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是當代香港重要作家,寫作二十多年,著作甚豐,於兩岸三地出版了多本小說、散文以及文化評論集。潘國靈創作題材甚廣,書寫技法與風格多變。身兼文學創作者與文化評論人,其創作時常呈現出兩種「本體」:一是虔誠的文學求道者,另一則是香港城市記憶的觀察與游擊者。
短篇小說集《離》是他最新結集的作品,從中可以窺見潘國靈往昔作品的綿延與變奏,以及他二十餘年來對待文學如同宗教的創作信仰。
▇求道者:圖書館烏托邦與消失的作家本體
潘國靈自9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雖然作品文類豐富,但小說依然是最主要的創作類型。1998年出版短篇小說處女作《傷城記》,後又以短篇小說集《病忘書》獲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推薦獎。
閱讀潘國靈近年的作品,不難發現「圖書館」的概念經常出現。《離》開篇的〈離島上的一座圖書館療養院〉呼應前作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描述一座收納失落靈魂的避世圖書館。圖書館既是空間也是時間,是物體也是精神,總是像執念般反覆出現在潘國靈的作品中。曾做過圖書館館長的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亦如同幽靈般被潘國靈不斷地召魂。
生長於香港的潘國靈深諳當代社會是一個消費與娛樂的社會,然則他仍然相信烏托邦的存在——圖書館。圖書館不只是避難所,也有超越現實的可能性。在這座想像的圖書館裡,他透過寫作沉思人的存在、作家的存在以及文學的形而上意義。
潘國靈的作品裡,作家的本體非常突出,不僅小說角色經常是作家,閱讀作品的過程中更能感覺到強烈的寫作者靈魂:一個焦慮,憂鬱,失憶,於是不斷尋找的靈魂。潘國靈作品的另一特色是海量的文本互涉與引用,中西方文學經典、文化文學理論、電影、音樂與藝術作品,均被搬演轉接到他的文字裡。在他的書寫中,這些文本重新獲得生命。於他而言,文學如同宗教,他自己則是個虔誠的經文抄寫者,透過文字描摹出那個消失的烏托邦。
▇游擊者:城市記憶與當代議題
潘國靈的創作觀裡有兩個互相辯證的角色:既是向內挖掘的求道者,又是到處游走,記錄城市記憶與人類存在的游擊者。他參加各種文藝跨域創作,嘗試各種不同的議題,作品也被改編成不同的媒介。
文學不服膺於政治,但也不迴避政治,《離》這本小說集有不少作品涉及香港近年的政治議題與城市記憶。如〈睇住〉這篇探討了香港的粵語方言與「普教中」議題(以普通話取代粵語作為教育語言),從語言的角度解析香港文化/政治身份的複雜性。〈油街十二夜〉則以作家駐留的經驗書寫創作者與空間及「物體」的關係,透過憶述消逝的地景與當下的現況,既接續了香港被遺忘的歷史,也諷喻了香港重資本輕文化的環境。〈失城二十年〉續寫香港作家黃碧雲的重要作品〈失城〉,敘述20年後曾經的瘋狂、失落與平靜如何具體影響著當下的日常,既是文學實驗亦是後殖民的當代反思。
這本小說裡「遺忘」與「消失」若隱若現,這向來是潘國靈的創作主題之一。因為他明白「記憶」的重要性:代表著過去、未來和當下。尋找的過程太易迷失,時間與歷史又從來都不是直線的。所以他選擇以創作去見證,收納,重整這些記憶。年初出版的另一本文集《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收錄了潘國靈20年來較具公共性的文章,是他作為游擊者的「在場」證據。
作為游擊者的潘國靈,游擊的不只是香港城市記憶,也包括永恆的書寫主題如情愛,以及科技生活等當代主題。〈婚姻與獨身——現代彼德潘的原初情結〉從精神分析與性別研究的角度剖析當代的婚姻及其僵化的社會邏輯。〈面之書〉與〈記憶修復員〉兩篇探討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習慣與情感經驗。書中還收錄了寓言體的〈2047浮城新人類〉與筆觸詭異魔幻的〈踢腳慧嬰〉,此外亦有幾篇作為寫作實驗的小小說。
雖然寫作多年,潘國靈之於短篇小說技藝的熱情從未減退。本書最後一篇作品〈在街上跳最後一場離別舞〉中敘事者說:「也真的別說我懷舊,為何舊東西的肌理比現在的美那麼多?」潘國靈說自己念舊之人,也是「文學死硬派」。在閱讀風氣漸弱,文學似乎逐漸變得「無用」的當代,潘國靈始終堅信寫作的價值,並以極大的熱情持續創作。
