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林巧玲(左岸文化主編)、蔡竣宇(左岸文化企劃)
在全球化的焦慮下,都市更新如火如荼地展開,不只台灣,北京、上海、香港各地的老舊社區、傳統樓房被寬廣的街道與矗立的高樓取代,在政府整齊劃一的現代化都市規劃下,全球各大城市化約成單一、相仿的樣貌。在這過程中,消失的不僅是豐富而多樣的城市地景,也犧牲了長時間積累的生活模式與價值;都市化如果只是「現代化」、「經濟發展」、「建設」,卻忽略真正生活其中人民的需求,人民作為在城市生活的主角,逐漸被邊緣化⋯⋯
「反造」是種非典型都市規劃的精神和方法, 不同於政府由上而下主導、政策性的進行官方規劃,「反造」是由當地住民主動發起,從下而上進行更包容、更具創意的空間安排,實踐更多元的社群意義。延續2013年出版的 《反造城市》,經過6年後問世的《反造再起》,強調以「城市共生」為宗旨,由市民對城市空間與發展的重新想像,透過市民之間的協力、合作、跨域,甚至是建立與公部門的橋樑,從抗爭到合作,創造城市生產與多元生活的更多可能性,締造嶄新的城市。
時值酷暑,《反造再起》主編侯志仁約了同書中收錄的3組案例相關人員,現身台北赤峰街區的浮光書店,進行「串連的技藝:『反造』如何搞大?」講座。各組人馬經驗分享、交叉詰問和深挖反省,一齊催生反造2.0。
▋不分公私領域,媽媽都是地表最強生物
第一組分享的是「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這個名字乍聽之下讓人誤以為是穿著高衩旗袍、作風強悍、專搞神祕行動的「特攻聯盟」,但其實不是。「特公盟」是一群地方媽媽鬆散組成的倡議團體,專為小孩的「遊戲權」發聲。組織成立的起因很單純、很生活:媽媽們時常帶小孩到公園玩,「但是能玩的總是那種三原色的遊戲器材,既不悅目,遊具玩法也很單一:樓梯爬上去,然後溜下來,就這樣,沒有讓兒童有詮釋玩法的其他可能性,也沒什麼挑戰性。」一群媽媽於是透過網路組成了「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在許多觀念中,「媽媽應該在家帶小孩,怎麼會跑到公共領域爭取權利呢!?」況且小孩是沒有選票的,誰會願意幫小孩改造生活環境呢?加上公園的設計涉及到社區營造、法規等各種面向的知識,已超出家居生活、教養議題的鑽研,也因此特別需要齊心合作,眾父母相互支援。「過程中難免產生很多負面情緒」,尤其遇上公部門主事者保守的態度,總是讓溫柔婉約的媽媽們,搖身一變成為「恐龍媽媽」。
許多公部門的心態相當保守,十分害怕出意外,「某個里長因為害怕出事,不願意在公園設置旋轉遊具,曾大聲對我們說:『出事了,你們要來扛責任嗎?』但,媽媽們對於扛責任從不畏懼。我們當場就簽了切結書!小朋友不會寫字,就用鬼畫符。會出現這樣的爭議,背後代表的正是——大人無法扛起來那樣的理想公共空間。」特公盟的代表這麼說。
最近,特公盟因為華山大草原旁一棵二十多年的老榕樹,又與政府槓上。「它的枝幹被鋸掉了,最大的切面有小孩的臉一樣大小。還沒有遊戲場之前,大夥兒在這棵樹爬上爬下,那是許多親子的共同回憶。」
媽媽們充滿戰鬥力,花了許多時間抽絲剝繭,釐清在層層都市治理中,應由哪些單位負責處理樹的相關問題。「他們說為了小孩的安全著想,所以把樹枝鋸掉,真是很難令人接受!我們反而還擔心是否爬樹會危害樹的生存,特別去問了專家,得到的答案是:小孩的重量對於樹皮的負擔微乎其微。」目前,特公盟繼續尋求政府協助,也計劃發起連署,持續關心這棵樹。
「媽媽經」也可以是具有公共性的。對公共空間的倡議,其實就是一種教養術。「成為媽媽讓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在城市空間養小孩。不是說到教養術就一定要是虎媽或直升機爸爸,整個社會也可以討論如何一起養小孩,因為孩子正是透過生活中的公共空間來建立他的世界觀。不像過去有同村共養,在這個都會化的世界裡,其實父母非常辛苦,我們想的正是如何透過改造公共空間,來改善這個問題。」如同特公盟在《反造再起》書內所言——以「親職教養術」為基底、「遊戲為路徑」的城市改造方法論,「這不只是台灣的問題,連英國王室也非常重視,想想王妃凱特一次得帶3個小孩耶!」
