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書房》從前比較好?「回頭看」,你看見了什麼?
伊藤若冲作《仙人掌群雞圖》。(1716~1800)
伊藤若冲作《仙人掌群雞圖》。(1716~1800)

常聽人提及日本珍視昔日故舊,縱使時代淘洗,仍總會設法保留傳統或重述某些記憶,在各種小說、戲劇等作品中,也時常看得到這類故事。然而,每一種「回頭看」的背後,往往有不同的動機與意義。

▉若冲熱潮的後勢

其一是若冲熱潮。若冲,指的是江戶時期以畫風細緻而聞名的畫家伊藤若冲(1716-1800)。過往,他在日本美術史上並未受到太多重視,相關資料也稀少,但近年,隨著歐美率先肯定其畫作,加上許多展覽,例如2000年於京都國立博物館展出的「沒後200年 若沖」、2006年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普萊斯收藏 若冲與江戶繪畫」展等等,都重新喚醒了當代日本人的注意,並開始再次評價他的作品。

去年春天,於上野東京都美術館舉辦的「生誕300年 若冲」,據說為期一個月的展期內,參觀人數就將近45萬,達到這波熱潮的頂點。同時,去年亦有大量關於若冲的書籍出版,光是雜誌、MOOK,也有十數種以他為專題。

江戶花鳥.jpg若冲畫作之精細,技巧之高超,色彩之鮮豔,各家電視台紛紛以現代科學方法來分析其中奧祕。從科學的角度來觀看繪畫,其實也為當代熟悉科技的一般社會大眾,提供了一種理解藝術的切入角度。無獨有偶,今年1月,講談社就將美術史學者今橋理子22年之前的著作《江戶的花鳥畫——圍繞著博物學的文化及其表象》編成文庫本,重新出版。

此書在當時即已提出創新視角,認為德川江戶時期的日本在鎖國政策之下,雖然縮限了對世界的知識視野,卻意外地開啟人們對身邊周遭動植物的關心,並發展出了類似博物學式的興趣。而人們熱衷於採集、栽培、觀察,進而熱衷於製作各種圖譜、圖鑑,最終,這種風氣也影響了江戶時期的畫家們,並表現在花鳥畫當中。

換言之,花鳥畫在江戶時期的風氣下,獲得了近似於現代科學的觀察精神,使藝術與科學產生接點。此書出版之時即獲三得利學藝賞之肯定,也成為學術研究的里程碑。如今文庫本化,更使得學界的研究成果不只深鎖於學術象牙塔,而能夠搭著前述若冲熱潮的餘溫,普及至社會中。另一方面,這股對若冲的關注,未來也可能再轉化為對江戶繪畫整體的關注,其後勢仍值得留意。

▉復甦的田中角榮

若冲熱潮代表的是以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方法來再發現歷史,也讓當代藝術家(如村上隆)從過往的「舊」東西中發現「新」靈感。相對於此,另一「回頭看」的熱潮,所帶有的意義可能更為複雜,其在出版方面引起的效應也更為巨大。那就是從數年前延續至今的角榮熱潮。

田中06.jpg

4年前,適逢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去世20週年,而在那段時間前後又有許許多多相關書籍出版,如田中角榮:戰後日本悲傷的自畫像》 (中公新書,2012)、昭:與田中角榮生活的女人》 (講談社,2014)、《田中角榮100句話~送給日本人的人生與工作之心得》(寶島社,2015)等,尚有數十種書籍、雜誌。而去年年初,過去曾大力批判田中角榮的石原慎太郎,也出版天才》 (幻冬社),以類似小說的形式替田中角榮寫下「自傳」,一時蔚為話題。截至今年,這股熱潮依舊方興未艾,甚至還有田中真紀子父親與我》(日刊工業新聞社),以女兒的角度來描寫田中角榮。

