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現場》第36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擴大徵獎,歡喜豐收!
信誼幼兒文學獎今(4/20)日揭曉第36屆得獎名單並舉行頒獎典禮,百餘位老、中、青三代兒童文學界齊聚一堂,見證得獎者的榮耀時刻。包括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李毓娟、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長楊婷媜、國立臺灣圖書館館長曹翠英、兒童文學作家曹俊彥、童書作家王淑芬、兒童文學評論家柯倩華、Openbook閱讀誌繪本大師專欄作家莊世瑩、散文家徐國能、國語日報總編輯鄭淑華等人都與會表達支持。
自本屆起,信誼幼兒文學獎擴大,同步徵求「幼兒圖畫書組」及「兒童文學組」作品,邀請兒童文學創作者不拘形式、不限文本,為孩子創作更多好作品。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表示,今年是信誼幼兒文學獎36屆,但期間增設過兒童動畫獎,去年國際獎徵件,更收到來自102國、1000多個作品。今年舉辦了信誼幼兒文學獎「兒童文學組」的第一屆徵件,「令人喜出望外的是,文學獎有(頒發出)首獎,很喜氣。」引起現場期待的呼聲。
➤幼兒圖畫書
幼兒圖畫書組決審主任委員吳幸玲表示,本屆幼兒圖畫書參選作品的題材關注多元面向,有嬰幼兒的遊戲書、日常生活的議題,還有大人跟小孩共同創作的童書、圖文書。主題和風格各具巧思,圖畫書創作的完成度高,繪畫水準均質提升,「難分軒輊,真的很難選!」
吳幸玲建議,低幼兒的書很難做,手法得有趣,圖像感要更強,有擬聲詞或加入語言遊戲。至於深刻的議題故事,包括情緒價值、生老病死、親子衝突,吳幸玲認為,若能使用孩子習慣使用的語言,便能讓孩子理解,從書中得到自我療癒。最後她勉勵創作者跳脫框架,進行突破,勇於嘗試。評審團最後決議推出三件作品並列佳作,美中不足的是沒有首獎,期許創作者再接再厲!
佳作:《小蜘蛛織呀織》,文.圖/張雅鈴
描寫不會織網的小蜘蛛和膽小的小灰狗成為好朋友,一起經歷了許多事,慢慢找回自己自信心的故事。評審稱讚這是一部成熟完整的作品,體型一小一大的兩位主角出現在同一畫面,處理相當自然,沒有不協調之處。圖畫的顏色搭配上也能適時襯托出主角的特別之處,相當用心。故事情節生動,不同情緒間的轉折描寫得細膩自然。在這個故事裡,可以感受到愛、友誼和自信。
張雅鈴致詞表示,《小蜘蛛織呀織》靈感來自陽光明媚的午後,看到窗外努力往上爬的小蜘蛛,「小蜘蛛何其小,卻有恆心與毅力,不斷往上爬。」這令她想起創作路上的自己,「我把失敗化作前進的動力跟養分,縱使前方道路再遠再崎嶇,只要方向是對的,終會見到光芒。」
佳作:《米糕甜蜜蜜》,文.圖/江明恭
一則溫馨有情、甜蜜好滋味的客家故事。故事取材客家的生活禮俗,透過一家人同心協力、製作「甜米糕」的過程,娓娓道出家鄉特有的文化傳承,以及對婚姻的美好祝福。
評審稱讚本作插畫表現不俗,充滿民間藝術的風格,黑色為主色調的木刻版畫手法,樸拙的線條,人物的刻劃,皆與故事的傳統文化相互呼應,文圖契合,呈現出道地的客家氛圍,讓孩子在欣賞故事時,也能感受在地文化的獨特與美好。是一本意涵豐富又多元的在地作品。對當代的孩子而言,透過圖畫書的閱讀,領略不同的文化禮俗,別具意義!
