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房》出版社內部工作室,怎麼玩?
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書系作品。(取自甲骨文微博)
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書系作品。(取自甲骨文微博)

起風了:社內工作室成為業界潮流

2011年9月,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向旗下各單位發出《骨幹編輯人員選題創新計畫實施方案》,方案指出:「為加快體制機制創新,鼓勵各所屬單位骨幹編輯人員充分發揮創新潛能和專業技能,集團公司特安排圖書生產機制創新專項資金(骨幹編輯創新專項資金),在收益共用、風險共擔原則下,支援各單位骨幹編輯設立出版工作室、選題策畫公司等實體機構,依託所在單位開展選題創新業務。」

這項政策,正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12年1月成立腳印工作室、王瑞琴工作室的背景。

大開綠燈」的並不只有中國出版集團一家,大陸各出版社紛紛起而效尤,鼓勵內部人員自創社內出版工作室,並在選題、約稿審稿、發排印刷以及發行和宣傳方面,提供便利和支持。這個做法的主要著眼點在兩方面:激發出版社活力,以及留住人才。而留住人才的主要途徑,則關鍵在於打破薪資的「天花板」,提升人才的自我實現感。

近幾年,中國的出版社轉型改制的腳步不斷加快,創建社內工作室愈加成為業界潮流。工作室主要分三種類型:以知名作家、資深編輯,或者現有的書系品牌命名工作室。如湖南少兒社2013年成立的湯素蘭工作室,作家出版社2013年先後成立的尹建莉工作室和王海鴒工作室等。

某些出版公司甚至打算以工作室全面取代編輯部門。進入2016年,新經典文化公司將各個事業部「解散」,拆分重組成不同工作室。率先起跑的是外國文學事業部,該部卅多位編輯在短時間內重新自由組合,成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獨立品牌工作室。

老牌出版社中,新生的出版品牌不少,比如廣西師範大學的「理想國」,甚至已獨立為新的子公司。不過本文談及的出版工作室並沒有「理想國」走得那麼遠,辦公地點和所有人員的編制都留在原出版社,辦公流程也仍因循舊例。這些工作室在出版社內部運作,又與社內其他編輯部有所區別,成為業界一道特別的風景。

怎麼玩?以「甲骨文」工作室為例

201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由年輕的編譯人員董風雲領銜,創立了學術圖書品牌「甲骨文」。四年多來,出版了百餘種學術暢銷書,深受讀者喜愛,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工作室成立以來,「甲骨文」這個品牌在中國各大主流媒體的年度書單中頻頻出現,曾獲鳳凰傳媒‧百道網聯合評選的2014年「中國好編輯」社科類第一名;2014年《新京報》授予年度出版品牌獎。其產值在2013年已近1000萬人民幣,2015年則突破4000萬人民幣。「甲骨文」的成功經驗,可簡單歸納如下:

一、優秀的工作室掌舵人

理想的工作室領導者必須是傑出的編輯人才,這類編輯人員應具備以下能力:必須是優秀的策畫人,出版過具影響力的書,在作者群擁有廣泛的人脈關係。此外,必須熟悉出版的全流程,瞭解編輯、印製、行銷和發行諸環節。必須有一定的領導能力,能夠帶領小團隊奮力前行。

董風雲於2010年9月進入社科文獻出版社工作,歷任編輯、譯著編輯室主任,2013年起任甲骨文工作室主任。他完全備具了上述條件,在策畫出版選題中獨具慧眼,更發掘了一批優秀、年輕、高效率的譯者。一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的讀者稱讚董風雲「為人親切和藹,充滿活力,與讀者打成一片,對讀者提出的意見,都能很好地接受、解決。」而這種態度,也表現在整個團隊上。

20170901_05.jpg
《天國之秋》是甲骨文書系創立初期頗受歡迎的作品。(取自甲骨文微博)

二、品牌意識先行

甲骨文書系的英文名稱是個新造詞「Oracode」,其中「ora」有「神諭」的意思,「code」則可譯為「法則」,希望藉由持續的學術出版,在市場中樹立新的法則。甲骨文工作室的選題定位是:緊扣時代、關注熱點,但不隨波逐流。這是在第一本書稿成型前即已設定好的品牌走向,在這條路上,他們幾乎沒走過彎路。

