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女性狀態時時刻刻存在——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小說家張亦絢對談
 小說家張亦絢(左)對談 台北電影節策展人 郭敏容
小說家張亦絢(左)對談 台北電影節策展人 郭敏容

▉那些被時代消除的,女性的記憶

O:策展時,如何決定女性電影片單?

郭:完全是根據我看片時的判斷。或者稍微嚴肅點來講,它逐漸變成我的使命。

台北電影節也舉辦台北電影獎。有一年,台北電影獎入選記者會結束後,與會人隨意漫談時,我赫然驚覺在場的導演們,男性壓倒性的多。

在我回來台灣以後,每年都有一些比較紅的,或者日後成為經典、成為該年度代表的電影。但我在看那些電影的當下記憶,跟後來那些電影變成集體記憶的樣子,是不同的,而且絕大多數集體記憶所呈現的,都是男性的記憶。我就在想,那我的成長記憶在哪裡?

_DSC5468.JPG
台北電影節策展人 郭敏容

這時,我才驚覺,身為女性的故事,身為女性的感受,一直沒有被好好說出來。我們可能很清楚,男生在青春期的時候,看喜歡什麼樣的女孩,會把哪一種女孩當成女神,會如何調皮搗蛋,會有怎麼樣的性需求,在過往風起雲湧的時代想著要怎麼改變世界,但又遭受到什麼樣的幻滅。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都是男性怎麼樣去看待台灣這個社會的視角。那女孩子的呢?女性的感覺與想法又是什麼?

這些疑惑,累積到一定程度,我在選國際影片時,很自然的,女性視角、女性故事的電影,就特別容易吸引到我,尤其是跟我們成長的感受相關的,有不一樣敘事的電影,或捉到某些沒有被完整述說、很細膩感觸的電影,我就會選入。

之前有一兩次的經驗,為了宣傳接受訪問時,我會提到入選台北電影節的電影,有多少女導演,或女性故事電影入圍,結果就被追問,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女性這部分,這很重要嗎?

我當下的反應是,這不重要嗎?

也有人會質疑,這些女性議題的部分,已經有女性影展,台北電影節還有必要做?我認為,不能說女性影展在做,其他影展就不需要做了。何況,我也不是以政治正確的角度進行選片。那些電影確實是很細地說了台灣仍然比較少見的女性故事,將這樣的電影收進來,難道不是好事嗎?

其實,我在說有多少女性導演或女性影片之際,都會覺得有點過時。大學時代,談這種性別比例,都覺得過時。沒想到,在這個時候,仍然還要講述女性導演、題材,講究它們的曝光度。這不就代表,台灣社會還沒有真的正視嗎?

有人說過,女性主義最大的勝利,就是有一天我們都不用再談女性主義。不過,現在,很顯然的,還沒有到達那樣的時刻。

_DSC5430.JPG

張:如果說要將女性影展與台北電影節作區隔的話,我認為,前者的議題性比較強,主要是透過議題性支撐影展的脈絡。而台北電影節的女性電影,則是在技巧和手法上可以借鏡、觀摩的多樣性,讓人印象深刻。

O:接下來,我們就請兩位與談人,開始就此次女性電影的本身,進行深度討論。

▉張亦絢超推的三部電影

O:策展人提供的幾部女性電影,妳最喜歡哪幾部?

張:我的性別啟蒙,不是單憑文學與閱讀,一開始就是從艾妮絲•華達的電影。而看這一次選入的片子,非常的,坦白說,嗯,就是,(停頓了兩、三秒),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郭:我的呼吸停了一下。我心裡還在想說,沒關係,就算妳說,選的很不怎麼樣,我也可以的,我hold得住的。現在,可以呼吸了。

張:有好幾部片,都是我覺得要超推的。分超推,跟大推兩級來講好了。超推的意思是指,它們對創作者具有極高的美學啟發性。大推的片子,仍然具備很好的觀賞樂趣,但其創新與傳統比較平衡,一般觀眾就可以很容易地進入。

