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Openbook 年度好書.翻譯書》在一起孤獨


▇評審推薦語

⊙林良恭(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兼教務長)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的《在一起孤獨》這本書,列舉卅年來兩項資訊科技的產物:機器人與網路,為人際溝通行為帶來的矛盾對立關係。前者孤獨但親密,後者親密但孤獨。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句曾被琅琅上口的廣告詞,在這本書裡有著人性被科技扭轉的新詮釋。我是誰?你是誰?我們又是誰?這樣的自覺問題,不是只有具備生物實體、有著大腦的人類才會思考。不久的將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這本演化論著作,將要因AI人工智慧的展現,而重新被改寫了。

特克這本書與她另兩本談電腦革命與虛擬化身的作品,構成「資訊人三部曲」。本書雖仍保持中立的態度,敘述高科技應用的好處,然而副標題「為何我們對科技的期望高,卻對彼此間的期待變低」,終究還是透露出作者淡淡的惆悵心情,全書最後提及女兒的段落尤其可為例證。

書中常引用女兒從小在作者實驗用的資訊機器陪伴下成長的經驗。2009年,亭亭玉立的女兒遠渡重洋至愛爾蘭念書,母女間透過簡訊、透過Skype聯繫,不存在溝通的地理距離,但就是缺乏作者當年離家念大學時,與母親每星期寫信,那種文字間彼此溝通的分享空間。

這位傑出的社會心理學教授,如此的心境,就如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過的話:如果能以肌膚的感覺稍微感受到類似溫泉水的真實深度溫暖感,那樣的真實感就值得欣慰。年華流轉,如今資訊快速短捷,紙本信件緩慢情長,我們該如何看待人類的大未來?to be or not to be.

▇得獎感言

撰文: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翻譯:黃亦安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獲得2017年Openbook年度好書獎翻譯書,我樂不可支,也深深感激。

我寫下《在一起孤獨》這本書,是因為我看到了問題。人們傳簡訊但不說話,逃離面對面交談的機會,更普遍的是,許多和我談過的人都說,他們只有坐在螢幕前面、能夠全盤掌握跟他人的互動時,才能感到安全。

數位科技造成了無數意料之外的後果,其中之一就是帶來「零失和人生」的概念。這個概念成為了我們的審美標準——不只是經濟和商業業務往來可以變得更順利,如果我們的社交生活有越來越多面向可以透過螢幕完成,那社交生活也可以更加順暢。

讓我描述一個常常被拿出來講的近未來景象作為例子(現在已經有一個真正的app可以做到部分功能了):你在最愛的咖啡店點了一杯客製化的飲料。你在走去拿飲料的路上,手機上的app會告訴你該走什麼路線,才不會遇到前女友或老闆,而只會在路途中遇到你的朋友。但是,誰說一個沒有衝突、不會和討厭的人在路上巧遇的人生,是一個好的人生?科技向我們兜售效率,代價是讓我們將他人視為一種問題、擾亂者。

追求零失和人生導致了一種緊張的局面,這也是我在《在一起孤獨》中想探討的問題。人生教導我們一件事,但科技教導我們的是另外一件事。面對面交談讓我們知道,當我們舌頭打結、不知道該說什麼時,雖然心理不舒服,但那正是我們對彼此最坦誠相見的時候。面對螢幕的生活提供了一個新的連結,讓我們可以修改自己的想法,永遠不會被打斷,也可以隨自己高興表達意見。在網路上,我們能夠表現得更像理想中的自己,而非我們真實的自己。我們忙不迭地鼓吹與他人建立連結,但我們實際上在做的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策展」。

數位革命打著一個把過去一筆勾消的口號:「不同凡「想」!」當然了,想法與眾不同、標新立異是件好事。但還是有些屬於過去——甚至是古老的——關於人生的事情值得被記住。

人生教導我們「在場的重要性」。在我的研究過程中,我最常聽到的就是「我寧可打字,也不想說話」。只要有機會,人們就想把社交行為保留在螢幕上。為什麼?因為這樣比較沒那麼容易受傷。所以他們不只提到簡訊,還提到在工作時傳email給同事,而不直接去找他們講話;在通訊軟體中跟家人吵架,而非圍在廚房的桌旁;還有在臉書上追求彼此。他們找到方法避開某種特定的對話——那種對話是開放的、有點令人害怕的。

