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書房》日本紀伊國屋、蔦屋書店、日販三方合作,推動出版流通業務改革,及其他藝文短訊
【業界新聞】
■日本紀伊國屋書店、蔦屋書店母公司CCC(文化便利俱樂部),以及大型批發商日本出版販賣(通稱「日販」),宣布今秋將合作成立公司,推動書店主導的出版流通業務改革。
隨著時代變化,紙本書市萎縮、高退貨率,以及物流成本飆升等問題一一浮上檯面,日本書店家數在過去10年間減少約3成之多。上述3家企業,因而希望建構新的出版流通模式,促進出版業成長、出版品多樣化、閱讀風氣養成,以及日本文化與社會發展的正向循環。新式直購方案,將妥善利用紀伊國屋、CCC及日販旗下現有系統、基礎設施及個別商品銷售數據,最大限度降低缺貨和退貨率,增加銷售額,並建構友善的物流體系。
新公司亦會利用AI訂購系統精準預測消費需求,並基於ESG原則,提供及時、適量、可持續的配送,並計畫開發跨書店服務及共通應用程式,透過提升便利性來擴大消費客群及增加購入量。他們亦期許未來能有更多書店加入體系,一同改善整體出版環境。
■居然也有愛貓人士專屬的英語單字本?日本出版編輯穎川榮治與英文教師谷口幸夫,上個月底共同推出英文單字書《喵單:貓咪英語字彙》(小學館)。《喵單》內頁嚴選眾多可愛逗趣的貓咪寫真,配合照片情境,條列英文單字、片語、同義字,以視覺化形式強化讀者記憶。例如在大雪中一臉霸氣的貓咪照片下方,條列「忍耐」、「承受」、「堅持不懈」等字。
除了貓咪主題外,書中亦搜羅外國人聽不懂的和製英語、發音相同但語意不同的單字、容易混淆的字彙用法等,讓貓派讀者能基於對貓咪的喜愛,提高翻開書本學英語的動力。

■日本出版販賣於上個月公布2023年上半期暢銷排行,統計2022年11月底至2023年5月底的書籍銷售狀況。暢銷作家村上春樹以4月下旬推出的《城市及其不確定的牆》(新潮社),睽違10年登上綜合排名第一,書籍販售不到2個月,即達到發行量38萬本的驚人數字。
第2到5名,分別為元宮秀介團隊的《神奇寶貝朱/紫公式完全攻略手冊》(OVERLAP)、小杉拓也的《一日就能達到19x19的小學生心算指南》(DIAMOND)、凪良汐的《宛如星辰的你》(講談社),以及雨穴的《詭畫》(双葉社)。其中,雨穴除《詭畫》外,亦以出道作《詭屋》(飛鳥新社)打進銷售排行前10,是今年上半年,村上之外的另一個大贏家。
【得獎消息】
■第169屆芥川奬及直木奬於本月19日公布最終評選結果,43歲的市川沙央,以出道作《駝背》(文藝春秋)榮獲芥川獎殊榮,直木獎則由垣根涼介的《極樂征夷大將軍》(文藝春秋)及永井紗耶子的《木挽町的復仇》(新潮社)共同獲獎。
芥川獎得主市川,本身為罕見疾病「先天性肌肉病變」患者,自14歲起,起居便需依賴人工呼吸器和輪椅輔助。她的首部作品《駝背》,便是以罹患罕病的女性為主角,寫實地呈現肉體帶來的限制,並凸顯身障者對日常生活及外在世界的觀看。本作同為第128屆文學界新人獎得獎作品,關於獲獎作詳細內容,可見上期〈2023年6月東亞書房〉報導。

獲得本屆直木獎的垣根,此前亦曾以《室町無頼》及《信長的原理》2部歷史小說入圍直木獎。本次得獎作《極樂征夷大將軍》以「史上最無能的征夷大將軍」足利尊氏為主角,描繪這個缺乏衝勁、使命感、執著心,幾度瀕臨倒台的人物,最終走上人生巔峰,成為天下霸主的經過,同時亦是一部以鎌倉幕府北條家末代政權為背景,刻畫足利尊氏與其弟足利直義及重臣高師直關係的歷史群像劇。
並列榮獲直木獎的永井,亦是以時代小説及歷史小説聞名的作家,她在2020年以《狼商:江戶商人杉本茂十郎》連續獲得第3屆細谷正充獎、第40屆新田次郎文學獎,以及第10屆書店嚴選時代小説大獎,去年亦以《女人入眼》入圍直木獎。本次得獎作《木挽町的復仇》,同為今年5月山本周五郎獎得獎作品,詳細資訊可見〈2023年5月東亞書房〉。
【作家動態】
■以《廚房》、《鶇》、《不倫與南美》、《手套與憐憫》等作斬獲眾多獎項的小說家吉本芭娜娜,上個月底推出以邪教及宗教洗腦為背景的新作《港燈》(晶文社)。故事主角雲雀出身宗教狂熱家庭,中學時期被雙親強迫入教,即便努力說服父母離開宗教控制,他的聲音卻總是無法成功傳達。當發現青梅竹馬也深陷邪教魔爪後,他決定伸出援手。
作者吉本提到,《港燈》雖說是一部戀愛小說,但她書寫這部作品時,更試圖思考人與人之間的溫柔究竟是怎樣的一件事。在《港燈》中,她以變調的家族關係,以及男女主角間的情愫,探究信仰與自由、初戀與友情,以及訣別與康復。
■以警察小說聞名,曾出版《隱蔽搜查》、《ST警視廳科學特搜班》系列的人氣作家今野敏,於上個月底推出新作《脈動》(角川出版)。本應負責取締違法亂紀的員警們,居然一個個犯下暴力、猥褻等罪行,警視廳本部是否被神祕力量所詛咒?
