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自由派學者黃榮村自述雙軌人生──《時代與往事:我的學習與奉獻之路》

前考試院院長黃榮村近日出版回憶錄《時代與往事:我的學習與奉獻之路》,循著歷史脈絡書寫個人經歷的往事,在敘述他由學界走入政界、出任教育部長及考試院長的雙軌人生中,照見台灣時代的重大變遷與社會面貌。

11月中旬的新書茶話會上,遠流董事長王榮文在開場致詞時表示,黃榮村年輕時寫詩,閱讀本書可以一探他的文采,以及他身為學者的嚴謹思維。他指出,書中可見黃榮村學者生涯時堅持理念的面貌,也能看到他在部長、校長及院長不同階段任內的從政態度,「這是一本值得做官的人來閱讀的書。」

新書發表會邀請曾經與黃榮村在台大、九二一重建會、教育部、中國醫藥大學及考試院等單位共事或相交幾十年的好友與會。許多人從不同面向談他們所認識的黃榮村,見證他曾在台灣學政兩界貢獻所長的「奉獻之路」。

➤從學院到政界,不忘初衷,追求公平正義

為這本書作序的《上報》董事長王健壯率先發言:「黃榮村是台灣戰後第一代本土學者,不僅是受人景仰的教授,在社會上也是具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他的這本回憶錄具有非常特殊的世代意義。」

王健壯在序文中指出,黃榮村從政20多年,在待人處世上並未受到權勢名利的影響,實屬政壇少見。他以黃榮村在教育部長任內面對教師大遊行時的反應、面對立委指控他是大學門神時一怒辭職的聲明,以及對於台大卡管案的評語這三個小故事,作為黃榮村對「權力免疫」的註腳。

回顧自由派學者黃榮村雙軌人生的關鍵時刻,是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後,隔年黃榮村以行政院政務委員身分出任九二一重建會執行長。2002年轉任教育部長,任內關於恢復大學聯招、難纏的九年一貫與建構式數學等爭議輪番上陣。卸任後,2005年赴中國醫藥大學擔任校長,歷經請辭風波,2014年初卸任校長職務。2020年,在離開政府公職16年後,出任考試院院長。

前交通部長賀陳旦表示,最佩服黃榮村做任何事都舉重若輕,「他對於從事不同職務,需轉變思維的想法及解釋,非常客觀」,處理921重建的行動與策略,值得做為後人學習的典範。監察委員范巽綠提及,黃榮村在教育部長任內善於溝通協調,且堅持表達「教育不應受政治干擾」的理念。現任教育部長鄭英耀也表示:「黃榮村將台灣的高等教育帶往另一個視野。」

前北藝大校長邱坤良說:「黃榮村學經歷豐富,做過許多重要職務,參與了許多影響重大的國家大事,然而,不論眼前要做的事有多困難,總是輕鬆以對。」他分享,閱讀這本回憶錄,更能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體會到淡淡的「阿村式幽默」,以及黃榮村感性浪漫和充滿人情味的一面。

➤在人生轉彎的地方

黃榮村現場分享撰寫《時代與往事》的感悟,談到人生中有幾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一生:

參加完初中考試後,同學相招一起去「我家對面、員林人共同記憶的鳳梨工廠(台鳳)打工。從小學到初三這四年寒暑假的童工經驗,讓我學習到低調抗壓、平等待人。」黃榮村笑著說道:「我的勞工經歷也很資深,不僅名字有鄉村本色,本身也有平民性格,不用裝就自然像。」

由台大歷史系轉系心理系,是因為重複作夢,「夢到夜晚一個人坐在藍皮柴客車頭,迎風向黑暗中開過去,滿耳風聲」,還有「在一個有霧凌晨,看到沒有色彩的大灰白虹(fog bow)」,為了想釐清夢境與腦內神經的學術問題,轉往心理系就讀,在學術界研究20多年,「這兩個問題變成我後來研究、譯注書的主題」。

憶及在台大就讀研究所時期(1970年代),正好是黨外勢力正在醞釀,也是台灣各種社運、學運、文化運動蓬勃發展之時。黃榮村說,「我當時參加很多日後影響深遠的環保運動;在戒嚴時代,聲援韓國研究生吳二煥。出國進修後回台大任教,參與籌組教授聯誼會、加入澄社、主辦反對軍人組閣行動,參與平反台大哲學系事件,不知不覺中成為校內自由派傳統的一員。」