這種面對面的交談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發展親密關係和同理心。還能培養合作關係中的生產力、承諾和明確度。

我們得記住同理心和關注之間的關聯。人們會對承諾、支持和投入產生回饋。當你把手機收起來、和別人交談時,這個決定是重要的:人們在乎你給予的關注。同理心便是由此而生,從這種「你不知道別人要說什麼,但你想要知道」的表現中產生。讓我們想一想這個經典的研究:就算你把手機關機、螢幕朝下放在餐桌上,還是會對談話產生兩個影響。第一,讓談話內容轉向更為瑣碎的小事(沒人想在討論重要事務的時候有被打斷的可能);第二,一起吃飯的同伴會感覺沒那麼投入在彼此身上。就連一支關機的手機,都能讓我們失去連結。

大學生告訴我「三人法則」——當你把手機帶到餐廳時,如果你想要查看你的社交軟體通知,同時又想要參與對話時,你得遵守這個規矩:在對話中,要有三個人沒在看手機,你才能低頭滑手機。當大家像打循環賽一樣抬頭、低頭,就得付出一個代價:在針對2009年前30年的大學生研究中,僅僅以「在故事中,用別人的立場思考」這個標準來評測,便顯示大學生的同理心下滑了40%。

人生教導我們,為了培養同理心,你得付出時間。但是,科技提供了一個歌頌效率的世界。一位大四生向我解釋,宿舍生活教會她所謂的「7分鐘法則」。要搞清楚一個對話的發展方向,得花上7分鐘,因為就是得花這麼多時間,才能對得上別人的說話步調。我心想:「這女人是我的女神。」但她接著說,她幾乎從來沒等到這7分鐘過完。只要對話停頓、陷入沉默,她就會失去耐心、拿出手機。還不只這樣,她說她無法忍受所謂「無聊的部分」。

無聊的部分。說到這裡,我們就得談談人類對話中自然的節奏——猶豫和停頓。某種程度上,我們說話時會有猶豫跟停頓,是因為社交軟體提供我們別的選項:一連串毫不間斷的刺激。我們開始認為,這就是人生該有的面貌。但是讓我們放慢一下速度。對「無聊」的忍受度是孩童時期最重要的發展之一。神經科學告訴我們,我們在經歷「無聊」時,大腦會重新自我補給。我們能為「更穩定的自我」畫出路徑。當我們無聊時,我們學會怎麼進到自己裡面、發展我們的想像力。
當科技讓我們越來越無法忍受無聊,便產生了另一個傷害:無法忍受孤獨。在最近一個針對大學生的研究裡,研究人員問他們願不願意獨自坐著15分鐘,沒有書,也沒有手機。受試學生同意了,為了錢。當研究人員更進一步問道:「嗯,那在這段時間裡,你會想要電擊自己嗎?」學生回答:「才不會!」他們嚇壞了。但事實上,在獨處了6分鐘之後,沒有手機和書,只有一台電擊機器在手邊,不少學生真的開始用微量電力電擊自己,而不是靜靜地和腦中的思緒相處。


為什麼孤獨的能力那麼重要?孤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那不只能讓你發現自我,也對你與他人的關係至關重要。

如果你不能和自己獨處,當你面對他人時,你就無法看到他們真實的樣子。你會把他人變成你需要他們成為的樣子,好扶持你脆弱的自我。孤獨是同理心的支柱。如果學不會獨處,你就只會知道什麼是寂寞。

我並非反對科技,而是贊成對話。

當我在研究員工只想要用電話開會的公司時,我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因為我自己的學生也越來越不想在教師輔導時間(office hours)時出現。我不會認為那是針對我來的。研究顯示,學生想要避免面對面的教師輔導時間,是一種全國趨勢。我參加過這個議題的研討會。

