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請好心照顧他:龐德與一隻叫派丁頓的熊

 

6月28日,英國BBC News傳來消息,兒童文學家麥可˙龐德(Michael Bond)去世,享年91歲。

提起「龐德」,你可能第一個想到的是007情報員,不過說到麥可˙龐德,即使你不認識他,一定也看過他的相關作品。

在台灣,曾有隻名叫柏靈頓的可愛絨毛玩具熊(又稱倫敦熊),一度掀起集點熱潮。許多人狂灌咖啡,無非是想順利將牠從便利商店抱回家。這隻眾所周知的小熊肖像,大量出現在全球各地的鉛筆盒、燈罩、T恤甚至垃圾桶上。《時代雜誌》曾整理出一份1920年以來「百大經典玩具」名單,Q萌的柏靈頓熊就與魔術方塊、芭比娃娃一起名列其中。


rsz_group_eden_bears.jpg

派丁頓熊玩偶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圖片取自官網)

柏靈頓熊最早即是來自龐德的作品,也就是從兒童文學裡誕生的派丁頓(Paddington Bear)。

龐德生於1928年,是柏克郡郵局分撿員的孩子,經歷過二戰,並曾赴中東從軍。1946年,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寫於開羅郊外的軍營中,在《London Opinion》雜誌刊登後,創作慾被點燃,他開始密集寫作,不過卻在長達10年的時間之後,才著手進行第一本書。

戰後龐德回到英國,成為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攝影師。1956年聖誕節前夕,他在百貨公司架上看到一隻乏人問津的小熊,他對這隻孤形單影的熊心生惻隱,於是將牠買回家送給太太。

1957年春天,他開始在諾丁丘的小公寓裡替「已是家庭成員」的這隻小熊寫故事,不過並不順利,這些故事遭7家出版社拒絕。直到1958年,某家出版社以75英鎊買下版權,並委託派姬˙佛萳(Peggy Fortnum)為之繪製插圖,《一隻叫派丁頓的熊》(A Bear Called Paddington)於焉誕生。佛萳所繪的戴著獨特軟帽,穿粗呢外套、威靈頓靴,手上提著行李箱,表情憨厚的派丁頓,遂成為今日風靡全球的柏靈頓熊最早的原型。

Paddington07_0.jpg

從1958年至今,派丁頓系列一共出版了廿多集,全球銷售超過3,500萬本,並廣譯成40種語言。不過在台灣則是直到2011年才有了第一本派丁頓的故事面市,由兒童文學專家幸佳慧翻譯,現今共出版6集。

「請照顧這隻熊,謝謝!」(Please look after this bear.)若不認識書裡的派丁頓,你可能會從柏靈頓玩具熊的外觀,直覺地判斷牠是一隻標準的英國紳士熊,而牠身上所掛的這句吊牌,則是慫恿你立即買下牠的宣傳用語。


paddington_test.jpg

(圖片取自派丁頓官網)

然而在故事中,派丁頓非但不是英國熊,還是來自「黑森森祕魯」的非法移民,在派丁頓車站被好心的布朗夫婦發現。後來才取名派丁頓的這隻小熊,正是當年動亂下,流離失所的難民孩童的寫照。

龐德曾告訴英國《衛報》記者:「這些難民孩童脖子上都掛著一個標籤,上面有他們的名字和地址,身上可能還有個小包,裡面少少的幾樣物品,就是他們全部的家當。」

50年代戰後的英國滿目瘡痍,派丁頓車站位於全世界最古老的大都會地鐵線終點。在這個時空背景下,經常發生白人青少年攻擊非裔移民的事件。

不過,龐德創作派丁頓熊,並非意在描寫戰爭帶來的傷痕,而是想用正面的溫暖筆觸,來擁抱、撫慰人心。書中那位處處為人著想的派丁頓,有著大人的沉穩與小朋友的天真,雖然常憑傻勁做傻事,但牠總是吉星高照,讓故事圓滿收場。

