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戀愛微醺中的時代感覺與生活底蘊:讀《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
改編自林芙美子原著,由成瀨已喜男導演的電影《晚菊》劇照。
改編自林芙美子原著,由成瀨已喜男導演的電影《晚菊》劇照。

台灣讀者對林芙美子(1903-1951)應該不陌生。上個世紀末,她的成名作《放浪記》和戰後代表作《浮雲》就已譯介至台灣。去年(2016)三部曲《放浪記》、《續放浪記》和《放浪記第三部》盛大地重新匯集出版。今年6月《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一書上市,收錄了4篇短篇小說和5篇隨筆,創作發表的時間從戰前橫跨至戰後。相較於日本同時代的女性作家,這些足見台灣出版界對林芙美子的偏愛。

Fumiko08.jpg
林芙美子。(取自wiki)

林芙美子在台受到關注,除了因大導演成瀨已喜男曾6次將她的作品搬上銀幕之外,也或許和她曾經在1930年初受邀來台參加《婦人每日新聞》的「婦人文化演講會」這一經歷有關。然而,更主要的原因則是,她在日記體私小說《放浪記》中,寫活了自己,寫活了底層女性強韌的向陽性,也寫活了男女之間的「戀愛的微醺」。

甫推出的《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一書,直接將編輯主旨設定在「愛情剖面」上,因此書中收錄的篇章,多數與「愛情」有關,試圖呈現林芙美子對愛情、婚姻和女性地位的獨特觀察。

在〈幸福的彼岸〉中,歷經戰亂的信一和絹子相親結婚後,信一卻突然向絹子坦承自己在戰前育有一子,但因妻子跟友人私奔至滿州,自己又被派赴戰場,只能將孩子送給別人養育。絹子得知信一對孩子的思念之後,內心掙扎不已,但最終仍決定與信一攜手追尋平凡的幸福。〈婚期〉描寫一開始錯過了相親對象安並的登美子,在經過不慍不火的等待後,最終還是與安並共結連理,獲得幸福。隨筆〈戀愛的微醺〉則是林芙美子的戀愛論,她試圖闡述何謂真正的戀愛和女性理想的戀愛。

Fumiko06.jpg
電影《浮雲》劇照。

1948年底發表的〈晚菊〉,與《浮雲》同被視為林芙美子戰後文學的高峰之作。隔年,她還因此作獲頒第三屆的「女流文學者獎」。〈晚菊〉是一篇特殊的作品,林芙美子用大量的心理描寫,描摹出因戰爭而分開的藝妓欣和以前曾與之熱戀過的男人田部於戰後重逢的情景。

因為善於理財規劃,年過五十的欣成功度過戰後的艱辛歲月,與啞巴女僕一起過著平靜安穩的生活。然而,田部的一通來訪電話,打亂了這種平靜。欣用盡心思,努力地不讓田部發現自己漸趨衰老的身心,因為「她不能僅佇立在荒煙蔓草的斷垣殘壁前沉吟嘆息,也不能流露出些微年齡與環境所帶來的貧瘠。千萬要端出謙虛有禮的表情,還得營造出能讓兩人親密交談的氣氛。務必讓他離去後念念不忘,覺得自己的女人依舊貌美如昔」。

晚菊04.jpg
電影《晚菊》海報。

然而,在兩人一番心理攻防戰之後,欣無趣地發現,原來田部只是要來跟她借錢周轉。頓時,欣內心僅留的一點點對昔日愛情的眷戀,瞬間消失殆盡,最後燒了田部年輕時代的照片,以示訣別。

創作〈晚菊〉時,林芙美子已年屆四十五。或許是摻雜了自己面對初老的心境,她極為精準、精巧地描繪出欣對青春消逝和肉體衰微的在意,以及獨身生活的孤寂。但是,她並沒有讓女性為了自我保障而對男性委曲求全,反而是透過田部這個他者,讓欣的主體性覺醒,最終順利地與年輕的自我訣別。

