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8EP5》Openbook理事長莫昭平+故事創辦人涂豐恩/作家導覽,用走讀建立與土地的關係
近年文化部藉由世界閱讀日推廣「走讀臺灣」活動,邀請讀者從書籍認識臺灣的多元與豐富,累積了不少豐富的精彩走讀路線。《Openbook閱讀誌》今年為此企劃了「一本書就出發!」的書單;《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也精心規劃了8條經典路線。閱讀隨身聽特別邀請這兩個策展單位的代表莫昭平與涂豐恩,一起聊聊如何用走讀建立與土地的關係。還沒選好參加哪場走讀活動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本集節目。
【精彩內容摘錄】
➤閱讀的速度與走讀的速度
莫昭平:用走讀來認識一個地方,是最理想的。我最近剛辦了兩次走讀活動,由《探路台北》的作者老貓來領騎,兩次都是騎自行車走讀。走路太慢,開車太快,騎自行車的速度剛剛好。
《探路台北》有150條路線,我參加的是其中一條「山水臺北城」,一趟大概有10幾20個點,都是老貓規劃好的。每停駐一個點,老貓會開始系統性地講解,讓參與者認識被山跟水環繞的臺北。第1站是北門,認識清領時期的建城與日本時期的拆城。第2站到龍山寺,了解其豐富的儒道融合的宗教文化。接著行經重翠橋,右轉不久後抵達忠孝碼頭,再從關渡宮、靈山公園鳥瞰整個臺北。也可以騎到北投的天乙路,會更辛苦,但視野更好了,就是《探路台北》這本書封面那張視野遼闊的風景,山水盡收眼底。
➤小說家李昂帶讀者認識鹿港
涂豐恩:今年「走讀臺灣」的經典路線,以「閱讀風土,以書帶路」策劃了8條路線。每條路線都以一本書為核心發想。很多核心書籍是小說,並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以一個地方的背景,作為整個故事的發想。
比如,路線4在彰化的鹿港。鹿港最知名的小說、大多數人最快浮現腦中的,應該就是《殺夫》了。這條路線以《殺夫》作為發想的主題,並非完全帶讀者走《殺夫》裡的路線與故事,而是讓書與走讀結合,有興趣的讀者能以書更深入。
今年9月16日的場次,很幸運地邀請到小說家李昂,她很樂意親自帶一趟活動,我覺得滿難得的。如果可以引起大家對書籍,或對於文學創作者、寫作者的興趣,在這樣的走讀中,我們就算功德圓滿了。
【彰化—女人的鹿港】走讀路徑:彰化客運 鹿港乘車處→丁家古厝→鹿港茉莉人文環境教育中心→第一市場→甕牆→同德發香燈舖→意樓→龍山寺→書集喜室
時間:09/16(六)、10/14(六)|導覽人:李昂、黃雅君|報名連結:請點我
➤閱讀風土,認識母語,臺語、客語和原住民語
涂豐恩:這次的走讀有個特別之處,也是文化部這幾年來很重視的面向,就是母語。經典路線策劃了臺語、客語還有原住民語路線,不是完全用該語言去帶領讀者,而是將文化、知識融入在路線中。
以臺語為例,我們策劃了高雄的路線。胡長松老師這幾年用臺語文創作了很多作品,而且是長篇小說。比如最近的《幻影號奇航》,是一部架空的奇幻小說,背景是一座港口城。他自己也住在高雄,我們猜測是以高雄為發想,所以邀請他用臺語帶高雄的導覽,親近文學 ,認識臺語,走讀高雄。
【高雄—大港的傳說】走讀路徑:舊打狗驛故事館→打狗文史再興會社→鼓山渡輪站→旗後礮臺→高雄燈塔→旗津tha̍k冊
時間:07/01(六)、07/30(日)、08/27(日)|導覽人:胡長松|報名連結:請點我
每個地方都有一些現當代的優秀作家。花蓮我們邀請到廖鴻基老師走海洋,他長年在花蓮耕耘,也推廣海洋文化,寫海洋相關的文學。我聯經的同事、《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對廖鴻基《最後的海上獵人》愛不釋手。書中提到討海人到海上獵魚,那技術已經失傳了,如果不是透過廖鴻基的文筆,就沒有人記錄下來了。