我問我的學生,如果他們不想要教師輔導時間,那他們想要什麼?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想用email問我一個完美的問題,然後他們要我用email回答一個完美的答案。

任何一位曾被創意的火光點亮的人——也就是現場所有的人——都知道,不是因為你提出了完美的點子,而是大多數時候,你提出的是不完美的點子,然後一位老師、教練或教授跟你說:「下次再過來,我們再一起討論。讓我們再一起討論這個。」「再一次」、「一起」。這就是導生關係的魔法咒語。

提出一個完美的問題和答案,這個概念將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轉變為一種交易性的接觸。這就是科技帶來的便利。但是,要投入在這種模式中,我們大多數人都必須忘記身為老師、學生、父母、朋友的人生經驗——因為這些經驗都並非跟完美有關,而是跟「完美的不完美」有關、跟同理心和在場有關。「一起」、「再一次」。

不過,在我的經驗中,大多數人從小就被訓練為要以完美的標準來衡量自己。

有個年輕人告訴我,為何他認為只在網路上跟人交流讓他最為安全:「讓我告訴你『交談』有什麼問題。交談在現實中發生,你無法控制你要說的話。」

這個評語連結起那些科技鼓勵我們忘卻的人生的事物——真實對話的重要性、沒有經過修正的生活的重要性、完美的不完美。

今時今日,我們需要能夠跟那些意見不同的人對話——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還需要。這需要的技巧不是那些我們在螢幕前面練習的。當我們要跟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對話時,我們得遠離「辯論」,而是向「對話」、「傾聽」、「同理心」靠攏——都是你不會在螢幕前學到的事。

我盼望《在一起孤獨》可以讓你朝這樣的夢想前進。有些人夢想為iPhone設計同情心app。我們察覺科技為我們帶來麻煩,而我們想用科技幫我們解決麻煩。設計一個app永遠都比真實與人交談來得容易許多。

但是,我在這裡想向各位提倡的是:我們自己就是同理心app。要修復破損的關係,我們不需要讓過程更加順暢的app,而是粗糙、跌跌撞撞的真實對話。對話,才是治療這個數位世界裡破損連結的藥方。

《在一起孤獨》平面書封.jpg在一起孤獨
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著,洪世民譯,時報出版公司,450元【內容簡介➤

【2017Openbook好書獎】

➤專題目錄
➤評審報告評審名單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年度好書.翻譯書
➤美好生活書
➤最佳童書與青少年圖書
➤抽獎活動辦法
➤9場巡迴講座

 


facebook_line-01.jpg


來看看讀者版本的年度好書!

主辦: 2017logo_1.jpg

 

贊助: 2017logo_2.jpg

logo_2b_2_0.jpg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bookstore_1.jpg

bookstore_2a.jpg

bookstore_3.jpg

bookstore_4.jpg

誠品.jpg

bookstore_5.jpg

bookstore_6.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12-01 12:55
2017Openbook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青蚨子


▇評審推薦語

⊙賀景濱(作家)

在跟時間有關的藝術當中,如果說音樂的基礎是調性,那麼小說的基礎當然是敘事的聲腔。

為什麼用大調譜寫的曲子聽來比較自信、更加歡樂,而小調總是跟哀傷怨悔糾纏不清?長久以來,源自歐陸的音樂一直被調性的幽靈籠罩著。關於這個幽靈,最迷人的迷思是,即便有平均律,不同的調子仍會給人不同的感受。例如A大調和E大調是「明快歡樂的」,C大調則是「中庸且單純的」,而降E大調則是「浪漫又嚴肅的」。幸好,近來的研究已指出,各種調子本身並沒有任何情境上的差異,是樂曲在行進時,調子的轉換帶來了情緒的衝擊。調性的上揚或下降,就像汽車行進時,變速箱換檔會帶來速度的改變和心理的衝擊。(你回想一下最愛轉調的爵士樂,就明白為什麼它總是給人游移不定的感覺了。)