小說集命名為《離》,「離」一字可以詮釋的角度很多:譬如「離開」,「距離」與「離群索居」。「距離」是作家觀察世界的特殊角度,「離群索居」是作為寫作者習以為常的孤獨,而「離開與否?」則是我城香港近年最常被討論的命題。
這本小說集以「離」作為暗線,穿插連接著作家自身的創作觀以及這20年來香港的變化。現實的暴烈與平庸有時難以面對,智利小說家波拉尼奧(博拉紐,Roberto Bolaño)說:「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我們停泊在某本書中。一座圖書館,就是人類的隱喻,或是人類最好面向的隱喻;同理,一座集中營,正是人類最壞面向的隱喻。」停泊在潘國靈的文字中,瞬間的烏托邦總在腦海裡閃回。●
離
作者:潘國靈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潘國靈
文學作家,作品在兩岸三地發表,著有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中短篇小說集《靜人活物》、《親密距離》、《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散文集《消失物誌》、《七個封印》、《靈魂獨舞》、《愛琉璃》;詩集《無有紀年》;城市論集《事到如今》、《第三個紐約》、《城市學2》、《城市學》等。
早年曾任職記者、編輯、音樂策劃,曾於多份報刊撰寫專欄及擔任電台節目主持,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新聞與傳播學院。作品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小說及散文「推薦獎」)、香港書獎等,2011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
|
Tags:
(林鈺馨/攝)
潘國靈是當代香港重要作家,寫作二十多年,著作甚豐,於兩岸三地出版了多本小說、散文以及文化評論集。潘國靈創作題材甚廣,書寫技法與風格多變。身兼文學創作者與文化評論人,其創作時常呈現出兩種「本體」:一是虔誠的文學求道者,另一則是香港城市記憶的觀察與游擊者。
短篇小說集《離》是他最新結集的作品,從中可以窺見潘國靈往昔作品的綿延與變奏,以及他二十餘年來對待文學如同宗教的創作信仰。
▇求道者:圖書館烏托邦與消失的作家本體
潘國靈自9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雖然作品文類豐富,但小說依然是最主要的創作類型。1998年出版短篇小說處女作《傷城記》,後又以短篇小說集《病忘書》獲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推薦獎。
閱讀潘國靈近年的作品,不難發現「圖書館」的概念經常出現。《離》開篇的〈離島上的一座圖書館療養院〉呼應前作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描述一座收納失落靈魂的避世圖書館。圖書館既是空間也是時間,是物體也是精神,總是像執念般反覆出現在潘國靈的作品中。曾做過圖書館館長的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亦如同幽靈般被潘國靈不斷地召魂。
生長於香港的潘國靈深諳當代社會是一個消費與娛樂的社會,然則他仍然相信烏托邦的存在——圖書館。圖書館不只是避難所,也有超越現實的可能性。在這座想像的圖書館裡,他透過寫作沉思人的存在、作家的存在以及文學的形而上意義。
潘國靈的作品裡,作家的本體非常突出,不僅小說角色經常是作家,閱讀作品的過程中更能感覺到強烈的寫作者靈魂:一個焦慮,憂鬱,失憶,於是不斷尋找的靈魂。潘國靈作品的另一特色是海量的文本互涉與引用,中西方文學經典、文化文學理論、電影、音樂與藝術作品,均被搬演轉接到他的文字裡。在他的書寫中,這些文本重新獲得生命。於他而言,文學如同宗教,他自己則是個虔誠的經文抄寫者,透過文字描摹出那個消失的烏托邦。
▇游擊者:城市記憶與當代議題
潘國靈的創作觀裡有兩個互相辯證的角色:既是向內挖掘的求道者,又是到處游走,記錄城市記憶與人類存在的游擊者。他參加各種文藝跨域創作,嘗試各種不同的議題,作品也被改編成不同的媒介。