談及離開台大的緣由,黃榮村說:「1996年8月要借調到國科會時,其實很遲疑,當時剛從澄社社長卸任,加入忙碌的行政院教改會,而且學術工作負擔重。跟楊國樞老師餐敘時,他對我說,假如還年輕,國科會人文與社會科學處處長的職務,是他唯一有使命感想去擔任的公職。我才一頭栽入,可說是後來涉入更多政府事務的遠因。」

921大地震隔年,台灣發生國民政府遷台後第一次政黨輪替,新政府徵詢擔任921民間諮詢團執行長的黃榮村,是否願意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全職負責921重建」。這一年黃榮村53歲,在即將屆滿25年的退休年資前,毅然辭去台大教職,「從此走出雙軌人生。」

➤莫忘初衷,全力以赴

回顧以往,提到教育部長任內經歷的「教改」、「十萬教師大遊行」、「九年一貫」、「建構數學」等教育決策,黃榮村自許書中所寫,是目前最中立且最全面性的敘述。

關於教育的奉獻之路,黃榮村對於他在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任內培訓學生「重返史懷哲之路」,備感欣慰:「其中一位學生,後來甚至成為加薩走廊的無國界醫生」。但他也語重心長,提到台灣目前大學全球排名下滑的問題,「台大從原先的兩岸第一,現在已不及北京大學和首爾大學。」認為國家應「大力投資本國的指標大學」。

對於曾經參與的政務工作,黃榮村總結他一直以來所遵循的原則,體現在「莫忘初衷,全力以赴,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創造」。這也是書中所說的「人在公門好修行,誰當差誰就扛責」。發表會結束前,黃榮村總結他笑看人生的人生觀,希望閱讀這本書的人,可以樂觀看待人生:「人生一路轉境,好好抓住機會,應該還是大有可為。」

時代與往事:我的學習與奉獻之路
作者:黃榮村
出版:遠流 
定價:6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黃榮村

在員林18年,念完靜修國小與員林中學後,1965年第一次上台北,進入台大心理學系修讀學士、碩士、博士,經歷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隔壁搞文革、台灣經驗拚轉型、國際出現六八學運、黨外運動崛起、與台灣民主政治轉型的大時代。

現任台大心理學系名譽教授、中國醫藥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報導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任哈佛大學訪問學者,Carnegie-Mellon大學、UCLA、與聖路易大學訪問教授;澄社社長、台大心理學系所教授 / 主任以及教育學程中心主任、中央研究院社科所合聘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行政院教改會委員、借調行政院國科會人文處處長、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921災後重建民間諮詢團執行長。2000年從台大辭職,從此走出雙軌人生,應該是一生在大時代驅使下,無意中所做出的最大決定。之後出任政務委員兼行政院921重建會執行長、教育部長、淡江大學講座教授、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高教評鑑中心董事長、考試院院長。

專長心理學與認知科學、人類知覺及決策行為。2022年台灣心理學會60周年,獲頒心理學終身成就貢獻獎。

出版作品包括兩本詩集《當黃昏緩緩落下》(2005)、《生命之歌》(2018),與文集《從沒停止過的思念》(2018);兩本921專書《臺灣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2009)、《921震後20年紀事》(2019);三本教育與大學專書《在槍聲中且歌且走:教育的格局與遠見》(2005,天下文化出版)、《大學的教養與反叛》(2014)、《在困境與危機中做決策》(2018)。上述各書大部分由印刻出版。另有兩本由聯經出版之經典譯注《啓示的年代》(2021)、《心智時間與人類意識》(2024/2025)。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1-21 19:00
OB短評》#504異樣色彩閃耀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子彈與玫瑰

十年訪談,三十場對話,十萬個為什麼
李桐豪著,鏡文學,48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李桐豪的人物訪談有其腔調,自成一格,像歌手最珍貴的禮物除了嗓音唱功以外,就是聲音的辨識度。也因此這本訪談集就像一片精選集,有著各個時期讀過留下深刻印象、轉發討論的精彩作品,更有訪談對象的獨特性加持,讓此書很難一次讀完(深刻的東西也會互相打架爭鋒),更適合留在手邊細細溫讀。【內容簡介➤