這樣的安排,投射出了林芙美子在坎坷的情路和貧困流轉的生活中得來的生存智慧。這也正是她一貫的主張,她認為女人都必須有自我,即便有了愛情、有了丈夫,女性還是必須具有如同獨身一般的生活方式。

然而,這篇小說的意圖不僅止於此。透過從戰爭中倖存的一對男女之心理刻畫,林芙美子成功地再現出壟罩於戰後日本一般庶民的精神虛無感和悲慘的現實生活。由此,戰爭對人影響之巨大,由外而內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該篇小說成書出版時,林芙美子曾在後記中表示,「忘記這場戰爭,會讓我們有再次被捲入第二或第三次戰爭的可能性,我不能不記得這種可怕。因此,無論如何,我都必須寫下戰後悲慘的庶民生活。肉體的實存怎樣都好,但我想談的是精神的實存問題。因此,我想穿透觀念和形而上的東西,單純地捕捉人的內心」。這就是林芙美子戰後的寫作目的。

對此,可不能直接簡單地以無政府主義或無產階級等思想和立場來詮釋林芙美子。林芙美子欲捕捉日本戰後虛無狀態的企圖,不見得全是出自於某種思想和立場的批判,我認為更多是出自於在她幼年貧苦流轉的窮困生活中,鍛鍊培養出來的對時代的敏銳感覺,和對庶民生活底蘊的透澈了解。這從《放浪記》和可視為《放浪記》前傳的〈手風琴與魚之小鎮〉所表露的底層生活經歷,以及諸篇隨筆中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討論可看出。

林芙美子的創作是自己的肉身與時代和現實生活碰撞下的產物,因此她的作品懷有濃厚的昭和時代氛圍和戰爭氣息,以及大時代下庶民的求生意志。對她而言,觀念和形而上的東西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活著」、「活下去」。只要能「活著」、「活下去」,什麼手段都可以接受。

Fumiko03.jpg
林芙美子手稿。(圖片來源:林芙美子紀念館)

如此,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戰爭時期積極協力戰爭的林芙美子,戰後又很快倒向反戰的一方。這種巨大的求生本能,正是造就她作品中頑強的向陽性、生命力和韌性之因。這就是林芙美子可愛又可恨的生存之道。

「寫作,令我感覺到異常充實,使我忘記了男人的拋棄、身無分文和飢腸轆轆。」林芙美子在論及《放浪記》的寫作動機時曾如是說。

寫作對林芙美子來說,正是一場永恆的戀愛。透過一枝筆,她將自己從現實生活中探查到的「戀愛的微醺」,像雕塑一件件藝術品般,細密地刻寫在稿紙上。然而,圍繞著這份「戀愛的微醺」的,除了有林芙美子的特殊人生經歷和文學才能之外,還有她對大正、特別是昭和時代感覺的敏銳,以及對庶民生活底蘊的深刻包容。若我們只飲下那份微醺,而不領略帶來這份微醺的氛圍和求生的狡猾,那可是小瞧了這位讓川端康成出面擔任治喪委員會主委的林芙美子。

➤延伸閱讀:林芙美子的放浪人生

 

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jpg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
作者:林芙美子(はやし ふみこ)
譯者:陸蕙貽
出版:紅通通文化出版社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芙美子

