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23 飛天走地望海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NASA 9大太空任務

一窺宇宙最真實探索實錄
Incredible Stories from Space: A Behind-the-Scenes Look at the Missions Changing Our View of the Cosmos
南西.阿特金森(Nancy Atkinson)著,蔡承志譯,聯經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於發射時爆炸,標示著人類太空探險時代的轉折,登月的美好時代已然逝去,人們對科學領域的關注,也從向外的太空轉而向內。本書的9大任務,悄悄將訴說重心移到新世紀。如同《星際爭霸戰》那段知名的開場:「宇宙,人類的終極邊疆。」科學家並不曾放棄,那些「勇敢地航向人類足跡從未踏至的領域」的冒險,仍值得被銘記。
NASA離開新聞追逐熱點好一段時日了,難得又有介紹NASA這些年做些什麼的書籍。除了太空迷,本書也適合青少年閱讀,文字直白,可作為太空學入門書籍,缺點是文字略有官方文宣之感。
帶點雜誌感的NASA文宣,入口即化是當然,作者的熱情也極富感染力,把太空總署這段時間的豐功偉業一次打包,快遞到府,動不動就讓人耳邊響起:Fly me to the moon / Let me play among the stars…樂觀當然還是樂觀,不過對太空的探索,單純科技所能提供的,似乎也不再那麼令人興奮了。 【內容簡介

離婚季節

The Season of Divorce: Stories
約翰.齊佛(John Cheever)著,余國芳譯,木馬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約翰.齊佛是會在20世紀文學史上留名的寫作者,不知為何先前中譯十分有限,如今有計畫的中譯出版,令人充滿期待。本書收錄的短篇可看到他對文字和故事的駕馭從容自在,運用對話堆疊出來的節奏不斷變速,留下餘韻悠遠的結尾,以及久久無法散去的回甘。只有大師的火候,才能那麼輕鬆寫意地將小說煮成一壺好茶。
華燈初上時看著家戶窗室亮起,揣想這家住著什麼人?有幾個孩子還是寡居一人?每個轉角都有一個故事,齊佛打掉這些隔著視線的牆,拆解一段又一段的關係。誰和誰再見,誰又和誰再次重逢。日子就是點滴瑣事縫綴而成,平凡人寫成流水帳,而大師則編織成錦緞。本書就是建構在日常瑣事上的精緻綢緞,細細包裹世間的風霜,禁不住嘆息。
齊佛是中產美國夢的解構者,不像前輩費茲傑羅那麼風華正茂,也不像晚輩卡佛那般極簡精刮。他筆下的人物似乎永遠在跑趴,總覺得應該還有些什麼,還會有奇遇,還會有奇蹟,卻不知不覺喝掛了,什麼都沒發生,吐不出來,又不想回家,只剩下死皮賴臉的疲憊。 【內容簡介

路:行跡的探索

On Trail: An Exploration
羅伯特.摩爾(Robert Moor)著,駱香潔譯,行路,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獨 
作者熱愛健行運動,於是開始研究腳下的「路」。路的本質其實就是連結,行走就是嘗試以行動串起連結的一切,是跨越地理、文化甚至時間的相連。不同於在城市中的漫遊,作者經由在各種不同地貌的健行和書寫,打通了貫穿地球生物和人類文明之間的血脈。
從史前生物行跡化石,到昆蟲的移動策略與哺乳動物的獸徑,探討路如何連結人的聚落,如何散佈語言、文化和經貿活動。作者學識豐厚,筆墨生動,架構一書好風景。或許這本書也可以是個倡議:在快速移動之外,慢行也能有發展,也能是片榮景。
寫路似乎也開始成為一種小顯學,原因不難理解:一來路本身就是個豐富的意象,又正好是自然與人文的交界,由此下手,左右逢源。繼麥克法倫的《故道》之後,現在又來了這本風塵僕僕的路書,一步一腳印,自然的啟示與哲思接踵而來,可大可小,亦遠亦近,這樣的行腳也未免太精彩、太炫學、太身心靈了。 【內容簡介