藝術怪獸

女性主義藝術中那些張狂不羈的身體
Art Monsters: Unruly Bodies in Feminist Art

蘿倫・艾爾金(Lauren Elkin)著,黃懿翎譯,網路與書,88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議   樂   獨 
這部精彩的文化評論集以女性藝術對身體的挑戰為主題,直指女性主義的批判核心並非只在認同政治,身體一直都是最主要的戰場。從吳爾芙的文字出發切進女性創作的歷史,細緻討論不同時期的女性創作者如何在藝術中展現不羈的身體,並經常因此被視為是「怪物」,卻也是成功挑戰社會框架的證明。但這個挑戰一點都不輕鬆,面對歷史重負,此書亦道出藝術領域一直以來的沉屙,呈現女性藝術的多重挑戰與驚人能量。【內容簡介➤

事物的顏色

La couleur des choses
馬丹・龐修(Martin Panchaud)著,尉遲秀譯,鯨嶼文化,100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獨 
身為閱讀障礙的患者,作者反而能善用此一經驗,創造出超乎想像的圖文敘事,彷彿外星人在空中鳥瞰了一場犯罪喜劇。本書不只提供了瘋狂獨特的閲讀體感,同時也讓人得以一窺閱讀障礙的心靈世界與強項。【內容簡介➤

神獸、怪物與人類

想像的極致,反映人心與社會價值的幻想動物
Imaginary Animals: The Monstrous, the Wondrous and the Human
伯利亞・薩克斯(Boria Sax)著,顏冠睿譯,日出出版,80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樂 
在生態批評的年代,有許多思考動物與人類關係的專著。此書亦關注「人類與動物」間的關係,但這裡的「動物」,是獨角獸、象頭神、巨龍等「幻想動物」,因此各篇讀來內容有如幻獸考古,充滿特殊文化脈絡與神話性,更進一步剖析這些想像承載什麼樣的人類社會的心理與精神演變。此書印刷精美,完全展現紙本書的魅力,也是呈現此書主題的重要媒介。【內容簡介➤

妖怪獵人

地之卷、天之卷、水之卷
妖怪ハンター:地の巻、天の巻、水の巻
諸星大二郎(Daijiro Morohoshi)著,丁安品譯,獨步文化,126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諸星大二郎的經典,日本恐怖電影的原型之一。那些被異化的村落,拉出了邊界,強化了進出異域、接觸他者的風險。敲擊人心的懸疑和驚駭,透露出一股對日常不確定與不安的氣息。在全域都市化,處處爭發展的現代,鄉野奇譚似乎已經隨著敞亮理性的生活遠去。諸星1974年開始的連載,正呼應當時逐漸上揚的發展曲線。那些根植於歷史與鄉土的故事,藉由考古、民俗這類「學問」的包裝,以其中的怪奇與不可思議,映照出文明發展對於傳統宇宙觀的背離。【內容簡介➤

SOLO女子圖鑑

獨活不獨行,自在變老的全方位指南
에이징 솔로 혼자를 선택한 사람들은 어떻게 나이 드는가
金熹暻(김희경)著,陳思瑋譯,今周刊,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南韓社會在這30多年來,從戶長制的改革走到到此書提出的單人戶,已經更進一步在思考單身女性的老後生活與可能。書中主要呈現19位40-64歲未婚的韓國女性生活現狀與經驗,反映高齡社會的諸多議題。而在「老後+獨活」(aging solo)的雙重挑戰中加入「性別」因素,凸顯了既有社會關係中的女性與獨活女性之間雖然面臨共同的難題,但獨活女性多出的未來性與自主性,倒是帶來應變恐懼與危機的可能。【內容簡介➤

我很高興我媽死了

原來,不原諒媽媽也沒關係
I’m Glad My Mom Died

珍妮特.麥考迪(Jennette McCurdy)著,劉曉米譯,時報出版,60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在看似「大逆不道」的書名下,此作對於母親、家庭關係與自我,有最深切的剖析。在童星光環(以及桎梏)下成長的作者深受母親控制,留下可預見的創傷,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然而在母親過世後,身心問題不減反增,也促使作者重新梳理問題、認真對待自己,並以獨特的筆鋒寫出一部黑色療癒之作。【內容簡介➤

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
阿拉斯代爾.格雷(Alasdair Gray)著,蕭美惠譯,時報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寫於1992年的作品,雖然剛被搬上大銀幕,但當代電影視覺上的奇觀在文字中具有更深厚的歷史性。故事設定於維多利亞時期,晚於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半世紀,共享19世紀工業化盛世、改造人類、科學幻想的氛圍。因為小說寫於20世紀末期,更添加後現代解構的寓言性。透過強烈的身體性,凸顯性別權力的多重構造,在當下這個時代絲毫不減批判魅力。【內容簡介➤