社會學家Asef Bayat曾說:「日常中微小的反抗,也會形成一股莫之能禦的改變。」小孩沒地方玩,看起來是一件小事,但改變就是從這些小地方著手。微小就是日常,搞大就是路見不平。
▋中介單位最重要任務:人人都可以討論與發言
不同於特公盟媽媽們的市民身分,Open Green是由景觀規劃團隊發起的一項計畫,也是民眾、NGO與政府之間溝通的橋樑。媽媽們可以很草根地說:「又沒有規定不能種樹」,專業者則不只是單純提出質疑,更要進一步在各方折衝間,找到一條較為可行的道路。
Open Green計畫正式啟動之前,曾經執行過「一葉台北」的計畫,徵集了包括「千里步道協會」在內的8個團體,在中正區自強市場後面的空地,率領眾人一磚一石協力,以透水材質鋪設了一條手作的步道。
不料在計畫結束後,當地里長卻馬上用水泥鋪面替換掉了手作步道。「怎麼可以把千里步道弄掉,太怒!」在這次事件後,團隊思考要如何突破傳統的力量,串連理念相通的個人與團體,讓即使是微小的發想與改變,也能夠有持續累積的機會。於是,規劃團隊在往後徵件的簡章上,特意採取「容納個人」(而不只是社團)作為提案單位的作法。
這個放寬身分限制,讓「個人」也能投件的新做法,打開了傳統的邊界,把社區內外、土地界線或是僵固的想像都重新打開。這個作法釋放了所有的可能性,讓討論能夠從「公園可不可以怎麼樣」,擴展到「都市可不可以怎麼樣」,讓所有對空間的使用有主張與想法的人,都能夠參與,一起思考。如《反造再起》書中所寫:「在參與機制的中介之下,讓社群可以橋接上地方生活的協力關係……新公共空間可以被視為社會整體變革中,進行『社會修補』的基礎。」
▋反造的重要策略之一:時機、時機、時機
「針對田園城市這個政策,都農網一開始就打算搞大!」從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起心動念要以「都農網」網路社群來推廣都市農耕議題,逐步確立政策的雛形,到投入公務系統協助市政府團隊去推動,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便能取得豐碩的成果,「時機」無疑是成功的關鍵之處。
這個時機點就是選舉。2014年中,太陽花學運後、雙北市長選舉前,都農網成立,並緊鑼密鼓地舉辦記者會,開始遊說里長、地方民意代表,請市長候選人回覆他們提出的政策意向書。很快地,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就做出回應,在大安區錦安里的屋頂菜園發布記者會,正式贊同與支持都市農耕議題。
隨後不久,柯文哲也以「柯P新政」跟進,承諾當選後會執行都市農耕的政策。2015年柯文哲當選後,「田園城市」政策正式開跑,至今已有五、六百個都市園圃成立,其中三百多個位於校園內。都農網再以台北市的成果,進一步向新北、台中等其他縣市詢問及推廣,也都獲得不錯的回應。
都農網能夠在短時間取得重大成果,乃仰仗社群營造策略性的思考和做法,這些經驗皆收錄於《反造再起》,期能激發更多後起之秀。
▋反造2.0不怕事、不拔河,建立與公部門合作的信任
不論是特公盟或者專業規劃者,都有跟公部門打交道的經驗。反造者(如特公盟)常遇到公部門以家父長式的態度應對,公部門考量潛在風險與安全性,時常傾向保守行事,並將反造者視為麻煩製造者,特別是看到「社區媽媽」就頭痛,因為只要媽媽們抬出「讓孩子有條平安回家的路」這樣的制高點,公部門似乎就沒有拒絕的理由。
反造者和公部門之間只能站在對立面、相互抵銷嗎?或者應該發展出另一條出路,建立某種制度,確保彼此能夠為了眾生利益而逐步推進?主講者之一的建築師孫啟榕對此提出了精闢的看法。
他說,民主生活中,人們常談論民眾賦權(empowerment),「但是被賦了權的人,也應該自己負責,」比如:過去,市政府開放使用華山大草原,卻不幸發生了治安事件,影響了市政府開放的意願,使得好不容易建立的友善開放又退回去了。又例如最近發生的,基隆某地方公園,女童吊單槓不慎摔斷牙,申請國賠通過,「國賠是公務員想要大展身手的緊箍咒。」