【花蓮—海與討海人】走讀路徑:向日廣場→舊賞鯨碼頭→東洋造船工廠→港口順天宮→花蓮製冰冷凍廠→漁會大樓→花蓮觀光魚港
時間:06/24(六)、08/12(六)、09/29(五)|導覽人:廖鴻基|報名連結:請點我
客語的路線鎖定在北埔這個非常有趣的客家小鎮。我們請了很優秀的小說家朱和之,他的作品《南光》寫鄧南光的故事,這裡也是龍瑛宗的故鄉,人文薈萃,他會從客家文化帶讀者認識北埔。
【新竹—南光照北埔】走讀路徑:藍鵲書店→鄧南光紀念館→姜阿新洋樓→金廣福公館→天水堂→龍瑛宗文學館
時間:07/02(日)、09/02(六)|導覽人:朱和之|報名連結:請點我
➤一本書就出發,深度認識臺灣的100本書
莫昭平:《OpenBook閱讀誌》今年特別策劃了「一本書就出發」,成立了選書小組 ,從浩大的書海當中,精心選出「走讀臺灣」100本書的書單,分為12大主題和3大視野供讀者參考和挑選。讀者可以不用透過專人的導覽,而是帶著你自己喜愛的一本書隨時出發,藉由作家的文字和漫畫家的圖像,深度認識臺灣。活動沒有門檻,主動權在讀者,希望能讓「走讀」發展成為全民走讀運動。
3種視野,分成「特寫」、「中景」和「鳥瞰」。「特寫」書籍適用於一日遊,深度認識單一的建築、人物、動物和植物等。像作家李桐豪的《紅房子》,深度記錄圓山飯店。「中景」書籍可以作為2日遊或3日遊的依據,縱覽單一的城市、主題或者社群。譬如林君安的《台北步登公寓》,記錄臺北不同形式的公寓。「鳥瞰」則讓讀者長期關注特定的主題,涉及了跨地域、跨主題、跨世代的事件,像李易安與何欣潔合著的《斷裂的海》,是探索金門、馬祖與臺灣的命運交織。
以主題來說,有12大主題,每一類各有7到10本,分別是在地路線、飲食、山林地理、動物植物、人文風景、建築、職人、原民、臺語、客語、鐵路、影視改編,其中也有不少的文學作品和漫畫作品。

莫昭平:臺灣一年出版了近4萬本書當中,我們其實可以看到很多作家一次一次的走訪臺灣,用他們的生命經驗、文史素材和學術視野記錄下臺灣的豐富與多元。所以我們這100本書的書單,特別適合「走讀臺灣」。「走」是指這些書都具有踏查意義,知識性強,而且很好讀。「讀」強調書的優良製作,它們曾得過金鼎獎、金漫獎,或深受學者、專家肯定。「臺灣」則是指這些書都是出自臺灣創作者之手,內容聚焦臺灣人文、歷史與地理的獨特樣貌。
➤跟著導讀人,重新認識一個地方
涂豐恩:我們推薦的書籍,很多地方是我沒去過的,或者即使去過,也只是住了一晚而已。所以在策劃過程中,我發現每個地方不會只有一種理解的方式,閱讀是其中一種。透過走讀,跟著導讀人,用他們的眼光重新認識這個地方。
8個路線不是只有8位講師,有時候,有些地點會有兩位以上的老師,不同的時間,他們策劃的路線會有些不同。
我們也特別做了手冊,如果沒辦法報名上,可以帶著手冊,自己走這些路線。之後我們也會有文字跟圖像的紀錄。這次有點可惜,未來也許可以加入聲音的紀錄,讓大家不只看文字,這是未來希望努力的方向。
我自己很想要參加這次在臺中的經典路線。我們邀請了小說家楊双子,她家住成功嶺,她在小說《臺灣漫遊錄》之後又出版了《開動了!老台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內容與飲食很有關係。她會負責室內演講,室外由另一位講師蔡承允帶領大家走訪。臺中路線也邀請到這幾年非常有討論度的新銳作家林楷倫,他是一位魚販,同樣帶大家由吃來認識臺中。
【臺中—臺中漫遊路】走讀路徑(一):精武圖書館→臺中公園與泡沫紅茶文化→一中街→第二市場與周邊小吃(06/11(日),導覽人:楊双子+蔡承允)
走讀路徑(二):臺中火車站→綠川→臺中市役所→臺中州廳→府後街→臺中第二市場→中央書局(09/03(日)、10/08(日),導覽人:林楷倫,報名連結:請點我)
➤探訪被深埋的社群、故事與遺跡
