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已故「土耳其文學的憂鬱公主」烏茲律,獲頒美國國家圖書書評人協會翻譯文學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美國國家圖書書評人協會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簡稱NBCC)上月底於紐約頒獎,翻譯文學獎頒給已故土耳其作家帖澤爾・烏茲律(Tezer Özlü)首度被英譯的小說《童年的寒冷夜晚》(Cold Nights of Childhood,暫譯)。本書描繪一名惶惶不安女子的內心世界,看她如何在急遽變化的土耳其社會中,追尋幸福和自主權。

出生於1943年的烏茲律被稱為「土耳其文學的憂鬱公主」,小說常帶有很深的自傳色彩。她是土耳其文學中少見的女性聲音,其波瀾起伏的人生、敏感誠實的筆觸,以及打破線性敘事的寫作風格,均影響後代作家甚鉅。

與烏茲律共同獲獎的英譯者莫琳・福瑞里(Maureen Freely)長年譯介土耳其文學至英語世界,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土耳其文學之父」艾哈邁德.哈美迪.坦波納(Ahmet Hamdi Tanpınar)的英語版都出自她手。福瑞里領獎時表示:「自本書1980年在土耳其首度面市以來,已啟發兩個世代的土耳其女性脫離性別束衣,主宰人生。我期待英譯本也能在英語世界帶來同樣深遠的啟發。」

NBCC出道作獎頒給塔依爾・哈穆特・伊茲格爾(Tahir Hamut Izgil)的回憶錄《等待在夜裡被捕》,繁體中文已由衛城出版。伊茲格爾領獎時表示,這本書的核心是政治議題,出版後接獲許多讀者的動人回饋固然令人開心,但他作為一名詩人,很高興此書的文學價值能獲肯定。

羅麗.摩爾(Lorrie Moore)奇異又溫柔的「鬼故事」《如果這裡不是我的家,我就無家可歸了》(I Am Homeless If This Is Not My Home,暫譯)獲頒小說獎,非小說獎則由羅珊納.阿斯格里恩(Roxanna Asgarian)有關收養的社會悲劇的報導文學《我們曾是一家人》(We Were Once a Family,暫譯)拿下。

【新書快報】

■近代物理學至今歸納出重力、電磁力、強力、弱力這4大基本作用力,竭盡全力解釋萬物的交互關係,研究尺度從930億光年的星河,到比最小原子再小數十億倍的微觀世界。至今科學家仍不斷朝光譜的兩端再探極限,追求著:到底是否還有未知的基本作用力,能同時統御這相差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相當於10的47次方)倍的世界規模,將三千大千世界的森羅萬象歸返至究極的本源?

劍橋大學粒子物理學家Dr. Harry Cliff是《Space Oddities: The Mysterious Anomalies Challeng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作者,目前在瑞士日內瓦與1,400名物理學家、工程師、電腦科學家的國際團隊,運用埋在地底下100公尺深的粒子對撞機,試圖模擬出宇宙組成的最基本單位。Dr. Cliff在書中以事件闡述了近代物理學的驚人發現與疑點,用易懂、人性化的敘述解釋深奧複雜的理論概念,讓自認天資平凡的科學愛好者們,都能享受從全球科研前沿帶回來的第一線轉播新聞,例如關於暗物質與微中子。

■2022年8月12日,當《魔鬼詩篇》作者魯西迪準備登台演講前,一名刺客衝上前狂刺十多刀,重創魯西迪的腹部、脖頸及眼睛。雖然所幸搶救成功,但魯西迪一眼失明、一隻被砍斷神經的手臂也失去功能。

魯西迪並未屈服於恐怖攻擊,在刺殺事件後,仍於2023年2月出版以14世紀印度大陸為舞台的奇幻史詩小說《Victory City》,並於今年4月出版散文《Knife: Meditations After an Attempted Murder》。2022年的暗殺雖是本書創作的觸發點,但魯西迪並未對於事件著墨太多,反而透過冥想沉澱,誠實面對自身痛苦、恐懼及脆弱,並感謝生命中的一切奇蹟——包括拯救他的醫療團隊,還有始終陪伴在他身邊給予關愛的家人。

