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神明還在的時候:《神明離去之後》推薦序

來到島嶼的神明很多,一度非常擁擠。

日本神明來了又去,留下一些寶物和遺跡,《神明離去之後》要講的就是這段聚合離散的故事。


那須雅城 〈新高山之圖〉 1930年 立軸紙本彩墨 183.5×84.0
公分 臺灣神社舊藏 國立臺灣博物館藏

觸發本書作者劉錡豫探究這段故事的起因,是2016年我們一起造訪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庫房,調查日治時期奉納給臺灣神社,又輾轉歸藏至此的寶物。我很難忘記,當那須雅城所繪,183公分高、84公分寬的〈新高山之圖〉在空間有限的庫房全部展開時,震懾眼簾的畫面。線條繁複層層描繪出肌理的山石上,遍布以金、銀泥顏料反覆點染幻化成的岩壁、杉葉、融雪,和雲霧。近觀時,山頂冷冽的霧氣伴隨金粉好像要沁入心肺,原本低溫的庫房似乎又降了幾度。

這件作品,後來在2020年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出。過去有許多藝術作品,非公立美術館收藏、散落各處,「不朽的青春」展的主旨,便是展出這些主要由臺灣藝術家創作,或以臺灣為主題,然而難得一見的作品。

〈新高山之圖〉在奉納給臺灣神社後,就再也沒有公開展過,可能只有極少數來臺的日本皇室成員看過,或者應該說,只有日本神明看得到。策展團隊一度猶豫要不要選入這件作品,因為它非常不「臺灣美術」。好在畢竟畫作品質不錯,也還算符合展覽主旨,最後安全過關展出。

在展場仰望這件作品,總讓我想起另一個故事。1934年,有一位日本的洋畫家藤島武二(1867-1943),來臺擔任臺灣美術展覽會的審查員。10月下旬藤島在臺北的審查工作告一段落,立刻搭夜車直奔嘉義,隔天登上阿里山停留約三天,寫生創作。

藤島此行最主要的目的,是描繪眺望新高山(玉山)的日出風景。當時還有一位總督府文教局職員陪同隨行,並將這段旅程寫成遊記。為了描繪日出,戴上太陽眼鏡、站上山頭的藤島,迅速地下筆捕捉凌晨瞬息萬變的光景。藤島說,他描繪新高山日出,是為了將作品進獻皇宮,今天終於完成多年來的願望。聽到畫家這麼說,一旁的職員不禁眼眶泛淚。 

藤島此時已是引領日本西洋畫壇的重要畫家,也是數位臺灣畫家留學東京美術學校時的老師。1930年代藤島取材的日出景象遍及日本各地,登上阿里山時他已年近七旬,日後更遠赴滿蒙。

日出當然是日本自古至今充滿民族與政治意涵的景象,但是更讓我揣想的,是那個引發眼淚的共鳴。許多將作品進獻皇宮、奉納神社的日本藝術家們,是不是也受到相同的感召,所以即便年邁也不惜跋山涉水?即便作品可能不再被大眾看見,也願意奉納出心血結晶?

這裡無意美化歷史,尤其當臺灣畫家身處其中,情感複雜得多。臺南市美術館正在展出嘉義畫家翁崑德(1915-1995)的作品。戰前他善於描繪家鄉景物,漫遊於城市捕捉街道、公園等風景,是繼陳澄波後在嘉義受到矚目的西洋畫家之一。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在臺灣的日本青年也被徵召從軍。隔年翁崑德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的〈月臺〉,便描繪群眾在車站送行的場面。中景描繪火車月臺柵欄內擠得水洩不通的群眾,正在歡送從車窗探出頭的士兵們。月臺上方屋簷懸掛著「新高登山口」紅底白字的海報,暗示了車站地點以及遠方無形的背景。


