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評》愛使所有的不幸容光煥發:評幾米《同一個月亮》

幸與不幸
迅速地壓倒我們
初次看來
就像炎熱與冷凍猛然接觸
令人無法區分二者的相似

幸福充滿驚恐
不幸洋溢甜美
從永恆照射過來
無法區分是這或是那
同樣威力驚人

這是堅定不移的時光
母親和我所親愛的時光
朋友和弟兄的時光
以溫柔的屬天光輝輕輕環繞
堅定不移使所有的不幸容光煥發

(節選自《潘霍華獄中詩》林鴻信譯註,台北﹕道聲,2007)

這是1944年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因反抗納粹政權而成為死囚時,在獄中寫下的詩作〈幸與不幸〉的部份內容。他在獄中飽受痛苦折磨,終日籠罩在死亡陰影下。令人感動的是,他總是懷抱對家人與上帝的愛而充滿感恩,坦然面對黑暗,堅定地散發美善的信心與光亮。

堅定不移的愛,使所有的不幸容光煥發。

這樣的亮光,我在幾米的新作《同一個月亮》裡也看到了。

同一個月亮_正封_縮_1.jpg這本書從封面開始,就充滿豐富的象徵性圖像語言。水平線將封面一分為二,上半部漆黑的夜空,對比下半部鮮明的草地、水潭。站在中央的小孩、動物和布偶全都俯視水池裡鮮黃明亮的圓月,而成為目光焦點的月亮,又呼應上方同色字體的書名,完整地呈現、也預告了一個明暗與虛實交織的想像世界。

畫中所有的角色全都籠罩在黑暗之中,而他們所注視的,其實是月亮的倒影,彷彿是各自心中想法或渴望的投射。當這些幻想類童書繪本的角色有了思想與渴望,他們就有了生命與人性,畫面則因此成為情境,而有了故事。

這本書的前後扉頁是一連串歪歪扭扭的阿拉伯數字,宛如一個剛開始握筆和學數數的小孩,一筆一劃地數日子,從1到100,又從頭來過,在漫長的循環中不間斷地等待,象徵小孩的心情與處境。然而,一大片明亮的鮮黃色彷彿托住一切無奈與感傷,使所有暫困其中的人不至於崩毀墜落。

接著是深藍色的夜晚,小男孩在窗前望著天上的月亮。這個圖像在情節之前,說明角色的狀態。小孩的身體語言和整個場景佈置表達出了「等待」,即使身長還不夠高,即使旁人都睡去,他一直等待。

暗藏玄機的書名頁,是這本書的關鍵之一。看似理所當然的空中飛鳥,原來是伏筆,對比後面的結尾而產生震撼的效果,並指涉多層次的主題意涵。全書文字簡潔,全部只有264個字。字數(67、65、63、69)與情節均分為4段,以一面窗的固定場景,開展變奏的旋律,在重複中循序漸進。

小男孩翰翰日以繼夜地在等待。腳掌有鐵釘的獅子、象牙被鋸斷的大象和中箭的鶴接續前來。翰翰溫柔地治療、安慰牠們。他小心、體貼,以至於勇敢地,讓受傷的生命在月光下恢復了美好的樣貌,散發溫暖與喜樂。

02_縮.jpg

然後,有人來了。文字漸少,迫不急待的身影也消失了,情緒與情節堆疊到戲劇的高潮,無聲的畫面勝過千言萬語。畫面再次出現明暗對比,窗戶與樹叢的深淺濃淡,渲染著悲喜夾雜的激動情緒。正當讀者覺得要鬆一口氣時,翻頁後發現,原來回到家的軍人父親受傷了。

貓咪和布偶的出現,表示這次是真的現實,不同於之前小孩獨自幻想的世界。小孩面對殘酷的真相並不顯得驚嚇,或許是之前的心理預備,已在想像中練習過了;或許是如右頁所傳達的訊息﹕只要父親的愛支撐著小孩變得更高、看得更遠,小孩的世界就如同溫柔光亮的月那般圓滿。