書名裡的「刀」(Knife),不只是為他帶來痛苦創傷的凶器,魯西迪更從其他角度賦予意義,作為反擊。他說:「語言也是一把刀。它能夠剖開世界,揭露其意義、內在運作、祕密和真理。它能夠從一個現實切入到另一個。它能夠揭露虛假,讓人睜開眼睛,創造美麗。語言就是我的刀。」

■長年呼籲出版界重視譯者地位、自身也是國際布克獎得獎譯者的珍妮佛・克勞馥(Jennifer Croft),推出她的第一部小說《The Extinction of Irena Rey》,在書中,譯者終於成為主角。故事講述8名不同語種的譯者受邀至作家伊列娜位於波蘭邊境的林中宅邸,將在此祕密翻譯伊列娜的下一本創世鉅作。孰料伊列娜忽然失蹤,而譯者們不但要在古宅和充滿苔蘚和黏液的森林裡繼續翻譯,更得解讀謎團重重的原稿,找出作家去向。這詭譎潮濕的遺世獨立之地,漸漸讓譯者們走向癡迷與瘋狂。

■《老虎的妻子》、《夢土》作者蒂亞・歐布萊特(Téa Obreht)推出全新長篇小說《The Morningside》,再次帶領讀者進入她筆下故事和現實交織的魔幻世界。希薇亞隨母親搬到「孤島市」,靠關係在繁華一時、現在卻岌岌可危的「旭日摩天大樓」住下來。母親對家族過往守口如瓶,更絕口不提希薇亞毫無記憶的出生和童年,以及搬家的原因。隨著希薇亞透過阿姨一點一滴搜集家鄉的民間傳說,以及「旭日摩天大樓」頂樓神祕女子的身世逐漸明朗,希薇亞的人生也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產業消息】

■美國老牌非營利圖書經銷組織「小出版社經銷商」(Small Press Distribution,下稱SPD),上月底無預警宣布解散,目前的30萬冊庫存會先暫時轉移至其他經銷商,但合作的近350家獨立和小型出版社面臨財務隱憂,且必須儘快另尋發行和倉儲門路。

多數出版社施行季結制,與經銷商每季結算一次銷量和拆帳,代表SPD可能還有欠款未繳,出版社後續也無法支付作者版稅。另外,出版社必須取回目前被代管的庫存,又是另一筆運費與倉儲費,而不取回的話,書籍有可能被回收或銷毀。

SPD於1969年成立,合作出版社從8家成長至鼎盛時期超過500家,是美國獨立出版和書籍選擇多元的重要推手。然而近年來美國書市持續萎縮、補助減少或移往其他專案,終於導致SPD無以為繼。而經銷商倒閉,也對美國出版整體生態系統造成更大且可能更長期的震盪。


Small Press Distribution倉庫經理正在填寫 2020 年的訂單(圖:Getty Images

■美國筆會近日陷入政治爭議,原訂於4月29日舉行的美國筆會文學獎頒獎典禮,也因此取消。筆會素以捍衛思想和言論自由為宗旨,但因協商中的工會條款疑似限制員工的政治活動,以及對加薩走廊情勢無積極作為,引發作家不滿,紛紛撤回筆會文學獎的入圍作品以表抗議。其中筆會獎金最高的筆會/珍史坦圖書獎(PEN/Jean Stein Book Award)10本入圍作品中,就陷入僅剩1人入圍的窘境。

筆會表示無論作者否選擇留在入圍名單內,都尊重作者依其良知行事,但對於傑出文學作品因史無前例的狀況失去原應獲得的關注,筆會感到十分遺憾。由於評審早已決定得獎名單,筆會仍會頒獎給未撤回作品的得獎者。而筆會/珍史坦圖書獎獎金的贊助者「珍史坦文學資產協會」(Literary Estate of Jean Stein),則決定將今年獎金全數捐給巴勒斯坦兒童救濟基金。


