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臺北詩歌節》未曾立志成為詩人,創作念頭由內而生:專訪駐市詩人碧娜(Bina)
「我從10歲開始在考卷的背面寫詩,從沒想過要寫給誰看,只是覺得自己非寫不可,而且從中感到無比的快樂,就這樣直到快50歲,才第一次出版詩集。所以我認為,不管從事任何創作,最重要的就是熱情(passion)。」74歲的印度作家碧娜(Bina)應臺北詩歌節之邀來台擔任駐市作家,預計在台停留3周,並出席多場座談。
碧娜甫抵台第二天,9月18日便在台大外文系口譯課受訪。她帶著奶奶般的家常親切笑容,不斷向在場的大學生們強調:「我最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因為我從你們身上學到很多,所以我是來聽你們問問題的。還有,你們千萬要成為比上一代更好的人!」言談間洋溢熱情。

➤秉持文化多樣性理念,發行《國際藝廊》雜誌
碧娜除了是詩人、小說家,也是編輯、設計師、藝術策展人,在印度文壇舉足輕重。最為人所知的是她在1997年創辦的雜誌《國際藝廊》(International Gallerie),介紹世界各地的藝術創作與社會風潮,也為各族群文化發聲。碧娜喜愛旅行,《國際藝廊》即是她實地走訪各國田野調查的探索與紀錄。
難以想像,這本享譽國際的雜誌,從採訪、撰文、編輯到美術設計,幾乎全由碧娜一人包辦。但囊括整本雜誌工作的她,自言根本不懂財務,不清楚每一期雜誌的發行量、銷量和收支等。被問及創作與現實之間的妥協,她一貫率真說:「就像我開始寫詩一樣,人不是立志成為詩人而變成詩人,而是創作的念頭是由內而生(inside you)。你的熱情必須優先於金錢的考量,一旦你太早思考商業問題,你就會妥協,而創作不應該有任何妥協。」她坦言雜誌長年靠著不穩定的資助發行,因預算有限,每期的製作都非常辛苦。去年雜誌屆滿25週年,她原本宣告就此停刊,但在身邊朋友的鼓勵和「請命」下,最終決定從一年兩期改為一年一期,繼續為雜誌努力。
這次她特地帶來發行於2015年、第36期專刊《國際藝廊 台灣:變遷編年史》(Taiwan: Chronicles of Change),內容遍訪舞蹈家林懷民、藝術家陳界仁、攝影師張照堂、詩人余光中,還有生於荷蘭,如今定居台灣、推廣偶戲文化的羅斌(Robin Erik Ruizendaal)等藝文創作、推動者。
她回憶2014年首度來台取材的過程,直呼驚豔連連,例如與無垢舞蹈劇場創辦人林麗珍暢談創作,在蘭嶼認識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對他「海洋深植我心中」的言談和實踐,深受感動。除了台灣,她也製作過日本專刊,行過中亞包括塔吉克、烏茲別克等國。她表示,製作《國際藝廊》秉持的理念即是「文化多樣性」(culture diversity)。
再度抵台、駐市臺北,她以平和心情道:「我沒有任何預期,希望能放開心感受一切。」

從雜誌出發,碧娜也談到紙本閱讀式微。她不免感嘆,隨著數位化與全球化浪潮,越來越多藝術家需身兼行銷。但如何在把自己推向國際,以及保存獨特在地性之間求得平衡,是大家共有的挑戰。雖然《國際藝廊》也提供線上訂閱,但她仍「老派」地熱愛紙本印刷的質感。
這樣的情感,或許就像她對「自然」永恆的鄉愁。
➤無懼強權,痛恨族群分裂,寫詩不忘表達政治立場
英文是印度官方語言之一,但印度各地的方言多達千種。碧娜幼時在家父親與她說英語,母親說的則是孟加拉語(Bengali),兩種語言她都能聽會說,但就學後使用的是英文,自然成了她表達最流利的第一語言,「我連做夢都用英文。」
碧娜以英文寫作,詩作用字簡單,意象也不繁複,卻具有流動的韻律感,充滿流水、森林等自然意象。她其實在大都市孟買出生長大,「因為身處水泥叢林,我從小就很期待爸媽帶我們到公園或親近大自然的地方玩,尤其是河邊的祖母家。但寫作時,我常是借用自然元素,表達政治意涵。」
例如詩作〈尋求的雨〉:
雨後退
彷彿理性
退到非理性的
地平線後我有聽到
咆哮浪潮的反叛嗎?一幫鷹隼
用尖叫刺耳的演說
淹沒
一群鴿子牠們還能
在和平中咕咕叫嗎?那裡有仇恨
那裡有騷動
那裡有一整個海洋的
不確定魚可以
在這暴烈的時代遷徙嗎?那裡有圍牆
那裡有國界
那裡有審查
那裡有命令黑暗的雲
會抹去無辜的天空嗎?