當讀者為父子團聚的歡欣而感到滿足,隨著輕鬆的對話翻到下一頁,卻宛如一記當頭棒喝──使一個孩子等候父親回家的故事,以更犀利的觀點與更遼闊的視野,傳達出對全世界人類的關照。最後再次出現深藍色的夜晚,前後呼應,確認漫長的等待結束,小孩可以安歇了。

這本書有台灣原創圖畫書較少處理的反戰議題,更重要的是,它精準示範了圖畫書獨具的形式,以成熟的文圖互補關係、圖像語言及翻頁效果,表現出圖畫書這個文類的特色。整體結構嚴謹,運用大量的文學手法如象徵、比喻、對比、對照、襯托、伏筆、鋪陳,使文字與圖像都具有高度濃縮後的精純質量,沒有半點多餘雜質,因此表面看似簡單,實則蘊涵豐富的想法與感受。

03_縮.jpg

兒童圖畫書是一門化繁為簡的藝術。簡單不等於幼稚,因為繁複的想像空間裡有深沉的思考或人性深層的需要。因此有人說,好的成人書可能只適合成人讀者,但好的童書卻可以老少咸宜。

過去數十年來從國外引進的眾多外版書,都具體表現了這個特質,贏得許多成人讀者的喜愛,使圖畫書在台灣書市成為非常熱門的文類。可惜的是,許多本土原創作品仍停留在淺薄的表面,文字只會一句接著一句交待事情,沒有任何文學技巧可言;圖畫或許美麗細緻,圖像語言卻很粗糙,好看的圖像也無法構成有效的畫面;又或者版面構成毫無章法,使畫面與畫面之間缺乏節奏與整體感。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在閱讀圖畫故事時,獲得良好的文學經驗,就不能只注意故事的主題是否有意義,也應該在乎故事的表現方式是否具備高明的文學手法。《同一個月亮》既是標準的兒童圖畫書,同時也是高明的文學作品。


幾米_大塊提供_縮_0.jpg

畫家幾米(大塊文化提供)

美國經典圖畫書《野獸國》的作者桑達克(Maurice Sendak)曾說,「小孩的世界並非無憂無慮,所以他們會創造幻想,用來對抗童年的黑暗時刻。」他的兒童角色常藉由幻想紓解內在的困擾不安,得以與外在現實和解而心安。其實,成人經常在虛構的文學世界中尋找安身立命之所,也是同樣的道理。

《同一個月亮》裡的翰翰,不僅在幻想中撫平自己的焦慮,還鍛鍊出為他人療傷止痛的勇氣與能力,因著與父親之間永不離棄的愛。這樣的作品似乎在告訴讀者,無論現實遭遇如何不幸,我們依然可以因著愛而有信心與希望,活出有亮光的生命。

《同一個月亮》是台灣原創圖畫書的驕傲。

0_縮.jpg

800x800-01.jpg

同一個月亮_正封_縮_0.jpg

同一個月亮
作者:幾米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7/10/03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幾米

三十幾年前開始畫插畫,二十年前開始創作繪本,想要讓繪本的美好與各種年齡層的讀者分享,開創了成人繪本的類型,至今出版各式作品超過五十種。幾米的書被翻譯成英、法、荷、西、葡、義、日、希、德、韓、泰、俄、越、波蘭、愛沙尼亞、瑞典等多種語言,也與英國、美國、日本的出版社合作原創繪本。

幾米曾被Studio Voice雜誌選為「亞洲最有創意的五十五人」之一,亦為Discovery頻道選為「台灣人物誌」傑出人物之一。幾米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音樂劇、電視劇及電影,《微笑的魚》改編動畫曾獲柏林影展獎項。在台北、宜蘭、台南等地有幾米主題公園或地景藝術,也受邀參與日本大地藝術祭。幾米得過多座金鼎獎,也獲得比利時維塞勒青少年文學獎、西班牙教育文化體育部主辦的出版獎之藝術類圖書年度首獎、瑞典彼得潘銀星獎,並多次入圍林格倫紀念獎,是國際上最大的兒童及青少年文學獎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11-03 16:11
對談》張亦絢x宮部美幸:行走在現實的黑霧中,我們都是人生的學徒
左為小說家張亦絢,右為宮部美幸
左為小說家張亦絢,右為宮部美幸

