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書展》語言美麗而複雜,這些小說有臺灣的風景:翻譯家金泰成對臺灣文學的深情表白
一談到臺灣便雙眼發光的韓國翻譯家金泰成,至今翻譯過150多本中文書籍,與臺灣的緣分可溯自30多年前。
金泰成不僅喜愛臺灣文學,也樂於與臺灣文人交遊。他笑說自己曾經在臺北的餐會上和侯孝賢喝掉一瓶高粱,當天同桌的還有朱天文、朱天心、唐諾等人,當夜,他醉倒在與初安民同車的計程車上。
➤訪臺百次之後,決定移居臺灣
今年66歲的金泰成畢業於韓國外語大學中文系、中文所博士班。他回憶大四那年才認真讀起臺灣文學,一讀便大為驚艷。1983年他首度踏上寶島,至今已來臺逾百次,2025年2月更決定移居臺灣,落腳在新北蘆洲。戴著黑框眼鏡略顯嚴肅的他,突然開懷大笑:「因爲我不滿韓國的政治亂象,要到臺灣投奔自由!」
今年臺灣擔綱首爾國際書展主題國,臺灣出版界大陣仗參展,熟悉臺灣的韓國學者和譯者們也熱絡迎賓,主持、翻譯工作奔忙不斷。譬如金泰成在書展便出席了與作家夏曼.藍波安(本場由學者董恕明代夏曼出席)、張嘉祥、陳思宏、平路等4場座談,以及展場外共8場活動採訪。
若說近年韓國書市初現臺灣熱潮,金泰成則是最早推廣譯介臺灣小說的開路先鋒。
1992年臺韓斷交、韓國與中共建交後,大學內紛紛設立中文系,書市逐漸引進中國文學作品,其中不少就由金泰成翻譯。他表示,相較於中國,當時韓國對臺灣文學的認識尚屬荒蕪,僅有比如盜版的瓊瑤大為流行。他因緣際會翻譯了分析胡雪巖經營之道的商管書,意外暢銷,並在1999年譯介高陽的《胡雪巖》系列,2006年修潤重新出版。
金泰成頻繁來訪臺灣期間,從大小書店逛到臺北書展,笑稱「常買書買到行李超重被罰款。」但過去韓國對臺灣文學接受度不高,而他堪比「孤勇者」,不斷拿著心中的愛書四處遊說出版社。從2004年翻譯出版李昂《看得見的鬼》、2013年朱天文《荒人手記》、2015年唐諾《文字的故事》,直到近年的吳明益、陳雪等,即使不是每本皆由他翻譯,但他幾乎都是最早的引薦者。
➤韓國老牌文學出版社民音社委託翻譯,陳思宏《鬼地方》在韓國現象級爆紅
臺灣文學的能量在韓國書市默默蓄積,至2024年初陳思宏《鬼地方》爆紅成「現象級」代表作,金泰成亦是幕後的推手之一。
金泰成透露,當時民音社送來《鬼地方》書稿請他審閱,他一讀為之心蕩神馳,「小說語言、故事主題、虛構技術,這三項都達到很高水平。」於是回以4字:「一定要出!」前提是譯者必須熟悉臺灣文學。出版社順水推舟,那麼,自然是金泰成本人了。
隨著《鬼地方》銷量節節攀升,金泰成又託人從臺帶回陳思宏熱騰騰的新書《第六十七隻穿山甲》,民音社也火速簽下請他翻譯。雖然他原已安排好一趟臺北小旅行,但仍不敵出版社催稿,最後只花了短短55天就譯完,其中5天就窩在臺北飯店裡。「我每天吃完早餐就埋頭翻譯,一直到天黑了我也餓了,才起身走出大門,到對面的八方雲集買餃子填肚子。」

➤張嘉祥《夜官巡場》,高難度的臺語翻譯:書中鬼魂亦是臺灣風景
今年初,民音社又請金泰成翻譯張嘉祥的《夜官巡場》,希望在首爾書展前交稿付梓。此時金泰成已移居臺灣,但手上同時還有陳雪的《惡女書》。結果是他在70天內同時完成兩書的譯稿。

《夜官巡場》是金泰成首度挑戰臺語文的高難度翻譯。他在6月21日首爾國際書展與張嘉祥對談的講座中笑稱,翻譯本書時印象深刻的一是臺語,二是鬼故事,「我在蘆洲的房子沒有窗,廁所只要從書桌走5步就到了,但我還是每次上廁所都覺得很害怕。」
