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從歷史的礦脈釋放雕塑家群像: 與鈴木惠可談《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說到雕塑這門藝術,米開朗基羅有好幾句名言經常被引用。「每塊石頭內都藏著一座雕像,雕塑家的使命就是發現它」、「這形體本來就存在於大理石中,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以及「我在大理石中看見了天使,所以我雕刻直到將他釋放」。這些話語應當是藝術家最真誠的主觀自述,雖然表面謙遜,內裡卻要有無比的才華方能支撐。畢竟,芸芸凡庸之眾的眼裡,再珍貴的石頭也不過是塊石頭,不是人人都能判別什麼需要、什麼不需要,並發現其中的形體、雕像,釋放天使。

這是雕塑的神奇之所在,某種程度上,或許也是學術工作的神奇之所在。雖然近幾年這股重新發現臺灣美術的潮流裡,人們已經透過幾場重要的展覽,再次看見了黃土水與他的作品,然而卻依舊有待更多研究,才有辦法深入理解其人,抵達他藝術的核心。因為時間洪流有如塵瀑,縱是瑰寶也可能一不小心湮沒其中,而鈴木惠可《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臺灣美術的黎明》的價值,就在於鑿開了歷史的礦脈。她不僅從中釋放了黃土水,更釋放了一整批被時代遺忘的雕塑家群像。


中山堂的前身是臺北公會堂,日治時期是民眾聚會、舉行藝文與休閒活動的重要場地,在臺灣美術史上,更是重要的美術展覽場所。圖為中山堂二樓公開展示的黃土水大型浮雕代表作《南國》,為1936年台北公會堂興建落成時,由遺孀廖秋桂捐贈的黃土水遺作。本次專訪場地,便是位於陽光明媚的中山堂四樓劇場咖啡館。(照片提供:遠足文化)

➤「因為我不是百分之百的日本人」

鈴木惠可本人也是礦脈一般的研究者。即使你懷疑這稀鬆平常的表面底下還藏有什麼,可除非實際探勘,否則不會料想到內裡居然如此豐饒。

就比如這本書的後記。這篇後記和前面的考察論述同樣好看,尤其她寫到種種因研究美術與黃土水而生的緣分,使她彷彿找到一種語言,能從過往不善表達的苦悶中突圍而出,這些跨越國境的交流,著實令人動容。

文中有這樣輕描淡寫的一句話:「為了尋找畢業論文題目,我決定要去一趟臺灣」,看似理直氣壯,在當代日本社會普遍保守內向且趨同的主流氛圍底下,卻稱得上驚人的決定,何況當時日本對臺灣的興趣還不像今天這般濃烈。對此,鈴木惠可只是笑著回答:「我寫完後記才發現,可能是無意識地跳過了最重要的部分。」

「我的外公是臺灣人,出身臺中。日治時期他到日本學醫,後來成了醫生,也和我的日本人外婆結婚。」那是30年代後半至40年代左右的事情了,幾乎就是戰爭迫近之際。再加上日後戰爭結束的狼籍與國際局勢,種種外因使得她的母親及其他兄弟從小在日本長大,即使知道自己與臺灣的淵源,但一來既不會臺語或華語,二來則也是戰後臺灣政治與社會的變遷、政治的戒嚴,使得臺灣成為鈴木惠可與她母親一直知曉,卻從來無法親身涉足的地方。

但臺灣並沒有因此變得疏遠,反倒以另一種方式發揮了切身的意義。戰後日本知識界雖然對軍國主義或本質化的日本民族論述多有反省,但在一般社會當中,對於臺灣或韓國等從前曾經是殖民地的人民,仍然難免有隱微的歧視,即使身為四分之一混血兒的鈴木惠可,在成長過程中也多多少少見識或體驗過。也因此,在她最初就讀京都大學文學部、專攻日本近代史的時候,這成為了她的問題意識:「因為我不是完全的日本人,那我該怎麼看待日本的歷史?」她希望能由此發現日本社會中的矛盾,尤其是,那種自我定義何謂日本、何謂純正日本文化之類的「日本人論」,特別使她感到格格不入。「因為我不是百分之百的日本人」——這樣的話,她說了第二次。

從京都大學畢業後,因為想起小時候獨自畫畫的時光,感受到內心對美術的渴望,促使鈴木又進入東京藝術大學重新成為大學生。在日本,大學畢業通常也需提交畢業論文,在她尋找東京藝術大學畢業論文題目之際,正好碰到家中祖輩過世,在處理後事的過程裡,她開始對自身的源頭產生了興趣,才決定趁機前來臺灣。是因此,她才遇見了黃土水,也就此展開臺灣美術史的研究之路。