江明恭領獎時,女兒咚咚咚跟著跑上台,在爸爸發表得獎感言時幫忙拿著獎項,有時蹲著,有時坐在地上。江明恭難掩感動地說:「這是睽違了8年的獎項,第一本得獎作是《小桃妹》,(當時女兒,也是故事的主角)還在肚子裡。」江明恭是兒童美術老師,他選擇繪本主題從家鄉出發,表達自己對這塊土地的愛。也因為每天跟女兒說話,影響了他所使用的繪本語言。回到《米糕甜蜜蜜》這本得獎作,他表示,做新娘米糕最重要的是需要全家人的手,「有越多人的手,祝福越多。希望也把這份祝福跟大家分享。」現場聽了無不感動。
佳作:《在詩的季節裡牽你的手》,文.圖/辜筱茜
這部作品文字部分是由幼兒園師生聯手創作的圖文童詩,以甲骨文的象形字作為創作概念,饒富意趣。評審表示,孩子帶著與生俱來的自然力探索這個世界,遠古時代的人們也曾擁有同樣好奇的眼睛。作品以詩文的節奏帶動四時季節的流動,和簡潔抽象化的文字線條相當契合。這本蘊藏了無限生機的圖畫書,聯繫起古今皆然的生命力量。
與信誼幼兒文學獎同歲的辜筱茜透露,從前在實驗學校時,曾是繪本作家劉旭恭的學生。繪本是她表達自己的方式,連分手都會製作繪本給前男友。曾在實驗教育機構擔任平面設計的她,後來前往以節氣為課程主題的學校任教,讓孩子能透過日常的感知來建立「字感」,這即是創作《在詩的季節裡牽你的手》的機緣。「這本書不只有四個季節,我還放了第五個季節『長夏』,把台灣濕熱的體感經驗放在裡面。」她希望能藉此讓孩子從生活感受文字,與文字更靠近。
➤兒童文學組
兒童文學組決審委員林玫伶表示,本屆入圍的作品,主題優秀,敘寫優美,但評審期待有更多突破與新意。此外,入圍創作者駕馭文字能力強,評審期待創作者也能具備「讀者意識」,在語言表現上很具有親和度,避免小讀者難以領略。創作者書寫具有奇幻性質的童話,林玫伶提醒,童話故事亦需具有合理性,情節安排與邏輯必須周全,非虛構類的故事,則需要掌握故事主軸,讓意象扣緊主題。整體而言,作品故事完整度夠,創作者保有豐富童心,想像力旺盛,帶給孩子美與善的世界觀。但評審團期待更多作者投入,帶給兒童快樂、幻想與感動。
首獎:〈媽媽樹〉,文/陳俐穎
這是一篇面面俱到、層次豐富的優秀童話。以樹的庇護代表媽媽的照顧,情節有趣,懸疑中帶有伏筆,相當貼近孩子的理解和心理情緒。評審表示,選用「樹」作為媽媽,有著庇蔭與供給之功,是十分成功的象徵。小妖怪的情緒起伏,在簡潔卻靈巧的文字裡,絕對能與全天下的親子們合拍有共感。成功的意象、合理的轉折,使得讀者願意認同。熟悉且共鳴極強,以小孩的真實情感述說,因此不顯陳腔老套。有童心,有童趣加上創意飽滿,贏得評審們一致的青睞和肯定,獲選為首獎。
歡樂抱得20萬元獎金回家的陳俐穎,致詞時表示決選評審之一的王淑芬老師是她從小的偶像,去圖書館只閱讀王淑芬老師的書。她表示,有一天經過炎帝廟跟保生大帝廟宇中間的路口,看到樹上圓圓大大的果實上面都是媽媽的臉,因此回家後寫就這本作品。她笑稱自己的寫作風格奇幻,通常朋友閱讀完都覺得她「瘋瘋的」,但這次得獎讓她非常開心,「這可能是神農氏給我的靈感!」惹來哄堂大笑。
佳作:〈沙塵暴裡要回家〉文/蔡適任
