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淺灘,水流湍急。夕陽殘照,煙鎖層層。刀光劍影中,石雋頻頻低頭沉思,步履印在大大小小的河床石頭上。回首遠眺,彷彿看見時光倒流中,客棧佛寺廟宇古剎門前揚起記憶的塵土,馬蹄踏不碎喧囂聲。舊簾內人人算盡心計,各懷企圖,陰謀陽謀機關重重。
山壑深深間,石雋回望前塵,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南投、韓國……林葉蔽天,大海群巔,島嶼浮沉,多少年來浪淘盡無數英雄俠客、奸臣宦孽。
忠良之後,忠義相全,參禪悟道,邪不勝正,是胡金銓電影要傳達的必要。文化中國的繪畫京劇書法舞蹈藝術,在有限無限的影像空間裡錯落縱橫出飄逸的美學,透過角色的舉手投足,在銀幕上一覽無遺。
回頭看胡金銓電影,如果沒有書生型的石雋,胡導的武俠電影是否少了俠客的味道?如果少了徐楓的嫵媚瞪睜,胡導的江湖又是否有所遺憾?除了這兩位老搭檔,還有上官靈鳳、白鷹、田豐、吳明才、佟林、苗天、韓英傑、孫越、喬宏、洪金寶、張艾嘉,還有後來以武術指導出道的董瑋、元彪、元華……尚未塵封的名字,一旦喚出,多少記憶湧上心頭。
也許很多年輕影迷不認識胡金銓,或曾經聽聞《龍門客棧》、《俠女》、《空山靈雨》、《山中傳奇》、《大醉俠》、《忠烈圖》、《迎春閣之風波》等電影,但不知其實。不過在華語電影史,甚至世界電影史上,「胡金銓」這三個字絕對占有一席之地。
胡金倫與胡金銓相差一字,年歲相差近40歲,世代之隔,今我來思寫大俠,是湊巧嗎?
➤從我所認識的林靖傑導演說起
我所認識的林靖傑,曾以「江邊」為筆名創作小說和散文(現在覺得這個筆名好「武俠」!)。1993年他以〈焦躁的街道〉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首獎,同年以〈傾斜之地〉獲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隔年(1994)又以〈流浪者之歌〉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好作品讀後讓人印象深刻至今,不過後來「江邊」消失了,我曾經遍尋不獲這位作家。
後來有一年,同班機飛往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書展,正巧偶遇。我大喊啊,是你,我一直想出你的書!原來林靖傑不寫作了,後來從事電影和紀錄片導演。那年,他去吉隆坡負責台灣電影節。退出文學江湖的作家江邊,選擇了影劇界這個更大的五湖四海。
於是我們看見2011年王文興文學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2014年電影《愛琳娜》、2022年吳晟文學紀錄片《他還年輕》,以及《大俠胡金銓》〈第一部曲:先知曾經來過〉、〈第二部曲:斷腸人在天涯〉。當然林靖傑導演的作品不僅是前述而已。讓人好奇的是,從台語本土文化到傳統文化中國,這中間的過渡,或度過,林靖傑是如何克服的?答案就在《大俠胡金銓》。這部紀錄片耗時4年半拍攝製作,林靖傑盡職地,不負眾望呈現了大師胡金銓的一生。
➤先知曾經來過:一同走訪那時那地那景,遙想當年
在《大俠胡金銓》第一部曲〈先知曾經來過〉,林靖傑採取第三人稱的視角,從沙榮峰、王童、吳宇森、徐克、許鞍華、鄭佩佩、徐楓、洪金寶、吳明才、秦沛等與胡導合作過的夥伴,焦雄屏、聞天祥、黃建業等影評人的訪談,再加上和胡金銓往來密切的親友,透過他們的合作經驗與視角,現身說法,娓娓道來《龍門客棧》、《俠女》、《空山靈雨》、《山中傳奇》、《大醉俠》、《迎春閣之風波》等影片的攝影、剪接、武打動作場面和外景布景設計,重建胡金銓編導電影時的精神。
