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戰爭、疾病和藥物的三輪水車:讀《戰爭與藥物》

談起藥物,第一個聯想無疑是「疾病」,在一般人的認知中,兩者密不可分。

人們服用藥物,是為了和病痛對抗。不論事先的預防或事後的治療,也不管古人從自然界的採集,或近代科學家在實驗室的提煉,藥物都是人類和疾病對抗最重要的鎧甲與武器。

許多疾病的起因,都來自於大自然,以藥物和病毒、細菌作戰,在抽象的層次上,也象徵著人類對自然界的挑戰。在19世紀初期,40歲已經是全世界人們平均壽命的天花板,到了21世紀,全球人口男女的平均壽命為71.4歲,有些國家如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甚至達到86.8歲。壽命的增長當然涉及許多要件,但藥物的研發和醫學的進步,始終扮演著功不可沒的關鍵。

就如同人類諸多科技的發明,藥物體現著「人定勝天」的樂觀,即便在不久前COVID-19疫情最嚴峻的時刻,我們也始終相信實驗室裡的科學家能找到解方,最後也確實在疫苗的問世下,驅散了這場席捲全球的瘟疫。

所以,關於藥物的歷史描述,往往都像是英雄史詩般,充滿對科學家的仰望和對進步的歌頌,敘述著如何因為新藥的發現,引領人類文明邁向下一階段。

先不論這樣的史觀是否過於天真,藥物如同人類所有發明物,本質上都是一種廣義的「工具」。工具是中性的存在,可以是懸壺濟世的良方,但除了「為善」的一面,藥品也可能是劇毒,一旦落入有心人之手,一樣能助長邪惡。


疫苗的出現讓許多曾嚴重危害人類性命的疾病消失。圖為標準的天花疫苗接種套件(圖源:wikipedia)

➤731部隊到賓拉登的戰爭「藥」

在韓國慶尚大學藥學院任教的白乘滿寫下《戰爭與藥物:從流感、生化武器、冰毒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書中就提供了藥物研發與使用的「月之暗面」,以一則則生動的故事和嚴謹的專業知識,翻轉了藥物僅是為對抗疾病而生,從死神手中救回患者的片面印象。恰恰相反,書中所述許多藥物的出現和使用,反而是和死神站在同一陣線,成為戰時的殺人武器。許多藥物就算沒有直接參與殺戮,也多少為了戰爭的勝利,無視承平時期的規範,不斷趨於強大,於戰後影響著人們身心的健康。

《戰爭與藥物》共分為三個部分、九個章節,雖然還是有些人性光明的片段,但整體而言,每段文字讀來幾乎都觸目驚心。第一部「用於戰爭」,探討對象就如副標所提示的,是那些在戰爭時超越道德界線的「越線的人們」。第一章就以惡名昭彰的日軍731部隊作為破題,描述將鼠疫和天花製成生物戰劑的可怕構想。接著討論興奮劑和麻醉劑等毒品在二戰戰場的濫用,成為日後毒品問題的起源。

第三章由第一次沙漠風暴談至賓拉登的射殺,幾十年間生化武器規模不一的使用,成為世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即使有用以防範的「解毒劑」,那本身也是帶有毒性的「以毒攻毒」。這部分呈現人性最幽暗的一面,可以為了獲勝而不擇手段。


波斯灣戰爭中被摧毀的伊拉克車隊。(圖源:wikipedia)

➤昂貴的禮物

戰爭奪人性命的,不僅是戰場上的廝殺。大量人群的廣泛移動,離開熟悉生活環境前往異地,在衛生條件不佳的戰場上,勢必遭遇許多陌生疾病的攻擊,死傷慘重。所以像是克服腳氣病和壞血病,又或者要對抗瘧疾、流感這些傳染病造成的人員折損,成為近代戰爭中科學家和醫事人員最大的考驗。這也正是第二部「終結戰爭」主要的內容,副標形容這群人是「尋找答案的人們」,從維他命、奎寧和青蒿素,再到與流感無止境的對抗,在在以作戰的需求為契機,改變了人們的日常。

