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偏見藏在地圖裡:相互抹黑或理解的雙面刃
鄉民眼中的美國大陸 2011(圖片來源:《偏見地圖》,行路出版提供)
鄉民眼中的美國大陸 2011(圖片來源:《偏見地圖》,行路出版提供)

在1961年的電影名作《第凡內早餐》裡,好萊塢永遠的優雅女神奧黛麗.赫本活靈活現地飾演了由鄉下來到紐約大都會的年輕社交名媛,穿著打扮極有品味,但其實是個運用美色到處騙吃騙喝、一心嚮往嫁入豪門的交際花。

赫本在電影裡戴著大墨鏡、身穿法國名牌服飾的形象深植人心,其中的黑色小洋裝迄今仍被時尚界奉為優雅女性的必備基本款,其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然而,雖說這部電影已被視作經典,片中的一個角色Yunioshi先生,卻顯露出當時美國人對於日本人,或甚至擴及到對亞裔人的某種偏見。

Starring_Mickey_Rooney.jpg
《第凡內早餐》片中的Yunioshi先生,被批為醜化亞裔人士。(圖片來源:wiki)

劇中的Yunioshi先生是女主角荷莉的鄰居,個頭矮小又暴牙,操著奇怪口音的英文,是個日籍攝影師。因為荷莉常忘了帶鑰匙,往往在半夜或凌晨按他家電鈴請他開門。Yunioshi雖然不堪其擾屢屢抗議,但只要荷莉巧笑倩兮,討好地說有空一定讓他為她拍照,他就像是得到恩典般地概括承受。

這部影片上映當時,大家都讚賞扮演Yunioshi的白人演員米基.魯尼(Mickey Rooney)演技絕佳,為電影製造了不少笑點。一直要到1990年代,亞裔人士開始爭取主權、強調自身文化認同,這時大家才開始批判這部影片對亞裔人士的醜化。使問題更加嚴重的是,飾演這個丑角的,甚至不是亞裔演員、而是一名白人演員,因此有論者指出,這不僅是一種傷害,更是一種侮辱。

▉穿透力強大的偏見

影視媒體所再現的刻板印象,往往透過戲劇包裝或迷人的敘事,讓人忘了其巨大的穿透力,甚至在潛移默化中內化了其中的價值觀而不自覺。在人類歷史上,有關偏見和刻板印象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無論是種族、性別、性取向、年齡、國籍、族裔、階級、宗教、體型或疾病等等,都有可能成為偏見的來源。我們對於特定團體形成偏頗的看法與不友善的態度,可能進一步造成對該團體成員產生歧視和排擠。

過去數十年來,由於全球化趨勢的推波助瀾,人口、文化、資訊、經濟、科技和金融的流動日益頻繁密集,我們一方面置身於更加多元的社會裡,另一方面似乎又愈益強調自我與他者的分別。我們試圖區辨出「在地的」、「外來的」差異,以標示出自身的獨特性。只是在區隔人我之分、內外之別時,我們往往會以偏見和刻板印象,去定義與自身不同的族群,甚或以歧視和仇恨的態度去面對特定團體。

2009年1月,俄國與烏克蘭發生齟齬,引發歐洲短暫的天然氣供應危機。出生於保加利亞的圖像設計家楊科.茨維可夫(Yanko Tsvetkov)隨手創作了一幅歐洲諷刺地圖,將俄羅斯描述為「偏執石油帝國」、歐盟則是「農民津貼聯盟」。隨著這幅諷刺地圖在全球網路迅速瘋傳,茨維可夫開始將日常的觀察化做製圖大業,啟動「繪製刻板印象地圖」的計畫,累積了四十餘幅作品,也因此躍身成為歐洲網紅。

p9.jpg
茨維可夫的諷刺地圖在網路引起瘋傳。(圖片來源:《偏見地圖 1》,行路出版提供)

2013年,《偏見地圖1:繪製成見》於焉誕生,接著《偏見地圖2:航向地平線》也在2014年問世,繁體版今(2017)年4月發行,也在暢銷排行榜上創下佳績,顯見他的歐洲式幽默也打動了我們,對於他酸言酸語所刻畫的世界刻板印象,我們同樣也頗有共鳴。

