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失去天下的天下一人:讀《宋徽宗》

中國漫長的王朝歷史中,據說約產生了400位「皇帝」。史海茫茫,即便能躋身到這九五之尊俱樂部,要為後人知曉也未必容易。其中,宋代的「徽宗」雖具有一定知名度,卻緣於「亡國之君」和「天才藝術家」這兩種形象,與皇帝制度原本所期待的「聖人君主」可說全然悖離。

儘管在藝術史領域,宋徽宗具有無法略而不談的歷史地位;但關於他的一生、他的評價多半是以亡國之君為潛在前提來被理解與討論。


宋徽宗坐像(軸|188.2x 106.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這幅坐像出於一套藏於清宮的帝后圖,可能源自一幅南宋朝廷的祖先像,為目前所知相對接近徽宗容貌身形的人像。

宋帝國的文化焦點:徽宗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關注宋帝國的各地中國史研究者們紛紛將鎂光燈打向徽宗。日本向來由研究者們聯合執筆的大眾歷史刊物《亞洲遊學》(アジア遊学),2004年出版了「徽宗及其時代」專號——副標題表達了作者群試圖穿透的,或許是一個表象上充滿「藝術性」又「縱情」的時代。

2006年進入尾聲時,國立故宮博物院在臺灣立館後第一次大規模改修完工時舉辦了「大觀特展」,展覽傾館內所藏宋代珍寶,用以象徵臺北故宮坐擁人類文化精萃的世界級地位。而「大觀」,正是徽宗的第三個年號。


アジア遊学和國立故宮博物院為「大觀特展」出版的三本圖錄。

這段時間環繞徽宗蓬勃的討論,展現了宋代富饒精緻的社會文化,折射出如萬花筒般的璀璨色澤。學界對於宋帝國的理解,逐步走出了僅論軍事力量、版圖大小,國勢孱弱悲情的平面形象。但另一方面,徽宗身為深刻介入政治、經濟、社會、藝術、技術及儀典各方面的一國之君,仍然很難以「個人」的存在被認識。

美國宋史學者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教授留意這位皇帝相關的政治與文化已有多年,她曾參與主編一部以徽宗政治文化為主題的論文集,2006年也曾來臺灣參加故宮為大觀特展舉辦的宋代藝術文化學術研討會,之後又出版了一部討論徽宗文化行為的專著。[1]

2014年伊沛霞再度出版Emperor Huizong一書,2018年廣西大學出版社推出中譯本,本書則為繁體中文版。(比較遺憾的是,繁體版由簡轉繁時出現了一些錯字,例如:宋將种師道、种師中兄弟,轉成了「種」師道、「種」師中。日本學者梅原郁,轉成了梅原「鬱」。)


Emperor Huizong and Late Northern Song China
封面設計上的墨筆字跡即為徽宗專用的簽字花押「天下一人」。

徽宗龍袍之下的趙佶

何以在徽宗研究已有豐碩成果之後,伊沛霞教授仍繼續寫作此書?未設副標題的書名《宋徽宗》或許暗示了,她希望將焦點放在後來成為徽宗的趙佶這個人身上,盡可能不要太受到帝國與他個人不幸的下場左右。那是一位同時具有統治者、藝術家、藝術贊助人與收藏家身分的君王,重新觀察此人的一生,是為理解與刻畫徽宗其人。

本書的章節安排看來也確實如此,依時間序推展,乍看宛似習見的名人傳記。不過,作者並未以大量推敲論證的論文形式來構築徽宗其人,而是以她對於史料與研究成果的熟稔掌握,串連一件一件史實成流暢的敍事。依憑有據的史實,讀來有如情節豐富的「故事」。可以明顯感覺到,作者希望將黃袍之下的肉身、感受、思維還給徽宗,而這並未使得書中的陳述「小說化」,每章之中都有其重建徽宗處境、心境的側重。