 訪談中的盛浩偉(左)與鈴木惠可(照片提供:遠足文化)

➤​藝術的根本在於技術

即使今日臺灣的大眾認識到了黃土水的重要性,但要研究黃土水卻並非易事。除了因黃土水早逝、沒有後人,致使相關一手資料早已散佚之外,更因為在此之前,黃土水的作品大多不在美術館裡,雖然文獻中可能記載藏家,但未必能獲得聯絡資訊。加上為求嚴謹,每項作品依舊需要實際確認、親眼鑑定,光是這些探索調查,就為研究增加了許多困難。

於是,在《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裡,讀者不只可以看見黃土水及同時代雕塑家的故事,也可以看見身為研究者的鈴木惠可如何拾掇線索、牽起緣分,拼湊出黃土水面貌的故事。「每個作品,」她說,「每個作品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

然而,黃土水是臺灣第一位現代雕塑家,又曾受日本皇室青睞,如此盛名之下,一定也有許多仿效者。該如何才能辨識作品的確出自黃土水之手?鑑定的要訣是什麼?有無署名當然是其一,但更重要是,鈴木說:「如果你看過很多他的作品,大概就可以抓出每個階段品質的程度。所以要從眼前這件作品的技術來看,與他當時的程度差多少。」——關鍵在於「技術」。

書中第二章,寫到黃土水初到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木雕,當中提及他在此時期的幾件作品,對於兩件〈鯉魚〉木浮雕作品,鈴木惠可就演示了她細膩的鑑定之眼,從鑿痕、線條流暢程度、力道、表現等,搭配書信紀錄,對作品進行了一段極為精湛的推理。若無接受過藝術大學的洗禮、沒有實際接觸過雕塑的創作過程,是難以鍛鍊出這種眼力的。


鈴木惠可從一件〈鯉魚〉木浮雕作品上的技術落差,看出黃土水可能利用東京美術學校的範本,在同一塊木板上一起雕刻、指導侄子的痕跡(圖片提供:遠足文化)

黃土水的創作以立體雕塑為主,使用的技術卻有所不同,主要分為「雕刻」與「雕塑」兩種。此外,這些技術還涉及明治時期東洋與西洋、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例如:「木雕」是日本、傳統之代表,而「塑造」則是西洋、現代之象徵。

或如西洋的藝術講求個性,而日本傳統的雕刻家則由於通常以雕刻觀音像或佛像為主,所以即使在技術層面,每位雕刻家多少會有個人習慣或風格,但在作品呈現上,並不追求表現雕刻家本身的內在性格。鈴木惠可分析:黃土水的創作思考正是緣於夾在這兩種傳統之間,才想試圖在其中找到容身之處。

就個人的喜好而言,鈴木惠可還是最喜歡黃土水的木雕與大理石雕塑作品。若論技術,木雕或許要更勝一籌——畢竟這是黃土水修習最久的技術——只可惜如〈木雕額猿〉這樣的作品藏於日本皇家,無法親眼見得。至於大理石雕塑,背後則有宛如少年漫畫那樣傳奇般的故事:黃土水無師自通,只憑藉觀看他人的創作過程,就自己摸索出方法,習得石雕技術,造出優異作品。這等天資,也無怪乎〈少女〉胸像與〈甘露水〉能如此聞名。

事實上,在鈴木惠可完成博士論文(也就是這本書的前身)時,仍未見過〈甘露水〉。是在2021年底〈甘露水〉公開前的修復期間,她才有機會第一次親眼見得,也因此在成書時能增補更多相關部分。「過去大家都認為這是黃土水的代表作,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都看不到,是近乎傳說般的存在。原本我想像會是比較優美的作品,等到實際看見,覺得比想像中還要更有力量。」她補充道:「每次要看原件的時候,多少還是會擔心看了會不會失望。〈甘露水〉沒有讓我失望,就跟傳說中的一樣。」


黃土水〈甘露水〉,大理石,175×80×40公分,1921年,國立臺灣美術館藏(圖片提供:遠足文化)

不過鈴木惠可也同樣喜歡〈少女〉胸像。雖然那是黃土水更早期的畢業作品,但他嘗試以堅硬的大理石表現各種不同質地:細軟的毛髮、柔嫩的皮膚、脖子上毛茸茸的圍巾、衣服布料皺摺,似乎還揉合應用了木雕技法,彷彿宣告著對己身技術的自信,充滿藝術家的自覺。