我們將在地獄的火焰中
居住多久?理性的雨
會下在沙漠心靈嗎?(林蔚昀 譯)
關於語言,碧娜並沒有母語焦慮,反而分享大學時的一則「笑話」:當時她就讀於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加爾各答大學,一心嚮往當醫生。沒想到物理老師用孟加拉語講課時,她完全聽不懂,舉手請老師翻譯成英文,卻被老師嚴詞批評:「妳身為印度人,竟然不會孟加拉語,妳真該感到羞愧!」於是她一怒之下便退選,放棄學醫,「改修英語文學去了。」

碧娜解釋,印度擁有複雜的族群、宗教、文化、語言。她提到,聞名世界的印度詩人泰戈爾是用孟加拉語寫作,「在印度,孟加拉語也被認為是最詩意的語言,甚至是激進、反叛的象徵,比如會與叛逆的社運分子形象連結。」
此外,印度北方和南方人的臉孔輪廓也不太一樣。在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的加爾各答裡,有聚集中國移民的Chinatown,南部有Dravidian(達羅毗荼人,又稱德拉維達人),還有被葡萄牙殖民過的Goa(果亞)邦,甚至也有猶太人等。身處這樣的印度,碧娜痛恨傳統種姓制度造成的分裂,珍惜能與豐富多元的文化共存。
碧娜對現場的學生們說,自己從年輕時就受左派思潮影響,一路參與社運,雖然後來走上創作的路,也始終想為不公不義發聲。現在,她憂心印度在現任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掌理下,正一步步走向印度民族主義極端,獨尊印度教、迫害非印度教人。
莫迪藐視印度《憲法》,預計將國名由「India」(印度)改為「Bharat」(婆羅多)。更不用說政府放任民眾恣意攻擊穆斯林、公然逮捕與政府立場不同的記者與社運人士等,「現在印度真的面臨最糟的時刻。」
印度國內氣氛肅殺,連藝文活動都受干預。不久前,碧娜在孟買主辦詩人活動,當下竟有警察來盤查,「所以我家人警告我,最近行徑要小心。但我都這把歲數了,我才不怕,我就是要抗爭(fight),就算入獄也無所謂。」說到激昂處,碧娜高舉起握拳的雙手。
➤「我最終的祈望,便是世界的融合,與和平」
碧娜走訪國際,也常因女性身分受到矚目。她談到,印度就和其他國家一樣,存在性別不公的問題。過去印度「童婚」問題嚴重,她外婆和媽媽分別在9歲、14歲便成婚,不過她很幸運自己從沒因女性身分而受歧視,工作也很順利。「相較於過去把婚姻當成女性的人生預設,我很高興,我的女兒決定不婚也不生,而且越來越多這一代的印度女性和她一樣!」
這次受邀來台,碧娜亦將參與「女人與詩的簡史」、「亞洲的女性視野」兩場座談。她也興奮表示,自己不久後將為一對印度的男同志朋友證婚,樂見LGBTQ族群的發聲。
身為以英文寫作的印度人、走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與出版人,對碧娜而言,性別身分不該成為阻礙,而「印度」也不該是一個分化的標籤。她雖是孟加拉-印度裔(Bengali-Indian)、出生在印度教家庭(Hindu family),但她寧可放棄這個宗教標籤,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與世界的公民。
如同她曾撰文〈成為印度人〉(The Idea of Being Indian )指出:「國家的概念,本身提出了更廣泛的問題,亦即什麼是國家?以及它為什麼存在?」她相信地球人其實都是一體的(one people),而政治或宗教都可能成為分裂的工具。
