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伴讀 超粒方、亞次圓、邱顯忠》二次元的世界非常立體喔

▉跟隨哥哥的腳步,好像也不賴

走進「超粒方」和「亞次圓」這兩位年輕youtuber的房間時,感到些微意外。原以為兩個男孩的房間裡應該充滿各種動漫電玩的周邊物品,第一印象卻是「好多書啊」。

問起和哥哥「超粒方」感情如何?亞次圓笑容靦腆地回答,「感情算好的吧,只是會打架啦。」只相差2歲的兩人,就像大部分年齡相近的兄弟一樣,平日的相處裡少不了吵吵鬧鬧,但也做什麼都在一起。小時候喜歡的東西大多是因為哥哥的推薦,哈利波特、神奇寶貝和柯南,哥哥喜歡什麼,他也就跟著著迷。

而會開始製作影片,原因也和小時候一樣,是因為哥哥的影響。「當時看他(超粒方)在做youtuber,網路上也有動畫點評,就試著模仿他的風格,做了一支動畫推薦影片。」

在高中之前,亞次圓的大半時間主要花在唸書和社團活動上頭,對日本動漫的認識只有神奇寶貝和柯南;直到高中才因為同學推薦而看了動畫《進擊的巨人》,震懾於其中特殊的世界觀與節奏強烈的動作場面,就此掉進動漫的大坑裡。迷上日本動漫之後,亞次圓陸續在網路上發表心得短評,寫著寫著也就動了念頭,嘗試將短評製作成影片的形式,沒想到上傳之後反應還不錯,於是就這樣一部影片接著一部影片做下去。《你的名字》和《刀劍神域》的點評影片讓他獲得意想不到的廣大迴響,從此亞次圓開始有了身為youtuber的自覺,思考自己該給觀眾帶來什麼樣的內容,如何兼顧人氣,又堅持品質。

▉ 在小眾與大眾之間尋求平衡,才是長久之道

亞次圓很清楚,在這波youtuber崛起的熱潮中,日本動漫的點評屬於小眾,自己不太可能像超粒方那樣快速成長。至今的經驗也讓他明白,內容和點擊率有時並不一定成正比。「自己認真做的東西點擊率卻不高、隨手做的東西卻非常高——這種事情幾乎每個youtuber都會遇到。事實上常常是……你很認真很認真做的東西,觀看量就是少。」在youtuber輩出的現在,人氣最高的往往是輕鬆、娛樂取向的頻道,相對之下知識含量較高的內容,製作起來不但既辛苦又費時,觀看次數也很難衝高。

明知這一點,亞次圓卻幾乎是反其道而行地開始嘗試製作更加小眾的主題。融入自身多元的興趣,軍艦、刀劍武器、音樂、ACG知識,就像一個微型的電視台般,亞次圓一個個推出新節目。這些節目的點擊率就如預期中一樣偏少,但觀眾的黏著力反而特別好。「因為很少人在做這種題材吧,所以雖然點擊率沒有特別好,但只要一出影片,就一定有觀眾會看。」除了自己開發主題以外,他也積極地對外尋求合作,例如主動與致力推廣ACG流行文化的U-ACG接觸,希望能將平台上的優質評論文章影像化,讓更多人能看見。

「大眾的東西我一定還是會去做,那是必要做的,因為如果你想要維持一定人氣,大眾的東西還是一定要去做。有觀看來源當然是一個動力,但我覺得最大的動力是我有機會去嘗試很多不同的節目類型。」察覺到這個道理的亞次圓,有技巧地培養粉絲:先以單純、主流的作品引起一般觀眾興趣,再輔以較小眾、深入討論的主題。或是將受歡迎的作品IP與小眾題材做連結,一方面深化討論,另一方面也導入大眾流行的能量,呼喚更多的注意。

雖然承載的媒體不同,製作方式也相對輕巧,但youtuber也將自己做的一系列影片稱為「節目」。在亞次圓心中,他們所製作的這些影片,和傳統的電視節目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一樣是在開創新的形式、發掘新的思維,一樣是希望以新的內容去吸引觀眾,並讓觀眾知道這個內容是很好的。」

▉魔法招式樣樣都會,威力卻都不足,怎麼辦?