林靖傑的鏡頭,隨著石雋不斷翻看胡導留下的劇本、場景、過場、道具、服飾、色彩(胡導對每一位角色的服裝顏色是別有用心的)、筆記等原初手稿,謄改的痕跡,再由口述者一一印證,來具體說明胡導拍攝電影時求真求實的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胡導本人在第一部曲中是「失聲」的。他的導演形象、工作方式、對電影藝術的嚴謹嚴肅、美學邏輯以及藝術追求,都是透過所有受訪者的精采口述,構築出客觀的胡金銓形象。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受訪者,就是演員石雋。
石雋是胡導電影中最重要的靈魂人物,在紀錄片裡他則貫穿從古至今的時空畫面,從年輕羞澀的一介書生,到武功高深莫測、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俠客,而今白髮蒼蒼的石雋,在鏡頭前仍腳步健朗地尋找往日回憶。佝僂背影逡遊在林裡河間,回到當時拍戲原地原景,遙想當年。
林靖傑執導這部紀錄片可貴之處,在於用「破案」方式,為觀眾解謎胡導電影的美學特色:其武打設計、背景音樂均源自中國京劇文化或國樂。胡導在電影裡,充分以京劇中的鑼鼓節點和身段姿態,作為演員或打鬥或奔走,或跳躍偷窺盜私的動作節拍,鋪陳故事進展節奏。
他要觀眾看到確確實實的一拳一招,而不是咻咻咻的飛過了無痕,武打戲演員於是你掌來我腿往。尤其徐楓在《俠女》竹林裡往下飛躍,喬宏率領僧徒縱躍葉上那幕,雖然觀眾看到的只有一瞬,可是演員們在幕後是跳了又跳,跳了又跳,直到胡導喊cut為止。
林靖傑找來現代京劇的武場和年輕團員,擬仿並示範胡導影片中的武打身影及節奏。在一鑼一鼓的搭配下,團員單身跳躍,或雙人反向跳躍,在彈床上展演輕功,沒有吊鋼絲吊威也。攝影師李屏賓、金馬獎最佳剪輯陳曉東在紀錄片受訪時,就分析了胡導的影像獨到之處。早在1960年代,胡導開始採用這種動作設計,因此被譽為新派武俠電影的先驅巨人。
此外,胡導電影中的設計創意,一景一物,房屋古街,均根據史實呈現,非憑空想像。搭景經過參考翻閱各種史書典籍紀錄,在原野戶外人工搭建,重現原貌。胡導的團隊隨著他上山下海,靖虜屯堡(趙光衛!明朝軍事家。徐克《倩女幽魂》裡鬼氣陰森的蘭若寺是向靖虜屯堡致敬了),鎮北屯堡(明朝邊關)都有他們的足蹤。屯堡這特定的歷史空間,孕育了以「武戲」為代表的屯堡地景,也滋潤了胡導的武俠情意,建立他心中正本清源的「中國」。
胡導對中國古典小說情有獨鍾。特別是描寫神仙妖狐鬼怪的宋代話本和《聊齋誌異》。這些作品多談鬼、妖、人、神之間的糾纏不清,字裡行間透露出有時鬼妖還比人有情有義,人心/人性比鬼妖更可怕。
從《大醉俠》(1966)到《山中傳奇》(1979)等電影上映的年代,中共建國,四人幫上台,山河變色,大饑荒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民族主義的糾葛,殖民、再殖民、移民、遺民、後遺民等理論大可在胡導電影裡派上用場,也是他心裡驅之不卻的使命,暗喻諷刺當時祖國的政治變遷(這時候胡導心中的「國」又在哪兒呢?)。
➤斷腸人在天涯:大家心中懷想的胡金銓
終於在〈第二部曲:斷腸人在天涯〉,胡金銓本人「現聲」了。林靖傑除了採用沙榮峰、陳俊傑、吳宇森、徐克、徐楓、吳明才、張錯、卜大中、鍾玲以及胡導在香港的親戚等人的口述訪問,也大量剪輯沿用胡導年輕青春時曾演出的電影、受訪過的紀錄片段、照片,並實地走訪胡導晚年定居之地,讓胡導來說自己的故事。
1932年生於北平的胡金銓,出身書香門第,北平老家是個大院子,1950年隻身前往香港。忠良之後無故人,胡導很明顯失意於祖國易主,人生地不熟,不諳粤語。他曾與知名導演宋存壽同事,曾在廣告公司負責繪畫電影廣告。作為一名成功的電影工作者,胡導擁有豐富的演出經驗(他年輕時非常帥!)