這也是臉上帶著皺紋與風霜的碧娜,殷殷對學生們說的:「對於傳達理念,沒有最有效的創作形式,唯有合作。而我最終的祈望,便是世界的融合,與和平。」●

- 駐市詩人專場講座《女人與詩的簡史》(詳情請按我)
時間|9.24(日)14:3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2F多功能空間(臺北市同安街107號)
主持|潘家欣
與談|碧娜、馬尼尼為
簡介|印度詩人碧娜身分多元,除了是傑出詩人,也是設計人、藝術思想雜誌的創辦者;而馬來西亞旅臺詩人馬尼尼為涉足多項創作,無論在文學或藝術裡,均赤誠、尖銳、任性,以直截力道撞開感覺的通道。她們的詩想交流是跨文化、跨世代、跨領域的。並邀請同樣跨界力道十足的創作者潘家欣主持。( 無需索票,座位有限,滿座則不開放入場。)
-
專場講座《亞洲的女性視野》(詳情請按我)
時間│9.30(六)13:30(電影放映《波濤最深處》)15:00(講座)
地點│光點台北電影館1F電影院(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號)
主持│林巾力
與談│碧娜、黃明川
簡介|黃明川導演的《波濤最深處》連結了多位亞洲女性詩人。本場次將先放映該片,再邀請身為該片顧問及主要被攝者的詩人碧娜現身說法,與導演攜手梳理亞洲女性共同的命題與殊異的處境。甫就任臺灣文學館館長的林巾力教授,以她的國際視野和在地研究,串連起這跨域的深入對話。
入場方式|電影放映《波濤最深處》為索票入場。9.15(五)12:00開放線上索票與實體索票,每人限索1張,數量有限,索完為止。活動當日將依現場情況開放候補。
書評》化不可見為可見的資訊圖:評《全球趨勢資訊圖集》
第一眼看到中文譯名《全球趨勢資訊圖集》,或許會以為這是本商業管理書籍,不過本書與商業趨勢並沒有什麼關係。兩位作者之一的詹姆斯.契爾夏(James Cheshire)是倫敦大學地理資訊與製圖學的教授,另一位奧利佛.伍博帝(Oliver Uberti)則是資深設計編輯。
這是兩人第三次合作產出的圖集,不同於前兩本是特定專題的資訊圖集,本書將從古至今、天南地北的各種議題,透過豐富的資料與精心設計的資訊圖表現出來。原書名Atlas of the Invisible直譯為「不可見的地圖集」,或許更能體現本書的要旨。因為資訊圖表作為一種媒介,最重要的功能就在化繁為簡、化不可見為可見。
➤多樣性「地圖」
Atlas指的是地圖集,傳統的地圖集重點在展示一地的地理,但《全球趨勢資訊圖集》則旨在呈現「模式」或「趨勢」。在表現手法上,利用的也不只是傳統的地圖,還包括其他類型的資訊圖表。
本書主題的時空分布極為廣泛,從數千年前到出版前夕、從全球到特定城市,附帶一提,書中也有以臺灣為範圍的主題。對我來說,本書最大的價值,就在呈現出「多樣性」,不僅指議題上的廣泛,也包括技法上的多變。
全書160幅圖表涉及的各種主題,僅僅依照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屬性簡略分章。這個分法顯然不如學術著作綱舉目張來得嚴謹,但透過書中適切的圖文搭配,讀起來並不會感到突兀。
對一般讀者來說,書中處理的眾多議題有些可能耳熟能詳、有些可能略知一二、有些可能毫無認識,甚至沒想過世上還有這件事。而就算是熟悉的議題,透過資訊圖表展示的宏觀視角來重新觀照,相信也能有意料之外的發現。
➤不會過時的大趨勢
由於《全球趨勢資訊圖集》的重點在呈現模式,內容細節的微幅變動影響不大。因此書中所選的主題,包括社會問題、戰爭遺緒、人口流動、通訊手段、流行疾病、氣候變遷等等,都是當代的重大議題,且其趨勢不太可能發生劇變。