《越愛越寂寞》People that Are Not Me .jpg

《越愛越寂寞》

《親密家鎖》(Quit Staring at My Plate).jpg

《親密家鎖》

《費莉絲蒂》(Félicité).jpg

《費莉絲蒂》

大推的影片很快說一下,《越愛越寂寞》的「床上對話」,可以看到女性「性的詞語化」的有趣面向;《她的故事未完待續》與《親密家鎖》劇本與女演員都很棒,前者的個性有點讓人想到「凱蒂貓」那樣乖乖的;後者對女性氣質比較叛逆;但兩者都處理了少女幾乎獨扛家計的勞動處境和不同的性愛態度,雖然都是難得的底層女性成長敘事,但都不是處理得灰灰暗暗的那種,《親密家鎖》的攝影與剪接都非常值得一提,逗馬精神似乎走出花式,每次鏡頭一晃,都讓人覺得晃得真好......。另外還有較少見的波蘭電影《神秘獵殺》與塞內加爾電影《費莉絲蒂》,影片都還是很不錯,只是我個人的感受沒那麼強。《笨鳥》只有敏容看過,也許敏容用幾句話介紹一下?

郭:《笨鳥》對青春期女孩性的描述細緻、誠實,不施脂粉。黃驥在訪談裡說「笨鳥」指的是她家鄉寂寞、無知的女孩們,因為被留守在鄉下,寄望從異性那得到愛,卻也因為對性的的無知,傻傻被傷害。那也是她的個人成長體驗。

《神秘獵殺》(Spoor).jpg

《神秘獵殺》

《她的故事未完待續》(Katie Says Goodbye).jpg

《她的故事未完待續》

04 The Foolish Bird 笨鳥.jpg

《笨鳥》

《笨鳥》的女主角林森一頭不梳理的長髮總是遮掩著兩頰,然而,她似有美人鬚的面孔,突出的五官,讓人難以別過雙眼。她總是穿著過大的運動服,藏著裡頭的緊身牛仔褲,和貼身的豔紅內衣褲,在永遠潮濕的湖南山城,性是危險的、具威脅性的,林森摸索著性慾,被傷害,看他人受傷害,卻也學著再索取一些,在裡頭做談判,試著不讓自己成為受害者,淪為肉體,她以活生生充滿慾望的女孩存在著。

 張:至於我超推的三部分別是,《薩米的印記》、《來自爪哇的女人》、《夜巡人間》。

  • 之一,《薩米的印記》:同化的暴力

《薩米的印記》(Sami Blood).jpg

《薩米的印記》

張:北歐的最大原住民族群是薩米族,而《薩米的印記》的故事就是,一薩米女孩如何想方設法,要擺脫自身的原住民狀態,「晉升」為瑞典人。與台灣歷史裡的漢人文化優越性,相較來看,特別意味深遠。我們成長經驗裡,也有這樣的問題(如國語與大中國的教育),也產生過同化的暴力,有些或者也還是現在進行式。

電影裡,女孩在學校不准說薩米語,只能說瑞典話。而女孩從小就是同化的表率,她的瑞典話說得極好。她的妹妹則是對照組,妹妹拒絕同化,希望留在母文化裡。而女主角鄙夷所有薩米文化的相關事物,甚至要求賣掉父親的遺產,好讓她能夠進入瑞典主流社會。女性自主與文化歸屬問題,就產生了尖銳、劇烈的衝突。

這部電影極其精準,而尤其值得玩味的是,最後對女主人翁心靈的揭露,不難發現,其實她對薩米文化的愛,藏得甚深。

郭:女主角想要變成瑞典人,其中一個原因,或許也因為從小就被羞辱,包含要被拍裸照等等的。她被當作一個物種,而不是被當成一個人。薩米族人在瑞典社會裡是次等的。

歧視_0.jpg張:說到這個,我就要先講一下《歧視: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這本書。因為,Openbook要我推薦書單(笑)。《歧視》是談日本社會的排他主義,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談單一的歧視,而是整體結構。歧視其實不可以分割開來獨立處理,必須有通盤瞭解。歧視不止是嘲笑與侮辱而已,它還具備了會導致死亡的懲罰。

就像薩米女孩很喜歡的那個老師,以優勢文化魅力收服了她,看起來似乎是個人的際遇與選擇。但其實,要看的是,薩米女孩反擊那些對她的侮辱後,反而遭遇到更直接的身體暴力,被人拿刀割。這裡應該是個關鍵點。原來,捍衛尊嚴,代價如此的昂貴,幾乎是死亡。