經營YouTube雖然帶來些許收入,但還不到一份正職的程度;加上大學學業尚待完成,因此亞次圓對訂閱數或瀏覽量等數字目前並沒有看得太重。但即使如此,面對一週得產出一到兩支影片的節奏,做影片的動力,是來自哪裡?「就是做影片本身吧?」如今製作影片不但是他的興趣、同時也是專業,他要求自己畫面一定要流暢、精彩,「就算現在很多人都只看字幕、不看畫面,但我還是會這麼要求自己,剪接時也會特別注意在這一塊,也做得很開心!」

形容自己是「就像還沒學專精天賦的法師,烈焰球、冰霜箭、祕法飛彈樣樣會,但威力都不是很足」,亞次圓從小就興趣廣泛,只要迷上什麼便一頭栽入鑽研,並且行動力十足。學過鋼琴、豎笛,國高中時參加過合唱團和辯論社;學過程式設計與團隊領導,高中時唸的是科學班;曾是參入校外的管樂團,上大學後成為火舞社的一員。提起自己大學時選擇了資工系,一年後卻轉入藝術設計學系,亞次圓是這麼解釋的:「可以說,我是跑到哪個領域都不奇怪的人吧。」

多才多藝的他,對未來曾有許多迷惘,如今這些肆意飛揚的能量,似乎在製作影片的過程中一一凝聚。或許往後並不一定會繼續製作影片,但對亞次圓來說,成為youtuber已經不只是一時的興趣,也是能指引他未來道路的中途。

▉動漫youtuber讀這些書鍛鍊自己
過動:第五屆御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文集(上)
漫活著:第五屆御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文集(下)
動畫之魂:創意合作的日本動畫產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7-19 11:00
專訪》用非虛構漫畫讓台灣走出去,也讓世界走進來——慢工文化總編輯 黃珮珊
(黃珮珊 提供)
(黃珮珊 提供)

結合藝術與生活的非虛構漫畫

大學畢業後到法國念藝術,黃珮珊接著在東南亞及中國兜轉八年,「到處生活,而不是處於旅行的狀態。」

她很少走訪觀光景點,第一次到寮國鄉下,投宿在一間由竹子及茅草搭建成的旅館,一到傍晚,全村提著籃子到河邊洗澡,她入境隨俗下水,與不認識的當地人聊天。

有別於多數台灣女生的白皙皮膚,黃珮珊全身晒得黝黑,留著三分頭,看上去有點苦行僧的味道,像是從土地種出來的人。她未必與老友密切聯繫,卻在東南亞的八年間不斷與陌生人打交道,了解他們的故事,生活當地的生活,一次又一次撐大她看見的世界。


黃珮珊於北市圖、獨立出版聯盟主辦的「跑跑曬書節」演講。(004拍攝)

生活,是黃珮珊最常提到的字眼之一,也是慢工出版品的核心。

她展示一張攝於威尼斯雙年展的照片,展品是一個甕,「我住的鄉下,大家每天都會用這種甕啊!」

一項物品,在不同時空也許是藝術也許是日常生活,黃珮珊從非虛構漫畫找到兩者的平衡,「非虛構漫畫具有藝術性的選擇,但不是純粹美的展示,訴說的是各個階層真實的生活。」

結尾要選擇瀑布或梁朝偉?

尋找符合慢工需求的作者不容易,會畫會寫又有觀點的人並不多,加上台灣閱讀非虛構漫畫風氣未盛,不只市場有待黃珮珊披荊斬棘,就連多數創作者也不太清楚非虛構漫畫的含義。

尤其慢工關注的議題包羅萬象,一個人一種生活,一片土地一款環境,又要如何確定作者呈現的是真實生活或僅是粗略觀察?

「我不可能每個議題都很瞭解——」黃珮珊坦言,「所以作者與他想表達的議題有多近,能不能信任,就很重要。」


工廠》部分內頁。(楊鈺琦繪,慢工文化提供)

她以《青空下的學堂》為例,作者本身就是一名熱血教師,時常帶著當地兒童團體作報導,也有經營部落格。靠著翻譯軟體瀏覽部落格後,黃珮珊便放手讓作者發揮,僅僅刪掉最後一頁過於英雄式的結尾。

面對作者,黃珮珊很清楚,她該做的是把問題指出來,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見塞給作者。

「我常跟作者說,先想好怎麼用一句話說明你想表達什麼,說不出來就代表你沒想清楚。」先定義出整本書想傳達的概念,接著才能進行分鏡。

黃珮珊擅長釀酒、製茶、絹印,靠一袋麵粉變出一盤義大利麵,她喜歡明白東西的製造過程,這或許也呼應了,她為什麼能抓住作者特質中的某些關節,進行有效的溝通。

曾有作者猶豫着該如何表現結尾的畫面,黃珮珊對她說:「你現在需要的選擇,就像《春光乍洩》結尾該用瀑布或是梁朝偉。」沒想到這句話竟宛如天啓,作者很快地交出滿意的原稿,「有些人適合抽象的溝通方式,認識作者真的很重要。」