文學不服膺於政治,但也不迴避政治,《離》這本小說集有不少作品涉及香港近年的政治議題與城市記憶。如〈睇住〉這篇探討了香港的粵語方言與「普教中」議題(以普通話取代粵語作為教育語言),從語言的角度解析香港文化/政治身份的複雜性。〈油街十二夜〉則以作家駐留的經驗書寫創作者與空間及「物體」的關係,透過憶述消逝的地景與當下的現況,既接續了香港被遺忘的歷史,也諷喻了香港重資本輕文化的環境。〈失城二十年〉續寫香港作家黃碧雲的重要作品〈失城〉,敘述20年後曾經的瘋狂、失落與平靜如何具體影響著當下的日常,既是文學實驗亦是後殖民的當代反思。
這本小說裡「遺忘」與「消失」若隱若現,這向來是潘國靈的創作主題之一。因為他明白「記憶」的重要性:代表著過去、未來和當下。尋找的過程太易迷失,時間與歷史又從來都不是直線的。所以他選擇以創作去見證,收納,重整這些記憶。年初出版的另一本文集《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收錄了潘國靈20年來較具公共性的文章,是他作為游擊者的「在場」證據。
作為游擊者的潘國靈,游擊的不只是香港城市記憶,也包括永恆的書寫主題如情愛,以及科技生活等當代主題。〈婚姻與獨身——現代彼德潘的原初情結〉從精神分析與性別研究的角度剖析當代的婚姻及其僵化的社會邏輯。〈面之書〉與〈記憶修復員〉兩篇探討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習慣與情感經驗。書中還收錄了寓言體的〈2047浮城新人類〉與筆觸詭異魔幻的〈踢腳慧嬰〉,此外亦有幾篇作為寫作實驗的小小說。
雖然寫作多年,潘國靈之於短篇小說技藝的熱情從未減退。本書最後一篇作品〈在街上跳最後一場離別舞〉中敘事者說:「也真的別說我懷舊,為何舊東西的肌理比現在的美那麼多?」潘國靈說自己念舊之人,也是「文學死硬派」。在閱讀風氣漸弱,文學似乎逐漸變得「無用」的當代,潘國靈始終堅信寫作的價值,並以極大的熱情持續創作。
小說集命名為《離》,「離」一字可以詮釋的角度很多:譬如「離開」,「距離」與「離群索居」。「距離」是作家觀察世界的特殊角度,「離群索居」是作為寫作者習以為常的孤獨,而「離開與否?」則是我城香港近年最常被討論的命題。
這本小說集以「離」作為暗線,穿插連接著作家自身的創作觀以及這20年來香港的變化。現實的暴烈與平庸有時難以面對,智利小說家波拉尼奧(博拉紐,Roberto Bolaño)說:「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我們停泊在某本書中。一座圖書館,就是人類的隱喻,或是人類最好面向的隱喻;同理,一座集中營,正是人類最壞面向的隱喻。」停泊在潘國靈的文字中,瞬間的烏托邦總在腦海裡閃回。●
離
作者:潘國靈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潘國靈
文學作家,作品在兩岸三地發表,著有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中短篇小說集《靜人活物》、《親密距離》、《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散文集《消失物誌》、《七個封印》、《靈魂獨舞》、《愛琉璃》;詩集《無有紀年》;城市論集《事到如今》、《第三個紐約》、《城市學2》、《城市學》等。
早年曾任職記者、編輯、音樂策劃,曾於多份報刊撰寫專欄及擔任電台節目主持,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新聞與傳播學院。作品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小說及散文「推薦獎」)、香港書獎等,2011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書評》向小說追索:讀邱常婷《哨譜》
閱讀更多
書評》給遺忘一個名字:評《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閱讀更多
書評》一個Teywan(平地人)的閱讀筆記:讀《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