▉醜化、抺黑,藉民族情結散播偏見

茨維可夫在書中嘲諷地說,人類文明最早馴養的動物並不是狗,而是代罪羔羊。他也直言,「醜化抹黑可不是近代發明的新鮮事,民族情結更是散播偏見的沃土。」當我們看到了美國總統川普的言論,或是歐洲這幾年日益高漲的反移民情緒,我們很清楚他說的是事實。

他回溯了古代希臘、中國的世界觀,點出從古到今的世界文明都有「唯我獨尊、外人皆是邪惡化身」的論述,13世紀的地圖更是融合神話、宗教、地理和歷史為一幅百科全書式的拼貼畫,讓人從繪圖中去想像理解世界。他雖然主張改變認知的第一步是從心理著手,而不是從歷史開始,但是他所繪製的諷刺地圖卻與歷史息息相關,無一不是奠基在此時此刻與歷史的連結而提出的某種詮釋和想像。

p41.jpg
臉書用戶眼中的世界。(圖片來源:《偏見地圖 2》,行路出版提供)

地圖的目的原是幫助我們定位,了解地理相關位置,但是做為圖像溝通工具,地圖也承載了其他的意義與功用。茨維可夫身為圖像設計師,深諳箇中道理。他用簡單的地圖概念,標註了他的獨到評論和分類,讓人一目瞭然(不過前提是你原本就能清楚辨識他所標示的位置究竟是地球上的哪個國家、哪個地方,否則可能還是會有理解障礙)。

雖說討論偏見與刻板印象有時像是雙面刃,當你再現這些既定觀點時,或許不免有再加強化之嫌。但茨維可夫強調,他的目的是以詼諧諷刺手法娛樂讀者,讓讀者在嬉笑怒罵之間,明白人類的盲點與愚蠢所帶來的傷害。

▉從地圖看知識與權力的發展

相較於茨維可夫的不正經,約翰.克拉克(John O.E. Clark)的《改變歷史的地圖與製圖師:藏在地圖裡的智識美學與權力遊戲》和傑瑞.波頓(Jerry Brotton)的《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則是以宏觀視野、淵博知識,來檢視地圖繪製與人類發展、世界現況的嚴肅著作。

編輯出身的克拉克這部作品,從古老的泥板地圖、中國製圖學到敦克爾克大撤退、以色列建國地圖等,無所不包,甚至還討論到幻想虛構的亞特蘭提斯及托爾金的中土世界。他強調,地圖的繪製不僅代表了人們如何理解、建構其所處地域及與週遭人事的疆界,同時也透過種種製圖科技,掌控知識,進而擴充權力。

至於歷史學家波頓的著作,則不僅探究古代地圖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更進一步質問「Google Map」和「Google地球」所引發的變革與認知。

誠如波頓在文中所說,「所謂準確的世界地圖根本不存在,將來也不會有。弔詭的是我們不可能不靠地圖來瞭解世界,又絕對不能用地圖來再現世界。」只可惜,有這樣見識的人畢竟還是有限,我們所建構的世界往往是透過腦中充滿偏見的認知地圖而展現,這也是為什麼茨維可夫的著作會如此瘋傳的原因。

google-earth-pro-1.jpg
世界不斷在改變,地圖亦然。(圖片來源:Google地球)

▉負面的刻版印象加深彼此的不信任

英國當代最重要的文化研究學者史都華.霍爾(Stuart Hall)長期關注文化認同、再現政治與文化生產等議題,他對於刻板印象與偏見也有相當深入的探討。

出生牙買加的霍爾,1950年代來到前殖民母國英國的牛津大學接受精英教育,個人的成長經驗和養成背景,使得他對種族、族裔及階級等議題的觀察分外敏銳犀利。他在〈再現的作品〉(The Work of Representation)一文中分析刻板印象的形成,指出我們總是運用各種分類去理解週遭事物,透過較大的分類如階級、性別、年齡、國籍及性取向等,我們得以定義他人所隸屬的團體,歸納出其屬性和特色。

在某種程度上,刻板印象幫助我們維繫社會和象徵秩序,使我們在與他人互動時,得以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相互辨識及溝通。不幸的是,這些刻板印象往往具有強烈的負面意涵,就像《偏見地圖2:航向地平線》裡所繪製的「印度眼中的亞洲2015」地圖,中國成了「垃圾工廠」、巴基斯坦則等同於「自殺炸彈客」。這樣的偏見無助於自我與他者的互相了解,印度與巴基斯坦長期的歷史糾葛與宗教對立,更加深了彼此的不信任。