▉流通的世界:當個不只是滿足讀者的編輯

在東南亞生活多年,黃珮珊希望慢工關注的議題以亞洲為主,「現在有東南亞的移工來台灣,台灣也有很多人到澳洲打工,每個人因為不同的嚮往前往不同國家,交換了工作、文化、領土,世界愈來愈流通,我們應該多認識周遭的國家。」


工廠》部分內頁。(楊鈺琦繪,慢工文化提供)

坦言自己並不嚮往成為哪種類型的人,或擁有多少財富,黃珮珊說只想更接近這個世界,看更多人的生活。利用記錄漫畫,則能讓更多無法親臨現場的讀者看見其他角落的真實樣貌。

然而,看見之後呢?

「然後,就不關我的事啦!」黃珮珊大笑,隨即認真說道,她無意改變任何想法,只是想讓年輕世代知道更多事情、看見可能性就好,「他們會做出不一樣的東西。」

藉由非虛構漫畫看見世界的人,除了讀者,也包含了黃珮珊和作者們。

保持開放與多元,是慢工的理念,「每次有新的議題,我就要念很多資料,堅持將作品推到國際上,讀者的回餽也會影響出版者,我不只是滿足讀者的編輯,其實是透過讀者跟作者拓開自己的世界。」

▉仰賴讀者力量,同時保持獨立性

今年慢工出現一些變化,包括將海外的絹印工作室遷回台灣,並且開始透過經銷商鋪貨到各大通路,習慣緩慢步調的黃珮珊,也計畫在台灣多停留一點時間,擴大執行層面。

想到台灣的快節奏,「希望生活不要太過勞……」她頻頻叨念,彷彿是個面對陌生環境的外來者,一如稍早時她說,在國外感覺很正常的衣服,回台灣看起來就特別破,促使她趕緊跑去買新衣。

籌備一年的非虛構漫畫刊物《熱帶季風》預計在今年發行,集結台灣、馬來西亞、關島、港澳等地作者,呈現更多社會議題及小人物的真實生活,同時邀請各類型非虛構作者分享創作過程,吸引更多族群了解非虛構漫畫,另一方面也會根據刊物內容限量絹印,以更精緻富美感的形式提升收藏價值。

由於稿費開銷頗大,黃珮珊的經濟壓力相當沈重,她決定嘗試以群眾募資的方式出版《熱帶季風》,募資計畫預計在今年秋天上線,毫無把握能否達到預想銷量,她皺着眉頭,不諱言直說「壓力真的好大啊」,下一秒又眼睛一亮說很興奮,嘴角不自覺上揚。

首次申請文化部補助的她,期許補助只是個開頭,接下來還是得仰賴讀者支持,「希望慢工可以保持獨立性,如果讀者養不起來,意義好像不大。」如同她說的,不只滿足讀者,也希望越來越多的讀者,能一次又一次拓寬她的世界。


黃珮珊於北市圖、獨立出版聯盟主辦的「跑跑曬書節」演講。(004拍攝)

            

工廠:在世界工廠的背後​
作者:楊鈺琦
出版:慢工文化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楊鈺琦

1976 年生,畢業於復興商工美工科繪畫組。
喜歡動物,喜歡整天窩在家。走路很快但是畫圖很慢。曾為電子遊戲製作公司的資深美術設計。目前在家接案並繼續創作漫畫,因接觸慢工出版社而開啟了他的紀實道路。

            

哈囉哈囉馬尼拉offset_300dpi.jpg哈囉哈囉馬尼拉​​
作者:Jimmeh Aitch
出版:慢工文化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Jimmeh Aitch
本名黃駿,來自台灣,西拉雅族。語言學博士,關心原住民語言復振議題,曾在佛羅里達、菲律賓和關島的大學任教,作教授時用課餘時間畫漫畫,現在則是全職在家帶小孩。真心仰慕的漫畫作者有美國的Robert Crumb及Joe Sacco,法國的David B.,和日本的浜岡賢次。創作上偏愛黑白及線條豐富的畫風,內容以日常生活為主,再嚴肅的話題也會希望能搞笑一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7-17 12:44
繪本書房》方形?圓形?不過小小四個角而已!


