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傅月庵》曾經的一個夢:關於吳興文二三事


吳興文自用藏書票,係委託中國版畫家梁棟製作,發想自《莊子》「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句。(傅月庵提供)

上個世紀最後10年,台灣出版界關於「華文單一市場」概念逐漸成形:台灣市場太小,很多大書、套書無法投資自製,最可能的方法是仿照英國以英文國家為腹地,台灣也以「華文國家」為腹地,如此方能使台灣出版蛻變升級,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個戰略夢想,且並非全然無據,最重要關鍵,則是「中國大陸」。或因如此,新世紀前10年裡,兩岸出版交流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熙來攘往,互動頻繁,直到2014年「太陽花.反服貿」踩下煞車,一切打回原形。

吳興文是兩岸出版交流最密切的這段時期裡,一個重要人物。透過他的聯繫引介,許多重要書籍、作家,方得以順利出版。

興文進入中國很早,1988年便跟友人組團出訪。因他喜歡搜買舊書,且嫻熟台灣出版動態,因緣際會,慢慢結識了許多中國出版人,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稱「沈公」的北京三聯書店總經理沈昌文先生。

沈公當時主編《讀書》雜誌,迫切需要世界各地出版訊息,興文是他最得力的台灣幫手,曾經一連為他寄了5年的《中國時報.開卷週報》以及其他重要書訊。兩人緣深,遂以「師徒」相稱。有了這個「師父」,想敲哪扇門都有鑰匙,加上興文與人為善的個性,輾轉結緣,到了世紀之初,他大約可算是認識最多中國出版人的台灣出版人。


除了出版,吳興文還樂於四處訪書淘書,圖為他在河北保定關岳廟前蹲地淘書。(傅月庵提供)

1990年代末期,吳興文離開任職10多年的聯經出版公司,轉到遠流出版任職,恰當也是台灣出版大舉西進的時候。2000年前後,我與他相偕到北京,拜訪各大出版社。

印象裡,拜訪就應該外出,誰知不是那樣。前幾天賓館房間像是診所診間,客人一個接一個來訪,這位是興文要交代東西給他,那位是他有事情麻煩興文;這位是聞名已久的作家,那位是名不見經傳的小編輯。興文則有問必答,來者不拒,幫得上忙的幾乎都說好。一天下來,總要見上一、二十位客人。如此這般「白天開門接客,晚上吃飯喝酒」,二、三天後方才正式拜會行程,跟出版社領導握手講話。但其實草蛇灰線,該見該談的早都結束了。

這種打交道方式看似有趣,其實很不容易,裡面包含許多不確定因素。舉個例子,中國出版社都屬公家所有,社長由官方派任,有久久不換的,也有常常換人的,一換了人,前任所答應甚至所簽的合約都可能翻臉作廢。這種情形下,要想合作獲利,「人際關係」便顯得格外重要。而這也是為何彼時很多事,吳興文做得到,別人卻做不來的原因。


吳興文是兩岸出版交流重要人物,蔣勳《舞動白蛇傳》即由他引進中國,圖為配合雲門公演,在杭州的讀者簽書會。(傅月庵提供)

然而這種「專長」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他「刻苦無欲」的個性所掙來。譬如他曾為了獲得某位中國暢銷作家的一紙合同,從北京遙遙搭火車(當時尚無高鐵)到湖北小城鎮,在雪地裡跋涉幾個小時,卻無結果。又或者為了談妥一件合作案,與對方宴席周旋,連喝好幾攤酒,喝到臉色發白手發抖而後已。

曾與他親歷的一件事是,兩人從福州叫了部計程車,一路殺到閩清,沿著閩江直往山頭奔馳,原因是出版社趁著「全國書市在福州」,竟然跑到某解放軍營區租借場地培訓社員。車老舊卻開得飛快,沿路荒涼不見人煙,見到營區門口上刺刀站崗的衛兵,心裡不免一怵:「誰真想圖謀不軌,被『蒸發』了也神不知鬼不覺吧!?」興文卻老神在在,有說有笑,跟出版社領導拉拉手,拿到東西後又顛簸奔馳回福州。——這種辛苦,大概也只有他受得了吧。


吳興文(前排中)參加「深圳商報年度好書評選」與來自中國各地的評審合影。(傅月庵提供)


