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為母語而戰!羅斯・裴林《語言城市》獲英國國家學術院全球文化理解圖書大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楊双子《臺灣漫遊錄》(Taiwan Travelogue,金翎譯)再傳捷報,躋身美國國家書卷獎決選名單,最終評選結果將於11月20日頒獎典禮公布。英文版《Taiwan Travelogue》將於11月12日於美國發行,英國則於12月中旬的聖誕節檔期出版。

與《臺灣漫遊錄》同時入圍翻譯作品決選名單者為以下4本:《The Book Censor’s Library》、《Ædnan》、《The Villain's Dance》、《Where the Wind Calls Home》。相關書介請參見:英美書房》首位上榜的台灣作家!楊双子《臺灣漫遊錄》入圍美國國家書卷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美國國家書卷獎決選書籍(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書卷獎官網

■《南方浪潮》、《看得見的世界史》均曾榜上有名的英國國家學術院全球文化理解圖書大獎(British Academy Book Prize for Global Cultural Understanding)本月宣布得主,譯者暨語言學家羅斯・裴林(Ross Perlin)的《語言城市:為保存消失中的母語而戰》(Language City: The Fight to Preserve Endangered Mother Tongues)脫穎而出。

《語言城市》生動地描述紐約的移民史,以及隨著數百年大量移民到來的700多種語言和文化衝擊,其中當地原住民和少數族群的語言正面臨佚失。讀者跟隨書中6位生活在現代紐約的瀕危語言母語者,聽見他們的個人故事,認識族群的韌性以及語言保存與更新兼容的存續之道。《語言城市》不僅是紐約市的故事,也探討多元語言和文化對大都市的重要性,具有迫切的當代意義。

■美國專業書評網站《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本月公布3名年度柯克斯圖書獎得主。青少年文學獎得主為肯尼斯・M・卡多(Kenneth M. Cadow)的YA成長小說《Gather》,講述偏鄉男孩伊恩在狗狗「Gather」的陪伴下,努力賺錢維生和協助媽媽克服鴉片類藥物成癮問題。故事真摯動人,也揭露城鄉發展不均下的教育困境。


(圖片來源:Kirkus Reviews官網

小說類由帕西瓦.埃弗烈特(Percival Everett)翻案《頑童歷險記》的《詹姆士》(James)拿下,非小說獎得主則是亞當・希金柏坦(Adam Higginbotham)的《挑戰者號失事事件》(Challenger: A True Story of Heroism and Disaster on the Edge of Space)。

1986年1月,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後兩分鐘內爆炸解體,機上7名太空人全數罹難。《挑戰者號失事事件》爬梳新出現的解密檔案和史料,循線追索政治推諉、虛浮與美國英雄主義如何交織造成災難性後果,同時呈現災難大敘事下,被忽略的幕後人員和太空人的生命故事。

【新書快報】

■曾出版《見樹見林》(The Forest for the Trees)和回憶錄《橋牌女子俱樂部》(The Bridge Ladies: A Memoir)等非虛構作品的資深編輯暨文學經紀人貝絲・樂納(Betsy Lerner),今年首度踏足小說領域,推出《史瑞德姊妹》(Shred Sisters),探索在心理疾病陰影下的家庭關係和姊妹羈絆,帶來苦甜交織、專屬大人的「青春後」成長小說。

「沒人能比姊妹更愛你或更讓你受傷。」本書由史瑞德家妹妹艾米平穩自持的語氣娓娓道來。大姊奧莉亮眼、狂放又難以捉摸,相較之下長相普通、內向沉默的艾米,似乎總是被忽略。隨著奧莉情緒愈來愈失控,數度失蹤,因偷竊進出身心治療機構,史瑞德一家也衝突不斷,終至分崩離析。

「那我怎麼辦?」艾米在家庭風暴中度過青春期,在職涯和感情上都跌跌撞撞。一心渴望平靜安穩的生活,卻發現自己怎麼也放不下那些痛苦憤恨、親密難忘,只屬於家人和姊妹間才能擁有的珍貴回憶⋯⋯

■曾帶領讀者探索樹冠之上、宇宙之外的理察・鮑爾斯(Richard Powers),最新小說《Playground》潛入海中探求。入圍2024年布克獎長名單的《Playground》,探討了關於轉變、失落與再生的主題。故事情節乍看圍繞著各方勢力對大溪地這座小島的爭奪戰,實則是一首讚嘆海洋與自然力量的頌歌。小說女主角Evie以海洋生物學家Sylvia Earle為原型,她對海洋的熱愛滲透整個故事,帶領讀者探索這未曾征服的世界。

Playground》的敘事如同大海,隨著時間與視角變幻莫測,將人類與自然的深層連結展現得淋漓盡致。結局如海浪,暗流潛伏,帶著讀者繼續沉入那無盡的海洋深處展開探索。