2020年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特展,公開展示的〈少女〉胸像。鈴木惠可也是特展研究團隊的一員 (照片提供:宋繼昕)

➤以黃土水為中心,可以輻射到多遠?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除了挖掘史料、重新構築立體的黃土水面貌,另一個重點在書名的後半:他的時代。這本書不只關乎一個人,而是以這個人為中心,輻射出同領域乃至跨領域的人際網絡,也是另一大精彩看點。

書中考察了曾經在臺灣活動的日本人雕塑家,例如黃土水之前的齋藤靜美與須田速人,或是受過黃土水恩惠、曾定居基隆的鮫島盛清(後改名為鮫島台器)等。也提到了一批追隨黃土水腳步至日本的臺灣留學生,包括陳在癸、張昆麟、林坤明、蒲添生、陳夏雨、黃清埕、范德煥等等。這些雕塑家在過往較少受到關注,當中也有幾位缺乏生平事蹟,但在鈴木惠可的四處探尋之下,不僅拼湊出他們的身影,更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是這些雕塑家對藝術追尋的故事,也是鈴木惠可撫觸史料或與雕塑家後人交流互動的故事。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書衣內側可見與黃土水同一時期的在臺日本人雕塑家、以及追隨黃土水腳步的臺灣留學生作品(圖片提供:遠足文化)

比如鮫島台器。正當《黃土水與他的時代》書稿送印刷廠後沒幾天,鈴木惠可至橫濱的大學演講相關題目,意外與鮫島台器的孫女聯繫上,才得知鮫島台器共有4個兒子,目前只剩二男與三男在世。長男、四男與鮫島台器之妻,皆在戰爭結束前不久死於美軍空襲。空襲毀了鮫島台器所有作品,他也因此傷了手,自此無法雕塑,餘生顛沛,最後只能當校園保全養家,令人唏噓。

又如張昆麟這位來不及成名的早殤藝術家。鈴木惠可透過顏娟英教授提供的私人書信資料,首次整理出他的人生軌跡。他曾經壯志凌雲,在信件中寫下自信豪語:「在四百萬臺灣人之中,由我一個人代表雕塑界,光是這樣想就覺得高興。」但被診斷出肺結核病時,他在給長兄的信中這樣傾訴心情:「人生很黑暗……我此生最討厭的就是肺病(請保密此事),植祺老師也得到肺病,最後在追求藝術的中途就過世了。我的病症目前在初期,若沒有適當的治療,會進入第二期、第三期,然後致死……」鈴木惠可補充,後面這封信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字跡特別凌亂。

至於書中提及跨領域的人際網絡,例如黃土水的老師高村光雲,他的兒子正是另一位日本近代藝術家兼詩人高村光太郎,而黃土水的太太廖秋桂,就是臺灣文學作家廖漢臣的姊姊。廖秋桂本身亦是當時少見的女性知識分子,不僅受過高等教育、學過世界語,也是《臺灣日日新報》第一位女記者。鈴木惠可說,黃土水對她接觸現代新知應該頗為支持,或許可以由此瞥見兩人相互支持的夫妻關係。

此外,還有例如黃土水製作〈蕃童〉時曾向人類學家森丑之助詢問,而他那尊曾設置於臺北龍山寺的〈釋迦出山像〉,當中也有魏清德的引介等等。書中的其他雕塑家,也不時可以看到諸如呂赫若、張文環、王白淵等臺灣文學領域裡熟悉的名字,在在點出了當時美術跟文學的密切互動。


黃土水〈蕃童〉,石膏塑造,1920年,第二回帝國美術展覽會入選(左);黃土水 〈釋迦出山〉,石膏原型,1926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圖片提供:遠足文化) 

以此書總結過去十多年的研究之後,下一步,鈴木惠可仍然對戰前其他日本帝國的殖民地抱持興趣,希望可以將關注延伸至同時期朝鮮與滿州國的藝術家。後記中她也曾提到,在十幾年前,「黃土水」還是個冷門、只在專業領域才有人聽過的名字。誰都想不到,只不過短短10年,這個曾經冷門的名字,可以輻射至同時代的臺灣人、日本人,甚至可能再度跨越國界,擴展到更廣大的東北亞。