不過,因為兄長哲宗早逝,原非皇位繼承人的趙佶,既乘著命運之輪坐上了帝位,從此,他個人的好惡作為與國家發展,就在歷史敍事中交織為一體,再也無法截然劃分。


宋神宗后(向太后)坐像(軸|174.7x 116.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比方第二、三章〈登基〉、〈謀求均衡〉談徽宗19歲(實歲17)意外即位。這段歷史賴時任宰執的曾布留下的日記,提供了哲宗離世時,最高行政、軍事首長與太后向氏(徽宗嫡母)如何商議繼位人選,到徽宗登基的細節。這是一場任何小說或戲劇都不會錯過的「好戲」。

伊沛霞以其宋史與婦女史的學術功力,描述徽宗朝的政治傾向如何由保守(舊黨)轉向基進(新黨),也闡述了太后政治與家務角色的傳統,以及向太后的作為。因為依循慣例,太后在少年皇帝即位初期擁有處置國政的正當性。事實上,每一章的尾聲,伊沛霞皆提綱挈領地論述隱身於該章故事背後的問題。

本書也觀察徽宗如何浸潤於那些他有興趣,並且將之提升至國家政策等級的藝術(書畫)、技術(醫療、儀典)、信仰(道教、祥瑞)。如徽宗崇信道教向來受到批判,或者簡單地解釋為他欲藉神道設教,但透過徽宗與他所信任的道士間往來的書信,虔誠修習功課與執行繁複的禱祝儀軌,還有他在文辭與言談間所吐露出細膩華美的神仙世界,第五章中的徽宗以一個道教信徒的形貌及感受,立體地出現在讀者眼前。


宋徽宗詩帖(卷|27.2x 263.8公分 拖尾27.2x 123.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徽宗著名的瘦金體字帖

失去天下卻帶來時代的一人

近年來,學界已突破過去視徽宗為一個「不務正業」皇帝的視角,將徽宗的諸般作為與其帝國建制理想連結。而本書的敍事又進一步將其還諸於徽宗其人,從而形塑出了徽宗更具人性的個人特質。

在本書結語,伊沛霞教授形容徽宗是個有魅力的人,聰明、有禮、寬容、和善,願意花時間和喜歡的人相處,飽讀詩書,精力充沛,對政務親力親為。當然他也有虛榮、過於自信的缺點,這些未能得到適當節制的缺點甚至釀成家國大禍。

近距離重新了解做為徽宗且身為道君皇帝的趙佶其人後,他的境遇固然令人唏噓,卻也讓我們能藉由這樣一位領袖的思維和作為,反思個人與體制間的關係。

徽宗身居關鍵位置的宋代,如今已被確認是人類文明的高點之一,他所繼承或開創的文化和局勢,仍有部分是今日東亞世界結構的要件。透過一個關鍵人物的生命經歷,《宋徽宗》將宋帝國的內涵、框架、紛擾與轉折帶到我們眼前,刻劃陳述間未落俗套,又兼具了可讀性與反思性。


瑞鶴圖(絹本設色|51 × 138.2 公分|中國遼寧省博物館藏)宋徽宗趙佶少數留存的親筆畫之一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宋徽宗
Emperor Huizong
作者: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
譯者:韓華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定價:8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伊沛霞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博士,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2014年獲美國歷史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曾來臺擔任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伊沛霞教授多年來致力於以宋代為主的中國史研究,著作豐富,涵蓋家庭史、婦女史乃至政治史等領域,代表著作為《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1995年列文森獎)、Accumulating Culture: 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2010年史密森學會島田獎)、《劍橋插圖中國史》。另外,她將《朱子家禮》與《袁氏世範》兩本重要古籍翻譯成英文,幫助英語世界讀者了解中國,亦裨益於海外中國史研究。她也參與編輯東亞史、世界史、中國史等領域的教科書,對於歷史教育貢獻卓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1-09 10:30
童書》父子問答中的人生哲學:從《爸爸,10多不多?》感受絕對的愛