若說松本清張是一時代良心,要揭開「日本的黑霧」,那翻開有「松本清張的女兒」之稱的宮部美幸小說,讀者也許會發現,啊,此刻我們便身在現實的黑霧中。

──新生代作家 陳栢青

擁有一級速記員資格的日本作家宮部美幸,下筆迅速俐落、出版量驚人。光是2017年,扣除掉再版重出的著作,全新中譯本便有厚實的《逝去的王國之城》,以及近日上市的《希望莊》。

《希望莊》是「杉村三郎系列」的第4部作品,主角杉村原是在童書出版社工作的編輯,與交往的女友論及婚嫁時,才發現未來的岳父是財團負責人,並被迫進入商社工作。杉村平凡一如你我、不比其他帥氣冷酷的職業偵探耀眼,然而這個在日常作業中遭遇離奇案件的上班族,其溫厚誠懇的小人物偵探形象,卻深深走進讀者心中。

素來以描寫小人物聞名的宮部,溫柔而堅定的筆調中常帶有批判的眼光,「杉村三郎」系列即充滿宮部式的人情世故,以凡人的善意眼光來看待事件。

「杉村三郎系列」的前三部作品包括《誰?》、《無名毒》、《聖彼得的送葬隊伍》,每一部都可獨立閱讀。本身即是重度推理小說讀者的作家張亦絢,在《希望莊》出版之際,按順序重讀了一次,發現比個別閱讀有更多體驗。她說,早先看到第一部《誰?》的時候,可能太年輕,不太咀嚼杉村三郎的處境,這次重讀,對於杉村這個人物本身的經歷,內心觸動是非常大的。

23191676_10208970067363440_1568228993_o.jpg

在出版社獨步文化的安排下,張亦絢與宮部跨海連線會談,從最初的創作心情,聊到「杉村三郎」系列背後的人情義理。

▉保持初衷,越來越難

自1987年出版首部作品《鄰人的犯罪》後,宮部已在今年邁入創作30週年。張亦絢還記得,當年讀到宮部的《魔術的耳語》時,驚訝地讚嘆:日本出了一個天才女作家!如今想到宮部已然在推理這條路上堅持了30年,心裡更覺得無比感動。張亦絢向這位國民作家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還記得最初動筆的心情嗎?」

宮部對於創作生涯已來到30週年,雖感訝異,但仍覺得這條創作之路,卅年一路走來十分幸福。或許是經驗讓自己在工作上更從容了,她表示,只要能繼續寫著自己喜歡的小說就很快樂,這點是從出道以來始終沒有改變的。不過,宮部也誠實提到:「雖然明白不能忘記初衷,但要保持和出道時一樣新鮮的心情來面對工作,是愈來愈困難了。」

宮部美幸.png
小說家宮部美幸(照片取自JTBC官網)

聊到寫作,宮部認為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擁有技術,便能一舉挑戰描繪困難的主題。張亦絢提到,她在讀《聖彼得的送葬隊伍》時,宮部僅透過幾句對話,就讓人感受到「鮮明的痛苦與危險」。這些細節,令她想到許多宮部迷曾發出的感想:「老師從不看輕小說技巧。」

比起剛出道時,宮部認為現在的自己漸漸能夠冷靜縱觀作品的整體,一邊書寫細節。每當感受到這一點時,確實會覺得自己培養出了寫小說的技巧。然而即使如此,宮部也坦率告白:「每回交稿前,我總會修改非常多次,導致作品完成極為耗時……」她一再強調「真的是非常多次」,並謙稱自己仍算不上是技術靈巧的作者,因為真正技術高明的作家,一次就能完成原稿。

▉軟弱的人生也必須很堅強地過

系列作中的杉村三郎,不僅在《希望莊》正式晉身為宮部作品中第一個真正的「偵探」,其善良溫厚的性格,更讓許多宮部讀者十分鍾情。

為了這次訪談特意重讀了系列前三部的張亦絢提到,她認為杉村三郎其實是個相當不好寫的角色:他執著,但個性也有些朦朧。在《誰?》時,杉村彷彿很單純,但《無名毒》及《聖彼得的送葬隊伍》中的杉村,在張亦絢腦海浮現了一句話:「原來軟弱的人生也必須很堅強地過。」這句話可以說總括她對這個人物的感想。