也許這是藝術的魔力,也同時是學術工作的魔力:當你成功釋放了隱身的天使,自然能夠藉其羽翼翱翔。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臺灣美術的黎明
作者:鈴木惠可 
譯者:王文萱、柯輝煌
出版:遠足文化
定價:7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鈴木惠可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近代臺日雕塑史。參與撰寫顏娟英、蔡家丘總策畫《臺灣美術兩百年》(春山出版社,2022),相關研究發表於《日本殖民地研究》、《近代畫說》、《雕塑研究》、《現代美術學報》等期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7-16 10:30
童書》龜兔賽跑新詮釋:《再等一下下!》創作的幕後故事

➤故事的靈感:來自特質互補的雙親

2018年,我搬回老家和爸媽一起生活。身為一個年過30的成人,跟爸媽住在一起內心總有些過意不去,但我學著用大人的角度來看待我的爸媽,這也讓我有機會用不同角度觀察他們。

我媽媽是個急性子,她要求準時,所以總會催促大家趕快準備出門。而另一方面,我爸爸則是在後面檢查門窗關了沒、瓦斯關了沒,確保一切都搞定了才最後一個踏出家門。我發現這點很有趣:他們是這樣地不同,但配合起來也是有點合作無間(當然也有不順暢的時候)。

他們出門旅遊時,媽媽的背包小小的,爸爸的背包一大個。爸爸的背包裡總有一些出乎意料的準備物品,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候派上用場。我越是用客觀角度觀察他們,越覺得這應該可以是個有趣的故事。

某天我一邊慢跑一邊思考時,突然之間想通了:這個故事正好可以呈現我一直想表達的理念──人的優點和缺點是一體兩面。當時我用比平常快的速度跑回家,興奮地想趕快把這兩個角色畫出來。

烏龜曼曼和兔子蹦蹦就這樣誕生了!

➤與筆下的角色完成一趟神奇之旅

我知道這會是個可愛又有趣的故事點子,我很快地把興奮化做圖像,先是畫了一些草圖,接著再構思故事腳本。從最初的草稿到後來的完成版本,故事線沒有太大的變動。但有幾個場景最後刪掉了,雖然一開始覺得可惜,但懂得取捨才能讓故事更流暢。


(圖源:李憶婷)

也因為我畫了初版樣書,才會有機會把這個故事想法完整地投稿給經紀公司,並且開始了更多調整。經紀公司有很多繪本市場經驗,他們提供給我不少修改建議,讓這個故事更簡潔有力,才有現在最終的版本。透過他們,這個故事獲得美國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的青睞,搶先在北美上市。


一開始故事命名為「One more minute」,後來改為「Hang On!」。現在正式叫做「What’s the Rush?」 中文版叫《再等一下下!》(圖源:李憶婷)

底下分享一些場景的畫面演進:第一版是我最直覺畫出來的畫面,簡單明瞭,但力道也相對薄弱。


(圖源:李憶婷)

第二版已經可以看見我利用書的夾縫製造了屋內屋外的場景區隔,但構圖上的留白處還是有些不平衡感。


(圖源:李憶婷)

最後一張是可以在書裡看到的最終版本。我保留書夾縫隔開的作法,但重新建構畫面,讓它更平衡,色彩也處理得更好。


(圖源:李憶婷)

➤遺珠之憾:未被收錄的畫面

下面這個跨頁,當時想表達的是:就算兔子蹦蹦沒耐心等,甚至覺得有點惱怒,但帶著惱怒的臉,她還是停下來等烏龜曼曼,還幫他背了其中一個行李。在畫面上,我也刻意安排:左邊這一幕他們是有點距離的,下一幕則是已經拉近距離了。

雖然我自己很喜歡這個場景,但最後為了整本書的節奏感,還是忍痛刪除了。


(圖源:李憶婷)

意猶未盡!觀察可以看到更多

我在生活中觀察到很多所謂的優點和缺點,都是一體兩面的。它們是同一個特質,發揮在不同的地方上,而判斷它們是優點或缺點的,往往也是外界下的評語。如果拋開這些評語,也許我們更容易接受不同的彼此?至少我是這麼希望的。

例如在蹦蹦敲門的時候,曼曼正在準備著的,就是他們之後會吃的便當。曼曼的細膩和設想周到在這邊就已經展現了。還有在曼曼的背包上,也是掛著兩瓶水。但貼心的不只是曼曼,在他們旅途開始不久,蹦蹦也幫忙背了曼曼的一個行李,有發現嗎?

