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臺北文學季》揭開中研院面紗,追憶胡適大師風采
2023臺北文學季「同城之人,文學與共」系列活動,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文訊雜誌規劃執行。今年走讀活動第二場在5月舉辦,以南港中央研究院及胡適為主題。位居臺北東境的中研院是全台最高研究機構,亦是最高學術殿堂。推動白話文運動的文化先驅者胡適,提倡自由、民主、科學,是華人圈敬重的學者。1957年11月,胡適當選中研院院長,於隔年4月回台定居就任,任期內逐步健全中研院的院所。
走讀活動邀請作家、青年學者,目前為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研究員的顏訥,帶讀者走逛中研院內據點,大方公開她個人偏愛的景點。活動後半段則由文史專家蔡登山主講,於胡適紀念故居及胡適公園暢談其人其事,生動分享胡適與文人好友的軼事,讓讀者認識這位重要的文化人。本次行程路線依序為:
- 中研院生態時代館→中研院土地公廟→中國文哲研究所廣場(講師:顏訥)→中研院漫行+顏訥私房景點
- 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歷史文物館志工導覽)
- 胡適紀念館(故居)→胡適公園與墓園(講師:蔡登山)→胡適相關走讀+專家解說

➤生態時代館:中研院內的「綠色桃花源」
全員在宏偉的中研院大門集合、溫馨合影後,正式出發。任職於中研院的顏訥擔任領隊,一路上為大家簡介中研院的創建歷史,增進讀者的基本了解。
從大門走一段路後,即會看見流線圓弧造形的生態時代館。場館原為中研院舊宿舍群,2014年改建成質樸的清水模建築,隱身復育林裡,散發低調靜謐的氛圍,常被視為中研院內的「綠色桃花源」。
顏訥分享,每當感覺疲累就想來生態館放空遊晃。有次走進生態館二樓休憩,倚窗望著館外生態池,後方陽光正巧灑落,頓時感受到一股放鬆的暖意,原先的緊蹦情緒也被緩解。生態館消弭內外空間界線的設計造就的體驗,令顏訥印象深刻,從此這裡就成為她工作的紓壓處。
她也建議大家不妨找親友前來,安排深度生態之旅。一行人在初夏悶熱的天氣裡,沿綠蔭交錯的生態池步道而行,快活地徜徉在清新的自然氣息,也讓心沉靜下來。

➤心誠則靈的土地公廟與文哲研究所
下個景點是顏訥平時工作所在的文哲研究所。途中,大夥經過據說歷史悠久更甚中研院的土地公廟。顏訥表示,不少同仁只要研究報告遇到瓶頸,就會來此向土地公敬拜致意,回去以後,原本想不透的問題往往神奇地撥雲見霧,因此,這也成為院內研究者與附近居民的小小信仰中心。

抵達文哲研究所廣場,眾人圍坐水池邊,聆聽顏訥介紹文哲所的創立背景。文哲所向來以文學、哲學和經學為研究重點,致力開拓新的學術議題,所上學者們各有專擅的研究領域,讓顏訥來到文哲所後,在與同仁交流過程中,不斷產生跨領域思想碰撞的火花。
讓眾人聽得津津有味的,除了副研究員劉瓊云以蒲松齡《聊齋誌異》中〈夜叉國〉為主題的精彩研究內容外,還有顏訥偷偷透露她曾聽聞史哲所大樓的靈異故事,為走讀帶來一絲懸疑的氛圍。

➤歷史文物陳列館:豐富典藏文物,三天也說不完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歷史文物陳列館,是歷史文物愛好者的必訪景點,完整呈現史語所研究者在歷史、考古、人類、文字各學門的學術成果。館內資深志工為讀者們導覽了館內豐富的典藏內容:除了一樓打造逼真考古工作現場氛圍感的空間,二樓靜態展示了傳統文獻與地下文物,讓讀者能得知不同文物的學術價值及入藏故事,互動裝置遊戲更讓看展過程活潑有趣、知性卻不沉悶。
歷史文物陳列館,除了史語所蒐藏的珍貴圖書,典藏類別還包括:多達31萬件的清宮內閣大庫檔案部份文書、居延漢簡、豐碑拓片,龍山文化與殷墟文化的文物遺跡、中國西南民族和甲骨文的研究,當然也有臺灣本土的史料。一字排開,要談個三天三夜也不嫌久。不過,礙於臺北文學季參訪行程緊湊、時間有限,導覽志工為讀者說明重點精要後,邀大家之後安排時間,再次造訪來細探究竟。

歷史文物陳列館
開館時間:每週三、六及日 09:30-16:30
(逢國定假日、選舉日及連續假期不開放)
➤在胡適紀念館,追憶大師風采
文物館參觀結束,接下來由文學史料專家蔡登山接棒,帶大家緩步走到胡適紀念館。蔡登山曾籌拍《作家身影》、《大師身影》系列紀錄片,藉由影像,讓民國思想家的生平史料能廣為人知。
胡適紀念館原為1958年至1962年,胡適擔任中研院院長期間的居所。1962年,胡適因心臟病過世後,院內決議將故居改建成紀念館,保留生前建築、廊道、擺設,以感念胡適為中研院的諸多付出。1964年建造的陳列室,分成展示胡適手稿、照片,使用過的日常器物及部分衣飾的常設展區,以及不定期更新、用專題形式介紹胡適生命世界的特展區,目前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管理。
蔡登山向讀者詳細介紹胡適傳奇的人生經歷,及其身為學術研究者的重要影響力:胡適是民初第二批留洋學生,原本順從家人期待,就讀提供就學補助的農學院,卻因蘋果分類的考題,選擇棄農從文,說來非常有趣。從胡適的流傳至今的名言:「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或可略知胡適跟農學之間的連結。而大家耳熟能詳的胡適金句:「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則應該是胡適當年留美,師從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翰杜威(John Dewey)受其影響所致。
在蔡登山諧趣幽默的分享中,讀者群彷彿回到民初,感受到胡適的大師風采,並得以一窺胡適在學術研究之外,家庭及情感面的樣貌。眾人繞行到紀念館後方,胡適曾經生活其間的客廳、臥室、書房,在安靜的午後,擬想胡適先生在此工作生活的場景。詳實考證的內容,亦收錄集結在蔡登山《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一書。