涂豐恩:我特別想提一本書,很可惜後來沒辦法放進書單中,是原住民小說家尤巴斯・瓦旦的作品《魂魄》。這本書講在大甲溪上游日本時代泰雅族的抗日戰爭,當時泰雅族在抗日戰爭當中犧牲了這麼多,是個完全被忘記的故事。為什麼沒有辦法呢? 主要是走讀時間上的考量,不管從哪個城市出發,到大甲溪上游,乃至中橫,單程大約都要4個鐘頭,無論如何都一定需要一整天,甚至一天還是不夠的,所以沒有安排進經典路線,很可惜。
莫昭平:雪霸國家公園有三個遊憩區,一個是武陵,一個觀霧,一個雪見。雪見有濃濃原住民特色,往這個雪見的路上,都是泰雅族的社區。另外,雪見也有非常多泰雅族跟日本人對抗的遺跡。我們擔任解說員時,解說的重點就是跟遊客說這些故事,真的非常慘烈。泰雅族跟電影《賽德克‧巴萊》的賽德克族一樣,他們非常非常強悍,民族性堅韌,所以跟日本人對抗是非常激烈的。
我覺得走讀非常有意思,我自己就是會參加、愛參加走讀的人。我帶讀者走讀,我也辦走讀,走讀其實沒有那麼難。
如同剛剛豐恩說的,如果我們能把聲音記錄下來,也把整個過程留下來 ,比如製作影片,是不是能夠把這些東西,讓更多的人接觸到?
我也特別想推薦國父紀念館策劃的「回到未來臺灣戰後現代建築巡禮」走讀系列,總共有2場講座、8條走讀路徑。我看了非常感動,很有誠意、很認真。
➤從走讀,慢慢建立跟土地的關係
主持人:我們跟土地的關係就是這樣慢慢建立起來。
莫昭平:我現在變走讀迷了。
主持人:我覺得走讀會讓人上癮,而且路是人走出來,書也是人去寫出來跟讀出來的。
莫昭平:書寫出來的背後,花了無數的時間,10年、20年。比如柯金源《我們的島》花了30年。我常在想,我們對臺灣到底了解多少?對居住的地方了解多少?我們拼命出國,但臺灣的美好、豐富、深邃與多元,真的非常值得我們用走讀的方式親近與了解。
主持人:透過這樣的方式,像剛剛莫姊所說的,走一趟之後,才會對一本書重新了解。實地走訪,感受會不一樣。●
➤閱讀風土,以書帶路,8場活動深入說明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現場》在記憶迷宮,爬梳性、愛慾與革命的日常沉積:崔舜華X逆彌談《蓋層紀》
陰雨綿綿的5月初,天色灰暗如《蓋層紀》封面。那是斑駁油漆、雪景、斷壁與人體肌理的抽象綜合,靠近似能聞到灰燼的氣息。推門進入對談現場有河書店,削瘦高䠷、一身深藍與黑的香港作家逆彌,與對談作家崔舜華的鮮豔衣著恰成對比。
逆彌出生於1997年,大學主修電影剪接,從中學時期開始在香港《聲韻詩刊》、《字花》、《虛詞.無形》等文學期刊發表新詩與評論。《蓋層紀》是他第一本出版的小說作品。Openbook選書小組從本書聯想到《傾城之戀》:「書中的『愛.戀』並非時代中的爆裂物,而是生活中的軟墊,吸震抗壓,以承受信仰、親情、革命理想、極權、疾病、性與身體的暴力。」
逆彌說起原先小說取名《那些我們無以承載的》,考量到書名太長、也無涉及意象,因此定名時重新改為《蓋層紀》。蓋層紀是蓋亞大陸分崩的起源,作家崔舜華在推薦序提到,小說內「分裂」的裝置無所不在:「性,瘟疫,革命,神。每一次內或外部的爆裂,都讓人陷入茫茫黑暗。」
逆彌表示:「我用這個很久以前陸地發生過的分裂,去說明一種關係的分裂。它實際歷經的時間,可以代表心理狀態的時間。2014到2021年其實也不到10年,但是主角內心情緒的時間感彷彿過了千百年。」黑暗、迂迴而矛盾的書寫,也跟逆彌設定的主角性格有關:「他沒辦法成為自己覺得很有用、很強的抗爭者,這種挫敗感,讓他不停地質疑自己。」
崔舜華談起當初收到《蓋層紀》推薦序邀約時並不抱預設,一讀書稿卻驚艷不已。她說:「這本書是黑色的,一切都在黑暗裡進行著,沒有白晝。彷彿作者的生命跟香港生活完全是一團黑暗的混沌。」逆彌說明:「這本書是我梳理自己的一個過程。香港有很多很多事情,還沒結束、還沒梳理,就開始另一件。」
