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採訪者的身分進入到「豐田の冊所」,對我而言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奇妙的原因在於,「豐田の冊所」是在全村僅有3500個居民的偏鄉,由豐田的孩子們,利用社區閒置空間,為人口稀疏的農村所成立的小書店,而過去我正好曾經是五味屋創始的孩子之一,卻以採訪者的身分,回到這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所在。今年,五味屋在豐田地區已邁入第10年,當年15歲的我,今天也已經退伍,並留在豐田工作。
可能許多人會疑惑,「豐田の冊所」究竟是一家什麼樣的書店?而「五味屋」又是什麼樣的二手商店?這必須要先從2008年成立五味屋說起,而其中的緣由,又得追溯到1995年的一場霸凌。
▉源自一場霸凌事件的青少年服務隊
1995年,一對夫妻帶著4個孩子移居豐田,開了一間早餐店營生。故事總是這樣,轉學來的孩子面臨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同學,以及陌生的惡意。
那天,夫妻在家等著兒女放學,卻見到兒子牽著女兒哭哭啼啼走了回來。先生急問:「發生什麼事?」原來,學生們看到新同學,在放學路上拿石頭扔這對兄妹。了解原委後的父親怒不可遏,帶著兒子想去跟對方家長「討個說法」。
進到第一個欺負兒子的同學家,那孩子瑟縮地隔著紗網,說自己的父母不在家,阿公在休息;到第二個同學家,那孩子同樣畏懼地躲在家裡,只有耳背的阿公拄著拐杖道歉;第三個同學家,只有孩子一個人孤伶無助地站在家中陰暗的客廳……
最後,那父親牽著自己兒子的手,沉默地看著如同前面3個孩子般顫抖著身子,在昏暗狹仄的家屋中忍著恐懼的第4個孩子。那父親突然開口:「餓不餓?」他說:「叔叔家裡開早餐店,要不要來吃東西?」
自此之後,這名父親及另外3個家庭,在假日時便固定帶著一群豐田的孩子們,在他的早餐店用餐,帶他們寫作業。漸漸地,這些家長開始帶孩子整理社區、去獨居長輩的家,甚至颱風過後跟其他孩子一同扶正路樹、清掃落葉、疏通水溝,維護社區的街道。
這就是壽豐鄉第一屆青少年服務隊的起源。
青少年服務隊自1996年成立,持續至2008年,後由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及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顧瑜君協助轉型,正式成立二手公益商店「五味屋」,主要由豐田的孩子負責經營管理。
▉比你想像還要黑心的商店:五味屋
我還記得高一時,跟著同伴還有村子裡的哥哥姊姊、弟弟妹妹們,第一次看到五味屋那棟破敗建築的情景。顧老師告訴我們,這棟空間以後歸我們這些孩子們管了,問我們想拿它來做什麼?
這件事難倒了我們這群國、高中的孩子。「這個空間可以做什麼?」我們想過網咖、跆拳道館、旅店、小賣店,雜七雜八、什麼都有人提。但是這群孩子最後還是抵不過「利慾薰心」──決定開一間二手商店。
為何是二手商店?因為當時我們想:「拿別人捐的物資,再轉手賣給別人,這麼好賺的無本生意,為什麼不這麼幹呢?」於是一群孩子鬧哄哄地在顧老師的帶領下,正式成立了五味屋──由孩子經營的二手公益商店。
一開始,孩子需要幫忙布置商店、分類物資,假日的時候還要一起完成作業。到後來,孩子們要自行安排自己的寒、暑假作業,甚至老師還依照每個人的興趣,給予不同的內容,讓大家能互相在五味屋裡學習更多。
但為何是黑店呢?因為雖然販售二手貨,能得到等值的回饋,但我們更希望能「賺取」人與人的關係,讓這個人,成為我們的老師、朋友,甚至是五味屋的一份子。跟我們買東西,我們收你這麼多,這不是黑店是什麼?
▉教育大逃亡:一間詭異的書店
像這樣一個「陰險」的團隊,2008年會選在偏僻的破爛屋裡開二手公益商店,已經夠令人匪夷所思了,2015年還宣示要在僅僅3500人、鳥不生蛋的小村開一家名叫「豐田の冊所」的書店,是又再發什麼瘋呢?
