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打進不透明的領域——BCLT夏季學校給英語文學譯者的職涯提點

2023-11-19 11:35

韓文譯者絲玲(左一)、安東(左二)、克蕾兒(中)(攝影:游騰緯,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我真的很想投身文學翻譯,但這個領域非常不透明,非常難打進。你必知道很多事情,而且不是讀完一份文件就能掌握如何成為文學譯者。這裡頭有太多細節,也有很多事情要處理。」——克蕾兒・理查斯(Clare Richards),韓英譯者。

英國文學翻譯中心(British Centr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以下簡稱 BCLT)夏季學校課程有三大主軸:翻譯工作坊、創意寫作課程、譯者及出版社講座。前二者的重點在於技藝的精進磨練,國立臺灣文學館合作辦理的「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便是其中之一;但是,新手通常會發現,成為文學譯者的困難之處,不是如何具備優秀的語言能力與文學造詣,而是如何看清產業的樣貌、如何跨出進入產業的第一步等鋩鋩角角(mê-mê-kak-kak)。因此, BCLT 安排了三場講座,請資深譯者與出版從業人員,從譯者與文本/作者的互動、譯者協作與入行,到文學翻譯出版內幕,為學員層層揭開環繞在這個產業的不透明屏障。

➤「不情願的編輯:譯者與流動的文本」(The Reluctant Editor: Translating Unstable Originals)

希伯來文譯者潔西卡・柯恩 (Jessica Cohen)以自身經驗,分享譯者在「翻譯工作」之外,可能額外扮演的非正式(且無薪)角色:編輯、代理人、審稿、公關等。這種現象來自於原文與翻譯之間相互影響的「雙向性」(bi-directionality),成功的翻譯可以為原文注入新的活力,以大衛・格羅斯曼(David Grossman)的《一匹馬走進酒吧》(A Horse Walks into a Bar)為例,2014 年在以色列出版大獲好評;三年後,英文譯本獲得國際布克獎(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獲獎報導使得此書在以色列的銷量大幅成長,讀者再次談論、閱讀這本小說。

柯恩也指出,「譯者往往是校對書籍、事實查核的最佳人選,我們找到的錯誤可供後續再刷時修正,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趕在出版前改過來。」此外,由於以希伯來文為語言組合的譯者數量不多,因此其他語言的譯者常常必須仰賴她的譯本作為「原文」來轉譯,「我經常與這些譯者通信,他們的問題與我向原作者提出的問題大致相同,所以我的翻譯不僅充當了原文的代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也是原作者的代理人。」


希伯來文譯者潔西卡・柯恩(攝影:游騰緯,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有些作者會要求柯恩試讀未完成的作品,徵詢柯恩對標題、人物名稱等內容的意見,有時甚至是書中更重要的元素。對此,柯恩坦言心情相當複雜,她如此比喻:「如果我之後是這本書的譯者,那感覺有點像走進餐廳吃晚飯,然後被請到廚房看看食物烹煮的過程。」

柯恩以利亞・愛尼(Leah Aini)的《黎巴嫩的玫瑰》(Rose of Lebanon)解釋何謂「流動的文本」。這本小說原文五百多頁,翻成英文將有七百多頁,再加上作者的意識流風格以及特殊的語句,她提議英譯本刪減些許內容,否則市場反應可能相當不佳。在兩人來回書信討論下,小說最後大幅修改且刪去了三分之一的內容,愛尼感謝她藉此機會回頭審視自己的作品。這種情況打破一般認為原文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圭臬,也顯見當代譯者的角色已經超越語言轉換。

或許,對新手譯者而言,柯恩的經驗過於大膽,不過她分享的翻譯策略值得效法。在尊重作品與作者的前提之下,她採取「改寫」與「調整結構」來產出譯文——「我喜歡引用西英譯者索菲・休斯(Sophie Hughes)的說法,她的意思大概就是『對英文忠實』,這應該是英譯者的最高原則,我們用英語創造新的作品,我們是英語書寫者。」

➤「用愛翻譯:翻譯協作經驗談」(Translators With Luv: Collaboration in Translation)

