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474生命如水流動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越南現代小說選
南高(Nam Cao)、蘇懷(Tô Hoài)、日進(Nhật Tiến)、阮氏瑞宇(Nguyễn Thị Thụy Vũ)、阮輝涉(Nguyễn Huy Thiệp)、阮玉四(Nguyễn Ngọc Tư)著,羅漪文譯,春山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這本小說選填補了臺灣讀者許多的空白,一方面是從文學的角度,訴說了近現代越南歷史的種種變化;另一方面則是提供了美國或移民視角之外,越南本土出發的文學樣貌。在補白之外,這些不同時期的越南文學,皆反映著文學從生活出發,和土地緊密連結所能激盪出來的芬芳。沒有技巧的賣弄、姿態的吹捧,呈現文學最質樸原初的本來面目。既是歷史又是文學,一本書能發揮這麼多重的效果,絕對要給編輯、譯者和出版社最大聲的喝彩。【內容簡介➤】
●五眼聯盟情報組織的真實故事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Five Eyes: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Spy Network
理查.克爾巴吉(Richard Kerbaj)著,謝孟達譯,商周出版,5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談二次戰後到當前的諜報世界,這本書不談情報員個人的榮辱,而是拉到國家層級的互動。「五眼聯盟」說穿了就是美國和舊大英國協成員之間的情報合作,看似盟友,卻又有各自國家的利益得守護。複雜的糾葛和張力,讓一則則真實的事件散發著比虛構小說更耀眼的光彩。即使是盟友之間的互動都有那麼多眉眉角角,難怪勒卡雷筆下的情報員總是悶悶不樂鬱鬱寡歡。【內容簡介➤】
●「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
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
Art / Movement as a Public Platform: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Social Movements
呂佩怡著,典藏藝術家庭,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樂 益
此書以社會運動事件為主題的藝術作品/行動為主題,不僅收集記錄了諸多短暫的社運時刻,亦讓藝術發揮檔案的功能,讓事件本身的思索與掙扎持續發生效應。無論是關廠工人抗爭、樂生療養院保存運動、溪洲部落反迫遷、反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太陽花學運等,這些過去30年來定義台灣社會進步與倒退的重要事件,或許已成為歷史,但藝術的能量則讓衝撞與思索持續迴盪。【內容簡介➤】
●21世紀狩獵採集者的生存指南
讓演化生物學為你的人生效力
A Hunter-Gatherer’s Guide to the 21st Century:Evolu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 Life
希瑟・赫因(Heather Heying)、布萊特・韋恩斯坦(Bret Weinstein)著,鄧子衿譯,鷹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此書透過生物演化史追問我們如何成為「人」,以及如何成為「好人」。這裡的「好」指向現代人的掙扎:人類的身體確實進化了,但為何生存並沒有因此比較容易?作者們將演化生物學融入思考身心健康、社會環境等議題,並提醒我們「進化」並非意味著拋棄過去(身體與文化),而是檢視過往與過程中的問題,才能突破演化的限制。【內容簡介➤】
●玩物誌