郭:裡面有一場戲,薩米女孩到瑞典男生家時,他的一些同學友人就要她表演薩米傳統吟唱。這裡面就有了將他者視為奇觀、像是馬戲團表演的意涵,且更深化了身為薩米族的她,如何在瑞典被無盡的歧視。但我也碰到有人,對這一段的理解是,也許那些瑞典人只是對其他文化的好奇。在台灣社會裡,似乎一般人對這樣的段落,感覺比較不強烈。

張:電影有一段是,瑞典學校裡施行了說母語要打手心的制度,但督學來訪時,卻又要女孩獻給督學代表薩米傳統的文物,諷刺很深。要她獻禮,意味著薩米文化是有價值的,可是教育上又要抹滅該文化,這會造成的精神錯亂相當嚴重。

這就是我說的,歧視不能局部處理,必須有全面的態度。只是單一部分的友善、示好,會成為有毒的誘惑,並沒有想要結構的改變,真正地改變強者和弱者的歧視關係。

社會是共同生活,要怎麼改變歧視,很需要大家一起思考。

  • 之二,《來自爪哇的女人》:長期的凝視

《爪哇來的女人》(A Woman from Java ).png

《來自爪哇的女人》

張:這是一部鏡位變化很少、剪接也很少,近乎一鏡到底的電影。

會讓我想到謝雪紅。我看的時候也有一點擔心,它會是老套的殖民與反殖民論述的電影嗎?特別是命運不由己的性弱勢形象。不過,電影優異地把印尼歷史巧妙置入,但又不是長篇論述讓人煩膩的那種。

我特別喜歡的一段是,有個小說家以女主角人生為藍本,寫了小說,但只是寫是不夠的,他還要聽她親口說出身世,於是,她真正開始說話了。比如父親將她賣給荷蘭人,當她說「既然我父親賣了我,我要成為最貴的貨品。」這個震憾力不只因為內容的力度,也因為發聲位置。——這就使得電影不僅是故事,還揭露權力與發言的關係。

還有,爪哇女人被丟石頭,但沒有看見丟石頭的人,只有石頭直接丟進來。這種調度非常簡單扼要。這部電影裡,女性不只是象徵,女主角有她真實的生命,有難處,曲折地呈述她與殖民、歷史的複雜關係。

這也讓我想到,賀淑芳的〈十月〉(收錄於《湖面如鏡》),也處理了夾在種族與文化夾縫間的被賣女人處境,進不去大歷史的這種女人身世,往往更有歷史的複雜度。

湖面如鏡.jpg郭:剛剛亦絢提到的,爪哇女人自述的那一段,在那個大宅,那樣政治情勢緊張的時間點,丈夫又是無能的荷蘭男性,她等於是一家之主,但她又是無法被社會認可其地位。這個角色極其豐富,女性人物的呈現夠強,夠立體。

另外,裡頭民俗色彩和傳統戲曲、舞蹈,以及房子擺設等的美術設計,也有很強的魅惑力。我在想,我選這部片的其中一個理由,會不會就是它有著濃濃的異國情調?

當然最特別的,還是這部電影的敘事形式。內部選片討論時,也有人提出質疑,它真的是一部電影嗎?但對我來說,它都已經拍出來了,當然就是電影,沒有理由否定。

張:以後拍出來的東西,都可以丟給具有開放性精神的敏容去判讀(大笑)。

  • 之三,《夜巡人間》:強暴的預備姿勢

《夜巡人間》(Sexy Durga) .jpg

《夜巡人間》

張:這部好看的電影,可說是性教育的最佳教材,老師應該帶著學生去看、去討論。這裡的好看,有兩個意思,一是容易看,馬上會有感覺,二是驚悚性的好看。片子利用對話與情境,打造嚇人陰鬱緊張的氣氛,且有卡夫卡式荒謬,似乎男女主角終究無法抵達火車站,司機永遠不會讓他們下車。