張亦絢表示,杉村總會讓她想到「學徒」兩個字,但既不是編輯或事業經營的學徒,也不是偵探的學徒,而是人生的學徒。對比芥川龍之介悲觀地認為,人是來不及做任何準備就被丟到人生裡,杉村三郎的學徒樣態,是介於準備中與準備好的未完全定型,不單很美,也有一種非典型的勇氣。

「沒錯,我就是想描繪出這種性格的杉村。」宮部十分贊同張亦絢將杉村比喻為「人生的學徒」。即使自己的人生是介於準備中與準備好的未定型,但他懷著勇氣,不逞強,也不偽裝自己,繼續邁步前進。

待人親切,既是普通的上班族,也是愛家的人,與警方或黑社會沒有特殊的淵源,拳腳也不厲害。杉村三郎並不是讀者印象中典型的偵探,這樣的人物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私家偵探?不只是讀者期待,宮部也非常盼望能在接續的系列作寫作過程中,逐漸挖掘出這個角色的不同面向。

_DSC5430_0.JPG
小說家張亦絢(攝影:王志元)

▉凝視黑暗與恐懼

宮部美幸以細膩的人物塑造著名,張亦絢則以「滴定」來形容宮部描寫人物的妙筆。「滴定」意指每次給予少量,以使人吸收完整,巧妙形容了宮部在描寫拿捏上的藝術。

在書寫過程中,因為對筆下的角色愈來愈心生憐愛,而讓該角色比最初的設定活躍,或者說出名言,這對宮部來說是常有的情況。宮部提及,她曾在某部作品中,為反派或有不幸遭遇的角色取了名字,不免覺得內心有些抱歉,因此在另一部作品中,便特意讓這個名字以善良或幸褔的角色再次登場。宮部雖然定位自己是屬於對筆下人物不會投入太深情感的類型,但仍可看出她對自己創造出來的角色懷抱珍惜的溫情。

宮部不只擅長掌握人物,更積極描寫社會問題。張亦絢表示,與一般社會大眾開始關注到問題的時機相較,宮部的作品往往能先一步深入社會問題,令人佩服。

宮部自言,這種社會感的敏銳度,與迅速介入的態度,或許可以歸因於自己的「膽小」,因此經常將入侵日常生活時,會感到厭惡、害怕的事物當成書寫的主題,希望能儘早處理自身恐懼的事物。

在杉村系列中,宮部也提到:「無論再小的事件,我都想描繪出其中能窺見人類的業障,或社會黑暗面的一個個插曲。」無論是描寫精神異常、校園霸凌或社經地位低弱的人們,宮部彷彿都與讀者站在一起,一同凝視著社會的暗處。

800x800-01.jpg

23140226_10208970027842452_1329742663_n.jpg希望莊
作者:宮部美幸
譯者:王華懋
出版:獨步文化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誰.jpg誰?
作者:宮部美幸
譯者:劉子倩
出版:獨步文化
定價:399元
內容簡介➤

1432611081-939884868_n.jpg無名毒
名もなき毒
作者:宮部美幸
譯者:劉子倩
出版:獨步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聖彼得.png

聖彼得的送葬隊伍
ペテロの葬列
作者:宮部美幸
譯者:王華懋
出版:獨步文化
定價:7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宮部美幸(Miyabe Miyuki

1960年出生於東京,1987年以《ALL讀物》推理小說新人獎得獎作〈鄰人的犯罪〉出道,1989年以《魔術的耳語》獲得日本推理懸疑小說大獎,1999年《理由》獲直木獎確立暢銷推理作家地位,2001年更是以《模仿犯》囊括包含司馬遼太郎獎等六項大獎,締造創作生涯第一高峰。