潘家欣著,有鹿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以各種物件(寶/廢物)為載體,書寫、情感、記憶、關係、知識、美學因此得以現形,玩物不喪志而得誌。作者與物的關係並非單向的痴迷,有時是擁有者、有時被物擁有;有愛過與錯過;是照顧者也被照顧。此作將人與物的關係寫成一種跨類的共生,物成為生命的觸角,連結創造出一個有情的宇宙。【內容簡介➤】
●時空迴游
The Passage of Youth
陳德政著,新經典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在南方感受生死、在北部努力生活、在山上好好活著、在異地收集力量,這部散文集是作者邁入中年的各種心靈時刻與空間,有急促與侷促,也有餘裕和餘韻。從西洋、獨立音樂定義的青春年代轉換到鑿刻生命質地的中年當下,作者的書寫緊扣其生命歷程,也映照出一個世代的生命景觀。【內容簡介➤】
●我們如水流動
Like Water, We Flow
劉靜怡、馬利著,大塊文化,63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創作者們在限制中打開一處天地,透過此作更新了我們現有的閱讀體驗。在「停格動畫」的紙本實驗中,「石頭」這一主題與創作元素不斷地改變質地,有時擴充成我們身處的世界,有時如水般在紙頁上浮動。書中呈現的圖像文字,雖有其獨立的美學、詩意,卻精彩地融合為充滿靈光與生命力的完整敘事,成就這部傑出、獨特的作品。【內容簡介➤】
●掉藥
陳彥誌著,釀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近期(或許是從疫情之後)出現了一批疾病書寫,更多元化地記錄、討論疾病的社會性、罹病者的經驗、與醫療系統的問題,但從醫者的角度記錄書寫的作品仍屬少數。《掉藥》是一部「醫者」的成長誌與職人祕辛,以時而詼諧自嘲、時而深刻動人的筆調,記錄了醫者眼前的生死時刻與情感掙扎。作者經常探問的也不只是從醫人員的無助與自省,而是作為「人」在面對另一個生命時,如何能旁觀痛苦,如何能給予新生,並同時映照自身為人的處境。【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話題》戰爭、疾病和藥物的三輪水車:讀《戰爭與藥物》
談起藥物,第一個聯想無疑是「疾病」,在一般人的認知中,兩者密不可分。
人們服用藥物,是為了和病痛對抗。不論事先的預防或事後的治療,也不管古人從自然界的採集,或近代科學家在實驗室的提煉,藥物都是人類和疾病對抗最重要的鎧甲與武器。
許多疾病的起因,都來自於大自然,以藥物和病毒、細菌作戰,在抽象的層次上,也象徵著人類對自然界的挑戰。在19世紀初期,40歲已經是全世界人們平均壽命的天花板,到了21世紀,全球人口男女的平均壽命為71.4歲,有些國家如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甚至達到86.8歲。壽命的增長當然涉及許多要件,但藥物的研發和醫學的進步,始終扮演著功不可沒的關鍵。
就如同人類諸多科技的發明,藥物體現著「人定勝天」的樂觀,即便在不久前COVID-19疫情最嚴峻的時刻,我們也始終相信實驗室裡的科學家能找到解方,最後也確實在疫苗的問世下,驅散了這場席捲全球的瘟疫。
所以,關於藥物的歷史描述,往往都像是英雄史詩般,充滿對科學家的仰望和對進步的歌頌,敘述著如何因為新藥的發現,引領人類文明邁向下一階段。
先不論這樣的史觀是否過於天真,藥物如同人類所有發明物,本質上都是一種廣義的「工具」。工具是中性的存在,可以是懸壺濟世的良方,但除了「為善」的一面,藥品也可能是劇毒,一旦落入有心人之手,一樣能助長邪惡。
➤731部隊到賓拉登的戰爭「藥」
在韓國慶尚大學藥學院任教的白乘滿寫下《戰爭與藥物:從流感、生化武器、冰毒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書中就提供了藥物研發與使用的「月之暗面」,以一則則生動的故事和嚴謹的專業知識,翻轉了藥物僅是為對抗疾病而生,從死神手中救回患者的片面印象。恰恰相反,書中所述許多藥物的出現和使用,反而是和死神站在同一陣線,成為戰時的殺人武器。許多藥物就算沒有直接參與殺戮,也多少為了戰爭的勝利,無視承平時期的規範,不斷趨於強大,於戰後影響著人們身心的健康。
《戰爭與藥物》共分為三個部分、九個章節,雖然還是有些人性光明的片段,但整體而言,每段文字讀來幾乎都觸目驚心。第一部「用於戰爭」,探討對象就如副標所提示的,是那些在戰爭時超越道德界線的「越線的人們」。第一章就以惡名昭彰的日軍731部隊作為破題,描述將鼠疫和天花製成生物戰劑的可怕構想。接著討論興奮劑和麻醉劑等毒品在二戰戰場的濫用,成為日後毒品問題的起源。