電影沒拍強暴,但拍了「強暴的各種預備姿勢,且拍得淋漓盡致。在其他的影片中,強暴就是「強暴的動作」。但在這一部電影,強暴的討論,並不放在生理肢體方面,這個對「預備姿勢」的揭發,對強暴做了更深的探討。

郭:我是在鹿特丹影展看到這部片。當時,被那些華麗奇幻面具的劇照,深深吸引。亦絢說的真好,片子展露的,確實是強暴的預備姿勢。整部片都沒有確實的暴力發生,但就是隨時隨地讓女生處於驚嚇,一直有將發未發的危險訊號。

其中,有些紀錄片式的畫面,是關於印度女神杜爾迦的儀式祭典。片中,飽受精神威脅的女生也叫杜爾迦,她處在隱性暴力的環境。似乎是有這樣的含意,當女神來到人間,當她以凡人之軀行走,同樣要面對強暴的狀態。

忘恩.jpg張:「隱性暴力」是關鍵字。有一本書,《忘恩負義:亞美文學中債台高築的女兒》也談了類似的事,講美國亞裔移民的社會處境,與可怕的、崩壞的家庭關係。裡面提到「隱伏性暴力」。也就是,妳可能沒有直接被性騷擾,但是妳始終處在,有可能被性騷擾的情勢。這也會是成長經驗的心理創傷。換言之,不是只有性騷擾、性侵害的實際發生,才需要處理。

搭錯車橋段,在電影史不乏所見。但這部電影傑出的地方是在,人物的語言與行為,是不一致的。他一方面說「你幹嘛要害怕」,一方面又有著暴力預備感的動作。讓年輕男女搭便車的司機,簡直是一路凌遲他們。這是不流血的凌遲。

有一些行為或表徵,其實是傷害的異兆。特別是,如果有人口中老是掛著尊重你的話語,但行動卻是相反的,你應該就有所警戒的。電影確實把這種逆反性做出來。

▉女性電影不獨立分類,才能夠更完整地被觀看與理解

O:最後,有沒有想對觀眾或讀者說些邀請看展的話?

張:其實,這一次的女性電影,有些也是男性導演的作品。且在台北電影節的分類,並不能按圖索驥,沒有主題專區。

_DSC5631.JPG郭:是的,確實是打散的,這一次並沒有獨立分類。但在不同單元裡頭,都有這樣的女性製造、女性相關的電影。我認為它應該是一種傾向,而不是一個主題,也就是說,它應該自然地溶入在每一個專題裡。

我喜歡展現的是,當大家翻閱手冊、看著一百六十幾部電影的介紹時,性別的理解,就會很自然地進來,讓人願意回頭去想,而不是硬要專區化的處理。也希望這樣的處理,讓觀眾能夠更自然地理解女性電影。

張:我很贊成敏容說的,就讓性別的東西,時時刻刻,自自然然地出現。

我衷心推薦台北電影節。而且,我希望大家不要只相信我們推薦的片子,一定還有更多具有性別意涵的電影值得觀賞。像《薔薇的葬禮》沒在給我的片單上,但我也覺得這是大家可以好好把握台北電影節的機會去看的日本同志經典。希望有更多人來看。

_DSC5626.JPG


▉張亦絢幫各位影迷製作的「電影特調書單」,組合豐富,歡迎自行服用!

  • 任何電影 / 性別的好搭檔:《歧視: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
  • 所有電影 /性別皆可的延伸閱讀:《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性別作為動詞》
  • 《薩米的印記》+ 「同化的暴力」主題選書:《大肚城.歸來》(趙慧琳著)
    延伸閱讀:《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
  • 《來自爪哇的女人》+ 跨族婚姻 
    延伸閱讀:《湖面如鏡》、《情婦史》、《美傷》
  • 《夜巡人間》、《她的故事未完待續》+ 性暴力
    延伸閱讀:《最藍的眼睛》、《創傷與復原》
  • 《親密家鎖》、《她的故事未完待續》+  年輕女性與勞動、性處境、成長選書:《放浪記》
    延伸閱讀:《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百分之九十八的平庸少女》
  • 《越愛越寂寞》+ 性自由、多樣與詞語化 + 寂寞
    延伸閱讀:《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我們約會好嗎?》、《笑福面》(西加奈子)
  • 《神秘獵殺》+ 銀髮女與動物
    延伸閱讀:《冬將軍來的夏天》
  • 《神秘獵殺》+ 盜獵
    延伸閱讀:《怪物之鄉》
  • 《神秘獵殺》+ 朵卡荻(小說原作者):
    延伸閱讀:《太古和其他的時間》、《收集夢的剪貼簿》
  • 《費莉絲蒂》+塞內加爾女性與文學
    延伸閱讀:《一封好長的信》

