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繪本大師》帶我們穿梭時空,重返童年的幻想世界:法蘭斯瓦・普拉斯(François Place)

法國圖畫書作家法蘭斯瓦.普拉斯(François Place),曾於2008年來台參加台北國際書展,帶來他耗時10年的三卷圖文力作《歐赫貝奇幻地誌學》。普拉斯是一位非常會說故事的插畫家,結合了細膩生動的圖畫和玄妙詩意的文字,以A到Z二十六個英文字母為順序,創造出瑰麗豐美的幻想國度,各個國家的歷史傳說、風土人情、典章制度、自然生態、建築地景、特產名物、珍禽異獸……紛紛躍然紙上,立刻引起讀者的熱烈迴響。

獨一無二的「歐赫貝」,是普拉斯一手建構的奇幻境域,絕對是一部幻想地誌學的經典之作。地誌學記述某個地方,既包含地理學、地質學、地圖學,但又不盡然是這些學問。再加入幻想的元素,幻想地誌學更如萬花筒般,增生了無數變貌。或許當人類極目遠方,對未知大地懷抱著無邊的想像與渴望時,人類就已經踏上了探索新世界的旅程,幻想地誌學的書寫於焉萌生。

▉從騎士文學到上天下地遊歷探險

古希臘史詩《奧德賽》(Odyssey)裡,名將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爭結束後,班師回程途中遇到大風暴,從此沿著小亞細亞的海濱漂泊十年。其間歷經種種艱難險阻:到過獨眼巨人的洞窟、吃人的巨人島,還遇見了會把人變成豬的女巫、歌聲迷死人的女妖……甚至遊歷了冥土。奧德修斯接受的考驗和磨難,雖然來自命定的神諭,但最後仍憑藉著無比的勇氣,得以歸鄉。這部包含大量古老神話的史詩,成為後世許許多多冒險與奇幻文學的原型。


odyssey.jpg

羅馬時期描繪奧德賽的馬賽克作品(取自wiki

經過了黑暗的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庶民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不再接受眾神安排的命運,更想擺脫神權的束縛。自我意識的甦醒,召喚了人們內在潛藏的好奇心,蠢蠢欲動的冒險因子激發了對知識和旅行的渴求,「騎士文學」因此廣受庶民的熱愛。典型的騎士們英勇無畏且心地善良,屠龍和營救公主是最重要的神聖使命,他們的冒險故事一再被傳頌,讀者跟隨著他們的腳步,滿足涉險犯難的想望。

17世紀西班牙人塞萬提斯所寫的《唐吉訶德》雖源自騎士文學,卻藉著吉訶德各種瘋狂的行徑,來顛覆騎士原有的形象。最經典的一幕就是急欲行俠仗義的吉訶德,以長矛單挑風車巨人,雖然荒誕不經、脫離現實,卻也有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氣魄。吉訶德不畏世人的嘲笑,始終為他崇高的理想而奮鬥不懈,這種勇氣源自於「為了自由與尊嚴,人生值得也應該冒險」的信念。

《唐吉訶德》的時代,同時也是歐洲的大航海時代。由於知識和技術的成熟,使得海上探險的活動得以實現,以葡萄牙、西班牙為主的歐洲探險家如哥倫布、麥哲倫,前仆後繼地向未知世界出發,不僅擴張了貿易的路線、殖民的版圖,也促成了許多的地理大發現。


tang_ji_he_de_.jpg

唐吉訶德雕像(取自pixabay

1719年英人狄福所寫的《魯賓遜漂流記》,描述一名17世紀約克郡的水手,因遭逢海難漂流到杳無人煙的孤島,以頑強的意志與大自然抗爭,度過了長期離群索居的孤獨生活。魯賓遜異乎尋常的經歷,正是航海時代崇尚擴張、競逐精神的具體實現。