在吳興文的牽線下,王榮文與故宮副院長王亞民相識,本照片為王榮文(中)65歲在北京,由故宮副院長王亞民(左3)請客與慶生。

2003年遠流博識網(北京)文化諮詢有限公司於北京朝陽區成立,由吳興文出任總經理。當時主要任務,除了版權買賣,最重要的是合作出版,擴大利基。在試過好幾家出版社後,最終與隸屬廣西師大出版社的北京貝貝特出版顧問公司結盟,成了合作夥伴。

在這基礎上,吳興文把一個又一個的遠流作家,如鄭石岩、蔣勳、曾志朗、郭泰、劉克襄、茂呂美耶……引入中國,而在2004年白先勇《奼紫嫣紅牡丹亭》一書達到高潮——這本書幾乎是兩岸同步發行,用的是同樣的繁體字網片,僅只封面不同,因地制宜。這事看來似乎沒什麼,其中的複雜與困難,不是過來人實在很難想像。

中國市場是一個曾經的夢,許多人都做過,有成真的,也有破滅的。吳興文不算破滅那一種,原因是除了出版,他還有另外的寄託。從舊書到藏書票,從閱讀到編輯,他都能,也忙得津津有味。因為這些寄託,或說癖,他的欲望相對很少,粗茶淡飯,能過日子就好,「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他也無所謂。破滅的痛苦,於他或也就不是那麼巨大了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7-06 18:30
童書》跟著安野光雅去旅行:《旅之繪本系列》

安野光雅是日本的世界級繪本畫家之一。1926年出生的安野,在1984年、58歲的時候獲得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的肯定。

國際安徒生獎是由設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兒童基金會底下的非營利組織IBBY ( Internati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 ) 所創立,每兩年頒發一次,分別授予一位童書的作家和一位插畫家,以表揚他們對於兒童文學創作長久以來所做的貢獻。算是一種「終身」成就獎。

事實上,安野光雅在1968年,42歲時才出版了第一本繪本《奇妙國》(ふしぎなえ),以年齡來說出道算遲。然而,安野就像一株充滿生命力的大樹,在枝幹聳立舒展、綠葉繁茂之後,年年結出豐盛的果實。一直到2020年過世之前,安野都持續創作,是一位名符其實「著作等身」的藝術家與創作者。在安野眾多的作品中,《旅之繪本》系列10冊,是創作時間跨度最大的巨著。系列第一本的出版年是1977年,最後的第10本是2022年(安野過世後,由編輯整理遺稿、編撰)。

換句話說,安野整整花了45年(以上)的時間,持續耕耘這個系列。若想要深入理解安野光雅、欣賞並收藏這位世界級繪本畫家的代表作,《旅之繪本》系列就是必然的選項。


圖源:莊世瑩

1960年代即啟程的歐洲憧憬之旅

35歲那年,因為出版相關的裝幀設計與插畫工作越來越多,安野光雅毅然絕然辭去在小學教書的工作,成為專職的畫家。隔年,日本才開放一般民眾可以兌換美金、出國觀光旅行不久,安野就啟程前往憧憬已久的歐洲去旅行。1964年5月安野第二次前往歐洲,他租了一輛汽車,從哥本哈根一路開到羅馬。這段長途寫生與文化採集的旅程,在醞釀多年之後,終於在1977年出版成《旅之繪本:中歐》。


《旅之繪本――中歐》(圖源:青林出版)

1960年代的歐洲尚未出現大批日本觀光客,那時安野就帶著畫家敏銳的眼光,展開他的壯遊。他說自己的英語只有國中生程度,而且歐洲的很多地方英語也不通,但他覺得「語言不同,但人的內心是相似的。在歐洲看到大自然的風景,或是看我在那裡拍的照片,如果把這些當作繪本裡的一個個畫面,那將是完全無文字的繪本。只有商店的招牌上有文字而已,即便你讀不懂招牌上的文字,但是只要看到店面,就會知道那是蔬果店或是旅館……

安野覺得那次歐洲之旅,就像是在無字繪本中旅行一樣。因此,他也開始著手創作《旅之繪本》,邀請讀者進入他的無字繪本之中。他相信「讀者一定會知道,書中所畫的人們,正在做什麼、想些什麼」。

鳥瞰與多點透視的騎馬旅行

翻開《旅之繪本》系列,讀者除了馬上會注意到內文沒有文字之外,也會看到一位旅人,在每一段旅途的開頭,跟當地人租借一匹馬,然後騎馬上路。直到每一段旅程的終點,旅人將馬匹還給當地人,再離開那個國度。


騎馬人在哪裡?《旅之繪本:美國》(青林出版提供)

