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韋氏字典」企劃主題影片,知名創作者們分享不為人知的遣詞抉擇,及其他藝文短訊

  • Sway(文字工作者)
  • Bambook(文字工作者)
2023-10-30 20:30

(翻攝自youtube/Merriam-Webster

【產業消息】

■你也曾糾結在「推/敲」之間,翻遍《辭海》只為撈出那個關鍵詞眼,否則覺得文章再怎麼寫都不對味?你並不孤單!百年英文詞典權威「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企畫一系列主題影片《Word Choice》,輪番邀請知名小說家、童書創作者、報紙連載漫畫家、電玩腳本編劇、單口喜劇演員等人,分享作品背後關於遣詞用字那些不為人知的掙扎與抉擇。

想知道嘉布莉.麗文如何用文字氣氛捏塑《明日,明日,又明日》的tone調?哪個字是讓所有小孩為之瘋狂的神奇咒語?漫畫家該如何在狹窄的對話框內讓圖文緊密貼合?如何調度文字才能讓笑話運作?立刻點進《Word Choice》就對了!

■國際頂尖自然科學期刊《Nature》的出版商Springer Nature,宣告其2040年淨零排放目標,且其目標近日已通過「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驗證。Springer Nature自2015年聯合國發布永續發展目標(SDGs)以來,已出版超過80萬篇SDGs相關文章及書籍篇章(其中光是關於「氣候行動」的文章及書籍篇章就高達6萬多筆),且這些內容的被引用次數合計超過950萬次。Springer Nature認為,他們身為傳播最先進研究成果的出版商,同時也是一間全球企業,不該光說不練,必須負起責任減少碳排放。

Springer Nature以2019年為基準,目標是在2032年以前,範疇一、範疇二的碳排需減量54.6%,範疇三的排放量則應減少32.5%,三者都應在2040年前減少90%的碳排。針對公司業務製程或其設施直接產出的碳排量(也就是所謂「範疇一」),以及企業購買電力、蒸汽、熱能等能源利用的間接排放(也就是「範疇二」),Springer Nature將持續透過碳抵換降低碳排。針對扣除以上兩者所剩的範疇三,Springer Nature會採取行動優化數位內容的傳遞、檢討及改善差旅政策、與擁有共同(減碳)目標的供應商合作。

【得獎消息】

■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10月下旬在成都盛大展開,期間頒發奇科幻寫作最高榮譽之一的「雨果獎」。曾攬獲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的作家金費雪(T. Kingfisher,本名為Ursula Vernon),以非典型童話《蕁麻與骨》(Nettle & Bone)獲頒今年最佳長篇小說獎。

《蕁麻與骨》顛覆「王子公主幸福快樂」的老套情節,講述在修道院長大、善良的瑪喇公主,得知二姊遠嫁他國後有生命危險,決心踏上殺害王子、拯救至親的旅程。但首先,瑪喇必須完成3項不可能的任務,才能獲得喚靈女巫的幫助,推翻殘酷暴虐的王子。在金費雪輕快的節奏與幽默溫柔的筆下,文靜的公主、帶著母雞使魔的女巫、只會蹩腳魔法的神仙教母、失寵的騎士等喪家犬般的怪誕角色組成了出人意表的遠征隊,以善良和真誠勇敢對抗暴力。


作家金費雪以《蕁麻與骨》獲頒今年「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左圖來源:wiki

【作家訃聞】

■美國桂冠詩人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10月13日於麻州家中過世,享壽80歲。葛綠珂自年輕時開始寫詩,常向內探索人的思緒與情感,取汲大自然、神話和日常物事作為對照,時而觀察、時而擬人,同時亦注重刻鑿詩與讀者間的關係。她一生寫詩不輟,共出版14本詩集、數本詩論和1本小說,曾獲諾貝爾獎、美國國家書卷獎等肯定,獲普立茲文學獎的詩集《野鳶尾》也已在臺出版,由詩人陳育虹翻譯。