是的,轉調,比小說家更早的說書人都明白,敘事聲腔的掌握和轉換,跟下一頓飯的好壞密切相關。一部好的小說,可能有一百種好法;但一部爛腔毀調的小說,絕不可能成為好小說。

2015年,連明偉以《番茄街游擊戰》出擊,一出手便叫人啞口,訝異這麼年輕的小說家,哪來這麼成熟穩重又情緒飽滿的聲腔?詩人天生的多,但小說家有可能是天生的麼?上一次我們看到這樣的小說家,已是十多年前的甘耀明了。

如果說在《番茄街游擊戰》裡,連明偉以異地菲律賓的小孩,叩問著「我是誰」的主題;那麼兩年後在《青蚨子》中,連明偉則是回到了宜蘭的小漁村(番薯島有餘村),探索著「我們在哪裡」的主題。主角看似成長中的少年金生,其實那只是條引線。在金生的牽引下,里長伯、沒落鄉紳和日本將軍、境外移工各有市井舞台,妓女春妹子和友忠伯也有自成一路的曖昧調情曲。鄉野怪談,半陰半陽;俗諺籤詩揉雜著台語流行歌,既有官版的地方志,當然不會忘了民間的無頭鬼和棺材船。講完了陰間判官牛頭馬面孝女白琴,且慢,漁民還要面對漁源耗竭,如何啟動漁業平準基金的現實問題。(頭殼摸著發燒啊。)

所以我們大可把它看成沒有配角的小說。你方唱罷我登場,人人都是主角,連明偉攤開來的是一幅台灣版的清明上河圖長卷。相較於今年出現多量的台灣歷史小說,我寧可把這部作品當成台灣史主體性的重構。一如書末,千年小女孩對金生說:「繼續向源頭划去吧──」「划吧,千萬別辜負土地公土地婆的心意。」

不得不再說一次,連明偉驅動那麼多掌中戲偶,聲腔的轉換既準且快又狠。(要不誰消受得了650頁的小說?)但說了老半天,到底什麼是青蚨子呢?別擔心,作者一開始就說清了,此蟲乃《搜神記》裡的南方之蟲,不管誰偷了這蟲子的小蟲,「母即飛來,不以遠近。」更神奇的是,「以母血塗錢八十一文,以子血塗錢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故《淮南子術》以之還錢,名曰『青蚨』。」

我想連明偉的口袋裡必定還藏有幾文青蚨。他只要讓它們飛一飛,輪轉一下,就換來了這部鉅構。青蚨子,就是連明偉抓到的寶可夢。

延伸閱讀:書評》惡童的甜蜜生活:青蚨子的穿越穿越術

A513青蚨子-正封.jpg青蚨子
連明偉著,印刻出版公司,599元。【內容簡介➤

【2017Openbook好書獎】

➤專題目錄
➤評審報告評審名單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年度好書.翻譯書
➤美好生活書
➤最佳童書與青少年圖書
➤抽獎活動辦法
➤9場巡迴講座

 


facebook_line-01.jpg


來看看讀者版本的年度好書!

主辦: 2017logo_1.jpg

 

贊助: 2017logo_2.jpg

logo_2b_2_0.jpg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bookstore_1.jpg

bookstore_2a.jpg

bookstore_3.jpg

bookstore_4.jpg

誠品.jpg

bookstore_5.jpg

bookstore_6.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12-01 12:32
2017Openbook好書獎》文學類 評審報告
評選委員左起:賀景濱(作家)、張亦絢(作家)、朱偉誠(台大外文系副教授)、楊佳嫻(作家、清大中文系助理教授)、 詹宏志(作家、PChome集團董事長)
評選委員左起:賀景濱(作家)、張亦絢(作家)、朱偉誠(台大外文系副教授)、楊佳嫻(作家、清大中文系助理教授)、 詹宏志(作家、PChome集團董事長)