三、找準出版領域,定位目標讀者

董風雲始終堅持「大眾閱讀+學術經典」的出版理念,將甲骨文書系定位為「既是嚴肅的學術讀物,又具有可讀性」的經典學術著作、大眾學術。這類圖書在歐美市場已經運作得非常成熟,特別是那些曾獲得相關獎項、具有良好口碑的學術暢銷書。中譯本一經出版,通常立即就能引起中國書市的廣泛關注,「甲骨文」也因此得以在嚴肅閱讀領域占領一席之地。

「甲骨文算是社科文獻社這個大的出版平台裡的一個輕閱讀品牌,涉及的學科包括歷史、國際政治、人文和社會學等。」董風雲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採訪時表示,相較於社裡的主流產品,甲骨文更注重書的品相、注重普通讀者的閱讀體驗。

他舉例,重新講述中國近代太平天國運動歷史的《天國之秋》,作者裴士鋒是史景遷的學生,這本「難度不大、普通人能讀懂、學者也願意讀」的書,至今銷量7萬餘冊,在系列圖書中已算暢銷。2015年8月,中國亞馬遜公司公布了一份預售圖書銷售排行榜,甲骨文的《金雀花王朝》位居第三。這對於一本世界史的嚴肅讀物來說,也算是奇蹟了。

302.jpg

董風雲將甲骨文圖書受到追捧的原因歸結為「時代的造就」。「國家的實力提升了,大眾普遍知識水準也在增高。大學生群體人數增多,其中很多人對知識有渴求,也有財力支持這一追求。」

董風雲認為,甲骨文的讀者大多是這樣一群「新崛起的一代」,他們一般具有不錯的學識水準,視野比較開闊,不一定從事學術研究,但有閱讀嚴肅學術的能力。摸清出版領域,找準目標讀者群,無疑是甲骨文成功的關鍵因素。

四、高專業要求的團隊建設

甲骨文工作室目前共有9名成員,多人擁有海外留學經歷,可熟練掌握中、英、法、德、日、韓等語種,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董風雲要求團隊的成員既要有傳統編輯的功底,又要有現代出版的傳播意識和市場意識。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文稿加工,而要能根據市場的需求,在編輯、傳播和市場行銷方面發揮作用。團隊的每個成員都能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方向,承擔書系的策畫、編輯、推廣和行銷工作。

五、完全市場化的運作

傳統的做書模式,對於市場和行銷的掌握都不是特別準確。而甲骨文則無論是內容選擇、裝幀或行銷手法上,都完全市場化。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董風雲積極與新媒體和網路公司結合,在與知識服務商及運營商「羅輯思維」和社區網站「豆瓣」的合作中,甲骨文不僅獲得超過1000萬的「碼洋」,還通過視頻和音頻節目,大大提高了書系的知名度。

對於這類合作,董風雲表示,他看重的是管道的拓展。「我們跟他們的合作,無論曲線怎麼樣,我都滿意,賣得少我也滿意,因為我覺得他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天地。」

20170901_03.jpg

六、風格突出的裝幀設計

董風雲堅信,文化產品要以「我」為主,才會有一以貫之的風格。甲骨文所有的視覺設計都是由宋濤完成。宋濤原先即在社科文獻出版社擔任設計工作,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原來的工作模式並不適合他發揮自己的個性。

出於對同事的瞭解,甲骨文工作室相信宋濤會有好的設計思路,便任由他發揮,完全不干涉他的設計理念。董風雲稱,「他的設計也不是標新立異,而是要體現自己的思考,突破那些固有的觀念。」

在為甲骨文做設計的幾年裡,宋濤也快速成長,從單純的設計師成長為社科文獻出版社設計中心的負責人。對此,董風雲在一次分享會上表示,「我覺得編輯不僅是一個編輯,還要做個思維和創造力的激發者和釋放者。你首先得讓自己釋放,讓你周圍所有的人釋放,你讓你的東西變成一個有創意的東西。」

在路上:出版社內工作室還有很多可能

大陸社群平台「知乎」上曾出現一則:「如何評價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甲骨文系列叢書?」的提問。其下的回覆裡,讀者的評價包括:

「這個系列的書,裝幀設計是沒得說的,選題比較豐富,值得關注。」

「設計簡約而不簡單。」

「首先顏值上說,甲骨文叢書不論封面設計、裝訂品質還是用紙上都非常非常好,我一直認為甲骨文叢書在,紙質書不死。」

不過,也有讀者覺得訂價普遍太高,「甲骨文走的是『華貴裝逼』路線。」

5f3fa16ely1fj1vn3fyy5j20m80m879h.jpg

在思想的疆域中馳騁,是董風雲對甲骨文未來的期許。他說,甲骨文將來可能不僅是一個圖書品牌,還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們不能把自己定義為編輯,我們只是在做內容,而內容的範圍非常廣泛,我們目前缺少的只是技術而已。甲骨文好比遊牧民族,可以去開拓更廣闊的天地。」董風雲說。