日本知名暢銷女流小說家。1903年出生於北九州門司市,因出生不為父親承認,只能以私生子身份跟隨母姓。1922年,自廣島縣尾道市立高等女學校畢業後上京,為求生計輾轉於幫傭、餐廳侍女、小販、廣告員等工作,看盡當時社會底層的人生百態,27歲出版自傳體長篇小說《放浪記》確立文壇地位,隨後發表〈手風琴與魚之小鎮〉,以及描寫夫妻日常生活的〈清貧之書〉大獲好評。靠著這些暢銷書賺來的版稅,她獨身遠赴巴黎旅行,二戰期間更以從軍作家身分前往中國、爪哇、法屬印度高原等地,拓展創作視野與內涵。歸國後以樸質而溫柔之筆寫下〈晚菊〉、〈浮雲〉等代表作,刻畫戰後日本社會男女間的苦澀情感流動,並以前作獲得第三屆「女流文學者獎」。晚年因過勞導致心臟舊疾復發,1951年6月28日於自宅急逝,年僅48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8-22 01:20
8月伴讀 冊店頭家》我把自己看成一枚活棋——阿杰不公平貿易二手書攤盧志杰


「阿杰不公平貿易二手書攤」在「嘉義書式生活」。照片提供:虹小葉

見面那天,盧志杰排休四天的連假已至尾聲,甫自台南北上的他,剛見過戲劇啟蒙導師呂毅新。此時「影響.新劇場」正籌備2017年16歲小戲節,嗜愛戲劇的阿杰自然要參上一咖。他是嘉義阮劇團創團元老之一,並曾演出果陀劇團、綠光劇團作品角色,活脫脫是個劇場人。任職於海巡署十多年來,盧志杰的假期幾乎都投注於戲劇,受訪當晚還要排演綠光劇團的《清明時節》,然後搭夜車返回旗津的警察日常。

如果不是先探過他的底細,或許難以將盧志杰的外表與表演藝術連結。那天他身穿一件輕薄的白色內衫,汗滴如注透著肉色,休閒短褲底下露出一雙結實小腿,輕便拖鞋搭配萌萌的五指襪。眼神倒是誠懇,特別是戴上眼鏡時,不乏幾分書卷氣。然而菸、酒、檳榔不拒的他,張口便是黑面紅唇,這番台客尬書生的滋味,一如他開口說話那般衝突:「檳榔的美味就像卡繆的《異鄉人》,好看,但是你說不出哪裡好看。」

閱讀是盧志杰的另一個愛。書冊陪他走過中二的歲月,也帶領他找到遁逃警察特考壓力的祕徑,現在他則以閱讀切換生活頻道,在警務生活中找尋另一片天空。閱讀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而購書則像是一種儀式,只要是因為辦案或者參加婚喪喜慶而造訪一座城市,他習慣到當地的獨立書店晃晃,以一本書留下生活足跡。

像是早些年常跑台北石牌執行勤務,為了度過漫長而無聲的等待時光,他走進了附近的蘭臺藝廊,在那裡他遇見最愛的莫泊桑。「生命從來都不是那麼美好,但也沒想像中的糟」,這句莫泊桑的名句阿杰能琅琅上口。他又細述前往澎湖辦案那次,酒量不好的他為了躲避學長勸酒,是如何發現那間夜裡不開燈的安書宅,又是如何循著告示指引,到對面的蒙地卡羅咖啡館跟店主拿了鑰匙和手電筒,最後在烏漆抹黑的店裡遇見了《給我老爺買魚竿》

不知從何時開始,他將與每一本書相遇的時間地點與心情寫在書後,每本書都是盧志杰這個人的一塊拼圖。一本一本攤開他的藏書,彷彿攤開他的生命歷程。「我希望在死前可以辦一個遺物拍賣會,我有的只有書,但每本書都和來參加的人有過一段回憶。」單純的海派性格,連告別式也要逗熱鬧,揮著毛巾擦汗的他侃侃而談,可見對此他早已胸有成竹。

像他這樣的一位愛書人,開起書店一點也不令人意外。幾卡木箱,裝載的都是私人藏書,盧志杰與嘉義6間獨立書店發起的「嘉義書式生活」友好,便以「阿杰不公平貿易二手書攤」報隊,就這樣開起自己的書店。書攤展示的,全都是他讀過的書,每本書都盛裝他的歷史,謄有他的眉批,抱持著愛書人的分享之情與推廣嘉義在地閱讀風氣的期許,只是這些書只租不賣。