翁崑德 〈月臺〉1938年 畫布油彩 73.0×91.5公分 臺南市美術館藏

群眾看似男女與軍警,高舉著日章旗與入伍者名字的旗幟。在美術館細心修復下,作品恢復了原有的光彩,一片旗海鮮明像是無數日出景象。不過,畫家似乎更刻意凸顯擠在柵欄內最後一排,身著黃、藍、紅衣的女性們,與白色制服的女學生,隔著人群目送屬於她們的——孩子、兄弟,或同學。

經修補破損處後更清楚浮現,被排除在柵欄外的畫面前景處,尚有一位和服女子孤單的背影,沒有舉旗沒有歡呼,默默望向車廂某處。這是畫家的實際取材還是寓意般的表現?畫作雖然修復好了,但失落的故事細節已無法回溯。只能讓我們省思,日本皇國與軍國神話的榮景,映照在臺灣畫家心裡,究竟是什麼模樣呢?

事實上翁崑德還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因此驅動他的或許是另一方神明感召下的悲憫精神。走到隔壁展廳,赫然出現臺灣神像門板——過去中國傳入的神明,原來是潘春源(1891-1972)家族的作品。

潘家祖孫三代經營畫室,彩繪宮廟壁畫、門神等的作品遍及臺南、高雄,北至大龍峒保安宮等處。這也是臺灣許多傳統畫家的本職和展場所在,有的畫家在日治時期兼學日本傳入的膠彩畫,轉戰現代化的展覽會。1930年代後期皇民化運動加速,臺灣傳統寺廟被整理與裁併,日本神社數量大增。不只是寺廟,正廳改善使家中的神主桌改為供奉天照大神的神宮大麻。

這個過程衝擊到傳統畫家,廟宇彩繪工作減少,不得不兼畫廣告或插畫。當年島嶼上眾神明擁擠不堪,左右著藝術家的生活。如今各自安置在美術館展示,那裡是一小方皇國日出之景,這廂矗立著九尺威武門神。

本文開頭提到,猶豫〈新高山之圖〉該不該放入臺灣美術展覽展出的問題。還有思考日本、臺灣畫家如何面對國家神道信仰等等,每當對臺灣美術史產生錯綜複雜的問題意識,往往只能從這些零散的故事,拼湊一點稍縱即逝的感想。又或是一不小心就在展場走馬看花,打卡結案。


八尺鳥圖:長井一禾來臺期間所畫的作品取自〈來遊中畫家長井一禾氏作〉,《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2月12日第4版

不過現在有了一個完整案例可以細讀深思的機會。從踏入臺博館庫房開始,錡豫便展開他追索臺灣神社收藏的腳步,並完成碩士論文,也是現在這本書的雛形。

臺灣神社的收藏是怎麼來的?有哪些藝術家的創作?又如何流傳至今?延續出版社前回出版頗受好評的《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一書觀點,作者以「物」為取徑重新編寫這段神社收藏史,使內容有了更清晰易讀的脈絡。

作者同時憑藉其藝術史研究的功力,進一步解釋作品風格由來。例如這些山岳風景畫的構圖取景方式、七寶燒紋飾的裝飾性、〈鄭成功畫像〉摹本的不同風格,原來都有其所以然。不但如此,超越碩論範圍,他鍥而不捨地追查解明了〈八咫烏圖〉懸案,以及如神社的「飛龍」變「金龍」、紀念碑被拼裝重組等的過程。閱讀時跟隨其考察所至,有著迂迴曲折的趣味。

不過作者也經常停下腳步省思,關於歷史記憶、文化遺產的事情。本書內容涉及神道、國族與殖民體制等不斷交纏,並延續至戰後的議題,無法逃避。過去的研究不乏從政策、空間或文學等角度探討這些議題,但是如本書以神社收藏為題進行藝術史研究,作為出發點的並不常見。

雖然考察出答案的同時,可能衍生更多問題思考。比如說,這些「物」與其奉納、流轉的過程,能否映照出:國家神道在近代日本與各殖民地的相對關係和變化、島嶼眾神明隨之共存或相斥的狀況,以及,(前)被殖民者對此凝視或介入的主體位置等等。或許還需要結合研究方法或立論基礎,進行冷靜的學術思考。