擔心事態惡化的生活安全部少年事件課巡査部長富野輝彥,因而找來認識的驅魔師鬼龍光一,請他幫忙破解警視廳的厄運。另一方面,富野在處理少年傷害案件時,偶然獲悉暴力集團少女賣淫的相關情報。看似無關的案情,居然以不可思議的方式相互牽扯。今野在這部作品中,巧妙融合懸疑推理與傳奇色彩,書寫警視廳員警與超自然神祕力量的對決。
■以《前男友的遺書》打響知名度,後續接連推出《持續破產的她》、《競爭的番人》、《先祖偵探》等佳作的小說家新川帆立,上個月底發行新時代律師小說《斬孽緣我最擅長!離婚律師松岡紬事件簿》(新潮社)。無法繼續忍受丈夫精神暴力與外遇的妻子聰美,帶著孩子逃回北鎌倉避難。「最佳離婚,包在我身上!」回到老家的聰美,遇見了出身知名斬斷孽寺廟「東衛寺」、現為專業離婚律師的松岡紬,因而忍不住向對方諮詢離婚手續。
想要離婚的話,首先應該做什麼呢?該如何向對方爭取財產分配及小孩扶養權?中老年離婚、同性婚姻、離婚前後的各種麻煩事,又該如何處理?新川以可愛、路痴、又有點天然呆的紬律師,以及個性多樣有趣的角色們,勾勒出時而溫馨時而痛快的家庭故事,並藉此傳達「先知道也沒有損失」的離婚小知識。
■著有《戀與禁忌的述語論理》、《那種可能性我早就想到了》、《神速偵探》等作的神祕作家井上真偽,於上個月底發行新作《阿里阿德涅之聲》(幻冬舍),書寫緊張刺激的不可能任務。在意外事件中失去兄長的青年晴雄,抱著贖罪的心情進到救災無人機製造公司任職。在一次工作中,他前往身心障礙者支援城市「和之國」訪查,卻遭遇了大地震,並得知一位「看不見、聽不見、無法說話」的女子中川博美,獨自深陷和之國的地下建築中。嚴重的落石及淹水,讓救災隊無法進到地底,且前往安全地帶的通道在6個小時後將會斷絕。只能透過一台無人機救災的晴雄,是否有可能在緊迫的時間限制內,引導落難的中川找到逃生出口呢?
■著有《使者》、《沒有鑰匙的夢》、《鏡之孤城》、《傲慢與善良》的直木獎作家辻村深月,在上個月底出版溫柔、溫暖的青春小說新作《觀看今夏之星》(角川出版)。新冠肺炎爆發後,停課、緊急事態宣言等意外狀況接踵而來,天學社學生因而必須停止社團活動、取消合宿。得知連「捉星比賽」也可能停辦後,他們陷入了煩惱。此外,也有學生因為與好友分隔兩地、沒有談心的對象等,經歷不同程度的憂愁與孤獨。在此同時,疫情後的遠距會議,亦串連起了全國各地的天文社學生,帶來意想不到的相遇。辻村以天體觀測為題材,書寫高中生們如何在充滿限制的日常生活中,擴展好奇心、創造力,以及人與人之間可能的羈絆。
■2016年以《復仇法》踏入文壇的推理作家小林由香,於上個月底推出全新小說作品《在這個有限的世界》(双葉社),以少女殺害同學的背後動機,譜寫赦免與再生的故事。一位15歲少女遭到學校同學刺殺,加害女學生供述,她因爲在新人文學獎決選中落選,心情難過才憤而殺人。不料,該新人獎獲獎者不久後自殺,並在遺書中寫道,對獲獎一事感到相當抱歉。
事件接二連三的轉折,讓案情及犯案動機撲朔迷離。犯下罪行的少女,對前往少年感化院的諮商師篤志說道:「請你找出我真正的犯罪動機。」少女究竟因何而殺人?文學獎評選背後,又隱藏著什麼內幕呢?評論家大矢博子評述:「人能做到的事情有限。即便如此,在手能觸及的範圍內、在這個有限的世界,一定也有能辦得到的事,我想這便是這個故事亟欲向讀者傳達的訊息。」
■在2021到22年間以《黑牢城》摘得山田風太郎獎、直木獎及日本推理小說4冠王的米澤穗信,本月底發行本格推理新作《可燃物》(文藝春秋)。滑雪場山崖下的難解命案、榛名山麓的遺体遺棄事件、太田市住宅區的連續縱火案,各式各樣的謎題,讓群馬縣警方頭痛不已。