2023年美國筆會活動的節目說明(圖:Jamie McCarthy

■英國作家協會(The Society of Authors,簡稱SoA)問卷調查顯示,生成式AI為譯者的工作帶來重大威脅:超過75%的答題者認為這項新興科技將對他們未來的收入造成負面衝擊。已有33%以上的受訪譯者因此流失工作,40%受訪者的收入已經因此減少。94%的受訪者希望他們的作品被用於開發生成式AI時,可獲得補償或出處註明。製作問卷的SoA也提出,政府應該回應這「迫切的需求」,對AI工具進行監管,以確保這些工具「在道德和合法的基礎上被開發及使用」。

SoA是英國最大的作家、插畫家和譯者的職業工會,他們在今年1月進行本調查,共回收787份問卷,填答者身分包含小說和非小說作家、劇作家、詩人、記者、插畫家和譯者。調查發現,37%的受訪譯者使用生成式AI輔助工作;8%的受訪譯者使用生成式AI,是出於出版社或合約甲方的要求。

目前生成式AI已開始運用在使用說明書等不太講究文字細膩差異的文本翻譯,下一步可能進犯的是滿足大眾讀者的大量犯罪小說和愛情小說。即使業界普遍認為,細膩的文學仍須仰賴譯者的人性解讀,但整體翻譯市場的工作量銳減,仍動搖全體譯者的生計,讓更多譯者需要兼更多外差,新手譯者也更難找到累積作品集的機會,不但提高了譯者的入行門檻,收入卻似乎不增反減。

目前有些出版社也已開始嘗試由AI進行初步翻譯,再由譯者或編輯進行修潤,實測卻發現可能帶來更多麻煩工作,因為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去比較文本,抓出AI的誤解以及修繕用詞,甚至是調整風格。由於AI生成的文本目前看起來已經頗「人性化」,因此要揪出這類瑕疵更耗費精力。

■英語書籍正在搶攻歐陸書市!美國圖書經銷龍頭Ingram和英國尼爾森圖書資料(Nielsen Book Data)都記錄到這股趨勢。相較於2021年,歐洲書市的英語書總銷售額在2022年上升了8%。在英語普遍通行的荷蘭,英文書在2023年的市佔率甚至高達17%。

尼爾森圖書資料總經理推測,TikTok是這股趨勢背後的重要推手,尤其成人小說在TikTok上竄紅後銷量明顯激增,且往往比當地語言的譯本賣得好,包括麥特.雷海格及其代表作《午夜圖書館》,以及《以我們告終》作者柯琳.胡佛、《在咖啡冷掉之前》川口俊和、《The Fourth Wing》貝卡・耶洛斯等作家的小說,都是以類似模式爆紅,也是促進英語書銷售的主力。


英語書籍於歐洲書市的市佔率,荷蘭高達17%,西班牙6%,成人書尤為明顯。(圖:Nielsen BookDate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Sway(文字工作者)
  • Bambook(文字工作者)
2024-04-30 11:20
人物》讓群島共同體了解彼此的故事: 專訪離島出版總編輯何欣潔、創意總監呂伊庭

「彼你毋通驚!」

那個你不要怕。來自一位捕小卷為業的澎湖鄰居阿伯,不經意說出口的話,卻從此在呂伊庭心中生了根。對話時間,是她準備搬進久無人居的祖厝那一天。

➤既然回鄉做事,就不該害怕

呂伊庭是離島出版的創意總監,與社長兼總編輯何欣潔是創業夥伴,兩人同是澎湖人。呂伊庭在台北出生長大,阿公阿嬤也已跟著晚輩搬離澎湖。碩士班期間,她心懷「想要離開台北」的念頭,於是向指導教授提案,想以澎湖為碩士論文的田野地,並為了研究搬入位於西嶼的祖厝。