團隊的成員李珊,顯然經常碰到許多人這麼問。她說:「這間書店,不是書店。又或者說,它其實是一個平台、一個圖書館,甚至是對教育體制的一場『大逃亡』。」
豐田の冊所,完完全全是為孩子們而設,就連命名,也是孩子們討論後,決定用詼諧的「冊/廁所」,因為他們喜歡、他們高興。
走進冊所,你會發現從門口招牌到內部陳設,都迥異於以往認知的書店,甚至可以「怪異」形容。例如招牌是上千根鐵釘所釘製而成;書架也五花八門,有些是孩子們自製、有些是他人捐贈。書店童書區的陳列,也完全依照孩子自己的「章法」來分類,常讓人摸不著頭緒。
問及這些書的分類邏輯究竟為何?李珊說:「冊所最大的意義,不在於經營一間書店,而是在於教育──傳遞知識。」她不斷強調,所謂的教育,不是一群大人來教他們知識,而是告訴他們「獲得知識的方法」,以及讓他們在廣袤且各式各樣的領域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喜好。
「因為,孩子遠比我們想像來得聰明,告訴他們如何探索這個世界,遠比在教室寫黑板更為有用;激發起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有自主學習的興趣,便是這間書店存在的原因。」
書籍分類的怪異,從牆上張貼的一紙公告可看出,都是由孩子們自己決定哪些圖書適合高、中、低年級。為了分類這些書,孩子「被迫」得翻開書本、認識內容,且往往一不小心,就「陷進」書裡面去了。「有些原本討厭閱讀的孩子,為了分類,會不知不覺就入迷地看了起來,忘了分類的工作。」李珊說,這大概是工作中最美妙的時刻,常常到了傍晚,卻還有大半的書沒動過,只有孩子們靜靜地翻著書頁。偶爾會有孩子回神,想起這本書該分去哪一類,一恍神,又掉進去書本裡頭。
更有趣是,這些孩子分類時還常常吵起來。例如有一回,孩子們拿到幾米的繪本,他們開始困惑:「繪本都是給小孩看的吧?這本怎麼怪怪的呢?」於是他們開始爭論不休,有的說:「因為幾米的書拍過電影,所以應該是成人的吧。」有的說:「它是繪本,就是給小孩看的,旁邊字很多的才是給大人的。」那字很多的繪本呢?到底又是給孩子看的,還是給大人看的?……
冊所就是這樣,偶爾靜謐、偶爾吵鬧。這個孩子自創的分類系統,反而幫助他們在廣大書海中,以自己親身所見、所接觸的,建立起他們對書世界的認知,而不再如誠品、金石堂等書店,以社會、科學、藝術、哲學、人文歷史等等做劃分。孩子的書本分類只有幾歲孩子可以看得懂的、幾歲孩子看不懂的,以及大人看的、小孩看的書。
▉比你想像還要黑心的書店:豐田の冊所
俗話說,「買得起的東西都不算貴」。在冊所,想買一本書,他們或許還不願意賣你。因為冊所是屬於孩子的,若是孩子們想看的書、喜歡的書,他們是怎樣都不肯割愛。「但是你可以借!」
李珊說,相較於買賣,他們更在意的是書的流動。如果每一本書都代表一個知識,那麼讓它們流動到世界各地,才會比放在書店,或客人買回家放進書房,來得更為有用,這也正是冊所「四腳書櫥」的概念。
所謂「四腳書櫥」,是將許多熱門、經典的書籍列為拒絕販售,只提供借閱使用,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借閱──在冊所,並不把金錢做為等值兌換的籌碼,而是把教育和偏鄉的扶持,放在天平的另一端。因此,他們更期望的是,讓這些有價值的童書,不是直接銷售獲取經濟利益,而是流動到需要它們的地方,讓每本書不斷地產生對話與溫度,知識便能流通在每個個體之間。
冊所的黑,還不只於此,更在於他們建立一間書店的野心,以及定位。說是書店,但收藏對象不僅是書本,甚至擴及了人、村落,乃至整個世界。這源自豐田の冊所通過「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場域,對偏鄉教育有著核心的思考──當教育制度對偏鄉孩子不公平的時候,我們該給他們什麼?當教育階級越來越與財富階級劃上等號時,偏鄉的孩子還能透過教育翻轉階級嗎?
