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的博物館.遊戲篇》建國大亂鬥,黃虎旗與臺灣民主國誕生史 ft. 國立臺灣博物館

藍地黃虎旗數位重建版(國立臺灣博物館)

「說故事的博物館」系列專題,探索臺灣博物館與藏品如何進行豐富的IP想像,第一大專題〈愛情篇〉聚焦文學與繪畫背後故事的影視改編潛力。本專題為系列中第二大專題,聚焦當代另一個強勢的媒體形式:「遊戲」,文化內容策進院與Openbook閱讀誌合作,期待將在地深刻的文史題材,觸發成不同類型的IP作品。

遊戲令人沉浸的特質,可模擬空間、角色扮演、轉譯文化、承載不同風格的視覺藝術,展現多元敘事的可能。本專題與4間國家級博物館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合作,希望從豐富的館藏文物中,發現臺灣故事的獨特樣貌。

➤臺灣民主國的象徵,臺灣文物史上的謎團

2021年日治時期臺灣雕刻家黃土水的作品《甘露水》重新問世,瞬間成為當年藝術圈的重大事件。這座雕刻消失40餘年後再度現身,意義重大,更在不久後(2023年)由文化部指定為國寶。然而,臺灣另有一件國寶迄今尚未尋獲,可視為臺灣文物史、藝術史重大謎團——1895年臺灣民主國旗黃虎旗,原件究竟下落何方?

2010年國立臺灣博物館將「康熙臺灣輿圖」、「鄭成功畫像」和「藍地黃虎旗」這三件文物提報申請為「國寶」,最後僅前兩件達陣,藍地黃虎旗則被保留再審議,原因是此文物並非1895年臺灣民主國旗的原件。

根據臺博館過往新聞稿指出,目前歷史上已知的三幅「藍地黃虎旗」原旗都下落不明,再現機率渺茫。館藏的「高橋雲亭版黃虎旗」是唯一現存年代最久且最接近原旗形象的藍地黃虎旗,雖非1895年「臺灣民主國」建立當時所使用的原旗,但仍極具歷史意義與價值。因此,在經過漫長6年之後「捲土重來」,2016年終於經文化部古物審議委員會通過審議,指定為「國寶」。

「藍地黃虎旗」的可觀性,不僅圍繞在它身上的謎團,它更是一件「戰利品」,是1895年日軍拿下臺灣民主國的重要象徵。

2004年上映,由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主演的《國家寶藏》,以美國獨立宣言為主要線索,講述了一段尋找文物的故事。而2015年由英、美兩國合資的電影《名畫的控訴》,描述克林姆名作《艾蒂兒肖像一號》因戰爭而遭掠奪的事蹟。不難發現,這類名畫,或與國家建國意義的文物失竊或尋找的故事,一直是影視改編喜愛的素材。

「藍地黃虎旗」作為臺灣民主國的象徵,看似凝聚了臺灣追求民主的歷程,實則背後各方人馬各自盤算,本文細細述說這個歷程。

➤不是國家的臺灣,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

回到鉅變的1895年,「如果是你,將會怎麼選擇?」

不情願「被」割讓給日本的臺灣人,和同在一艘船上「被」遺留的清國官員與將領,如何建立號稱「民主國」的政治設計?


唐景崧(來源:wiki)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眼見政權轉移已無力回天,臺灣仕紳群情激動,有人憤而加入英國籍移民去,有的要求巡撫唐景崧留下護臺,清軍也禁止清朝官吏、家屬或財物離臺,臺北城一時陷入失序的無政府狀態。於是末代巡撫唐景崧提出「眾民不服、其約可廢」的主張,宣布建立「臺灣民主國」。

然而在這看似正義凜然、誓死護臺的宣言背後,首任臺灣民主國大總統唐景崧,其實私下正忙著將清政府的不動產變賣給英國人,並偷偷把自己的財產搬離臺灣……

原來,檯面上唐景崧護臺宣言的背後,檯面下是來自南洋大臣張之洞——希望各國能牽制日本的外交策略。 與此同時,地方仕紳丘逢甲、黑旗軍劉永福其實心底也都各有算盤。

臺灣民主國的「建國」,有人真抗日、有人打假球,誰的算計更快一步?誰又能全身而退?