〈沙塵暴裡要回家〉以迷路回家為線索,勾勒出撒哈拉沙漠的自然生態,關懷環境永續,寓意深刻。評審稱譽這部作品結構宏偉,作者對於撒哈拉沙漠不僅有豐富的知識,也有深厚的感情,將看似死寂的荒涼沙漠寫得多情而動人。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栩栩如生,不僅呈現出沙漠動植物的本能及特色,人性化的設計,更貼近孩子的心靈世界。除了主題動人,文字的駕馭也非常出眾,字裡行間,閃耀如詩般的光彩。美妙的奇想將為孩子的世界帶來無窮啟迪。
得主蔡適任長年旅居摩洛哥不在台灣,由好友Lindy代為上台致詞。Lindy表示,蔡適任是一位奇女子,有法國人類學學位,在生命困頓時走入撒哈拉沙漠,嫁給當地不識字的遊牧民族貝都因男人,在沙漠種樹對抗極端氣候變化。她透露,蔡適任平時以生態深度導覽維生,但疫情後收入緊縮,因此得獎對她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和實質的助益。得獎作品融合了作者丈夫遭遇沙塵暴的經驗,和她對沙漠生活的經驗及觀察。Lindy轉述蔡適任的致詞:「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愛讓生命流轉,願我莫忘初衷,願大水回到沙漠。」
➤信誼幼兒文學獎,提供多元的在地好故事,涵養孩子生命質地
第36 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擴大徵獎,同步徵求「幼兒圖畫書組」及「兒童文學組」作品。最終計有270 件作品報名參賽,經初選後幼兒圖畫書組共有20件、兒童文學組共14件進入決審。經兩組決審委員多方討論後,最後選出5件作品獲獎。
幼兒圖畫書組決選評審包括:文化大學社福系及臺北市立大學幼教系兼任副教授吳幸玲、資深圖畫作家劉旭恭、Openbook閱讀誌「繪本大師」專欄作家莊世瑩。兒童文學組決選評審則有: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客座助理教授林玫伶、兒童文學作家王淑芬、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徐國能。
36年來,歷年得獎作品已出版成書的共100本,其中33本已授出國外版權。創立及推動信誼幼兒文學獎的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表示,「一本書要送到孩子手上,要走很長的路,透過創作者、編輯、活動推廣、行銷,要走曲曲折折的路才能走到孩子手上。」
她提到,很多曾經獲得信誼兒童文學獎的得獎者,如今都是台灣兒童文學界的尖兵,不少人回來擔任信誼幼兒文學獎的評審,為此她非常感謝。面對瞬息萬變的多元學習環境,信誼幼兒文學獎希望落實「一代人對孩子的承諾」初衷,提供多元形式的在地好故事,成為涵養孩子生命質地的資糧,為台灣兒童文學發展注入新的活水與動力。●



話題》周雅淳談性教育及兒少網路性剝削:請成為值得被信任、讓孩子願意第一時間求助的大人
Openbook:雅淳就讀社會所時,曾以〈不止是受害者──性暴力創傷經驗與自我重建〉為題,訪問多位性暴力倖存者,在碩論中書寫當事人遭遇創傷到自我轉化的經驗。你曾在勵馨基金會工作,現在正攻讀臨床心理碩士,根據你的經驗及觀察,有沒有什麼來自支持網路或社會的關鍵元素,能幫助受害者進入自我重建的過程?