▉誰決定世界的樣子?

拖著行李搭公車,發現必須爬三、四階才能登上車;推嬰兒車出門,才注意到騎樓高低落差頻繁;騎單車時,才曉得根本沒有自行車車道……

碰到這些問題,我禁不住想問:這個世界的樣子是誰決定的?根據哪些條件?考量了哪些狀況?

很久以前初次到香港,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紅綠燈會發出聲音。綠燈時發出頻率緊湊「的的的」聲,隨著燈號轉換,頻率降緩。原先我以為是交通號誌故障,才會有此「噪音」,直到看見一位持白手杖的盲人等待穿越馬路,這才恍然大悟——啊,我是「圓形人」!

「圓形人」是什麼?它出自一本很薄的圖畫書,《Quatre Petits Coins de rien du tout》,是出生於馬達加斯加的童書作家傑侯姆•胡里埃(Jérôme Ruillier)的作品。

▉圖像簡潔但富內涵的寓言繪本

圖畫書就像是一塊含量豐沛的海綿,因為對象是孩子,所以在陳述複雜的概念時,會以精準簡要的方式來表達。然而越是精簡的呈現方式,卻也越容易被我們快速略過。

在介紹胡里埃之前,我們先來看另一本童書經典。

1959年,美國兒童文學家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為了安撫在火車上吵鬧的孫子和孫女,隨手從雜誌撕下藍色和黃色兩個色塊,即興編織出一則故事。

這個故事後來變成《小藍和小黃》(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這本書,是用抽象符號圖像來講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故事雖然簡單,卻寓意深遠,不止在通車路途上撫慰了李奧尼的兩個小孫子,也成為許多繪本愛好者的成長印記。

這本童書經典,也啟發了法國的胡里埃,後來他同樣利用色塊,拼貼出一則圖像簡潔,但極富內涵的寓言式圖畫書,也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Quatre Petits Coins de rien du tout》。

這個書名該怎麼翻譯呢?對岸的簡體版譯為《小方和小圓》。故事的確是由方和圓這兩種形狀主演的,只是相對於法文書名,顯然少了一點力道。

原書名直譯的話是:「不過就是小小四個角而已」。那個「不過……而已」的口氣,是很令人玩味的關鍵所在。

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我們會說「不過……而已」呢?請試著造句,揣摩一下說這句話的人的心情,接著回頭觀察封面上的圖像:列在書名旁邊的四個小三角形,似乎別有意涵喔。它們是藍色的,但既不是方形,也不是圓形,它們是哪兒來的?怎麼了呢?

一個「方形」和一群「圓形」是好朋友,大家一起玩得正快樂時,鈴聲響起,大夥朝一棟大房子跑去。「小圓圓」們一個一個進到房裡,唯獨「小方方」進不去。

為什麼呢?封面上有線索。

為什麼「小方方」進不去?因為:門-是-圓-的。

門為什麼會設計成圓形的呢?公車為什麼這麼高?騎樓為什麼鋪成這樣高高低低的?小孩一定要上學嗎?藝術作品一定要美嗎?(這是2017年法國高中哲學會考的題目之一)……請無限延伸思考。

 回來繼續說故事。

「小方方」進不了大房子,怎麼辦呢?大家想幫忙,「小方方」也盡力嘗試各種方法。

如果你是小圓圓或小方方,你會怎麼做呢?

▉磨圓尖角,追求團體和諧?

有個擅長說故事的朋友翻讀到這裡,她抬起頭悟道似地小結:「很好,這個小小方形總算學會放下身段,改變自己了。」

為了追求團體的和諧一致,我們常被叮囑︰要合群,不要做害群之馬,要放棄「不符合主流」的想法。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把突出的尖角磨圓,正式成為「圓圓家族」的一份子之後,大家會宣告:「你,長大、成熟了!」

是這樣嗎?的確,

小方方想跟圓形朋友在一起,他為了穿過圓形大門,試著把自己拉長、變彎、摺疊……但就是無法如願。盡了力,但仍無法遂願。

請問大人們:這時該怎麼做呢?

小圓圓們表態了:「只要你變成圓的,不就解決了?」

方的要怎麼變成圓的?你想起書名了嗎?是的,

不過就是四個小小的角罷了,把它們鋸下來不就變圓的了?