書內黑暗矛盾的情緒,來自2019年香港集體經驗與私我回憶。逆彌意圖跳脫宏觀敘事、偉大理想,藉由《蓋層紀》進行的內在探索,以2019年反送中運動為錨點往前回溯:2016年魚蛋革命(又稱旺角騷亂)、2014年雨傘運動。崔舜華回顧香港這幾年的變動,形容「像一場精神官能症的熱病」。她從《蓋層紀》感受到,逆彌書寫了香港城近5、6年來游移的狀態,「什麼都來不及結束,也什麼都來不及開始。」
大學主修剪接的逆彌,用文學技法拼接街頭與家庭。逆彌筆下主角在雨傘運動期間是血氣方剛的17歲,向基督徒父母出櫃男同志身分時掀起家庭革命,與街頭抗爭即景並陳:
讓主角走向狂亂反抗的,並不是母親處心積慮帶主角去醫院身體檢查有無異常、勸戒向天父禱告懺悔,而是偶然看見父親用螢光筆標出聖經《啟示錄》的句子:「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汙穢的,叫他仍舊汙穢;為義的,叫他仍舊為義;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
順著主角同志性向不被父母接受的話題,崔舜華問起逆彌書中的香港同志桑拿場景,其「陷入黑暗的迷惑與背光性」是否就如同近年香港社會氛圍?崔舜華認為,兩者都「充滿了液體,充滿了氣味,讓人迷路」。
小說裡,逆彌以「H」指稱桑拿。主角第一次前往桑拿,時值19歲,是2016年魚蛋革命發生後某一日。主角隨交友軟體上認識的網友,走過複雜小路,抵達牆上黏貼著「百無禁忌」春聯的H入口。逆彌認為,桑拿的確很像城市:「很大的迷宮,看不到裡面是什麼。只看到一條光很微弱的路。整個空間的黑暗感,跟我對香港這個地方的黑暗有很大的連結。在城市裡,空間決定了人怎麼去生活、怎麼去工作、怎麼去行動,桑拿也是同樣的狀態。」
現場逆彌也強調「迷宮裡的死路」這個譬喻:「死路這個意象很重要,像走到盡頭只能回去,沒辦法再去前。有一個人,沒有動,只是待在盡頭裡面,好像在等待另個人的出現。這是主角在桑拿裡面看到的一些畫面,我覺得這個畫面好像代表了很多人在香港也等待著一些東西,也同樣在盡頭裡面等待。」
崔舜華接著銳利追問:「在苦難的現實之中,面對死亡、傷害,面對整座城市都與你走反路,你沒辦法抗拒整個時代的危難的時候,愛的位置,究竟在哪裡?」
逆彌用《蓋層紀》的告白性質回答:「本書像對情人的告白,也是對自己的告白,其實是一種要不停去質疑自己的過程,其中有很多矛盾、很多不同元素的糾纏,譬如愛跟性的糾纏;黑暗、壓抑的社會氛圍跟主角的糾纏,無法簡單形容。」在逆彌稱為「跳動的心理描寫」的意識流文字裡,讀者來回往返於黑暗與惶惑的迷宮,直到讀到〈跋〉裡作者隱約吐露虛構與真實的邊界:「這段關係,這種愛,以及牽連著這些的那些,之記憶,我都不允許消失。」
在所有回憶化作灰燼前,逆彌已透過小說結尾的文字,回應自己:「也許,時間並不辜負誰的心,世界也不虧欠誰的靈魂。因沒有一個神可以拯救世人,沒有一個人可以挽回自己。在所有的黑暗中,我祈求,即使再微小的光,即使再微小的聲,終究,也會被看到,也會被聽見。」●
作者:逆彌
出版社:松鼠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逆彌
生於1997,香港。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主修剪接。影像作品《庇里牛斯山的城堡》入圍2015年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2018年《離境》入選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並獲IFVA評審推薦。自中學時期開始在《聲韻詩刊》、《字花》與網刊《別字》、《虛詞.無形》、《SAMPLE樣本》等平臺發表不同形式的詩和評論。《蓋層紀》為第一本出版作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