租書攤的收入,盡數捐予阮劇團的「偏鄉演出計畫」以及「嘉義書式生活」籌辦之用。他形容自己是「一枚活棋」,又說自己是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靈活運用各種資源澆灌閱讀與戲劇,因為這是他生命中兩件最愛的事情。「藝文活動是社會安定很重要的一個能量,不過這只是冠冕堂皇的說詞,我會做這些事,總歸一句就是『我喜歡』。我喜歡劇場,喜歡閱讀,如果不是因為有趣,我也不會想推廣。」

書店的存在為書與人提供相遇的機會,而盧志杰為這件事情的發生添加不少聲光效果。他運用辦案問訊的經驗,敏銳掌握來訪者的閱讀喜好,並以劇場的表演經驗,用一口道地的臺語氣口詮釋書冊,不但投其所好,還要「讓書在眼前」。你能想像一個渾身散發市井氣息的中年男子,繪聲繪影地在你面前以臺語演繹文學小說嗎?別懷疑,不久前他才把兩大巨冊的《白鯨記》租出去。

阿杰的租書攤或許沒有明確的議題設定,書冊陳列也無特定邏輯,比起許多特色書店少了點辨識度。但他隨著市集逐讀者而居,靠著一顆愛閱讀的心,熱情地展開自己,讓書進入生活,再把生活奉獻給書。嘉義書式生活班底之一的勇氣書房店主陳秀蘭說,「朝著你認為對的方向前進,途中自然會有天使相伴。」盧志杰以他台客愛書人的反差,無意間提醒了我們書店存在的意義,也讓我們再次思考「何謂書店」這件事情。


【頭家最想租出這本】


截自盧志杰臉書。

阿杰不公平貿易二手書攤攤主盧志杰推薦:

梅爾維爾 《白鯨記》

這世界可以分成兩種人,一種人有看過《白鯨記》,一種人沒看過《白鯨記》。「這世界到處都是邪惡的,我還是做一輩子的異教徒吧。」隨摘自桂冠圖書版《白鯨記》第75頁,第12章。


【拜訪資訊】

➤阿杰不公平貿易二手書攤
目前地點:「元啡驢派」(目前擺攤處,未來仍會移動中)
營業時間:10:00–20:00;週三公休(依元啡驢派營業時間為主)
地  址:高雄市鹽埕區建國四路276號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8月歐美童書藝文短訊


得過兩屆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凱特˙狄卡密歐(Kate DiCamillo),構思5年完成通篇只有一個「啦」字的新書《La La La》,預計10月出版。擔任插畫的Jamie Kim表示:「插畫通常是讀了作家手稿後,才能試圖進入書中的氛圍,但接下這個沒有文本的工作,剛開始真的十分困惑。」原來狄卡密歐這回企圖用幾乎不存在的話語,來傳達一個孤獨的孩子被理解的渴望。

La-La-La.jpg

英美童書作品出現一波描寫難民危機與相關議題的書寫風潮。從目標讀者為4歲幼兒的圖畫書,到寫給國高中生看的小說,多部近期出版的新書,均以穆斯林難民兒童為故事主角,探討難民危機此具有道德爭議的課題。其中有些作品還觸及頗具挑戰性的議題,比如伊斯蘭國的崛起,以及遜尼派與什葉派雙方的宗派鴻溝等。
這波有關穆斯林難民的童書出版潮,與當前世界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難民危機相應──數百萬計的平民(當中有許多是兒童)努力逃離敘利亞、伊拉克與阿富汗境內的戰爭與動亂。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資料,光是敘利亞內戰,就讓超過200萬兒童流離失所。賽門舒斯特出版社(Simon & Schuster)專營穆斯林主題的童書主編賈佛瑞(Zareen Jaffery)說:「當今的世界非常複雜,讓孩子們理解它真實的樣貌至關重要。」