田中角榮出身新潟農村,只有小學學歷,卻當上日本首相,並以其手腕在政治界與財經界留下深遠影響。他在任內提出「日本列島改造論」,推動基礎建設工程,令一般民眾印象深刻,卻也因其「金權」招致批判,最後更由於收賄而下台,可謂評價兩極。然而事過境遷,金權帶來的負面觀感已漸漸稀薄,取而代之的則是「田中神話」之復甦,且愈演愈烈。

已有許多評論者注意到這股角榮熱潮,更重要的是,這些評論者都不約而同指出:在這股熱潮背後,存在著對過去的嚮往,以及對現今經濟、政治環境,還有對首相安倍晉三的不滿。

Tanaka_and_Nixon_1973_(copy).png
田中角榮(左)與前美國總統尼克森。(wiki)

雖然這彷彿只是日本社會的輿情,似乎與台灣並無太大干係,不過,若改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卻可能有所牽連。正是在田中角榮任內,日本開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他也被歸類於親中派。同時,日本社會對安倍晉三的不滿,還蘊含著對安倍政府過度親美的不信任,再加上川普當選後的震盪餘波,這些,都多多少少與角榮熱潮有所呼應。

在台灣,時常能聽見「台日友好」、「台日攜手」之類的論調。然而這波角榮熱潮所隱含的意向,對比於當前台灣社會之戒慎中國、政府之親美,其實頗為不同。對此,當然不需要完全將台灣與日本這兩造給標籤化、均質化甚至敵對化,但我們依舊可以從這些不同之處展開反思:如果台灣與日本友好,那麼這份友好到底立基於什麼群體?立基於對彼此什麼樣的理解之上呢?或許,這是站在台灣的角度來看角榮熱潮,所能開啟的最基本思索吧。

▉盤整共同體的記憶

「回頭看」,可以是重探過往,也可以如同角榮熱潮,既懷舊也暗批現在。不過,這種「從前比較好」的懷舊敘事,未必真的那麼深植於所有人心中。例如去年,日本公益社團AC Japan推出一支公益廣告「對手是1964」,而無論電視、收音機或報紙廣告的版本,都搭配著同樣的文案:「別在笑容上,輸給那時候的日本人。別在夢想的大小上輸了。別在對人的體貼上輸了。不只是在生活的富裕上,在心靈的豐足上,也絕對不能輸。對手是1964年。」

AC Japan 2016年度活動「對手是1964」,以星野源新歌「Hello Song」為廣告歌曲。(cursor_h16_3.jpg「對手是1964」活動頁

廣告期許日本能再次藉著2020年舉辦奧運而強盛,但是,影片才一推出,卻在網路上引起不少批評。有人認為這是團塊世代意識的過度投射,美化了歷史;有人認為這是轉移焦點,粉飾現在政府工程頻頻出包的窘境;也有人認為過去與現在的社會情況差異太大,根本無從比較;更有人對那個年代陌生、完全不知道何以值得懷念。

可見得,一個群體若缺乏共同的記憶,就無法對同一段歷史感到共鳴。然而記憶也需要整理,也需要專門的學者「回頭看」,從紛雜的陳跡中梳理出清晰的樣貌。文章末了,就來簡單談談今年初甫出版的兩本重要著作,它們的「回頭看」正滿足了這個需求,而且兩者都有同樣的關心主題:「青年」。

佐藤卓己《青年的主張:視線的媒介史》(河出書房)是四百多頁的重量級著作,詳盡研究了NHK過去的長青節目「青年的主張」之流變。「青年的主張」是一個辯論演講比賽節目,於每年成年之日舉行,參加者都是當年度即將滿20歲/成年的年輕人。自1960年於電視播放以來,即成為重要的國民節目,曾媲美紅白歌唱大賽;但從1990年起,該節目改名為「青春message」,最後於2005年停播,如今這個熱鬧一時的節目竟被人遺忘。

佐藤卓己是首位詳盡考察這項辯論演講比賽及直播節目的學者,他細緻地分析當中「青年」形象的變化、如何折射出社會上「大人」們的視線以及對「青年」期待,更藉此描繪戰後日本社會發展的軌跡。