安野為了反映中國「南船北馬」的交通景況,並向《清明上河圖》致敬,《旅之繪本Ⅶ:中國》採取從右到左的方向前進,並且安排前三分之二的旅程中,旅人都划著船,到了後三分之一才騎馬。除此之外,其餘9本《旅之繪本》,旅人都是由左至右,循著左翻書的方向旅行。讀者可以在每一個跨頁中,尋找旅人的蹤跡。這個找找看的「遊戲」,也是閱讀《旅之繪本》系列的樂趣之一。

如果讀者更仔細觀察,會發現《旅之繪本》的第8本日本篇、第9本瑞士篇與第10本荷蘭篇的筆觸,相較於同系列其它作品,線條粗獷奔放很多,畫面視角雖然仍保持鳥瞰俯視,但更接近寫生,而不像先前的系列巧妙運用多點透視,讓前、中、後景裡的人物與建築,都細緻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2013年出版的日本篇,在後記中,安野提到因為受到311地震與福島核災的影響,勾起他回憶自己童年沒有很多電器的時代,因而以自己幼年故鄉的景物、人文為本,創作了日本篇。此時,安野已屆87歲高齡。

或許因為年紀的關係,系列的最後3本,畫家無法精準地控制手部肌肉,無法描繪出清秀細膩的線條,卻也因此流露了更多情感與心緒。而且更有趣的是,最後3本的旅人,在繪本畫面中經常下馬跟當地人打成一片,而非像前面的系列作一直騎在馬上。我推測這跟安野心境的轉變應該也有關係。壯年時騎馬漫遊,總待在馬匹上,當一位不涉入當地人生活的「旅人」,但到了晚年,不再趕著旅程,更多時候下馬休息,也融入當地人的世界。

以人文與地景編織而成的烏托邦

安野明明是開著汽車旅行,卻以「騎馬」的方式來呈現他的旅程。光是這一點,就可以充分說明,《旅之繪本》系列並不是「寫實」的作品,而是安野在眾多當地寫生與各種資料搜集之後,創造編織的「烏托邦」。

首先,安野將時間往前推移,描繪想像中尚未有汽車奔馳在道路上的年代,畫面中有大量的山川、海岸地貌、也有人們散居的牧場、田園景致與市鎮廣場的風光。同時,安野也巧妙地將各地的特色建築、風俗民情、文學元素、藝術作品、音樂、特殊運動項目、祭典、戲劇、電影、知名人物,甚至聖經與神話故事都羅織進畫面裡。

譬如在丹麥篇中,他盡其所能地將安徒生童話的角色,隱藏在畫面中。在義大利篇中則以《新約聖經》為「添加」畫面的故事素材。英國篇中則是莎士比亞劇作與《鵝媽媽童謠》; 到了美國篇則是著名的電影場面。當然,喜歡繪畫,熟知藝術史的安野當然不會放過藝術家的名畫場面,於是,讀者可以在繪本中認出「梵谷」、「塞尚」、「雷諾瓦」、「高更」、「畢卡索」等的畫作……


有找到在傳教的人嗎?《旅之繪本:義大利》(青林出版提供)

幸好,安野在2000年以後,為他早年創作的《旅之繪本》系列加入了「解說文字」,讓讀者可以更深入理解這一本本暗藏玄機的「無字天書」。不過,他並沒有把全部的內容都解說完,還留了很多讓讀者自己思考和發現的地方。安野光雅希望大家能從繪本的畫面中,自己找找、自己想想、自己詮釋;因為那才是閱讀這個系列最大的樂趣。

「閱讀,走進安野光雅世界之旅」實體講座

➤時間:7/16(日)15:00-16:00
➤地點:誠品R79藝文沙龍
➤講者:劉亞菲
報名網址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安野光雅旅之繪本系列1-5輯
作者: 安野光雅
譯者:游珮芸
出版:青林出版
定價:18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安野光雅(1926~2020)

出生於日本島根縣津和野町。1974年,安野光雅以《ABC之書》、《剪紙桃太郎》獲得藝術選獎文部大臣新人賞。他還曾獲包括國際安徒生大獎、菊池寬獎以及其他國內外多項大獎。2001年,安野光雅美術館在他的故鄉津和野町落成。《安野光雅的世界》也在此時出版,書中內容集結了安野光雅的創作與歷程。2012年獲選日本文化功勞者。