胡金銓作為電影導演的巔峰期,是1975年《俠女》榮獲第28屆坎城影展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1978年入選英國「電影指南」當年「世界五大導演」。1979年則以《山中傳奇》榮獲第16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配樂、最佳錄音等6項大獎。
《龍門客棧》、《俠女》、《空山靈雨》、《山中傳奇》、《畫皮之陰陽法王》等配樂迄今聽來仍震撼人心。吳大江在胡導電影裡的配樂非常出色。他非音樂學院出身,但擅於演奏各種中國樂器,尤以二胡最為擅長。正因吳大江熟悉各類樂器,故而在作曲編曲配器上,與胡導的電影風格一拍即合。
在第二部曲出現的受訪者陳俊傑,1946年出生於香港,是胡導的得意攝影搭檔。他侃侃而談與胡導的合作關係,愛恨交加,眉飛色舞間,讓觀眾不斷想像他們在拍片現場大眼瞪小眼的吵鬧畫面。天時地利人和,這些電影工作者對於胡導是無不尊敬無不崇拜的。
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市場歸市場。進入1980年代,香港新浪潮來了,台灣新電影崛起。除了電影改革運動,也要求票房和市場化。投資者希望短期投資,迅速回收成本,不再願意投資經年累月的長期電影拍攝。第二部曲直接說明了晚年胡導失意於電影事業,最後定居在美國加州。
➤生為電影人,終身電影魂
晚年的胡金銓關心中國華人花果飄零在美國後的命運。他心繫華工在美的血淚史,魂牽夢縈於籌拍《華工血淚史》。吳宇森、張錯等人在紀錄片中道出其中的困難原委。斷腸人胡導,離散在中國、香港、台灣、美國之間,家庭事業不如人意,胡導的經濟窘境也只能找舊識紓發,舉杯澆愁愁更愁。
奔走多方多年,最後《華工血淚史》美方製片人找到投資者,劇本寫好了,場景也找到了,1997年7月準備開鏡,胡導卻在該年1月因心導管擴張手術失敗去世。骨灰長埋於美國加州洛杉磯玫瑰崗墓園。鏡頭停格在這片墓園裡,斜路殘照,斷腸人在天涯。
人生後期,一代大俠胡導似乎沒有獲得應有的掌聲。如斯人生。
胡導在大時代下飄泊的宿命,成為他作品的藝術軌跡,直至壯志末酬。他是創造時代的人,也是在大時代翻轉中,時不我予的孤獨英雄。自古英雄多寂寞,留取丹心照影魂。胡金銓留下的經典不朽,無人能出其右。他的電影藝術成就,是同時代或後來者、電影人、觀眾的驚嘆震撼,也是對他晚年遭遇的不勝唏噓,感慨萬千。
作為晚輩的徐克《新龍門客棧》、《倩女幽魂》、李安《臥虎藏龍》、許鞍華《書劍恩仇錄》、《香香公主》等,除了向胡導致敬,也是新派、新潮流、新浪潮、吊鋼絲之外的一種緬懷與懷舊。試圖呼應胡導電影中的古典、細緻,無不考據自傳統中國藝術文物中,那種一撇一捺的飄逸灑落意境。(讀者也可仔細注意,胡導各部電影中片名和工作人員的名字,均以書法呈現,徐克也大量沿用了。)
看試片時,銀幕上打得轟轟烈烈,第一部曲快結束時,卻傳來天搖地動,地震!英雄俠女繼續你死我活,紀錄片沒有停播。後座有人悄聲說要出去嗎?結果沒有。顯然大家都被胡金銓吸引住了,對他的電影,如畫般搭建的一景一物興趣更大。
無人衝出去,直至結束,也無地震再搖了。大家繼續看第二部曲,哭泣聲此起彼落,直到第二部曲結束。感謝有戴口罩吧,不願意被人看見自己淚眼紅眶的觀眾們相繼低頭離去。我哽咽得哭濕了口罩。離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昔人已乘仙鶴去。落寞與孤寂,斜陽長伴永眠墓園的胡導。●
Tags:
胡金銓導演(本文照片由華映娛樂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由林靖傑導演的紀錄片《大俠胡金銓》二部曲〈先知曾經來過〉、〈斷腸人在天涯〉即將分別於10/21、10/28正式上映。Openbook邀請常年關注武俠文類的時報文化出版第一編輯部總編輯胡金倫,與讀者分享觀影心情,讓各位武俠迷一睹為快。