這是一個大哉問。但我們想致力給孩子們一場不一樣的教育,冊所便是其重中之重。豐田以「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場域,將整個豐田變成孩子們的學習空間──如果豐田的3個農村是一所超級大的學校,那麼冊所就是這間學校的「圖書館」,而村民們各個也都是老師,連花草樹木也處處蘊含知識。
實際上,豐田の冊所也的確邀請社區中的農業達人、生物達人、社區達人、故事媽媽、新住民、耆老等,來冊所替孩子們上課。閱讀「小書」,或許仍舊無法讓豐田的孩子與都會競爭,但冊所令他們同時閱讀了一本本的「大書」。
▉讀小書、讀大書,反過來冊所也「讀」孩子
冊所的工作人員,在進入到大書、小書之前,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工作──閱讀孩子。李珊說:「孩子會傳遞給你一些訊息,透過言行舉止來暗示他們的感受,表達喜惡。有時粗心的大人會忽略,或認為孩子在作怪,便加以責罵,以至於這些孩子再也不表達。」
例如,有的孩子喜歡戴耳機聽音樂,卻被大人責罵傷耳朵,或怪他們不禮貌等等。但這些話出口之前:「我們是不是能換另一種角度去想,這個孩子也許在告訴你一些事情?」李珊指出,也許是表達他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或者他受到欺負,故意戴耳機來表示對環境的拒絕?
閱讀孩子是一件重要的工作,每個工作人員都須重視孩子們的感受,並重視如何引導孩子們融入。在顧瑜君老師的帶領下,她強調工作人員要把自己當作「策展人」,亦即透過藝術的策展概念,藉由問題意識,將每個孩子都當成獨一無二的個體來對待。
如果學校是提供制式化的空間,教孩子制式化的學習,那麼冊所就是閱讀每個孩子的獨特,盡力滿足孩子們個別的特殊需求。空間會特別配合孩子,讓他們有興趣的書籍、知識,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他們眼前。例如引導喜愛音樂的孩子閱讀音樂書、引導愛看漫畫的孩子從漫畫中培養美學等。
過去的教育重點是普及化、是有教無類,將知識平均傳遞給每個學生,以避免「不公平」的現象發生。然而當家庭背景、生長環境,乃至教育資源都不一樣的時候,這樣的教育究竟還公平嗎?
這也正是冊所「因材施教」的原因。從「小書」、「大書」兩種學習途徑,加上足夠的空間與寬容,讓孩子們得以「自學成材」。對冊所而言,一視同仁的教育看似平等,但把每個孩子看成獨立個體各別對待,反而才是接納每個孩子最好的方法。
▉給讀者:進冊所的建議
李珊自台大畢業後,曾在台東教過兩年的書,最後輾轉來到豐田。她覺得這裡的孩子每個都是生活藝術家,他們最擅長的就是生活。雖然生活不在學測、基測的評分項目之中,卻是整個人生最重要的分數。「我覺得我每一刻都可以從孩子們身上學習,如果硬要說我們是在教育他們,那真的不是事實,因為過程中可能我們才是受教的那一方。」
當問到能否給來到冊所的人一些建議?她思索了一下,說:「進冊所之前,或許需要有些心理準備。」她希望人們不要抱持任何期待或既有想像走進這裡,只需來感受,看看孩子們的互動、聆聽孩子們的交談,甚至仔細瀏覽孩子們上架的書──那些陳列在形狀各異的書架上的「分齡書單」。
最後,她希望提醒大家,五味屋販賣各項雜物,冊所也銷售各類書籍,但相較於同等經濟價值的兌換,他們向來索取的是另一種高昂的收入──「關係」。付出自己的「關係」,來此交朋友、學習、互動,這才是真正的互惠彼此。當然,別忘了他們始終堅持的「黑店本色」,就算你做了朋友,折扣也不會有。●
Tags:
以採訪者的身分進入到「豐田の冊所」,對我而言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奇妙的原因在於,「豐田の冊所」是在全村僅有3500個居民的偏鄉,由豐田的孩子們,利用社區閒置空間,為人口稀疏的農村所成立的小書店,而過去我正好曾經是五味屋創始的孩子之一,卻以採訪者的身分,回到這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所在。今年,五味屋在豐田地區已邁入第10年,當年15歲的我,今天也已經退伍,並留在豐田工作。
可能許多人會疑惑,「豐田の冊所」究竟是一家什麼樣的書店?而「五味屋」又是什麼樣的二手商店?這必須要先從2008年成立五味屋說起,而其中的緣由,又得追溯到1995年的一場霸凌。
▉源自一場霸凌事件的青少年服務隊
1995年,一對夫妻帶著4個孩子移居豐田,開了一間早餐店營生。故事總是這樣,轉學來的孩子面臨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同學,以及陌生的惡意。
那天,夫妻在家等著兒女放學,卻見到兒子牽著女兒哭哭啼啼走了回來。先生急問:「發生什麼事?」原來,學生們看到新同學,在放學路上拿石頭扔這對兄妹。了解原委後的父親怒不可遏,帶著兒子想去跟對方家長「討個說法」。
進到第一個欺負兒子的同學家,那孩子瑟縮地隔著紗網,說自己的父母不在家,阿公在休息;到第二個同學家,那孩子同樣畏懼地躲在家裡,只有耳背的阿公拄著拐杖道歉;第三個同學家,只有孩子一個人孤伶無助地站在家中陰暗的客廳……
最後,那父親牽著自己兒子的手,沉默地看著如同前面3個孩子般顫抖著身子,在昏暗狹仄的家屋中忍著恐懼的第4個孩子。那父親突然開口:「餓不餓?」他說:「叔叔家裡開早餐店,要不要來吃東西?」
自此之後,這名父親及另外3個家庭,在假日時便固定帶著一群豐田的孩子們,在他的早餐店用餐,帶他們寫作業。漸漸地,這些家長開始帶孩子整理社區、去獨居長輩的家,甚至颱風過後跟其他孩子一同扶正路樹、清掃落葉、疏通水溝,維護社區的街道。
這就是壽豐鄉第一屆青少年服務隊的起源。
青少年服務隊自1996年成立,持續至2008年,後由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及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顧瑜君協助轉型,正式成立二手公益商店「五味屋」,主要由豐田的孩子負責經營管理。
▉比你想像還要黑心的商店:五味屋
我還記得高一時,跟著同伴還有村子裡的哥哥姊姊、弟弟妹妹們,第一次看到五味屋那棟破敗建築的情景。顧老師告訴我們,這棟空間以後歸我們這些孩子們管了,問我們想拿它來做什麼?
這件事難倒了我們這群國、高中的孩子。「這個空間可以做什麼?」我們想過網咖、跆拳道館、旅店、小賣店,雜七雜八、什麼都有人提。但是這群孩子最後還是抵不過「利慾薰心」──決定開一間二手商店。
為何是二手商店?因為當時我們想:「拿別人捐的物資,再轉手賣給別人,這麼好賺的無本生意,為什麼不這麼幹呢?」於是一群孩子鬧哄哄地在顧老師的帶領下,正式成立了五味屋──由孩子經營的二手公益商店。
一開始,孩子需要幫忙布置商店、分類物資,假日的時候還要一起完成作業。到後來,孩子們要自行安排自己的寒、暑假作業,甚至老師還依照每個人的興趣,給予不同的內容,讓大家能互相在五味屋裡學習更多。
但為何是黑店呢?因為雖然販售二手貨,能得到等值的回饋,但我們更希望能「賺取」人與人的關係,讓這個人,成為我們的老師、朋友,甚至是五味屋的一份子。跟我們買東西,我們收你這麼多,這不是黑店是什麼?
▉教育大逃亡:一間詭異的書店
像這樣一個「陰險」的團隊,2008年會選在偏僻的破爛屋裡開二手公益商店,已經夠令人匪夷所思了,2015年還宣示要在僅僅3500人、鳥不生蛋的小村開一家名叫「豐田の冊所」的書店,是又再發什麼瘋呢?