    2017北影主視覺A1(簡版)_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青春難以承受之重:金宇澄的文革敘述
(金宇澄為最新作品集手繪的插圖,東美出版提供)
(金宇澄為最新作品集手繪的插圖,東美出版提供)

 

「金宇澄」這個名字,因《繁花》而躍入華文讀者的視野。2012年《繁花》發表後,幾乎得遍中國文壇各項大獎,成為新世紀的文壇傳奇,作品的文字風格、別出心裁的書寫命意,都令人驚艷。許多讀者不禁會問:這個神祕的作家是誰?是憑空而來?或是停筆多年的隱世高手?

原來他是一位藏身編輯檯多年的成名作家。

金宇澄_六岩攝影.jpg
金宇澄,六岩攝影,東美出版提供

就在你想著,金宇澄是不是只有曇花一現的熱度時,他又有作品問世,而且一推出就是三本,氣魄極大。近日出版的作品選輯,包括收錄9篇短篇小說的《方島》、中篇小說《輕寒》,以及依紀實故事改寫成的虛構小說《碗》,創作的時間跨度長達30年,可以看成是過去作品的精華;主題內容則環繞著文革或前文革時期,顯現一種深刻的歷史烙痕或生命印記。

然而,這個作家不管在出身背景和寫作題材上,總讓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他一直提醒著我另一位出身上海,同樣書寫上海情事和文革背景的作家,如今流亡海外的李劼。

如果從文化大革命開始的1966年5月算起,到今天已經是半個世紀過去了,為甚麼還有作家以文革為題材,繼續書寫?是抗議?是為歷史見證?或者只是為自己的青春殤悼?

反過來說,那一代的知青,所謂的「老三屆」,至今已是坐六望七之齡,檢視自己的人生軌跡,創作的初心,也就不難明白了。

儘管如此,以文革為背景寫成的名作終究是太多了,不管是70年代台灣首見的《天讎》、80年代紅極一時的《芙蓉鎮》、《棋王》,或90年代的《一滴淚》……這些不同時期的作品,不管是紅衛兵、下鄉知青或歸國的右派學人,幾乎全都以男性視角作為敘述者來開展敘述,少有從女知青的角度來著眼。21世紀,李劼的《毛時代》是首見以女知青遭遇為敘述主體的文革小說,然而,敘述觀點仍是男性,這其實也反映某種不言自明的女性處境或顧忌。

與《毛時代》的線性敘述不同,金宇澄筆下的文革記憶,又是另一種呈現,雖仍跳不脫男性敘述者的角度,卻更為委婉朦朧,地點則從《毛時代》的崇明島,轉移到《碗》故事中的東北嫩江。這不只是另一條十萬里長征的道路,也顯現出文革主題的不同面貌。

Jin_05.jpg
我鏟起的泥沙裡,一定有你的頭髮,你的眼淚,你的紐扣,你留下的氣味和痕跡。~《碗》(金宇澄繪,東美出版提供)

《碗》先從一名女知青死在下放的農場水井開展,然後,時序跳到30年後,當年農場的上海知青聚會,要重返東北的青春葬場,這時卻有個局外人加入了:死者小英的女兒,要和這些素昧平生的叔伯阿姨,一起重返農場祭墳。意外攪動更多的情緒,情況變得複雜。但還不僅止於此,電視台也要以記錄片的方式,跟隨拍攝這段旅程,定調為「青春豪情」,重揭一頁遺忘的血色過去……

「青春豪情」聽起來奔放,實則沉重,它是以青春和生命來奠基,並以死亡揭幕。一整代的知青,因文革十年而徹底轉變了人生的方向,有人因此永留墳場,青春停格,成了孤魂。這部以紀實為本發展的小說,其實也在描述一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死亡的陰影綿亙,鋪成主調,它同時也以法國藝術唯美的紀錄片《永遠》(Forever)來作為反襯,喻意不言自明。