江河淺灘,水流湍急。夕陽殘照,煙鎖層層。刀光劍影中,石雋頻頻低頭沉思,步履印在大大小小的河床石頭上。回首遠眺,彷彿看見時光倒流中,客棧佛寺廟宇古剎門前揚起記憶的塵土,馬蹄踏不碎喧囂聲。舊簾內人人算盡心計,各懷企圖,陰謀陽謀機關重重。
山壑深深間,石雋回望前塵,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南投、韓國……林葉蔽天,大海群巔,島嶼浮沉,多少年來浪淘盡無數英雄俠客、奸臣宦孽。
忠良之後,忠義相全,參禪悟道,邪不勝正,是胡金銓電影要傳達的必要。文化中國的繪畫京劇書法舞蹈藝術,在有限無限的影像空間裡錯落縱橫出飄逸的美學,透過角色的舉手投足,在銀幕上一覽無遺。
回頭看胡金銓電影,如果沒有書生型的石雋,胡導的武俠電影是否少了俠客的味道?如果少了徐楓的嫵媚瞪睜,胡導的江湖又是否有所遺憾?除了這兩位老搭檔,還有上官靈鳳、白鷹、田豐、吳明才、佟林、苗天、韓英傑、孫越、喬宏、洪金寶、張艾嘉,還有後來以武術指導出道的董瑋、元彪、元華……尚未塵封的名字,一旦喚出,多少記憶湧上心頭。
也許很多年輕影迷不認識胡金銓,或曾經聽聞《龍門客棧》、《俠女》、《空山靈雨》、《山中傳奇》、《大醉俠》、《忠烈圖》、《迎春閣之風波》等電影,但不知其實。不過在華語電影史,甚至世界電影史上,「胡金銓」這三個字絕對占有一席之地。
胡金倫與胡金銓相差一字,年歲相差近40歲,世代之隔,今我來思寫大俠,是湊巧嗎?
➤從我所認識的林靖傑導演說起
我所認識的林靖傑,曾以「江邊」為筆名創作小說和散文(現在覺得這個筆名好「武俠」!)。1993年他以〈焦躁的街道〉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首獎,同年以〈傾斜之地〉獲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隔年(1994)又以〈流浪者之歌〉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好作品讀後讓人印象深刻至今,不過後來「江邊」消失了,我曾經遍尋不獲這位作家。
後來有一年,同班機飛往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書展,正巧偶遇。我大喊啊,是你,我一直想出你的書!原來林靖傑不寫作了,後來從事電影和紀錄片導演。那年,他去吉隆坡負責台灣電影節。退出文學江湖的作家江邊,選擇了影劇界這個更大的五湖四海。
於是我們看見2011年王文興文學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2014年電影《愛琳娜》、2022年吳晟文學紀錄片《他還年輕》,以及《大俠胡金銓》〈第一部曲:先知曾經來過〉、〈第二部曲:斷腸人在天涯〉。當然林靖傑導演的作品不僅是前述而已。讓人好奇的是,從台語本土文化到傳統文化中國,這中間的過渡,或度過,林靖傑是如何克服的?答案就在《大俠胡金銓》。這部紀錄片耗時4年半拍攝製作,林靖傑盡職地,不負眾望呈現了大師胡金銓的一生。
➤先知曾經來過:一同走訪那時那地那景,遙想當年
在《大俠胡金銓》第一部曲〈先知曾經來過〉,林靖傑採取第三人稱的視角,從沙榮峰、王童、吳宇森、徐克、許鞍華、鄭佩佩、徐楓、洪金寶、吳明才、秦沛等與胡導合作過的夥伴,焦雄屏、聞天祥、黃建業等影評人的訪談,再加上和胡金銓往來密切的親友,透過他們的合作經驗與視角,現身說法,娓娓道來《龍門客棧》、《俠女》、《空山靈雨》、《山中傳奇》、《大醉俠》、《迎春閣之風波》等影片的攝影、剪接、武打動作場面和外景布景設計,重建胡金銓編導電影時的精神。