第三章由第一次沙漠風暴談至賓拉登的射殺,幾十年間生化武器規模不一的使用,成為世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即使有用以防範的「解毒劑」,那本身也是帶有毒性的「以毒攻毒」。這部分呈現人性最幽暗的一面,可以為了獲勝而不擇手段。
➤昂貴的禮物
戰爭奪人性命的,不僅是戰場上的廝殺。大量人群的廣泛移動,離開熟悉生活環境前往異地,在衛生條件不佳的戰場上,勢必遭遇許多陌生疾病的攻擊,死傷慘重。所以像是克服腳氣病和壞血病,又或者要對抗瘧疾、流感這些傳染病造成的人員折損,成為近代戰爭中科學家和醫事人員最大的考驗。這也正是第二部「終結戰爭」主要的內容,副標形容這群人是「尋找答案的人們」,從維他命、奎寧和青蒿素,再到與流感無止境的對抗,在在以作戰的需求為契機,改變了人們的日常。
最後一部是「戰爭遺留之物」,一如副標「禮物與帳單」所勾勒的意象,戰火鍛造出強力的藥物,例如阿斯匹靈一類的止痛藥品,或者以盤尼西林為代表的抗生素。這些藥物不見得是為了作戰而發明,但因為戰時的廣泛運用,獲得了在學理和實踐上穩固的基礎,成為今日醫藥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我們絕不能僅看到這些正向的影響,就忽視了戰爭的可怕,尤其是對人類心靈的重創。
最後一章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即最好的例子:戰時記憶對士兵精神的折磨和傷害,雖然有多種藥物能夠緩解,卻永遠沒有根治的一天,需要社會整體的付出,協同個人一起正視精神上的傷口,才有可能走出陰影。
「戰爭、疾病和藥物就像相互影響的三輪水車般緊緊相連」,作者以這樣的譬喻形容三者間的錯綜複雜。倘若生病對健康的人來說是不正常的,那麼戰爭就是人類社會全體的不正常狀態。面對疾病,藥物看似扮演著正義的騎士,但作者在書中數次反覆強調「藥即是毒,毒即是藥」,藥物皆有程度不一的副作用,治療的同時也很可能釀成傷害。
當戰爭降臨,交戰雙方為了勝利,疾病和藥物的毒性都會被當作取人性命於無形的利器。再加上戰場上大量人群的流動和死傷,也助長了疾病滋生的溫床,這些正反因素交相作用,促成了藥物開發的契機。
➤只能防止越線
戰爭、疾病和藥物吸吮著彼此的能量而壯大,相互寄生,在敵我兵戎相見的最前線,善與惡的邊界不再明確。正義可能導致惡行,邪惡可能催生良善,醫學既是天使也是惡魔,但不管破壞或成就了什麼,都是以無數塗炭的生靈為代價。
身為第一線的醫學研究者,作者將三者糾葛不清的連結誠實攤在讀者眼前,目的絕非危言聳聽,而是某種像預防針般的預先示警。唯有認清三者環環相扣促成的邪惡,才有可能事先預防和準備。戰爭可以是藥物科學進步的驅動力,但並不是非它不可,追求和平的生活——不管是為了防範「越線者」在戰時對藥物的濫用,又或者抵禦未知疾病的來襲—同樣也可以是促使醫學不斷前進的強大力量。
「雖然我們夢想著沒有戰爭與疾病的世界,但歷史上從未有過那種時刻。不管再怎麼努力,似乎也很難期待這件事在我們的世代就能成真。這也是為什麼要持續做好準備的原因。」這是作者在全書最後的呼籲,更是對剛從一場世紀瘟疫中倖存、世界各地大小烽火不斷的我們這時代,一記沉重的警鐘。●
전쟁과 약, 기나긴 악연의 역사
作者:白乘滿
譯者:徐小為
出版:臉譜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白乘滿백승만
韓國首爾大學藥學院博士,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慶尚大學藥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天然產物和藥物的有效合成,透過這種有機化學及醫藥化學的研究,研發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藥物。除了藥物開發,他對現有醫藥的歷史也很感興趣,在釜山、蔚山、慶南地區的大學開設「戰爭與醫藥,漫長的孽緣歷史」課程,廣受歡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