書中的臺語文則有賴請教作者張嘉祥、鏡文學文學開發部執行總監張惠菁,協助他理解內文。金泰成表示,韓國人普遍以為臺灣的臺語就是福建傳來的閩南話,但他翻譯時發現兩者有銜接不上的地方。
因為臺灣在原住民、日本殖民、外省人等多元背景下形成的「臺灣話」,肯定與中國福建的閩南話有所不同,「所以我想努力推動讓韓國人認知到,應該用『臺灣的臺語』來標示這個語言。」
「翻譯是一件孤獨寂寞的工作,而我們為何讀小說?是因為我們的人生能用理性去總結嗎?並不,我們的人生可能是用一幅風景去象徵。」金泰成在講座中感性說道:「我之所以推薦張嘉祥的《夜官巡場》,正因為這本小說有臺灣的風景。大家可以透過他在書中所寫的鬼魂,去感覺臺灣是什麼樣的地方。」這番細膩理解與動人的表述,令臺上的張嘉祥感動萬分。

金泰成也興奮地表示,陳雪在韓國已有《同婚十年》、《摩天大樓》等4部譯著,首爾書展期間,又有出版社準備或已經簽下她的《橋上的孩子》、《當我成為我們》。而他自己也剛剛接下陳思宏新作《社頭三姊妹》的翻譯任務。
「翻譯是一種寫作,而寫作的基礎是閱讀。」金泰成的閱讀量驚人,讀書快、翻譯也快,一年可譯4到5本小說,自詡比「中文好但書讀不多的人」更能掌握翻譯精髓。他認為譯文的「節奏」最重要,必須把原文轉換成韓文的節奏。他遇過最困難的翻譯,一是唐諾《文字的故事》、二是張嘉祥的《夜官巡場》,其三則是:「翻到一半覺得這本書太無聊,很不值得!」
➤以赤誠推廣臺灣文學
除了將近20部臺灣文學譯著,金泰成也翻譯過大量中國當代小說名家,包括閻連科、遲子建、畢飛宇、莫言、余華、王安憶、劉震雲、虹影、金仁順等。他與中國文學圈熟識,2016年獲中國官方頒發「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金泰成同時熱衷文學交流活動,2011年邀請閻連科、朱天文到韓國浦港參與《亞細亞季刊》創刊5週年活動。由韓國官方與地方文化機構在仁川舉辦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文學論壇」(AALA),2013年大會原本邀請的中文作家僅王安憶、遲子建,在金泰成「抗議爭取」之下,才又加上臺灣的朱天文。
由於對臺灣文學的深刻認識,他2011年的博士論文就以臺灣文學為題,批評以「後殖民」或「後現代」來評價臺灣文學的學術論調,「理論應該是根據現象來分析,而非用來決定現象。臺灣文學早就長出自己的樣子,絕非這種西方理論可以概括。」

在他眼中,兩岸文壇的氣氛與作品表現都大不相同,他直言中國小說的強項在「講故事」,其中第一流為畢飛宇,遲子建次之,但整體批判性不足、語言詞彙不夠講究。相對地,臺灣文學的觀念宏大、思考深刻、語言美麗而深邃,不過較缺乏說故事的能力,而陳思宏是最會說故事的佼佼者。中國的劉再復、臺灣的唐諾,則是他在華文知識圈中最折服的文人。
此外,金泰成認為臺灣作家普遍擁有「應該在社會上勇於發聲」的知識分子自覺。但在大陸,有些人寫作是為了成功、賺大錢,那類作家的形象包裝更像是藝人,若是受政府支持的中國作家協會成員,就更說不了真話了。他笑說,所以他很喜歡和臺灣作家來往,惦念著那些與他共桌同飲的老友們。
近年來,他強烈感到臺韓的年輕世代作家百花齊放,風格也不同,如陳思宏和過去他讀的朱天文那種極為纖細的修辭很不一樣,韓國讀者亦有年輕化傾向,因此兩地互動共鳴多。他認為臺灣小說登韓並無特別的市場取向,「不論題材,只要寫得好、讓人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就能受歡迎。」