在廣闊的海域上活動的不只是探險家,還有橫行海上追求財富的海盜,那些尋找寶藏的冒險故事,以離奇曲折的情節緊扣人心。1883年蘇格蘭的R. L. 史蒂文生所寫的《金銀島》,是這類故事的代表作。少年吉姆無意間獲得了傳奇海盜的藏寶圖,為了改善家境,他毅然加入危機四伏的尋寶隊伍,過程驚心動魄,除了考驗吉姆的身心,也迫使他提早面對成人世界的殘酷真相。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以更新的尺度來描想世界,19世紀法國的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以過人的想像力,開創了人類冒險領域的新極限,他所寫的《從地球到月球》、《地心遊記》、《海底兩萬哩》、《環遊世界80天》、《十五少年漂流記》……帶著我們上天入地再飛向宇宙。凡爾納傾力創造的虛擬世界不只是科幻小說,每一則探險遊歷的故事,都成了設想人類命運的預言。


fan_er_na_.jpg

凡爾納小說作品(取自wiki

這些作品以及更多奇幻、冒險、旅行文學之作,深受普拉斯鍾愛,引動他對旅行和冒險的憧憬,滋養了他早慧的心靈,成為他創作的活水源頭。日後他也以圖文創新的型式,加入說書人的行列,接續這個偉大的敘事傳統。


isabelle-franciosa2_2011-copie.jpg

法蘭斯瓦.普拉斯(取自官網

▉科班出身,紮實訓練

普拉斯於1957年4月26日出生在法國小鎮埃宗維利(Ézanville),父親是個專精於馬賽克創作的藝術家,擔任教師的母親,經常帶著他觀覽地圖和地球儀。普拉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從小就對圖像和閱讀非常感興趣。他總是隨身帶著畫冊,隨時記錄所見所聞。小男孩熱愛的戰爭、汽車、船艦、電影情節等,是他百畫不厭的主題。

青少年時期的普拉斯整天都泡在圖書館裡,最喜歡看圖畫書,只要翻開書本,就會想畫畫,畫筆草草勾勒出背景,一個個穿白褲的小人代表故事角色,用赭紅色的點表示頭部。總是畫個不停的普拉斯,高中畢業後,順利進入巴黎艾斯田學院(lʼécole Estienne)主修視覺傳達,接受排版、製版、裝訂、插畫等課程訓練,紮實的基本功蓄積了日後創作的能量。

畢業之後,普拉斯以獨立接案的方式繪製宣傳手冊和卡片,並為幾個書系畫插圖。直到1985年遇見了伽里瑪出版社青少年系列叢書的編輯皮埃爾.馬尚(Pierre Marchand ),他毛遂自薦,得到了「少年發現」叢書編寫及插畫的機會,陸續出版了《航海家之書》、《探險家之書》、《商人之書》和《征服者之書》。為了研究這些主題,他大量翻查古地圖、閱讀史料、古代遊記、民族誌,在在指向他未來創作的方向,並形塑了寓寫實於奇幻中的獨特畫風。

漸漸受到矚目的普拉斯,終於在1992年出版了首次獨立創作的圖文書《最後的巨人》(Les Derniers Géants)。全書圖文並重,藉英國年輕科學家阿契巴德尋找巨人族的冒險歷程,揭示了自大航海時期至19世紀,歐洲強權征服少數民族的殘暴和無知。書中巨人族的美麗與哀愁,觸動了讀者真誠的感受,得到空前的成功,在歐美共獲得11項圖書大獎肯定,並翻譯成英、德、荷、西、日、韓及中文各種版本。


zui_hou_de_ju_ren_-tile_0.jpg

《最後的巨人》書封及內頁(莊世瑩翻拍)

普拉斯曾在訪談中談及自己創作的進程。他在繪圖前一定會先進行研究,除了閱讀資料,他對古畫中的日常生活場景特別感興趣,喜歡從中觀察人物的姿態、服飾和時代氛圍。他創作的構想大多來自看到某種影像,然後他會勾勒線條,畫下一張張素描簡圖,類似拍電影的分鏡表,從其中看出節奏、背景和角色動作。靠著這些初步構圖,可以預見整本書的全貌,再將故事文字銜接到圖畫中,反覆修改至讀來鏗鏘有力、聲韻起伏。最後用墨水筆描邊,再用水性顏料著色完稿,每一張圖都會畫數個版本,完全是慢工出細活。

以《最後的巨人》一書成名後,普拉斯著手進行更浩大的計畫,《歐赫貝奇幻地誌學》三冊:「A-I,從亞馬遜女戰士國到靛藍雙島」、「J-Q,從翠玉國到濟諾塔島」、「R-Z,從紅河流域到季佐特國」,分別於1996、1998、2000年陸續出版。這個由26個字母為首組成的國度,採用百科全書式的體例,每一個字母構成一幅地圖,每一幅地圖代表的區域,發生一個故事,每則故事最後還有兩頁考據圖說。這套書問世之後佳評如潮,獲得包括波隆那青少年非小說類大獎等諸多獎項,奠定了普拉斯在法國當代圖文大師的地位。


s_34512927.jpg

《歐赫貝奇幻地誌學》系列作,左起:「A-I,從亞馬遜女戰士國到靛藍雙島」、「J-Q,從翠玉國到濟諾塔島」、「R-Z,從紅河流域到季佐特國」(莊世瑩提供)