伊斯蘭大歷史

穆斯林的信仰故事與改革之書
No god but God: The Origins,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Islam
雷薩.阿斯蘭(Reza Aslan)著,魏靖儀譯,衛城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獨 
伊朗裔的作者一度脫離伊斯蘭教,皈依基督教,最終仍又回歸伊斯蘭教懷抱。這樣的改宗經驗,顯然銘刻於創作內裡。本書如同伊斯蘭版本的《聖經的故事》,重新且深入檢視伊斯蘭教的緣起與發展,並用以展望與內省更好的未來。
還原耶穌革命者的身分,挑戰伊斯蘭傳說和歷史的真實面貌,這項任務本來就十分艱鉅,再加上作者的出身和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糾葛,註定本書難像前作《革命分子耶穌》那般痛快淋漓,但思索的深刻可能遠勝前者。把信仰的真理還原成特定社會、文化和歷史脈絡下的產物,唯有破除盲信的神聖,才能還原信仰內裡最精華的關鍵。作者破除本位主義的偏見,努力找尋普世共同的價值,不只針對信仰,也替當前世界尋找可能的解答。
作者在台出過《革命分子耶穌》,穆斯林看基督教,大刀闊斧,下手沒顧忌。這次回頭看自己的母文化,身在其中,自然多了些忐忑和糾結。以個人遊歷的方式來重述伊斯蘭史,舉重若輕,舉輕若重,不同於一般回教書的正襟危坐,姿態已見巧妙。關於伊斯蘭現下正經歷一場宗教改革的論斷,也頗耐人尋味,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內容簡介

想你到大海

百年前未完成的懸念,來到了雨水的盡頭
鍾文音著,大田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鍾文音的文字善於遊走,跨越不同的界線,穿梭在現世和幽冥之間,十方無量無邊界。在殊異的議題和視角裡,貫穿著某種「史」的意圖,雖為虛構,往往比紀實更直搗真實的核心。台灣島嶼三部曲多少還是現世的捕捉,異鄉人系列則自由擺佈著時間和空間,訴盡島嶼的過往身世。也許少有人會這樣認定,但這或許是近期台灣絕佳的歷史小說。
打開本書,撲面而來淡水特有的鹹味濕氣,潮潤迷茫,抬頭眯眼細看,已身處19世紀,海浪捲來生靈氣息,在淡水拍擊交盪,一個半夢半醒,又一個人間囈語。作者嫻熟的文字功力,無須再添花,在某些對話場景、角色跳換之間,有時雖略有勾紗突兀感,但作品仍綻放光彩。
小說的結構頗見企圖,以漂浪百年的鬼魅靈言,串起淡水的前世今生。作者文字一向有stalker的鬼氣,如今直寫異界幻境,得心應手得像回到了坐擁海景的小套房。雖然整體看來有些冗長,故事也稍嫌均質化,但這依然是今年閃閃發亮的大作之一。 【內容簡介

研之有物

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著,寶瓶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難以想像中央研究院的刊物這麼活潑有力,這麼庶民語言。每篇都頗為暢快淋漓,適合等人、坐車、睡前這種零碎時間讀上一篇,也適合作為初探各領域的敲門磚。全書收錄文章橫跨中研院各人文學門,篇章間常有跳躍散亂感,但願意跨出學術殿堂,試圖與大眾對話的嘗試仍值得稱讚。
當中研院這至高的學術殿堂,也開始認知到與大眾對話的必要,交出這樣的成績,值得來個兩輪愛的鼓勵。然而研究員專顧研究,另聘寫手或助理來改寫經營,是否是最佳策略,仍有待商榷。
中研院做出這樣輕俏活潑的嘗試,自然可喜,然而學人文章,卻假他人之筆,又未免可惜。如何把研究成果以更親民、有效而完整的樣態介紹給大眾?這是學者自己和出版人都應當正視的問題。 【內容簡介

毒生物圖鑑

36種不可思議但你絕不想碰上的劇毒物種
POISON: Sinister Species with Deadly Consequences
馬克.西德(Mark Siddall)著,梅根.蓋文(Megan Gavin)繪,陸維濃譯,臉譜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毒,是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存留在人類演化裡的趨吉避凶,使人下意識恐懼毒,而存留在人類基因裡的冒險好奇,又讓我們禁不住探究毒。本書文字靈活故事精彩,告訴讀者吃了什麼生物會死,也告訴讀者萬一手賤,下場也會死。插畫精細,可惜卻是黑白的。有毒生物大多花紋詭譎,自然的配色極富戲劇性,若能搭配彩色繪圖或實物照片,當更能彰顯又毒又美的迷人。
若因為「圖鑑」之名而打開本書,或許會感到失望,畢竟沒有色彩的毒生物世界,如同沒有肝的人生,就像書裡沒有上色的箭毒蛙,就,呃,只是青蛙。然而全書文字比圖更加搶眼,能把知識傳達得有趣,才是功力。衝著這點的成功,讓人可以忍受一下活在黑白的毒物世界。
這本圖鑑教你怎麼跟有毒生物(不)打交道,所以分類的重點完全是觸感:不該碰的、不該吃的、會叮你的、會咬你的。手繪線條圖解頗有花草系的文青風,不過反而沒有滿足到讀者對妖物的華麗想像。儘管如此,這書還是提供了全方位的生物毒知識,讓人更懂得敬畏自然。 【內容簡介