《永遠》是以位於巴黎,世界上最美麗、最知名的公墓之一拉雪茲神父公墓展開,這個來自世界各地極富才華藝術家們的安葬地,藝文氣息極濃。《青春豪情》則不然,主場景是位在世人遺忘的東北農場一角,葬的是不知名的男女青年。小說《碗》中有大段落關於知青歷史的分疏,雖加重了紀實和知性層次,卻減弱了小說的凝練和推進的力道,反而又回到原來的紀實主調。

同樣以文革為主題的短篇小說集《方島》,收錄了9篇短篇小說,可與《碗》彼此參照,互為文本。《碗》中所沒有刻畫的,饒富俄羅斯異國色彩、有如異境的農場整體環境,在這部作品集中以不同的敘述者和角度來交互投射。隨著季節變換,引領讀者進入了這遺世獨立的東北集體農場。

Jin_02.jpg
《方島》插圖。(金宇澄繪,東美出版提供)

雖是短篇小說合集,《方島》一樣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有離奇的死亡,也有難堪的生存處境,更有女知青的浪漫情懷,渲染出一種魔幻的氣息,小說味十足。然而,最離奇的還是敘述本身。當你以為作者要為死者伸冤或揭開死亡的真相時,他又把焦點拉遠,轉而描述同步開展的農場生活,彷彿死得不明不白的青春,正是呼應這個不清不楚的時代。小說集中也收進了作者在文壇初露啼聲的得獎作品〈風中鳥〉,以農場的製棺師為主角,呈現著難以想像的觀察視角,鬼氣陰森,驚悚懾人。

《輕寒》是整套書中獨立於文革敘述的中篇小說,場景也跳開了東北嫩江的集合農場,和繁華鼎盛的上海,來到了水道縱橫的水鄉。時代背景是比文革更早的民國初年,吏治不清,盜匪日寇交互為患,小鎮生活,危機四伏,鎮民人人自危。小說的開場氛圍,讓我聯想起魯迅的〈在酒樓上〉。以為是中年的懷舊,然而隨著小說的開展,一再轉換的場景,一再衍生的事件,讓人如墮五里霧中。分不清善惡的角色,充滿比死亡更離奇的神祕失蹤,彷彿背後有一隻惡意操弄的手,但目的不明。一個三不管的地帶,一個三不是的時代,十足的詭譎朦朧。

《輕寒》整部小說敘述的方式和呈現的氛圍,充滿了曖昧的懸念,肉舖的氣味彷彿洩露了一切線索,又甚麼也沒揭露,讓人一路閱讀到底,只感覺到一種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死寂氣息,一如這難以逃離的水鄉。

Jin_01.jpg
《輕寒》插圖。(金宇澄繪,東美出版提供)

金宇澄在《我們並不知道》序言中所說:「對固有的記憶提出疑義,不必為一個結構寫下去,凡不需說的,就該沉默。」剛好回答了我閱讀作品時的疑惑。這樣的疑惑,來自於鋪陳的結構和敘述風格,在似斷未斷的敘述脈絡,小說形成一種內在的張力,引領讀者進行閱讀,加入自己的投射。

這樣的風格,對照於以往閱讀過的所謂「文革小說」,也是少見的。姑且不論是否有所謂「文革小說」這樣的類型,對一整代「老三屆」的知青來說,文革所造成的青春斲喪,或生命的荒涼感,始終難以填補,因此也成了一再重返的創作母題。

 

Jin_07.jpg
金宇澄作品選輯:輕寒‧方島‧碗
作者:金宇澄
出版:東美出版公司
定價:780元
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作者簡介:金宇澄
1952年生於上海。小說家,《上海文學》執行主編。
1985年開始發表小說,1988年擔任《上海文學》編輯,逐漸淡出文壇,直至2012年發表長篇小說《繁花》,成為當年最暢銷文學作品,被喻為「小說界的潛伏者」,獲得「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化獎」、「施耐庵文學獎」、「圖書勢力榜白金圖書獎」、中央電視台「中國好書」、「華語文學小說家獎」……;散文集《洗牌年代》亦獲得2016年「花地文學榜」散文金獎。
代表作包括《洗牌年代》《迷夜》《回望》等。曾於台灣出版《我們並不知道》(東美,2017)、《飄泊在紅海洋—我的大串聯》(時報文化,1996年)、《繁花》(印刻,2014年)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6-20 00:20
評論》繪本當前,孩子最大!