▉看見偏見,並試著超越它

霍爾強調再現、差異與權力的連結,掌握知識與權力者得以運用各種再現去強化某種觀點,區分不同群體之間的差異,並賦與某種優劣位階。站在主流位置者因而會去排擠歧視和他不同的群體成員,甚至動用法律及武力亦在所不惜。

若是放在當今的脈絡來看,我們可以理解到,這樣的作法,有可能導致像反對多元文化和移民政策的挪威極端份子布雷維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在2011年犯下的恐怖行動,冷血殺害69名無辜青少年,或者如中共數十年來對新疆維吾爾族的高壓統治。今年4月,中國政府甚至提出一份維吾爾族人命名限制列表,如果新生兒取名違反規定,就不得報戶口。這些都是偏見與歧視的極端例子,但卻持續地發生在我們這個世界上。

茨維可夫的作品用辛辣促狹的筆觸帶領我們看見偏見,但最終他還是希望我們去了解種種的文化差異,「思考怎樣增進彼此了解。或許了解就像是生命裡的其他事物一樣,最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目標。」如果我們總是充滿著好奇心去探索一切未知和不熟悉的人事物,就像克拉克和波頓在其作品中想傳達的訊息一樣,那麼我們就可以在過程中得到更大的樂趣,也豐富了自我的可能性。即使語言文化的轉譯有時令我們迷失,但各式各樣的地圖應該幫助我們找到某種座標,讓我們得以自我定位。

 

偏見地圖1.jpg偏見地圖1:繪製成見
Atlas of Prejudice: Mapping Stereotypes
作者:楊科・茨維可夫(Yanko Tsvetkov)
譯者:朱怡康
出版:行路出版
定價:各380元
內容簡介➤

 


偏見地圖2.jpg偏見地圖2:航向海平線
Atlas of Prejudice 2: Chasing Horizons

作者:楊科・茨維可夫(Yanko Tsvetkov)
譯者:朱怡康
出版:行路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楊科・茨維可夫
保加利亞藝術家,以英文寫作,定居西班牙。保加利亞在1990年由社會主義國家改為共和制國家。茨維可夫認為,由於他生長的文化向世界開放沒多久,這使得他對教條免疫、珍惜選擇,也讓他對未知、不尋常的事物心存好奇,而非憎惡。

自命為探險家的他,深信好奇是自己最大的資產,而畢生志業就是去滿足好奇。他於1976在黑海海港瓦爾納(Varna)出生,在共產主義下長大。洗腦洗得好,從小知道怕美國前總統雷根和他的核子武器。車諾比核電廠在他10歲生日當天準時爆炸,令他的青春期有個難忘的開始。3年後,連共產主義都被時局碾得粉身碎骨。他去德語學校上學,學了很多有用的德文(例如lebensmüde),後來在保加利亞海軍告別了青春期。

茨維可夫拿到電影攝影學位後,滿腔熱血追逐少年時的奧斯卡夢,無奈電影界欠缺主動、製作牛步,給他硬生生澆了一頭冷水。他悲憤之餘,獨立自主魂熊熊燃起,賣了攝影機買台電腦,瘋狂迷上修圖、繪圖、圖像設計和寫作。這段期間他取綽號alphadesigner,開了個人網站。

他曾遊歷各國,穿過濕搭搭的叢林,越過熱死人的沙漠,大都市裡的計程車也搭了不少。遊山玩水之餘,他學會4種語言,把所見所聞寫在紙上、印在腦裡。2009年他信手拈來一幅畫,向朋友解釋世界政局,沒想到引發鄉民瘋傳,讓他一年之內紅遍全球,從此沉浸在熱情粉絲無窮的愛裡。當然,偶爾他也會收到幹譙信。

楊科・茨維可夫的座右銘是「絕不抱怨」。他幾乎沒遵守過。

 

 

改變歷史的地圖與製圖師.jpg改變歷史的地圖與製圖師:藏在地圖裡的智識美學與權力遊戲
Map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作者:約翰‧克拉克(John O.E. Clark)
譯者:曾雅瑜
出版:大寫出版
定價:5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約翰‧克拉克
作家,編輯。編撰英文字典、百科和各種知識書籍。專注於研究致力創新的製圖師,如:愛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亞歷山大・洪堡德(Alwxander von Humboldt)、威廉・史密斯(William Smith)等人。