周雅淳:說一下我的性暴力創傷復原經歷,就從這篇碩論出發。碩論其中一個性侵受害者個案,就是我自己。當年性侵害是告訴乃論,社會風氣主要都在譴責受害者,為了避免可能的傷害或攻擊,指導老師非常堅持我一定要用第三人稱寫。寫完之後,我整個人就耗竭了。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不願意碰觸性侵害議題,後來到勵馨去工作,才又回到這個議題。
我第一個性對象是初戀男友,但那是非合意的性行為。那個年代並沒有「男/女朋友也可能性侵對方」的概念,後來接觸資料,才意識到應該要以性侵害指稱我的第一次性行為。這讓我感到自責,質疑自己為什麼要跟這樣的人在一起,開始嚴重的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後來跟另一個男生在一起,我是他的初戀,他沒有任何性經驗。在媽媽的貞操教育之下,我對自己唯一的感受就是「髒」,對於性的感受就是「髒」。我非常痛苦,因為對象是「乾淨」的人,自己是「髒」的。實在無法忍受了,就跟最好的朋友講。朋友表現支持,為我感到生氣跟傷心,但告訴我:「你一定不能跟男友說,因為所有男生都無法忍受這件事。」這正好踩到我最在意的點,讓我無所適從,整整兩年沒辦法跟任何人講。
受害者求助的第一個對象態度是什麼,往往決定了受害者後續怎麼面對或處理。人生中,可能會遇到不同對象,得反覆把從前經驗拿出來比對,再決定用什麼態度面對不同人。那種痛苦不見得只存在意識上,而是銘刻在身體上,是身體化的經驗。
當年我的第一個救贖是大學加入社團,跟女性主義理論相遇。因為女性主義的啟蒙,讓我對於人應該怎麼被平等、正義的對待,有了新的認識。女性主義也讓我知道,壓迫是結構性的,並不是我做錯什麼,或以為這是個別男性施加的暴力。那時社會有很多強暴迷思,認為性侵受害者就是不好的女人,性侵加害者就是少數變態的男人。迷思讓女性害怕身體被侵犯而自我限制,女性主義讓我知道,這些其實都是不對的。
所以,性別平等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概念從無到有的建立其實才20、30年,彭婉如被害的憾事讓性侵害從告訴乃論變成公訴罪,社會輿論也促成《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制定實行,這對於提升台灣整體性別意識產生重要的影響。當性別平等教育能從幼兒園、國小開始扎根,就跟當年受害者自己在「暗黑的角落」苦苦掙扎,找資源來自我療癒,已經很不一樣了。
Openbook:被害者身邊的知情者,第一時間能做些什麼來接住對方?
周雅淳:這是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請跟對方說:「我真的很難過,有什麼是我能為你做的嗎?」兩句都要說。第一句是表達支持對方的情緒,也讓對方知道,你完全同理他的感受。第二句也非常重要,因為受害者有時候講出來,可能還很惶恐、慌張,還需要時間消化才能決定下一步,或者,他已經很確定了,只是要講而已。也可能他想透過討論來釐清接下來該怎麼做。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會聽了義憤填膺,跟當事人說:「一定要跟爸媽說,一定要跟老師說!我陪你去報警,一定要讓對方付出代價,讓這個人繩之以法。」但事實上,當事人未必走到這個階段。讓受害者決定自己的進度跟速度,我們可以先問:「你需要我為你做什麼?」這是讓決定權回到受害者身上,最好的方法。
Openbook:家長或教育工作者如何在生活中落實有效的性教育,而不只是反覆提醒、說教或警告?