隨著更多年輕編輯帶領的出版社內工作室的崛起,相信這樣的「遊牧民族」會越來越多,出版的疆域也會越來越廣闊。

20170901_06.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9-01 18:18
8月伴讀 冊店頭家》你知道台灣到底有幾間書店嗎?——專訪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陳隆昊、廖英良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陳隆昊(左)、秘書長廖英良(右)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陳隆昊(左)、秘書長廖英良(右)

臺大、師大周邊,被溫州街、羅斯福路與汀州路圈起的區塊有一個浪漫的「溫羅汀」之名,蜿蜒交織的街道巷弄間,數十間書店如棋陣般座落於此,成為台灣密度最高的書店網絡。其中,唐山書店自1982年於此開業,至今30多個年頭過去,眼看書業起高樓,再看高樓坍塌了,身兼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的店主陳隆昊見證了台灣書市的興衰起落。

那時台灣尚未解嚴,言論、思想還受到限制,但西方思潮的引入與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帶動人們對知識的渴求與書籍的銷售量,賣書能賺錢,溫羅汀的格局就此打下根基。「那時每天只要賣一兩本書就打平水電房租基本開銷,但是大家搶著買書啊,我開店才一個月就回本了!」在不時聽聞書店歇業的今日,那個時代彷彿一場夢幻。

_DSC9096.jpg

_DSC9184.jpg

2012年文化部成立,同年舉辦6場文化國是會議,第2場就以獨立書店發展策略為主題,後續更實際編列經費補助書店營運。書市的轉機,總算是盼到頭了。「以前政府是連書店歸誰管都不知道的,反正你只要有繳稅就好了」,東海書苑負責人與協會秘書長廖英良笑說,但談起成效,語氣卻又沉了下來,「補助只是止血,書店沒有一直繼續倒下去,就是成效了。」確實,補助是一時的,進貨價7折以上的小書店面對連鎖及網路或大書店79折的售價競爭,導致無法賺取合理利潤,恐怕才是問題的根本。

台灣書市,確實需要一場完善的全身健檢。今年,文化部打算推動台灣書店普查,完整地了解台灣書店生態,為現象的分析與後續政策提供準確的母體資料,而承接這個重責大任的正是協會。除了政府各部門掌握的書店數量大有出入,陳隆昊與廖英良更坦言,在籌備階段就碰上一個難題:如何定義一間書店?隨著時代與環境更迭,書店的面貌與經營型態不斷變化,「我們最後勢必得為書店下一個定義,這也勢必引起某些人的反彈。」

廖英良細數書店定義之困難,如以書局為名卻只賣文具,也有新的書店開業但名稱看不出是書店;或是像誠品賣很多書,但在營收數字中並非重點,也有僅僅陳列三排書架,但是非常用心賣書的店家。更別提許多沒有登記立案的小舖子,或者店主年紀大了就注銷營業登記,店裡的書擺著,賣一本是一本。有些上一代留下來的店面,實質上15年前就倒了,卻也有更多新的書店以意想不到的新面貌示人。

因此,協會將全臺分為10個區域,每個區域由一位熟悉當地書店狀況的業者協助訪查,希望透過以店訪店的方式,一方面了解書店運作型態與遭遇的困境,也實際掌握店家陳列的書籍種類與規模,另一方面更希望透過這個機會,讓地區的書店產生聯繫。就是得要這樣一步一步走進一間又一間的店鋪,把資料做足了,後續談書店生態的趨勢分析或規劃政策才有意義。

這一役,對書市未來發展相當關鍵。

_DSC9146.jpg

_DSC9280.jpg

如此大費周章,是憂心書業生存環境的歪斜,更因為珍惜人與書相遇的記憶。廖英良高中畢業那年升學壓力解除,生活頓失重心,偶然從朋友家中的書架上取下《異鄉人》,翻開書頁,也翻開了他的書業人生。書店的意義正在於此,它為了人與書的相遇而存在。走進書店,從起頭的未知一路摸索出自己的品味,如同踏上一段閱讀旅程。