 

 

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jpg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從科學、政治、宗教和帝國,到民族主義、貿易和全球化,十二個面向,拼出人類歷史的全貌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
作者:傑瑞‧波頓(Jerry Brotton)
譯者:楊惠君
出版:馬可孛羅出版 
定價:6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傑瑞‧波頓
歷史學家,倫敦瑪莉皇后大學文藝復興研究教授,也是研究地圖歷史和文藝復興製圖領域的重要專家學者,他的著作《The Sale of the Late King's Goods》是塞繆爾‧約翰遜獎(Samuel Johnson Prize)和西塞爾提爾曼獎(Hessell-Tiltman History Prize)的決選之作。在2010年,更被英國BBC第四頻道邀請主持系列節目《地圖:權力、掠奪與占有》(Maps: Power, Plunder and Possessio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評》以詩文引路,聆聽太平山的汽笛聲:讀李潼《太平山情事》


《太平山情事》是李潼於1999年推出的「台灣的兒女」系列小說中的一冊,情節主要描寫少年黑豆上山學習駕駛蹦蹦車,以及環繞著他的幾位青春男女與上一代之間的恩怨情事,再透過情節推展,隱隱帶出對林木砍伐與生態保育的反思。小說第一句話就具體標示年代與時空背景「1951年深秋,太平山的秋色漸濃。」使小說呈現出具歷史感的寫實性。

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90:李潼》的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建崑指出,在「台灣的兒女」系列的寫作中,「李潼試圖刻劃生活在台灣的眾生群像,玩遍各種寫作形式的可能,超越故事,糾合多重寫作意圖,在台灣議題與小說藝術技巧的表現,更上一層樓。」

「台灣的兒女」系列已有多篇學位論文研究分析,但《太平山情事》卻是李潼作品中較少被單獨述及的一冊。四也出版社於2017年6月將之納入「值得珍藏的土地故事:福爾摩沙冒險小說」系列,重新改版推出。書末並附有李潼長子賴以誠所撰述〈人與樹的故事:關於太平山的開發〉一文,附上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與開發史料,細數太平山林場的過去與現在。此圖文精美的副文本,似乎表明了編輯團隊將此書定調在見證台灣歷史的小說創作上。

然而,李潼雖有意從台灣歷史中找尋題材,卻無意還原這些個別的歷史事件,而是以此做為小說人物的處境背景。他在總序〈在小說的趣味中尋找人的溫度和反省力〉中自言:

我更關切的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在宿命或突發的環境和事件裡的自處處人,也就是台灣兒女的個別性格和集體意識,如何造就我們個別和集體的命運。


李潼1.jpg

童書作家李潼。(四也出版提供)

《太平山情事》書中著力描繪太平山林場的特定環境,如佇立參天巨木的森林、行蹤不定的山貓群等自然生態;散布在林場周邊的住家聚落、提供員工生活機能的招待所、湯殿(澡堂)、集材場、神社鳥居、太平山國小等封閉自足的社會空間;以及林場特有的產物如運材蹦蹦車、空中索道纜車「流籠」等,共同營造出獨特的生活場域與林場氛圍,重塑台灣林業發展史上50年代的歷史場景。

然而,「再現」太平山林場昔日風貌,並非李潼的創作初衷。他自言「文學以人為本,人情味濃厚的小說,更是如此。」故或許我們還可將關注的焦點,放在本書的人物「在宿命或突發的環境和事件裡」如何自處處人。

書中的人物可分為兩組,一組是少年黑豆和彩雲、阿惠兩位少女的青春人物組;一組則是蹦蹦車駕駛塗叔和彩雲的媽媽、黑豆的媽媽三位中年人物組,形成兩代各是一男二女的排比組合。其中再以活潑性急的妹妹彩霞、頑皮好動的張天送,做為性格皆內斂沈穩的黑豆與彩雲的對照映襯,這兩個天真直爽的兒童角色,讓小說在嚴肅沈重的題旨外,增加情節對話的生動趣味。