「老實說,回去的時候實在滿緊張的。」呂伊庭坦承。

「我永遠記得門一打開就有灰塵掉下來,有好多大型昆蟲。」呂伊庭看著老屋內有鳥巢,冷氣機的表面全是黑色的。接著,一隻非常、非常巨大的蜘蛛進入視線,讓她手足無措,驚嚇之餘想著:「怎麼辦?我要回家!」並立刻打電話給台北的爸爸求助。

爸爸於是幫她聯絡上鄰居阿伯。她笑說,阿伯當時連鞋都沒穿,騎著摩托車立刻趕來,迅速幫她處理了那隻蜘蛛。離開前,阿伯向剛回到澎湖的她說:「彼你毋通驚!」要她不可以害怕蜘蛛。

呂伊庭回憶,這對她而言彷彿敲響一記警鐘:即使有好多陌生的「那個」,去面對就是了。「你已經來到這兒了,你就是要settle down(安頓下來)。」既然回鄉做事,就不該害怕那些陌生的、看似嚇人的、意料之外的事物。「我突然冷靜下來,就去打掃房間。那是我阿嬤的房間,整理好之後,我就覺得好多了。」

回想至此,呂伊庭的語氣輕鬆自然,「阿伯那句話救了我。」

➤我們可能是要把自己釣起來吧?

何欣潔梳理自身的離島經驗,同樣以陌生感作為開端。

何欣潔對澎湖有很深的認同,但成年後她逐漸體會到,她的情緒和台灣典型的離鄉故事並不一致。過去,何欣潔關注農村議題的夥伴,常說要透過回鄉「把自己種回來」。可是,她聽著聽著總覺得那不是自己的身體感,「我都沒有被觸動到。」

呂伊庭立刻笑出來:「當然,我們是漁村的人欸!」何欣潔聽了一邊澄清馬公不是漁村而是軍港,但補上玩笑:「那我們可能是要把自己釣起來吧——還是要把自己開出去呀?」

其後何欣潔正色解釋,「種回來」和「開出去」確實並不相同。

她說明,台灣農村經歷的是「都市化最為暴力的那個年代」,中心與邊陲間有強大的緊張關係,所以這些被迫離鄉的上一代人「一回去就想要『牢』(tiâu,緊密接合)在那裡」,但澎湖人、尤其是這一代的澎湖人並非如此。

「一個澎湖人家裡也可能會在高雄,可能會去嘉義跑遠洋,也可能會在台北」,何欣潔說,「離開本來就是離島人的一個狀態和本質——我們經常都有兩個地方要去。」

➤共同體內的人們,有互相了解的義務

如何定義離島人的本質?

呂伊庭提出的關鍵詞是開放和流動:「離島的人很流動、東西很流動,離島的錢也很流動,跟以前人們熟知的地方創生要『留在一個地方』很不同。」呂伊庭根據碩論改編而成的繪本《小白兔的澎湖漁村歷險記》,就在呈現漁業所衍生的各種流動,「裡面有人跟人的關係,人跟錢的關係,人跟土地的關係。」

呂伊庭觀察,現下台灣社會所面對地緣政治的變化,產業鏈、價值鏈、人和產品的流動等等觀點越來越流行,「台灣的流動性、開放性也越來越大,大家對於本來偏重陸地的敘事會開始有其他想法。從離島談起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呂伊庭語氣篤定。

不過即使同屬離島,開放與流動的樣態也各有不同。

對何欣潔來說,深刻感受到這點,是第一次去金門採訪的時候:「金門那時有賭場公投,我就覺得我要去跑,因為我覺得我了解離島,而且我們澎湖也有投過,還投了兩次,根本是賭場公投專家嘛!但去了才發現金門脈絡完全不一樣。他們一直談到戰地政務,我那時候還不熟戰地政務,還想說為什麼要一直講一直提,最後才開始慢慢了解。」


金門反賭場連線成員拍攝反賭場「光榮之路」行腳紀錄照,以表達立場 (取自金門反賭場連線臉書

戰地政務體制,或許可被理解成專屬於金門和馬祖人的戒嚴,自1956年開始實施,直到1992年才解除。

戰地政務體制下,有相當多嚴格的管制,比如:各種燈火、電器用品甚至籃球等可供海漂的物品,通通必須列管;使用的貨幣特殊,鈔票與台灣本島並不互通。

何欣潔受訪時不經意提及,自己越來越覺得有「講好這些離島故事的義務」。

義務是指什麼?

