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伴讀 冊店頭家》想開書店,抱持希望是不夠的——專訪詩生活、浮光書店店主
8月,原本的中山地下書街甫以「誠品R79」的面貌華麗轉生,步行5分鐘外的赤峰街上,也現身兩間年輕的獨立書店:「詩生活」與「浮光書店」。
5月剛開幕的詩生活,店主是同時也具有詩人身分的陸穎魚。正如店名所昭示的,詩生活的主題與特色就是「詩」——水藍色的店內,擺放著一本本由陸穎魚親自挑選的詩集,與詩有關的周邊小物,以及許多詩人拜訪後留下的簽名與題字。回想5月到8月初的這三個多月,「很開心啊!每天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因為你不知道推門進來的人是誰,是已經知道我們是一家獨立書店呢,還是只是剛好經過、被我們的店吸引。」穎魚對每個推開門、走進來探訪的客人都充滿好奇,總會忍不住靠近、和對方聊天,想知道對方是怎樣的一個人,喜歡讀什麼樣的書。
浮光書店的店主陳正菁,說自己「還在震撼期」。6月底才開始試營運,但或許因為位於二樓,加上籌備期長,關注赤峰街的人士和周遭鄰居都不禁覺得好奇,招牌還沒掛上就開始有人探問。中文店名取自「浮光掠影」中兩字,英文店名則來自班雅明的illumination(啟迪),走進敞亮的書店裡,很難不注意到裡頭明顯偏多的的攝影、電影,與社會哲學類書籍。過去陳正菁待過出版社、書店,也教了10幾年的書,無論生活或工作都不離文字和書;退休之後,她想實際動手做些東西,於是跑去學手沖咖啡和烘焙。去年,認識20多年的房東兼好友,在因緣際會之下得到這棟她口中「天上砸下來的房子」,知道她一直有著想開書店的念頭,便問她要不要實現它?於是,10個月之後,浮光誕生。
陸穎魚是香港人,過去做了6年的記者,2014年來到台灣之後則以接案為主,平常工作和生活幾乎都在家裡,「自己才30歲出頭,就很像是半退休的狀態了,覺得很無聊啊。然後我身邊的朋友很多都開書店,像設計師小子便是,於是我就想我也可以開書店。有次尾牙,出版界的朋友都坐在一起吃,我就說我也想要開書店,想請教他們。結果小子就說:『大嫂!不要亂來啊!不要開!書店很難賺!』但他自己明明就是三餘書店的股東,還叫我不要開,我就覺得很那個。」
嘟著嘴抱怨「都是開書店的人叫你不要開書店」的陸穎魚,在出第2和第3本詩集的時候,就曾和朋友合作一些與詩有關的周邊商品,在台北國際書展販售,銷量很不錯;今年2月國際書展結束後,她突然覺得能以「現代詩」為主題來開一間書店,匯集「詩集、詩的商品、詩的飲料、詩的活動」。這個想法太過具體,她很快動作起來,3月找到店面、3月底確定簽約,再經過一個月的整理和準備,「詩生活─詩人雜貨店」的小看板就在巷口立了起來。
陳正菁本來考慮開間咖啡館,但最後實際付諸行動的卻仍是書店。「因為我明白咖啡不能滿足我——如果只有咖啡、而沒有書的話,那我守在這裡不知道要幹什麼?感覺很無趣,只是一個死的空間,沒有思想流動、沒有對話。後來,我想我還是要書,但把咖啡放到後面,把書放到前面來。可是我的咖啡變成我的寶藏,它的收入讓我能夠支撐,這也是很現實的部分。」
當然,過程中也有很多阻力,包括身邊的朋友覺得這樣一來會「晚年」不保。「他們都說『妳的退休金完蛋了,以後妳要靠誰?妳又沒有結婚!』但也因為這樣,所以我很自由啊,我賠完就賠完了,也不會牽連到家人和朋友,這是原則。」陳正菁倒是看得很灑脫。對她來說,浮光書店是理想,也是給自己人生下半場的一個挑戰。「書店在轉型,書的定位、意義也在轉變之中,我覺得不用太絕望。我也希望浮光可以活下來,而且是健康地活下來。」