字母「O」位在字母表的中間,完整無缺的圓弧象徵統轄宇宙的基本型,如同歐赫貝島豐饒圓滿的土地,靜駐在世界的中心。它也是所有島嶼的樞紐,各地的商船艦隊來此停泊,帶來珍稀的物種和寶物,不同的族群和文明在此交流,看似個別獨立的故事,又囊括為一個主體。由宇宙誌學家統治的歐赫貝,將探險紀錄交給女製圖師來更新母圖,地圖不斷被增刪修改,在正確與謬誤之間來回,大地的面貌隨時在更迭中。普拉斯提醒了我們,要以多元的角度來關照世界。


zuo_pin_nei_ye_.jpg

(莊世瑩翻拍)

《歐赫貝奇幻地誌學》猶如一座龐大的迷宮,讀者在其間悠遊,也在其間迷失,似乎還有更多未解的祕密隱藏其間,讓人意猶未盡。普拉斯在2011年推出兩本純文字小說《歐赫貝的祕密Ⅰ:科內流士的旅行》、《歐赫貝的祕密Ⅱ:席雅拉的旅行》,再度帶領讀者回到歐赫貝的奇幻世界,藉著主角的漂流歷險,26個國度在此書中增添血肉,形象更為立體鮮明,也產生了緊密的連結。這兩本書是同一段旅程的兩種表述,商旅之子和海洋之女分別奔向自己的命運,不同的世界觀最終以愛融合。普拉斯以此書獲得2012年波隆那文學類大獎。

▉遊走在虛幻與寫實的曖昧界線

這並非普拉斯首次展現除了圖畫之外的文字敘事功力,2010年他以小說《飛移關卡》初試身手。故事描述14歲的法國少年關安,登上了死神的馬車,就此踏上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歷程。關安在虛擬的12省中躲避飛移關卡的追緝,遍嚐人間的冷暖和險惡,但也習得一身醫術,由冥世重返人間。這是一部典型的少年成長啟蒙小說,但普拉斯以古喻今,藉中世紀歐洲的想像地域,實指一戰的破敗荒蕪,豐富的隱喻加深了故事的層次,對所有年齡層的讀者而言,讀來都是深刻的人生寓言。

普拉斯著作等身,除個人作品外,也經常為他人作品配製插畫,如探討環境正義的青少年小說《托比大逃亡》、《艾立莎的眼淚》,或與旅遊記者合作,進行深度人文漫遊的《伊斯坦堡漫步》,創作的形式極為多元。2008年普拉斯曾和法國兒童文學作家伯努瓦.德.聖.夏馬斯(Benoît et Emmanuelle de Saint Chamas)夫妻合作,為羅浮宮製作讓青少年更加了解美術館的互動網頁。並曾改編《最後的巨人》為偶劇,以及編寫新劇作。

普拉斯的作品的確充滿了戲劇性。精彩的情節跌宕曲折,懸疑的事件扣緊讀者的好奇心。在圖像中,他特別留意不做人物特寫,每張圖就好像劇中的一幕場景,人物在幕與幕之間流動展演。讀者與人物保持一段適度的距離,反而放大了詮釋的空間,也增添了多重解讀的樂趣,似乎能聽到角色從內在發出的聲音。


zuo_pin_.jpg

普拉斯作品(取自François Place官網

卡爾維諾是普拉斯喜愛的作家,卡爾維諾筆下的馬可波羅曾對大汗說:「記憶中的形象,一旦在字詞中固定下來,就被抹除了。」歐赫貝系列作正猶如《看不見的城市》衍生的圖像版。普拉斯一手創造的歐赫貝,和勒瑰恩的地海(Earthsea),或托爾金的中土世界(Middle-earth)不同,地海和中土都是封閉自足的世界,而普拉斯的故事總留下能逃逸的縫隙,譬如永遠可望不可及的靛藍雙島,又如《飛移關卡》中分開虛幻與現實的國界。因為有了缺口,生命力就能找到流動的方向,普拉斯的作品之所以迷人,正是遊走在虛幻與寫實的曖昧界線。