根據何欣潔的觀察,許多台灣人對於陌生離島的想法,無非就是「跟中國靠得近」,卻對其歷史脈絡一無所悉。她語氣懇切:「我覺得我有責任說,『不要這樣想它』。(某些台灣人)從頭到尾沒有要認識他們(離島人),再來嫌他們投票給誰、好像跟中國很好的樣子。結果都是基於錯誤的想像。」

何欣潔略帶情緒地表示:「如果對人家都不瞭解,憑什麼要人家一起前線後防團結?你連馬祖人信仰什麼都不知道。」她接著義正詞嚴地說:「共同體內的人們,有互相了解的義務。」

那該怎樣去認識和理解?

呂伊庭統整她們的取徑:「當然有大的認同要討論,但也不忘記地方上小敘事的樣態和面貌。」這些小敘事,會與台灣讀者普遍最熟悉的主調有所不同,都可能讓人覺得被挑戰,或者感到陌生。然而,面對各種不同觀點,她們並不打算害怕,甚至還想做更多。

➤成立出版社,推廣離島學

創立離島出版的契機,何欣潔笑著說是「因緣俱足」。

何欣潔回想,當時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以慈祥長輩的形象出現在聚會,上前關心近況。何欣潔沒多想,就分享起離島人的意識與觀點。聽到一半,郭社長反問:「你不覺得應該做出版嗎?」當場邀請何欣潔加入讀書共和國,允諾出資外,還溫馨勉勵「你們好好幹、好好幹。」

從2023年夏天開始,離島出版不僅規劃出書,還透過講座、課程、餐會、旅程等多種方式推廣「離島學」。而在此之前,何欣潔和呂伊庭兩人也已經合作銷售海鮮、精釀啤酒等各種物產,甚至還想過跨足到影視(紀錄片)和遊戲開發。

(取自離島出版官網

乍聽之下,這似乎像是某種典型的返鄉創業故事,但何欣潔卻說:「如果變成純地方團體,那也不是我們想做的。」她們所關注的對象不只有故鄉澎湖。「澎湖不是一個概念,離島才是。像是沖繩、像是濟州島,累積下來會發現,『離島』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意識。」何欣潔說明。

兩人創立離島出版後,一年內旋即出版4本書。

兩本談的是距離澎湖180海浬之外的馬祖:今年出版的《假如戰爭明天來:我在東引做二兵》,作者江旻諺帶來義務役的前線觀察;《小島說話:當馬祖遠離戰地,成為自己》作者劉亦則呈現當地作家們如何面對戰爭帶來的種種傷害。

還有兩部繪本:《小白兔的澎湖漁村歷險記》與《歡迎光臨人間旅行社:12天11夜西嶼輪普11個村莊吃到飽》,內容皆圍繞澎湖的漁業,試圖帶讀者走進澎湖在地的村莊、廟宇、魚市場,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與豐富圖像,讓讀者了解澎湖漁業所衍生出的在地產業結構與社會關係。

呂伊庭表示,「離島」的問題意識,往往相對於「本島」或者「大陸」存在。相較於主流敘事,離島故事或許是相對小的、多元的聲音,不符合既存想像,也令人感到陌生——然而,多年之前,阿伯對呂伊庭說的那句「彼你毋通驚」背後恰指涉、啟發了呂伊庭思考該如何面對陌生的事物。

訪談尾聲,問到離島出版有什麼未來規劃嗎?