而書中最主要的「宿命事件」是什麼呢?黑豆為何要立志上太平山學開蹦蹦車?彩雲的媽媽又為何對塗叔充滿怨恨?塗叔總是獨來獨往,不與其他工人結伴談笑。他背負的罪疚是何事?原來這一切是起因於6年前的一場意外,蹦蹦車在索道前翻落山谷,而彩雲和黑豆的爸爸都不幸趕上那列車,同時喪命。

「我們跟他有什麼冤仇?他存心不良,要害人命,說他全力排除故障,怎還有時間跳車?讓他回來開車,升他當正駕駛,天理公道何在?」

彩雲媽媽對塗叔的怨恨並沒有隨時間淡化,反而愈加深重,對女兒們一再提及,要讓女兒們也牢牢記住這份喪親的心痛。然而另一位死者「陳桑」是黑豆的父親,原本是正駕駛,與塗叔情同手足。黑豆的母親(和彩雲媽媽一起長大的姊妹淘)應該有更充足的理由懷恨塗叔在意外發生後取代她先生的職位,然而她卻坦然接受劇變的命運,同意黑豆上山向當年跳車的倖存者塗叔學習開蹦蹦車。

為何同樣遭遇突如其來的傷痛缺憾,兩位母親卻有不同態度?她們各自面對人生的態度,給了子女們何種影響?這一切會讓讀者在小說人物的生命抉擇這面鏡子中看見什麼?

此外,情節安排中藉由這群少年結隊遊山,彩雲沿途採集紅檜種子回家育苗,那細小如芝麻的種子,讓黑豆驚嘆:

那些讓六、七人環抱不起的千年大樹,居然是這樣一棵小種子長成的!天生地養的種子,有多少顆能平安育苗,健壯長大?又有幾棵能在風雨中屹立千百年?

當他們一行人意外闖入滿地殘枝剩材的伐木場時,黑豆受到極大的震撼,他看著那些被裁切的樹頭,不禁發出像「歇市的屠仔場」的悲嘆。而讀者隨著書中人物目睹雄據在山彎兩三千年,如插天巨柱般的紅檜,卻在三兩天內被人們以電鋸鑿斧,切裁劈砍,最後以驚心動魄的聲響傾倒震盪大地,彷彿山林巨人的轟鳴怒吼。於是讀者也在這讓人戰慄的場景中思索:「這些精良壯碩的千年檜木,人們該不該為自身利益砍伐?」


Taiping_Mountain_Forest_Railway_08.jpg

太平山森林鐵路。(圖片來源:wiki)

1989年,太平山林場轉型為以生態、文化與觀光為主的國家森林遊樂區。羅東林區管理處規劃森林文學步道「太平詩路」,並於2004年12月18日揭幕。李潼為此創作了12首組詩,但卻於揭幕後2天病逝家中。這組詩成了他最後的絕響,但卻對《太平山情事》提供了對照的文本。其中一首〈幸福〉:

當青銅時期的古樹
萌發光電世代的新葉
彼此有了牽掛

牽掛蒼蒼軀幹
再能挺立多久
牽掛鮮嫩綠葉
能擋多少霜雪
因為彼此牽掛
幸福有了棲身的所在

李潼以詩文引路,帶領少年讀者透過兒女情事、林業發展,提供一種人生視角。正是他對千年巨木被砍伐的牽掛疼惜、對台灣高山林場的歷史尋索,及人世間的歡喜瞋怨在千年紅檜與芝麻般的細小種子所對比出來的象徵與消解等,轉化成《太平山情事》的寫作溫度與反省。

於是,昔人雖已遠,但太平山的汽笛聲仍悠悠鳴響於山林間。

 

太平山情事.jpg太平山情事
作者:李潼
繪者:徐世賢
出版:四也出版公司
定價:2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潼(1953~2004)
原名賴西安。出生花蓮,定居宜蘭縣羅東鎮。年輕時在校園民歌時代勤於歌詞創作,以〈廟會〉、〈月琴〉、〈散場電影〉最為膾炙人口。同時開始從事兒童文學創作,以《天鷹翱翔》、《順風耳的新香爐》、《再見天人菊》三部作品,連續獲得第11、12、13屆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少年小說首獎。
李潼致力為兒童、少年創作,文體類別包含少年小說、散文、童話、繪本、評論等,作品有:《神祕谷》、《噶瑪蘭有塊救人地》、《太平山情事》、《少年噶瑪蘭》、《遊俠少年行》、《第一顆青春痘》、《包場看電影》等。
曾獲50項文學重要獎項。散文〈老榕樹下讀報紙〉、〈油條報紙.文字夢〉、〈破紀錄〉、〈收集喜悅〉、〈熱荔枝〉、〈做人做事做長久〉等,選入國小國語課本。
另有作品翻譯成英、日、韓等多國語文,並有作品改編為兒童劇、偶劇與動畫影片。