利根警察署的葛警部,平時多餘的話一句不說,但被上司疏遠、被下屬認為難以相處的他,卻有著能參透迷霧的敏銳洞察力。米澤透過5個懸疑短篇,鮮明地刻畫群馬縣警方抽絲剝繭偵辦案件的過程,以及葛警部的精彩推理。●
書評》如何用問號根植全新時代的香港?——讀梁莉姿《樹的憂鬱》
香港這座城市與「根」這個意象一直關係密切,在1961年時,遷居香港並創辦新亞書院的新儒家學者唐君毅提出了「花果飄零,靈根自植」的概念,香港作為重植傳統中國傳統靈根之地,這個意象影響深遠並沿用至今。
90年代時,作家陳冠中提出了「香港人是有根的,不過根並不只一條」,擴展了對於根源的思考。到了10年代,學者陳智德亦將根(root)與流(route)作出辯證,嘗試理順香港人流變與植根的文學淵源。而梁莉姿於今年出版的小說集《樹的憂鬱》,也沿著同一主題發揮:「這一代的憂鬱,是樹的憂鬱;上一代的憂鬱,是鹿的憂鬱。一隻動物上路,四蹄一躍,光溜溜,幾近無法回頭,無太多行裝,因而遷居至此,忍痛割捨。」
在進一步討論根的意象之前,先容我講些題外話:自2018年梁莉姿出版《明媚如是》後,到在臺灣得獎與發表的《僅存者手記》和《日常運動》,我都分別發表過評論心得。可以說我從小就看著她的作品長大。來到《樹的憂鬱》,這次有點不一樣了,這部作品寫的是後抗爭時期一群移居臺灣的人,換言之,離散族群。她甚至寫到了離散的寫作者。而我在這個脈絡下其實是被書寫的客體,也就是其中的角色。由角色去討論這本小說集,實在有點皮藍德婁《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 Luigi Pirandello)的況味。
我的香港知識除了經驗以外相當淺薄,由是在樹根這個意象上的背景分享大概只能到此。《樹的憂鬱》的核心意象一直沿著根展開,講述的是上兩、三代人來到香港後在此落地生根,卻因2019年的抗爭運動及後來引發的國安法移民潮,毅然或不太毅然地,拔掉自己的根,(再次)遷居世界各地。有些去了英國,有些去加拿大,而書中的主角群就來到了臺灣。
➤香港的盤根錯節
這次,她寫到角色們不再如過往的移民者般「四蹄一躍,忍痛割捨」,而是斷根截肢地離去。也許作者觀察的是香港的斷根截肢,而並非上世紀中國的根,樹也好鹿也好,《樹的憂鬱》是一部以香港為中心書寫的作品。
即便如此,書中角色並非單一面向:文革難民後代、英式教育中產階級、年輕抗爭者、寫作者……他們都是多重淺根(陳冠中)的,所受的影響和教育不是單一一種,而是複雜多元,是這幾十年香港「雜種化」的剪影。
由是,《樹的憂鬱》所寫的就是一種才剛剛長成卻要連根拔起的無奈不捨(同名篇章〈樹的憂鬱〉(上)的核心意象)。到底拔了什麼根呢?陳冠中曾經歸納過香港人的八條文化根基:中國傳統文化、廣東地方傳統文化、廣東以外各省傳統文化、民國新文化與上海都會摩登、中共黨國文化、英國殖民地文化、世界各地文化、雜種本地文化。
在《樹的憂鬱》中,講述的就是這八種根基或多或少一次剷起,靈根在外,懷疑是否仍能自植的憂鬱。緣憂鬱而起,本書的筆調一如既往地敏感細膩。是以,從《明媚如是》開始的疑問再次浮現桌上:「那些曖昧與流動、極端的並置與共存,這些概念都花了我許多時間與教訓才能慢慢消化掉。」
這條關注曖昧的路線即使經過了抗爭的暴力喊停,但「消化」依然貫穿了《日常運動》和《僅存者手記》,至今已經凝結成梁莉姿的一個署名——在敘述時永遠與角色保有懷疑的距離,無法消化,永遠質問。而質問角色相等於質問自己:這樣就夠了嗎?這樣就對了嗎?非如此不可,是否真的如此?