葛綠珂精準的用字和譬喻普遍獲詩評讚賞,而其情感豐沛、平易近人的行文風格,也使一般讀者能輕易進入她(或讀者自己)的內心世界。葛綠珂的主題常圍繞家庭、死亡和生命的失落,挖掘自己的內在,從而發現生而為人的普世共感。詩人在諾貝爾獎致詞時亦為自己所堅持的詩道下了最好註腳:「我相信瑞典學院頒給我這個獎,同時也是讚揚親密的、私密的表述風格(voice),公眾言辭也許可以放大或擴大這種聲音,但永遠無法取代它。」


美國桂冠詩人露伊絲.葛綠珂(圖片來源:flickr/Williams College

【新書快報】

■普立茲得獎作家阮越清出版回憶錄《雙面人》(A Man of Two Faces),這不單單是本個人回憶錄,更是擴展為數百萬難民的集體生命故事與歷史悼念。在本書中,不只能看到阮越清代表性的機巧諷刺筆法與犀利分析,還有他作為父親對兒子的深情傾訴。

阮越清本人就是1970年代隨家人一起逃到美國的越戰難民,一鳴驚人的出道作《同情者》及續集《告白者》,刻畫越戰中混血雙面間諜的內心世界,既是一首氣勢磅礡、描寫愛與背叛的史詩。兩書同時呈現驚悚小說的步調與懸疑性,以尖刻手法探索認同問題、體察在兩個不同世界生活的難處,同時也是個關於愛與友誼、感人至深的故事。《流亡者》則以短篇串起不同的越戰難民故事,從不同剖面探索他們在異國落地生根後,如何應對家庭關係、身分認同等文化衝擊問題。

■《牛津英語詞典》是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但你是否好奇這部前所未有的人類文明瑰寶,是誰的心血結晶?莎拉.奧吉爾維(Sarah Ogilvie)本月出版的《The Dictionary People: The Unsung Heroes Who Created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告訴我們,答案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數千名志工,其中包含3名凶手、春宮圖收藏家、卡爾.馬克思的女兒、耶魯大學校長、激進的婦女參政論者、被發現死在教堂櫥櫃裡的牧師、美國第一條地下鐵的發明家、費城的女性反奴隸運動家。

非虛構的《The Dictionary People》讀來像是驚心動魄的文學偵探小說,首次揭開世界各地那些字詞貢獻者的神祕面紗。這群素不相識的人們合力完成了這部網路史前時代的「維基百科」,70多年來幫助英語使用者規範了閱讀、寫作和說話的方式。本書是對單字、語言和人物的頌揚,這群人的怪癖、痴迷、人生中的勝利和失敗,都豐富了英語的世界觀。

【跨界改編】

■「歡迎回到《一八〇〇開飯》,料理就是化學,而化學就是生活。妳改變自己、改變一切的能力——就從這裡開始。」

64歲出道的小說家邦妮.嘉姆斯(Bonnie Garmus),首部作品《化學課》去年一出版就問鼎各國暢銷榜,擒獲各大書評媒體及通路「年度最佳小說」的名銜,至今已在美國Amazon的「暢銷小說Top20」及「最多人讀的小說Top20」連續駐點超過60週。其同名翻拍影集已在10月中於Apple TV+上架,主角科學家伊莉莎白.佐特由奧斯卡影后布麗.拉森(Brie Larson)飾演。

在1960年代,30歲的科學家伊莉莎白,因未婚懷孕被研究院開除,連足以登上權威科學期刊的研究成果都被上司整盤端走——明明全是她做的實驗、她寫的論文,作者欄卻沒有她的名字。失去科學家收入的伊莉莎白,為了養活自己和女兒,咬牙接下午間烹飪節目的主持棒,可是她拒當胸大無腦的電視甜心、強改節目畫風為冷硬派的基礎化學課(但實驗結果超美味),卻大爆冷門攻佔全國的電視機。因為,她的節目不只教人做出健康美味的料理,不只傳授基礎的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伊莉莎白捅破了全世界的謊言,將女性的勇氣、自信、聰明統統還給她們。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