文字部

造字×用字×排字,14組世界頂尖字體設計師的字型課
もじ部:書体デザイナーに聞く デザインの背景・フォント選びと使い方のコツ
雪朱里(Akari Yuki)、Graphic社編輯部著,蔡青雯譯,臉譜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實   樂   獨 
字體設計在台灣逐漸受重視,努力推翻新細明體的霸權。這本日本字體設計師的訪談,呼應了這股熱潮,可作為業內人士的參照。對於外行人來說,那對細節鉅細靡遺、近乎病態的堅持和追求,才是「設計」這門專業,在光鮮外表之下最根本的原點。
手寫字體反映該人的個性,商品的字體則反映商家個性。本書詳實撰述字體設計師這個職業的生活與況味,除此之外還多了一些溫柔的心意。原來,選字不是設計師愛挑剔找茬,字體設計不只考量外型(譬如有些字體是專為弱視者設計),龜毛是因為溫柔而生。書中每個造字用字排字的故事,就是分門別類的龜毛人大展,讀之若異士妙談,很是過癮。
精緻的本質是計較,字體設計尤其如此。這裡受訪的日本字型設計師各有神通,談字體之外,還讓人見識到了更多的文字周邊。乍看小拘謹,細看大講究,一個個微宇宙噴薄飛旋而出,真是處女金星庇佑的神奇職業。 【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推理在香港:小說家陳浩基談港台推理
左起作家陶傑、編劇鮑偉聰、小說家陳浩基(攝影:佘世培)
左起作家陶傑、編劇鮑偉聰、小說家陳浩基(攝影:佘世培)

在香港,提起陳浩基的名字,馬上聯想到的大概是他博得的一系列外國書獎和推薦名銜。陳浩基絕對是個在外地比在本地更受注目的作家,所幸今(2018)年的香港書展並沒有忘記他,雖然主題為「愛情」,但也有非愛情部分,其中一場講座就請來香港著名作家陶傑和編劇鮑偉聰,與陳浩基對談「推理在香港」。

▇推理小說就是一個嚴謹的編劇過程

被導演王家衛買下版權的陳浩基經典作品《13.67》,是個長篇又跨越多個時代的故事。主持人鮑偉聰好奇他在創作時,是先從劇情上的爆點出發去構思,還是基於市場的考量?

13.67.jpg

陳浩基輕描淡寫地提到:「第一章的故事原是為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的比賽而寫的。當年的比賽主題是『安樂椅神探』,那時我想創造一個最極端的安樂椅神探,忽發奇想,能不能有一個只能說『yes』和『no』,卻仍可以破案的角色?」待故事完成了,擱筆的那刻,陳浩基發現字數達到35,000字,超出限制30,000字太多,所以他決定把這個故事留待日後再用,馬上另寫一篇小說參賽。這個「無心之失」正好造就了一部長篇傑作的誕生。

在《13.67》的創作過程中,大綱的構思具有相當主要的作用。陳浩基提到:「基本上我用了七成以上的時間來製定故事的流程、人物表、時間表、地圖,餘下不足三成的時間才真正下筆寫作。原本考慮整個故事有3段:第一段發生在當下2010年代(但當初未能決定是哪年),第二段發生在80年代;第三段在60年代,但一開始寫大綱和做資料搜集時,我又發覺故事可以再寫長一點,發展到5段時間。」

故事要發展成這麼大的時間跨度,設定大綱時要很清楚仔細──主角生命的不同階段,在哪年出生、哪年開始當警察、哪年升職,都要列得清清楚楚,無論是否會在故事裡向讀者一一說明。鮑偉聰對此深感共鳴:「這種方法根本就是電視劇編劇了。」

step.jpg《13.67》雖為長篇故事,但並非作者一氣呵成之作。陳浩基形容《13.67》不過是一部短篇合集,寫到半途,他忽然想換換口味,寫點其他東西,於是跑去寫了《S.T.E.P》的第一章,那是一部講未來世界、big data的科幻作品。