但是無論如何,當神明遺留的寶物與遺跡仍然存在、出現在眼前,引發我們共鳴或批判的反應,就算是冷漠以對、視而不見的態度,都會繼續映照並塑造我們是誰。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在想,若是再早個十幾二十年,無論是客觀或主觀條件,可能都沒有誕生這本書與其讀者的機會。現在很高興能讀到錡豫這本書,諸多問題並不好解,但重新理解的過程實屬必要。期待這本書也能映照出我們心裡某些未知的地方。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神明離去之後: 臺灣神社的收藏物語
作者:劉錡豫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劉錡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曾擔任公共電視臺《畫我臺灣》第三季企劃,現經營粉絲專頁「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從事臺灣美術史的教育推廣寫作。參與合著《漫遊按讚藝術史》(2022),文章多散見於典藏雜誌(古美術.今藝術.ARTouch)、季刊《薰風》(獲第47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雜誌類專欄寫作)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名單之後」系列。另有數篇研究論文,發表於《臺灣美術學刊》、《史物論壇》、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蔡家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2024-01-24 19:00
話題》屬於台灣人的安徒生童話:蕭青陽談《三十鵝麗》專輯設計

在由文學轉化為音樂的過程中,受益最多的是所有的工作者,因為我們更深入地瞭解了偉大作品後面高貴的靈魂。

——1993年《楊逵:鵝媽媽出嫁》,台灣文學音樂發行動機

楊逵小說代表作〈鵝媽媽出嫁〉,從1942年、昭和17年初次出版,至今已過82年。1993年,水晶唱片公司發行文學發聲系列《楊逵:鵝媽媽出嫁》,是台灣首張文學音樂專輯。當年專輯設計由設計師劉開操刀,以手寫字、楊逵舊照片為主,簡潔的設計傳達出強烈的文學使命。CD封面題下「我們把^台灣文學變成歌」,台灣二字以插入符號註記,巧妙吸引目光停駐,注視「本土」的力道油然而生。

2023年,《楊逵:鵝媽媽出嫁》原班人馬再次重聚舉辦了復刻音樂會,現場錄音製作而成的《三十鵝麗:楊逵〈鵝媽媽出嫁〉30週年復刻音樂會原聲帶》專輯及珍貴附件,則交由歌手朱約信多年好友,獲得該年度葛萊美「最佳唱片包裝設計獎」的設計師蕭青陽領軍的工作室團隊黃安毅、蕭元愷所設計。

《三十鵝麗》音樂專輯套組內容豐富。新版內容除了有30年前後的卡帶、音樂CD專輯、黑膠,還附有精美印刷的楊逵照片,更收錄別冊,內含〈鵝媽媽出嫁〉短篇小說的中、英、日三種語言版本,面向國際,介紹台灣文學。

蕭青陽認為,想要吸引新生代的閱聽者,並不意味要跟過往的年代美學切割告別。蕭青陽說:「我不要那種凸顯我們的設計感——假如沒有做時代的定位,只會是蕭青陽式的設計而已。」這次他的挑戰是:現代感中有時代感,還要表現出那個年代台灣作家的書卷氣。


《三十鵝麗》音樂專輯套組收錄「楊逵:鵝媽媽出嫁30週年」音樂會現場錄音演出者大合照。​

蕭青陽工作室將《三十鵝麗》設計風味刻意定調於楊逵創作〈鵝媽媽出嫁〉的時空座標,也就是台灣進入日治昭和初期,毛筆插畫筆觸加上單色網點的印刷時代。

蕭青陽分享,可以跟年代連結是做案子最好玩、最有挑戰性的時候,「關起門來做設計時,能夠透過設計與不同的時代對話,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談到《三十鵝麗》,蕭青陽團隊表示,另一個關鍵的設計概念,是以插圖作為視覺表現的主角。先前楊逵專輯的設計品,容易因時代背景聯想到陽剛、威嚴的政治氣氛,這次主要受眾年齡設定為2000年以後的孩子或青少年,故事所反映時代、政治的衍伸,就留給有興趣閱聽者再探索。不僅角色形象是擬人可愛的,色彩也選用鵝黃色、紅色,來柔化經典的距離感。