「書店才是真正培養閱讀習慣的地方,我覺得要給人們這個機會。」廖英良曾向文化部提案,要在每一個公共場所強制設立一間書店,按照空間的比例去設定規模,讓書籍跟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算只有一個小空間也好,能夠定期陳列推薦的書籍,替書與人搭建相遇的橋樑,這才是書店作為文化事業的意義。

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書店必須不斷探問自我,找到走下去的方式。「我們不能只把書籍當做知識的媒介」,隨著網路資訊的發展,知識的傳遞有更便利的管道;況且,當網路書店強勢進攻,電子書的發展亦悄然醞釀,實體書店很難再單純以賣書立足。因此,書店逐漸發展各種專精的議題,透過各種活動、講座經營社群的分眾性,甚至走出戶外舉辦市集,或與當地文史、環保、農業團體合作經營在地生活,成為社區的一份子,更別提各種異業結盟的案例早已遍地開花。

「台灣(書業)至少領先世界50年」,廖英良說,正是因為環境艱困,台灣書市長出各式各樣的臉。他回憶起三四年前,法蘭克福書展介紹柏林一間新星書店,主打全新的經營模式,「結果是怎樣的新法,啊,是書店跟咖啡廳開在一起。」在台灣這個被陳隆昊戲稱狹小如「手工藝」的書籍市場,書得一本一本認真地賣,所以相較於鄰近的亞洲國家甚至歐美市場,台灣的書市別有一番豐富的生命力。

書店普查計畫預計2018年3月完成,但書店跟隨時代的腳步永遠不會停下。書店陳列著書籍,兀自守候如生活的呼吸,對於讀者而言,也許只要那麼一次的偶然,停下腳步,推開門,便由此踏上一條閱讀的旅程。還有許多相遇正在發生,台灣的書店,還要繼續走下去。

_DSC9178.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英美書房》8月藝文短訊
重量級作家阿蘭達蒂.洛伊(左,取自wiki)與新秀作家Fiona Mozley(圖片取自官網)同時名列今年曼布克獎長名單。
重量級作家阿蘭達蒂.洛伊(左,取自wiki)與新秀作家Fiona Mozley(圖片取自官網)同時名列今年曼布克獎長名單。

【得獎消息】

繼去年以《第五季》(The Fifth Season)成為奪得雨果獎的第一位黑人作家後,潔米欣(N. K. Jemisin)今年再以《方尖碑之門》(The Obelisk Gate)摘下這座奇/科幻最高榮譽,成為25年來首位連莊的得主。兩部得獎作品皆屬【破碎之地】三部曲系列,該系列的完結篇《The Stone Sky》業於8月發行。
《方尖碑之門》劇情描述異能者Essun,活在擁有第五個季節、充滿窒息灰塵、毒雲與地震的Stillness世界中。能控制地震的這項能力,導致她的兒子被殺、女兒遭丈夫綁架。為了拯救僅存的孩子,懷著悲傷憤怒,她迎向世界末日的最後時刻,展開長途跋涉的冒險之旅。潔米欣創作以來已是各大奇/科幻獎項的入圍常客,媒體表示:「2018年若再見《The Stone Sky》完封雨果獎,讀者無需太驚訝。」

Jemisin 3books.jpg

愛爾蘭女作家麥克布萊德(Eimear McBride)的首部作品《女孩是件半成品》(A Girl Is A Half-formed Thing),當年僅花費短短半年時間就寫作完成(但直到9年後才得以出版),出版後迅即獲得百利女性小說獎、金匠獎等多項殊榮。她的第二部作品《The Lesser Bohemians》日前再度令評審驚艷,為她贏得布萊克小說紀念獎(The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
新書延續由少女主訴的意識流風格,描述1980年代初到倫敦學習戲劇的18歲愛爾蘭女孩,和一名中年男演員發生的親密關係。媒體稱:這是一場全面的感官體驗,為性的描寫開創了新的可能。

台裔作家楊小娜以228為背景的小說《綠島》,獲本年度美國圖書獎(American Book Awards)。
現任夏威夷大學Mānoa分校英文系副教授、兼任文學創作主任的楊小娜表示,寫小說的人花大量時間浸淫在自己創作的世界裡,但永遠無法得知出書後,外面的世界會如何來回應它。「因此,能與那麼多令我深感佩服的作家同獲此獎,這份肯定對我來說是難以置信的榮譽。」