由是,《樹的憂鬱》的輯三〈To Write or Not to Write〉就成了解讀作者如今「什麼是/怎樣寫作」以及「為什麼寫作」的核心。花果已經飄零,為何仍然執筆?《僅存者手記》到《樹的憂鬱》也在問著相同的問題,而年月過去經驗增長,後者亦無愧成了前者的加強版。
➤褪下一切只剩問號,那就用問號寫吧
到底怎樣寫作?輯三裡梁莉姿以一整段提出了合理的質疑「我那麼害怕,會否像洋蔥,在我褪下一切賴以辨認自身而熟練的器具——諸如語感、跳躍、修飾、互文、後設、借用他人論述、寫法、腔調——所有可供逃逸並約化成美學準則的洞窟——會否掏到最後,剖去所有層瓣後,才發現,內裡什麼都沒有?」這近乎是一種我思故我在式的減法,削去所有不必要之物,懷疑一切,直至最後還剩下來的寫作究竟是什麼:「一切關於寫作的方法,才過多通論、綜論、技法、說法以外,必須以書寫者投入創作去踐現,才能明暸。」
這個結論究竟指向什麼呢?以寫作來解答寫作是不是一種完全經驗主導的,必然由書寫者投入創作,非書寫者就無法理解的宗教體驗?而這就指向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寫作了。在輯三裡,敘事者批評角色「怎樣寫,似乎往往比寫什麼重要」。這句話隱含的意思其是相反的:寫什麼比起怎麼寫更重要。但到底作者想寫什麼呢?當作者確實褪下一切了,重新建構出來的是什麼?
答案就藏在問號當中,削去一切只剩下來的就只剩問號。以問號來代替我思,是梁莉姿重構的「我寫故我在」。她採用油畫般的筆觸一筆一筆添加,讓新的句子蓋上舊的句子,新的時空覆蓋舊的時空,最終抵達一張全景:一個在問號上永遠遷移的畫象。由是,《樹的憂鬱》所寫的是一個暫時的狀態,因為問號意味著尚未終止。這個狀態嘗試囊括目前香港人在臺灣的各種狀況,他們從何而來,以及如今怎樣。
這個問題對照的是《僅存者手記》中「只想獲得肯定,需要外界的支撐點才能維持自身」的懷疑,如果書寫香港必須經歷其他人的肯定,可能是市場,可能是同儕,也可能是學院與評論者,還得考慮書寫需要凝聚社群,那究竟要怎樣書寫香港?
➤兩種敘事,兩條路線
無可否認地,梁莉姿已經有一把獨特的嗓音,而這種腔調是有來由的,如導讀中謝曉虹比擬的黃碧雲,又或可能是伍淑賢、賴香吟在文中若隱若現的影響。在吸收多種腔調後,她發展出一種敘事者與角色不斷拋接問答(懷疑—行動;日常—運動)的獨特模式,兩者被無數外在的敘事洗禮加身,卻沒有任何一個能夠相信的恆定敘事。這就是多重淺根的香港狀態,一種現代狀況,想要結晶出些什麼,卻依舊保持懷疑。
所以,梁莉姿的寫作功課比我更為複雜,她已經找到她的聲音了,但這種聲音能帶她抵達哪裡?這是一副持續因著外部世界的變異而不斷向內拷問的刑具,她十字架的形狀是一個問號;同時也繼續開放讓世界洗禮入侵,讓群眾朝她拋擲每塊都會引發懷疑的石頭。
由是,如今《樹的憂鬱》向我們展示出兩條未來可行的路線,其一是赫塞式的唯美:「我非常需要罪,需要肉慾,追求財富,需要虛榮和最受輕視的絕望,好學會放棄抗爭,好學著愛這個世界〔…〕這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愛這樣的世界,樂於成為其中一部分。」
其二是卡繆式的挖掘:「在我們談及的反抗行動之中,並不因心靈貧乏或是徒勞的訴求,而選擇一種抽象的理想。〔…〕反抗從各方面都超出憤恨這個侷限。〔…〕這是由愛驅使的反抗,反抗乍看下是負面的,因為它不創造任何東西,但其實深層來說是積極的,因為它揭示了人身上自始至終要捍衛的東西。」她要將這種聲音帶到哪裡去呢?以上這些,是一個角色對於作者的思考。●
作者:梁莉姿
繪者:李智海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梁莉姿
生於一九九五年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寫詩、散文及小說,著有《住在安全島上的人》、《明媚如是》、《日常運動》及詩集《雜音標本》。曾獲第六屆台積電小說賞及入圍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組(2023)。部分作品譯有英文及法文版本。
《樹的憂鬱》入圍第二十三屆「臺北文學年金」獎助計劃。
現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研究所(創作組)。願想繼續書寫香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