寫作橫跨推理、時代、奇幻等三大類型,自由穿梭古今,現實與想像交錯卻無違和感,以溫暖的關懷為底蘊、富含對社會的批判與反省、善於說故事的特點,成就雅俗共賞,不分男女老少皆能悅讀的作品,而有「國民作家」的美稱。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11-01 19:42
現場》「台灣很棒,但是太低調了。」——泰國、印尼、新加坡譯者眼中的台灣文化輸出困境與轉機
右起:新加坡譯者李耀龍(Lee Yew Leong)、印尼譯者Chi Chi Bernardus、泰國譯者王道明(Anurak Kitpaiboonthawee)
右起:新加坡譯者李耀龍(Lee Yew Leong)、印尼譯者Chi Chi Bernardus、泰國譯者王道明(Anurak Kitpaiboonthawee)

若不是事先知道他們是遠道而來的譯者,我懷疑自己是否能立刻發現他們不是台灣人?來自新加坡的李耀龍(Lee Yew Leong)、印尼的Chi Chi Bernardus、和泰國的王道明(Anurak Kitpaiboonthawee),三人說著一口流利中文,得仔細聽才能聽出淡淡的口音。李耀龍說中文算是他的母語,只是16歲後他去美國唸書,此後對中文就疏離了許多;王道明則是幼年跟著家裡住過許多國家,台灣是其中之一,就這樣耳濡目染學會了中文,十二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幫忙簡單的筆譯和口譯。

_DSC9512-編輯.jpgChi Chi Bernardus學中文的機緣就奇妙許多。高中畢業後她原本在離家三小時火車車程的城市萬隆學俄語,有天接到爸爸的電話,說她第六感很強的表姑突然有個感應,要她改學華語。她雖稍感納悶,但還是在爸爸的勸說下重考大學,進了中文系。或許是因為她從小就喜歡香港的武俠電視劇,聽著華語配音和印尼字幕多多少少學了一點,於是成績不錯,畢業後申請到獎學金來台灣唸中文。畢業後回過台灣幾次,隨手買了幾本瓊瑤的小說,包括《還珠格格》系列;剛好那時候《還珠格格》的電視劇在印尼上映,收視率很高,有間出版社想出版這系列小說,因緣際會找上Chi Chi Bernardus。

Chi Chi Bernardus是因《還珠格格》而踏入翻譯這個行業,王道明和李耀龍也各有一本吸引他們入行的台灣作品。王道明的那本書是15歲那年,收到台灣朋友寄來的《淘氣故事集》。「我還記得因為家裡沒人收件,就自己坐車去郵局拿,在回程的公車上看得哈哈大笑。當時那個郵寄包裹上貼滿了郵票,算一算比書還貴,覺得很感動。」他就這樣一路追著侯文詠的作品看,過去網路購物還沒有興起,想買一本中文書還得去馬來西亞才買得到。後來因為一個機緣,他開始向出版社介紹台灣的小說,自然而然就想起這本書。他笑著說「就這樣踏上不歸路,十幾年了」。

李耀龍同時也是國際文學雜誌《Asymptote漸近線》的總編,從美國求學期間就愛上了台灣文學。「有個朋友介紹我台灣詩人的作品,陸陸續續試著翻譯了幾篇,其中一首鯨向海的詩,是我第一篇被刊登出來的翻譯作品。」除了親自翻譯過鯨向海和周夢蝶的詩以外,也曾做過一期台灣小說特刊,將舞鶴、朱天文、李昂的小說作品收錄其中,憑一己之力想將他熱愛的台灣文學推向國際。_DSC9496-編輯.jpg

李耀龍認為台灣文學的文學價值很高,卻因為複雜的政治和經濟因素而變得邊緣,沒有受到正確的評價。「如果一個美國人去學中文,他會選擇翻譯中國的文學作品,因為現在大家都對中國比較好奇,出版社也比較願意出錢買韓寒,或像閻連科這樣兩次獲得布克獎提名的作家的版權。」深深為台灣純文學作品傾心的他更直言:「我為什麼替台灣文學打抱不平?就是因為很多人只關注中國,但如果是憑文學價值來看的話……美國或英國應該要多多關注台灣文學。」