林靖傑的鏡頭,隨著石雋不斷翻看胡導留下的劇本、場景、過場、道具、服飾、色彩(胡導對每一位角色的服裝顏色是別有用心的)、筆記等原初手稿,謄改的痕跡,再由口述者一一印證,來具體說明胡導拍攝電影時求真求實的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胡導本人在第一部曲中是「失聲」的。他的導演形象、工作方式、對電影藝術的嚴謹嚴肅、美學邏輯以及藝術追求,都是透過所有受訪者的精采口述,構築出客觀的胡金銓形象。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受訪者,就是演員石雋。
石雋是胡導電影中最重要的靈魂人物,在紀錄片裡他則貫穿從古至今的時空畫面,從年輕羞澀的一介書生,到武功高深莫測、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俠客,而今白髮蒼蒼的石雋,在鏡頭前仍腳步健朗地尋找往日回憶。佝僂背影逡遊在林裡河間,回到當時拍戲原地原景,遙想當年。
林靖傑執導這部紀錄片可貴之處,在於用「破案」方式,為觀眾解謎胡導電影的美學特色:其武打設計、背景音樂均源自中國京劇文化或國樂。胡導在電影裡,充分以京劇中的鑼鼓節點和身段姿態,作為演員或打鬥或奔走,或跳躍偷窺盜私的動作節拍,鋪陳故事進展節奏。
他要觀眾看到確確實實的一拳一招,而不是咻咻咻的飛過了無痕,武打戲演員於是你掌來我腿往。尤其徐楓在《俠女》竹林裡往下飛躍,喬宏率領僧徒縱躍葉上那幕,雖然觀眾看到的只有一瞬,可是演員們在幕後是跳了又跳,跳了又跳,直到胡導喊cut為止。
林靖傑找來現代京劇的武場和年輕團員,擬仿並示範胡導影片中的武打身影及節奏。在一鑼一鼓的搭配下,團員單身跳躍,或雙人反向跳躍,在彈床上展演輕功,沒有吊鋼絲吊威也。攝影師李屏賓、金馬獎最佳剪輯陳曉東在紀錄片受訪時,就分析了胡導的影像獨到之處。早在1960年代,胡導開始採用這種動作設計,因此被譽為新派武俠電影的先驅巨人。
此外,胡導電影中的設計創意,一景一物,房屋古街,均根據史實呈現,非憑空想像。搭景經過參考翻閱各種史書典籍紀錄,在原野戶外人工搭建,重現原貌。胡導的團隊隨著他上山下海,靖虜屯堡(趙光衛!明朝軍事家。徐克《倩女幽魂》裡鬼氣陰森的蘭若寺是向靖虜屯堡致敬了),鎮北屯堡(明朝邊關)都有他們的足蹤。屯堡這特定的歷史空間,孕育了以「武戲」為代表的屯堡地景,也滋潤了胡導的武俠情意,建立他心中正本清源的「中國」。
胡導對中國古典小說情有獨鍾。特別是描寫神仙妖狐鬼怪的宋代話本和《聊齋誌異》。這些作品多談鬼、妖、人、神之間的糾纏不清,字裡行間透露出有時鬼妖還比人有情有義,人心/人性比鬼妖更可怕。
從《大醉俠》(1966)到《山中傳奇》(1979)等電影上映的年代,中共建國,四人幫上台,山河變色,大饑荒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民族主義的糾葛,殖民、再殖民、移民、遺民、後遺民等理論大可在胡導電影裡派上用場,也是他心裡驅之不卻的使命,暗喻諷刺當時祖國的政治變遷(這時候胡導心中的「國」又在哪兒呢?)。
➤斷腸人在天涯:大家心中懷想的胡金銓
終於在〈第二部曲:斷腸人在天涯〉,胡金銓本人「現聲」了。林靖傑除了採用沙榮峰、陳俊傑、吳宇森、徐克、徐楓、吳明才、張錯、卜大中、鍾玲以及胡導在香港的親戚等人的口述訪問,也大量剪輯沿用胡導年輕青春時曾演出的電影、受訪過的紀錄片段、照片,並實地走訪胡導晚年定居之地,讓胡導來說自己的故事。
1932年生於北平的胡金銓,出身書香門第,北平老家是個大院子,1950年隻身前往香港。忠良之後無故人,胡導很明顯失意於祖國易主,人生地不熟,不諳粤語。他曾與知名導演宋存壽同事,曾在廣告公司負責繪畫電影廣告。作為一名成功的電影工作者,胡導擁有豐富的演出經驗(他年輕時非常帥!)