普拉斯從小就為地圖深深著迷,他一直很羨慕製圖師能賦予大地面貌,記錄世界的變化。如今科技發達,太空中漂浮著無數監看地球的衛星,我們又該如何丈量世界呢?我們真的對世界已經有了全盤的瞭解嗎?喬治.艾略特說:「我們心中,仍有一大堆未被繪入地圖的國度。」普拉斯這位穿梭時空的旅人,為讀者畫下的地圖,打開了通向想像國度的大門,指引出重返童年世界的路徑。閱讀普拉斯,重新觀照世界、審視內在,畫下一張屬於自己的人生地圖。

 

▇法蘭斯瓦・普拉斯 作品

  • 歐赫貝奇幻地誌學A-I
    文/圖:法蘭斯瓦・普拉斯,陳太乙譯,時報文化, 380元,【內容簡介➤
  • 歐赫貝奇幻地誌學J-Q
    文/圖:法蘭斯瓦・普拉斯,陳太乙譯,時報文化, 380元,【內容簡介➤
  • 歐赫貝奇幻地誌學R-Z
    文/圖:法蘭斯瓦・普拉斯,陳太乙譯,時報文化, 380元,【內容簡介➤
  • 伊斯坦堡漫步(《歐赫貝奇幻地誌學》
    文:卡西耶,圖:法蘭斯瓦・普拉斯,孫千淨、陳蓁美譯,貓頭鷹,480元,【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97 深入故事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挪威木匠手記:透過一位在地木工的樸拙之眼,深入北歐匠人的精神世界

En Snekkers Dagbok
歐勒.托史登森(Ole Thorstensen)著,柯清心譯,大塊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一位挪威包工程的木工,沒有太多文青的包裝,沒有匠人的姿態,純粹分享從技術到商業經營的一般事務,描述人們談論北歐工藝時遺忘的某種堅實內裡。這是一則平凡不過的故事,卻能原原本本呈現木工平凡的生活,顯示出對專業的尊重,以及某種文化深層的底蘊。
近幾年的經濟崩盤,掀起人們對資本主義下工作與生活型態的反省思潮。這位總是從無到有打造工藝品的工匠,確實體現了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擁有具創造性的生活。如同作者自言「手工技藝沒有任何神祕可言」,《挪威木匠手記》不唱高調,也不意圖宣稱「工藝」的文化與藝術高度。全書樸實無華,卻很深刻,如同人生。
像作者這樣的工人文青北歐並不少見,工匠不必粗鄙,文青不必清高,職涯發展,適情適性而已。本書的寫作風格質樸無華,卻滿溢刨木花的香氣,一再讓人想起IKEA型錄上的明亮傢俱……這當然是很沒建設性的聯想。【內容簡介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

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林熙強譯,臺灣商務,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史景遷是一道高牆,把歷史說得如此趣味,怎麼不叫後繼史家跳腳?已成經典的《大汗之國》成書20年,時至今日仍然是必讀之作。此前西方帝國之眼如何看待東方神祕的中國?史景遷超越居高臨下的傳統西方帝國之眼,全書是他深刻的自我文化剖析,是多點進擊的歷史重構,更說明了歷史為什麼必須是一則又一則迷人的故事:唯有如此,我們才讀歷史,才讀出歷史的複雜滋味。
在上世紀末,史景遷是站在史學浪潮最前端的人,後現代史學、敘事史的復興、交流的新視角、心理學式的刻劃……每部作品都是學術最前緣的挑戰,並且獲得市場的熱賣。20年過去了,本書的重新中譯,在夠長的時間間隔後,提供人們重新思索:當年的勇於弄潮,哪些是一閃而逝的流行?哪些已成為史學持續生長的關鍵?
據說錢鍾書當年曾戲稱史景遷是個「失敗的小說家」,看了這本《大汗之國》,他更像個失敗的文青,所以才會把馬可波羅、馬勒侯、卡夫卡、波赫士、卡爾維諾統統塞進進去。從正統史學書寫著眼,他也是個失敗的史家,但也正因為這樣的失敗,才會出現這款帶有輕薄感和明亮感的史學新風格。【內容簡介

