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敘事者的巡航:記「時光,小鎮電廠轟鳴」陳雨航講座
在桃園新總圖六樓的演講廳,陳雨航老師身材高碩,一頭灰髮與深藍牛仔褲相搭。他走進來,往長桌一靠,逕直講起一段地緣故事。那是56年前,也就是1967年,陳雨航從台北來到桃園踢足球。隨著他一貫冷靜、平淡、日常的口吻,過往的絲繭一一剝除,聆聽者也漸漸發現那重重包裹的深處核心,其實不乏輝煌蘊藉的,同時也有失落感懷的震盪。而這當中曲折變化的姿勢與聲腔,正夾藏了散文這門攸關記憶的奇妙技藝。當室內的冷氣機兀自運轉,窗外的陽光灑落行人走動之際,話聲中的世界正在連綿地鋪展開來,彷彿遙遠小鎮上,一座永不停斷的時光電廠。
➤故事開始
(以下敘述以陳雨航第一人稱角度記錄)
1967年,我18歲,在台北補習,也沒認識什麼朋友,除了一個高中同學在另一個補習班。就是他約我翹課坐公車到桃園火車站,和另外10個人會合,走到武陵中學的操場。當時他們的足球隊要進行校際比賽,竟湊不足11個人,就這麼把我一個花蓮人給找來了。那是上課的日子,大門敞開,陽光普照,雙方人員全到齊,球已經抱在手裡,這場比賽竟然說不辦就不辦了——當我們走到操場,發現正中央停了一架直升機。
誰也沒想到這個情況。
台灣省主席的確有一架直升機,但是此刻為何會停在武陵中學操場上?當時,台灣在聯合國中仍有美國撐腰,恰逢1960年代初,亞、非洲新興國家的大量加入,在美蘇對壘的陣勢下強力的支持,保全了我們常任理事國的席次。在這個情形下,各國元首與部長經常訪台,觀察台灣的政經發展,進行技術交流。而桃園的土地改革館也在1965年剛剛建成,供國際參覽之用。當足球場上的人手終於齊聚一堂,好巧不巧,各國元首與省主席也到齊了,比賽也泡湯了。
➤寂寞的遊戲
人的一生中,遇到有趣的事難矣,這算一件。但是當我們把它寫成故事時,也不過就佔一篇文章中的一小部分,大概三、四百字。那篇文章就叫〈足球〉,先從我那參加足球校隊的哥哥講起,這種非常寂寞,又費時的遊戲,卻是世上最多人觀看的運動之一。
人生中的故事,若非殊異之至,還真難以下筆。大多時侯我們援筆開始,是寫身邊的事,這是人人皆有的,大多時候是普通的。如此,我們做為書寫者所能選擇的便是「視角」,視角的稍稍不同,已大不易。而所謂的「結構」,起承轉合是可以隨意把玩的,自身故事寫完了,還可以寫別人的。這世上有這麼多的人,這麼多的故事,抵死纏綿的,親族之間的欺騙、背叛與毀棄,舉凡借錢、情變、告密等等,即便自己沒有碰到,其實每天都在發生,不足為奇。
➤時光的視差
那麼怎麼寫才好呢?控訴,是最常見的。控訴大家都會,但你能不能找到另一個角色、另一個觀察點來看這整件事?夫妻的情變之中,若用孩童的視角來觀看,可能大有不同。小孩子會不會認為,那個被稱為小三的阿姨其實也對自己不錯?會不會覺得,其實阿姨和爸爸也很相愛,而這種相愛,未必看來就不可愛?
人的一生之長,有時回頭來看往事,也自有它的不同之處,通脫之處,所以作家最常寫童年。有人說,一個作家一輩子在寫的不過就是童年,人的一生,無非是童年的延伸。大一國文課寫作文〈我的童年〉,那是一回事,30歲思索是另一回事,60歲再回首,其情可想而知。
➤人物的換裝
一個作家,特別是小說家,一生之中至少會有一個驚異的故事,可供他強力地拓展開來,這當然是本人的經歷,卻不盡然是自傳體的。現實中的人物原型,在故事當中若要變形,換裝、轉寫、改造,豈有不可?大部分時候,我們是要抗拒「self-pity」(自怨自艾)的,但日本的私小說,如太宰治、谷崎潤一郎那樣,也別有風味。
以我的例子來講,第一個長篇小說《小鎮生活指南》就是以我的童年出發,但我將敘事視角拆到兩個人的眼睛去看。裡頭的人物本來以我周遭的同學們為原型,然而其容貌、動作等等也都已變裝改寫過了,不至於落人口實,或對號入座,也不會影響故事本身。散文最早是美文,年輕時我不懂這個,我只想要故事,故事,故事。現在許多散文以敘事見長,便開始重視真實與否了。其實文學或真或假,只要合理即可。
➤真偽的變焦
這要怎麼舉例呢?我寫「出差」。
我小時候,爸爸在電廠工作,常出差。5點下班,5點15就已騎摩托車回家,準備趕火車去。我心裡早早暗喜著,在球場打球比平常多待了一個小時。回到家,發現爸爸竟還坐在門口——上頭交代突然不必出差了。我想,要是他出差多好,若是去台北,來回至少3天,這代表我可以到他房間聽好久的收音機。
幾十年後,輪到我出差了。出門前我問太太,「出差時,孩子們會不會感覺比較自由?」太太說:「你平時在家他們就很自由呀,你都不管他們的。」正當我支吾其詞地苦笑,太太又說了:「有時候他們會希望你買禮物回來啦。你小時候呢?你爸出差,會不會期望他帶禮物回來?」