繪者簡介:徐世賢Nic Hsu
相信圖畫是傳遞情感的共通語言。期許以單純的雙眼看見生活中最純粹的樣貌;而用充滿思緒的雙手畫下對於這個世界有趣的想像。
作品集官網:www.hsushihhsien.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黃雅淳(台東大學兒文所副教授)
2017-08-11 22:25
書評》理想的墮落與美國夢的幻滅:評《橡膠帝國:亨利・福特的亞馬遜夢工廠》

1920年代下半,由於擔心英國聯合荷蘭、法國哄抬東南亞殖民地的橡膠價格,亨利・福特(Henry Ford)決定在巴西亞馬遜森林投資開發橡膠生產園區,以確保製造汽車所需的廉價橡膠原料。然而,設立這個人稱「福特之城」園區的過程曲折,導致福特公司的運作方式以及創辦人福特的性格與想法,對撞上亞馬遜的自然環境、當地社會文化與巴西的政治。

就福特汽車公司的歷史或是其創辦人的事業生涯而言,《橡膠帝國》的主題都只是一段插曲。這段複雜的歷史涉及橡膠產業的發展,以及當時巴西與美國的政治經濟,相關背景知識相當龐雜。

▉裝配線大量生產的新工業代表

本書作者格倫丁(Greg Grandin)是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專研拉丁美洲歷史,也常在報刊雜誌撰寫評論。他以高強的寫作功力,成功地將多重的脈絡交織為引人入勝的流暢故事。《橡膠帝國》在處理沉重的主題時,透過許多切題的趣味軼事,帶來豐盛愉悅的閱讀經驗。

福特汽車開創出以裝配線大量生產,並用較高薪資與福利來留住有經驗的工人,而成為當時新工業的代表。福特透過提高工人的消費能力,讓他們成為大量生產的消費品的顧客,其理念是要藉此達成資本主義的理想平衡,人稱此一模式為福特主義(Fordism)。

有段時間,福特似乎達成了這個偉大的理想而聲名遠播。不過福特的巴西計畫也容易讓人聯想到近代史中常見的陰暗面:資本主義先進國家榨取落後國家的原物料,以及剝削當地廉價勞工的不平等做法。

然而,本書指出,福特其實懷有更高遠的理想。除了振興巴西沒落的橡膠產業,他還企圖終結當地殘酷剝削採膠工人的落伍生產方式,將現代產業與文明帶到亞馬遜蠻荒,最終目標則在實現讓農業與工業、機械與自然和諧結合的烏托邦理想。

這個計畫推出時,不論巴西民眾或是福特公司都信心高昂寄予厚望,福特也投入大量資金與無比毅力。然而其推動過程卻讓福特公司捲入當地複雜的政治、經濟結構與族群關係,乃至牽動福特與美國政府多年的恩怨情仇。

Ford_assembly_line_-_1913.jpg
福特汽車應用裝配線大量生產,使汽車成為大眾商品。(圖片來源:wiki)

▉集矛盾於一身的人物

格倫丁以許多鮮活的例子,說明福特公司一系列「現代化」措施如何引起強烈的反彈:薪資制度和亞馬遜盛行的以物易物格格不入;對員工生活起居的衛生檢查引發強烈不滿;禁酒等帶有清教徒道德色彩的管理政策導致和當地工人的衝突;公司設計自助打餐的新型食堂,導致大排長龍和室內悶熱,結果引起暴動……

格倫丁以生動的筆觸,描繪福特公司派出的員工因為不熟悉當地民情與地方政治而成了冤大頭,或是有意無意成為海撈福特公司的共犯;但也有人鞠躬盡瘁付出健康、家庭乃至生命的代價。這些或荒謬離奇或英勇悲劇的事蹟,其精彩程度並不遜於小說戲劇。