周雅淳:我們對性教育有很特定的想像,彷彿要正襟危坐對孩子說明:身體界線是什麼概念?小孩是怎麼出生的?要怎麼樣預防別人的侵害?但其實不是這樣。我認為性教育最基本的事情,其實是教養者透過跟孩子之間的關係,去示範任何人都必須遵守——是遵守而不是尊重——孩子對於身體界線的決定。
(女兒)米謎3、4歲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反抗洗澡。絕大部分的人,包括我自己一開始都是:管他的,快速洗一洗,小孩哇哇叫就讓她叫一下,快速解決就好了。但有一天我忽然醒悟:說要尊重孩子的身體界線,可是她不想洗澡,我卻勉強她。當時我就決定,小孩不洗就尊重她,不勉強。所以有段時間,我說你要不要洗澡?她說不要就跑掉。最誇張的一次可能10天吧,沒辦法算幾天了,她都不洗,我內心默默崩潰,因為會臭會黏啊!也怕別人質疑你到底有沒有「盡親職」。沒想到崩潰隔天,她主動說:「媽媽,我今天要洗頭。」
每天聽家長的話洗澡洗頭,是聽從權威的結果,但米謎用身體學會,很久不洗頭會癢到受不了,並且自己負責。過程中,大人也對孩子身體需求表現尊重。
任何人都必須遵守孩子的身體界線,讓孩子知道,說不要就不要,答應了別人才可以碰。如果連家長都遵守孩子設立的界線,世界上還有誰可以不尊重孩子他自己呢?如此,孩子就會比較自信,知道自己的判斷是對的。
Openbook:兒少網路性剝削是當前重要議題。網路發達,有心人士惡意誘騙並散布未成年性影像,也有青少年傳送裸照後遭受性勒索,或與網友見面後發生妨害性自主的憾事,對此雅淳有什麼建議?
周雅淳:小玉Deepfake換臉事件爆發後,國家就意識到網路性犯罪發生後,對於受害者法令保障真的非常不足。去(2023)年立法院通過防制性暴力犯罪的4個法令,增修《中華民國刑法》、《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與《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遭受網路性犯罪的受害者,從而有比較完整的法治保障。
黃子佼事件發生以後,主流民意普遍認為「持有未成年性影像」雖有罰則,但刑度是不足的。立法院因此重新考慮要再加重對於未成年性剝削的罰則。2023年衛福部成立性影像處理中心,如果有性私密影像被上傳或散布,協助當事人報案、要求各平台下架性私密照片外,也提供諮商輔導資源轉介。
我們通常會跟孩子們講,如果你的受害牽涉到性影像散布的話,先找性影像處理中心,要在最快的時間內制止散布。如果受害沒有牽涉到性影像散布,那就直接報警,這是最簡單的分類處理原則。
但不管怎麼樣,都不能夠把證據刪掉。一定要讓孩子們知道,即使再害怕,當下都必須保全所有的證據。譬如,跟對方裸聊被截圖拿來威脅,若很害怕或感覺丟臉就趕快把傳來的照片刪掉、把對話記錄刪掉,這樣就會完全死無對證,要提告都沒辦法了。甚至要設法讓對方多洩露一點,增加能夠掌握的資訊。
網路視訊裸聊被截圖的性勒索,目前其實是以男性受害者為大宗的詐騙模式。最常見的是在大學階段,20歲年輕人用交友軟體,很容易碰到詐騙集團,聊一聊就要求加line、加IG私聊,再誘騙你互相脫衣服等等。當詐騙集團找到機會截圖到能辨識本人的性影像時,就威脅要把照片傳給你身邊所有人,恐嚇你、讓你害怕得掏錢封他們的嘴。可是,這個嘴永遠不會封住,只要你第一次掏錢出來,就永無寧日了,他會不停要錢,要到你被榨乾為止。
通常孩子會因為害怕,選擇付錢了事,到最後處理不了,跟大人求助的時候,通常小朋友已經付出非常高的代價。
有個重要的原則是:面對陌生人,請不要露出你的臉或可以辨識的任何個人資訊。性私密影像勒索的幕後是一整個犯罪集團,當有人在檯面上跟你聊天,後台不知有多少人就開始調查你的人際網絡。
Openbook:為了防範兒少遭受網路性勒索,可以呼籲家長們建立哪些原則?如果想打造「不造成二次傷害」的社會安全網,會建議從哪裡開始?