完成第一章後,陳浩基傳給一直想合作的台灣推理小說作家寵物先生(第一屆島田莊司獎得主),看他有沒有興趣續寫,然後就開始了一人寫一個章節的合寫計劃,最後出版了《S.T.E.P》。可是這個行為就讓鮑偉聰感到非常痛苦:「這種創作方法對編劇來說絕對是一個災難!」

港台推理小說之別

陳浩基指出,香港讀者接觸到的推理作品,絕大部分都是由台灣翻譯的,因此他們對推理類型的喜好不多不少都被台灣主導了,跟台灣一樣主要吸收日本和歐美的推理類型。

不同的是,在台灣,對推理寫作有興趣的人會有較完整的教育,例如大學裡設有推理研究會,從學習時代已經知道哪部作品一定要看,哪些作品有助自己的寫作路向。

相較於台灣,陳浩基認為香港的推理創作者沒有這麼完善的配套,有點亂打亂撞,但也走出一條集各家大成、糅合多種風格的路,說不出師承,卻有本身的趣味。

以台灣重要的比賽「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為例,香港的得獎者其實不少。除陳浩基外,第三屆的得主是旅居加拿大的香港人文善,她的得獎作《逆向誘拐》已被香港導演黃浩然翻拍成電影,預計今年內將上映。第五屆得獎者黑貓C也是香港人,他的得獎作《歐幾里得空間的殺人魔》用純數學的概念來寫,非常特別。黑貓C同時涉獵多種寫作,除推理外也寫輕小說和其他東西。甚至藝人莫文蔚的兄長莫理斯也寫起偵探小說,出版過一本名為《神探褔邇,字摩斯》的小說,以早期殖民地香港為背景,戲作福爾摩斯,並加入武俠、歷史等元素。

getimage-horz.jpg

由此看來,香港並不乏推理小說的作者,但為甚麼偏偏只有陳浩基有如此的知名度?陳浩基提出㿂結在於,香港人喜歡或認知的推理小說都是外國作品,如東野圭吾,本地推理小說家沒什麼宣傳的方式,如果沒有爆紅的作品,難與翻譯作品競爭。

陳浩基的作品忽然受到關注,多是因為賣了版權,先在外國受到關注,香港的人才回過神來注意到他。「我一開始是跑去參加不同的比賽,透過比賽讓出版社認識自己,再等他們來洽談出版的事情。」陳浩基回想。

要不要遷就讀者?

得獎絕對是近年來讓作家瞬間受到廣泛認識的主要方法,陳浩基不也諱言得獎和登上排行榜令他的作品更受注目:「日本每年也會有不同組織為書本和作家製作排行榜,推理小說、漫畫也有這類排名。能夠登上《週刊文春》的排行榜,無疑令我的書在書店有更好的位置。」

市場位置和反應是重要的,而當香港的市場未必能夠支持一名作家時,要不要遷就香港讀者便成為兩難的困境。這也是某些香港讀者對陳浩基作品的質疑:文中夾帶太多關於「香港常識」的解釋,似乎沒有照顧到香港本地的讀者。

img_6664.jpg
陳浩基(攝影:佘世培)

如何取捨香港和台灣的讀者?陳浩基承認:「我的作品的確以台灣讀者為主,多加解釋也是為了一個更大的市場,單靠香港未必能夠完全支持我。」

未來,陳浩基將續寫一部版權已過了期的舊作,也會在不同園地發表短篇作品,同時可能將《網內人》發展成一個系列。雖然有不同的質疑與兩難,但不論對台灣或香港的推理愛好者而言,這些未來的規畫仍令人期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縮短與過去時光的距離,從手寫筆記開始
(取自《給我看你的手帳吧!》,蔡欣育提供)
(取自《給我看你的手帳吧!》,蔡欣育提供)

在科技與數位工具發展進步的現今,身邊的人似乎越來越少以「手寫」方式,記錄身邊大小事。

過去朋友生日時,老派的人(咦?)常以手寫卡片寄予祝福,現在則是在臉書上貼訊息,或在Line上丟貼圖。以前需要細細推敲的手寫內容,如今只要拿起手機拍照或錄影,便能隨時留存。

不過,正因為數位工具的便利性,讓手寫的痕跡反而更顯珍貴。

gei_wo_kan_ni_de_shou_zhang_ba_1_5.jpg
(蔡欣育提供)