我說:「不會啊,他出差就是我的禮物!」
其實,這是我想像出來的對話,散文照理不該寫出,想完又捨不得丟掉,於是我索性在文末自招:
「我與太太並無這個對話,這是我的自說自話。」●
東亞書房》美味、雜揉戰爭餘留的苦澀:楊双子《臺灣漫遊錄》日文版獲佳評
【業界新聞】
■台籍作家楊双子的小說《臺灣漫遊錄》,由三浦裕子翻譯為日文版(直譯《台灣漫遊鐵道的兩人》),於今年春季在日本實體及網路書店販售。本書是楊双子在日本文壇發行的首部作品,上市一個半月後便再刷,獲得極高迴響。《臺灣漫遊錄》一作,透過1938年來台巡迴演講的日本作家青山千鶴子,以及台灣隨行譯者王千鶴的鐵道與美食之旅,呈現台灣的飲食風土、日台立場的差異,以及兩位女主角間的思想和文化交流。
《讀賣新聞》記者小杉千尋在報導中評述:「這趟回溯歷史與文化的旅程,無法單以『美味』一詞概括,同時亦雜揉戰爭餘留的苦澀。」除了小說家楊双子及其著作外,《惡女書》作者陳雪、《獨舞》作者李琴峰,以及《向光植物》作者李屏瑤等台籍作家,皆因曾書寫女性同儕情誼及同志文學,而在報導中再次曝光。
■享譽全球的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3月底因癌症離世,享壽71歲。今年6月底,新潮社整理編輯坂本在人生末期的書寫,出版日記散文集《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麥田出版),記錄坂本的音樂及哲學、多彩的演出經歷、他對家族的念想及期許、與癌症共處的歲月,以及編輯鈴木正文為其撰寫的原稿。
2014年宣布罹癌後,坂本持續與音樂為伍,堅持創作至死不渝。他去年在日本《新潮》雜誌的連載中提到:「迎來70歲的此刻,雖不知今後人生還能再看幾次滿月升起,但既然難得活了下來,我希望能像敬愛的巴哈與德布西一樣,創作音樂直至最後一刻。」
【得獎消息】
■第69屆江戶川亂步獎於上個月底公布,曾參與《特搜9》、《名偵探柯南》等戲劇及動畫的電視編劇三上幸四郎,以小說《藍天之鳥們》,在390篇投稿作品中脫穎而出。本屆得獎作,將會在今年8月由講談社正式出版。
■第11屆河合隼雄物語獎於本月公告,夏威夷大學美國研究系教授吉原真里,以《親愛的藍尼:李奧納德.伯恩斯坦與戰後日本的故事》(Artes Publishing)摘得本屆獎項。吉原在紐約出生,於日本成長,1991年自東京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布朗大學深造,並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於夏威夷大學任教,學術專長涵蓋美國文化、美國文學、亞美關係以及性別研究。
在《親愛的藍尼》一書中,吉原以20世紀音樂大師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與兩位日本人間的信件及情誼,揭示伯恩斯坦在不同階段的音樂創作軌跡,並以此映照音樂產業的變遷,以及美日關係的變化。《親愛的藍尼》原版,為2019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發行的Dearest Lenny: Letters from Japan and the Making of the World Maestro,由作者本人翻譯的日文版,則於2022年秋季在日本發行。
【作家動態】
原定將進行影視改編的《夜》,卻彷彿被詛咒干擾一般,連續3次在攝影途中發生事故。追查《夜》及飯合梓謎團的小説家蕗谷梢,某天跟丈夫雅春同行,踏上事件關係人齊聚一堂的郵輪之旅,並在向電影導演、製作人、編輯、漫畫家等人取材的過程中,察覺到違和之處。
6月發售的《夜盡之處》,則是以生活在遊廓「墜月莊」、擁有3位母親的女子視角,編織出美麗而慘烈的幻想奇譚。由於《夜》在《鈍色幻視行》中是作家飯合梓的唯一著作,單行本的書封,也呼應小說內容,印刷為可以自由轉換成恩田陸版及飯合梓版的特殊雙面設計。
三浦這次與新潮社及亞馬遜出品有聲讀物的Audible Studios合作,在紙本單行本開賣前,先行推出有聲書,並請到曾為《反叛的魯路修》、《鬼滅之刃》、《咒術迴戰》等人氣動畫配音的聲優櫻井孝宏,擔任有聲書朗讀者,不論對出版社還是作者而言,都是一次嶄新的嘗試。
然而某天,釋華的推特帳號,被照護之家的員工田中發現……市川透過鋒利的筆法描繪肉體的扭曲與痛苦,並凸顯文字所能傳遞的怨嘆、快樂與欺瞞,獲得文學界新人獎評審金原瞳、青山七惠、村田沙耶香等人高度評價。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