胡適紀念館
開館時間:每週二至週六 9:30-12:00/13:30-16:30
(遇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休館)
➤靜謐詳和的胡適公園
典雅的胡適公園,與中央研究院僅有一路之隔。胡適公園也是胡適先生的長眠處——胡適墓園。胡適夫人江冬秀女士、長子胡祖望下葬於同處,胡祖望為胞弟、胡適次子胡思杜設立的紀念碑亦在此。當年,胡思杜拒絕赴台,長年在中國生活,卻不幸在1957年反右運動中被劃定為右派,同年9月被迫自縊,身亡時年僅36歲,令人嘆惋。
來到胡適公園,蔡登山不禁回顧起拍攝胡適紀錄片的心路歷程。當年,他一路追隨胡適的人生足跡,在國際間奔忙往返:在胡適出生地安徽積溪開拍,接著到上海澄衷學堂、美國綺色佳(Ithaca)、紐約,再去北京大學、杭州西湖,飛往美國華盛頓、普林斯頓,最後才是南港中研院。

蔡登山對胡適做學問的態度亦感同身受,他表示,胡適認為學術研究路上,「不可獨學而無友」。胡適研究《紅樓夢》就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俞平伯、顧頡剛、孫楷第等,相互切磋。從歷史學者唐德剛《我的朋友胡適之》一書,就能知曉胡適的學術人際網絡有多廣闊,「胡適是一個『team』在一起做學問。」蔡登山說。
這場結合生態、人文與歷史的3小時文學走讀,在讀者的意猶未盡中結束了,胡適的故事難以說盡,就待讀者擇日再訪中研院與胡適公園。眾人滿載而歸,結束這場城市行旅。●

【講者介紹】
顏訥(走讀講師)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獲林榮三文學獎等,作品入選《九歌 106 年散文選》。著有散文集《幽魂訥訥》;合著有《百年降生:1900-2000 臺灣文學故事》。
蔡登山(走讀講師)
1954 年生,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傳奇未完──張愛玲》、《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等數十本著作。
OB短評》#429 滿懷同理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比遠方更遠
走入個人與國族,凝視政治下的創傷與差異,一場起於變革年代的人性之旅
Far and Away: How Travel Can Change the World
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著,林凱雄譯,大家出版,6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作者以生動而深刻的筆觸,記錄在不同時段的旅行經歷,尤其擅於以第三者的局外人立場,檢視大時代政治變革對不同地域社會的影響。多數篇幅雖然精煉,卻能在發人深省的同時,也富含閱讀趣味。【內容簡介➤】
●流金歲月
金庸小說的原始光譜
邱健恩、鄺啟東著,遠流出版,320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兩位作者通過細緻的考證功夫,充分向讀者展現金庸小說的發展史,尤其是從文稿的發展,到報紙連載,乃至集結成書之流通經過,是金庸迷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內容簡介➤】
●第五道浪之後
阿美族水下獵人的海洋知識與傳統海域的保育與管理
蔡政良著,蔚藍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海洋與水域知識對於作為海島國家的臺灣,在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諸多層面具有重要意義。本書從阿美族水下獵人的視野出發,為讀者介紹原住民傳統知識下的人群與環境關係,兼具知識性與閱讀樂趣。【內容簡介➤】
●美國神話的終結
從擴張的邊疆到美墨邊境牆,直視美國歷史的黑暗根源
The End of the Myth: From the Frontier to the Border Wall in the Mind of America
葛雷.格倫丁(Greg Grandin)著,夏菉泓、陳韋綸譯,黑體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議 樂
本書的立論頗為刁鑽:美國向來是用拓展疆界的手段來緩解內部的諸多矛盾,然而中東戰爭與金融危機的挫敗,拓展牌已完全失靈;川普的美墨圍牆政策,更是形同宣告閉關自守。作者論述清晰,見解不凡,既檢討了美國的內政外交,又質疑了開國以來的「既定國策」,一刀兩刃,左右開弓,看直看諒看多聞,讀來過癮。【內容簡介➤】
●達爾文事變(01、02)
ダーウィン事変
うめざわしゅん著,游若琪譯,尖端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議 樂
本書主線圍繞半人半猩的猩猩人查理,與神祕動物解放組織之間的糾葛,故事奇幻跌宕,同時亦在閱讀的趣味之外,引導讀者對基因改造以及生命倫理議題進行探索。【內容簡介➤】
●父母情緒幼稚,該如何守護我自己
Self-Care for 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Parents
琳賽.吉普森(Lindsay C. Gibson)著,洪慈敏譯,采實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益
本書雖然拿父母開刀,卻也可以把父母置換成對你情緒勒索的任何人,包括你自己。作者就像個懂你的阿姨,手把手教你如何拉出自他界線:是的,你永遠可以say no,不必懷有罪惡感,但也要學著欣然接受親友的no,別再哀怨玻璃心——這正是情勒的起源。【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