青年2.jpg

另一本福間良明《「勞動青年」與教養的戰後史:「人生雜誌」與讀者的去向》(筑摩選書)則與佐藤卓己互補。福間考察許多專供青年閱讀的「人生雜誌」(中文或許該稱勵志雜誌),並從中推測其讀者樣貌,也由此替戰後庶民史補白。

這些「人生雜誌」的讀者,多是社會中低階層、受經濟限制而無法升學的青年。他們一方面為了生活而必須忍受高工時與低新,一方面也因為自己與主流的「青年」形象格格不入而感到孤獨,也是因此,才需要在這種「人生雜誌」中尋求安慰。這種心靈勵志雜誌過往總是難以進入學者、學界之眼,但福間卻在這些材料中,找尋到隱沒在歷史與社會下層的身影。

這兩本著作都是難得而紮實的歷史研究,他們「回頭看」那些過去不被知識份子所重視、卻是普羅大眾曾經的共同記憶,更藉此揭露了歷史的原貌,盤整了共同體的記憶,讓人們可以更加明瞭自身的樣子——這是「回頭看」最根本,也最重要的意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短評》#2 用繪本與孩子說晚安

 
BB_0.jpg晚安,小可可
おやすみなさい コッコさん
文、圖:片山健,游珮芸譯,遠見天下出版公司,260元
推薦原因:icon_type13.jpgicon_type12.jpgicon_type04.jpgicon_type10.jpg
「晚安書」很多,本書獨特處在於傳神地表現出小孩面對睡覺的情緒與慾望,在反覆的「不想睡嘛」中,小孩的身體感官,漸漸舒緩,避免了大人小孩之間為睡與不睡造成的緊張。本書的繪圖也風格獨具,既有夜晚的森森氣息,又富自然隨興的童趣。【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妮妮不見了
Nini lost and found
文、圖:安妮塔˙羅北兒(Anita Lobel),宋珮譯,步步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icon_type13.jpgicon_type12.jpgicon_type04.jpg
小孩也有孤單寂寞的時候,因為尚未養成預測的能力,於是有了:家的溫暖安逸,對比外面世界新鮮有趣卻處處凶險。本書繪圖豐富多義,內蘊耐人咀嚼的訊息,也拓展了這個童書裡常見的題材。【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帶方方看醫生
いしゃがよい
文、圖:櫻世界(さくらせかい),黃惠綺譯,遠見天下出版公司,260元
推薦原因:icon_type13.jpgicon_type12.jpgicon_type04.jpg
親情只存在血緣關係中嗎?作者重複以「山」的意象:攀爬山路去看醫生,呈現時間與人的流動變化,讓這則溫暖的非血緣親情故事,素樸有力,愛的意念蜿蜒繚繞。簡單的形式,適合陪伴幼兒閱讀。【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我有意見
ふまんがあります
文、圖:吉竹伸介(ヨシタケシンスケ),張桂娥譯,親子天下公司,300元
推薦原因:icon_type13.jpgicon_type04.jpg
包容、平等、聆聽與對話,這些教養書中教導成人的育兒建議,在本書中以幽默的敘事腔調、漫畫式的逗趣畫風,充分發揮,讀來會心一笑。作者捕捉生活細節的能力,非常突出。【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新手駕駛巴士弟弟
バスたろうはじめてのうんてん
文、圖:信實(のぶみ),蘇懿禎,小熊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icon_type13.jpgicon_type12.jpgicon_type04.jpgicon_type10.jpg
書中的每個元素都是幻想,也都是「第一次」,圖像看似凌亂(譬如車子載著車子),實為超現實表現手法,讓熟悉的形式,有了新的畫面;也讓第一次的緊張情緒,找到了化解的成長意義。【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有誰聽到座頭鯨在唱歌
文:張文亮,圖:蔡兆倫,字畝文化創意公司 ,300元
推薦原因:icon_type02.jpgicon_type13.jpg
本書以鳥瞰方式,介紹9位對探索海洋生物深具貢獻的生物學家。行雲流水的文字,扎實廣博的學養,貫穿其間的,是作者對海洋永續生命懷抱的使命感。是好看的科學家故事,也是富啟迪的典範。【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icon_type02.jpg知識性|icon_type13.jpg趣味性|icon_type12.jpg文學性|icon_type04.jpg圖像表現|icon_type10.jpg創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請你毋免同情我:林立青的工地人間
攝影:賴小路
攝影:賴小路