周雅淳:家長要有清楚的意識,盡量避免用否定或禁止的方式,來跟孩子討論使用網路的問題。建議家長把網路工具交到孩子手上時,可以透過討論協商,找到使用網路的平衡點。同時,也讓孩子明白,就算大人覺得有問題,也不會從此禁止網路使用或謾罵他。
孩子身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網路技術會比家長好,但家長對於人心的了解跟判斷比孩子精準。建立親子間的互信是最重要的,雙方長處可以彼此結合,小朋友能協助家長了解網路生態,家長則能讓小朋友了解別人使壞的手段或模式。只要讓孩子感覺家長值得信任,一旦遇到狀況跟問題,就會優先找家長求助。
要成為值得被信任的大人,讓孩子對家長永遠懷有信心。
Openbook:面對妨害性自主犯罪的議題,從政府的政策刑罰與處理機制、媒體報導呈現方式,到社會大眾的討論,台灣有哪些值得讚賞的地方?哪些還不夠完善與細緻?
周雅淳:從我遭受性侵後,跨越30年到現在,法規相對規範得滿完善了。更重要的是,我看到整個社會其實是在改變跟位移的。從前性侵案報導底下的評論,其實非常可怕,譬如有人會檢討受害者的外貌、衣著,質疑性犯罪的真實性等等。去年me too運動從政治圈為起點,一路延燒到學術界、藝術界、演藝圈,會發現對於性侵害、受害者鼓起勇氣把遭遇公諸於世,大家的評價跟風向以支持居多,跟從前不一樣了。
這樣的位移其實是重要的。這次統神對於黃子佼事件的發言內容,諸如去幹別人17歲的未成年女兒就只是賠錢,這類貶低女性的話,早年在網路上是壓倒性的言論。但現在反過來,大家普遍知道統神這種言論不對、需要被譴責,也進一步希望他能意識到,這種發言內容會對受害者增加二次傷害。因此,我們其實能相信「只要努力去做,世界是會改變的」。
另一個重點,是《刑法》關於性同意權的規範。在《刑法》221條規定,妨害性自主罪是「違反其意願發生性行為」。但是依據227條,成人跟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就是妨害性自主,就是加害者。如果發生性行為的雙方,一人未滿16,一人未滿18歲,則適用「兩小無猜條款」。
舊法律怎麼解決?雙方16歲以下就變成告訴乃論,就看監護人要不要提告。有時候兩個孩子其實是合意發生性關係,是性探索,不是性侵害,但家長太生氣了,覺得「我們家小孩清白都被你毀了」而以青少年名義提告提告。提告的話,雙方(兩位青少年)互為相對人,家長往往就變成「好,要告我小孩是吧?那我也要告」,最終兩敗俱傷。說穿了,這是家長對於小孩不聽話、「痛心疾首」而產生的激烈反應。
去年《刑法》增修法條227之1,「18歲以下之人犯前條之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雙方都16歲以下,仍可能是非合意的性行為,但這就交由專業法官判斷。我覺得這是兒童或青少年權利的躍進,我們必須用更民主的方法,跟孩子討論性自主權。
最後,還有一點可以補強。大家普遍會同情女性受害者,但如果出現男性受害者,輿論風向就容易產生「究竟是合意或非合意」的質疑。因為在性這件事情上,男性大部分被認為比較主動,更有欲望等等。但性侵害這件事,到底是欲望或濫用權勢呢?其實都需要更多的討論。
Openbook:對關心兒童性暴力議題的大眾,有什麼建議?請推薦相關書籍。
周雅淳:想推薦游擊文化最近出版的《別教出混蛋! 終結霸凌、自私、厭女者》。我真的非常喜歡書名用「混蛋」去形容不將他人的權利當作是一回事、毫無能力察覺自己是否傷害別人的人。當家長關注到恐怖的性犯罪,比如說創意私房、韓國N號房事件,不免會陷入保護邏輯,極力想確保自己的孩子免於受害。但事實上,我認為更需要警惕的,其實是得預防孩子變成混蛋。
世界上混蛋的比例,比我們想的要高非常多,有時候甚至我們自己都可能不小心會變成混蛋。本書作者列出各種大數據,讓家長能參照科學研究教養孩子。讓孩子變成有同理心,不把別人痛苦視為無物的人,其實比預防孩子受害,來得更重要。
關於認識身體自主權、建立身體界線,推薦水滴文化出版的系列繪本《建立身體意識!孩子的性別啟蒙繪本四部曲》,分別是《這就是我的身體》,《我是怎麼生出來的》,《我的身體我去自己決定》,還有《我的家,你的家》,建立孩子對於多元家庭、性別認同、性教育的基礎。
Openbook:對於知情見證者與陪伴者,有沒有想說的話,有推薦的書嗎?