在泰國專門經營台灣小說的「蜘蛛文化出版社」負責人,王道明也很坦白地表示:「其實泰國對台灣的印象很模糊。」台灣以外的國家,普遍很難區分台灣、中國、香港、或其他地區的華語文學有何不同。王道明翻譯出版了彎彎和幾米的作品,雖然銷量不錯,但泰國讀者卻經常將之誤認為是來自日本的作品,並不太意識到彎彎和幾米是來自台灣,加上對台灣的認識也不多,因此出版社很少強調「台灣」,而是直接以作者的形象和內容來行銷。

王道明將多年來對台灣的觀察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台灣很棒,但是台灣很低調」。他同意李耀龍對台灣的看法,認為台灣的「低調」或許是因為複雜的政治因素所導致,讓台灣許多值得向外推廣的事物都仍局限在台灣內部,無法真正走出去。

印尼的狀況也是類似。「現在隨便在路邊問大家對台灣的印象,可能他們的答案都是一樣的,就是『台灣=做買賣』,或者『台灣=電腦』,但文化、文學、文藝方面,他們沒有看到太多東西,這實在很可惜。」Chi Chi Bernardus感嘆,台灣明明有這麼多很棒的藝術品、電影、和文學,卻只能來台灣才能看到,實在可惜。王道明和李耀龍對此也深有同感。李耀龍更強調這些推廣不能只靠個人和民間來努力,政府應該給予更多支持。

_DSC9488-編輯.jpg「其實書是一種可以記錄很多東西的載體,簡單的對白裡也可以看見每個時代的變化,包括食衣住行。」王道明認為,透過「書」這個媒介,可以更清楚地呈現「什麼是台灣」。他以小說《白色巨塔》為例,書中的場景全部都是台灣,城市、道路、食物……喜歡上這部作品的粉絲,就會因此對台灣有嚮往,或許哪天就會找機會親自來台灣追尋書中的場景,進而對台灣文化有更多認識。

獨特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台灣豐富而多元的性格,這也表現在台灣文學作品的文字語言上頭,對譯者來說,是一種充滿挑戰性的魅力。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言,以及瓊瑤作品中大量的古典詩歌,武俠小說中的文言文,甚至是台灣年輕人的流行語,提起這些,三位譯者都同時露出苦笑。不過,語言的問題還可以上網查詢、或是請教認識的台灣朋友,更困難的部分反而是遇到宗教或敏感的政治議題時,用字該如何拿捏?Chi Chi Bernardus以孫心瑜的《酒釀》這本書為例,「裡頭提到1949年到1965年有一批人『移民』到台灣,翻譯時該用什麼角度來翻?」簡單的兩個字,卻隱含著立場和觀點,考驗譯者對台灣歷史、政治、文化的了解與態度,此外也得考慮本國讀者的理解程度而有所斟酌。

翻譯不是件容易的事,看似平實的字裡行間也經常埋伏著得讓人尋思良久的難題,對他們來說,這份工作既苦又甜:苦的是獨自與文字資料拚搏的艱難,甜的是沉浸在鍾情的文學作品中,那份與文字深刻相依的感動。因為學會了中文,而接觸到台灣的文學作品;因為愛上台灣文學,他們透過自己的譯筆,將台灣的文學介紹給更多的人,讓台灣以外的人,也認識台灣。

_DSC9563.jpg

800x800-01.jpg

酒釀書封.jpg酒釀
作者:孫心瑜 
繪者:孫心瑜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孫心瑜

義大利波隆那拉加茲獎(bologna Ragazzi Award/vincitori)得主
金鼎獎繪本作家
連獲兩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創作獎」

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畢業。學生時代即獲各種繪畫比賽大獎。繪製過郵票,曾到長江探源,旅居美加、上海、遊歷歐亞。從事各類視覺設計工作多年,連續兩年獲得信誼兒童文學獎,第35屆金鼎獎。2015年成為台灣第一位獲選波隆那書展特別獎的繪本作家。專注插畫設計與繪本創作。《背影》無字繪本,榮獲好書大家讀。

於聯經出版《背影》、《回家》等作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