1919:中國、印度、埃及和韓國,威爾遜主義及民族自決的起點

The Wilsonian Moment: 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igins of Anticolonial Nationalism
埃雷斯.馬內拉(Erez Manela)著,吳潤璿譯,八旗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今日所見一切,都來自此前每一個昨日的累積──這樣淺顯的道理無人不知,我們卻很少意識到歷史的發展軌跡。比如1919年美國的「威爾遜時刻」,對2018年的台灣社會思潮有什麼影響?馬內拉以「威爾遜時刻」為起點,指出美國總統威爾遜彼時對全世界各地民族國家建立的倡議,如何導致如今響徹全球各地的獨立運動、呼喊民族自決的主旋律?《1919》的面市,或許也可以提醒當代的台灣讀者:民族國家獨立建國的道路,我們其實只走了一半。
本書討論的時序非常短暫,但卻深刻地改變整個世界,這屬於威爾遜主義「勝利」和「潰敗」的瞬間,揭開霍布斯邦筆下《極端的年代》的序幕,反殖民民族主義的浪潮,直到今日仍席捲著我們熟悉的世界。書中的印度、埃及、中國、韓國4個案例,則可視為仍不斷生成擴張的4個原型。與其說要帶領讀者認識過去,不如說要讓讀者正視未來。
今天回頭去看一百年前的民族自決提案,特別有種同志仍須努力的今昔之感。威爾遜的理想主義未必那麼「理想」,其中很有些眉眉角角的政治考量,當時之所以敗下陣來,也是因為無法緩解被壓迫者的困境。這本書與其說是讚頌,不如視之為批判。【內容簡介

檔案:一部個人史

The File: a personal history
提摩西.賈頓.艾許(Timothy Garton Ash)著,侯嘉珏譯,印刻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系出德意志與納粹的有條不紊,史塔西(Stasi)是東德最出名的遺產,也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森嚴綿密的監控組織。來自英國的作者年輕時曾前往東西柏林研究第三帝國,圍牆倒塌後,卻發現了一疊自己當年的史塔西檔案。這份驚悚的報告不只是老大哥在看著你,甚且人人都成了老大哥的分身,用矛頭抵住彼此的猜疑和脆弱。
艾許留學東德的1980年代,渾然未覺受到祕密警察及其線民的縝密盯梢,事隔多年的回顧與記錄,成就了《檔案:一部個人史》。這是一本自傳,是一部報導,卻宛如諜報小說,牽動人心起伏,為他的遭遇而驚駭莫名。然而,對當代台灣讀者而言,本書又是一聲警鐘,提醒我們正視轉型正義的必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知道我們究竟活過什麼樣的時代,並且知道我們應該活出下一個怎麼樣的時代。
近20年過去,換了新的譯者和出版社,從《檔案羅密歐》正名為《檔案:一部個人史》,但書中種種對極欲建立轉型期正義的台灣而言,仍是一帖迫切的良方。本書與其說是控訴或責難,更多的是嘗試將心比心,思索每個人在極權統治下的處境。這份同理或同情,才能形塑當前或未來正義該有的樣貌。最基本的,還是要徹底將一切開放。檔案本身不會說話,也會有各種誤用、濫用的可能,然而就像本書所示範的,只有資訊開放,才能有對話的可能;只有懇切地對話,才能真正地合解。【內容簡介

雪之鐵樹

雪の鉄樹
遠田潤子著,王華懋譯,獨步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即使所有人都不是壞人,也可能讓所有人都活在地獄裡。遠田潤子的虛構小說,就是這樣勾勒出一幅幅真實無比的人間悲劇。幸好,人間複雜卻未必從頭到尾都是悲劇。《雪之鐵樹》如同其書名呈現冷酷銳利的意象,卻也同樣透露堅忍凜然的姿態。小說人物都在各自背負的包袱裡沉默努力,宛如挺拔於積雪裡的鐵樹。作者的懸疑手法引人入勝,說到底其實是簡單的故事,但即使簡單也叫人不忍釋手。
用細緻的筆法層層舖陳,將一則簡單的故事,打造出豐富的層次。究竟什麼是惡?什麼是贖罪?最後那「從此過著幸福美好日子」的結局,看似削弱了故事的力道,但想想人生有時經由虛構想要的,不就是一帖麻藥?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惡意並不需要原因,只需要一點點懷恨在心,就可以源源不絕地相互折磨。如果沒有真正的放下和原諒,賠罪也可以賠出新一輪的業力糾葛。【內容簡介

