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伴讀 超粒方、亞次圓、邱顯忠》二次元的世界非常立體喔
▉跟隨哥哥的腳步,好像也不賴
走進「超粒方」和「亞次圓」這兩位年輕youtuber的房間時,感到些微意外。原以為兩個男孩的房間裡應該充滿各種動漫電玩的周邊物品,第一印象卻是「好多書啊」。
問起和哥哥「超粒方」感情如何?亞次圓笑容靦腆地回答,「感情算好的吧,只是會打架啦。」只相差2歲的兩人,就像大部分年齡相近的兄弟一樣,平日的相處裡少不了吵吵鬧鬧,但也做什麼都在一起。小時候喜歡的東西大多是因為哥哥的推薦,哈利波特、神奇寶貝和柯南,哥哥喜歡什麼,他也就跟著著迷。
而會開始製作影片,原因也和小時候一樣,是因為哥哥的影響。「當時看他(超粒方)在做youtuber,網路上也有動畫點評,就試著模仿他的風格,做了一支動畫推薦影片。」
在高中之前,亞次圓的大半時間主要花在唸書和社團活動上頭,對日本動漫的認識只有神奇寶貝和柯南;直到高中才因為同學推薦而看了動畫《進擊的巨人》,震懾於其中特殊的世界觀與節奏強烈的動作場面,就此掉進動漫的大坑裡。迷上日本動漫之後,亞次圓陸續在網路上發表心得短評,寫著寫著也就動了念頭,嘗試將短評製作成影片的形式,沒想到上傳之後反應還不錯,於是就這樣一部影片接著一部影片做下去。《你的名字》和《刀劍神域》的點評影片讓他獲得意想不到的廣大迴響,從此亞次圓開始有了身為youtuber的自覺,思考自己該給觀眾帶來什麼樣的內容,如何兼顧人氣,又堅持品質。
▉ 在小眾與大眾之間尋求平衡,才是長久之道
亞次圓很清楚,在這波youtuber崛起的熱潮中,日本動漫的點評屬於小眾,自己不太可能像超粒方那樣快速成長。至今的經驗也讓他明白,內容和點擊率有時並不一定成正比。「自己認真做的東西點擊率卻不高、隨手做的東西卻非常高——這種事情幾乎每個youtuber都會遇到。事實上常常是……你很認真很認真做的東西,觀看量就是少。」在youtuber輩出的現在,人氣最高的往往是輕鬆、娛樂取向的頻道,相對之下知識含量較高的內容,製作起來不但既辛苦又費時,觀看次數也很難衝高。
明知這一點,亞次圓卻幾乎是反其道而行地開始嘗試製作更加小眾的主題。融入自身多元的興趣,軍艦、刀劍武器、音樂、ACG知識,就像一個微型的電視台般,亞次圓一個個推出新節目。這些節目的點擊率就如預期中一樣偏少,但觀眾的黏著力反而特別好。「因為很少人在做這種題材吧,所以雖然點擊率沒有特別好,但只要一出影片,就一定有觀眾會看。」除了自己開發主題以外,他也積極地對外尋求合作,例如主動與致力推廣ACG流行文化的U-ACG接觸,希望能將平台上的優質評論文章影像化,讓更多人能看見。
「大眾的東西我一定還是會去做,那是必要做的,因為如果你想要維持一定人氣,大眾的東西還是一定要去做。有觀看來源當然是一個動力,但我覺得最大的動力是我有機會去嘗試很多不同的節目類型。」察覺到這個道理的亞次圓,有技巧地培養粉絲:先以單純、主流的作品引起一般觀眾興趣,再輔以較小眾、深入討論的主題。或是將受歡迎的作品IP與小眾題材做連結,一方面深化討論,另一方面也導入大眾流行的能量,呼喚更多的注意。
雖然承載的媒體不同,製作方式也相對輕巧,但youtuber也將自己做的一系列影片稱為「節目」。在亞次圓心中,他們所製作的這些影片,和傳統的電視節目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一樣是在開創新的形式、發掘新的思維,一樣是希望以新的內容去吸引觀眾,並讓觀眾知道這個內容是很好的。」
▉魔法招式樣樣都會,威力卻都不足,怎麼辦?