涼爽午後,對著一盤炸薯條及一杯冰拿鐵,林立青侃侃而談結冰水的無窮妙用:結冰水置於艷陽下不到半天,便融出半瓶足以凍僵腦袋的冰水,是酷熱工地的甘泉玉露。再將其他飲料灌進剩下一半冰塊的瓶中,又成了一杯全新的透心涼冷飲。或者是,把大罐結冰水放進30公升的行動冰箱裡,可維持8至9小時的低溫,「結冰水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林立青以此作結。

檳榔攤必備商品結冰水,用途遠超過我們貧瘠的想像。一如林立青筆下的工地故事,複雜且豐富,時而令人慨嘆,時而教人忍俊不住。做工兄弟的形象飽滿,完全不若提神飲料廣告中,頭帶工程帽的工人齊聲大喊「福氣啦!」的單薄扁平。

耍猴戲的人

擔任工地主任10年,林立青自嘲是「耍猴戲的人」,終極任務就是與工人合作無間,演一場快樂工程秀供僱主欣賞。「如果工人出問題,我也不用活了。」

大大小小此起彼落的工地就置身於都市叢林內,卻又不為社會大眾瞭解,鎮日粉塵飄揚,飛沙走石,宛如一處被遺忘的江湖。走跳江湖的眉眉角角,需要時間,需要膽識,也需要目色夠好。

當年的菜鳥監工林立青,面對數十年經驗的老師傅,不敢洪聲,看著上上下下揮汗勞動的工人,也摸不清各人性情。無魂有體按表操課三年後,靈光一閃,瓶頸即轉機。

「我發現自己很有說謊天分!」林立青當場模仿一邊對暴怒業主大打悲情牌,一邊跟遲到工人幹譙業主不知發什麼瘋的工地日常。說謊天分啓動後,宛如打通任督二脈,行走於工人及業主間游刃有餘,兩邊按捺,一團和氣,一切順利。

一款米養百樣人,若不諳各人性情,工程大戲難以順利演出。

自嘲是耍猴戲的林立青,本身更像個戲精。他似乎就有本事讓大家開心,「師傅跟我一起工作很快樂啊,這樣工作才有趣。」

鐵柵欄裡的江湖

一般大眾認為工人不過是出賣勞力,揮汗換鈔票的勞動者,但林立青口中的工人,卻個個是身懷絕技的高人。例如〈走水路〉中手藝媲美藝師的焊工;〈隔閡〉中精準掌握門窗框填縫的泥作師傅;或像是〈工地外勞〉中,因為瞭解移工的辛苦,台灣師傅將畢生所學傾囊傳授給移工,讓他們習得一身武藝,得以在外地生存。

一方工地,竟像一處各路高手群聚的天地,那不是走投無路的出賣勞力,而是上天恩賜的一身技藝。

做工的人_3.jpg
攝影:賴小路

焊光鐵影的恩怨情長,當然少不了俠女與青樓故事。〈工地大嫂〉中有些女性「整個家族全靠她用一支電話聯繫,指揮調度使臂使指,喊水會結凍,喊米變肉粽。」或如〈茶室姊妹〉:「如何優雅地轉檯?如何讓客人花錢點歌?……如何保護姊妹們不受過度地侵犯?」這些都全不是一般人的歷練所能應對。