天生特質也並非侷限

新書出版後,我獲得很多讀者回饋,告訴我他們對角色很有共鳴。我想,每個人多多少少是個曼曼或是蹦蹦,或者身邊有個曼曼或蹦蹦。我很喜歡大家各自有不同解讀和投射。

如同前面提到的,這個故事的靈感是來自於我的爸媽:兩個不一樣卻又彼此體諒的夥伴。被曼曼和蹦蹦共同扶養長大的我,當然是混血啦!我覺得我天生個性比較偏向於蹦蹦,想到什麼就說和做,但被曼曼訓練過,也是有偏好規劃及拖延的一面。

我的創作過程也有這種感覺,《再等一下下》的畫面語言經歷了多次翻新,這是之前比較少有的。以前是直覺性的畫出想給讀者看的畫面,這次更注重整本書的節奏及畫面簡潔。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成長里程碑。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再等一下下!
作者:李憶婷
出版:親子天下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憶婷 

出生苗栗,畢業於英國劍橋藝術學院。
喜歡以輕柔筆觸與豐富色彩,描繪一幅幅小故事。
插畫作品散見於兒童刊物。

個人繪本作品有《Mr White》系列、《再等一下下!》、《美好食堂》、《一封邀請函》、《美好動物園》和《再玩一下下嘛!》。
個人網站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7-15 10:30
OB短評》#432 細膩中展露野心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海風酒店

吳明益著,小小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調動神話來關照開發巨獸下的生態與弱勢,細膩而大器,蔚為奇觀。一眾角色的無力感令人沮喪,卻又在那些個別的微小堅持中得到了緩解,就像暗無天日的憂鬱症,靠著照表操課也能走到明天。這是故事自我生成的一線曙光:意識到了,就是新開始的萌芽。【內容簡介

今夜來放送

那些不該被遺忘的臺語流行歌、音樂人與時代 1946~1969
洪芳怡著,遠流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益  
這部溫情款款的台語金曲史,讀來像坐在小酒館裡聽黑膠,頗有情致。遙想當年風華正茂的阿公阿嬤,在細雨街燈下思念著,徬徨著,噙淚著,希微著,不妨輕輕說一聲:我佇遮喔。【內容簡介

AI時代的現金戰爭

通膨、銀行倒閉、金融詐騙……當金錢只剩一組數字,如何在「無現金社會」保護自己的雲端財富?
Cloudmoney: Cash, Cards, Crypto and the War for our Wallets
布萊特.史考特(Brett Scott)著,閻蕙群譯,采實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與其說此書在推廣重回現金使用,不如將之看做一本系統性分析、整理數位/雲端金流的應時佳作。作者將「貨幣」看作金融體系的「神經系統」,在書中直指,過度強調「無現金社會」的作法,將變相促成科技與銀行巨頭的集權,讓系統運作不良。作者主張的「財富自主」即在於掌握系統的弊端,而非僅是無限制、過度集中於特定的資本累積。【內容簡介

電玩遊戲進化史【圖解漫畫版】

從桌遊、RPG、任天堂到VR,回味玩心設計大躍進的魅力指南
Gamish: A Graphic History of Gaming
愛德華.羅斯(Edward Ross)著,劉鈞倫譯,原點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粉粉的漫畫電玩史,貌似人畜無害,忽然就拉出5000年的進化軌跡,順道點破各家遊戲設計論,還不時穿插使用者開悟體驗,很夠了。《Gamish》這個幽涼的書名也有點野心: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文明一如人生。【內容簡介

告白者

The Committed
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著,聞若婷譯,馬可孛羅,4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這部《同情者》的續集,從目錄就看得出某種心理分析的企圖,小說背景又是法國這個越南的前殖民者、左派理論的重鎮,簡直完美得刻意。然而作者也端出了一個好看的故事,辨證精彩,刺點也尖銳——不管到了第幾世界,毒品都是暢行無阻的通貨——一舉就解消了文化的高低之別。眼高手也高。【內容簡介

獸靈之詩(上)

邱常婷著,獨步文化,499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奇幻小說的成敗,或許就在於更新並建造讀者想像力的能力,在既有共通的現實基礎上翻新篇章,營造一個既合理又讓人浮想聯翩的新世界。《獸靈之詩》即調度了既有的感官(齒牙帶來的鮮血與痛感)、情感(手足以上的共同體)、神話(奇異力量)、地理(島嶼、祕林)、生態(人類與動植物界)等物質線索,編織出一部長篇史詩,賦予其世界新的情感、身體、空間、生物等相互關係,開啟一個平行世界的時空之旅。【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