最後一部是「戰爭遺留之物」,一如副標「禮物與帳單」所勾勒的意象,戰火鍛造出強力的藥物,例如阿斯匹靈一類的止痛藥品,或者以盤尼西林為代表的抗生素。這些藥物不見得是為了作戰而發明,但因為戰時的廣泛運用,獲得了在學理和實踐上穩固的基礎,成為今日醫藥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我們絕不能僅看到這些正向的影響,就忽視了戰爭的可怕,尤其是對人類心靈的重創。

最後一章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即最好的例子:戰時記憶對士兵精神的折磨和傷害,雖然有多種藥物能夠緩解,卻永遠沒有根治的一天,需要社會整體的付出,協同個人一起正視精神上的傷口,才有可能走出陰影。

「戰爭、疾病和藥物就像相互影響的三輪水車般緊緊相連」,作者以這樣的譬喻形容三者間的錯綜複雜。倘若生病對健康的人來說是不正常的,那麼戰爭就是人類社會全體的不正常狀態。面對疾病,藥物看似扮演著正義的騎士,但作者在書中數次反覆強調「藥即是毒,毒即是藥」,藥物皆有程度不一的副作用,治療的同時也很可能釀成傷害。

當戰爭降臨,交戰雙方為了勝利,疾病和藥物的毒性都會被當作取人性命於無形的利器。再加上戰場上大量人群的流動和死傷,也助長了疾病滋生的溫床,這些正反因素交相作用,促成了藥物開發的契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衛生當局宣傳青黴素可以治療性病。(圖源:wikipedia)

➤只能防止越線

戰爭、疾病和藥物吸吮著彼此的能量而壯大,相互寄生,在敵我兵戎相見的最前線,善與惡的邊界不再明確。正義可能導致惡行,邪惡可能催生良善,醫學既是天使也是惡魔,但不管破壞或成就了什麼,都是以無數塗炭的生靈為代價。

身為第一線的醫學研究者,作者將三者糾葛不清的連結誠實攤在讀者眼前,目的絕非危言聳聽,而是某種像預防針般的預先示警。唯有認清三者環環相扣促成的邪惡,才有可能事先預防和準備。戰爭可以是藥物科學進步的驅動力,但並不是非它不可,追求和平的生活——不管是為了防範「越線者」在戰時對藥物的濫用,又或者抵禦未知疾病的來襲—同樣也可以是促使醫學不斷前進的強大力量。

「雖然我們夢想著沒有戰爭與疾病的世界,但歷史上從未有過那種時刻。不管再怎麼努力,似乎也很難期待這件事在我們的世代就能成真。這也是為什麼要持續做好準備的原因。」這是作者在全書最後的呼籲,更是對剛從一場世紀瘟疫中倖存、世界各地大小烽火不斷的我們這時代,一記沉重的警鐘。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戰爭與藥物
전쟁과 약, 기나긴 악연의 역사
作者:白乘滿
譯者:徐小為
出版:臉譜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白乘滿백승만

韓國首爾大學藥學院博士,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慶尚大學藥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天然產物和藥物的有效合成,透過這種有機化學及醫藥化學的研究,研發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藥物。除了藥物開發,他對現有醫藥的歷史也很感興趣,在釜山、蔚山、慶南地區的大學開設「戰爭與醫藥,漫長的孽緣歷史」課程,廣受歡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4-05-28 11:00
OB短評》#474生命如水流動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越南現代小說選

南高(Nam Cao)、蘇懷(Tô Hoài)、日進(Nhật Tiến)、阮氏瑞宇(Nguyễn Thị Thụy Vũ)、阮輝涉(Nguyễn Huy Thiệp)、阮玉四(Nguyễn Ngọc Tư)著,羅漪文譯,春山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這本小說選填補了臺灣讀者許多的空白,一方面是從文學的角度,訴說了近現代越南歷史的種種變化;另一方面則是提供了美國或移民視角之外,越南本土出發的文學樣貌。在補白之外,這些不同時期的越南文學,皆反映著文學從生活出發,和土地緊密連結所能激盪出來的芬芳。沒有技巧的賣弄、姿態的吹捧,呈現文學最質樸原初的本來面目。既是歷史又是文學,一本書能發揮這麼多重的效果,絕對要給編輯、譯者和出版社最大聲的喝彩。內容簡介➤