孫啟榕說:「我們是不是應該換個方式思考:不該在出事之後,都是由里長或公部門負責,而是使用者也要負責,民眾自己也要負責。用一個無限上綱的標準,讓第一線工作者和官員進入焦慮的狀態,那樣是無法真正建立合作關係,反而會離『市民社會』的理想越來越遙遠。」
孫啟榕強調,我們不應該在絕對風險與絕對安全之間拉扯,導致公民與公權力之間的不信任,互相找缺失與藉口。目前Open Green 2.0正嘗試建立一套可行的制度或機制,培養政府和民眾之間的信任基礎,形成堅實的市民社會。
這場講座原本設定的焦點是「如何搞大反造行動」,隨著分享進入尾聲,「搞大」的意義也被進一步昇華,「反造的重點不在擴大尺度與規模,不是為了搞大而搞大,更是為了建立更有力的市民社會。」
這也正是《反造》系列2019年再次出擊的重點。從《反造城市》向公權力抗爭,到《反造再起》著力於城市共生、互助合作。礙於時間,還有很多心法和教戰守則來不及傳授,期待有心者自行閱讀書本。●
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
City Commoning
作者: 侯志仁、朱冠蓁、羅秀華、蘇睿弼、許瀞文、曾憲嫻、連振佑、施佩吟、綠點點點點、李仲庭、潘信榮、張正、海辰、都市農耕網、李玉華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
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增訂版)
作者:侯志仁、于欣可、吳振廷、黃仁志、張聖琳、許瀞文、邱啟新、吳比娜、康旻杰、施佩吟、連振佑、大猩猩游擊隊、顏亮一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
Tags:
左起:侯志仁主編、特公盟成員、Open Green代表及都農網代表。
整理:林巧玲(左岸文化主編)、蔡竣宇(左岸文化企劃)
在全球化的焦慮下,都市更新如火如荼地展開,不只台灣,北京、上海、香港各地的老舊社區、傳統樓房被寬廣的街道與矗立的高樓取代,在政府整齊劃一的現代化都市規劃下,全球各大城市化約成單一、相仿的樣貌。在這過程中,消失的不僅是豐富而多樣的城市地景,也犧牲了長時間積累的生活模式與價值;都市化如果只是「現代化」、「經濟發展」、「建設」,卻忽略真正生活其中人民的需求,人民作為在城市生活的主角,逐漸被邊緣化⋯⋯
「反造」是種非典型都市規劃的精神和方法, 不同於政府由上而下主導、政策性的進行官方規劃,「反造」是由當地住民主動發起,從下而上進行更包容、更具創意的空間安排,實踐更多元的社群意義。延續2013年出版的 《反造城市》,經過6年後問世的《反造再起》,強調以「城市共生」為宗旨,由市民對城市空間與發展的重新想像,透過市民之間的協力、合作、跨域,甚至是建立與公部門的橋樑,從抗爭到合作,創造城市生產與多元生活的更多可能性,締造嶄新的城市。
時值酷暑,《反造再起》主編侯志仁約了同書中收錄的3組案例相關人員,現身台北赤峰街區的浮光書店,進行「串連的技藝:『反造』如何搞大?」講座。各組人馬經驗分享、交叉詰問和深挖反省,一齊催生反造2.0。
▋不分公私領域,媽媽都是地表最強生物
第一組分享的是「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這個名字乍聽之下讓人誤以為是穿著高衩旗袍、作風強悍、專搞神祕行動的「特攻聯盟」,但其實不是。「特公盟」是一群地方媽媽鬆散組成的倡議團體,專為小孩的「遊戲權」發聲。組織成立的起因很單純、很生活:媽媽們時常帶小孩到公園玩,「但是能玩的總是那種三原色的遊戲器材,既不悅目,遊具玩法也很單一:樓梯爬上去,然後溜下來,就這樣,沒有讓兒童有詮釋玩法的其他可能性,也沒什麼挑戰性。」一群媽媽於是透過網路組成了「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在許多觀念中,「媽媽應該在家帶小孩,怎麼會跑到公共領域爭取權利呢!?」況且小孩是沒有選票的,誰會願意幫小孩改造生活環境呢?加上公園的設計涉及到社區營造、法規等各種面向的知識,已超出家居生活、教養議題的鑽研,也因此特別需要齊心合作,眾父母相互支援。「過程中難免產生很多負面情緒」,尤其遇上公部門主事者保守的態度,總是讓溫柔婉約的媽媽們,搖身一變成為「恐龍媽媽」。