這場座談由三位韓文譯者安東・許(Anton Hur)、絲玲・鄭(Slin Jung,音譯)、克蕾兒・理查斯分享協作翻譯防彈少年團官方自傳《Beyond the Story》的經歷、建立社群的重要性,以及英國國家寫作中心的導師計畫如何成為進入文學翻譯的墊腳石。


韓文譯者絲玲(左一)、安東(左二)、克蕾兒(中)(攝影:游騰緯,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安東開宗明義地強調:「翻譯本質上就是一種協作下的產物。」譯者並非創作自己的文本,而是與作者合作。即便從未見過作者、作者已經離世,譯者也是在與這些作者的文本合作。而且,譯者也要跟版權代理、編輯、行銷團隊合作。克蕾兒進一步就譯文本身補充:「我發表的作品即使標著『譯者:克蕾兒・理查斯』,那不僅是我的個人成就,也是審稿人以及這些年來給我回饋的譯者的成果。」

而合作也正是他們三人能夠順利完成《Beyond the Story》的關鍵。安東邀請兩位譯者加入工作團隊時,只告訴她們:這本書有五百頁,不過它尚未完成,而我們必須在一個月內翻完——兩人都答應了;當然,這種信任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她們基本上允許我把她們推下懸崖,」安東誇張地說,「我對她們信心滿滿,因為我們曾經在工作坊、導師計畫合作過,她們摔下懸崖一定會高飛沖天。」絲玲笑著回應,「我和安東合作過,多年來一直交換彼此的譯稿。雖然我沒見過克蕾兒,也不曾與她共事,但因為安東擔保,所以我能夠信任她。」

韓文譯者社群「抽菸的老虎」(Smoking Tiger,韓國民間故事以「老虎抽菸的時候」來代表「很久很久以前」)是這幾位譯者建立連結與信任的關鍵。成立於 2017年的 BCLT 夏季學校,「我覺得最近幾年,很多人把我們當成韓國文學翻譯的『復仇者聯盟』,就好像我們是超級英雄一樣,」絲玲笑得無奈。其實,社群的成員最初幾乎沒有出版過任何翻譯作品,只是一群對文學翻譯充滿熱情的譯者,一起舉辦工作坊、出去玩、一起去旅行,「我們不是為了拯救韓國文學翻譯而成立的。」她鼓勵有志於文學翻譯的譯者建立自己的社群,定期進行譯稿交流。這個活動未必是為了出版,有時只是一種練習。 她舉例,由於熟悉彼此的弱點,因此練習翻譯時,便出題挑戰對方陌生的文類,幫助彼此成長。「重點不在塑造翻譯菁英圈,而是陪伴彼此。無論你覺得自己的翻譯能力程度如何,或是處於職涯的哪個階段,你都能向在此遇見的譯者學習。即便剛起步的新手譯者也有值得學習之處。」

克蕾兒另外特別分享由安東帶領的導師計畫,「這是我職涯中最大的轉捩點。」 她指出,安東幫助了很多文學翻譯者,總是慷慨花時間提供建議。她效法安東,得到許多回饋,「不是抱持著『我會給你一些東西,我之後會拿到一些好處』的心態,而是從中學到很多翻譯與編輯技巧,也會自然地建立友誼。」她也提到當初為何申請這項計畫:「我真的很想投身文學翻譯,但這個領域非常不透明,非常難打進。你必知道很多事情,而且不是讀完一份文件就能掌握如何成為文學譯者。這裡頭有太多細節,也有很多事情要處理。」而在國家寫作中心,她獲得了系統化的支援,透過導師計畫出版了第一本文學譯作,「現在回想起來,並沒有那麼複雜。 但一路上有導師相伴,我就不會懼怕,也知道自己最後一定能夠成功。」

➤「出版社座談:在魔法綠幕之後」(Publishers Panel: Behind the Green Curtain)

出版社座談由 Granta 的丹尼爾・柏德(Daniel Bird)、Neem Tree Press 的阿奇娜・夏瑪(Archna Sharma)、Tilted Axis 的克里斯汀・維達・阿法羅 (Kristen Vida Alfaro)三位編輯分享翻譯文學出版的內幕,也提點了新手譯者進入產業的可能路徑。他們首先分享了近期出版書籍的來源,有的是書展期間由版權代理介紹;有的則來自同業的推薦;最重要的,是來自譯者的推薦,阿奇娜表示:「譯者有很緊密的社群,所以當我認識、景仰的譯者推薦一本書的時候,我曉得它大概有一定的品質。」