五眼聯盟情報組織的真實故事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Five Eyes: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Spy Network
理查.克爾巴吉(Richard Kerbaj)著,謝孟達譯,商周出版,5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談二次戰後到當前的諜報世界,這本書不談情報員個人的榮辱,而是拉到國家層級的互動。「五眼聯盟」說穿了就是美國和舊大英國協成員之間的情報合作,看似盟友,卻又有各自國家的利益得守護。複雜的糾葛和張力,讓一則則真實的事件散發著比虛構小說更耀眼的光彩。即使是盟友之間的互動都有那麼多眉眉角角,難怪勒卡雷筆下的情報員總是悶悶不樂鬱鬱寡歡。【內容簡介➤

「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

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
Art / Movement as a Public Platform: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Social Movements
呂佩怡著,典藏藝術家庭,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樂   益  
此書以社會運動事件為主題的藝術作品/行動為主題,不僅收集記錄了諸多短暫的社運時刻,亦讓藝術發揮檔案的功能,讓事件本身的思索與掙扎持續發生效應。無論是關廠工人抗爭、樂生療養院保存運動、溪洲部落反迫遷、反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太陽花學運等,這些過去30年來定義台灣社會進步與倒退的重要事件,或許已成為歷史,但藝術的能量則讓衝撞與思索持續迴盪。【內容簡介➤

21世紀狩獵採集者的生存指南

讓演化生物學為你的人生效力
A Hunter-Gatherer’s Guide to the 21st Century:Evolu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 Life
希瑟・赫因(Heather Heying)、布萊特・韋恩斯坦(Bret Weinstein)著,鄧子衿譯,鷹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此書透過生物演化史追問我們如何成為「人」,以及如何成為「好人」。這裡的「好」指向現代人的掙扎:人類的身體確實進化了,但為何生存並沒有因此比較容易?作者們將演化生物學融入思考身心健康、社會環境等議題,並提醒我們「進化」並非意味著拋棄過去(身體與文化),而是檢視過往與過程中的問題,才能突破演化的限制。【內容簡介➤

玩物誌

潘家欣著,有鹿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以各種物件(寶/廢物)為載體,書寫、情感、記憶、關係、知識、美學因此得以現形,玩物不喪志而得誌。作者與物的關係並非單向的痴迷,有時是擁有者、有時被物擁有;有愛過與錯過;是照顧者也被照顧。此作將人與物的關係寫成一種跨類的共生,物成為生命的觸角,連結創造出一個有情的宇宙。【內容簡介➤

時空迴游

The Passage of Youth
陳德政著,新經典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在南方感受生死、在北部努力生活、在山上好好活著、在異地收集力量,這部散文集是作者邁入中年的各種心靈時刻與空間,有急促與侷促,也有餘裕和餘韻。從西洋、獨立音樂定義的青春年代轉換到鑿刻生命質地的中年當下,作者的書寫緊扣其生命歷程,也映照出一個世代的生命景觀。【內容簡介➤

我們如水流動

Like Water, We Flow
劉靜怡、馬利著,大塊文化,63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創作者們在限制中打開一處天地,透過此作更新了我們現有的閱讀體驗。在「停格動畫」的紙本實驗中,「石頭」這一主題與創作元素不斷地改變質地,有時擴充成我們身處的世界,有時如水般在紙頁上浮動。書中呈現的圖像文字,雖有其獨立的美學、詩意,卻精彩地融合為充滿靈光與生命力的完整敘事,成就這部傑出、獨特的作品。【內容簡介➤

掉藥

陳彥誌著,釀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近期(或許是從疫情之後)出現了一批疾病書寫,更多元化地記錄、討論疾病的社會性、罹病者的經驗、與醫療系統的問題,但從醫者的角度記錄書寫的作品仍屬少數。《掉藥》是一部「醫者」的成長誌與職人祕辛,以時而詼諧自嘲、時而深刻動人的筆調,記錄了醫者眼前的生死時刻與情感掙扎。作者經常探問的也不只是從醫人員的無助與自省,而是作為「人」在面對另一個生命時,如何能旁觀痛苦,如何能給予新生,並同時映照自身為人的處境。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追蹤暗影的三十年──讀《追緝極惡殺人魔》

「妳永遠開不了口,而我將消失在黑暗中。」
你曾這麼威脅一名受害者。
打開門,讓我們看看你的臉。走入光中。

──蜜雪兒.麥納瑪拉《惡魔的背影》(2018)