派丁頓熊後來的廣受喜愛,召喚出社會「迎接新移民」的善意。同時,很多人也喜愛牠用「派丁頓式的超有禮貌」,來挑戰權威的世界。這些的影響,都反映在許多外籍移民寫給龐德的書信中。他們會告訴龐德,自己在英國展開的新生活,「就像派丁頓一樣」。


Paddington09.jpg

1960年代的派丁頓車站(圖片來源:wiki)

1966年,出版了6本派丁頓之後,龐德離開BBC成為全職作家。70年代,BBC結合2D背景製作的偶動畫,是派丁頓首度的影視作品。擔任旁白的資深演員麥可˙霍登(Michael Hordern)說,他生平最具挑戰的角色,就是「扮演上帝、李爾王,以及為派丁頓配音」。這一系列動畫共推出56集,其後派丁頓就像彼得兔,開始出現眾多周邊商品,迅速成為明星品牌。

BBC派丁頓偶動畫:

 

柏靈頓玩具熊是英國少見的成功商品,每年賺進500萬英鎊,然而商業的成就也為龐德帶來負面影響。超過200件的盜版訴訟與絡繹不絕的影視授權要求,讓他陷入憂鬱。他每天花18個小時寫作,並天天靠安眠藥入眠。但龐德表示:「派丁頓不是我,可是我不介意成為牠。一如牠的正直,派丁頓永遠不會輕言放棄,所以我也不能讓牠失望。」

在派丁頓的故事中,小熊喜歡吃橘子醬三明治,是很多讀者都熟悉的事。2007年,某個啤酒酵母廣告假借派丁頓之口說:「改吃這個也不賴」,結果無數派丁頓粉絲感覺被背叛,群起抗議,連祕魯大使夫人也在餐桌上質問龐德:「派丁頓真的改吃啤酒酵母了嗎?」

龐德反擊這起讓他爆血管的「不實廣告」事件,他說:「雖然我一開始並沒有打算為兒童創造派丁頓,但陪伴孩子長大的經典人物,性格是永遠不會變的,就像大力水手永遠都吃菠菜,派丁頓也將永遠只愛橘子果醬。」

Paddington08.jpg

2008年,派丁頓過50歲生日,龐德為牠撰寫了睽違30年的作品《派丁頓此時此地》(Paddington Here and Now),小熊依舊穿戴相同的紅色帽子與藍色粗呢大衣。在新作品中,布朗一家依然親切如昔,兩個小朋友經過50年,也依然還在上小學,派丁頓照常還是愛吃橘子醬三明治。

除了派丁頓之外,龐德總共創作了超過150本的作品,包括《豚鼠講故事》(Olga da Polga),是龐德家中的真「鼠」真事改編,不過書中的天竺鼠能與其他動物愉快交談,而真實生活中的小鼠對作者只能報以吱吱。

《柚子先生》(Monsieur Pamplemousse)是龐德寫給成人的美食犯罪調查的小說,故事為任職美食指南的前任警察,與名叫「炸薯條」的忠實狗伴,一起經歷的偵探喜劇。此外,1997年龐德還推出一本回憶錄,同年並獲頒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2015年再獲司令勳章(CBE)。

2014年,電影《柏靈頓:熊愛趴趴走》拿下好萊塢以外的家庭電影票房最高紀錄,突破3億美元,續集將在2017年11月10日於英國首映。這次新的故事中,派丁頓將追捕一名小偷,他偷了派丁頓要送給露西阿姨做為百歲生日禮物的罕見立體書。

2017年《柏靈頓:熊愛趴趴走》續集預告片:

 


paddington-statue.jpg

派丁頓車站的熊銅像深受旅客喜愛。(圖片取自官網)

2000年,作為布朗夫婦與小熊相遇的故事起點的派丁頓車站,於車站大廳安置了一座南美洲眼鏡熊本尊大小的派丁頓銅像,從此絡繹不絕的粉絲會前來坐在牠的身邊,吃果醬三明治。許多人認為,這座銅像是「倫敦少數獲得人們真正愛戴」的紀念碑之一。