周雅淳:性侵害背後的狀況或原因,可能都很複雜,而且每個個案不盡相同。如果要了解事情的樣貌,第一人稱的受害者書寫非常有幫助。
陳雪今年出版的新小說《維納斯》有一篇〈臉〉,小說主角用第一人稱敘述被陌生人侵犯的創傷經驗,今年年初,陳雪在臉書上說,故事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實事件。陳雪是非常厲害的作家,完全能夠透過文字的刻劃,讓讀者體會受害者深沉的痛苦跟難以言說。
陳潔晧出版《不再沉默》、《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書寫了小時候性侵的傷痛,長大後的自我療癒、伴侶徐思寧的陪伴,這兩本書也都非常重要。日本記者伊藤詩織《黑箱:性暴力受害者的真實告白》,書寫自己在求職歷程,遭受權勢性侵的生命經驗。最後想推薦的是《我是金智恩》,金智恩曾是南韓政治明星安熙正的隨行秘書,2018年,金智恩在直播節目坦露自己曾受安熙正多次性騷擾、性侵,並寫下這本書,控訴職場性暴力。
Openbook:對於還在面對性創傷經驗的受害者及倖存者,能不能分享在復原過程中,曾經對你有所幫助的書?有沒有想要對他們說的話?
周雅淳:女性主義理論救了我,把我打醒。讓我知道遭受性侵不是我的錯。自從我閱讀西蒙波娃《第二性》之後,就開始大量閱讀性別研究或是女性主義理論。大家普遍對女性主義有所誤解,以為只爭取女性的權益。但女性主義其實是去看社會秩序如何安排,什麼人得利?什麼人受到侵害?這不見得是本質化到男性跟女性的區分。如果受害者想要思考不公義的根源到底是什麼?讀女性主義理論,其實是療癒的。
如果是心理學,近年有出《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裡面有非常多自我療癒的原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概念大家都比較懂,但怎麼處理不見得清楚。透過這本書,可以重新認識創傷到底是什麼。
有一本書對我來說很重要,但相對較有爭議,就是《寬宥之南:開普敦天空下,一趟責任與原諒的和解之旅》。原本是情侶的受害者跟加害者,多年之後共同面對當年的性侵,經過共同討論和詮釋寫出這本書。當受害者鼓起勇氣寫email給加害者,加害者回信提到,這幾年他沒有一天不後悔,並且說:「是時候把這個重擔從你身上移開,移到我的身上了,至於怎麼做,由你來告訴我。」
對很多受害者來說,可能做夢都不敢想加害者居然會道歉、會想以你的意見為主來詮釋事件。但他們的對話,讓讀者能進一步思考:你希望怎麼樣被對待?希望加害者反省什麼?什麼條件使得加害者得以反省自己的錯誤作為?對於進階的受害者如我,這本書非常重要。
友善照顧者與孩子的性教育協會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不小盟)祕書長。粉絲專頁「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作者。清大社會所畢,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工作多年後為取得直接服務資格重返校園,目前就讀於東華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三年級。曾任勵馨基金會花蓮分事務所倡議專員,為理論及實務經驗兼具之性教育講師。女兒米謎13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