這是一場面對動盪時代,各懷鬼胎、一觸即發的爾虞我詐,一段讓你笑著笑著就哭了的真實故事……

➤清廷:明面呼籲勿生事端,暗地要臺灣人民自立救臺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成立於1908年,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自然史博物館,被列冊為國定古蹟。其中的館藏「藍地黃虎旗」,經文化部頒綬為國寶,為三大鎮館國寶之一。

藍地黃虎旗是1895年(清光緒21年/明治28年/永清元年)創立的臺灣民主國國旗,那是一個短暫存在於臺灣的共和制政權。過去臺灣民主國常被正面表述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但從唐景崧、張之洞、總理衙門等人的史料(往來電報)觀之,其本質只是藉由外交手法,期待列強干預日本的一場政治設計,僅短命地維持150天。

甲午戰爭肇因於中日兩國在朝鮮的爭端,結果竟是割讓作戰區以外的臺灣,令人感到突兀。但事實上,此前20年間,日本即對臺灣顯現出十分積極的野心。馬關條約簽訂前,日軍即進佔澎湖,企圖以既成事實做為割臺談判籌碼,而清廷早在大臣李鴻章出發前已允可賠款讓地(清廷甚至出現過「割臺一半,兩國分治」,臺南屬日、臺北歸清的荒謬指示)。

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定,臺灣士紳便嘗試各種辦法,請求朝廷收回割臺成命,例如統領全臺義勇的丘逢甲呈電中央,若從倭則「臺民惟有開戰」,但清廷不願給日本再度啟釁興兵的藉口連累中國,表明臺灣此後與清無涉。


1895年唐景崧所發諭告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日後我們從史料上可以看到,唐景崧在割臺同一日,瞬即奏請求去;而總理衙門則要唐「諭百姓切勿滋生事端」。另一方面,張之洞暗地裡「提示」唐,要臺民自力救臺,仿照「三國干涉還遼」,假列強之手逼日本放棄割讓臺灣,並強調絕不歸倭「此語只可出自臺民」。

唐景崧往來電文中各種「保臺」計畫還包括:讓臺灣做為各國租界、賄賂英法俄阻日、提供利權(諸如礦利)給予列強、讓臺民支付日本數萬萬兩贖回臺灣等等。

期間他還兩次想暗渡,將清政府不動產透過英國領事金璋賣給英商但遭拒,仕紳鳴鑼罷市,軍隊騷動,政府威望盡失。導致臺北發生「李文魁事件」,軍隊襲擊唐景崧老母,唐不敢議處,自言「遭劫留臺灣,日以淚洗面」。

➤「臺能自立,可保護」,但期待中的列強干涉並沒有發生

4月27日,臺灣士紳強請唐景崧代奏血書,表示對清廷的沉默不滿,更明白援引國際法「臣必順從,方得視為易主」,而如今眾民不服,其約可廢,但被李鴻章駁斥「挽回不能」。其後還有康有為約集進京會試的18省舉人1200餘人,要求廢棄條約,史稱「公車上書」,也沒有結果。

5月17日,唐景崧為了直接尋求外援、引國際社會牽制日本,便奏請清廷准予臺灣另立名目,自成一國。5月19日兩艘法艦馳援,表示若「臺能自立,可保護」。

5月25日,臺灣紳民舉行呈印典禮,代表們集合營盤頂,秀才扛著總統印信遊街,至巡撫署,唐景崧「著朝服,望闕九叩首,北面受任,大哭而入」,年號永清。臺北城內升起油彩繪製,長3.1公尺,寬2.6公尺的藍地黃虎旗,臺灣民主國誕生。

臺灣民主國年號定為「永清」,可看出本質上仍是尊奉清朝為主國。5月28日張之洞發給唐景崧的電文即可證實,他說:「不可云民主,不可云自立。」以及「自處須有分寸……事定後(驅逐日本人),仍歸中國。」