相較之下,同樣由資訊圖表構成的《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系列,在取徑上就大不相同。該書內容彙編自法國的政經雙月刊雜誌《Carto》,取材上更為緊貼時事,自然也就比較容易「過時」。以問世之後不容易即時更新的印刷出版品而言,《全球趨勢資訊圖集》的作法或許更好,當然其中各有取捨,沒有絕對的最佳方案。
➤「資料視覺化」簡史
對資料視覺化有一定認識的讀者來說,《全球趨勢資訊圖集》除了議題選材豐富之外,技法上的多樣性也同樣值得稱許。書中應用的資料在來源與形式上極為多元,歷史資料涵括了古地圖、公私檔案、口述歷史;當代資料則有政府資訊、遙測資料、大型研究計畫成果、深度報導內容,以及應用程式的使用者資料等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歷史資料,就有早期的資料視覺化作品。「資料視覺化」在今日往往被視為新興事物,然而這項技藝當然也有其演進歷程。加拿大研究者麥克.弗蘭德利(Michael Friendly)將現代資料視覺化的起源訂於19世紀初,他指出隨著統計學與資料蒐集管理方法的逐步完善,到了19世紀中已經形成了「完美風暴」,各式資料視覺化大行其道,開創出資料視覺化的黃金時代。
本書也花了一些篇幅介紹資料視覺化發展史上開拓先河的前輩及其作品,譬如伯格豪斯(Heinrich Berghaus)、凱利(Florence Kelley)、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等。雖然資料視覺化的歷史並不是本書主題,但對此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見設計師作家曼努埃爾.利馬(Manuel Lima)編寫的《樹之書:知識發展的樹狀視覺史》、《圓之書:知識發展的球狀視覺史》等作品。
在《樹之書》和《圓之書》中,利馬蒐羅了從古至今大量的視覺化案例,並詳細分析其設計。簡要地說,這兩本書可以說是為形狀寫歷史,或者說透過形狀寫知識史。
➤不錯的入門書
除了豐富的資料來源,《全球趨勢資訊圖集》在資料處理與呈現手法上皆有可觀之處。例如書中頻繁使用影像計算(raster calculator)等地理資訊分析方法,有效地將資料轉化為便於展示的形式。書中應用到的圖表面向寬廣,包括桑基圖(Sankey diagram)、散布圖、脊線圖、弧形圖、網絡圖等等。這些圖表在色彩安排、形狀選擇、整體佈局上都經過精心設計,讓資料更為清晰易讀。
此外,全書的版面配置很明確是為了紙本書量身訂做的,每一頁除了資訊之外亦充滿美感。多樣的資料來源、資料處理方式與呈現設計,交織出的一幅幅圖表,張張都有足供效法之處。不過本書畢竟不是教科書,沒有圖表設計的詳細解析。每個主題的篇幅僅佔兩頁,包括一張大圖與幾段文字說明,不可能鉅細靡遺地探討議題,也沒有將圖表拆解開來,講解其中產製過程。全書功能側重在引發讀者對特定議題或技法的興趣,進而主動向下探索。但作者契爾夏的個人網站上,提供了課程包等不少有用的資源。
另一方面,由於本書內容觸及的領域極為廣泛,翻譯上無疑是極大挑戰。中文譯本確實有些地方令人摸不著頭腦,但總體來說仍是瑕不掩瑜。
若讀者想選擇資料視覺化的參考書,《資料視覺化圖表全書》是個不錯的起點。該書作者史瓦比斯(Jonathan Schwabish)從視覺化的原則談起,詳細介紹了8大類別圖表的應用方式與注意事項,包括:類別比較、時間、分布、地理空間、關係、局部對整體、質化資料、表格等,足供學習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台灣的資訊圖集