不少古今中外的哲學家都主張「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當孩子開始會說話後,就開始玩語言的遊戲,總是不斷地說話和發問。孩子會自言自語,也會問大人問題,問些什麼呢?他們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還喜歡問「為什麼」。前者關於事實的問題,如果知道所指,通常只要簡單回應即可;後者關於原因或理由,必須搞清楚來龍去脈才能切中要旨。例如當孩子問「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聽(大人的)話?」、「為什麼不可以說謊?」這類「大哉問」問題時,大人還真的難以招架。

此時,從兒童哲學的觀點,即使大人沒有把握準確回答,但仍須對孩子的問題給予讚許和鼓勵,甚至建議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追尋更好的答案。面對孩子的發問,最糟糕的是沒反應、懶得反應,或者以工作忙碌逃避問題、不以為孩子的問題是個真正的問題,所以就用「等你長大就知道了」之類的話搪塞過去。

《爸爸,10多不多?》一書的主人翁小狼,問了爸爸「多不多」、「高不高」、「快不快」、「胖不胖」、「(毛是不是)柔軟又蓬鬆」、「野不野」、「(叫聲)很響亮」、「(力氣)大不大」、「很有趣」、「(眼睛)銳利」、「聰不聰明」等11個問題。這些問題都有類似的地方:它們是比較題,無法有絕對的答案。所以爸爸總是先說「不一定,要看怎麼比」,然後小狼就會好奇地覆誦「怎麼比」,接著豎起耳朵準備仔細聆聽「狼爸爸想了想」之後耐心且溫柔的講解。

講解的內容有時是客觀的描寫和論述,例如10隻螞蟻或猴子抬香蕉的例子;有時要具體指出小狼曾經有過的經歷,例如回應小狼聰不聰明時,狼爸爸就講了兩件反差大的例子。這意味什麼呢?意味著狼爸爸在日常生活中總是陪伴著小狼,所以能夠信手捻來。每次講解完之後,狼爸爸總要以「就是這樣,人生也一樣,沒有任何不同」作結,宛如掌握每一次的機會教育要給孩子一個人生哲學的圖像。

劇情最高潮之處,不是上述11個比較問題,而是小狼問爸爸「你愛我嗎?」這回狼爸爸不假思索,直接回「愛,好愛。我好愛好愛你。」而且完全不必比,不管小狼如何,是大小胖瘦、聰明與否……都不重要,狼爸爸都好愛好愛小狼,而且「就是這樣,人生也一樣,沒有任何不同」!

全書的安排和設計有許多巧思。首先是動物的選擇,選擇狼作為書本的主角,打破一般人對於狼凶狠的刻板印象。其次,角色人物和關係的選擇,安排小狼和狼爸爸,而不是小狼和狼媽媽,這又突破一般對媽媽溫柔而爸爸嚴肅的性別刻板印象,成功塑造一個學識廣博又細心溫柔的父親形象。雖然人生不免有許多比較,最後仍傳達出,愛是人生最美的風景。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爸爸,10多不多?
Du, Papa...Ist zehn viel?
作者:薩賓娜.波曼(Sabine Bohlmann)
繪者:艾蜜莉.吉貝克(Emilia Dziubak)
譯者:賴雅靜
出版:青林國際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薩賓娜.波曼

1969年出生長大於德國慕尼黑,是德國知名女演員與配音員,活躍於兒童電視節目;也是一名作家,著有《小睡鼠》系列等多本兒童讀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1-07 11:00
書.人生.陳姝里》成為藝術家的召喚:我所崇拜的龐克教母

應該是2015年,我坐在台中開往花蓮的火車上,把《只是孩子》(Just kids)看完。在那個靠窗的位置上,眼睛直直望著蒼綠色的中央山脈,耳朵和身體同時感受著轟隆隆的震動,我心裡有個聲音:我要當藝術家。

「因為這是你的召喚(Because it's your calling)」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說。(

她在12、13歲的時候,決定要成為藝術家,在這之前,她一直想成為作家,因為她非常喜愛閱讀。直到12歲一次難得的家族旅行到了美術館,那是她第一次看到真實的畫作,並深深地為之感動,從此決定要成為畫家(painter)。