N.H. Senzai.jpg

童書作家N.H. Senzai(取自官網)

有些相關的新小說描摹了危險的旅程,因為難民們把生命交託給人口走私者,還必須冒著生命危險闖過被叛亂團體與極端份子控制的內戰地區。比如N.H. Senzai 的《逃出阿勒坡》(Escape From Aleppo),描寫敘利亞女孩娜迪雅在內戰爆發、民主失序後,從家鄉逃往土耳其的艱險路程。葛拉茲(Alan Gratz)的《難民》(Refugee)描寫的是12歲男孩馬默在家裡被炸毀後逃亡的故事。
葛拉茲以舉世皆知的敘利亞男孩從轟炸得滿目瘡痍的斷垣殘壁中被拉出來,全身覆蓋著血跡與灰燼,一臉木然的照片為藍本,塑造出傷心震驚到連眼淚都流不出來的弟弟瓦里德這個角色。葛拉茲表示:「我想讓故事中每個難民的角色都清楚浮現,想把統計數字轉為孩子能夠連結自身經驗的名字與臉孔。」《難民》首印量超過20萬冊,書中加註作者的話,抨擊川普總統的旅遊禁令,特別提及在逃離敘利亞的大約500萬難民中,美國只接納了不到1%的人口。
加拿大某些公立學校則採用描繪敘利亞難民的圖畫書為教材,以對學生解釋難民危機,及抵達該國的敘利亞學生在精神上面臨的痛苦與挑戰。

超現實主義巨擘達利(Salvador Dali)於1969年繪製插畫的《愛麗絲夢遊奇境》近日再版。畫家遇見兒童文學經典,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儘管達利和《愛麗絲》作者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的國籍、感性和生活年代都天差地別,兩人藉由藝術所創造的世界卻頗富類似的奇異趣味──達利的藝術中充滿詭譎的奇形怪狀物件、隱晦的象徵和在觀者心頭縈繞不去的空曠景色;卡洛爾的作品裡盡是文字遊戲、奇想和數學。
1969年,藍燈書屋編輯邀請超現實主義大師為該公司每月選書俱樂部的選書《愛麗絲夢遊奇境》繪製特別版的插畫。達利為這次邀稿繪製了12幅卷首插畫,每一幅都有簽名,另外還為書中每個章節各繪製了一幅插畫。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個特別版的神祕傑作都只有少數收藏家與學者得見,直到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決定為《愛麗絲夢遊奇境》150週年紀念再版發行這個版本的書冊,一般讀者才能親炙這本奇書。
這個版本的《愛麗絲》還收錄了與達利合作的數學家湯瑪斯‧班邱夫(Thomas Banchoff)與北美卡洛爾學會會長馬克‧波斯坦(Mark Burstein)的相關論文。波斯坦寫道:「不管是對卡洛爾或超現實主義,某些人視為瘋狂之物,可能被另一些人奉為智慧。」這個卡洛爾與達利的獨特交會,開啟了對於無意識、非理性與想像的世界,新的探索空間。

英國小說家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舉世矚目的新小說《美麗的野蠻人》(La Belle Sauvage)未上市先轟動,預購已高居暢銷排行榜單。然而書商削價販售的策略讓作家憂心低廉的書價貶抑了閱讀經驗,普曼呼籲:如果文學的文化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廢除「市場基本教派」有害的教條。
普曼是英國作者協會會長,協會正發動一項活動,要求出版商停止傷害作者權益、減損作者收入的行徑,執行方式是不再提供讀書會與超市太多書價折扣,當然由普曼自己的作品開始。普曼表示:「每個人都應該從健康的書市貿易中獲益,從作者、出版商、通路、書商、圖書館,尾端是讀者。國家也因此在其他方面獲益,這部分在短期並不明顯,但只要長期推展就能清楚凸顯。如果一個國家任由其文學的文化消逝,就表示它在根本上並不在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8-20 16:1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