經營YouTube雖然帶來些許收入,但還不到一份正職的程度;加上大學學業尚待完成,因此亞次圓對訂閱數或瀏覽量等數字目前並沒有看得太重。但即使如此,面對一週得產出一到兩支影片的節奏,做影片的動力,是來自哪裡?「就是做影片本身吧?」如今製作影片不但是他的興趣、同時也是專業,他要求自己畫面一定要流暢、精彩,「就算現在很多人都只看字幕、不看畫面,但我還是會這麼要求自己,剪接時也會特別注意在這一塊,也做得很開心!」
形容自己是「就像還沒學專精天賦的法師,烈焰球、冰霜箭、祕法飛彈樣樣會,但威力都不是很足」,亞次圓從小就興趣廣泛,只要迷上什麼便一頭栽入鑽研,並且行動力十足。學過鋼琴、豎笛,國高中時參加過合唱團和辯論社;學過程式設計與團隊領導,高中時唸的是科學班;曾是參入校外的管樂團,上大學後成為火舞社的一員。提起自己大學時選擇了資工系,一年後卻轉入藝術設計學系,亞次圓是這麼解釋的:「可以說,我是跑到哪個領域都不奇怪的人吧。」
多才多藝的他,對未來曾有許多迷惘,如今這些肆意飛揚的能量,似乎在製作影片的過程中一一凝聚。或許往後並不一定會繼續製作影片,但對亞次圓來說,成為youtuber已經不只是一時的興趣,也是能指引他未來道路的中途。●
▉動漫youtuber讀這些書鍛鍊自己
《過動:第五屆御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文集(上)》
《漫活著:第五屆御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文集(下)》
《動畫之魂:創意合作的日本動畫產業》
《群》
餐桌對話》用喝一杯酒的時間,編寫幾百字的人生
如果人生是一條街,年輕時在路口觀望,到了老年已走遍街頭巷尾。那麼中年人的街景,會是什麼樣貌?
跟廖志峰、吳家恆約在赤峰街一家居酒屋,空間不大,位子不多,人聲樂音交雜的關係,彼此若要說話,得靠很近。這是廖志峰屬意的地方,平民與平價,小酌的小店,有時下班就繞過來坐坐。
受訪的兩位大叔,年紀相仿、資歷相當,一位是允晨發行人兼編輯,一位是資深出版人兼翻譯。喝酒聊天,因為同業又是好友,笑聲往往比酒杯滿,三句不離編輯行話。
當年在國外念完音樂史的吳家恆,一回來就被某報社主編找去編音樂的書,碰到不認識的張大春,問他要編多久?「我說8個月。他說:你能跟她8個月,你就可以去娶她了——那時我還不知道這話的厲害,只覺得很好笑。」
但吳家恆很快就明白了。主編一忙完報社的事,就開始釘他,每天好幾個鐘頭,一句一句問為什麼要這樣翻、那樣改,他被問到滿頭大汗,「可是在那裡學功夫很好。那時承受的壓力,是現在的環境不太可能出現的。」這些年,吳家恆較少編書了,專注在翻譯上,但對他來說,用的仍是編輯的功夫。
而年輕時的廖志峰,剛退伍半年,就要在廣告公司與出版社之間做出人生的重要抉擇,「那間廣告公司要簽約兩年,我怕不能適應,所以拒絕了。允晨沒跟我簽約,結果我就做了一輩子。」廖志峰記得很清楚,他是1990年3月到允晨的。跟吳家恆相反,初生之犢般來到出版社卻沒有師傅教他,「我的主管是負責業務跟管理,而我的編輯師傅一應徵完我,也沒交接就出國唸書了。我只有一堆半成稿跟一張量字表,慢慢摸索,混到現在。」
他在這家出版社,一待就是27年。中間短暫離開,去做了國會助理,後來又被找回來當發行人。內心一算,當發行人也20載了,竟比當編輯還久。
「當時我也不知道發行人要幹嘛,以為只要蓋章就好了。」一旁吳家恆聽了大笑:「通常去坐牢的,就是蓋章的人。版權頁上的人名,就是出事要照著關的名單啊。」
所謂編輯病之一,即是到了書店會翻開書的版權頁,尋找上頭熟悉的人名與資訊:設計、編輯、刷量、出版年或經銷商,畢竟現在的編輯彷彿轉運站一般,是疏通作者、設計、主管、行銷、通路等疑難,匯聚諸多意見的窗口。那麼,比廖、吳更長一輩的老編輯們呢?
