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在電子書的年代,他們修復古書:臺灣圖書醫院導覽

2022-08-02 16:53

休館日的臺灣圖書館暗寂冷清,「臺灣圖書醫院」卻仍敞亮運作著——4名修復員分散各區獨立作業,有人才煮完一鍋修護用的糨糊,有人則專注清潔,而圖書醫院的負責人徐美文,則低頭修復著一本極可能生於1619年,經過土埋火焚,沾有毛髮、花瓣、種子、蟲糞痕跡的《古蘭經》。

位居中和四號公園的圖書館,五樓邊處的「臺灣圖書醫院」空間不算大,屋室四周被手工紙架、溫度控制櫃、藥劑櫃、壓紙機等機械,乃至吹風機與球鎮等便利工具包圍。這些器械看似不起眼,卻是與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圖書館一起走過漫長歲月。

這裡至今仍是臺灣唯一擁有系統性圖書修復技術之所,在舊有的基礎上,後續購入除酸系統、冷凍除蟲等設備,使圖書保存與修護系統更加完善,彷若具有醫院功能,得以救治甚至預防病傷的圖書,故於2007年更名為「臺灣圖書醫院」。

圖書的病症,多落在「紙」,因此所謂的圖書修復,除了要除蟲、除酸,有時還得從抄紙開始,甚至染色,方能進一步往下修補、裱褙、裝訂、縫裝……。幾乎每一道工序,都是為了盡可能恢復圖書原本的樣貌。

「在聖經還在靠羊皮紙流傳的時代,伊斯蘭教徒已懂得使用紙來傳教。因為抄一本聖經要殺300頭羊,紙則便宜方便許多。」徐美文因為要修復這本古蘭經,研究了一下這段歷史,發現在西亞與歐洲大陸,古蘭經是第一個使用紙本傳播的經典。修復古蘭經這件事,也是面對紙的歷史,如同修復一本書的過程,即也是進入該書的生命一般。


修復古蘭經作業

徐美文與這本約有500頁的殘破舊典相處約1年7個月,光是為了找出相近用紙、調染出適當的用色,就花上8個月,遑論其他工序。她的心願很簡單,就是在今年底完成這個工作——畢竟她身後溫度櫃裡堆放的舊書善本,已積了兩、三年仍未回架。而這裡的每一位修復員,也都會花上數週甚至一年,處理一本淹過水、遭蟲蛀,甚至發霉酸化的書,設法搶救,以延長書的生命。

在這追求快速,講究科技效率,萬事強調數位傳播的時代,不僅「紙本書」的市場性被質疑,「修復紙本書」更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修復員面對的畢竟是「歷史」,對抗的是「歲月」,付出的心力自是非常,時間僅是所需的成本之一。更不用說,圖書修復,是文化,是藝術,是歷史,也是傳承,更是圖書館肩負的責任及使命。


破損的古蘭經書皮

對臺灣圖書館及臺灣圖書醫院而言,尤是如此。臺灣圖書館的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其於1915年創立時,便設有「製本室」,亦有職工的編制,負責圖書資料的修裱裝訂工作。這個工作現在看來或許不起眼,但在注重潮流與文化風氣的大正時期則非如此——此時正值圖書作為文化與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而圖書裝幀的藝術,起自19世紀的橫濱。

徐美文解釋,當時,西洋圖書裝幀在橫濱開始流行,也影響了日本圖書裝幀,並延伸至日治時期的臺灣。作為臺灣總督府圖書館,便藏有西式、中式,乃至於和式裝幀的圖書,其中和式藏量最少,僅有1/10,但這近萬冊的總藏書量,已足以表現出那個時代的圖書裝幀藝術與文化。


隈本繁吉(圖片來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臺灣圖書館首任館長隈本繁吉,1915年從日本延聘專業人士本多久次郎擔任製本室職工,月薪約是23圓40錢。」徐美文透過幾個數字作為比較基礎:當時公學校老師一個月17圓,在南投當到快退休的警察,月薪不過18圓;1932年王永慶的創業資金是200圓。從當時日本職工的月薪所得,便可反映其受重視的程度。

儘管臺灣職工當時薪資不如日本職工,但進入昭和時代,製本室已皆是臺灣職工,且薪資也隨資歷而有多寡。徐美文以陳蚶目為例,分享臺灣人如何成為製本室職工,並且藉此脫貧的故事:

家貧失學的陳蚶目,遲至13歲才讀艋舺公學校,才唸3年就又無力為濟,必須打零工維護生計。18歲到日本人開的印刷廠見習,之後輾轉於民間製本所當職工,待他年過35,到臺灣總督府圖書館製本室當職工後,一天可得一圓60錢(後加薪到一圓80錢),月薪約莫40圓,戰後則繼續擔任職工,直至退休。


壓書機

戰爭或許是製書室這繁榮景況的分界線。太平洋戰爭發生之際,臺灣總督府圖書館遭到盟軍空襲攻擊,幾近毀滅,所幸當時擔任館長的山中樵頗有遠見,早將數萬冊藏書運往南勢角、新店、木柵等分館存放。這些珍貴的藏書雖逃脫此劫,但分散各地的圖書,也是直到前幾年才終於都收集回來。

「戰後,山中樵還留在臺灣一陣子,協助之後的館長歸整藏書。」徐美文說這位日本館長頗愛圖書,還曾從廈門等地購回各種線裝書作為館藏,「遺憾的是,這麼一位愛書人,回到日本後,卻落到因貧窮而被凍死的結局。」

戰後至1970年代,是圖書修復的黑暗時期。此時,臺灣圖書館處於整理並收回藏書的階段,加上圖書修護事業因人才凋零且不受館方重視,因而漸漸沒落,僅由館方人員自行修補圖書。直到1976年裝訂室成立,並有專人負責後,方透過師徒制來教導職員、技工與志工,以利傳承。而今日的臺灣圖書醫院,依然秉持這個傳統。

甫自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的徐美文,於2008年4月進入臺灣圖書館任職時,還在研讀碩士。當時剛接任參考組特藏工作的她,因對圖書修復感興趣,加入臺灣圖書醫院志工群,一同師從臺灣圖書醫院創辦人楊時榮,學習研判圖書病狀以及決定對症下藥的工序。當時,不少對這項技術有興趣的國人參與了志工培訓,至今仍繼續擔任圖書修復志工,甚至有不少外國人慕名而來,向楊時榮學習這門技術。


徐美文修復師

除此之外,秉持圖書館社會教育的使命,不論是自辦或與其他民間單位合辦,臺灣圖書醫院會以研習班模式,不定期向外開放培訓與教學管道,讓社會大眾藉此增進圖書維護的知能,瞭解手工紙的歷史與特色,乃至這項本土產業技術的運作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研習班」也是源於日治時期的歷史。徐美文表示,首任館長隈本因為對圖書的愛好,與臺灣圖書館協會共同舉辦「製本講習」,此活動連續數年不停,每一班多達30餘人參加,「當時民間製本所很興盛,有日本人開的,也有臺灣人開的。」

然而,儘管過去圖書製本事業繁花似錦,如今終究要面對數位時代的考驗。對此,徐美文並不悲觀,她認為即使許多圖書館都曾以數位化為目標,最後仍認同紙本書保存的重要,就連數位起家的美國亞馬遜,都要面對實體化的需求。


手工紙化身流沙箋,成為特色文創品

「老派生活的必要。」徐美文不諱言,不論哪個年紀,都有喜歡復古、歷史的文青,加上對於文化創作的推助,手工紙的製作在這時代不僅是技術,也可以是藝術。例如,效仿古代將做失敗的糨糊透過顏料墨水的暈染,可以做出獨一無二的「流沙箋」,而這樣的成果,也成為臺灣圖書醫院的特製文創贈品。

臺灣圖書醫院秉持的理念是:修舊如舊,盡可能維護圖書原來的樣子,使之能夠保存。在這變動迅速,追求新又再新的時代,看著一本走過戰火、領受過歲月的書,如何透過修復員精巧雙手,承接住歷史的重量與文化的質地,或許是這個時代的你我可以反芻思考的故事。


「帶讀者到現場」:臺灣圖書醫院深度導覽活動

➤時間:2022年8月10日、8月24日、9月7日(隔週三)14:30-15:30(14:15開放於臺灣圖書館門口集合)
➤地點:國立臺灣圖書館(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捷運永安市場站)
➤活動資訊:臉書活動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