團隊的成員李珊,顯然經常碰到許多人這麼問。她說:「這間書店,不是書店。又或者說,它其實是一個平台、一個圖書館,甚至是對教育體制的一場『大逃亡』。」
豐田の冊所,完完全全是為孩子們而設,就連命名,也是孩子們討論後,決定用詼諧的「冊/廁所」,因為他們喜歡、他們高興。
走進冊所,你會發現從門口招牌到內部陳設,都迥異於以往認知的書店,甚至可以「怪異」形容。例如招牌是上千根鐵釘所釘製而成;書架也五花八門,有些是孩子們自製、有些是他人捐贈。書店童書區的陳列,也完全依照孩子自己的「章法」來分類,常讓人摸不著頭緒。
問及這些書的分類邏輯究竟為何?李珊說:「冊所最大的意義,不在於經營一間書店,而是在於教育──傳遞知識。」她不斷強調,所謂的教育,不是一群大人來教他們知識,而是告訴他們「獲得知識的方法」,以及讓他們在廣袤且各式各樣的領域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喜好。
「因為,孩子遠比我們想像來得聰明,告訴他們如何探索這個世界,遠比在教室寫黑板更為有用;激發起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有自主學習的興趣,便是這間書店存在的原因。」
書籍分類的怪異,從牆上張貼的一紙公告可看出,都是由孩子們自己決定哪些圖書適合高、中、低年級。為了分類這些書,孩子「被迫」得翻開書本、認識內容,且往往一不小心,就「陷進」書裡面去了。「有些原本討厭閱讀的孩子,為了分類,會不知不覺就入迷地看了起來,忘了分類的工作。」李珊說,這大概是工作中最美妙的時刻,常常到了傍晚,卻還有大半的書沒動過,只有孩子們靜靜地翻著書頁。偶爾會有孩子回神,想起這本書該分去哪一類,一恍神,又掉進去書本裡頭。
更有趣是,這些孩子分類時還常常吵起來。例如有一回,孩子們拿到幾米的繪本,他們開始困惑:「繪本都是給小孩看的吧?這本怎麼怪怪的呢?」於是他們開始爭論不休,有的說:「因為幾米的書拍過電影,所以應該是成人的吧。」有的說:「它是繪本,就是給小孩看的,旁邊字很多的才是給大人的。」那字很多的繪本呢?到底又是給孩子看的,還是給大人看的?……
冊所就是這樣,偶爾靜謐、偶爾吵鬧。這個孩子自創的分類系統,反而幫助他們在廣大書海中,以自己親身所見、所接觸的,建立起他們對書世界的認知,而不再如誠品、金石堂等書店,以社會、科學、藝術、哲學、人文歷史等等做劃分。孩子的書本分類只有幾歲孩子可以看得懂的、幾歲孩子看不懂的,以及大人看的、小孩看的書。
▉比你想像還要黑心的書店:豐田の冊所
俗話說,「買得起的東西都不算貴」。在冊所,想買一本書,他們或許還不願意賣你。因為冊所是屬於孩子的,若是孩子們想看的書、喜歡的書,他們是怎樣都不肯割愛。「但是你可以借!」
李珊說,相較於買賣,他們更在意的是書的流動。如果每一本書都代表一個知識,那麼讓它們流動到世界各地,才會比放在書店,或客人買回家放進書房,來得更為有用,這也正是冊所「四腳書櫥」的概念。
所謂「四腳書櫥」,是將許多熱門、經典的書籍列為拒絕販售,只提供借閱使用,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借閱──在冊所,並不把金錢做為等值兌換的籌碼,而是把教育和偏鄉的扶持,放在天平的另一端。因此,他們更期望的是,讓這些有價值的童書,不是直接銷售獲取經濟利益,而是流動到需要它們的地方,讓每本書不斷地產生對話與溫度,知識便能流通在每個個體之間。
冊所的黑,還不只於此,更在於他們建立一間書店的野心,以及定位。說是書店,但收藏對象不僅是書本,甚至擴及了人、村落,乃至整個世界。這源自豐田の冊所通過「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場域,對偏鄉教育有著核心的思考──當教育制度對偏鄉孩子不公平的時候,我們該給他們什麼?當教育階級越來越與財富階級劃上等號時,偏鄉的孩子還能透過教育翻轉階級嗎?