他主要的著作有:《旅之繪本》全10冊、《奇妙國》、《顛倒》、《奇妙的馬戲團》、《森林的繪本》、《進入數學世界的書1-3》、《天動說的繪本》、《魔法師的ABC》、《繪本平家物語》、《繪本即興詩人》、《安野光雅的文集》、《單相思百人一首》、《回到故鄉的路》、《繪本的教室》、《石頭Computer》、《算私語錄》、《繪本三國志》、《描繪風景畫》、《昔時的兒童書們》。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游珮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2023-07-06 10:30
閱讀隨身聽S8EP6》編劇劉梓潔/編劇一下筆,就開始吃老本了 ft.編劇書簡

Openbook閱讀誌的專欄「編劇書簡」,從編劇的角度,分享影視作品的精采。本期閱讀隨身聽邀請到專欄作家劉梓潔,與讀者分享,編劇看電影或影集時,特別特別留意那些地方;分享相似的情節,編劇如何開展出新穎的感受,專業人士追劇時,如何推敲出門道。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彩內容摘錄】

遺憾太早離開記者的工作

劉梓潔:如果問我,我的寫字的生涯裡面,那一個工作可能對我影響最大或帶來最多好處,我還是會說「記者」。記者帶給我最大的正能量是「紀律」,記者是不允許拖稿的。對deadline(最後時限)的遵守,放在心裡,要非常有自覺。那條線會一直捆綁著我,所以現在只要偶爾稍微拖稿一下,我就會很放不過自己。

寫劇本跟小說時,受訪者不盡然會把他的事情告訴你,有時候會碰到一些不是那麼方便公開的事。可能因為我過去當記者,是在大報服務,採訪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現在寫劇本、做田調時,其實並不是那麼通行無阻。

有時候我還是有點遺憾,好像太早離開記者這份工作了。

劇本其實已經是滿後面的階段了

劉梓潔:一份人物專訪或調查報導,因為屬性不同,工作方法也會不同,SOP會完全不一樣。所以現在我寫東西,專欄文章、散文、小說創作或劇本,讀者是誰?平台在哪裡?需不需拿到輔導金等等, 我已經內建好某種機制,會區分得很清楚。

主持人: 你有一份檢查表嗎?一張表單,打勾、打勾……

劉梓潔:工作流程會自然讓最後故事產出的方式有基本的差異。小說可以從第一個字、第一行開始寫起,但「劇本」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劇本,會先是故事大綱、人物小傳。等這兩個東西都通過了之後,會再進到分場、分集大綱。電視劇的話,長劇是分集大綱、分場,最後才會進到劇本。所以能夠寫到劇本,其實已經是走到滿後面的階段了。

下筆開始,就在吃老本

劉梓潔:《編劇書簡》是Openbook邀請我來撰寫專欄 ,算單純的劇評嗎? 好像也不是,「書簡」像書信,好像編劇寫了一封信,但因為裡面有個「書」字,其實也是希望把我關心,或我感興趣的劇集、電影、影集,跟書本結合在一起。 

主持人:所以專欄第一篇,你將日劇《初戀》跟法國作家安妮.艾諾的作品一起讀。

劉梓潔:當然每個人看《初戀 》,都會有不一樣的心得。有些人還是很受純愛的故事感動,但對我來說,可能已經寫過太多愛情劇,所以我覺得「失憶」的設定很老梗,當然它有玩出一些新意,像是今昔交錯的敘事方式等等。

但最讓我觸動的是,在看似老梗的愛情故事裡面,它把階級的東西放進去。女主角的媽媽是工人階級,後來女主角也很諷刺的,因為失憶看腦神經科,嫁入醫生世家,卻受到她婆婆許多的嘲諷。關於階級,特別工人之女的身分,讓我想到了安妮.艾諾寫她父母的那本《位置》。

主持人:加入新的東西,或做一點改變,就可以變出新東西嗎?