許多公部門的心態相當保守,十分害怕出意外,「某個里長因為害怕出事,不願意在公園設置旋轉遊具,曾大聲對我們說:『出事了,你們要來扛責任嗎?』但,媽媽們對於扛責任從不畏懼。我們當場就簽了切結書!小朋友不會寫字,就用鬼畫符。會出現這樣的爭議,背後代表的正是——大人無法扛起來那樣的理想公共空間。」特公盟的代表這麼說。
最近,特公盟因為華山大草原旁一棵二十多年的老榕樹,又與政府槓上。「它的枝幹被鋸掉了,最大的切面有小孩的臉一樣大小。還沒有遊戲場之前,大夥兒在這棵樹爬上爬下,那是許多親子的共同回憶。」
媽媽們充滿戰鬥力,花了許多時間抽絲剝繭,釐清在層層都市治理中,應由哪些單位負責處理樹的相關問題。「他們說為了小孩的安全著想,所以把樹枝鋸掉,真是很難令人接受!我們反而還擔心是否爬樹會危害樹的生存,特別去問了專家,得到的答案是:小孩的重量對於樹皮的負擔微乎其微。」目前,特公盟繼續尋求政府協助,也計劃發起連署,持續關心這棵樹。
「媽媽經」也可以是具有公共性的。對公共空間的倡議,其實就是一種教養術。「成為媽媽讓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在城市空間養小孩。不是說到教養術就一定要是虎媽或直升機爸爸,整個社會也可以討論如何一起養小孩,因為孩子正是透過生活中的公共空間來建立他的世界觀。不像過去有同村共養,在這個都會化的世界裡,其實父母非常辛苦,我們想的正是如何透過改造公共空間,來改善這個問題。」如同特公盟在《反造再起》書內所言——以「親職教養術」為基底、「遊戲為路徑」的城市改造方法論,「這不只是台灣的問題,連英國王室也非常重視,想想王妃凱特一次得帶3個小孩耶!」
社會學家Asef Bayat曾說:「日常中微小的反抗,也會形成一股莫之能禦的改變。」小孩沒地方玩,看起來是一件小事,但改變就是從這些小地方著手。微小就是日常,搞大就是路見不平。
▋中介單位最重要任務:人人都可以討論與發言
不同於特公盟媽媽們的市民身分,Open Green是由景觀規劃團隊發起的一項計畫,也是民眾、NGO與政府之間溝通的橋樑。媽媽們可以很草根地說:「又沒有規定不能種樹」,專業者則不只是單純提出質疑,更要進一步在各方折衝間,找到一條較為可行的道路。
Open Green計畫正式啟動之前,曾經執行過「一葉台北」的計畫,徵集了包括「千里步道協會」在內的8個團體,在中正區自強市場後面的空地,率領眾人一磚一石協力,以透水材質鋪設了一條手作的步道。
不料在計畫結束後,當地里長卻馬上用水泥鋪面替換掉了手作步道。「怎麼可以把千里步道弄掉,太怒!」在這次事件後,團隊思考要如何突破傳統的力量,串連理念相通的個人與團體,讓即使是微小的發想與改變,也能夠有持續累積的機會。於是,規劃團隊在往後徵件的簡章上,特意採取「容納個人」(而不只是社團)作為提案單位的作法。
這個放寬身分限制,讓「個人」也能投件的新做法,打開了傳統的邊界,把社區內外、土地界線或是僵固的想像都重新打開。這個作法釋放了所有的可能性,讓討論能夠從「公園可不可以怎麼樣」,擴展到「都市可不可以怎麼樣」,讓所有對空間的使用有主張與想法的人,都能夠參與,一起思考。如《反造再起》書中所寫:「在參與機制的中介之下,讓社群可以橋接上地方生活的協力關係……新公共空間可以被視為社會整體變革中,進行『社會修補』的基礎。」
▋反造的重要策略之一:時機、時機、時機
「針對田園城市這個政策,都農網一開始就打算搞大!」從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起心動念要以「都農網」網路社群來推廣都市農耕議題,逐步確立政策的雛形,到投入公務系統協助市政府團隊去推動,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便能取得豐碩的成果,「時機」無疑是成功的關鍵之處。