2017年曼布克獎長名單出爐,《微物之神》作者阿蘭達蒂.洛伊以睽違20年的第二部作品《極樂之邦》(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再次入圍,成為本屆最大焦點,也是本屆入圍的多位重量級候選人中,唯一得過該獎的作家。13部作品將評選6部進入短名單,9月13日公布。

【作家動態】

今年曼布克獎長名單中,有兩部本月出版的新書。29歲名不見經傳的Fiona Mozley是倫敦小蘋果書店打工店員,她瞞著老闆與家人偷偷創作《Elmet》,沒想到這部通勤途中用手機完成的處女作,未上市即獲高度關注。故事描述父子三人落腳在南約克郡的偏鄉,與地主發生的衝突,道出現今社區的樣態與作者觀感。
另一位曾入選格蘭塔最佳英國新銳小說家的巴基斯坦裔作家夏姆席(Kamila Shamsie),新書《Home Fire》未上市即已售出8國版權,並獲曼布克獎初選入圍。這是一部政治立場不同的兩個穆斯林家族毀滅性的悲劇,當下一代面對愛情與政治糾結時,何謂犧牲?何為背叛?媒體指出,此書宛如希臘史詩《安蒂岡尼》的現代版,十足尖銳,也發人深省。

幾乎所有偉大作家的傳記都不如他們的作品有趣,但這次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粉絲賺到了。吉爾.道森(Jill Dawson)以真實的海史密斯為故事背景,用高度懸疑張力,虛構了她的傳記《犯罪小說家》(The Crime Writer)。小說中,寫下《天才雷普利》系列代表作的海史密斯,1964年為擺脫糾纏,躲到Suffolk鄉間寫書,沒想到所有壞蛋也跟著去了,小偷、性變態、詐欺犯、殺人兇手強行介入她的生活,直到一名年輕記者帶來災難式的轉變。媒體稱:如果仿製是對作家最誠摯的恭維,那麼這部小說已是對海史密斯最高的致敬。

Patricia Highsmith02.jpg
《天才雷普利》作者海史密斯(左,取自wiki)以及以她為主角的虛構傳記。

台裔移民第二代郭怡慧(Michelle Kuo)出版《與派翠克共讀》(Reading with Patrick: A Teacher, a Student, and a Life-Changing Friendship),書中記錄下鄉擔任志願教師的作者,與她的優秀學生(因謀殺案入獄的派翠克)之間的情誼。
郭怡慧來到低於美國貧窮線以下的城鎮,見識到奴隸制度與「吉姆克勞法」(種族隔離法)的遺害仍然存在,透過長達7個月的每日共讀,師生彼此對人權的觀念都有了轉變。《基督科學箴言報》譽之為「今年最有影響力的書」,本書12月將在台發行中文版。

自編自導自演HBO熱門影集《女孩我最大》(Girls)的創作才女莉娜.丹恩(Lena Dunham)成立Lenny出版社,首發推出華裔詩人Jenny Zhang第一部小說集《酸澀之心》(Sour Heart)。
該書視角類似《女孩我最大》,對年輕女孩在紐約的自我追尋有真實犀利的描繪。作者身為美國少數族裔,對幾個世代的移民經歷也深有體會。全書共7個短篇,包含深刻的同情心、道德勇氣與黑色幽默。2012年Jenny Zhang出版詩集,被譽為「21世紀的惠特曼」,本次出版小說也備受關注。

史蒂芬.金的《賓士先生》(Mr. Mercedes)電視劇開播了,由《洛城法網》名編劇大衛.E.凱利改編。退休警探比爾.霍吉斯收到一封賓士車殺人案的兇手自白書,在兇手進行下一步殺人行動前,警探決心出馬阻止並誓言逮捕兇手歸案。凱利說:「恐怖不一定是我的風格,儘管賓士先生是書中的怪物,但他也代表人性中的某一面,值得深入探討。」
另一部史蒂芬.金創作歷時卅餘年、共8集的西部奇幻系列《黑塔》(The Dark Tower)也推出電影了。然而「要說的故事太長,電影的時間太短」顯然是個大問題,雖然主要演員演出稱職,影片也贏得當周票房冠軍,但似乎不得金迷青睞,媒體也負評連連。另外,由電影部分主要演員繼續擔綱的電視劇也計畫開拍,預計2018年上檔。