我們現在認識的她,被稱為「龐克教母」(Godmother of Punk)、「龐克搖滾桂冠詩人」(Punk's Poet Laureate),她選擇透過寫作、詩、表演和畫圖(drawing)⋯⋯任何只要是可以透過創意來表達自己的方式,來作為一位藝術家;因為藝術原本就是一個開闊的領域,成為搖滾明星從來就是無心插柳。

佩蒂.史密斯在20歲的時候到了紐約,不只是為了要成為藝術家,還有更現實的因素:她需要一份工作、需要錢。當時她和家人居住在紐澤西州南部的鄉下,那邊沒有工作機會,沒有文化,沒有藝術,沒有書店。「我們家是那裡最有文化的地方」她說,雖然他們家很窮,但家裡有很多書,她永遠都有書可以讀。不過這無法滿足她想成為藝術家的需求。

她心想,紐約有這麼多書店,總有一家會雇用我吧?於是搭上前往紐約的公車。沒有錢上藝術學校,她必須先找到一份工作。在這之前,她露宿街頭好幾個禮拜,沒有固定的住所,沒有足夠的食物⋯⋯各種生活中的困頓並沒有讓她害怕,然後她遇見了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兩人相愛成為彼此最重要的伴侶,即便後來羅伯特發現自己的性向而後分手,兩人依然是彼此一生的摯友,直到羅伯特在1989年因病過世。他在臨走前要佩蒂.史密斯寫下他們的故事,這本《只是孩子》於2010年出版,花了她21年的時間。

《只是孩子》不只是一本回憶錄,它描繪出60、70年代紐約蠢蠢欲動的氛圍,在雀爾喜飯店(Chelsea Hotel)居住時的生活和相遇的藝術家們;最重要的是,佩蒂.史密斯和羅伯特相處的點點滴滴,道出兩人相互扶持、欣賞、勇於嘗試,並無所畏懼地追求自由與藝術的堅定情感。

這不禁讓我反思,為了想做的事情,我願意犧牲到什麼程度?

當然那是一個無法複製的年代,也沒有人可以複製另一個人的生命經驗,更何況是過去的時光。但是另一個人的生命經驗卻可以為我們帶來想像、啟發,和力量。當時的我未曾因為追求藝術而受過任何苦,我沒有餓過一餐,我沒有露宿街頭,我沒有打工;也許是因為這樣,才會對於那樣用力地在追求藝術和自由的純粹精神感到不可思議與嚮往。

接下來的幾年,我繼續接著設計和插畫案,以支付帳單和生活所需,我一樣沒有睡在街頭,沒有得和別人分享食物才能存活,沒有經歷書中所描述的任何犧牲(sacrifice)。我也喜歡我的插畫工作,它是眾多行業中很能展現創意的工作了,但它還是跟藝術不同,不是誰好誰壞,只是不同。


(陳姝里提供)

直到2020年,我意外地成為一位母親,強烈的犧牲感不時衝撞著我,24小時的照顧小孩和打理家務,完全失去自己的時間,更別說是創作或工作了。我常常感到自己不斷地被分割,但沒有一塊是我的。

在這個時間點,我又看到一段佩蒂.史密斯在電視上的訪談,才知道她在兩個小孩相繼出生的16年間,和先生決定淡出舞台,不做任何公開演出。但這16年間,她從來沒有一天放棄閱讀和寫作。

「妳曾說過,成為母親讓妳的作品更有強度(motherhood actually strengthen your work),並且帶給妳紀律。怎麼說?」主持人問佩蒂.史密斯。

我一直都在工作,年輕的時候我是很沒有紀律的,因為我有太多喜歡的事情:畫畫、寫作、表演⋯⋯接著我結了婚並生了第一個孩子,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轉變,我和我的創作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小孩才是。所以我選擇只做一件事情——寫作,寫作對我來說是可以經濟、簡單、獨自進行著的。我選擇在先生和孩子都還未起床的早上5點到8點,用這3個小時的時間來寫作和閱讀。