讀《做工的人》,時常震懾於那看似不符社會主流價值的生活方式,但也不時湧生出某種羨慕之情。

看見林立青將抓過薯條的手指往衣服上一抹,不免心驚。隨即轉念一想,平時泥裡來水裡去的他,區區油膩何需在意。討賺生活不易,撒開手腳過活,也許才是善待自己的方式。

練肖話背後的孤獨

男人群聚時,練肖話不脫當兵與女人,毫無建設性的話題,迴圈三天三夜也不厭倦。上工之後,人人各司其職,專注時恍若一部與世隔絕的機器,休息時三五成群喝酒幹譙,幹天幹地幹業主,好像都懂彼此,卻好像也不能懂。作伙喇賽時,其實內心小劇場各自搬演,無人理解。就連面對家人,都說不出抵死不願就醫開刀是因為,擔心會有兩個月沒收入。

今日有酒今朝醉,有些工人生活不免顛沛,卻意外地有幾分瀟灑。不問過去,不問未來,手頭緊迫時借個一兩千喘口氣。從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看來,這些人過著的無疑是危險、沒有保障的生活。也確實灑脫過後,時常就得面臨無以名狀的窘迫。

做工的人_1.jpg
攝影:賴小路

站在工地圍欄外的讀者,該如何看待這群勞動的身影?

林立青提到:「如果一個工班能力強收入高,他有了自己的貨車,基本就跟一個手搖店的成本差不多了。如果還有工具設備,有徒子徒孫,就接近一個中小型企業了——中型包商本身就像是一個小型公司,他們可以在工地過得很快樂。但另一方面,有些人遇到困境時,不知道怎樣大方求援,就可能陷入越來越慘的輪迴之中。」

林立青會暗暗關注那些不懂得打算的工人,卻也覺得不必為他們擔心,「因為他們也有選擇的自由。」

「沒有辦法用外力去幫助他們,因為也許他們不需要。」林立青一貫高漲歡樂的語氣暗了下來,是這十年來最溫柔的體諒。他能做的,是把這些事情寫下來。

採訪當天早上,才有個工人跟林立青借了3,000塊。江湖告急,借個兩千、三千已算仗義,工地雖艱苦,卻也並非永世不得翻身。他們的共同點是孤獨。那孤獨來自機械與重複的工作內容,以及不善自我表達。

也因為孤獨,生活種種苦悶無力無處訴說,林立青寫下一篇篇原本隱沒在鋼筋水泥中的生命故事。他把口才化為文字,像是抒發,也一併記錄了身邊那些生猛卻苦悶的工人故事,透過書寫,幫他們說出想說的話。

開始在臉書發表工人群像後,林立青常常強調,希望自己的文章是所有人都看得懂的。「當初寫文章就是想讓工人看了有共鳴,第二是讓他們家人更理解工人。」

那麼工人們都看過文章了嗎?「有啊,還會在FB吐槽,說〈呷藥仔〉那篇不是腸胃藥,是頭痛藥。反正討論的都不是我想表達的啦。」

林立青笑得很開懷,對於工人們畫錯重點絲毫不以為忤。他明白工人們勞碌討賺,根本無暇顧及外界眼光,大家互相吐槽一番更快樂,何須滿懷悲情與憤怒。縱使抱怨連連,幹譙到最後也會笑出聲來。

做工的人_4.jpg
攝影:賴小路

做工的人.jpg
做工的人
作者:林立青
出版:寶瓶文化
定價:330元
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作者簡介:林立青
一個市場養大的孩子,如同台灣人的生產履歷般,照著考出來的分數選擇學校,照著這樣的模式一路讀完了私立科大。畢業後拿著文憑進了工地,就在工地現場從事監工至今。
現實專長為搬弄、造謠和說謊,用來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編織的謊言能夠吸引憐憫,搬弄而成的印象可帶來同情,造謠之後好求取寬容。如此而已。
會寫作的原因只是想找回真實,因為多次祈求仍不可得一個不需說謊的人生後,唯有文字是最好的卸妝品:將平日堆疊在自己和周遭人的謊言謠言一句句抹去。留下一個完整如初,卻又無法訴說感受的現實人生。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2-28 2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