說到這裡,蕭青陽手持數張手繪插圖:有戴紳士帽的鵝、包頭巾的鵝,旁邊繪有竹林、池塘的造景,還有在玩水的小小鵝,展示50多張團隊的試畫版本,只為找到最精準的定位、最有鵝媽媽的樣子。

此外,楊逵原作屬於諷刺當局的小說,1993年水晶唱片設定的《楊逵:鵝媽媽出嫁》受眾定位,因而是關心本土文學的知識青年。不過,到了2023年新專輯以標題「三十鵝麗」,與舊版做出區別,也是希望適讀對象擴大到兒童、青少年的年齡層。

「鵝媽媽為什麼叫做媽媽?因為她有孩子。媽媽怎麼可能再出嫁呢?因為被選上了。這個故事名稱就很吸引人。」蕭青陽令人眼睛一亮的詮釋,不僅提供了設計的風格定位,亦讓新版目標對象能擴及更年輕的族群。
 

從前的《楊逵:鵝媽媽出嫁》專輯挾帶著壓倒性的資訊量,除了有不同音樂人改編詮釋,還有原著故事的大意、時代背景補述,楊逵生平與文學精神等。面對滿滿的典故,蕭青陽團隊在思考設計時有意撇開音樂的影響,回歸到文字本身,將新版的音樂專輯設定為「故事集」。

如同世界各國流傳至今的童話故事,現在看起來全年齡向的版本,其實是為了適合兒童閱讀、淡化黑暗面而生的文學作品。蕭青陽認為,讓現在的孩子閱讀80多年前楊逵發表的短篇小說〈鵝媽媽出嫁〉,就像是今天的我們重讀安徒生童話一樣。

儘管孩子當下未必理解故事的時代背景,但可留給家長去補充說明,或是待孩子長大後,慢慢再懂就好。只要能吸引到更多的人閱讀,好的文學就能被永久相傳下去。因為蕭青陽相信,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故事,在不同年紀想起,便能產生新的解讀趣味。

經典不該只有一種版本。走過30年,設計師從劉開到蕭青陽,從《楊逵:鵝媽媽出嫁》文學音樂專輯到《三十鵝麗》音樂專輯套組,宛如以不同的時代氛圍設計,進行了一場美感對話。

文學發聲系列二 三十鵝麗 楊逵 鵝媽媽出嫁 30週年復刻音樂會原聲帶 限量典藏版 三十鵝麗 楊逵 鵝媽媽出嫁 30週年復刻音樂會原聲帶 限量典藏版
發行公司:Welcome Music 定價:2999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用閱讀突破同溫層,讓個人成為公民:鄭美里給社會人的閱讀寫作課 ft.社區大學讀書會

當前的社會生活變化快速,持續終身學習是必要的。如今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隨時能拜請神通廣大的Google大神搜尋新知;AI科技一日千里,ChatGpt能在各層面廣泛應用引起熱潮。讀書寫作的意義,及讀書社群所扮演的角色何在?相信這是許多人好奇、想進一步探究的。身為社區大學讀書會和寫作團體帶領人的我,也不例外。

1999年,我亦師亦友的婦運姊妹鄭至慧,受邀到剛創立不久的板橋社區大學籌設課程,她找我一起合開「女性書寫與閱讀」,我就此加入社區大學這一結合社會運動、社區營造和終身教育的場域。