■《深夜小狗神祕習題》作者馬克・海登(Mark Haddon)推出新作短篇小說集《狗狗與怪物》(Dogs and Monsters: Stories),帶來8篇想像力豐沛、充滿人文哲思的奇異故事。

書中部分轉寫古希臘神話,以嶄新角度詮釋黎明女神厄俄絲、牛頭怪米諾陶等耳熟能詳的角色,部分翻玩基因改造、多重宇宙和反烏托邦的設定,探討永恆與有限、肉體與靈性,以及人性中的愛與殘暴,如書評Erica Wagner所評:「無論神祇還是凡人,都少有被善良天性主宰的時候。」

■已故俄羅斯反抗領袖艾列克塞・納瓦尼(Alexei Navalny),其獄中日記於本月22日在遺孀尤莉雅・納瓦娜亞(Yulia Navalnaya)協助下出版成冊,題名《愛國者》,包含俄文在內等22種語言的譯本也同步發行。納瓦尼曾於2020年中毒病危,在德國進行緊急醫療,康復後仍決定於2021年1月返回俄羅斯,隨即遭到逮捕入獄,直至今年2月中由俄羅斯官方宣告他在獄中猝逝。

納瓦尼的手記在生前即透過親友和律師探望或開庭逐段流出,充滿對抗爭和民主理念的堅持,也記錄了獄中單獨禁閉、惡劣氣候和勞動的折磨。平時出庭和媒體上總是幽默以對的納瓦尼,在日記中透露出身為父親和丈夫的憂懼,但仍不退縮地批判普丁及其政權。納瓦尼過世後,尤莉雅延續丈夫遺志,擔起反抗運動的主導角色,也試著讓納瓦尼的文字繼續在俄羅斯人心中迴盪,誓言反抗專制、創造改變。


艾列克塞・納瓦尼及其遺作《愛國者》(左圖來源:instagram@navalny

【產業消息】

■讀者於愛爾蘭國家圖書館發現百年前失傳的「德古拉」故事前身《絞架山》(Gibbet Hill)。故事由第一人稱視角鋪展,敘事者在英格蘭絞架山的山腳偶遇3個奇異的孩子(包含2個印度人),四人一起邁向山頂卻走散,再次相逢時敘事者發現孩子們竟能與蛇溝通。故事高潮終結在敘事者的死亡,蛇從他的胸口鑽出並滑下山坡。

這篇由德古拉作者布拉姆・斯托克(Abraham "Bram" Stoker)所寫的短篇小說,首次於1890年刊載於愛爾蘭報紙上,而奠定今日吸血鬼哥德式恐怖的《德古拉》則於1897年才出版。經斯托克的傳記作者Paul Murray考證,他已發現3篇類似的故事,皆發表於1890年代、出版《德古拉傳奇》前。《Gibbet Hill》與《德古拉傳奇》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哥德式的意象、三個惡意角色的三位一體設定、描寫「帶著黑暗不祥光芒的眼睛」(德古拉的角色設定),以及對於「反向殖民」的恐懼。

這篇短篇故事即將由Rotunda Foundation出版(本篇故事發現者Brian Cleary服務醫院的基金會),相關收入將捐贈給以斯托克之母Charlotte Stoker為名的基金——Charlotte生前積極為聾人爭取權益,這筆基金也將用於資助新生兒失聰風險因素的研究上。相關展覽正於都柏林展出,本故事將於都柏林市議會舉辦的「布拉姆・斯托克節」首次朗讀對外公開。


布拉姆・斯托克及其作《Gibbet Hill》(左圖來源:wiki


劍橋大學出版社暨考試院(圖片來源:wiki

■生成式AI正推進工業5.0的時代,帶來前所未見的便利與驚奇,許多平台商品為了搜集發展AI的養料,半強迫用戶授權或是以低調的方式修改使用者條款,也引發用戶反彈出走及智財權爭議。劍橋大學出版社暨考試院(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簡稱CUPA)一反其道,近日聯繫2萬多名作者,請求授權著作內容用於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訓練及開發。

相較於其他平台強制性取得授權的手段,這家學術出版機構採用讓創作者「主動選擇同意(opt-in)」的作法,表面上確實增加更多溝通成本及簽約的等待時間,但是與作者間的關係經營對他們來說更為重要,也收到不少來自作者的正面回饋,例如「看到AI能幫助他們作品傳播的潛力」,僅有少數作者拒絕。

CUPA總經理Mandy Hill表示,高品質內容能為大型語言模型提供良好的訓練,且強調讓作者知情並給予選擇權是非常重要的,也希望這種標註貢獻來源的做法,在不久的將來就能顯現其好處,為AI發展及創作者帶來雙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