當墨光閃耀

墨のゆらめき
三浦紫苑著,黃涓芳譯,新經典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擅長將職人生命精煉為小說,以文字入魂,為讀者帶來新世界的三浦紫苑,這次描繪書法家透過寫字洞察人心與世事的能力,讓墨光映照出個人的生命質地以外,也賦予各角色獨特的色澤。小說中操持筆墨的有不羈的書法家與溫暖的書法老師,但真正賦予墨水生命的,是各角色所代表的點橫豎鉤彎撇捺等,成就一個字所不能或缺的各種筆觸樣態。【內容簡介➤

噬夢童話

史蒂芬・金最駭人的恐懼異境!
Fairy Tale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著,楊沐希譯,皇冠文化,699元
推薦原因: 樂 
闇黑色調的夢遊仙境。由家的破缺開始,到對於忘年之交的看重與背後因生命垂暮而帶來的不安,史蒂芬.金彷彿再一次進入時間之流與自我對話。對經典的交融、提煉、轉化,宛如魔法棒接連輕巧揮指。在保暖得宜不致失溫的情況下,所有的奇幻與冒險其實都指向心深處的疑問、恐懼與企求。【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S11EP8》大稻埕食家昌正浩/街頭小吃的起承轉合 ft.《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

飲食書寫是散文中常見的類型,觀看或閱讀美味的食物總是讓人感到愉快,而梳理飲食品項的變遷,往往能反映社會發展歷程的經濟、政治、文化與品味等各個面向。本集節目邀請到日前出版的《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口述作者昌正浩先生。出身迪化街糧商的「昌哥」,除了介紹各種庶民美食的好滋味,更透露他對大稻埕地區人際、空間、產業的熟稔與深情。節目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美味匯集的來由

主持人:迪化街這一帶食物類型、風格形成的理由?它有哪幾股因素造成現在的面貌呢?

昌正浩(昌哥):現在大家看待大稻埕可能覺得充滿文青氛圍,但年輕一輩可能不知道,迪化街最主要是大宗物資、南北雜貨的集散地,所以一大早就會像菜市場一樣,有各種店家來買貨、補貨。商家要進貨也都是清晨到貨,所以必須要起床一大早來點收。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淡水河系是臺北盆地的重要交通孔道,大稻埕是當時最繁忙的河港。(圖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主持人:一大早是多早?

昌哥:最早大概凌晨1點,到清晨5點,陸陸續續都會有貨車到。這麼早的作息時間,加上忙了一陣子(而且是體力活)之後,當然就會想吃東西,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形成大稻埕地區,尤其是臺北橋、延平北路這一帶,有夜生活、夜市。然後接著夜市收攤了,就開始做「晨食」,主要是要吃飽、快速把肚子填滿,接下來還要繼續工作。

另一方面,老闆們應酬喝酒回來,他也會想吃個什麼,是吃個「巧」不是吃飽,所以形成這些小攤位、小商家,可以一直經營下來。人家說一個地方要富100年才有好東西吃,迪化街就是這樣的寫照。

➤大稻埕食客的養成


郭雪湖1930年作品「南街殷賑」,呈現大稻埕的熱鬧繁華。(圖源:維基)

主持人:吃飽跟吃巧的不同需求,在飲食的內容上有什麼差異?

昌哥:我們家也是做生意、做大宗物資,以前請了很多夥計、工人。他們一大早要把肚子填飽,最主要就是米飯類或是麵類,而且要有油臊(iû-tsho)的!以前的人覺得油脂對體力有幫助,所以油飯、滷肉飯為大宗。

老闆們其實也要很早起來,跟夥計對好貨之後,出去吃個早餐。那他要求可能就不一樣了,吃鹹粥呢、配個炸蝦、炸蚵仔、炸個肉。頭家嘛!經費多一點,就可以吃好一點。因為迪化街就是大宗物資的集散地,所以這些老闆們對食材、香料等也很熟悉,是比較有要求的,這就是吃巧。

大稻埕的飲食店家受到這些內行的頭家客人影響,食材都會很講究。譬如油飯,光是米就很講究了,醬油也很講究。豬油的來源不是去買現成的,可能都是自己炸豬油。紅蔥頭也自己炸,雖然這些講出來可能都是很小的東西。