書店的表面看似優雅,實際上跟一般人的生活一樣,充滿必須每天擦拭的塵埃,流理台上也總是堆著待洗的杯盤。書店不只是理想,同時也是一門生意。「如果你開一家書店不賺錢,那開來幹嘛?我也覺得說,不賺錢就是因為你的書不賣,那這也是最令人傷心的事,因為你喜歡、認同的東西賣不出去,賣不出去就證明這個世界不需要它。這是令開書店的人最傷心的一件事。」感傷之餘,陸穎魚也說得很實際。「如果『詩生活』要我負債才能經營,那我就會收掉,不會讓它影響到我的生活。最近『有河book』要收起來,很多人都覺得可惜,但沒有一家獨立書店有義務或責任,一定要為讀者生存下去。」
雖然還在開店前半年的「蜜月期」,兩位新手店主在興奮忙亂之中仍持有一份冷然的理智。書店來了,書店收了,這幾年已經聽得太多,雖然直至此刻才成為局中人,但她們顯然都已經設想好停損點,也明白透過這樣一家書店,自己究竟想做到什麼。●
【頭家最想賣這本】
香港詩人鯨鯨的第一本詩集。鯨鯨本名葉輝,是香港的重要詩人,也是教陸穎魚寫詩的老師,對她有很特別的意義。《在日與夜的夾縫裡》描述在忙碌的城市裡,自己對這個城市與家的記憶,是很能呈現「香港」城市氣味的作品。 |
馬克‧歐傑《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重返巴黎地鐵》 作者是法國的人類學者,以巴黎地鐵作為背景,觀察處於這個短暫、移動的過渡性空間中,人與人的交會;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孤獨在此成為複數。書寫文字帶有詩意,令讀者感受到:(絕大多數的)我們確實活在一個城市裡。 |
【拜訪資訊】
➤詩生活-詩人雜貨店 ➤浮光書店 |
現場》世上所有的魔法都是人心變成:林小杯用繪本玩‧劇場
在印地安傳說中,「捕夢網」能夠捕捉好夢、攔下惡夢。8月初,台中國家歌劇院的「黑盒子劇場」,則有個能夠蒐集彩虹雨的捕夢網,高掛在空中,以繪本創作家林小杯的作品,為每個孩子趕走惡夢、留下美夢。
這是今年夏天由林小杯與台中國家歌劇院,共同為4-8歲兒童獻上的一份禮物。當歌劇院向林小杯提出《玩‧劇場》工作坊的邀請時,她第一個想到的是:該如何讓孩子感受劇場魅力?因此,她除了整合自創的以及心儀作家的繪本故事外,更將這些作品搬上舞台,邀請孩子打開所有感官,大玩特玩。
「放手開始人生的第一場冒險吧!」在沒有爸爸媽媽的陪同下,一群小小孩懷著興奮的心,踏入立方型的黑盒子劇場內,耳裡飄來輕快的旋律,抬起頭,就能看見高掛的巨大捕夢網,微小的灰塵在彩色燈光的照射下輕舞飛揚。故事還沒上演,整個空間的物件便彷彿自有生命般,展現劇場獨有的魔法,等不及迎接大家的到來。
工作坊活動分為上、下午場。上午的一起來尋寶活動「喀噠喀噠喀噠」,內容取自林小杯曾獲得第四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首獎的同名作品,創作源自「舊物再利用」的發想。書中她追憶童年時光,奶奶如何用一台老老的裁縫機,為全家人車縫出美好記憶。為了在劇場重現書中奶奶的心意,主辦單位特別請孩子們帶來心愛的舊衣裳和一份小禮物入場。
孩子的舊衣服往往有著雲一般柔軟的材質,令他們安心與熟悉的洗滌味道,上頭還可能有自己挑選的、最喜歡的可愛圖樣,即使身高拉長、再也穿不下了,仍捨不得丟棄。為了讓舊衣能夠再次活用,重新陪伴在小主人身邊,歌劇院動員多位志工朋友擔任裁縫師,在活動進行中,伴隨著音樂與林小杯的繪本情境,志工將上頭的圖樣細心裁下,用裁縫機喀達喀達喀達地車縫在歌劇院所提供的布袋上。整個過程富有節奏和韻律感,孩子們參與其間,不可思議地張大著眼睛,親見舊衣像魔術般變成新包包,被賦予新生後又能再次陪伴自己探索世界。