珍奈特.沃爾斯2005年的暢銷回憶錄《玻璃城堡》改編電影本月上映,由《不存在的房間》金獎影后布麗.拉森與《閃靈殺手》伍迪.哈里遜飾演父女。沃爾斯表示,在螢幕上看到自己的故事,整個心都碎了。「尤其勸爸爸不要喝酒,以及被他丟進水裡的時候,我真想衝上前去。還有姊姊告訴我她要離家前往紐約時,也讓我哭了,彷彿在電影現場的就是我自己。」

《刀鋒戰士》男主角史奈普(Wesley Snipes)出版小說《上帝之爪》(Talon of God)。這部處女作描述芝加哥街頭天使與魔鬼之戰,科學與信仰、邪惡與救贖,節奏明快充滿活力。書中關於聖經的故事與章句俯拾皆是,國外媒體表示:史奈普並不說教,也沒比你虔誠,宗教在此單純是迷人的元素,刀鋒粉絲可將之視為史奈普帶來的高難度紙上動作片。

美國前總統候選人希拉蕊將於9月推出2016年敗選回憶錄《發生什麼事》(What Happened)。出版宣傳指出,內容包括美國第一位女性總統候選人所遭受的性別歧視,以及國外對手對美國民主前所未有的攻擊。希拉蕊日前也貼文說:「寫作這本書十分艱難,但希望有助於我們向前走與回擊,我也需要給支持我的人一個交代。」
然而媒體與輿論顯然並不領情,將希拉蕊與川普同列為「美國選舉史上最不受歡迎」的總統候選人,並指出她除了找到更多藉口外,似乎依舊看不懂自己敗選的真正原因,到底是發生什麼事。

暢銷書《最好別想起》作者溫蒂.沃克第二部心理懸疑新作《Emma in the Night》出版。兩名失蹤的姊妹,三年後一人歸返,但Emma依舊行蹤不明。隨著劇情開展,更多祕密被揭露,讀者將發現這個家庭異常扭曲與醜陋。書評表示:這本緊張驚悚的小說,為「家庭功能失調」賦予了新意義。

《時代週刊》譽為「當代史坦貝克」的湯姆.佩羅塔(Tom Perrotta),出版新書《弗萊徹太太》(Mrs. Fletcher)。失婚、空巢期的中年婦女弗萊徹太太沉迷於色情網站,而她離家的兒子在學校面臨性別認同的問題。佩羅塔幽默又犀利的社會觀察,讓書中人各種生活困境的愚蠢行為,為讀者帶來笑聲之餘也引起反思。該書獲選亞馬遜8月最佳圖書,今年最後一季也有望改編成HBO影集。

【藝文新聞】

《紐約時報》首席書評人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宣布退休,未來將重心轉移至政治與文化評論。角谷曾獲普利茲獎、被稱為英文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文學評論家,由於其筆鋒毫不留情的嚴厲尖刻,近四十年來獲得的掌聲與巴掌聲都不曾少過,她的名字甚至成為文壇動詞與流行文化的符號。《紐約時報》表示:角谷是不可取代的,她的退休,象徵一個時代已經結束了。

「改變加拿大文壇」的吉勒獎(Scotiabank Giller Prize)創辦人Jack Rabinovitch逝世,享年87歲。吉勒獎是加拿大獎額最高的文學獎,旨在獎勵加國年度最佳的長篇小說與短篇故事集。華裔作家鄧敏靈(Madeleine Thien)曾於2016年以《別說我們一無所有》(Do Not Say We Have Nothing)獲獎,獎金合台幣近240萬元。

《哈利波特》魔法部長羅伯.哈迪(Robert Hardy)逝世,享年91歲。從影70年中,曾飾邱吉爾多達7次,代表作還包括吉米.哈利《大地之歌》改編的BBC同名影集。哈迪甚至比羅琳更親近奇幻大師殿堂,因為他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納尼亞傳奇》作者C.S.路易斯與《魔戒》作者托爾金門下學習。

J. K. 羅琳過去一年累計收入9,500萬美元,相當於每分鐘賺進180塊美金,成功擠下詹姆斯.帕特森成為全球最富有的作家。富比士公司分析,羅琳收入令人吃驚地增長了7,600萬美元,這都得歸功於去年《哈利波特:被詛咒的孩子》舞台劇的轟動,劇本書短短3天就售出68萬部,成為20年來銷售最快的一本哈書。不過富比士也表示,倘若羅琳明年無法及時推出新書,收入肯定直線下滑,將第一拱手讓人。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