美國是連環殺手的重鎮,根據FBI統計1900至2016年全球已知的連環殺手情報,發現其中超過67%都來自美國。而漫長且令人不安的現象還在延續,某位FBI的退休探員表示,美國不管什麼時候都至少有25~50名連環殺手在暗中肆虐中,仍未被逮捕。

尤其20世紀的60至90年代,簡直就是連環殺手的「黃金年代」!犯罪史名聞遐邇的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泰德.邦迪(Ted Bundy)、「食人魔」傑佛瑞.達默(Jeffrey Dahmer)、「小丑殺手」約翰.韋恩.蓋西(John Wayne Gacy)……研究認為至少有200名殺手在這30年的「殺戮高峰期」中出沒,無辜受害者不計其數,整個大北美地區充斥著披著人皮的怪物。

更可怕的是,不像上述已伏法的人魔,實際上以「黃道十二宮殺手」為首,還有許多懸案無法偵破,僥倖逃過一劫的受害者與死者遺族的內心創傷永無平復之日。

這段正義與邪惡鬥爭的歷史,在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執導的美劇《破案神探》(2017)於Netflix上架後,掀起全球爆發性的「真實罪案狂熱」,罪犯側寫師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與他捕獲的殺人魔故事蔚為話題。一直以來對獵奇犯罪、殺人心理的興趣只算得上是一種地下行為,隨著OTT平台的推波助瀾,歐美大量的真實罪案紀錄片、Podcast節目興起,這類風潮浮上檯面。

就在此時,曾經肆虐於加州地區的「金州殺手」約瑟夫.迪安傑羅(Joseph DeAngelo),消失30年後終於被尋獲逮捕,自然是搏得世人前所未見的關注。趕在2018年退休前最後一刻得償夙願,畢生追蹤金州殺手的康郡犯罪實驗室研究員保羅.霍爾斯(Paul Holes),也頓時躍居風雲人物。


2018年落網的金州殺手喬瑟夫.迪安傑羅(圖源:wikipedia)

➤追查的開始

迪安傑羅自1974到86年間犯下至少12起謀殺案、50多起強暴案和100多起竊盜案,受害者人數達87人。他在1986年殺害18歲女孩後銷聲匿跡,如果不是霍爾斯等人鍥而不捨的追查,很大機率就此成為懸案。

華人世界對這個案子的了解主要來自記者/報導作家蜜雪兒.麥納瑪拉(Michelle McNamara)的調查實錄《惡魔的背影》,以及HBO根據該書改編的原創紀錄片《加州殺人魔》。

如今也能透過霍爾斯的個人回憶錄《追緝極惡殺人魔》,讀見更多不為人知的本案相關故事、這位被同僚稱為有「福爾摩斯神力」的名探破解的眾多重案,以及鎂光燈之外他為了解決事件所付出的代價。

「前妻老說工作就是我的情婦,而情婦比任何人都來得重要。」這句自白闡述了霍爾斯的性格,他與麥納瑪拉對於犯罪調查抱持著超乎常人的執念。

霍爾斯生於黃道十二宮殺手開始作案的1968年,小時候便著迷於美劇《神勇法醫官》(Quincy, M.E.),大學畢業前在就業博覽會上被偵查機構的攤位招攬,報考了刑事偵查員——使用科學專業協助警察辦案的職位,1990年起從加州的康特拉科斯塔縣(簡稱康郡)刑事鑑識實驗室展開職涯。

加州是美國最富有的州,坐擁名流雲集的洛杉磯與矽谷科技的舊金山。但這裡人口流動複雜,犯罪率始終居高不下。霍爾斯便認為在70~80年代康郡至少有6名連環殺手活躍,其中幾人仍逍遙法外。他從約翰.道格拉斯合著的《異常快樂殺人心理:解讀性犯罪》中受到影響,決定向犯罪側寫師的領域學習,每晚下班仍研讀相關書籍。

1994年的10月,霍爾斯在檔案庫偶然發現了「EAR」的案件報告。這個1978年起在康郡犯案的「東區強暴魔」(East Area Rapist)行為模式深深吸引了他。70年代同時出沒的早鳥強暴犯、羊毛強暴犯等人都被逮捕,卻有一人直到第8次犯案時才被認出是同一人,且真面目始終壟罩在迷霧中,那就是狡猾的EAR。