▉自己的歷史,別人的歷史

2017Openbook好書獎,入圍決選的文學類作品共計51種。其中27本中文創作當中,首先令評審印象鮮明的是,共有4本表現不俗的歷史小說,包括:李旺台寫台灣人在海南島與戰後回鄉經驗的《播摩丸》、巴代的《浪濤》,以及同時有兩本書入圍的朱和之《樂土》和《逐鹿之海:一六六一台灣之戰》。所有作品幾乎都帶有多聲道、多視點、平等交流的特性,一改傳統歷史小說非友即敵、單線發展的敘事邏輯。台灣的歷史小說在今年度,不只壯觀,還具新意。

1_3.jpg

另一方面,穩定發展的純文學,亦有漂亮的成績單。李進文的《更悲觀更要》與崔舜華的《婀薄神》兩本詩集、顏訥的散文《幽魂訥訥》,甚或簡莉穎的劇本集《春眠》,在各階段投票時,持續得到部分票數的肯定,顯示若干評審對這些作品的喜愛與支持。

該如何反映歷史小說在本年度整體出版中應得的位置,同時又不損其他類別的完整呈現?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成為艱難的考驗。以大眾小說一枝獨秀的《花開時節》,因此引起熱烈討論。肯定者指出,台灣在創作與閱讀上長期的瓶頸,一方面是歷史主題與當代讀者的距離,另方面則是各類型小說或性別書寫的本土化難度。本書以日治時期台中州女學生背景的書寫,儘管通俗,卻為台灣各類書寫一向共通的困境帶來突破。

2_4.jpg

不過,部分評審認為,本書的「穿越」梗設計可更完備,且大眾文學的「時代小說」仍難以取代書寫歷史事件的正統歷史小說。朱和之的《樂土》,為今年度關於原住民族力爭的土地正義議題,帶來富啟發性的視野,也在評審過程中,特別被提出來而受到肯定。討論過後,處理牡丹社事件,且長期耕耘歷史小説的巴代得到支持。

最後,《文藝春秋》、《青蚨子》、《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我們並不知道:金宇澄散文集》與《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都分別受到不同程度,關於文學意義是否完足、閱讀取向在大環境中是否特別有價值的檢驗。經過交互討論後,以較其他作品穩健創新,並具備幫助讀者「分擔苦惱、了解他人」等特色,獲得多數評審支持。同樣地,《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以承接《台灣新文學史》精神,前所未有地展延了文學與同志平權政治之間的張力所在,以及十分貼近生活等原因而獲推薦。

3_4.jpg

另外,入圍書單中尚有,觸及跨性別或同志議題的《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花東婦好》,與兼及農村經驗的《動物們》。此外,也有藏族小說《嘛呢石,靜靜地敲》與客家散文《客家新釋》。文學老將中,包括有平路自揭身世的《袒露的心》、李昂處理年齡與性歧視的《睡美男》,以《探路》與《昨日雨水》兩本書入圍的王定國,以及多名詩人通力合作的《沉舟記》。以上作品雖在本年度中,適讀性或代表性不若獲推薦書籍理想,但仍不失為來年,值得讀者與編輯繼續探勘,隱隱未成形的方向。

4_3.jpg

綜言之,從本年度的入圍作品來看,無論歷史小說的事件主題,或純文學的生命史、虛構讀者史,都反映了同時「既要自己的歷史,也要別人的歷史」的雙重慾望。而這個以擁抱彼此取代各自為政的現象,或許就是本年度,閱讀所帶來的最可喜發現之一。

▉「有點難,又不會太難」的閱讀入口

檢視入圍的24本翻譯文學中,評審都有不以圈選經典為目標的共識,而將努力的方向放在均衡活化台灣閱讀環境與國際視野上。因此,儘管書單中存在諾貝爾獎有望的西塞.埃拉(《鬼魂們》,價值不受質疑的卡爾維諾(《收藏沙子的人》),或是一般文學讀者已經耳熟能詳的帕慕克(《我心中的陌生人》)、赫拉巴爾(《河畔小城三部曲》套書)、瓦列赫(《白石上的黑石》)、佩索亞(《自決之書》)等,都基於前述考量,或有點到為止的優評,或未特別提出討論。