今年4月,91歲高齡的龐德才剛剛出版新書《派丁頓最美好的時光》(Paddington's Finest Hour),女兒卡倫(Karen Jankel)在他過世後表示:「難以置信的,直到去世前父親都仍在創作。對他來說,能書寫至生命結束的前一刻,應該是最幸福的事。我從來沒遇過不喜歡我父親的人,他天生溫暖有趣,『就像派丁頓一樣』。相信直到未來,他都將繼續活在這個角色身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7-01 21:50
每週報報》#20 你永遠也找不出最理想的讀書姿勢

炎炎夏日,不是太熱,就是大雨。想在週末好好振奮,做些平日想做卻沒空做的事,卻依然躺在床上嗎?中午O編買完食物,朋友傳來了訊息:「這種天氣真的是存心讓人變廢物。」

或許你想好好讀本書吧。「當然啦,你永遠也找不出最理想的讀書姿勢。」(這是卡爾維諾說的,不是O編說的)。賴在沙發上,對腰椎不好;躺在床上看,眼睛壞會壞掉;坐在床上看,不太舒服卡卡的;坐在桌前看,脖子好酸。

卡爾維諾對你的論斷基本上是這樣:「大致上,你已不會對任何事有所期盼。有很多比你年輕,比你年長的人,還活在對於特殊經驗:從書本、從人物、從旅遊、從事件從明天注定要發生的事有所期待的狀態中。但你不是那種人,你知道你期望的,充其量不過是避免最壞的發生。」(《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好吧,在期望與最壞縫隙中,你採取閒散的姿勢,蜿蜒前進。尋找下一本落腳的書。我們推薦你的書,放在OB短評,短書評不會佔你太多時間,雖然省下的時間,也不知道拿去幹嘛了。有多一點時間的話,本週的歐美書房和長篇書評都很有趣。如果膩了地球的話,就一起去火星吧。

本週的為你準備的文章如下,祝福你找到最理想的讀書姿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從書本躍上螢幕的鄉土力:訪《花甲男孩轉大人》導演瞿友寧、李青蓉

 

▉從一支一鏡到底的影片開始

6月無事,唯有驕陽。原本平靜的臉書,突然開始熱烈分享一支3分鐘一鏡到底的影片。發送者是資深演員蔡振南,與之對戲的是大家熟悉的歌手盧廣仲。《花甲男孩轉大人》自此成為臉友、觀眾以及讀者在搜尋引擎上心心念念的關鍵字。他們在問這劇哪來的?他們在問《花甲男孩》誰寫的?

截至上稿前,這支影片在臉書已達到746萬觀看次數(youtube上亦有近19萬點閱率);原著小說再版後暢銷;而電視劇亦創下高收視率,即將進入豐收的尾聲。於是,Openbook閱讀誌在兩位導演百忙的空檔,安排了這次難得的訪談,從5月到6月,終於迎來了這番對話。

***

《花甲男孩轉大人》是「植劇場」系列單元劇之一。由瞿友寧、李青蓉導演,改編自新生代鄉土文學大將楊富閔的成名代表作《花甲男孩》。

文本何其多,為什麼挑中《花甲男孩》來改編成劇?

許久不見的金鐘得主瞿友寧導演,頂著一頭金髮,娓娓道來:早期黃春明、王禎和等前輩作家的小說充滿了各種鄉村的趣味、無厘頭的觀點,當年曾造就一波興盛的文學改編潮。後來影視圈走向偶像劇及其他類型戲劇,取而代之的是一波消費式小說的改編,對台灣文學的關注可以說中間空白了好一大段。


花甲_01.jpg

導演瞿友寧(攝影:王志元)

「我們知道其實這群創作者都還在,於是由王小棣老師發起的『植劇場』開始關注本土的創作者,也因此看到了年輕作家楊富閔以及他的《花甲男孩》。我們這群人就在想,既然要做『植』劇,就應該要對台灣整體藝文界興起一種共同記憶的作用,所以當然要找一本很好的台灣小說。」