臺灣文學繁星點點,金泰成驕傲地說,他擁有的8000本藏書中,臺灣書籍就占了2000本,「我肯定是全韓國擁有最多臺灣書的人了!」抱著赤誠的熱愛,他心目中尚未在韓出版的作家名單還很長,包括小說家駱以軍、陳玉慧、蔡素芬、蘇偉貞、朱和之,詩人陳育虹、陳義芝等。
「我會繼續推廣臺灣文學,臺北見!」從透過文學的神遊、翻譯交流到實地居住,這是直率的金泰成,對臺灣最深情的表白了。●
首爾書展》臺灣館人氣最高,來書展就是追星!首爾國際書展亮點回顧
今(2025)年6月18日至22日舉辦的首爾國際書展甫落幕,許多臺灣出版人首次到訪,莫不對這個鄰近臺灣、卻已有70多年歷史的書展感到新奇,除了觀察與台北國際書展的不同,也參考各出版社現場的行銷手法,歸納出首爾書展的幾大亮點,包括:
➤臺灣館人潮滿滿,作家、作品都是大熱話題
首爾書展的舉辦地COEX位在江南區,為結合大型展覽館、購物中心和娛樂場所的綜合大樓,雖展場面積、展位數量都不及台北國際書展,但吸引大批年輕族群,預估今年參觀人數更勝去年的15萬人次紀錄。
書展期間每天10點開展前,入口處就有長長的排隊人龍。因今年首度採網路預售制,為控制人流維持觀展品質,現場不再售票,引起不少「民怨」,主辦單位也因應需求,加開給長者等網路使用不便者可現場購票的窗口。
2024年起,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全面刪除對書展補助,首爾國際書展轉為百分之百由民間組織、韓國出版協會(KPA)主辦。為籌措經費,KPA於今年5月成立首爾國際書展股份有限公司,以開放認股方式籌資,雖有民間質疑書展「民營化」,或針對購票制度不滿、批評相關機制不夠友善國際人士等聲浪,但整體而言書展正面迴響大。
尤其今年首爾書展因不具「官方」身分,得以讓臺灣館突破政治禁忌成為主題國,臺灣館整天人潮絡繹不絕,作家活動滿檔引爆熱門,KPA會長尹哲鎬表示,據統計光是到書展第三天,韓媒有關臺灣館的報導已不下兩、三百則。
不少韓國讀者遊逛臺灣館,對臺灣的書封設計感到驚艷,而臺灣作家如陳思宏、陳雪、楊双子等有關同志身分的書寫或發言,都引起韓國大眾興趣,媒體邀訪不斷。由於韓國社會對性別議題相對保守,幾乎沒有公開出櫃的作家,僅少數如朴相映書寫同志主題,因此讀者除了對他們的作品共鳴,也對臺灣的同婚運動、或如陳雪與太太早餐人的婚姻與相處情況等感到好奇。
壓抑的出口是文學,陳思宏多次提到,曾有讀者在簽書場合一見到他就大哭,6月19日他與陳雪在書展大會的「逃家到返家:臺灣的酷兒文學」座談也吸引滿場聽眾。兩人都提到早年閱讀同志作家邱妙津的經驗,陳雪表示她因而積極投入同志運動,同婚通過後,更透過作品延伸討論跨性別、同志生養小孩等議題;陳思宏說雖然大家都知道他是同志,但他從未正式對外宣告,因此趁這場合大喊出櫃:「我是Gay!」兩人都贏得熱烈歡呼。
楊双子也在20日的講座上指出,同志出櫃在臺灣已非常自然,希望當臺灣的文學進入韓國或其他亞洲國家,能提供「示範」讓這些地方得到解放的力量。並在《韓民族日報》專訪提到同志身分與書寫之間的關係時說:「從邊陲視角改變觀看世界的方式,這正是我作品的底色。」
➤設計編輯力度全開,人、書都閃亮精緻,書展就是偶像見面會