結果,期待中的列強干涉並沒有發生,臺灣民主國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

➤臺南大天后宮曾為總統府

臺灣民主國的成立,是希望比照遼東之例,再興另一次「三國干涉」。但一來遼東問題自有俄日兩國的矛盾,臺灣根本上缺乏兩大勢力爭衡那樣的條件,二來日本既已棄遼,自然不願再放棄臺灣,臺灣民主國的外交設計終將失敗。「想抵抗,只有靠臺灣人民自己拿起武器了。」

日軍登島10天後,乙未戰爭隨之而起,唐景崧倉皇逃亡廈門,留下一群缺乏紀律的兵勇,臺北遭到佔領,第一共和迅速瓦解,建國象徵的藍地黃虎旗也落入日軍手中成為戰利品。

臺北淪陷後,同年6月26日,一直在臺南畫地自守的抗法名將劉永福,出任臺灣民主國第二任大總統,以臺南大天后宮為總統府,建立第二共和,北臺灣抗日的任務全落在本地豪紳義勇的肩上。


臺南大天后宮(來源:wiki)

與日血戰5個月後,日軍進逼臺南,劉永福10月19日悄然離臺、西渡大陸,兩日後臺南遭日軍攻陷,臺灣民主國滅亡。

➤從3個不同角色看各自立場:張之洞、劉永福與桃竹苗地方鄉紳

臺博館助理研究員張安琪接受Openbook訪問時提到,有三個人物讓她印象深刻,首先是張之洞,過去談臺灣民主國時比較不會討論到他,一般大眾並不知道南洋大臣張之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其實他正是背後的操盤者,下指導棋要求當時的唐景崧運作臺灣民間自立建國,讓國際社會比較好介入。

其次是劉永福的兩手策略。過去教科書曾將他定位成是打到最後一刻的南部抗日義勇軍。不過實際上,他在北部戰事興起時,保留自己軍力,沒有支援,等日軍快打到南部時,他才跟日本攤牌和談。劉永福的實際作為與書上記述的並不一樣,教科書將他過度神化了。


南洋大臣張之洞與台灣民主國第2任總統劉永福

最後,也是最悲壯的。桃竹苗抗日的地方紳勇,這些人與前面提到的清國官僚完全不一樣。乙未之戰中,這群桃竹苗在地紳勇奮力發起鄉土保衛戰,日軍遇到抵抗比較激烈的便是他們。他們是貨真價實的保衛自己家鄉,最後都犧牲了。

張安琪表示,面對乙未戰役,臺灣人當然也可以選擇豎白旗投降,但他們的產業就在這塊鄉土上。縱然雙方軍力懸殊,如八卦山戰役其實只打了一天而已,但比起遇事馬上回中國的唐景崧、想著怎麼逃離自保的劉永福,桃竹苗這些與家鄉共存亡的紳勇顯得更令人敬佩。2008年上映,由楊謹華和溫昇豪主演的電影《一八九五乙未》,便是講述這群人保臺的故事 。

➤臺灣民主國成立那天

清末詩人暨外交家黃遵憲曾以詩文感嘆乙未割臺的戰爭之悲,〈臺灣行〉一詩曾提到:「堂堂藍旗立黃虎,傾城擁觀空巷舞。黃金斗大印繫組,直將總統呼巡撫,今日之政民為主。臺南臺北固吾圉,不許雷池越一步」。

不過,當時駐臺北的美國記者Davidson的說法,可能會潑了黃遵憲冷水:「在新民主國舉行成立典禮的那一天,天下微雨,民眾並不自覺地位之莊嚴,以為獨立之宣言並不怎樣重要,跟普通事差不多。我以為在這樣重大的日子,人民必將穿起最好的衣服,滿街熱鬧,家家懸旗,大放爆竹,表示熱烈的慶祝。其實不然;一切情形與平時無異。」他指出主要熱鬧慶祝的地方只有撫署周圍的廣場,不過當這些民眾聽到外面有5艘日本軍艦開到港外了,眾人也就鳥獸散了,「他們漸漸明白,宣告臺灣自立並不是那麼簡單」。