然而,除了文學作品的質地之外,瞿導也看到市場的變化為文學改編帶來的可能。「早期台灣拍一部電影是全亞洲都收的,行銷相對簡單。曾幾何時,當我們的技術遠遠比不上中國、韓國,當我們的人力、觀眾的數量越來越萎縮之後,如果我們只是乖乖做一部戲,那市場能量是很弱的。於是我想,倘若我們能將全台灣的文創整合起來,那麼能不能成就小說與影視互相刺激、互相帶動的效果?」

本劇另一位導演李青蓉,談起楊富閔的原著時亦顯熱情。「他的小說相當貼近人心,並且在地,其中的風土廟會巷弄文化,讀來讓人感同身受。隨手翻閱,就能讓畫面朝你走來,與過去稍帶悲情的鄉土小說非常不同。」


花甲_02.jpg

導演李青蓉(攝影:王志元)

在兩位導演眼中,楊富閔文本的特色,更在於不用傳統的價值觀來看待事情,書中人物也因著年代的不同,而有了共感的意義。就像故事中離家到北部念大學的男主角,每回都要爬到頂樓去尋找南部的故鄉。瞿導從這裡,看見屬於楊富閔對家的眷戀與寬容,看著這些,也讓自己在看待更多事情上,有了更多的體貼與愛。

▉當年驚豔文壇的原著作者

2010年出版的《花甲男孩》是由9個短篇故事集結而成,多寫老者與死者,悲傷或戲謔皆有之。在改編成劇之初,編劇群著實為如何串接而傷腦筋,直到瞿導加入,主張以一個大家族的題材來組構這9部短篇。於是花甲家庭出現了,像是9道台灣小炒,翻炒再調味,成就一桌豐盛且酸甜苦辣皆備的家宴。

為了維持整部小說的精神,同時借重作者深厚的台灣文化基礎,楊富閔被網羅進編劇群。

書封.jpg

以《花甲男孩》驚豔文壇後,楊富閔在2013年同時推出散文集《為阿嬤做傻事:解嚴後台灣囝仔心靈小史1》和《我的媽媽欠栽培:解嚴後台灣囝仔心靈小史2》,大量刻畫家中長輩的生活細瑣,透過描摹故鄉情事、記述鄉間日常的場所與什物,反思自我與故鄉的關係,也引領讀者認識家鄉台南大內。即使是後來以自身的視角為出發點的《休書:我的台南戶外寫作生活》及去(2016)年底出版的《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也都扣緊著對鄉土田野的關注。

在《花甲》拍攝團隊裡,楊富閔更像一名顧問,每當導演或劇組為橋段或情節的銜接而煩惱時,便會邀請原作者一同商討。而為了豐富腳本,楊富閔也常回頭,到自己過去的創作裡尋找養分。在劇末的「植日生週記」訪問短片裡,楊富閔即表示,整部《花甲男孩轉大人》不單只是取材自同名小說,更是他所有創作的集結。

▉導演看花甲男孩

對兩位導演而言,閱讀《花甲男孩》,如同走進時光隧道一般,直通往自己的童年與家鄉。在瞿友寧的年少記憶裡,每年寒暑假便要回阿公阿嬤家,那時被家人認為是魯蛇的大舅,總會騎車來接他。瞿導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回在行進的路上,大舅總會諄諄告誡他將來長大要怎樣怎樣……那個時候,這位長輩是良善的,是類似父親的角色,是另外一位「鄭爽」(年輕時風流倜儻的花甲爺爺)。這些那些記憶,都讓閱讀這部小說,有了新的解讀方式,成就了一種珍貴的共感經驗。

與花甲同樣是台南人的李青蓉,對瞿友寧的話頻頻點頭,兩人的童年記憶竟有幾分相似。她形容整個閱讀《花甲男孩》的經驗,就像回到從小到大的某些事件或困境裡:例如長大後才知道,小時候疼愛她的舅舅,其實是大家眼中的魯蛇,就像戲裡花甲的父親光輝那般,讓家族失望。等到自己逐漸成長、離家之後,那些關於家族間遺忘已久的過往,透過這部小說再次與她個人的生命經驗輝映,反而有了更多的理解甚或諒解。