這是一個大哉問。但我們想致力給孩子們一場不一樣的教育,冊所便是其重中之重。豐田以「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場域,將整個豐田變成孩子們的學習空間──如果豐田的3個農村是一所超級大的學校,那麼冊所就是這間學校的「圖書館」,而村民們各個也都是老師,連花草樹木也處處蘊含知識。
實際上,豐田の冊所也的確邀請社區中的農業達人、生物達人、社區達人、故事媽媽、新住民、耆老等,來冊所替孩子們上課。閱讀「小書」,或許仍舊無法讓豐田的孩子與都會競爭,但冊所令他們同時閱讀了一本本的「大書」。
▉讀小書、讀大書,反過來冊所也「讀」孩子
冊所的工作人員,在進入到大書、小書之前,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工作──閱讀孩子。李珊說:「孩子會傳遞給你一些訊息,透過言行舉止來暗示他們的感受,表達喜惡。有時粗心的大人會忽略,或認為孩子在作怪,便加以責罵,以至於這些孩子再也不表達。」
例如,有的孩子喜歡戴耳機聽音樂,卻被大人責罵傷耳朵,或怪他們不禮貌等等。但這些話出口之前:「我們是不是能換另一種角度去想,這個孩子也許在告訴你一些事情?」李珊指出,也許是表達他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或者他受到欺負,故意戴耳機來表示對環境的拒絕?
閱讀孩子是一件重要的工作,每個工作人員都須重視孩子們的感受,並重視如何引導孩子們融入。在顧瑜君老師的帶領下,她強調工作人員要把自己當作「策展人」,亦即透過藝術的策展概念,藉由問題意識,將每個孩子都當成獨一無二的個體來對待。
如果學校是提供制式化的空間,教孩子制式化的學習,那麼冊所就是閱讀每個孩子的獨特,盡力滿足孩子們個別的特殊需求。空間會特別配合孩子,讓他們有興趣的書籍、知識,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他們眼前。例如引導喜愛音樂的孩子閱讀音樂書、引導愛看漫畫的孩子從漫畫中培養美學等。
過去的教育重點是普及化、是有教無類,將知識平均傳遞給每個學生,以避免「不公平」的現象發生。然而當家庭背景、生長環境,乃至教育資源都不一樣的時候,這樣的教育究竟還公平嗎?
這也正是冊所「因材施教」的原因。從「小書」、「大書」兩種學習途徑,加上足夠的空間與寬容,讓孩子們得以「自學成材」。對冊所而言,一視同仁的教育看似平等,但把每個孩子看成獨立個體各別對待,反而才是接納每個孩子最好的方法。
▉給讀者:進冊所的建議
李珊自台大畢業後,曾在台東教過兩年的書,最後輾轉來到豐田。她覺得這裡的孩子每個都是生活藝術家,他們最擅長的就是生活。雖然生活不在學測、基測的評分項目之中,卻是整個人生最重要的分數。「我覺得我每一刻都可以從孩子們身上學習,如果硬要說我們是在教育他們,那真的不是事實,因為過程中可能我們才是受教的那一方。」
當問到能否給來到冊所的人一些建議?她思索了一下,說:「進冊所之前,或許需要有些心理準備。」她希望人們不要抱持任何期待或既有想像走進這裡,只需來感受,看看孩子們的互動、聆聽孩子們的交談,甚至仔細瀏覽孩子們上架的書──那些陳列在形狀各異的書架上的「分齡書單」。
最後,她希望提醒大家,五味屋販賣各項雜物,冊所也銷售各類書籍,但相較於同等經濟價值的兌換,他們向來索取的是另一種高昂的收入──「關係」。付出自己的「關係」,來此交朋友、學習、互動,這才是真正的互惠彼此。當然,別忘了他們始終堅持的「黑店本色」,就算你做了朋友,折扣也不會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世界閱讀日 完整專題
全國20個縣市圖書館、100多家獨立書店進行了大串聯,每個地方都有專屬的在地活動串聯:
點選這張圖片,搜尋離家最近的世界閱讀日活動:
指導單位:
點選合作夥伴Logo,更多閱讀冒險正在進行:
延伸閱讀
空間》吃飽睡,睡飽讀,艸祭Book inn讓你實現書蟲大夢
閱讀更多
現場》二手書店店員的不尋常嗜好:讀被蟲蛀過的書
閱讀更多
空間》他們不賣書,賣的是知識和閱讀:專訪4家類型圖書館
2017年11月,強調不賣書也不提供借書,收取入場費,不限時間閱讀的益品書屋,在台中文心森林公園對面開幕,是繼台北店後的第二間分店...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