親身經歷這段歷史的艋舺耆老陳豬乳,曾在1953年有如下回憶:「民主國成立的那一天很熱鬧,各地的代表都聚集艋舺參加送印,我那時候也親身去看過遊行隊伍。送印是排成整齊的隊伍,由艋舺送去的。總統印是銀製的,用黄綢布包紮,上面還插著金花一對,放在四腳香亭中,這四腳亭是由秀才扛的。送印的遊行隊次序是民主國的藍地黄虎旗领先,繼後是旗牌執事,四腳亭、大鑼、地方代表、進士、舉人、士紳。隊伍很長,經過的時間約達一小時。」


日治時期虎骨酒商標(國立臺灣博物館)

➤危險的「民主」:曾經抗日的軍旗,戰後被警備總部所警告

臺灣文學之父賴和曾著詩〈詠臺灣民主國〉:

旗中黃虎尚如生,國建共和怎不成?天限臺灣難獨立,古今歷歷證分明。

不過,他後來將這首詩改為:

旗中黃虎尚如生,國建共和怎不成?天與臺灣原獨立,我疑記載欠分明。

詩文為何而改,現今已無法追溯,但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賴和觀點的改變——從認為臺灣難以獨立,推進到臺灣原本就是獨立的,只是這樣獨立的精神,一直為史書所掩蓋。在臺博館的《臺灣民主國旗歷史調查研究報告》指出:

一般的教科書都把臺灣民主國視為抗日的先聲,雖然很早就有人不斷地寫文章說明臺灣民主國只是一個外交設計,唐景崧、丘逢甲乃至劉永福,實際上都没有抗日。不過,抗日是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政府的公定意識型態,好像越多人抗日,就越表示抗日說辭的合理性。因此,唐景崧等人沒有抗日的說法,一直沒有登上教科書,成為一般人的歷史認識。即使是現在的小學課本,在提及日治時期臺灣史事時,也幾乎一定提到臺灣民主國的抗日行動,色彩對比鮮艷的藍地黃虎旗遂成為抗日行動的最佳註腳。

從對黃虎旗想像的歷程,不難發現,臺灣民主國最初只是沒有民意基礎的外交設計,但它卻不停地發展,最終向不同世代的人表示:臺灣民主國,曾經存在。

甚至,戰後1950年代,臺博館舉辦的臺灣歷史展覽中,展示說明曾出現「臺灣民主國」的字眼,引起了警備總部發文要求更正,表示這具有散播危險思想之嫌。

臺博館副研究員李子寧表示,「1950年代,警備總部曾發文臺博館,質疑展出黃虎旗有『思想上的問題』。2016年,我們把『思想上有問題』列為法定國寶。」

➤藍地黃虎旗的原件下落

臺博館珍藏的藍地黃虎旗,迄今110餘年,背後牽涉到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當下各方人馬的相互角力,也是臺博館最早期的藏品之一。

前面提及,黃虎旗在國寶審議背後,其實還有一段曲折的過程。2010年申請成為「國寶」時被「保留再審」,歷經1年3個月的考證,才終於釐清它的身世與家系。原來當時大幅軍旗至少有三幅,「基隆旗」懸掛於基隆、「淡水旗」於淡水海關、「臺北旗」於民主國總統府(臺南大天后宮)。

三幅旗幟後來佚失,僅存一面在戰後被運回日本,藏於日本皇宮「振天府」中。臺博館的黃虎旗母本,應是1895年乙未戰役期間懸於基隆砲臺,後被日軍獻至皇宮的基隆旗。

1908年,臺灣總督府博物館(臺博館前身)獲得宮內省特許,委請畫家高橋雲亭依振天府原件複製一幅,做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重要展品。以摹本替代原件藏於殖民地博物館,正反映了當時臺灣被殖民的處境,以及日本殖民統治思維、政治目的等特殊時代意義。