BA4A4232_縮.jpg


BA4A8679_縮.jpg

照片:好風光提供

如同《花甲》播映以來,李青蓉收到許多朋友觀劇後的認同回應,這部電視劇訴說的不只是一個家族的故事,也是全台灣許多家族共同的故事,只要你有心去感受,都能透過閱讀與觀劇找到似曾相識的影子,找到寬容與愛的理由。

▉當文學作品遇上影視改編

好的小說與好的戲劇一樣,許多情感的傳達是不必形諸言語的。然而文學作品與戲劇的表現手法自有不同,如何透過影像,帶領觀眾領略原著的意境與情感,在在考驗著導演的巧思。

「當我要改編的時候,首先想的是,閱讀時我腦中出現的影像是什麼?」瞿友寧說。比方劇中父親光輝為花甲煮了一碗豬腳麵線、幫他洗衣服,在這裡,導演希望觀眾感受到的是「愛」,但戲裡一句愛都沒有說。同樣的,原著裡的這段文字:「現在,我們祖孫三人正坐在發財車上。緊緊依攏相偎,把全世界擋在車窗外。現在,我們正準備離開大內。
大內無高手,惟一姐,惟阿嬤。」訴說的正是同樣情感。

在改編過程裡,兩位導演念茲在茲的,還包括如何將戲劇維持在小說的基調中,儘管事件不同,但精神必須一致。對瞿友寧而言,小說最迷人之處在於它沒有絕對的善與惡,對照戲劇,觀眾也絕對找不到諸如「我愛你」、「爸爸我錯了」、「媽媽對不起」等戲劇常見的快速簡單傳遞情感、交代對錯的字眼。

「當你與故事、場景、人物發生感情之後,你就會由自身經驗去處理故事,因此也就不會出現『我好愛你』,『你不要走』等八點檔的情緒表現方式。」瞿友寧說。

花甲男孩轉大人1122172671_縮.jpg


BA4A4083_縮.jpg

照片:好風光提供

▉用文學的態度面對人生

因為真心喜愛原作,兩位導演在改編過程中,亦有著格外堅定的信念與初衷。李青蓉說:「這齣戲裡也呈現了世代問題,然而,他們試著在相處過程中,互相了解。當7集結束後,我們可以看到,雙方已能互相理解接受。讓心胸開放,說穿了就是愛。」

瞿友寧也表示,「希望大家在觀劇之後,能夠重新去檢視那些既定成俗的答案跟價值觀,重新思考,不要太快去決定答案。如果我們對人事物能夠更寬容,那就是我希望這部戲可以發生力量的地方。」

在《花甲男孩轉大人》第一集一開場,花甲和同學阿瑋兩人躺在床上,魯蛇一般看漫畫打屁聊天。那時,花甲聊到卡夫卡的名著《蛻變》,於是兩隻魯蛇變成兩條蠕動的蟲。這是瞿友寧頗有深意的安排,藉由文學中的存在主義,為本劇揭開序幕。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正是文學作品恆常的命題,而這場序幕也恰恰呼應了楊富閔看待文學的方式:「我對文學的態度很嚴肅,但以搞笑對付之。」

DSC00784_縮.jpg

 

0421-花甲男孩-立體書封(含書腰)72.jpg

花甲男孩(增訂新版)
作者:楊富閔  
出版:九歌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楊富閔
1987年生,臺南人,目前為台大台文所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為戰後台灣文學、文學寫作與教育。
曾獲「2010博客來年度新秀作家」、「2013台灣文學年鑑焦點人物」;入圍2011、2014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部分作品譯有英、日、法文版本。寫作《中國時報》「三少四壯」、《自由時報》「鬥鬧熱」、《聯合報》「節拍器」、《印刻文學生活誌》「好野人誌」、《幼獅少年》「播音中」等專欄。
出版小說《花甲男孩》、散文《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共二冊)、《休書──我的臺南戶外寫作生活》、《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編有《那朵迷路的雲:李渝文集》(與梅家玲、鍾秩維合編)
喜歡臺語歌、舊報紙、鐵支路。持續努力寫成一個老作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6-30 21:2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