劉梓潔:我覺得會。不只是寫劇本,任何創作,可能都有。講白一點就是在「吃老本」。在下筆的此時此刻之前,看了什麼東西,有沒有成為我的養分,其實都是逃不掉的,它時時刻刻都在驗收。有沒有料,有沒有經驗,那之前看的多不多、夠不夠多,都是沒有辦法作弊的。

➤把劇本跟原著捉對廝殺

劉梓潔:可能因為我自己的第一個電影劇本《父後七日》,就是改編自我自己的散文,後來也有參與的《徵婚啟事》電視劇,改編自陳玉慧的小說,之後我都會特別關注文學原著改編的電影或是劇集。

同時身為小說跟劇本的創作者,可以把兩個東西都拿來看,做有點像捉對廝殺,是很過癮的事情。

我覺得一開始可以先放空,我的習慣是,如果先看到電影、影劇的話,會先看影劇,這時候很直覺會很想知道,特定段落在原著作者是怎麼處理的。重看原著,找出來它做比較,做原著與改編的比較。

戲劇真實與現實真實

主持人: 在《編劇書簡》EP6提到「藝術真實」與「現實真實」的對應。現實是很麻煩的事情,包括繪畫,以前看《歌德對話錄》,描述到某幅繪畫非常漂亮,提到這棵樹的受光面,是不可能有這種光線出現。所以創作者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選擇在自然、在現實上不可能出現的光影的狀態。身為一個文字的工作者,怎麼經營真實?

劉梓潔:我舉自己在現場,比較有說服力的例子好了。拍《父後七日》時,現場有很多葬禮上的供品。葬儀社的顧問會跟美術設計說,香不應該這樣插、供品不該這樣擺,應該是7碗不應該是3碗等等。也因為不同的地方,習俗會不一樣,所以最後我們跟美術設計達到共識:畫面上看起來是好看就好了。

主持人:對顧問來說,是搖頭的?

劉梓潔:對,甚至電影播出之後,也會有各地的顧問、專家,表示習俗的差異等等。還好台灣是很多元、兼容並蓄的社會,各地的習俗不一樣,會有不同的結果。彰化是這樣,同樣彰化的另個村落,卻完全不一樣的,這是可以通融過去的。

我相信如剛剛家恆所說的,戲劇裡也會有戲劇的真實。 那戲劇的真實是什麼?我認為是「情感」。只要把握住,在情感上的呈現,是夠感動觀眾的,我都會讓它過。

劇本有公式嗎?

主持人:怎麼經營情感的真實?

劉梓潔:有時候,那部分做得爐火純青後 ,甚至是可以算得出來的。好像寫程式,但它的確是這樣。例如兩個角色的關係 ,一波一波推上來,到第三次必須要讓關係有了重大的變化。主角在經歷第一波、第二波的挫折,到第三次,一定要讓他降到谷底。那就是所謂劇本上面的「算」。很多編劇書上,都有這些教戰手冊。

我不會計算,但寫完後,我會回頭檢視。 有點像驗算我到第幾場時,是不是有來到衝突,到第幾場是不是有來到高潮。既使拿這些規則看文藝片或是藝術片,也是成立的。

怎麼增加自己的老本,其實很簡單,也是大家現在正在做的:看劇、追劇。我看劇會做很嚴密的筆記,對於我自己喜歡的劇,甚至會像初學者一樣,來來回回地看,記分場,再研究它到某一場時,發生了什麼變化。

主持人:好想聽你講這些喔。

劉梓潔:也許未來可以真的就帶著那個筆記來分享。因為如果只是當觀眾在電視、螢幕前,爽爽地看過去,可能就覺得很好看、很厲害。但只有一場一場記下來之後,才會了解它的結構。

地毯式地看劇本

劉梓潔:正巧因為我不是影視科班出身 ,有點像半自學完成自己的訓練。我的方法是:與其看編劇教科書,我寧可直接看劇本,現在有很多很佛心的出版社都出版了劇本。

主持人:出版劇本需要佛心。

劉梓潔:它可能就一刷,所以第一刷一定要趕快買起來,不然就絕版了。現在還有更佛心的電子書,我寧可地毯式看劇本,研究結構跟編劇最擅長的地方。

主持人:你認為所有的東西,其實都寫在劇本裡面了?

劉梓潔:要自己抽絲剝繭,找出它要告訴你的。

編劇書簡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談一談在6月上線的《編劇書簡》EP7

劉梓潔:這一期會寫京都。跟京都相關的劇集。因為疫情終於過去了,最近在同溫層上,看到大家都去京都了。

我疫情前最後待的地方就是京都。我的好朋友,—前陣子過世的作家張經宏,他於我在京都的期間來找我,我們一起在京都散步、喫茶。他介紹我很多京都的劇集,甚至有一些是很冷門的 NHK製作的劇集。有些現在大家也都熟悉,如《在京都小住》,它不算很戲劇化, 比較像散文,是記錄京都當地人怎麼生活、去哪裡買豆腐、買咖啡豆。一方面,也透過重溫這些戲劇,懷念我的好朋友。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