***

這裡,我們先暫停一下,先來介紹作者胡里埃先生。

2016年4月,我在法國東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Grenoble參加「春天閱讀節」(Printemps du Livre)活動,住在附近的胡里埃應邀前來分享他的新書《L'Étrange》。

我曾拜讀過胡里埃的《有色人種》,喜歡他以蠟筆繪製的樸拙童趣插圖,和簡單卻帶著刺痛感的文字,於是興奮地安排時間,好參加他的見面分享會。




2016年於Grenoble舉行的春天閱讀節,胡里埃正在簽書中(朱靜容攝)


 
▉在遊民庇護所「與作者有約」

對環境一知半解的我,來到會場Point d'eau,才知道原來這是一處為遊民提供熱水澡、洗衣與簡單熱食的庇護所。這場辦在遊民中心的「與作者有約」讀書會,胡里埃便是以《Quatre Petits Coins de rien du tout》拉開序幕。 




攝於Grenoble.Point d'eau,別開生面的一場「與作者有約」(朱靜容攝)


胡里埃的作品大多數都聚焦在各種弱勢族群的議題,譬如殘障朋友、移民、遊民、無國籍人士等等。一切起因於他的長女Anouk,她是位智能障礙者。

胡里埃和他太太這對新手父母,迎來第一個愛的結晶後,發現竟然跟自己這麼不一樣。夫妻倆費盡心力要Anouk跟上「正常進度」,小女孩盡了最大力氣仍不符期待。有一天,Anouk痛苦挫敗地哭喊著:「為什麼要我改變?為什麼不是其他人改變?」

多麼如雷擊頂的一聲吶喊啊!瞧瞧圖畫中的那把黑色鋸子,「不過是小小的四個角而已」,但對當事者而言是何等的痛苦難忍呀。而這個世界,究竟是由誰的標準來制定對與錯、正常或不正常的?

胡里埃夫婦倆深愛著Anouk,就像

小圓們想跟「永遠不會變成小圓的小方」生活在一起,所以他們想了很久很久……

你想到方法了嗎?

「不過是小小的四個角而已」,該改變的應該是那道圓形的門。

▉尊重「各種人」?服從「多數人」?

維基百科上說:「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方法論,透過從人的需求出發,為各種議題尋求創新解決方案,並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這裡所指的「人」,是指「多數人」?還是「各種人」?占多數的「圓形人」,看得見少數「方形人」的需求嗎?胡里埃從女兒Anouk的身上領悟到︰尊重「各種人」,比服從「多數人」更為重要。

胡里埃把具體的角色形象抽掉,化為那些簡潔的符號:小方、小圓、圓門、大房子……讓我們讀到了一則小巧的故事。讀者經過詮釋後,可衍伸出各種可能︰方形、圓形或許代表不同樣貌、體態、種族、文化……的人,「圓形大門」可能象徵某種單一標準,也許影射某些社會制約、潛規則。

故事最後,我們看見那道被鋸掉小小四個角的門,只不過小小的四個角而已,卻讓所有不同的人都得以進到大房子裡來。就好像,紅綠燈有了聲音,馬路設了自行車道,高低不同的騎樓加了斜坡,公車改成低底盤……感謝你我如此的不一樣,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為精彩豐富!

【同場加映】

  1. 因為本書的圖像形成簡單易學,文字清晰口語,許多學校會讓孩子們透過拼貼方式重述故事,並將之拍成影片,作為「閱讀紀錄」呈現方式。

     

  2. 許多說故事人將這本圖畫書製作成「故事毯
  3. Raconte-tapis
  4. Trouble劇場也曾演出過這則故事。

     

  5. Anouk的母親,胡里埃的妻子Isabelle Carrier(伊莎貝爾•凱瑞兒)也是知名的插畫家,她的第一本圖畫書《安納托的小平底鍋》(La Petite Casserole d'Anatole)獲得2010年法國童書女巫獎最佳圖畫書獎。

    她畫面處理獨特,留白的背景綴以淡雅又溫暖的色調,乾淨俐落的帶出特殊兒童的成長主題。2015年改編成動畫,欣賞一下預告:

     


作者簡介:傑侯姆‧胡里埃(Jérôme Ruillier)
出生於馬達加斯加,學藝於史特拉斯堡,但因為更熱愛登山而未畢業。現居住於Grenoble,就是為了更接近山。除了繪本圖文創作外,自2009年起跨足漫畫界,迄今已出版3本漫畫《Le Cœur enclume》、《Les Mohamed》和《L'Étrange》,對北非移民、非法偷渡者等議題描繪深刻。

台灣已出版的中文繪本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7-14 19:59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