《橡膠帝國》以橡膠園區開發過程為經,福特性格和生涯為緯,將故事涉及的複雜因素打造成條理分明的敘事架構。福特是個集矛盾於一身的人物,他造就個人快速移動的社會,卻懷念傳統小鎮生活型態;他建立現代生產線,卻不肯採用現代會計管理;他以薪資與福利留住員工,相信機械會為人類帶來幸福,最後卻創造出壓迫人性的勞動條件;他崇尚個人自由,卻以黑幫特務式的保全系統壓制工人;他是義無反顧的和平主義者,卻為美國政府生產軍武;他的獨生子既是事業伙伴也理應是接班人,卻經常遭他霸凌羞辱且比他早逝。福特的大膽、眼光與創意帶來空前的成功事業,但晚年的偏執與反動不只玷污自身名譽,也讓公司的經營出現危機。

格倫丁筆下的福特是個令人既同情又厭惡的人物,巨大的成功對照出個人的悲劇,堪可比擬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s)經典電影《大國民》(Citizen Kane)的報業大亨主角。《橡膠帝國》和《大國民》都透過大亨生命的起落,來講述理想的墮落與美國夢的幻滅。長久以來,台灣對企業鉅子的描述往往充斥著貧乏的神格化,相較之下,本書對福特的深度刻畫十分值得借鑒。

▉關鍵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價值觀

福特的人員無法掌握熱帶雨林的環境,尤其沒能因應當地病蟲害對密集種植的橡膠樹之危害,是此計畫失敗的重要原因。然而本書並沒有重提大自然教訓人類傲慢無知的老調,反而在書末指出,福特的許多構想如今已大規模付諸實施,結果造成巨大的生態災難。

格倫丁認為:「福特之城是個傲慢誤事的寓言。但這裡指的傲慢,不是亨利・福特自以為可以馴服亞馬遜,而是他相信資本主義的力量一旦釋放,仍可以加以控制。」

《橡膠帝國》是個以先進的科技與大筆資金,企圖將美國的制度、價值與生活方式推展至異國貧窮地區卻一敗塗地的故事。今天許多關於美式價值觀的評論,往往針對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與制度進行針貶,《橡膠帝國》對這段歷史的分析卻讓我們意識到,上述那類批評既太過簡化又錯失重點,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價值觀,才是問題關鍵所在。

本書的中文翻譯大體通順達意且不乏趣味的筆觸,但還是有些小誤譯以及未能校出的誤植,如第三章提到福特的好友「自然主義者(naturalist)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其實應該譯為自然學者或博物學者;又如將「拒絕禁食」誤植為「拒絕進食」(177頁)。

還好這些失誤大多不會嚴重妨礙閱讀理解。陳信行教授為本書寫了篇引人入勝的序言,從他在底特律求學的個人經歷談到20世紀科技「進步主義」的幻滅,最後帶到台灣類似的事例,如日治時期的糖業、蔣經國的十大建設等等。可惜或許是限於篇幅,關於福特之城和台灣經驗的比較,尤其是這和出口加工區的相似之處,陳教授未多加論述。

依後見之明,福特之城可說是以廉價的土地與勞力,加上減稅優惠和法規鬆綁來吸引技術與資金的經濟特區,這些要素仍可見諸今日台灣許多的工業區、園區與倡議中的經貿特區。書中描寫的土地強徵與炒作、公共資源浪費以及對社區與環境的傷害,在今日台灣仍可聽見歷史回音。

 

橡膠帝國_立體書封.jpg橡膠帝國:亨利・福特的亞馬遜夢工廠
Fordlandia: The Rise and Fall of Henry Ford’s Forgotten Jungle City
作者: 葛雷‧格倫丁(Greg Grandin)
譯者:謝佩妏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葛雷‧格倫丁
​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獲古根漢基金會獎。他加入聯合國真相委員會,調查瓜地馬拉內戰。曾獲普立茲歷史獎、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獎、塞繆爾・約翰遜獎提名。著有《帝國的工廠》、《最後一場殖民地大屠殺》,以及獲獎肯定的《浴血瓜地馬拉》和《通往殖民帝國之路》,並為《哈潑雜誌》、《倫敦書評》、《洛杉磯時報》、《國家雜誌》、《新政治家週刊》和《紐約時報》撰稿。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8-11 19:34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