歷史的盲目:我們世界的另一個故事

L'aveuglement - Une autre histoire de notre monde
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林舒瑩譯,允晨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樂    
常言道:「歷史給我們唯一的教訓,就是我們無法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費侯的《歷史的盲目:我們世界的另一個故事》自言是「致力於拆解盲目的不同形式,和盲目所滋生出來的種種行為」,便實是演繹上述名言的歷史巨構。為什麼我們無法得到教訓?正因為我們盲目。盲目的形態多樣,皆來自人類的心理弱點,所以更加無從逃脫這份盲目。這是令人如坐針氈的史書,是促人警醒之書。
書裡看似違反所有史學的基本教條,諸如不要回應當下的時事,不做後見之明的推斷……作者與其說是歷史學者,不如說是以公共知識分子的身分關懷當代。或許公知的角色本來就應先於學者,也或許面對「盲目」這樣迫切的課題,過於拘泥學術範式只會綁手綁腳。史學真正的精髓不在那些用來自保的規矩,而是經由對過去長時段的觀察,關懷當下。這本書讓人想起年鑑創始人之一布洛克《奇怪的戰敗》,作者終究是屬於年鑑,本書也終究屬於史學。
以史為鏡的語重心長,一種老派卻永不過時的知識論。【內容簡介

眼睛的故事+聖神.死人:《情色論》大師「喬治.巴塔耶」前衛小說集

Histoire de l’œi / 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尉光吉、王春明譯,逗點文創結社,60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文   樂   獨 
很久沒有看到這麼叫人頭痛的故事了(這句話是讚美)。閱讀的時候皺緊眉頭,捏著鼻子,不時按一按太陽穴。關於禁忌,關於癖好,關於性與死亡,90年前完成的前衛作品,如今讀來還是頭痛欲裂。可以微笑把巴塔耶讀完的,大概是神吧!(這句話也是讚美)不能理解這話的意思?去讀一讀巴塔耶筆下的故事,肯定就能理解了。
感謝中譯的問世,加上詳細的導讀,台灣讀者終於得見巴塔耶在「論」之外「創作」的一面,欣賞這位被傅科讚譽備至,激盪出他極限經驗(Limit-experience)論述的重要作家。巴塔耶的作品雖然被歸於情色小說,卻超越了感官刺激的範疇,經由對身體最殘暴的肢解、對欲望最卑劣的展示,挖掘出人之為人的本質,嘲笑社會常規或道德的可笑和虛妄。
巴塔耶真正在意的是:高潮之後,性還有什麼可能性?他的前世是薩德,他們其實是地球實驗室裡的生物學家,試圖以各式各樣的雜交,培育出新的基因,新的物種。【內容簡介

香港洋酒文化筆記 1841-1851

王漢明著,香港三聯,53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爬梳史料,捕捉故事,令人讀來不禁驚呼:這是「香港版陳柔縉」吧!但王漢明總有些地方僅只是資料的羅列而缺乏故事,令人不禁扼腕。儘管如此,這本小書仍有可觀之處。名為洋酒文化筆記,其實是香港小史,諸多細節可圈可點。洋酒之外,歷史之內,記錄19世紀中葉的香港文化,也可視作一種香港史的溯源。這是香港身世血脈的重寫,是香港文化自我認同的宣稱。
作者是品酒者和文獻藏家,書裡集合了大量資料,如同紙本博物館,將文獻、軼聞一一陳列擺放,略加整理介紹,存而不述,頗有檔案自己會說話的意味。港澳研究方興未艾,本書像是基礎建設,配合新興的大量數位資料庫,令人期待日後更紥實的研究,或者一則更動人的故事。
本書鎖定香港入英的前十年,觀察洋酒如何在這塊彈丸之地進行文化小革命,這本酒書簡直就像從二手書店的地下室角落挖出來的,來日也許可拍成幾部《夜行人生》類的電影,雖然有些地方只是資料和數據,但對史料控來說,這樣的書不香也陳,不陳也香。【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活動》什麼,這裡也能玩遊戲?在北市圖密室逃脫
(取自pixabay)
(取自pixabay)

 

曾有一本書提到:「任何人只要懂得善用圖書館,每天入館讀某個專業的相關資料,90天便能成為地球上前30%瞭解該領域的人。」這是個天大的好處,尤其對圖書館使用者來說,當前圖書館所提供的閱讀形式,其實早已跳脫靜態功能,如今成為一種更廣泛的感知與探索。