 

走進台灣書店的童書區,或許你看到的是琳瑯滿目的各色繪本在跟你招手。但你有沒有發現,除了少有的幾本算是「異軍突起」,其餘作品,在內容上幾乎都不脫成人的教養觀點?它們總是或暗或明地,試圖想要塞些東西給孩子。有的是為了提升智能,有的是為了培養品格,有的則是為了方便大人養出一個乖乖牌的孩子。

最近坊間就出現了一小套繪本,在書腰上大剌剌寫著:「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這本書,我該怎麼教小孩。」這種「倒退嚕」的廣告詞,完全暴露出編輯對繪本的誤用與誤解,甚至,還助長了「孩子無知無能,需要被教」的落後觀點。

殊不知,孩子在生活中的體驗與學習,其實遠勝過大人由上而下的傳輸。另外,繪本之於兒童,原本在於文學、藝術的涵養與趣味,所以,真正的好繪本是不會擺明要「教」孩子的,當然,也絕不會是大人想要拿來貼貼孩子患部的「膏藥」。

繪本是比「有用」更自由、更強大的書。它的想像、不可思議,可以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它多元多樣、不輸其他文類的描寫,可以讓孩子體會深不可測的複雜生命。至於像日本繪本作家長新太那樣跳脫常軌、「一點用處都沒有」的繪本,則是帶孩子們暢遊書間、抵達「通體舒暢」這最高境界的快樂符。

picture books01.jpg
繪本在台灣發展多年,卻一直不脫成人的教養觀點。(圖片來源:Pixabay)

可惜,繪本在台灣發展有年,卻因為目的導向、追求競爭的社會價值,以及成人世界至今尚未全然擺脫的禮教束縛,使得我們多數的成人讀者,至今依然沒能參透繪本。結果,因為成人對繪本的品味遲遲無法提升,現今孩子們所能接觸到的,就幾乎只能是偏向成人「單一口味」的繪本了。而這樣的繪本,不僅無益於孩童,甚至,有可能是有害的。

繪本的主人是小孩,理當孩子最大。但台灣的繪本發展,卻一路都是輕小孩重大人。為了讓大人掏錢買書,從早年的套書直銷到現在,幾乎都是以父母、老師的意圖為優先。不論有趣無趣,都要先讓大人覺得「淺顯易懂」,一看就看到了實用的價值,最好是能再加上精巧的包裝,例如加添「成長童書」、「品格教育」、「腦力開發」、「情緒管理」、「生命教育」之類的標籤,之後再經過專家的推薦加持。如此一來,就好像可以讓大家一邊心安理得拿來餵養孩子,一邊為成人世界「教育的、合理的、實用的」……等等單邊需求,求得最大的滿足。

然而,當這些不斷湧出、卻總是老調新彈的繪本充斥在我們的市場時,其實正預告著,台灣的繪本發展正走向單調、無趣、弱智化的危機。

picture books06.jpg
(pixabay)

早年因為繪本闕如,曾有一段百花齊放的時代。那約莫是1990年代後期到千禧後的幾年。所有的出版社無不卯足了力,將國外的繪本大量引介到台灣。那幾乎就是台灣繪本出版的「最美好年代」了。與現今相比,那時大家相對無所顧忌,不論好的、壞的繪本,都有機會在市場上和讀者照面。不過,也因為步伐走得又急又亂,一度面臨市場的過度飽和,最後,好景不再,逼得大家不得不重整隊伍。

約莫就在10年前,有些出版社退出了競逐的行列,有些則開始修正道路,他們除了越發重視市場,也漸漸變得不再勇於嘗試。就這樣,經過幾年的洗牌,市場上的繪本變得以保守、甜美討好的作品居多,至於少數幾家想要獨排眾議的出版社,雖然堅守自家的出版理念,努力推介好書,但因為這些書變得越來越難被讀者看見,所以都經營得非常辛苦。