➤現出真身的「金州殺手」

EAR的攻擊有一貫的模式,總是悄悄潛入熟睡中的家庭,持強光手電筒驚醒受害者,再將她們綁住手腳開始性侵。霍爾斯發現了一個關鍵:念過警校的都有被教過,面對攻擊可用手電筒照射對方眼睛、趁人盲目幾秒鐘時掌控局勢——EAR懂得「執法者」的策略。這個側寫後來驗證在迪安傑羅身上,他曾經是個警察,利用職務學得的知識避免在罪行中留下證據。

由於缺乏指紋證據與鑑識技術,EAR與70~80年代很多案件一樣走入迷宮,真到DNA檢驗為破案帶來曙光。由於霍爾斯身處實驗室,可以拿舊案證據包進行DNA檢驗的練習。1997年取得奇蹟般的突破,放存20幾年的證據包檢體沒有完全毀損,從精液中採集到了乾淨的DNA,建立了EAR的DNA定序。

但由於南加州警方的拒絕合作,直到4年後,霍爾斯才得以藉由DNA取得重大發現:ERA消失後在南加州活躍的神祕殺手暗夜尾行者(Original Nightstalker,簡稱ONS),兩個人就是同一人!

過去警方雖有懷疑但沒有證據,這項發現成為加州報紙的頭條,也證實這個傢伙循序漸進地成魔,從偷竊、強暴到動手殺人。挑選中上階層的家庭下手,也顯現出他很可能生活在此階層、融入其中的背景。

2012年霍爾斯結識了同樣關注此案的作家麥納瑪拉。她在《洛杉磯》雜誌發表的報導將ONS重新命名為「金州殺手」(Golden State Killer),因為惡魔的足跡踏遍南北加州。在溝通過後,霍爾斯以寬廣的心胸接受了對方的邀請,雙方互相交換情報。

麥納瑪拉大量接觸受害者,從中掌握犯案細節;而霍爾斯則從側寫與物證的角度分析兇手。專業執法者通常不願意與「外行人」合作,霍爾斯放下自尊的身段也為破案帶來幫助,得以蒐集到更多檔案,越來越接近金州殺手的內心。他指出,多數同僚不喜閱讀那些厚重無趣的證人訪談資料,但他卻覺得驚險刺激,並從中找到線索。


1974年時任埃克塞特警察局警察的喬瑟夫.迪安傑羅。(圖源:wikipedia)

➤惡魔落網

每個殺人魔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殊追求,自白93起命案中已經被確認60起的美國頭號殺手賽繆爾.利特爾(Samuel Little)專找賣春、吸毒的邊緣女性下手,他知道這些受害者是最不受執法當局重視的群體;記者莫琳.卡拉漢(Maureen Callahan)執筆的《掠殺》(2020)披露的以瑟烈.凱斯(Israel Keyes)則是個連環殺手迷,花費大量時間研讀「前輩事蹟」參考其手法,並勤於鍛鍊身體,以隨機、無差別殺人的模式找到機會就對任何人出手,樂於製造完全犯罪。

同樣的,金州殺手也有其性格,他戴著滑雪面罩遮蔽臉孔,在下手前會先仔細場勘,確認建築配置與逃亡路線。一開始只強暴女性,後來進階成同時攻擊夫妻或情侶。


在一次搜查行動中找到的手繪地圖,調查人員無法辨識出該圖的實際地點,地圖背面寫著Punishment。(圖源:wikipedia)

很少有連環殺手會一起攻擊二人,尤其是有男人在的場合,畢竟風險加倍,因此這是個不尋常的徵兆。他會將男方綁起來後,將盤子堆疊於其背上,威脅只要盤子發出聲音,就會傷害女方。

他會在男方甚至小孩面前強暴女方,這是種虐待狂傾向,代表從性行為到生理殘害都不能讓他興奮,他需要掌控一切、引發恐懼才會滿足。事實上在消失多年後,金州殺手還曾打電話嘲笑倖存的女性,行徑囂張大膽且放肆。

即使利用DNA結合側寫技術,但情報還是有限,霍爾斯碰壁了不少次,甚至鎖定了兩年的嫌犯也是清白的。到了2017年似乎已陷入山窮水盡,但霍爾斯某次從其他同事的案件中得到靈感:線上基因資料庫GEDmatch。