2018年世界閱讀日期間,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籌畫了一連串「遊戲x閱讀」活動,尤其是名為「現形記」的實境解謎,確實讓閱讀脫離了傳統,跟遊戲廝混在一起。

▉原來圖書館也可以這樣玩

北市圖推廣課專員毛宣蓉受訪時表示,為了用活潑的方式帶領兒童及青少年切入閱讀,該館今年邀請了曾與故宮博物院和親子天下合作過的密室逃脫設計專家「螺旋工作室」一起來規畫故事與謎題。

20915097_1441283862622060_8471699043118838151_n.jpg
螺旋工作室為故宮設計的「不思議事件簿」,青少年夥伴一起解謎。(故宮臉書

zhen_po_.jpg
老老小小合作無間,為成功偵破故宮「不思議事件簿」拍照留戀。(故宮臉書

一般密室逃脫遊戲會使用特製場景來設計主題,舉凡古墓、博物館、實驗室,或是虛擬的神話、童話故事、架空的異世界等,是「擬真的實境」。但「現形記」有別於這樣的設計,是利用圖書館現有空間,與遊戲結合成「真正實境」的遊戲。

由於這次圖書館活動「讓專業的來」,立刻吸引許多密室玩家與圖書館重度使用者的注意。雖然活動一開放報名即風風火火,一天之內迅即熱鬧額滿,不過4/22(日)和4/28(六)這兩天,遊戲會在圖書館裡悄悄進行。

為何是悄悄地?因為這兩天,來到圖書館的民眾,很可能會在館內的某些角落,也許是書櫃前、也許是樓梯間,發現有人像在尋找失物般地徘徊。如果仔細觀察,還會發現他們不只一人,而是三五成群地進行搜索、討論。這些人應該就是「現形記」的玩家們,正在不影響館內讀者的狀況下進行偵搜。

設計「現形記」的螺旋工作室螺小姐表示:「設計這類實境遊戲時,並不太去更動原場地。」因此,在一場又一場推理活動進行的同時,圖書館仍會一如往常地運作,不會有哪條走道因此被封住,或是圖書設施大風吹。遊戲設計的前提是在不侵擾其他空間使用者的權益下,還能讓大家覺得:「哇,原來圖書館也可以這樣玩!」

***

國外其實有許多達人透過網路提供自己的點子,指導圖書館員或學校教師如何設計實境遊戲。Meghan Mathis是一位高中英語教師及課程設計師,同時也熱愛遊戲設計。他說:「當學生不停盯著時鐘看,這意味著他迫不及待想離開你的教室。與其如此,不如結合課程(內容)與教室(空間),把他鎖在裡面。」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崩潰的教師打算在校園上演大逃殺,而是藉由這門創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逃離你的同時,還能學到你的知識,並且增益了批判性思考、社交情緒管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61jtcfcb8el._sl1000_.jpg
Mathis應用在解謎遊戲裡的道具(取自Amazon

Mathis得意地說:「只要利用身邊這些(我最喜歡用的)尋常物品,就可以建立一間屬於你的逃生教室。」首先是鎖,這是最刺激學生的要素,也是解謎遊戲的活力源。方向鎖、數字鎖、字母鎖都很適合。一但他們發現自己無法前進,就會萌生鬥志,直到開鎖成功。

黑光筆也是Mathis常用的道具。他說:「不要低估學生尋找線索的能耐,黑光筆跟紫外線手電筒能為你的課程增添許多魅力。」此外,運用學生從未見過又無法理解的酷道具,也會讓學生興奮;利用磁鐵來讓學生四處探索,最後取得手指無法觸及的夾縫中的鑰匙也很高招;將線索寫在空白拼圖上再分散各處,最讓學生為流逝的時間猴急;謎語、密碼、腦筋急轉彎等,也能充分刺激思考。

Mathis表示,在創造出障礙,看學生努力解題的同時,還能好整以暇地從旁觀察,獲知學生的個別差異。

1.png
國外有許多指導如何利用教室或圖書館設計解謎遊戲的點子。(擷自pinterest

一個好故事、一些謎題與線索、有限的時間,與許許多多好玩的成分,是解謎遊戲的基本組成要件。美國圖書館協會,有一筆高達7,500美金的「創建好奇心」(Curiosity Creates)項目供圖書館申請補助,有些圖書館就利用它來建構圖書館版本的實境解謎遊戲;有的圖書館甚至會讓孩子參與創作故事與道具,設計自己的實境遊戲。