「不要問中期的規劃是什麼,」何欣潔揮手爽朗地說,「我們就一起填滿不同的面向,或者可能也沒有填滿的一天。」關於這樣充滿不確定感的未來想像,呂伊庭笑著同意:「我們會沒有止境地填滿。」

➤推薦閱讀


《食物戀》,張詠捷著,野人出版
(已絕版)

何欣潔:作者張詠捷是澎湖人,以前是《人間》雜誌的記者。文字跟攝影都非常好,內容講的是澎湖的老料理,像黑豆酒這種很古老、鄉下,屬於阿公阿嬤的料理,是澎湖富起來以前的吃法。

呂伊庭:從飲食文化可以看出一個地方的特色。烹飪方式、用料、調味都展現澎湖,很難言喻,不是很有系統發展出一套料理方法,但都有澎湖的特色在。


《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論資本主義廢墟中生命的可能性》,安清(Anna Lowenhaupt Tsing)著,二十張出版

呂伊庭:這本書講的是一個狀態,是一片繁華中很邊陲的狀態。這本書很嚴重影響了繪本《小白兔的澎湖漁村歷險記》的內容(笑)。我們很在乎「過程」,會去談一條「鏈」。從海到餐桌之間經歷怎樣不同的歷程、不同人、不同事、不同生活方法。這裡面會有那些不同人跟人的關係、人跟錢的關係。這本書帶給我的訓練就是:不要只看一個點。最前端的勞動者,到最後端的消費者,平常不會有很大關係,但從「鏈」的觀點出發,就能看出關係。這也是我們想要有的,談事情的方法。

(取自離島出版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4-29 08:10
漫畫收藏.小島》虛實拼貼與數位複寫,《百萬坪迷宮》的宿舍迷宮與人物刻劃

幾年前偶然在網路上被《百萬坪迷宮》的扉頁吸引,扉頁上少女穿著泳衣悠然跨步於木廊,木廊將左右兩側分割成夏冬兩季,右方遠處另一人正圓滾滾地踏雪而來。查詢後才發現書已絕版,不過之後,我幸運地在三重某間歇業的租書店購得這套漫畫。

《百萬坪迷宮》是由遊戲設計師たかみち老師創作的科幻漫畫,其中運用大量遊戲設計的邏輯與概念,並埋藏許多向著名遊戲致敬的彩蛋。故事講述遊戲測試員禮香和庸子,突然墜入由社區住宅構建的無限迷宮,在慢悠悠的脫逃過程中,逐步拆解迷宮的真相。


女主角以鐵撬做為武器致敬經典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戰慄時空》


「信仰之躍」為潛行動作遊戲《刺客教條》的招牌動作

➤人物數量精簡,設計獨到豐滿,擺盪於現實與遊戲間

本作由兩位女子帶讀者進入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相對單調的迷宮背景配上精簡的角色人次,人物勢必得獨到豐滿,才能不斷勾動讀者的好奇心、推動懸疑感,而庸子就有著破格的角色設計,庸子不似傳統動漫裡的苗條美少女,是位壯碩如猩猩、鑲著胖虎臉的女性,故事後半段藉著神奇道具,短暫變成纖瘦美女,庸子卻因不習慣而堅持還原,足見其全然接納自我的強勁內在。


兩位女子從外貌到性格都是完全不同的鮮明(《百萬坪迷宮》內頁)

至於禮香,外表雖是動漫常見的活潑美少女,內在卻是難以與人共感的怪咖,其思路毫無框架,導致行動的選擇分歧遠多於常人,現實對她而言充斥著百般限制,唯有逃進遊戲才能無拘無束。

再者,為了用少少的人數擦出各種火花,兩人在許多層面都形成鮮明的對比與互補——兩人性格都偏中性,但外貌上禮香披著陰柔的皮相,庸子則填補了本作相對空缺的陽剛角色;禮香不懂人情世故、思考跳躍,庸子則更有人情味、更貼近常識。