三位出版社編輯阿奇娜(左二)、丹尼爾(右二)、克里斯汀(右一)(攝影:游騰緯,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不過,要成為能夠向出版社推薦作品並且合作的譯者,首先必須跟出版社建立信任關係。「我們透過審書報告(reader’s report)與譯者建立信任,這是關鍵方法之一,」丹尼爾說,「或者,我會在書展與譯者見面聊聊。我也非常喜歡簡短的互動,不一定是提案,只是寫信說某某剛獲得了這個獎項,這個人寫的作品可能是你想做的書。我認為這種互動非常有價值,但常常被忽視。」克里斯汀也強調,「清楚溝通很重要,」譯者應該事先跟出版社明確討論雙方對彼此的期望。

針對譯者提案,丹尼爾建議先試水溫再出手,「讓我粗略了解這本書,是我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否則有可能忙了幾個小時準備試譯卻徒勞無功。」克里斯汀也提出類似的建議,「你必須熟悉要去提案的出版社。你要說得出為什麼你要翻譯的作品適合我們,記得要事先調查出版社的方向。」阿奇娜則表示,「如果作者擁有不只一本書,那就太好了,可以降低時間與採購成本。」她補充,出版社也期望譯者提案的作品能夠與英語作品類比,這樣更容易推廣行銷。丹尼爾亦認同類比作品的重要性,這有助於編輯向團隊介紹作品,提高出版社購買版權的機會。

他們也試圖釐清了翻譯文學常見的誤解。首先,翻譯出版被視為是小眾市場,「其實現在已經出現『翻譯文學世代』(Generation TF,出自布克獎的專文 〈Generation TF: who is really reading translated fiction in the UK〉),村田沙耶香在英國就賣出二十五萬本,這樣的成績相當可觀,」丹尼爾舉出反例。另外,克里斯汀指出,許多人以為出版社的預算與時間都相當充裕,實則不然。「出版業的預算有時來自筆會,他們貢獻良多,擴大出版種類;或是像來自韓國或挪威的機構補助,」丹尼爾補充。事實上,BCLT夏季學校亦是機構補助的成果,諸如日文組由「柳井正計畫」(The Yanai Initiative)資助,臺灣組則是在臺文館及文化部的支持下,讓譯者遠赴英國。

除了準時交稿、保持良好溝通,出版社有時也期待譯者參與書籍行銷推廣,但他們也承認在預算吃緊的情況下,往往譯者只能無償付出。「當然,協助宣傳取決於譯者的意願,我們會盡力付出酬勞,」克里斯汀說。不過,機構補助通常也會包含宣傳行程,韓國文學翻譯院近期便資助作家朴相映與安東・許在英國的《在熙,燒酒,我,還有冰箱裡的藍莓與菸》(英版:Love in a Big City)新書發表會。

資金不足、市場仍不夠大、適任譯者難尋——儘管翻譯文學出版在英語世界充滿挑戰,目前已經可以看到愈來愈多小文學走向世界的跡象。臺灣的公私部門對翻譯活動的實踐也投注了更多心力,近期有文化部支持陳思宏在美國、洪明道在波蘭,而BCLT 也樂見未來持續與臺文館合作辦理翻譯工作坊。「我認為對翻譯文學來說,現在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時刻,因為還有許多事情尚未完成,而這讓我們有個空間可以去想像,我們想要做什麼、我們如何將文學帶入特定市場,」克里斯汀的樂觀結語,對於正在努力的譯者、編輯、出版社以及機構而言,不啻一粒定心丸。


台灣作家陳思宏(左)在德州圖書節的演說獲滿堂彩 ,著作《鬼地方》英譯本也現場售罄(照片取自:Taiwan in Houston


洪明道拜訪波蘭亞捷隆大學漢學系,與會者排隊簽書盛況(洪明道提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