沿著七彩布條邁步前進,在布條盡頭,彼此交換事先準備的小禮物。(拉風影像工作室攝影,台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選擇將裁縫機搬到舞台上,讓平凡無奇的「日常」化為奇幻不凡的魔法,延續「人與物」美好記憶的同時,這個過程也讓孩子們驚覺,原來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其實就是家裡深藏不露的魔法師,都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驚喜不只如此,在活動接近尾聲時,幕後工作團隊更運用歌劇院既有的硬體結構,將連通戶外劇場的自動升降門牆也納入活動設計中。當門牆升起,門外燦爛的陽光霎時撒入渾沌幽微的黑盒子裡,孩子們受散放四射至戶外的長長彩色布條所誘導吸引,朝著亮光走去,而布條的盡頭還有一份小禮物,正在等候自己。
原來,這是主辦單位一開始就設定讓孩子們「交換禮物」的小心機。在這場工作坊中,車縫的不只舊布料,還有人與人的兩顆心;拚貼的不僅是家族舊記憶,也讓原本彼此陌生的小朋友們,因一起參與劇場而共創出夏日新回憶。
從天而下的彩虹雨,讓孩子開心地抬起臉龐,隔著透明傘面仰望,微笑的眼眸裡下起彩虹雨。(拉風影像工作室攝,台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孩子們趿著雨鞋,開心地隨現場樂師即興演奏的輕快旋律魚貫入場。席地坐定後,林小杯先以繪本朗讀與看圖說故事,為下午場揭開序幕,她將《非非和她的小本子》、《全都睡了100年》、《騎著恐龍去上學》等繪本故事,製作成一張張大型圖板,活潑生動的故事情節,成功醞釀了孩子們「(室內)真的會下雨嗎?」的雀躍期待,同時也預告了一場即將到來的大雨。
隨著八島太郎《雨傘》故事劇情的開展,林小杯開始引領孩子們一齊歌唱。由爵士吉他老師劉佳恩編曲、林小杯填詞的《Bolo bolo之歌》,是一首將雨滴打在傘上的bolo-bolo聲譜成的朗朗上口的兒歌,大家一面唱歌一面撐起雨傘,迎來劇場裡第一波突來的雨勢。
工作人員應用劇場的雪袋技術,忽然滿滿炒豆子從天傾盆而下,嘩啦啦的聲響,聲勢宛如夏日午後的夕曝雨,孩子們興奮得尖叫不斷。沒想到「豆子雨」方歇,天上居然繼之下起繽紛的彩虹雨,黃色、綠色、藍色。工作人員代替雨神,灑下利用食用色素與麵粉調和而成的雨,孩子抬起臉龐,好奇的眼眸裡映著彩色的雨絲,水珠沿著傘面渲染了鋪在地板上的紙張,滴落在白紙上美麗斑斕的印漬,頓時成為孩子們最即興的畫作。
在林小杯(左)的精巧設計下,彩色的雨滴沿著傘面落在白紙上,成為最美麗、自然的絢爛畫作。(拉風影像工作室攝,台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畫畫不一定要用手」,林小杯說。無論是舊衣新生,或是豆子雨、彩虹雨,這些巧思均源自林小杯的創作初衷。她始終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回歸一顆想畫畫的心。不僅如此,兩場工作坊,均從日常發揮創意,可激發孩子回到家中自己動手嘗試的欲望,也將原本一次性的活動,延伸至回到家裡可繼續發酵,與其他家人同歡。
身為繪本創作家的林小杯,始終希望每位讀者從作品當中,各自找到不同的說故事方式。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她屢屢嘗試不同媒材的可能性,探索國內外畫家的創作風格。例如,國外曾有畫家為了向孩子詮釋什麼是藝術,將畫筆綁在柳樹梢下隨風擺蕩,就讓林小杯印象十分深刻。「風在紙上作畫」,那份捕捉風的流動之美,呈現出的藝術,就藏在自由奔放的心中。
從入場開始,林小杯便要求家長「放手」,不要陪同,以尊重孩子的獨立個體與私房的探索經驗。行前,難免有家長擔心孩子是否會失控、影響演出,但林小杯除了技巧性的控場,同時也尊重孩子的隨機表現。事實上,家長信任地放手,會換得孩子的自制,也使得活動的進行更加豐富而有機。「這些都是無法事先預測的,唯有走進劇場才能讓一切發生。」林小杯說。
(拉風影像工作室攝,台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但再怎麼繽紛驚艷,故事總有說完的時候。上、下午兩場工作坊的尾聲,皆升起黑盒子對外的門牆,讓孩子走入陽光,大張雙臂奔向外頭等候已久的父母,並回首向所有幕後工作人員揮手說再見,所有的劇場技術人員也走出幕後向家長與孩子致意。