女主角的思考跳躍,從開始就不認為自己是被侷限住(《百萬坪迷宮》內頁)

每當禮香行徑脫離常軌,庸子便代替讀者質疑或吐槽。然而就像禮香所言,常人撞見異象,「會從至今為止經歷過的經驗中,找到一個說得過的理由後,進而對現實視而不見。」庸子若非跟著禮香,大概也會融入盲目的人群,禮香則會選擇研究到底。

越到後面,禮香的奇思妙想與探索欲益發氾濫,庸子便逐漸成為「將讀者拉回現實」的象徵。書中扉頁若刻畫禮香和庸子遊蕩於迷宮,常是禮香悠然自得的大特寫,配上庸子茫然無措的小身影,足見兩人對迷宮適應之差距。兩人間的差異,也註定了分道揚鑣的結局。


一人悠然自得,一人慌張失措,形成鮮明對比(《百萬坪迷宮》內頁)

➤大量使用方正空間與矩形元素,幾何感使氛圍呈現靜謐機械,而怪物則圓形巨大

作者除了令兩位角色有極高的識別度,畫技上對人體的肌理和動作,也把握得流暢而扎實,視角切換則絲滑多元。此外,漫畫中無機的建築物,內外透視皆相當精準,且作者擅於拓展深邃的空間,渺無人煙時更是縈繞出清冷悠遠的氛圍,可說是人物和背景都處理得十分恰當。

至於分鏡部分,除了對話框外,框內物件都不太會破格,分格幾乎方方正正,即便有打鬥場景,仍鮮少使用斜切格。


以方格線條與方正對話框,建造出迷宮宿舍(《百萬坪迷宮》內頁)

由於迷宮是仿造主角所住的宿舍元素,反覆排列組合而成的,導致畫面充斥著榻榻米、直角交錯的樑柱與紙門等矩形物,甚至很多頁全無台詞,單單聚焦於兩人閒散於各個方正空間。另外,迷宮中的奇妙生物「嗜房鯊魚」,和外星人「盜漁者」,外型並無複雜裝飾,大體是圓球或圓潤方塊的變形,並且行動遲緩。

其次,本作除了勾勒物件的線條外,筆觸不多,連人物的頭髮或眼睛,這種漫畫常會多加刻劃的地方,都選用純黑白之平塗,陰影處也時常裹著濃稠的黑,而背光區與非黑白的物件,大多填充沒漸層的平網,畫面上呈現黑、灰、白俐落區分的色塊,如此處理無形中也旋出一股靜謐甚或死寂的調性。爽利的色塊與規矩的分鏡,搭配無限疊加的方正背景,與形貌簡潔的生物,平穩共構了整部作品的幾何機械感。


方塊的格線中,怪物圓潤厚大球體,形成對比。此圓球妖怪也致敬80年代電玩《小精靈》(Pac-Man)。這也是當代電玩最經典的符號(《百萬坪迷宮》內頁)

➤造景利用主角住所,形成生活感,帶入複寫與記憶拼貼等概念

雖說機械感十足,但迷宮構造宛若主角熟悉的住所,因此也盈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悄然消弭了生存危機感,尤其兩人熟悉迷宮後,儲放於迷宮中的零食、衣物便信手捻來,吃吃喝喝悠悠哉哉地隨意晃蕩,偶爾打打嘴砲、玩玩小試驗,令探索活脫脫成了場慢生活。

尤其在狀似平凡的景緻中,偶爾冒出違和的設定,如:水龍頭安插於馬桶上、浴缸長在外牆邊緣,仿若遊戲零件因BUG而散亂安插,讓整趟冒險的「電玩感」越發強烈,讀者會心一笑之餘,更容易隨著角色秉持玩心,緩步於這未知的開放型世界。


(《百萬坪迷宮》內頁)