胡金銓作為電影導演的巔峰期,是1975年《俠女》榮獲第28屆坎城影展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1978年入選英國「電影指南」當年「世界五大導演」。1979年則以《山中傳奇》榮獲第16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配樂、最佳錄音等6項大獎。
《龍門客棧》、《俠女》、《空山靈雨》、《山中傳奇》、《畫皮之陰陽法王》等配樂迄今聽來仍震撼人心。吳大江在胡導電影裡的配樂非常出色。他非音樂學院出身,但擅於演奏各種中國樂器,尤以二胡最為擅長。正因吳大江熟悉各類樂器,故而在作曲編曲配器上,與胡導的電影風格一拍即合。
在第二部曲出現的受訪者陳俊傑,1946年出生於香港,是胡導的得意攝影搭檔。他侃侃而談與胡導的合作關係,愛恨交加,眉飛色舞間,讓觀眾不斷想像他們在拍片現場大眼瞪小眼的吵鬧畫面。天時地利人和,這些電影工作者對於胡導是無不尊敬無不崇拜的。
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市場歸市場。進入1980年代,香港新浪潮來了,台灣新電影崛起。除了電影改革運動,也要求票房和市場化。投資者希望短期投資,迅速回收成本,不再願意投資經年累月的長期電影拍攝。第二部曲直接說明了晚年胡導失意於電影事業,最後定居在美國加州。
➤生為電影人,終身電影魂
晚年的胡金銓關心中國華人花果飄零在美國後的命運。他心繫華工在美的血淚史,魂牽夢縈於籌拍《華工血淚史》。吳宇森、張錯等人在紀錄片中道出其中的困難原委。斷腸人胡導,離散在中國、香港、台灣、美國之間,家庭事業不如人意,胡導的經濟窘境也只能找舊識紓發,舉杯澆愁愁更愁。
奔走多方多年,最後《華工血淚史》美方製片人找到投資者,劇本寫好了,場景也找到了,1997年7月準備開鏡,胡導卻在該年1月因心導管擴張手術失敗去世。骨灰長埋於美國加州洛杉磯玫瑰崗墓園。鏡頭停格在這片墓園裡,斜路殘照,斷腸人在天涯。
人生後期,一代大俠胡導似乎沒有獲得應有的掌聲。如斯人生。
胡導在大時代下飄泊的宿命,成為他作品的藝術軌跡,直至壯志末酬。他是創造時代的人,也是在大時代翻轉中,時不我予的孤獨英雄。自古英雄多寂寞,留取丹心照影魂。胡金銓留下的經典不朽,無人能出其右。他的電影藝術成就,是同時代或後來者、電影人、觀眾的驚嘆震撼,也是對他晚年遭遇的不勝唏噓,感慨萬千。
作為晚輩的徐克《新龍門客棧》、《倩女幽魂》、李安《臥虎藏龍》、許鞍華《書劍恩仇錄》、《香香公主》等,除了向胡導致敬,也是新派、新潮流、新浪潮、吊鋼絲之外的一種緬懷與懷舊。試圖呼應胡導電影中的古典、細緻,無不考據自傳統中國藝術文物中,那種一撇一捺的飄逸灑落意境。(讀者也可仔細注意,胡導各部電影中片名和工作人員的名字,均以書法呈現,徐克也大量沿用了。)
看試片時,銀幕上打得轟轟烈烈,第一部曲快結束時,卻傳來天搖地動,地震!英雄俠女繼續你死我活,紀錄片沒有停播。後座有人悄聲說要出去嗎?結果沒有。顯然大家都被胡金銓吸引住了,對他的電影,如畫般搭建的一景一物興趣更大。
無人衝出去,直至結束,也無地震再搖了。大家繼續看第二部曲,哭泣聲此起彼落,直到第二部曲結束。感謝有戴口罩吧,不願意被人看見自己淚眼紅眶的觀眾們相繼低頭離去。我哽咽得哭濕了口罩。離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昔人已乘仙鶴去。落寞與孤寂,斜陽長伴永眠墓園的胡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人物》游刃於武俠、純文學、奇幻與真實的自由寫作:專訪邱常婷談《哨譜》
閱讀更多
書評》從《朱鴒書》到李鵲書,未完的武俠夢,逝去的武林:評李永平的《新俠女圖》
閱讀更多
餐桌對話》劍有可能溫柔嗎?愛的創造練習:武俠小說家沈默與詩人夢媧
在食物面前,我們誠實。 在他人身邊,我們陪伴。 想說的話很多很多,不如留在餐桌上慢慢聊...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