這個時機點就是選舉。2014年中,太陽花學運後、雙北市長選舉前,都農網成立,並緊鑼密鼓地舉辦記者會,開始遊說里長、地方民意代表,請市長候選人回覆他們提出的政策意向書。很快地,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就做出回應,在大安區錦安里的屋頂菜園發布記者會,正式贊同與支持都市農耕議題。
隨後不久,柯文哲也以「柯P新政」跟進,承諾當選後會執行都市農耕的政策。2015年柯文哲當選後,「田園城市」政策正式開跑,至今已有五、六百個都市園圃成立,其中三百多個位於校園內。都農網再以台北市的成果,進一步向新北、台中等其他縣市詢問及推廣,也都獲得不錯的回應。
都農網能夠在短時間取得重大成果,乃仰仗社群營造策略性的思考和做法,這些經驗皆收錄於《反造再起》,期能激發更多後起之秀。
▋反造2.0不怕事、不拔河,建立與公部門合作的信任
不論是特公盟或者專業規劃者,都有跟公部門打交道的經驗。反造者(如特公盟)常遇到公部門以家父長式的態度應對,公部門考量潛在風險與安全性,時常傾向保守行事,並將反造者視為麻煩製造者,特別是看到「社區媽媽」就頭痛,因為只要媽媽們抬出「讓孩子有條平安回家的路」這樣的制高點,公部門似乎就沒有拒絕的理由。
反造者和公部門之間只能站在對立面、相互抵銷嗎?或者應該發展出另一條出路,建立某種制度,確保彼此能夠為了眾生利益而逐步推進?主講者之一的建築師孫啟榕對此提出了精闢的看法。
他說,民主生活中,人們常談論民眾賦權(empowerment),「但是被賦了權的人,也應該自己負責,」比如:過去,市政府開放使用華山大草原,卻不幸發生了治安事件,影響了市政府開放的意願,使得好不容易建立的友善開放又退回去了。又例如最近發生的,基隆某地方公園,女童吊單槓不慎摔斷牙,申請國賠通過,「國賠是公務員想要大展身手的緊箍咒。」
孫啟榕說:「我們是不是應該換個方式思考:不該在出事之後,都是由里長或公部門負責,而是使用者也要負責,民眾自己也要負責。用一個無限上綱的標準,讓第一線工作者和官員進入焦慮的狀態,那樣是無法真正建立合作關係,反而會離『市民社會』的理想越來越遙遠。」
孫啟榕強調,我們不應該在絕對風險與絕對安全之間拉扯,導致公民與公權力之間的不信任,互相找缺失與藉口。目前Open Green 2.0正嘗試建立一套可行的制度或機制,培養政府和民眾之間的信任基礎,形成堅實的市民社會。
這場講座原本設定的焦點是「如何搞大反造行動」,隨著分享進入尾聲,「搞大」的意義也被進一步昇華,「反造的重點不在擴大尺度與規模,不是為了搞大而搞大,更是為了建立更有力的市民社會。」
這也正是《反造》系列2019年再次出擊的重點。從《反造城市》向公權力抗爭,到《反造再起》著力於城市共生、互助合作。礙於時間,還有很多心法和教戰守則來不及傳授,期待有心者自行閱讀書本。●
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
City Commoning
作者: 侯志仁、朱冠蓁、羅秀華、蘇睿弼、許瀞文、曾憲嫻、連振佑、施佩吟、綠點點點點、李仲庭、潘信榮、張正、海辰、都市農耕網、李玉華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增訂版)
作者:侯志仁、于欣可、吳振廷、黃仁志、張聖琳、許瀞文、邱啟新、吳比娜、康旻杰、施佩吟、連振佑、大猩猩游擊隊、顏亮一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鬼怪MIT.焦點》人說要有鬼就有了鬼:訪小說家&「妖氣都市」策展人瀟湘神
陰曆七月鬼門開,國立臺灣文學館與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合作推出「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集文學與藝術於大成,打造屬於台灣的魔幻妖怪場域。... 閱讀更多
走讀台灣》與NGO走一趟台灣民主之旅:社會亂源基地一日遊
2019年的世界閱讀日以「走讀台灣」為主題,最大特色是:有景點,有路線,還有書單。... 閱讀更多
空間》孩子們參與營業的公益商店:五味屋與豐田の冊所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