「首爾國際書展可說是把韓國追星文化發揮到極致的書展!」堪稱首爾書展「鐵粉」的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夏民表示,他從2017年左右第一次參與首爾國際書展就被「圈粉」,之後除了因疫情中斷,幾乎年年來訪書展,並延伸走訪首爾獨立出版人,2024年出版由他企畫、資深譯者陳雨汝採訪撰文、廖建華攝影的《做書的人》,訪談10家韓國獨立出版社,預計今年底續出《做書的人2》、明年出版《做書的人3》。
他在《做書的人》中提到,即使他不是迷韓劇、聽K-Pop的追星族,但一進會場「就被美麗又強悍的策展能量給擊中!」尤其獨立出版專區內數十家出版社一字排開,「一樣是180公分的摺疊桌,但他們就是有辦法在那小小範圍內生出我從沒見過的擺攤、策展設計。眼前的一切,無論是人或書都在閃閃發亮。」
這次再訪,他表示以前只覺得書展裡的書籍、周邊設計都很厲害,後來發現不只是「東西漂亮」,「它背後的邏輯是已經內建到每個韓國人身上的『追星文化』——只要喜歡一個人,就去追他的社群媒體FB、IG,他推出的任何周邊商品,就立刻去訂購,而書展就是把出版社當成一個『偶像』在經營,所以讓讀者黏著度很高。」
他也笑稱,韓國讀者有種「收集癖」傾向,出版社把書做得更精品化,設計的背後隱含商業思考,「他們的設計往往連書的尺寸、系列等整體感都一併考量,培養出一群死忠讀者,讓讀者覺得買來『光是擺著就很好看』,也體現了紙本書的收藏價值。」
陳夏民強調,這不能忽略韓國因實施圖書定價制多年,「所以出版社和書店可以省下做折扣的力氣,把腦筋和精力花在做周邊或其他更有創意的行銷,例如出版社在書展裡有許多直接與讀者互動的小遊戲、精心設計的商品,讀者也免了計算買幾本打幾折的麻煩,看到喜歡的周邊,直接花錢買下開心。」
此外,書展裡有前總統文在寅開的平山書店、有藝人如朴正民開的無題出版社,平常在韓劇或Vlog中也常看到角色拿書在讀的畫面,甚至刻意拍攝到書封與書名,「不論是不是置入,都有種閱讀融入生活的氛圍,而名人賣書也不是真的為了賺錢,而是透過書籍的媒介發揮影響力。」
陳雨汝則提到,韓江2024年10月拿下諾貝爾獎彷彿帶動了「文學的復興」,特別是女性作家的文學書,這半年多來可見許多文學書衝上書店或圖書館排行榜。衛城出版社總編輯洪仕翰在書展就強烈感受到,文學書的陳列遠多過社科書,出版社也多主推明星文學作家,和台北國際書展的氛圍大為不同。
洪仕翰也提到,書展內多由編輯、而不像台北國際書展多由業務「坐檯」,陳列的書籍上會貼有許多編輯手寫的介紹語,出版社也會推動「訂閱制」每月寄送由編輯撰寫的每月通訊、編輯小語,對經營讀者不遺餘力,但也不免感到韓國編輯的工作量很大。
➤大、中、小型展位風格多元,各有精采
為了帶領更多人認識首爾國際書展,逗點文創特別策畫「書展導覽」活動,在臺甫開放報名就秒殺。書展第二日,陳夏民、陳雨汝便帶領著20多名讀者穿梭展場導讀,爬梳各展位背後的文化脈絡。以下就由Openbook帶著讀者「紙上走訪」今年的首爾國際書展!
書展空間包括Hall A、Hall B兩大區,除了主題國臺灣館、依國別參展的國際館等,又可依展位大小,分為大型出版社、中小型出版社與獨立出版社等三區。
大型展位多為大出版社如創批、民音社、文學與知性社等,展區裝潢精美、風格多元。中型展位為一格一格相連的白色展區,主要為獨立出版社設攤,沒有華麗裝潢,但也有熱絡的作家簽書、體驗活動。獨立與個人出版展位集中在Hall B區的黑色布景區,一人一小桌,多為作家親自擺攤賣書,有大量設計、攝影、插畫作品等,氣氛類似臺灣的「草率季」。
●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