「他們經歷過出版最輝煌的時代,剛好也是戒嚴高壓、資訊控管的時期,文學或出版是一個出口。而且他們進入的時間早,很多老作家都會跟他們合作。」廖志峰認為,那也是一個從副刊延伸過來的時代,「只要抓到好的作者、好的文本,而編輯具備文學的眼光,就很有機會做起來。不像現在,這麼多五花八門的封面、版式跟開本,這麼強調編輯的技術。」
不過,吳家恆跟廖志峰的經驗相比,卻略有不同:「他談的是文學,但我是走人文歷史的路線。翻譯書比較晚發展,跟老編輯的傳統作法不太一樣。而翻譯書的版權取得,也是一個獨特的類別。」
以吳家恆的觀察,當年的編輯不太需要什麼市場概念,更重視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以前隱地要給版稅,就帶著一袋錢出去。很多作家都住廈門街那一帶,就一家一家算版稅,按個鈴上去聊一聊。聽說還有個作家,不太見面,就垂個籃子下來,讓人把錢放上去。」而且上一輩跟吳家恆這一輩的編輯,並不那麼仰賴電腦,環境跟現在也大不相同,「如今的編輯什麼都要管,實在疲於奔命,耗損得厲害。」
即使是同代的編輯,由於每個出版社的類型跟規模有所差異,也很難比較其辛苦。但同行們若在書展或活動場合相遇,偶爾會問上一句:「為什麼你還在出版業?」在臉書上,每逢職涯低潮、心情寒流,也會互虧彼此:「少壯不努力,長大當編輯。」
談起編輯之為難,廖志峰認為有些作者對待人的方式,仍舊很粗魯:「過去年輕還可以忍受,有一天我突然醒來,發現不能這樣。所以現在會更認真的去說不。不過也有好的。像尉天聰老師,每次催稿,他就說我們先吃飯。被他請了很多次,結果稿子也沒有交。」我問他,喜歡目前的狀態嗎?步入中年的廖志峰,對現狀其實是很滿意的,「很多事情都不要太強求,在越來越困窘的市場,在越來越短的編輯生命裡,我想把握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
反觀吳家恆,似乎想得更多、更複雜一些:「碰到一個文本,不同的編輯處理的方法不一樣。這些都反映了你的知識、你的性格等。活到這個年紀,就跟彈珠檯一樣,從哪邊落下都是自己決定的。我不會不喜歡如今的狀態,因為它就是我的各種選擇。」
如果人生是一條街,走至中途停下來休息,是一個選擇,繼續往下走是另一個選擇。沒有好與壞,沒有遲與早,就只是剛好。廖志峰規定自己花三、四十分鐘,寫完一篇600到800字的臉書文,這個維持三、四年的習慣,決定在2017年讓它變成一本雜文集,大概也是這類的心境吧。
問他有沒有假想敵?「我可以說沈從文嗎?」沈從文是他的目標,因為文字很淡,可是情感很濃。吳家恆幫忙補充:「他真的沒什麼競爭心,寫作只是抒發現實的壓力,沒有想要超越誰;每每看他寫這些文字,喝一杯酒,就覺得他有很多事跟你說。」
吃飽喝足,走出居酒屋,夜涼天晴,兩人站在街上擺了擺姿勢,讓攝影師拍了幾張照片。兩位中年好朋友,其實平常很少聚在一起,廖志峰臨別前說:「今天真的跟家恆好好吃了飯,好好喝了酒啊。」●
【推薦書單】
廖志峰
吳家恆
流光:我的中年生活
作者:廖志峰
出版:允晨文化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廖志峰
出生地台北市,居住地基隆市。淡江大學中文系畢,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分班結業,曾任廣告公司文案、國會助理、編輯,現供職於出版社。喜歡旅遊、看電影、漫步和攝影。於《文訊》撰寫專欄「書時間」(2012—2014),文章、隨筆散見報章雜誌。著有《書,記憶著時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