▇寫筆記,會留下當時的空氣

由於筆者熱愛用鉅細靡遺的方式寫筆記,所以常受到筆記之神(who?)的保佑,往往因為手寫的紀錄,獲得合作夥伴的信任與肯定。例如,我無論跟誰第一次見面,當天一定會仔細寫下與那人相處的各種細節:穿著、聊天融洽度,或是在對方的名片空白處,寫下他的特徵,再貼在筆記本的當日欄位。

只要寫下來,一定會留下記憶點,就算忘記了,隨時翻閱筆記本,一定也能馬上回想起當天的狀況。下次見面時不經意提起,對方會很訝異你的細心與用心。

li_1.jpg

像「我記得你上次點了美式咖啡,你說對奶製品過敏對吧,這次我也先幫你點美式」、「你上次說很喜歡某某書的呈現,我今天準備不少類似的樣書和設計給你參考」等等。而諸如此類的紀錄,非用手寫筆記不可,因為紙本可以「留存空氣」。

紙張能留存當時的「氣氛」和「感覺」,譬如在倉皇之際抄寫下來的帳號密碼、電話號碼,因為不小心翻倒飲料而留下的茶漬、夾了香水試聞紙而在紙頁留下甜香……這些東西都是數位工具很難留存的。

又或是看到自己的開會紀錄旁,留下一堆無意義的塗鴉,就能想起當時開會的感覺:「一定有人報告一直講不到重點,非常冗長無聊。」像這樣能保留心情和想法的特色,是手寫筆記的最大優點。

▇你認為一事無成,筆記卻讓你發現自己長大了

筆記除了能縮短與過去時光的距離,增加合作對象或是主管的信任感,對我來說更重要的功用是:「看見自己的成長」。

每當我懷疑自己、想不出好點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時,我就會翻翻以前寫的筆記本。例如在某本兩性書籍的宣傳詞卡關時,翻到前陣子筆記本潦草寫著「是不是男女想結婚的時間不同」,而後從這個想法延伸成一篇文案。由筆記本的呢喃自語,最後找到解決工作延宕的突破點,這樣的例子常常發生。

覺得自己沒用時,則可以看更久以前的筆記本。前陣子我找到自己10年前的筆記本,封面竟然是一幅復古油畫,裡面完整寫著男友行蹤(人都有過少女時期),也寫著數間工作面試的摘要、找房子紀錄等等。

對應現在的自己,發現好像一下子成長了許多、改變了許多,生活也往前邁進了。自己已不再繞著別人打轉,不為工作面試苦惱。許多自己認為的一事無成,其實在不知不覺中,你早已度過當時的隘口。

▇筆記會在未來等你

雖然我喜歡鉅細靡遺的記錄方式,不過近年有許多寫筆記的手法,也很值得推薦。

在各大筆記社團與IG可發現,許多學生及手帳高手大部分是以「旅遊」及「美食」作為手帳主題。譬如到國外旅遊時,隨時貼上車票、餐廳名片、食物包裝等等,並在旅途中畫下自己喜歡的風景或特色招牌。有些擅長畫圖與攝影的手帳高手,呈現出來手帳畫面非常吸引人,讓人不禁對手帳本身,甚至是構圖方式、提到的店家以及使用的繪畫工具感興趣。

gei_wo_kan_ni_de_shou_zhang_ba_2_4.jpg
取自《給我看你的手帳吧!》

97674.jpg
許多人也利用旅行時,畫下自己喜歡的風景,圖為《京都四神遊》作者葉育青,用畫筆和紙張留下親歷美景的記憶。(葉育青提供)

部分厲害的手帳高手還能得到廠商青睞,進而獲得許多合作機會,像是時尚品牌的插畫、咖啡店的菜單插畫、水彩用品異業合作等。

我曾想過:手機如此方便,筆記本會不會被淘汰?但如今卻更依賴筆記本了。我想原因在於「可以書寫和剪貼」以及「適合發想與思考」這兩大理由。書寫時能感受紙張的風貌、頁面的厚度、撫摸的觸感等,這些感覺都能有助於思考。

無論是傳統的手寫註記,或像現代人喜歡的繪畫加拼貼,只要不斷記錄過去,筆記會在未來等你,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回報些什麼給你。

qia_pian__1.jpg

筆記運用的良好示範:寫張卡片給老爸(蔡傑曦提供)

【延伸閱讀】
從求學、生活到進入職場,為何我們如此著迷寫筆記?

zhu_tu_1_3.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蔡欣育(出版社編輯、手帳達人)
2018-08-13 17:38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