其實,在1987年台灣解嚴後,社會力大爆發,受到壓抑的主體紛紛發聲。婦運姊妹們在1994年創辦女書店,以鼓勵女性閱讀、書寫,且當時不只是女性自我敘說的出版品逐漸受矚目,家族書寫、生命書寫也大量出現,顯示人們藉由書寫以探究自身的渴望浮出水面。


社區大學讀書會、寫作班學員在「一群人的地方生活課:在社大學習如何成為公共人」特展現場合照。(取自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臉書)

➤將婦運的團體對話形式,引入社區大學讀書會,以性別之眼領讀者思辨

全國第一所社區大學於1998年創立,以「解放知識、催生公民社會」為主旨耕耘至今。26年來,全國各地已有88所社區大學、超過100所分校,持續推動終身學習。我在社區大學帶領讀書會、寫作班,也可以放入這樣的時代脈絡中。


淡水社區大學「心靈書寫:筆端的漫舞」,學員之間正在進行討論交流。(鄭美里提供)

你可能會好奇,社大課程如此豐富多樣,且多與生活藝能相關,為什麼我會選擇在社大持續開設讀書寫作班?讀書會、寫作課相對靜態,在招生時也較冷門吧?這是因為,我一直關注於如何創造有意義的、人與人的聚合,而社區大學的理念是我所認同的。我原本的主業是編輯和記者,而閱讀和書寫,就是我所選用的主要溝通媒介。

➤社大讀書會成員:跨階層、跨性別、跨行業別、跨學歷、跨族群

參與社大課程的學員來自不同社會階層,身分亦跨越各種年齡和性/別。大學時期新聞和文化人類學的訓練,讓我對學員們的生命經驗深感興趣,加上成長於解嚴前後,深受社運思潮、婦女運動滋養,因此,這20多年來,在台北、新北社區大學(以下簡稱「社大」)由我帶領的讀書會和寫作班,多半是以婦女運動和解放教育的團體對話模式來進行。過程中,我也帶著「性別之眼」,或隱或顯地將女性主義的相關觀點融入其中。

我分別在大安、萬華、淡水與新莊4所社大開設讀書會和寫作班,累積開課時間,從7年到20年不等,主題依序是:「個人年表與生命書寫」、「看電影,讀文學,說自己」、「心靈書寫:筆端的漫舞」與「美好人生讀書會」。

以文會友、以書會友是同學們前來上課的初衷,而讓所有參與的學員能在活潑輕鬆、沒有壓力的氣氛裡共同分享,達到生命的感動和深刻的學習,是我在課堂經營上努力的目標。參加社大閱讀寫作班,到底有沒有條件門檻?有,但也幾乎是沒有。我對選修課程的學員要求是——國中以上讀寫能力,願意聆聽並分享生命經驗者。

因此,來到我們課堂的學員有男有女,有異性戀也有LGBTQ同志。年齡少則20,多則70多歲。有人是上班族,有人已退休。有公教人員、企業雇員、工廠勞動者,也有家庭主婦。有的尚在婚姻關係中、也有人已離婚或保持單身。族群也非常多元,有閩南、客家、外省一代和二代。學歷高職到博士都不拘,新同學之外,亦有參與至今超過16年的「老朋友」共同齊聚一堂。

社大讀書會回饋

社大這個環境有老師、同學、有特別的上課模式,這些元素讓我更加肯定看事情的多面向、多角度、多層次。在社大上課帶給我的禮物是濃厚的情誼。——錦

​我的工作壓力比較大,有時候讀的書又沒有同好可以討論,在讀書會有共同的話題可以討論,同學間也很融洽讓我能放鬆。——駿

以前常參加各種藝文講座,內容雖精采,但總覺得講座結束就結束了,有一些遺憾和疏離感。來讀書會之後,同學們和老師都能持續互動、分享、彼此有交流,過去的遺憾和失落不見了,感覺很溫暖。——Evon