在過去的16年間,我每天都非常虔誠地做著這件事。即便這段時間我並沒有出版任何的作品或演出,但我以一個作家的身份一直在成長,我成為一個更有紀律的人,我更了解我自己,也更了解我的母親。過去我對於家庭生活沒有任何興趣,因為我一直想成為一位藝術家。

直到自己成為母親,我才意識到我的母親有多辛苦,她為了家庭做了多少犧牲。她是一位服務生,她有四個孩子;而我有兩個孩子,和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即便如此,我依然看見照顧一個家庭,需要多少的犧牲和勞力付出。

這個經歷,讓我更了解「大眾」(the People),我之前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其中之一,你知道的,藝術家⋯⋯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菁英式」(elite)的犧牲,我們總覺得自己為了工作而犧牲了自我,但我必須轉變這個想法。

佩蒂.史密斯的這段話讓我釋懷。我所有的糾結和犧牲,同樣也發生在我所崇拜的龐克教母身上,也同樣的一定發生在所有的母親身上。但她教會我,如何選擇一種「可以達成」的方式,默默且持續地堅持想做的事情,而這樣的行動,就會如同信仰般支撐著一個人的精神。

寫這篇文章的2022年底,疫情籠罩全球已經進入第3年,加上戰爭的發生,許多行業瞬間蕭條,許多人失去工作、失去生命。一個生活在小小台灣的小小老百姓如我,依舊在現實與夢想、工作與創作間拉扯,尋求平衡。我又再次看了佩蒂.史密斯在2012年丹麥路易西安那文學節中(Louisiana Literature-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s literary festival)的訪談。

她朗讀《只是孩子》的片段,也談了很多關於這本書的故事,最後主持人問她能否給現場的年輕人一些建議。

「認真工作,對自己誠實,最重要的是——做好的作品。當我年輕的時候,威廉.柏洛茲(William Burroughs給我的建議是:『建立好名聲,讓你的名聲是乾淨的,不要做任何妥協,不要擔心要賺很多錢或成功。用心在做好的作品,做對的選擇,並且保護你的作品。如果你建立了一個好的名聲,那這個名聲就會是你的資產。』()」

「要成為一位藝術家,老實說,要成為一個『人』,在這個時代都是辛苦的。你必須抱持著希望,保持健康,盡可能的開心,並追求你想做的事情,不管你想做的是養育小孩、成為麵包師傅、隱身在森林裡、試著搶救環境,或者替偵探節目寫劇本⋯⋯做什麼都好,重要的是——知道你想做什麼,追求它,並且理解這將會是很辛苦的一件事。

因為人生本來就很辛苦。你將會失去你所愛的人,你將會經歷心碎,你會生病,你會因為牙疼痛不欲生,你有時候會挨餓⋯⋯但從另一面來看,你會體驗到那些最美好的經歷,有時候可能只是一片天空,有時候是一件你覺得很棒的作品,或者你找到一個愛的人,你的小孩⋯⋯生命中總有美好的事情。」

所以,如果當你覺得正在受苦,你知道的⋯⋯這就是人生的一部分(part of the package)。你出生,你也知道你會死,我們都知道,所以這是很合理的,我們知道我們會很快樂,但事情也會有搞砸的時候(things fucked up),但就乘著它(ride with it),就像雲霄飛車一樣。人生永遠不會是完美的,它會有很美的時刻,也會有很顛簸的時候,但這是值得的,相信我。」

我相信妳。謝謝佩蒂.史密斯,在我人生的不同的階段,一再陪伴了我、啟發了我,帶給我繼續的力量。


陳姝里
插畫家。作品常常在講人——人的狀態和人的行為,常使用拼貼、版畫、手繪等技法傳遞富有手感及溫度的圖像,近年也開始發展抽象和立體創作。畢業於英國布萊頓大學連續性設計與插畫研究所,作品曾獲英國 V&A Museum插畫獎、美國 3X3 Illustration Show。著有《超狗一號的中秋任務》、《Libro de los defectos de los demás》、《A-Z關於_的正向人格形容詞》、《很高興認識你!西班牙》。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1-05 07:00

頁面