5_1.jpg

妳一生的預言》以其在科幻類型中的卓然地位出列。在提供讀者深刻生命經驗與生活化文學的要求上,兩本風格截然不同的自傳獲選,分別是勒卡雷的《此生如鴿》,與阿布拉莫維奇的《疼痛是一道我穿越的牆》。兩位作者的藝術生命,在時間與空間上皆高度多樣,除了是通俗小說與當代藝術兩大宗師身影帶來的卓絕嚮導,也提供讀者儲備國際視野的文化養份。

6_1.jpg

評審過程中,艾卡.庫尼亞文的《美傷》以罕見的印尼作品受到重視、四方田犬彥的《摩滅之賦》因視角獨特而得到支持,凱蒂‧洛芙《不要靜靜走入長夜》以面對死亡的主題而使人興味盎然,但都因另有不足而帶來猶豫。此外,為多數評審喜愛的作者加萊亞諾,則因今年的《擁抱之書》不若作者其他作品來得關鍵,在討論過後而割愛;《魔鬼辭典》在諷刺文類上開疆闢土的先驅意義,也深受重視,最後是因其為舊書重出,不完全符合選拔規則,不得不放棄。

7_0.jpg

加泰隆尼亞的卡布列以《沉默小提琴》清點歐洲文明的利弊得失,印度的阿蘭達蒂.洛伊以《極樂之邦》囊括包括跨性別的多種當代議題,指涉豐富的兩書固然特殊,但略顯繁複,因此評判為較適合特別願意接受挑戰的讀者。

在黑暗中閱讀》與《地下室的黑豹》兩部作品,都是深刻處理背叛主題的小說。《地下室的黑豹》內容精采但較淺顯,最後《在黑暗中閱讀》以難易度適中、可帶來對愛爾蘭文學的充分認識,以及可與台灣本身承受非正常化國家的暴力互為參照,成為年度推薦的翻譯小說。

8_0.jpg

因選擇有限而未能入選的書籍,另外包括有:在美台人楊小娜書寫二二八的《綠島》、書寫社會邊緣手法獨到的阿根廷小說《跳火堆:阿根廷鬼故事》、以愛情為主軸重編日本文學大家林芙美子作品的《林芙美子的愛情剖面》,以及譯筆流利、詩意靈動且難得一見的俄文小說《愚人學校》等等。這些作品在在顯現了出版社與編輯的用心與巧思,雖難以一一推薦,仍是2017年台灣出版與閱讀界,令人珍愛不已的收穫。

9_0.jpg


2017Openbook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得獎作品如下:

(衛城)文藝春秋_平面-horz-vert.jpg

2017Openbook 年度好書.翻譯書 得獎作品如下:

(廣場)中斷的天命_平面書封_300dpi-horz-vert.jpg


2017Openbook好書獎.文學類評選委員

  • 朱偉誠(台大外文系副教授)
  • 張亦絢(作家)
  • 賀景濱(作家)
  • 楊佳嫻(作家、清大中文系助理教授)
  • 詹宏志(作家、PChome集團董事長)
IMG_7537-horz.jpg
左起:楊佳嫻、賀景濱、詹宏志、張亦絢、朱偉誠


▇​【2017Openbook好書獎】延伸閱讀
➤專題目錄
➤評審報告評審名單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年度好書.翻譯書
➤美好生活書
➤最佳童書與青少年圖書
➤9場巡迴講座

facebook_line-01.jpg

來看看讀者版本的年度好書!

主辦: 2017logo_1.jpg

 

贊助: 2017logo_2.jpg

logo_2b_2_0.jpg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bookstore_1.jpg

bookstore_2a.jpg

bookstore_3.jpg

bookstore_4.jpg

誠品.jpg

bookstore_5.jpg

bookstore_6.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12-01 10:46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