美里老師帶的讀書會,讓我讀書領域擴大,較能抓住書中重點,也增加自信和說話表達能力。我另外還有兩個讀書會:學校故事媽媽讀書會、教會義工讀書會,相較起來,美里老師帶的讀書會,學員年齡不同,學經歷有很大差異,彼此互動得以增廣見聞。加上老師帶領讀書會相當流暢,很能引發我們的共鳴和思考。——萍


新莊社區大學「美好人生讀書會」有時也會在教室之外的空間舉辦。(鄭美里提供)

➤書單與引導方式:讀國內外名家,從蔡珠兒、吳明益到艾莉絲.孟若

面對背景差異不小的學員,到底應該怎麼「上課」?

我會結合文本分析及讀者導向兩者並重的方式,來引導讀書會學員。

首先,我會根據主題挑選適當的共讀文本,透過課程設計,幫助大家進入情境,促使學員彼此交流閱讀後所感受到的啟發。接著,在課堂上我會透過專注聆聽,以及我對議題的敏感度加以輔助,在學員們交流的分享過程裡,穿針引線,給予回饋與引導。

具體來說,每個學期我都會設計三大方向,譬如:家族記憶、環境保育、土地倫理,針對主題各選一本書,每本書各用三堂課來共讀、探討,程度循序漸進。

第一單元選書較為生活化,如:愛亞《安靜的煙火:我的臺灣花.樹》、蔡珠兒《種地書》、王浩一《節氣食堂:我是農產品促銷員》。接下來,每學期一定會選讀一本文學書,以國內外小說為主,通常安排在第二單元,如:吳明益《複眼人》、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親愛的人生》、卡娃依.哈特.漢明絲(Kaui Hart Hemmings)《繼承人生》。最後單元,我通常會選取與當代思潮或社會議題相關的讀物,比如: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21世紀的21堂課》、畢柳鶯《斷食善終》、《我是葛莉塔:環保鬥士葛莉塔與母親合著的唯一傳記》。

此外,「讀書會」不僅是純粹讀書而已,我也會盡量安排活潑有趣的延伸活動,運用於讀書會課程中:從繪畫、歌舞、遊戲、牌卡、自由書寫,到我稍有涉獵的民眾劇場、家族排列等,只要幫助學員進入或深化所要探討的主題,順利銜接到個人生命經驗分享和對話,都有可能會用上。


大安社區大學「個人年表與生命書寫」課堂中,曾運用以7種顏色對應身體7大脈輪的彩虹卡。(鄭美里提供)

➤給社會人的寫作課:寫青春、生離死別、離散、白恐,是個人也是族群的記憶

至於以表達自我、書寫生命經驗為主軸的寫作課,我們也閱讀,但挑選文本的篇幅不會太長,一次一篇散文或詩。我會簡要地進行文章賞析,以此幫助大家進入情境,也提供學員們參照觀摩。

以大安社大「個人年表與生命故事」為例,這學期「班長」寫人生第一次吃陽春麵的回憶,便引起熱烈迴響。每個人記得的陽春麵價格,從一碗2塊錢、5塊錢到10塊錢都有,清楚映現出不同世代、城鄉的差異。另一位同學寫中學時期搭平快車上學的故事,頓時大家有關「藍皮火車」的記憶都回來了。寫作課的青春成長敘事,總是會呼喚出學員們多年不曾想到的集體記憶,個別族群經驗也具體呈現。

這學期很特別的是,有一位學員整理亡夫留下的高中日記,觸碰到外省第一代流離遷徙的生命經歷。有生長於客家家族的女性學員,反思起童年受到充滿性別意涵的家庭教育。也有學員提筆書寫長輩在白色恐怖受難的苦痛遭遇。因年齡差距,等於是「三代同堂」的學員們,都能透過彼此真切的分享及聆聽,跟隨文字與故事而學會同理共情。

社大生命書寫班回饋

書寫生命故事,對我來說是一場冒險,撕開現在的假面、回顧坎坷的過往……童年、親人或許會隨著時光的腳步遠佚,但那些經歷過的記憶和愛卻會留下來,它們原來一直都在。——珍