探險開始不久,主角兩人便踏進一個神秘迴梯,雖然禮香點出該迴梯類似艾雪藝術,不過畫面上並未呈現艾雪藝術般的視覺錯置,單純是個無限循環的空間,此時禮香向下丟了顆球實驗,鬆手時,上方也同時出現球不斷下墜的「重影」,而該重影卻能被庸子揮棒擊中,表示如永動機般下墜不止的球,始終都是同一顆,至此也隱隱帶出迷宮最大的特性——「複寫」。

迷宮裡很多物件都有被複寫的「分身」,連偌大的樹海,其實都是同一顆樹不斷複製貼上造成的,因此砍倒一棵樹,整片森林也隨之傾圮。有如遊戲零件的「複寫」特性,進而被作者衍伸出更多次元異想,像是在茶几上放上茶杯,茶杯也將同時存在於茶几的分身上,達成茶杯「轉移」。


(《百萬坪迷宮》內頁)

接著作者又由「複寫」翻轉出「記憶拼貼」之設定,即迷宮中日常生活的風貌,是根基於人群記憶蔓生而成的,也因此人們生疏之處,如通風口或下水道,就成了未竟的空白。

「記憶拼貼」實則也是將現實世界「複寫」到虛擬空間,而「複寫」的概念,不僅是架構這座迷宮的核心原理,更是最後破局的關鍵。

➤伏筆回收巧妙,收尾稍顯草率

當探尋深入,迷宮的秘密也逐步揭曉——外星人「盜漁者」建造豢養人類的放養槽,即「表世界」,而禮香和庸子偶然從「表世界」逃逸到另一個次元「裏世界」,即百萬坪迷宮。在天才遊戲設計師多神大介的引導下,兩人開始攻略盜漁者打造的虛擬世界。

由於前面作者花了極大的篇幅描繪主角的探險慢活,導致後面收尾略顯倉促。像第十九回,禮香突然掏出陌生的武器襲擊盜漁者,接著才用一頁的插敘交代武器來源,如此跳躍的安排容易造成閱讀混亂,回收武器的過程也稍顯草率。

此外,當禮香充足鑽研異次元設計上的「BUG」,並花式把玩「BUG」,而「遠端」攻進盜漁船中樞時,足見作者創意迸發與伏筆回收之巧妙。

然則當禮香終於近距離對峙核心時,畫面便嘎然而止,接著就進入最終回,視角切到回歸現實的庸子,最後幾頁才透過多神的「台詞」交代禮香的勝利,而非用「畫面」完整著墨,實在可惜。

而本作的隱藏軍師多神,一直都是就事論事、遠距離引導禮香和庸子,狀似冰冷而理性,在倒數第二回時,作者用兩頁突然談及多神「曾目擊霸凌事件卻袖手旁觀」的回憶,藉此鋪陳多神對現實的乏力,並帶出他終於遇到「改變世界的主角」之感嘆,雖然這番補述讓多神更立體,但如果相關回憶與思緒在先前有更多零散穿插,或許能讓該角色更飽滿,進展也不會太突兀,末尾的感嘆與收束也將更有力。

➤六親緣淺,反而擁抱更適合自己的歸宿

我很愛禮香選擇永久留在百萬坪迷宮的結局。禮香雖迴避與人類產生羈絆,卻也努力與現實和解,甚至和庸子成為朋友,即便如此,她的價值觀與思維卻難容於世而處處受限,但不同於《星星公主》的椎名或《冥王》的普魯托,最終懷揣恨意步上滅世的道路,相反的,禮香甚至順手拯救了全人類,即便她毫不在意他人的未來。

禮香形似佛教中「六親緣淺」的這一類人,與現世的緣分稀薄卻看得透,因此能了無牽掛地拋棄世界,擁抱更適合自己的歸宿。

人們打遊戲時能獲得快樂,在於能短暫扮演某個角色以沉浸於架空世界,反觀禮香則無須扮演任何人就能徜徉遊戲,她屬於遊戲,也終將回歸於此。


人物從右側的雪地一路走到左側海灘,這是吸引小島最初喜愛本作的畫面(《百萬坪迷宮》內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4-26 16:21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