只要在這個數據庫輸入DNA,便能搜尋到有血緣關係的DNA檔案,這個方法被稱為「基因譜系學」。警方從中撈到了金州殺手祖先的檔案,藉由一一比對1000名後代身分,終於鎖定了從未被列入嫌犯圈的迪安傑羅,在他72歲時逮捕歸案、入獄審判。

➤噩夢難散

迪安傑羅殺害的人數看似沒有邦迪、綠河殺手那麼多、那麼殘忍,但被他深深傷害的倖存者卻大多終生活在恐懼中。被強暴的女性不消說,那些束手無策的伴侶的男子氣慨也遭摧毀。有些人後來選擇自殺,也有很多人害怕他隨時會再找上門,從此失去歡笑。就連霍爾斯的妻子也畏懼這頭惡魔會來襲擊自家,因為丈夫不肯放棄追查。他的落網有很重要的意義,那就是救贖了廣大仍未走出噩夢的被害者。

霍爾斯在書中回憶,自己確實有抽空調查懸案的熱情,但在工作中接觸哀傷的受害者家屬,也影響了他對待案件的想法。他親自接觸並在乎著受害者的心情,想要協助平復他們的痛苦,而瘋狂地投入沒有回報的查案中。正因霍爾斯與麥納瑪拉和眾多有心人的努力,犧牲自己的人生,歷經不斷的失敗與錯誤,逮捕金州殺手後受害者們得以再度安心入眠的喜極而泣,才讓我們感動至哽咽無聲。

《追緝極惡殺人魔》是一部比黑色文學還要驚悚寫實的回憶錄,入選2022年的亞馬遜編輯精選最佳回憶錄書單。裡頭不只敘述重案,更描繪出專屬於加州犯罪、警察文化的一整個時代。上司反對霍爾斯調查懸案、不同地區組織彼此不願交流情報等現實因素,都推遲了逮捕金州殺手的時間。

這本書出版後其實他個人也有收到一些批評,因為他並未幫自己刻劃完美形象,而是誠實地坦承所有自身缺點,透露出他為了破案,根本犧牲了家庭,對兩任妻子、小孩來說是個疏離、差勁的父親。

在鎂光燈外我們並不了解的,是霍爾斯為此付出的代價。親眼見證太多黑暗的他總是被噩夢嚇醒,總覺得周遭的人會傷害自己小孩。他始終無法克服恐慌症,面對問題時常逃避,與親人和職場同僚的關係不佳。

他說,這個職業對從事該職業的「人」有影響,對這些人為自己和家人所必需的犧牲有影響。這正是本書存在的原因,是他想要傳達的訊息。霍爾斯不只是一位伸張正義的懸案調查員,也是一個無法帶給家人幸福的自責男子。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追緝極惡殺人魔
Unmasked: My Life Solving America’s Cold Cases
作者:保羅・霍爾斯, 蘿賓・蓋比・費雪 (Paul Holes, Robin Gaby Fisher)
譯者:傅文心
出版:高寶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保羅・霍爾斯(Paul Holes)
 

二〇一八年,保羅・霍爾斯從警界退休。他是一位懸案調查員,任職於舊金山灣區康郡逾二十七年。

保羅專門處理懸案和連環殺手犯罪,運用鑑識科學專業偵辦知名案件,如蕾希.彼得森的凶殺案、潔西‧杜加綁架案等等。

保羅的職涯在識別出金州殺手喬瑟夫.迪安傑羅時達到巔峰,迪安傑羅是美國史上最惡名昭彰、奸詐狡猾的連環殺手。

逮捕迪安傑羅之後,保羅大量參與媒體活動,繼續協助執法單位和受害者家屬破解懸案,除了錄製電視節目《保羅・霍爾斯說明凶殺DNA》(The DNA of Murder with Paul Holes)和《美國頭號通緝犯》(America’s Most Wanted),還有經營Podcast《詹森與霍爾斯的凶殺小隊》(Jensen & Holes: The Murder Squad)。
 
 
蘿賓・蓋比・費雪(Robin Gaby Fisher)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共同獲得新聞報導類普立茲獎,兩度入圍普立茲特稿寫作獎決選名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5-27 19: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