別人幫妳寫也可以,但自己寫不是更棒嗎?——惠

我很喜歡看同學寫的,因為都是真的。——瑩

有機會重新梳理生命的一秒一瞬,無論光亮或黑暗,都有其況味。——Road


因年齡差距,等於是「三代同堂」的學員們都能透過彼此真切的分享及聆聽,同理共情。 (鄭美里提供)

➤跳脫同溫層,社大閱讀寫作班,從個人視角到公民思維

無論是讀書或寫作,都需要一段獨自投入、沉浸其中的時間。藉由讀書會和寫作班社群的對話和分享,讓看似孤獨的心靈活動有了相互傾聽和陪伴。在多層次的互動與交流中,學員們不僅越來越願意感受與表達自身,也進而懂得聆聽且看見他人,同時,對世界的認知變得更豐厚具體、有生命力。身為帶領人的我,也從學員們的分享,認識且觸碰到不同性別、世代、階層的生命刻痕。

我們所生活的社群和世界是緊緊相繫的。我想,社大讀書會和寫作班學員,在學習對話的過程中,不斷練習著如何跳脫個人視角,朝向更為廣闊的公民思維,因而對於社會上複雜衝突的議題也能更具有同理感受與思辨的能力。這就是社大閱讀寫作班所展現的公共性。

至於在AI快速發展的時代,持續閱讀與書寫、保有讀寫的能力,則是自我覺察、與人互動分享的美好方式。

因為對話、因為陪伴,讓我們成為更具有人性的「人」。每當我們圍成圈,開始說故事,世界就有了溫柔的可能。我們不要遠離閱讀和文字所帶來的情感,不要失去這個能力。


全促會舉辦「日常生活中的公共職人社群:城市中閱讀與寫作的風景」講座活動。鄭美里與萬華、大安、淡水與新莊4所社大讀書與寫作課程學員們現身分享。(鄭美里提供)

➤BOX:盤點幾個台灣資深讀書會,也歡迎在Openbook臉書貼文告訴我們,你參加過那些讀書會?

素直友會

洪建全基金會於1987年成立的讀書會團體,宗旨為於生活中培養、實踐素直的心,並推廣素直精神於社會。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簡靜惠老師,1987年引進日本PHP的「素直:真誠純樸的心」理念,成為台灣PHP素直友會總會長,長期推動閱讀風氣,協助讀書會運作。

目前約有60個讀書會團體參與其中,成員以獨立自主的精神閱讀學習,期盼藉由參加讀書會拓展視野。

書香文化推廣協會 

宗旨是「為孩子們說故事,為0-99歲的家庭提供書香」。書香文化推廣協會前身是新莊袋鼠媽媽讀書會。主要成員來自輔大婦女大學第一屆畢業班,希望組成讀書會來維繫這份同窗之誼,便在1992年7月開始聚會,同年12月,由陳來紅接手帶領後正式成立新莊袋鼠媽媽讀書會。

讀書會推廣婦女終身學習觀念,亦培養故事媽媽人才,協助成立社區童書俱樂部,定期舉辦書香文化推廣經驗交流。

三餘讀書會

1998年8月台中明道中學研發處舉辦「親師讀書會種子營」研習,因此營隊內老師、家長、校友共同組成讀書會,展開了定期的讀書活動。諮詢指導老師凌健後,將讀書會定名為三餘讀書會,典故來自三國時,董遇善用三餘時間讀書,此三餘為: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也。期望大家效法董遇,善用時間,充實自己。


➤鄭美里開設.社區大學113年春季班

  • 萬華社大「看電影,讀文學,說自己」(報名連結
  • 大安社大「個人年表與生命書寫」(報名連結
  • 新莊社大「美好人生讀書會」(報名連結
  • 淡水社大「心靈書寫:筆端的漫舞」(報名連結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1-22 11:55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