高橋雲亭摹本(國立臺灣博物館)

遺憾的是,高橋的摹本旗面並不完整,不但虎身後半大面積缺損,虎尾還綴補了一塊不協調的補丁。經臺博館考證發現,高橋摹本的缺損,原來是畫家刻意「忠於原作」、照樣複製,將原件狀況的珍貴資訊保存下來,而非年久毀壞。這也說明獻入皇宮當時,原件早已殘破,如實反映了當年日軍攻佔基隆的戰事所造成的「歷史性傷痕」。

➤畫中有畫,被隱藏的另一幅老虎

一直以來,社會大眾所熟知的黃虎旗只有正面的影像,以及背後裱貼厚重的補紙與覆背紙,使得黃虎旗被當作一般書畫看待。直到2004年,臺博館委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進行檢視與分析時,從背紙局部脫落的一角,觀察到織品背面些許的顏料層,當時雖無法肯定、但推測很可能背面有彩繪影像。

2004年的修護計畫在聽取專家意見後,移除層層交疊的補紙與覆背紙,終於揭露黃虎旗埋藏已久的背面影像,展現第二隻老虎的形貌。


高橋雲亭摹本展示照(國立臺灣博物館)

根據台博館的說明,正反兩面的老虎雖然外型輪廓相對應,但是身上條紋的疏密度,以及雲朵的紋飾並不盡相同。最特別的是,正面的老虎瞳孔呈圓形,而背面的老虎瞳孔則為彎月形。寫實地描繪出貓科動物在白日與夜間不同的瞳孔形狀,極富趣味,或許也暗藏著某種日/夜、或陰/陽二元對立的寓意。

經過長期的修護、發現與考證,臺博館的「1909年高橋雲亭版黃虎旗」身世終於得到釐清。在歷史上已知的三幅原旗都已下落不明,再現機率渺茫的情況下,高橋的摹本應是目前最原始也最權威的版本,極富歷史意義與價值。在經過漫長6年之後捲土重來,也終於通過審議,獲指定為國寶。

➤林玉山大師與國寶黃虎旗

國寶以外,黃虎旗另有一經典,是1953年丘逢甲之子丘念台,為紀念臺灣民主國成立59週年,邀請畫家林玉山根據高橋摹本所重新摹繪的版本。

林玉山共摹繪大小黃虎旗版本二幅,畫面圓轉筆觸勾勒輪廓,線條厚實有力,圖案色彩鮮明,虎仰頭前進的動作,充滿活力。除了依照高橋摹本外,原先虎腹下方的缺損處也增加了雲紋。該旗幟雖年代較晚,但因形象完整,成為坊間流傳最廣的版本,出現在多數歷史教科書與文獻中。


林玉山摹繪的版本,大旗版(國立臺灣博物館)


林玉山摹繪的版本,小旗版(國立臺灣博物館)

除了上述兩款實體文物,2012年臺博館為黃虎旗進行重新修護時,同時以數位模擬技術完成「數位重建版」,從旗面的藍色彩度,到旗上的黃虎形象,都有所本的經過比對考證,是目前最貼近原始黃虎旗誕生時飄揚北部各地的版本。

➤衍生物應用

張安琪也認為前陣子推出的2D卷軸遊戲《廖添丁—稀代兇賊の最期》,是很值得參考的作品,它令人想到2004年曾經轟動的《神影無蹤廖添丁》,不過整體表現把台灣日本時期的地景、文獻,甚至在台語語言面都處理得相當好。聚焦二戰主題的《台北大空襲》也是歷史題材中,值得參考的遊戲作品。

2016年,臺博館曾與悠遊卡公司共同發行限量紀念套卡,重現歷史上三個關鍵時間點的三款「藍地黃虎旗」,讓更多國人認識臺灣史上珍貴的歷史文物,也是臺灣首件登上悠遊卡的本土國寶,別具意義。

其他延伸文創商品,包括:版畫、行李箱套、杯組、福虎高粱酒、明信片、萬用卡、精靈帽材料包、收納袋、日誌本、口罩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