也因此,當我們來到童書區前,縱使放眼看去台灣的繪本出版仿若一片榮景,但經典逐漸消失、汰換率高、「短命書」橫流、目的導向、優質好書難見天日……卻也都是不爭的事實。

想想,這一切都是我們這一代成人的「共業」。除了成人牽動市場走向所帶來的惡性循環外,還包括一些說故事團體或教師,無視於繪本的文學意涵,將之工具化,如火如荼地用於教學現場之故。

對教師而言,繪本不失為好的輔助教材,但如果教師都只著眼於「教」,那麼,他就會有過度簡化繪本之嫌,長此以往,對繪本的想像也就會趨於貧乏。這樣的教師恐怕只知道如何「使用」繪本,對於繪本之美以及文學的神祕和不可說,很有可能感覺遲鈍。如果這些大人所提供的繪本都一直搔不到孩子們的癢處,那我們又如何寄望下一世代對繪本的鑑賞,可以有較好的養成呢?

picture books08.jpg
(unsplash)

而且,我們都忘了,關於繪本,我們這一代的大人其實所知有限。所以我們更應該排除成人的主導意識,藉由與孩子大量閱讀,讓孩子的反應來告訴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那些讓人神迷的繪本。可惜的是,許多大人都在反其道而行,其中猶有甚者,就是拿繪本來進行一場又一場的「品格教育」了。

說到品格教育,不得不說,這是台灣繪本發展過程中,由我們大人所走出來的一條歧路。有些大人找來具有教化元素的繪本故事,藉由教案的設計,企圖讓孩子上一堂道德洗腦課。另外,就是藉助一本文學性高的繪本,任由當事人的曲解,試圖將之轉化成他所要的關於誠實、分享、助人等等的題庫。

想想,這對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場天大的「災難」。在他們尚未從生活體驗中長出道德的力量前,就必須聽從大人以拙劣的方式,去解剖繪本,去宣揚未經內化的品格。結果,孩子們失去對繪本的柔軟解讀,甚至搞到對閱讀的興趣盡失。

矛盾的是,此風卻助長了台灣繪本的出版走向。因為要投成人所好,出版社不僅跟著找書,也幫忙起閧。於是,戴在成人頭上、無論如何都想要「教」想要「說道理」的那道緊箍咒,也就顯得越發難以拔除。

picture books10.jpg
桑達克(右)及他的插畫作品。(取自wiki)

遠在七十多年前,美國的童書界出現了一位傳奇的編輯娥蘇拉.諾德斯壯(Ursula Nordstrom)。她在卅多年(1940~1973)的編輯生涯中,因為獨特的視野和不畏革新的勇氣,將美國的兒童書打造成真正的藝術。她發掘了許多至今仍備受讀者緬懷的作家,其中最為人知的莫過於《野獸國》的作者桑達克(Maurice Sendak)。

以當時的眼光來看,桑達克是一位頗具爭議的童書作家,但諾德斯壯始終相信,她的工作是「跟天才一起成長」。她對於讓兒童閱讀滿載成人虛假價值的童書非常不以為然,對桑達克那穿透童年真相,衝破既有界線的創造性作品深信不疑。

諾德斯壯說:「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成人。10歲以下的那些孩子,對於真正具有創造性的作品,他們幾乎都會給予創造性的回應。至於大人(包含童書編輯在內),在看到具有創造性的繪本時,他們都還只是透過既有的經驗去做反應。站在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和有創造力的孩子中間,編輯扮演的是橋樑的角色。我總是戒慎恐懼,擔心自己的反應像個無聊的大人。關於這一點,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註)

由於對「孩子們是新的,我們不是」有著深刻的體悟,所以諾德斯壯不僅開創了很不一樣的童書藝術,也成了捍衛「兒童價值」的典範人物。面對台灣目前的繪本出版,出版者、作者以及掏錢買書的成人,都有必要深思。繪本當前,孩子最大!我們是否可以重新攪動我們的繪本世界,齊心為孩子們開創值得傳承的好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6-19 15:39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