迪化街過去形成的、滿足吃飽為主的,現在已經很少了,演變成保留了傳統的美味。這些店家也是做了兩代、三代,以前他的祖父、爸爸教他們做的。

我個人覺得,光是油飯,臺北市我吃透透,還真的找不到在大稻埕的滋味,因為有照起工、照步來(台語)。這些食物的材料可能不複雜,也許就3、4種,但還是必須有人願意接班、願意傳承,我們才吃得到。

➤品味小吃的標準

主持人:您長期吃各種小吃下來,哪些是您會注意的準則?是什麼使得吃小吃成為一種滿足的體驗?

昌哥:若只講大稻埕,首先是原材料有一定的水準。不一定是很昂貴的食材,而是夠不夠新鮮。我自己滿愛煮的,也有在做餐飲業,對於食材的處理程序,一入嘴大概可以知道七、八成了。

講個最簡單的滷肉吧。大家都會滷肉啊,把應該有的醬油、糖、然後肉,通通丟到鍋子裡面,點火讓它滾,該有的香料通通丟進去,它味道會差到哪裡嗎?基本上不會。給一般人吃,夠甜、夠鹹、夠香、夠油,也算滿好吃的。

可是在我吃起來,這樣是沒有層次的,一口咬下去,肉不對,所有的味道都在外面。它要有個過程:要先汆燙、把腥羶味去掉;接著炒上色,必須在什麼溫度、下哪些香料。這就是食物的層次,這些是需要時間的。

主持人:吃得出食物層次的能力其實更令人羨慕,那要怎麼去鍛煉呢?

昌哥:請各位不要鍛煉!假如要經商、要開店,當然應該要花很多功夫去學。如果純粹做個消費者,只要是衛生、乾淨,你自己吃起來覺得適口、開心就好了。
 


大稻埕地區自19世紀下半葉開始發展,時至今日仍是北部大宗物資集散地。圖為日治時期的太平町,今延平北路一至三段一帶。(圖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隨著時代的改變與不變的

主持人:大稻埕過去有滿多非常內行的、而且非常有要求的顧客,所以這些商家當然不能做得不好,一做不好馬上就會被吃出來。但現在環境變化很大,可能有愈來愈多觀光客,那麼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昌哥:我認為觀光客跟店家兩邊可能都滿自以為是。觀光客是會拿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而店家是做了一輩子,他會認為我老爸就是帶我這樣做,這就是最好的了!面對時代變遷,網路發達,外面的人居然非常好奇,老一派可能覺得:你越好奇我越麻煩;但換了新一輩的人經營,對於這樣的好奇,則可能覺得是新的機會。

主持人:有些熱門景點,一旦觀光客數量多了,店家可能覺得怎麼做都賣得出去,反而飲食水準下降。就您觀察,大稻埕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嗎?


美食散文《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介紹大稻埕區域的傳統小吃與故事

昌哥:以麥當勞為例,他厲害的地方就是,我們到莫斯科吃的麥當勞,跟美國、台灣的麥當勞幾乎一樣好吃或難吃,沒有更好吃也沒有更難吃。這很了不起!

我們什麼時候會想吃麥當勞呢,或許就像什麼時候會想去吃黑白切。在喝了酒、唱了歌,半夜一兩點,絕不會有新鮮的黑白切了。那麼,蒜頭多一點、醬油辣椒多一點,吃到的人還是覺得好吃,這就是喝了酒會想吃的。也許賣得特別貴,那是因為店家犧牲夜晚休息時間、承擔安全顧慮,提供食物給需要的客人。

《大稻埕滋味》這本書開始企劃是3年前,3年過去,有一成的店家不見了。不是沒有生意,就是沒人接,只好結束,我覺得太可惜了!

時代總是往前走,現在的飲食文化非常多元,環境變數也很多,很多事情都可能會影響食物的品質,但大稻埕還保有一些店家,每天早上一、兩點就起來工作,百年如一日。我自己過去經常會買第一家的給第二家吃、買第二家的給第三家吃,想讓他們知道,是有人感激你的。

身為在小吃方面有很多品嘗經驗的人,出版這本書是想向店家致意,也拋磚引玉,希望讀者能夠欣賞這些食物,讓這些好的東西,能夠維持久一點。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