若要追問有沒有由臺灣作者編寫、以臺灣為主題的資訊圖集?去年
(2022)出版、由臺大地理系地圖及多媒體研究室王昱堯、賴進貴編繪的《從資訊地圖看臺灣》,是個很好的例子。與《全球趨勢資訊圖集》相比,《從資訊地圖看臺灣》的資料來源以既存的公開資訊為主,資料處理上相對容易。技法上,也因為需要呈現的資料相對單純,自然沒有必要用過於複雜的方式表現,因此總體而言也較為平實。
然而作者的功力在於,從看似沉悶的基礎資料中理出了10大主題,並用簡單易讀的方式呈現出來。就如同該書副標題所言,《從資訊地圖看臺灣》確實做到了「用最直觀的資訊圖表,重新認識島嶼大小事」。
回到《全球趨勢資訊圖集》,透過豐富多彩的資訊圖表,讀者不僅可以從多重角度接觸到許多不同的議題,也能拓展對資料視覺化這項技術的想像。兩位作者應用各種技法,將資料轉化為視覺上的享受,同時也傳達了許多從中提取出的深刻洞見。書中談的雖然多是當代議題,卻不容易過時,值得時不時再拿出來一讀。
具有千年歷史的製圖學,與興起於19世紀的資料視覺化,兩者在資訊爆炸的當代結合出新的果實。《全球趨勢資訊圖集》為我們示範了如何在資料汪洋中尋出一條路,在當代更顯可貴。本書的出版,也令人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同類書籍,不斷拓展讀者的想像。●
Atlas of the Invisible: Maps and Graphics That Will Change How You See the World
作者:詹姆斯.契爾夏、奧利佛.伍博帝(James Cheshire, Oliver Uberti)
譯者:林東翰
出版:行路
定價:12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詹姆斯.契爾夏(James Cheshire)、奧利佛.伍博帝(Oliver Uberti)
詹姆斯.契爾夏是倫敦大學學院地理資訊與製圖學教授,2017年曾以「藉由運用可繪製成地圖的大數據,促進了地理學的知識」,而榮獲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授予「卡斯伯特.匹克獎」(Cuthbert Peek Award)。奧利佛.伍博帝曾擔任《國家地理雜誌》資深設計編輯,他一直在協助科學家把他們的研究轉化為令人難忘的圖像;他還幫不少知名學者設計插圖、書籍封面與扉頁,包括遺傳學家大衛.里奇和他的暢銷書《我們是誰,又是怎樣發展至此》(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詹姆斯和奧利佛一起製作地圖已經有10年之久,他們暢銷的處女作《倫敦:資訊之都》獲得了英國製圖學會製圖卓越獎。他們的第二本書《動物足跡》也再度獲得這個獎項,珍.古德博士盛讚此書:「協助我們拯救野生動物與野生動物棲息地。」由於他們在這些圖像集上的作品,北美製圖資訊學會授予他們兩人「柯利斯.班涅費迪歐想像力製圖獎」(Corlis Benefideo Award)。他們製作的圖表曾掛在瑞士設計博物館、紐約市博物館和南塔克特捕鯨博物館的展覽中,並且發表在《國家地理雜誌》、《連線》、《金融時報》和《衛報》等報刊上。他們兩人分別在倫敦和洛杉磯各自的工作據點,跨越彎曲的地球表面進行合作。也許有一天,他們的狗兒霍華德和米斯蒂也有機會見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