例如有一個社區,動員全村人員在圖書館設計了一個密室,由孩子們設定主題(最後決定為殭屍)。接下來他們找到科技公司捐贈二手電子設備,電影公司提供殭屍服裝、道具,並指導如何化殭屍妝。這個活動獲得當地媒體報導,盛大啟用的時候,市長一家人成為第一組受邀的玩家,結果當他們被關進這個驚悚的密室後,所有人卻通通轉移陣地,去辦披薩派對了。

在遊戲中打開自主學習的開關

回到北市圖的實境解謎。台灣師範大學曾有一場講座,討論到教育與學習的差別。教育,是直接用制式的套裝讓學生學習,還需要考試、測驗,看看大家有沒有學會;而學習,則是賦予學生們責任或擔當,各憑本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資源、知識或方法。教育在學程終止時便會結束,但學習則永不停止,學生們甚至還會自行尋找下一個任務來「玩」看看,最終可能就玩出自己的天賦。

這種學習的概念,跟「現形記」設計師所說的「閱讀之前,要先誘發」不謀而合。她認為,與其擬定一個理想的閱讀過程要求大家遵循,或設計出一個教導兒童與青少年如何閱讀的遊戲,不如去引導兒少族群打開自主學習的開關。

這種誘發展現在實境遊戲中,便是各種疑點的設計。當大家在圖書館中觀察到蛛絲馬跡,為了尋求答案而跑去翻閱各種書籍來佐證自己的想法時,不知不覺便已置身於閱讀之中。

這類遊戲同時也會激發團隊合作。而團隊的合作,則牽涉到前面提及的社交情緒管理。曾有另一個解謎設計工作室以逗趣的影片,將玩家歸納成10種類型,例如指揮型、精算型、馬後炮型、後知後覺型等等。也有工作室設計心理測驗,將玩家分為策略、通靈、知識、志工、醬油等等類型。除了趣味,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一種來對號入座,去了解自己的能力,進而為團隊貢獻心力。

▉BOOK同樂繪,互動式體驗大集合

北市圖除了總館有實境遊戲讓民眾走透透兼動動腦之外,在天母、力行、松山及六合等分館,還舉辦有「BOOK同樂繪」等系列活動,主打「手作x遊戲x閱讀」的講座,準備翻轉讀者的閱讀體驗。

桌遊講座內容包含蔡幸珍帶領的《髒小豬的桌遊與故事之旅》與《桌上遊,話三國》、王淑芬的手作書《Handmade Book,享閱讀趣》,以及曹益欣的《紙上劇場》,帶大家手眼、口耳並用,並活化大腦。想在活動中打瞌睡?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認識新朋友倒是很可以。

尤其是紙上劇場「紙芝居」活動,毛宣蓉熱情地說:「閱讀圖畫的同時,其實也在創作。」想知道如何運用紙芝居來講故事?歡迎親自到場體驗。最後,毛宣蓉還介紹「穿越BOOK的來信」活動,只要將閱讀心得寫在館方特製的明信片上,即可抽精美桌遊。

也許你走進北市圖,參加完這系列「遊戲x閱讀」的活動,卻發現自己一本書都沒有讀,但那又如何?在「BOOK同樂繪」活動中有毛宣蓉用心的態度、「現形記」活動中有螺小姐懷抱的理念,而且每場活動都有趣極了。如果你也覺得好玩,北市圖歡迎你,以後有空時常來玩。

世界閱讀日 完整專題

全國20個縣市圖書館、100多家獨立書店進行了大串聯,每個地方都有專屬的在地活動串聯:

  • 橫跨北-中-南-東-離島
  • 虛擬實境x密室解謎x文學市集x老建築讀在地史x閱讀社區營造x食農與閱讀

image_3d392f3.jpg

點選這張圖片,搜尋離家最近的世界閱讀日活動:

wen_sheng_hao_fb2_821x312.jpg

指導單位:2018yue_du_ri_frame101_0.jpg

點選合作夥伴Logo,更多閱讀冒險正在進行: 2018yue_du_ri_frame2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3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204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1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3_0.jpg2018yue_du_ri_frame304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2_0.jpg2018yue_du_ri_frame403_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