這一次,台中歌劇院動員了國家級的劇場規格,除了每個環節一絲不苟的專業都很到位,不因參與的孩子年紀小就降低標準之外,林小杯與團隊利用黑盒子劇場打破舞台與觀眾界線的特性,甚至將表演者、孩子、幕後工作人員的角色在黑盒子中經常交融、互替、換位,將「玩劇場」這件事發揮得淋漓盡致。
跨界的整合中,說書人由林小杯擔綱;設備操作執行則仰賴台中歌劇院技術部團隊支援;讓孩子一腳踏入童話世界的氛圍營造,由藝術家何睦芸專任視覺統籌,並有專業的燈光設計及緊扣故事劇情與活動節奏的現場音樂演出;從頭至尾掌握所有細節的教育推廣組也勞苦功高。
正如一位技術人員打從心底的發言:「就是喜歡大家一起做好一件事。」集眾人之力才得以完成的這個故事,《玩‧劇場》讓孩子們明白,舞台上每一個巧心設立的機關,背後都有大人的支持才能運作──世上所有魔法都是人心所變成。
「我長大以後會記得這一天!」離別前,一位小女孩仰起頭這麼說。她的宣言對全體工作人員彌足珍貴,為這個夏天留下美麗結語。此次《玩‧劇場》工作坊,讓孩子抽離有大人作伴的日常,希望這一天的回憶,能夠留在小女孩心中久一點、再久一點,久到她再次在降落這座夢之島上,繼續玩劇場。●
喀噠喀噠喀噠
圖、文: 林小杯
出版:小典藏出版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全都睡了100年
文、圖:林小杯
出版:信誼基金出版社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非非和她的小本子
文、圖: 林小杯
出版:小典藏出版
定價:288元
【內容簡介➤】
作、繪者簡介:林小杯
喜歡面對面跟小朋友說故事。從1999年的《假裝是魚》踏入童書的領域,在圖畫書的世界裡,不但享受於繪畫圖像,也樂在琢磨文字,作品如同其名,正常又奇怪,奇怪又童趣。
曾獲信誼幼兒文學獎、開卷年度好書、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等。近年並以《喀噠喀噠喀噠》獲得豐子愷圖畫書獎首獎,《宇宙掉了一顆牙》入選韓國Nami Concours插畫大獎,和2017金鼎獎圖書類最佳插畫獎。作品常獲文化部推介國際版權,也獲邀為波隆那國際兒童書展台灣館的駐館作家。並在2015年於北美館兒藝中心創作大型壁畫「暫停一下啦,做個夢」。
常用的媒材有鉛筆、水彩、麥克筆及電腦拼貼,畫面流露著自由隨興的筆調。故事的內容常是幻想和生活的結合,相信一朵花開和小雞破蛋而出這些藏在平凡裡的事物,才是真正動人的神奇。
騎著恐龍去上學
文:劉思源
圖:林小杯
出版:步步出版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劉思源
1964年出生,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畢業,現居於台北景美溪畔。曾任漢聲出版公司編輯、遠流出版社兒童館編輯、格林文化副總編輯。目前重心轉為創作,用文字餵養了一隻小恐龍、一隻耳朵短短的兔子、一隻老狐狸和五隻小狐狸……。
作品包含繪本《短耳兔》系列;繪本傳記《愛因斯坦》等;橋梁書《狐說八道》系列、《大熊醫生粉絲團》;童話《妖怪森林》等,其中多本作品曾獲文建會「臺灣兒童文學一百」推薦、「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並授權中國、日本、韓國、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出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