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他過耳就忘光光。然而即使如此,楊月燕每回仍一次又一次認真尋找能引起共鳴的書,認真補充可激起他們記憶的情節線索。
像是有一本被列入童書的美濃老照片集,她到高雄參加同學會後,帶回來分享給這些長輩聽,很多老人家非常有感,紛紛重返記憶中站在水牛背上的童年。楊月燕立刻鼓勵老人家拿出家中的老照片,講自己的故事。有一位來自山東、87歲的李爺爺,就因此讓志工代為整理出一本相片集了。
這位李爺爺還拉著記者大談他在大陸碰到中共炸醫院時,如何死裡逃生的神蹟奇事,以及播遷來台後在左鄰右舍皆是閩南人中間,如何一個多月就學會台語。另一位同樣87歲的楊爺爺也分享幼時當「牛孝男」的趣事,因為牧牛的孩子只能哭著在牛屁股後面「被牛牽」。讓人不禁大讚:「阿公阿嬤的人生,真的是一本比一本精彩的老人書。」兩位爺爺還得意地笑說:「那當然。」
楊月燕的台語說故事碰上長輩,於此突然令人有了一種想像——假如說書人搭配一位老人家,到校園去對小朋友開講,應當會相當精彩。倘若此事能成真,那麼前面那位不識字的老奶奶,即便過去從未上學當過學生,也能換她上台當一回老師。
期待有朝一日孩子們能與老人家角色互換,像今天老奶奶的求助一般地,對著她嚷著說:「教我吧,教我吧!」這將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